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

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

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政府:复兴之路始于教育民国教育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教育高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晚晴新政: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开端重视师范教育清政府在“新政”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效果部分地违背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与深刻启示的改革。

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北洋军阀办教育面面观:张作霖尊师韩复渠不差钱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仅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

就是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也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他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

再说阎锡山。

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

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国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论民国时期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

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

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

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的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视导活动探析

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视导活动探析

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视导活动探析民国初年,政府放宽了对私人创办高等教育的条件限制,导致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激增、办学质量却难以保障。

1929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整顿措施。

在法律层面,通过《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大學、专科学校奖励与取缔办法》《修正教育部组织法》《教育部督学规程》等法规的颁布确立了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的视导权;在行政层面,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展了以控制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提升其办学质量为目的的视导活动。

通过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视导,私立高等院校在数量上逐渐趋于稳定,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专职教师的聘请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也都有所改进。

标签:国民政府;教育部;私立高等院校;视导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私立高等院校进行整顿。

其中,“通过立法加强督导权以及实施视导制度”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整顿和管理私立高等院校的重要手段。

“政府举凡做出私立高校立案、取缔、奖励、资助、改进、整顿等方面的决定,都以私立高校的视察员报告为基本依据”[1]。

国民政府教育部所采取的这种视察与指导相结合的整顿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私立高等院校视导权的确立1928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以后,为了限制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通过视导活动严格审查私立高等院校的立案资格,确立其对私立高等院校的视导权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929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在继承大学院法律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私立学校规程》《私立大学、专科学校奖励与取缔办法》《修正教育部组织法》《教育部督学规程》等法令法规。

192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私立学校规程》。

该法令规定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以教育部为主管机关;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必须经教育部立案,受教育部的监督与指导;教育部具有审核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及其校董会立案资格的权力;教育部具有查核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校董会财产及事务状况的权力(遇必要时可随时查核之);经查明,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办理不善或违背法令时,教育部有权撤销其立案或令其停办[2]。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学校管理的历史探析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学校管理的历史探析

《长江丛刊》2019.0387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学校管理的历史探析■司马亚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摘 要: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学校发展经过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私立大学规范化发展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持续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特殊办学特色对当今民办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私立大学 学校管理 探析清末时期中国近代私立大学开始而真正的发展壮大则是民国时期。

文中的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而此处的私立大学包括大学层次学院层次和专科层次的私立高校。

民国年间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下,当权政府尊重人民办学权,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许多私立大学层出不穷,成为近代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纵观民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学校管理概况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的持续发展。

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国家处于生存危机时刻,但是中国私立大学却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生存发展起来了。

(一)北洋政府时期初步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的落幕,在这一历史巨变下,北洋政府登上历史舞台。

北洋政府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对私立大学的开办做了新的规定。

北洋政府放宽了办学的权利,鼓励私人办学。

同时从物质支持私立大学,拨出经费支持私立大学的创办及其日后运作。

虽然这个时期的私立大学办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不少办学不规范的学校,但是北洋政府关于私立大学的积极政策并没有改变,因此私立大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私立大学规范化发展北伐战争后,为了巩固政权,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尤其显著。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修改制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等法规,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原则进行了重新定义,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制度,另外对私立大学的办学规范进行的整顿,使其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

关于简析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大学自主权的争夺正是这个时代中的重要一环。

自我主义、学术独立、自主治校的教育理念在民国时期被广泛倡导,同时也在大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实践。

大学自治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对大学自主权的争夺始于1917年,当时北京大学内部开始展开关于大学自治的激烈争论。

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之间:一种认为大学应当“自我主义”,实行自主治校;另一种认为大学应当“民主化”,实行民主管理制度。

在这次争论中,以“自我主义”为代表的观点最终获得了胜利,未来的几十年中,大学自治的理念被广泛推广,成为民国时期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大学自治实践的具体措施民国时期,大学校长、教授、学生等各方面都为争夺大学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努力。

他们共同通过制订法规、设立委员会、争取政府支持等途径,确保大学自治制度得以落实。

在实践中,大学自治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选举制度大学中设立学生会、教授会等组织,通过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领导人员,以民主的方式确保大学内部事务的公正解决。

管理制度大学建立规章制度,包括校纪、校规、学生守则等,规范学生行为,并制定处罚及监管等有关制度。

此外,大学内还设立了校务委员会、纪律委员会等机构,以监督实施这些规章制度。

课程设置为保障教育质量,大学实行学科自主管理制,教授选择自由,课程设置自主,学校内部通过定量评估来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

