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反思

合集下载

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简单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学前班等量代换教案给孩子怎样的教学方法容易接受一、设计背景:学前儿童已经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初步进行重量比较,但对重量相近物体还不能分清轻重,必须教会他们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幼儿对比较轻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轻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任务在于让幼儿学会比较轻重的几种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体的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项排列物体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发展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能按重量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让幼儿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幼儿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书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鸟、天平等)等。

五、活动过程开始部分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学会“看一看”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1.播放动物园里动物活动的录象,引出轻重的话题。

提问:哪一些动物重哪一些动物轻2.总结:以上方法为“看一看”比较轻重的方法。

3.提问:谁还能说出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1).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2).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块石子。

(3).幼儿进一步感知通过物体外形感知轻重的方法。

(4).在无法从外形判断轻重时,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断轻重,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的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领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
2、课件播放:智慧树下来比赛,知识多又多。
书中的学问:文具代换;
师:独立思考后,把答案写到答题卡上。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这道题的‘中间量’是什么?关键是把( )换成( )。
师:真了不起,说得很清楚,真像个小老师。做对的同学,赶快给自己加上一个绿苹果吧!
体重大比拼:P109“做一做”;
师:独立完成,写好之后请举手提示老师。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并使用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也体验过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西瓜代换苹果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表格里。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很善于思考问题,请你到这里来,演示给同学看。奖给他一个红苹果,大家掌声祝贺!
教学过程:
一、热身激趣,构建认知平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数学擂台赛,敢迎接挑战吗?
师:那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课件出示)挑战100分
填空:1、2个7是( ),2个9是( )。
2、一只小兔重3千克,4只小兔重( )千克。
3、一本笔记本3元,买5本笔记本要用( )元。
师:全班一起齐答,好吗?我们来看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
最后,还可以用这些苹果来交换老师手中的奖品哦!同学们想要吗?那就要自己努力争取啦!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理推导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用15元钱就可以买回5本笔记本。在生活中,我们都是用钱到商店去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币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想出了以物换物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真棒!轻松闯过了第一关,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吧!
师:刚才这些题目太容易了,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还不是很佩服你们,如果下面的题目你们都能做出来,那才叫厉害呢!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一个“挑战自我,做诚实的孩子”的比赛。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

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三、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创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换利用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典故,感知等量代换,并引出课题——等量代换。

(板书)[“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学生很熟悉,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故事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何国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本节课内容设计贴近生活,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体育用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水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充分地与小伙伴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究等量代换的具体策略。

让他们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通过鸡、鸭、鹅体重的比拼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灵活应用的解题能力。

通过练习,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尊重个性,主动参与
整节课我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适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

同时,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等量代换,但在表达上有欠缺,老师指导不到位,以后课堂上我会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原则与算理,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每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八、板书设计
等量代换
相等的量进行代换
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的砝码1千克的砝码=4个苹果的重量
﹨∕
中间量
16个苹果的重量=4千克的砝码→
4×4=16(个)〉1个西瓜的重量=16个苹果的重量
4千克的砝码=1个西瓜的重量→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因为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
借助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建构了数学模型,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感知等量代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价值
1、教学。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说一说。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等量代换》听课反思]等量代换反思

[《等量代换》听课反思]等量代换反思

[《等量代换》听课反思]等量代换反思今天听二年级刘z老师的数学课,《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等量代换》,其实教材上并没有这节课,是她根据平时的习题整理出来的。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等量代换”的概念,有些深奥,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能理解,并能正确的运用。

一开始,刘老师从学生喜爱的跷跷板游戏导入,一头小猪的重量大于一只小狗,一只小狗的重量又大于一只小兔子。

如果一头小猪的重量和两只小狗的重量相等,一只小狗的重量和三只小兔子的重量相等,请问:一头小猪和几只小兔子的重量相等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刘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等量代换”。

接下来,回顾了古代曹冲秤象的故事,揭示了其实等量代换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学生了解了等量代换”后,就做练习题巩固,习题从易到难,一步步深入。

听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课件做的很精彩!特别是跷跷板游戏中,小猪、小狗、小兔子随前提条件的变化而移动,非常形象直观,二年级的学生也喜欢这种形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后来的练习中,也是出现了苹果、草莓、西瓜等常见的水果,以学生喜爱的物体为载体,揭示复杂深刻的代换”关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语言亲切,及时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并运用奖励智慧星”红旗”神秘礼物”等工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下午,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在评课中,也提出了一些和建议:1,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占用了一定的时间,既然学生都知道这个故事,那就可以省去,留出时间来做练习。

2,提问时,应全面一些,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3,等量代换”这个课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了一点,可借助学具摆一摆,加深印象。

