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介绍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本单元主要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引起物体移动的力。
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物质。
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固体是不能随意改变形状的,比如桌子、铅笔;液体是可以随意改变形状的,比如水、果汁;气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比如空气、氧气。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力在起作用。
力可以使物体移动、改变形状或改变速度。
比如,我们推自行车的时候,就是用力使自行车移动;我们用手推门,也是用力使门移动。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来表示,力的方向有正方向和反方向之分。
知识点三:力的方向力是有方向的,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的移动方向。
比如,当我们往前推自行车时,力的方向是指向前方的;当我们往后拉自行车时,力的方向则是指向后方的。
而且,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它们的方向和大小会互相影响,决定物体的最终运动状态。
知识点四: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来表示,简称为“N”。
“牛顿”是一个力的国际单位,用于表示向质点施加的作用力大小。
在计算力的时候,我们常用弹簧秤来测量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所受的拉力大小。
知识点五:物体运动的原理物体运动的原理可遵循牛顿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会继续保持静止,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其上的净力,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对于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且反向的反作用力。
通过本单元,孩子们将了解物质的分类、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力的计量单位以及物体运动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希望本文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有关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物理大餐: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接下来的内容是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之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总结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1.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篇一加速度-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物体运动时,如果加速度不为零,则处于加速状态。
若加速度大于零,则为正加速;若加速度小于零,则为负加速(即速度减至0后反向加速)。
(提示:物理中的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符号,在+、-号只代表是的标量,在物理中+、-号部分代表单纯的标量,还有部分还代表的像方向啦什么的矢量)V=v末—v初加速度公式:a=△V/△t加速度-曲线加速运动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时候,物体也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比如,当你把一个物体沿水平方向用力抛出时,你会发现,这个物体离开桌面以后,在空中划过一条曲线,落在了地上。
物体在出手以后,受到的只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改变。
但是物体由于惯性还在水平方向上以出手速度运动。
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
物体就会往力的方向偏转,划过一条往地面方向偏转的曲线。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重力大小不变,因此加速度大小也不变。
物体仍然做的是匀加速运动,但不过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2.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篇二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B、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2、表达式:F=ma(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3、注意(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引言知识归纳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 1m=_______nm;1nm=_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与过手科学之旅序言1、物理学是一门学习有关力、热、声、光、电等知识的学科。
物理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密切相关。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学习物理有趣,更有用。
3、要学好物理应做到:①勤于观察,乐于动手;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即归纳为: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还要做到:多读课本、多感知物理情景和过程、记写得法、多巩固应用。
4、要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5、会判断:自人界、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哪些与力有关、与热、与电、光、声有关。
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力和力的矢量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发生的现象,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速度。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表示为F。
力有方向性,因此力是一个矢量量。
力的矢量性质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矢量运算来描述力的性质。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计量器(弹簧测力计、深度测力计等)来测量,而力的方向可以通过力的箭头表示。
作用点则是力作用的位置。
力的叠加是指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
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这些力可以通过几何方法进行力的合成,得到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几何方法或代数方法计算出来。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用来计算力的合成。
当有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两个力的作用方向描述为一边的两条边,连接这两条边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两个力合成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三角形法则是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力的方向相互平行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通过将它们的作用方向描述为三角形的两条边,连接这两条边得到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成几个力的过程。
当一个力施加在物体上时,可以将该力分解成多个力,这些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力的分解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代数方法进行。
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当物体处于力的平衡时,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力的平衡可以用力的矢量图来表示。
力的矢量图是一个封闭图形,在这个图形中,所有力的矢量相互抵消,合力为零。
力的矢量图可以通过作图来得到。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力的合成可以用来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和运动问题,而力的分解可以用来解决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力往往不是完全平行或完全垂直的。
这时,可以通过将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分量来处理问题。
通过计算平行和垂直分量的合力,可以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1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大学物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
结
第一单元:万物运动
1. 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运动的特征:方向、路径、速度、加速度。
3.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复运动、转动运动。
4.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5. 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 = 距离 / 时间。
6. 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时间。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和力的效应
1. 力的概念:引起物体形状、大小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力的表示:箭头表示法、力图示法。
3. 力的分类:接触力、非接触力。
4. 力的效应: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速度或方向。
5.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6.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第三单元:简单机械
1. 机械的概念:利用物体的形状或结构实现力的传递和作用。
2. 杠杆:杠杆的定义、力臂、力臂比、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计算。
4. 斜面:斜面的定义、斜面的力分解和计算。
5. 齿轮:主动齿轮、从动齿轮、齿轮的传动规律。
6. 力的传递:平行力的传递和计算。
以上为大学物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出声音的东西都会振动。
当你按住音叉的时候,发音停止了,也就意味着震动停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振动物体声源。
2.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声音在空气中以看不见的声波传播,声波到达人的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物理高二选修二知识点第一章