大学自治的影响与意义作为民国时期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大学自治不仅意味着大学内部的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独立于政府的一种权力和地位。

这种自治制度的落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另外,大学自治还产生了其他一些有益的影响,比如:增强民族意识大学自治制度的推行,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学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大学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演变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四十条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价值。

要想研究中国大学制度的应然,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实然,但这种应然的内容肯定已部分存在于目前甚至之前的大学制度的实然当中。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天借鉴,即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以史为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转型时期,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着质的变革,教育也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展现了独特的面貌。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是为研究大学精神做铺垫,所以从制度分析这一视角对大学精神发育进行迂回间接研究,从而揭示“制度涵养精神、精神型塑制度”的交互作用关系,从大学制度的演变描述中隐含着大学精神流变的轨迹。

本文即是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探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同时是以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为参照的。

第一部分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结构和法律形式,现代大学制度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一是大学组织的高度社会化后,如何平衡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是面对大学与社会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大学如何解决好自身持续、有效、健康发展的问题。

其核心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根本“宪法”,它作为上承国家法律、教育法规,下启大学具体规章制度的中转站,是一所大学的总体精神面貌。

第二部分分阶段对现代大学制度萌芽、发展、成熟作总体回顾。

民国时期的大学主要分三类: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

文章分别三章介绍这三类大学的发展过程,从内在层面分析大学内部课程设置、办学机制、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经费来源等问题,从外在层面分析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孙中山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

孙中山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 2009-12-09作者简介:忻福良(1939-),男,浙江宁波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现为上海建桥学院民办高教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法规与政策、民办教育。

孙中山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忻福良(上海建桥学院,上海201319)摘要:孙中山提出的教育立国、革命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民国初期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一波大发展,并率先发起了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对新教育的创建。

在今天,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的办学传统,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启迪作用。

关键词:孙中山;教育思想;私立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0)02-0004-04 孙中山先生是近世纪以来站在时代最前列引领百年巨变的中国第一伟人。

早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香港兴中会章程》(1895年)中,他就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1]926-928。

要振兴中华,必须振兴教育。

他对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始终予以高度的关注,可以说,在近现代诸多大政治家、革命家中,中山先生有关教育的论述从教育的功能、地位、作用、宗旨、目标、内容到教师、教材、教法,既全面又丰富,呈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独到性、全面性。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孙中山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点肤浅的研究。

一、孙中山“教育立国”思想与国人兴学报国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指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他认为,人尽其才是第一位的,“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既有政府创办并拨付经费的国立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

此外,还有省立、市立大学。

这种多元化的办学主体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招生录取制度灵活民国时期,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相对灵活。

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最终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这种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和学校的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民国时期的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既重视传统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又注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职业教育兴起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9年)中,体操课程内容以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为主,体现了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国精神。

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民国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壬子癸丑学制到1922年的新学制,再到后来的癸卯学制,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七、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壬子癸丑学制实施后,小学教育得到了普及,中学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学教育我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史中的⼤学教育中国⾃1860年以来,开始⼤规模接触欧洲各国,美国,⽇本等国的⽂化教育,⾄今⼀百五⼗余年了。

在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平既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世界驰名,也经历了⽂⾰⼗年的低⾕。

⽽今,中国⼈不满意的⼀⼤问题就是教育。

作为⼀名⼤学⽣,我觉得应当更多的关注与⾃⼰切⾝相关的⼤学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会对⾃⼰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学做⼀个介绍。

第⼀部分,民国时期那些著名⼤学中的校长蔡元培校长是我从他⼈的评说中知道的,他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学校长,实⾏教育改⾰,⼤有成就,奠定了北⼤百年发展基调。

蔡元培先⽣认为:⼤学不是贩卖毕业证和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是⼀个研究学理的地⽅。

这地⽅采取的是“囊括⼤典,⽹罗众家”的态度,奉⾏的是兼容并包、思想⾃由的原则。

因此,校长不是⼀个⾏政长官,⽽是⼀个学术研究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既没有服从上级的义务,也没有裁定学术思想的权⼒。

他的最⼤职责就在于提倡思想⾃由,维护学术尊严,争取教育独⽴。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因为不能履⾏这些职责,只好愤然辞职。

他在《不肯再任北⼤校长的宣⾔》中说,他每天被⼀⼤堆⽆聊的公⽂和事务所包围,还要迎来送往,与教育部那些⽆知的官员周旋,因此他感到痛苦不堪。

另外,他认为“思想⾃由是世界⼤学的通例”,因此在他主持北⼤校务的时候,为了“稍稍开点风⽓,请了⼏个⽐较有点新思想的⼈,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但当局却把这种做法视为洪⽔猛兽并进⾏⼲涉,因此他声明:“我绝对不能再作不⾃由的⼤学校长。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蔡元培先⽣强调⼤学的⾃由精神,并为之努⼒。

