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规范和制度,它不仅仅是体系化的知识传授,还应涵盖素质教育和社会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而学校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生。
以下将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核心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开展,而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为理念,尊重和关注学生的意见和需求。
只有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
教育机构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学校应该为每个孩子制定量身定制的教学目标。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教育,还包括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
合理的目标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教育机构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以便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基础学生在今天是更主动和自主,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资源,他们不再只是单向地接受老师的讲解。
学校应该让学生主导他们学习的过程,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展开研究。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还有效地使学生们在大量学习和研究中获得和解决知识的问题。
课外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生活不应该仅仅限于课堂,学生也应该参与各种课外活动,例如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研究密集课程等。
学习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应该是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协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习惯。
同时,这种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以及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
结语学生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制定。
教育的“主语”是什么
教育的“主语”是什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类活动。
究竟教育的主体是谁?是教师?是学生?还是其他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在我看来,教育的“主语”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更是社会整体。
教育的主体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是学生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承担着教育的责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被誉为“工程师的工程师”,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
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到教育中来。
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其他因素。
教育的主体是社会。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也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服务社会的发展。
社会也应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要为教育提供支持和资源,以确保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教育的主体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它要服务于社会,反过来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更是社会整体。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主体应该是社会整体。
只有把教育的主体定位在社会整体,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并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教育的“主语”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主体将会更加清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1)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水平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
这是我国现行很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
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
不过,因为“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
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
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实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很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随着教改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正式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育观念也从根本上发生着变化。
在传统教育观中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即客体。
那么现在我们应如何认识学生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地位呢?在此我们首先应明确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而其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所谓主体,《辞海》中注释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化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与合作的能力。
”另外现代教育理论也提出“要在人的内心和行为两个方面同时造就一个人,造就一个不同于以前的人的独立自主的、有热情、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心的人。
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间进行曲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义。
”①在学习方式上也相应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心发展潜能,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的和提升,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如何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呢?1.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动性。
”②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性的——要我学;现代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性的——我要学。
主动与被动也体现为一种是由内在需要,一种是外在诱因和强制。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如何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正如《语文课标》中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三基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三四年级进一步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得灵魂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得教育,也就是新课程得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得“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主角”,少数学习好得学生就是“配角”,更多得学生充其量就是陪衬得“演员”,甚至就是观众或听众得弊端,使更多得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得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laVVs。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得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得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得或低效教学。
yKne6。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得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得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得掌握可能比较就是更快、更多。
她们得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得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得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得生活经验与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得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就是运用数学得解决问题得策略。
IC6Vm。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得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得起点,了解学生得得准备状态,这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得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就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得学习所必须掌握得知识与技能?学生就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得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得就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得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得点拨与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得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得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得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试析教育的主体与教育的客体
试析教育的主体与教育的客体作者:李亚金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
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主体客体以人为本一、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就整个教育过程而言作为对象的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客体地位之中”。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是注重学生主动的学。
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学任务来实现。
这种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地位,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活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从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观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有其片面性,却并不是一无是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观点反映了教育事实中客观存在的某种现象即在教师承担着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授学生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多的捷径以及快速通道,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观点存在这很多不足之处。
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与这种观点截然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教育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
”“学生惟一主体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内因的地位,而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外因的地位,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必然得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惟一主体。
这种观点是主体教育最初产生的本来的意义。
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近年来关于教育教学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本人对此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树立崭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积极贯彻新课标各项内容,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是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学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把学生当成需要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一)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不是教师一味“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只有树立了科学的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看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