中间量”是很关键的词,应该多次强调,直到学生能主动去寻找,培养学生中间量”的意识。

评课最后,李新岩校长阐述了我们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让学生多活动、多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负责点拨,是引导者,去解决大部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及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及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及反思背景:等量代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例2的内容。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

预案: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动画激趣,CAI播放曹冲称象片断。

师:这是个什么故事呀?你想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相等换2揭示课题。

你们瞧瞧,曹冲多聪明呀,小小的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里面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来解决称大象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键演示3只小动物用一个西瓜换几个苹果的情境。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西瓜大约可以换几个苹果呢?那猜了这么多,到底一个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既公平又合理呢?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呀?2、课键演示称西瓜称苹果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3、小结。

刚才咱们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换?2个这样的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呢?3个呢?为什么?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做一做(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师:他们在玩什么呀?请你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小牛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呀?(2)、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尝试解决问题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知道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小牛和咱们在坐的老师、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你是怎样想的,行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及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习必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欢迎下载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官大冲:李 平 教学内容: 思维训练《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一摆、换一换、画一画、说一说和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 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 能解决日常 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观察、思考、猜想、 分析等过程, 从中认识到 “换” 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解决问题时应找出这个代换的规则。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了解等量代换的方法,会解决类似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欢迎下载
4 面旗可以换 2 颗星, 2 颗星就可以换 1 个笑脸。每个小组的同学, 在你的草稿本上画一 画或算一算,看你们能得几个笑脸。
学生活动。 师:谁来汇报你算的结果,说说你的想法。 展示学生的结果。 五、课堂总结,问题延伸。
1、回想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总结: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说明等量代换在古时候就存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等量代换在我生活中也大量存在,同学们下来找一找在哪些地方还用到了等量代换。
3、唯一感到不足的是时间上的把握不够,导致下课了还有部分内容没能按期结束。归结 起来也是教学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佳导致的。看来今后在教学经验和的应变能力这块害的 加强!
2、充分挖掘了内在因素。 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 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的建构。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水果摊、快餐店、动物乐园、数形结合等情境, 在每个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构建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求学习过程优化、结构紧凑、高效有 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学 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闯关游戏情境,让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获得最佳的解题策 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数学思考中的第三课时《等量代换》,复习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巩固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一张100元人民币换零钱,先让学生体会等价、等量的换的思想,再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个熟知的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意义。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

一是考虑到了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继续用“换”字入手,激发学生对等量代换的记忆,同时引用故事这样能调动学生使之充满趣味。

二是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每一环节都注重学生讲解展示。

3、唯一感到不足的是练习的层次、梯度略显不够。

尽管各有所要求,但练习平行性较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和教师不能感受到处处是难点和坡坎,教学承受量较大。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等量代换》教学反思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1《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1、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感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和层次,如以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引入新课,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换”,从而引出新课;例题要求“1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为了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得出两种解题思路,最后总结出方法,把思维和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采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教学全过程是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

考虑到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等量代换,在运用教材时,从“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另外我又充分运用了教材,从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都取自教材。

3、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

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突破了难点。

数学教育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育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育-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简单等量代换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种基础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需要将数学思维注入到教学中。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我们需要为学生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简单等量代换这个概念来说,我们需要教会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简单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基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教师讲解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表,清晰地讲解简单等量代换的概念和应用。

2.学生问答法:学生需要做足独立思考的准备工作,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做回应和解答。

3.数学游戏法: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轻松、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和创意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教学重点方面,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组织数据和计算的能力,掌握简单等量代换的计算方法。

2.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有两个等式的时候才会用到简单等量代换的方法,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将问题转化为两个等式。

3.当学生开始使用简单等量代换的时候,需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代换法化简数学问题。

四、教学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我们以以下一道例题为案例:某校足球队在一个月内参加了6场比赛,其中输了两次,赢了3次,一场是平局,每次输了80元,赢了120元。

请你计算这个月足球队输赢的总金额数。

学生可以通过列出表格来组织数据,并利用简单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输赢平局6-2-1赢 3 120*3=3606-2-1输 2 80*2=160共 5 520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月足球队输赢的总金额数为520元。

五、小结对于简单等量代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数学思维发展等方面。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本着从这一理念出发,我在设计《等量代换》这节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将新授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进行联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课伊始,直接出示课题《等量代换》问题一: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等量代换,你能说说你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吗?(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也可以举例说说)我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三年级的小朋友会根据字面意思有自己的理解,事实也证明,学生能从字面初步感知“等”和“换”,只有相等了才可以换。

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说换零钱等。

通过交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近,从中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意义。

引出故事情境“曹冲称象”问题二:曹冲称大象实际上称的是什么?怎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呢?接着是整节课的主线,围绕水果店里的数学问题和跷跷板乐园里的数学问题进行展开。