⼤学的⾃由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学⽣和⽼师是其主体,⼤学的设施与管理者只是为主体服务的。

学⽣⾃治,教授治校,这些都是成为世界⼀流⼤学的条件之⼀。

⽽现如今中国的⼤学教育正好相反,教授⽆权治校,⼤学管理⾏政化,管教育的不是教育者,所谓学⽣⾃治,只是⼤学管理者授意下的协管。

民国时期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干预策略探析

民国时期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干预策略探析

民国时期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干预策略探析佚名【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6)4【摘要】民国时期,国家始终处于战乱的风雨飘摇中。

但中国的私立大学在这种夹缝中却傲然发展,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这与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给予私立大学的力所能及的支持和谨慎的干预是分不开的,通过探讨民国两个不同时期的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干预策略,以期为今时提供借鉴。

%In the republic China Period, the situation was extremely unstable, while the privately-run universities underwent a rapid development, which are every impressiv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high education. Government’ support and administration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administrative strategies in two periods of Republic China, I hope we can learn from it.【总页数】6页(P93-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2.16【相关文献】1.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的政府监管刍探 [J], 李志前2.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校的透视及其当代启示 [J], 宋娜3.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经费来源探析 [J], 李志前4.民国时期我国私立高校的透视及其当代启示 [J], 宋娜;5.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的发展背景与动因 [J], 李志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办学者成功融资的原因分析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办学者成功融资的原因分析

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办学者成功融资的原因分析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困难重重的局面。

一些私立大学却能够成功融资,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

那么,私立大学成功融资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政策环境、校友资源、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环境的利好在民国时期,国家对私立大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鼓励。

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对私立大学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优待待遇等。

在当时,私立大学普遍受到政府的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为私立大学融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的利好条件。

政府对私立大学的支持,为其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私立大学成功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校友资源的支持私立大学的校友资源往往是其融资的关键。

在民国时期,一些私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通过校友的力量来筹集资金,这成为其成功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私立大学成立校友会,通过校友会举办各种募捐活动、捐赠活动等,吸引校友捐款支持学校发展。

校友资源的支持,为私立大学在融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人力支持,这是私立大学成功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一些私立大学在民国时期能够成功融资,与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密不可分。

在当时的社会上,一些私立大学以其优秀的师资力量、卓越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校风校貌赢得了广大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

这些私立大学借助其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助,有力地支持了其融资的成功。

私立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是其融资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办学理念的吸引一些私立大学在民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功融资,还与其办学理念的吸引力有关。

在当时,私立大学普遍树立了自主办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这些私立大学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拥护,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

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

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概要

2007年11月总第164期第11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Nov.,2007SefialNo.164No.1l论民国前期的大学教育理念邹方红(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5)[摘要]民国前期大学教育理念是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等一批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的双重角色的人,经过长期理性思考及辨别,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及办学实践,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而形成的思想观念。

它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包含了近代大学教育的“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树立了名师强校的理念;民主、自由、平等,是管理大学。

发展大学的准绳”的理念。

它成为民国前期大学的主流理念,引领着近代中国大学的方向。

[关键词]民国前期;大学教育;理念;蔡元培[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11—0178—04民国前期,一个极其纷乱动荡的中国,然而,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却异军突起,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近代大学教育是独立于封建教育体系之外的新式教育,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相去甚远。

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最高的指导原则。

一个教育组织明确了教育理念,教育既有了方向感、目标性,也有了准绳与标杆。

反之,教育就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

民国前期,蔡元培、马相伯、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张学良等人,既是教育家,又是大学校长,广采博收世界先进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经过理性思考和辨别,形成了近代大学教育共同的理念。

在这全新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体系的框架,规定了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诞生了一批有别封建教育的近代大学。

毫无疑问,教育理念关系着办学的方向和成效。

本文对民国前期大学教育理念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分析研究。

(本文不包括教会大学)一、大学以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为办学宗旨“大学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方法,是研究大学本体论的基本范畴。