只有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学会学习,获得发展。
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通过导读去感悟去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师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的软环境。
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有趣的教学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引导与促进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
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也发现了存在于老师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要确保课改的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种观念的转变:一、传统观念中的学生观传统观念中对学生的错误定位是学生是教育对象(客体),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化。
学生是“容器”,向学生头脑中灌注的知识越多,成绩(分数)就会越高;学生是“兽”,教师是驯兽员,只要强化训练,学生就能“听话”地照老师的意愿去做题、得分。
学生是“填料”,学生是“模具”,无论多少学生都会在这一个模具中成型;学生是“材料”,教师是雕塑师,学生将随教师的意愿被塑造成“美丽的模型”。
二、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1.教育是作为“主体人”的发展,而不是作为“手段”的发展。
教育活动是实践活动,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
基于这个知识,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提高和发展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转变为社会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是发展和转变的主体,承认并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人”,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前提。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
只有同时把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解决自己主观世界的各种矛盾,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如果我们把人作为纯粹的客体来对待,就不是在发展主体的人,而是在发展“生产手段”。
2.教育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复制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实质在于把人类优势的文明成果化为内在的心智结构。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能够“复制”知识,而是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
例如: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记住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为了运用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而是为了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进行创造。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如东县袁庄初级中学冒小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兴趣和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只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小组项目,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相互促进,还能够在合作中形成新的思路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更深入的探究问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和节奏。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参观实地、参与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有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协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持续地追寻这种体验。
学习绩效受到肯定,学生的信心大大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
浅谈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学生的“学”在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在活动中主导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的起到主体的作用,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满足于死记硬背知识,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的运用。
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于是造成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学习误区。
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也就受到了影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
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2.让学生自主评价。
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
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在学校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应该在班级管理中担当重要角色,参与学校相关事务的决策。
一方面,学生可以作为班级的意见表达者。
老师可以定期听取学生对课堂设置、活动安排等各种事项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不损害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和吸纳学生的合理看法。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望。
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担任班级的某些实际职务。
比如,每周可以设立一名纪实生记录缺席名单和作业交流情况,一名文体生协助老师安排文体活动等。
通过分配适当的任务,可以使学生有所作为,在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参与度。
师生共管应成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老师要信赖和尊重学生,学生也需恪守纪律并肩负更大责任。
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才能真正推动班级的和谐与进步。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应运而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
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
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
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
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
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名言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名言以下是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名言:1.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自由的人,他的内在能力可以用来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过去的事情。
——爱因斯坦2.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的心灵。
——陶行知3.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奥地利·第斯多惠4.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理解。
——英国·怀特海5.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
——法国·蒙田6.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盲目接受。
——德国·叔本华7.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压迫,而是启迪。
——中国·杨贤江8.教育不是把学生填满,而是把他们点燃。
——美国·特级教师伯尔纳9.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
——俄罗斯·托尔斯泰10.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印度·泰戈尔11.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美国·杜威12.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强制他们学习。
——古希腊·柏拉图13.教育不是适应学生,而是引导学生。
——美国·特级教师赫钦斯14.教育的最大任务是发现和引导学生的潜能。
——美国·特级教师布鲁纳15.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而不是填鸭式的教育。
——法国·波尔多16.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澳大利亚·基廷17.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英国·特级教师怀特海18.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德国·第斯多惠19.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的自由思想和创造力。
——俄罗斯·乌申斯基20.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中国·叶圣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动和积极的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求,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和个性化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主体。
这种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随笔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多年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
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一方面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一、用“发展”眼光去评价小学数学教育对象
1.教师要树立“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发展首当其冲是各种发展的核心,教学必需坚持“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必须要打破“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问题结果”,以“结果对错”做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得分高低”做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尺度等从眼前出发,急功近利,有损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落后评价观,而应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明天,对于他们能否自主地学习、发展有什么影响。
2.教师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长远的服务
“终身教育”是时代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从“服务”的角度审视每一天的工作,不仅是一本书、一个单元、几道题等该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觉的学习”将来能够伴随他们的终身。
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好今天的服务,从这样的角度加强自我反思和评价。
3.实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差异性”是人在素养方面的客观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数学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区别的分层教学; 在评价上,教师更要实施分层评价,使评价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
我们必须摒弃那种追求高平均分、高优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符合自身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
我们尤其要关爱“学困
生”,理解他们的苦恼,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进步中发展,不至于被排挤在数学、乃至整个学习之外。
二、针对个体进行有效评价
实施“分层评价”正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服务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
学生的各自思维方式不同,学习的起点不同,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层次完成题目的时候,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并在解答过程中获得一份自信和鼓励。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