物理高二选修二知识点第一章第一节:热学基本概念和定律物理高二选修二课程的第一章涵盖了热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下面我们将学习本章的主要内容。
1. 温度和热平衡在热学中,温度是一个基本概念。
温度反映了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
我们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作为温度的单位。
热平衡指的是物体之间没有温差,不存在热量交换。
热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状态,其中物体之间的热量转移可忽略不计。
2. 热量和传热热量是物体热平衡状态下热量转移的结果。
热量的传递方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来实现。
传导是指通过物体的分子碰撞传递热量;对流是指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热量;辐射是指通过物体之间的电磁波辐射传递热量。
了解这些传热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热现象和应用热学知识。
3. 热学定律热学定律是热学研究中的基本原理。
其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二定律则规定了自然界中热量传递的方向,即热量永远只能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这些定律为我们解释和应用热学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热学量的计算在物理高二选修二的第一章节中,我们继续探讨热学量的计算方法。
1. 热容和比热容热容是指物体吸收或释放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比热容则是单位质量物质所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了解热容和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的热性质和热传导过程。
2. 相变过程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过程包括熔化(固体到液体)、凝固(液体到固体)、汽化(液体到气体)和凝聚(气体到液体)等。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用于改变物质的状态。
了解相变过程的热量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3. 热传导方程热传导是指物质内的热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进行传递。
热传导方程描述了传热速率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
掌握热传导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传热问题,优化热能利用。
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一、曲线运动曲线运动可是很有趣的哦。
在这部分呢,我们要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一直在变。
就像你开车在路上,要是方向盘一直打转,那车的行驶方向就一直在变啦。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哦。
比如说,你扔出一个飞盘,飞盘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等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和飞盘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飞盘就做曲线运动啦。
二、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
它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在水平方向呢,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就像你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推一个小滑块,只要没有别的力干扰,它就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而在竖直方向,它就像你从楼顶扔一个小球一样,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哦。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计算平抛运动的很多物理量,像位移、速度等。
三、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也很重要呢。
这里有个概念叫线速度,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通过的弧长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就好比你沿着圆形操场跑步,跑过的那一段弧线长度除以你跑这段弧线所用的时间就是你的线速度啦。
还有角速度,角速度是连接物体和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圆周运动还涉及到向心力,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它是由其他力来提供的,比如汽车在弯道行驶时,地面给轮胎的摩擦力就提供了向心力,这样汽车才能顺利转弯而不甩出去呢。
四、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可是和圆周运动紧密相关的。
它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大小可以根据公式来计算。
向心加速度反映了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想象一下你在旋转木马上,你感觉自己被往外甩,这就是向心加速度在起作用啦。
如果向心加速度突然消失,那物体就会沿切线方向飞出去哦。
这就是物理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啦,希望大家都能轻松掌握,在物理的世界里玩得开心。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张部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张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关于温度计1、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2、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石英、*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根据(完整)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根据(完整)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
元教材解读
1. 物体与物质
1.1 物体的特征
物体是占据一定空间、有形状、有质量的实物。
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其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辨认和分类。
1.2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不易改变,液体的特点是可流动,气体的特点是可压缩和扩散。
2. 物体的运动
2.1 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运动是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现象。
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其运动轨迹和速度来判断它是否在运动。
2.2 物体的速度
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速度可以分为快慢和方向两个方面。
3. 物体的力量
3.1 力量的作用和特征
力量是能够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产生作用的原因。
力量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后的变化来了解其作用和特征。
3.2 力量的形式
力量可以分为推力、拉力和摩擦力等不同形式。
不同形式的力量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以上是根据(完整)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原文。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有哪些]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有哪些]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609a2e50e2524de4187e77.png)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有哪些]初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有哪些?初二第一章的知识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同学来说可能还不适应,所以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虚妄对你有所帮助!第一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第一章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第一章知识点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第一章知识点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第一章知识点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第一章知识点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第一章知识点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那么你知道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机械运动1.定义: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2.机械运动的形式运动、静止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七

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七初二物理第一章之声现象的知识点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递: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传递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真空是不能传递声音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音速的因素有:1。
媒体类型。
2.中等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征。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音调(发声体):长短(长音低)、粗细(粗音低)、松紧(松音低)决定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噪音:物体不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物理角度来看)。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一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干扰人们想听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初二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初二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 )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介绍
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介绍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