从几组最受学生欢迎的小动物中找出等量关系和新创等量关系,配合课件的生动演示,让孩子们感到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突破等量代换的难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了等量代换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情景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他们易于接受。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1)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2)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

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和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和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的例2及“做一做”,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和算一算等活动,理解质量相等的物体可以互相代换;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③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出示一张百元纸币):同学们,这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老师想把它换成五十元一张的,可以换几张?生:可以换2张。

师:把它换成十元一张的可以换几张?那换成五元一张的呢?一元的呢?师:如果你有100元钱,老师用9张10元的找你换,你换不换?为什么?生:不换。

因为我多些,你少些。

师:是呀,只有钱数相等时才能换(强调必须等量才能交换)。

不同数量,不同价值的两种物体,如果质量方面是相等的或价值方面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就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板书:等量代换)2合作探究,渗透思想师:大家看,谁来了?(课件:阿凡提)阿凡提想去看望老朋友,可是家里只有大西瓜,他还想带点其他水果,于是他骑着毛驴,带着两个大西瓜来到水果市场。

他想干什么?(课件播放:我想用一个西瓜换重量相等的一些苹果,可以换多少个苹果呢?)师:阿凡提想干什么?生:想用西瓜换苹果。

师:对,他想用西瓜换苹果。

怎么换?随便换?想换多少就换多少吗?生:换和西瓜同样重的苹果。

师:说得好!阿凡提想用一个西瓜换和这个西瓜同样重的一些苹果(课件出示图:一个西瓜,一堆苹果。

)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

能换多少个?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西瓜有多重,也不知道苹果有多重。

师:哦,还不知道西瓜有多重?来,我们先称一下。

(出示课件:天平)师:我们用天平称物体时,通常把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端(天平上出示西瓜),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端(天平上依次出现4个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等量代换的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下教科书第109页上的例2,是三街道联谊的公开课,由本校教师沈老师与三(4)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新课伊始,由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这样的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体,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食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本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新授的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先各自摆一摆,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去摆一摆(这里是在黑板上贴一贴刚才自己摆的方法),贴完后并说说你这样贴的想法是什么?……教师在复述学生的想法时,重点强调了用什么去换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换。

从而加强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换的理解,这样换的目的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大班教案等量代换反思

大班教案等量代换反思

大班教案等量代换反思教案标题:大班教案等量代换反思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反思,发现等量代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等量代换的概念介绍:通过图示和简单的示例,向学生解释等量代换的含义和作用。

2. 等量代换的运用: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等于多少个梨?3. 反思等量代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等量代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果一家人要吃4个苹果,但家里只有2个,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吗?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等量代换的兴趣,并提问他们是否知道等量代换是什么。

2. 概念介绍:向学生简单解释等量代换的概念,可以使用图示或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3. 运用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有2个梨,等于多少个苹果?4. 反思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等量代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实际例子。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并尝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

5. 总结: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强调等量代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示例2. 数学问题练习题3. 反思应用的实际例子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等量代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检查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3. 鼓励学生在课后或下节课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等量代换问题,并尝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以评估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等量代换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可以在下一节课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经验。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等量代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挑战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概念,掌握其运用方法,并能够通过反思发现等量代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它主要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它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

学生首先通过独学理解新知,然后在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全班集体汇报。

从学生汇报情况看,学生都能理解简单的一个物体换几个其它物体的三个物体间的两次代换,表述也较清楚,甚至还可以列出简单的算式。

但对于教材后面相对应的一道“三种不同数量物体之间的代换”的练习有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我顺势抓住机会,让学生就此题再次讨论研究,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很快还找出了两种不同的换法,我再组织学生将这两种不同换法进行比较。

通过研究学生们明白,解答此类型题目的关键是要找出每两种物体之间相等的关系本节课虽然也还存在一下问题,但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体会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本节课内容设计贴近生活,把儿童喜闻乐见的事物搬进课堂。

首先由曹冲称象,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的必要性。

接着,我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学生常见的水果、体育用品等生活用品,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把操作性、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如通过摆学具,帮助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尊重个性,主动参与整节课我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提出合适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量代换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

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

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

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

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二是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教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

例:重量相等到价值相等的代换。

3、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

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唯一感到不足的是练习的层次、梯度略显不够,这也是此节教材安排上需探讨的地方。

学生对“等量代换”思想的理解本身较难,而教材展现的“做一做”、练习中的鸡、鸭、鹅和大萝卜、大白菜、胡萝卜等图例练习,尽管各有所要求,但练习平行性较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和教师感受到处处是难点和坡坎,教学承受量较大。

吴石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