私立大学的代表——南开大学

私立大学的代表——南开大学

2、南开大学的早期 1919年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共录取新生 25日 本科计96人。 本科计96人。 创办之初,南开相当艰难。创办私立大学,是重 要的是要解决办学经费。 张伯苓曾对南开学生说:“ 张伯苓曾对南开学生说:“我为自己开口捐钱是 无耻,为南开不肯向人开口捐钱是无勇。” 无耻,为南开不肯向人开口捐钱是无勇。” 南开在向各私人募捐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 即绝不能有先决条件而受制于人。
社团活动中,其中的新剧团所排演的话剧, 更是名噪一时,轰动京、津。当时胡适就评价 说,南开的新剧团是中国最好的新剧团。 4、“允公允能”校训 允公允能” 张伯苓将他的办学经验总结为“ 张伯苓将他的办学经验总结为“公”、“能” 二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的公德,与 服务社会的能力,他说“ 服务社会的能力,他说“惟公能化私、化散, 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的精神;惟能故能去愚, 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的能力。
2、实用为上的原则: 创办之初, 创办之初,南开人时刻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关注, 的关注,从“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的思想出发,设立文、 的思想出发,设立文、理、商三科,把重点放 商三科, 在培养企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上。 在培养企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上。他们提出 明确的办学目标是:一造成量大、 明确的办学目标是:一造成量大、眼光远之青 年;二、造成真正之领袖人才;三、造成勇敢、 年;二、造成真正之领袖人才;三、造成勇敢、 果断、有远见、有魄力之国民。 果断、有远见、有魄力之国民。以实现他们所 倡导的公能校训。 倡导的公能校训。
校长:张伯苓 ——1876-1951,天津人,名寿春。1892年考入 ——1876-1951,天津人,名寿春。1892年考入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入海军。后离职回天津 从事教育。1904年创办敬业中学堂,越三年建 从事教育。1904年创办敬业中学堂,越三年建 新校舍,称南开中学堂。1918年赴美国哥伦比 新校舍,称南开中学堂。1918年赴美国哥伦比 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冬回国。1919年秋正式 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冬回国。1919年秋正式 创办南开大学。1937年抗战后,南开迁至昆明, 创办南开大学。1937年抗战后,南开迁至昆明, 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张任校务委 员常委。同年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8年任 员常委。同年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1948年任 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51年病逝于天津。 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51年病逝于天津。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者:刘训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0期刘训华,男,江苏滨海人。

上海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

研究方向为教育史与高等教育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等各级别课题20项,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浙江学刊》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录;著作有《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专著)、《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引论》(合著),主编著作1部,参编多部。

成果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摘要: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既承继旧学学生刻苦求学的一贯学习作风,同时在追求个性、救亡国家方面也继承传统私学的“特”“活”的优秀品质。

私立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错场所,它能够承担起教育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在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不仅注重课堂学习,还积极开展社会教研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知识面,在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知识储备等方面,为近代杰出人才的鼎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在生活上,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普遍比较朴素,贴近社会现实。

关键词:私立;学生;生活;民国习与生活是学生时代最具有标志性的日常图景。

中国私立教育的发展在近代走上了一种极致,它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产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骄人的业绩。

探讨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它既是新式教育渗透中国教育基本面的基础,同时对新式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社会观念、组织形式和价值判断上,使得由近代私立学校学生回忆所构成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杠杆,由于其生动的教育实践,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时私立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

战时私立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

战时私立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韩戍*1946年,冯友兰在为西南联大迁校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中称:“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冯友兰描绘总结的“联大精神”,经后人不断演绎,几乎成为神话。

如今看来,其中不无溢美的成分。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西南联大作为顶尖国立大学,盖中外观瞻所系,地位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受到政府的格外关照。

西南联大的治校者和教授们,亦具有强烈的精英心态,敢于抵制来自党政方面的各种政治干预。

至于抗战时期的一般高校,则鲜有此种待遇和底气。

尤其是那些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更需要谨慎地与其主管部门教育部相处。

本文拟从经费问题和党化教育两个方面,简单讨论两者之间纠缠复杂的政学互动。

近代中国的私立大学的创办,始于晚清新政之时,实为公立教育不发达的产物。

这些私校多聚集在通都大邑,数量以上海为最。

盖因上海工商业发达,江浙中产阶级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甚为迫切,并有余力为此支付高额的学费。

同时,上海银行钱庄林立,私立大学建立于此,更便利于与银行合作,通过信贷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因此,抗战前上海一般私立大学的校董,多是工商银行界要人。

这些要人多是主办方聘请,尽管很多人仅仅是挂名,属于象征性的存在,但也基本可以认为,以他们为代表的城市工商资产阶级是支持私立大学的主要力量。

当然,私立大学也接受政府的补助,但数额不多。

从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系统补助私立大学,每所学校分到经费平均在两三万元之数。

①相对于每所学校每年①①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

《二十四年度私立专科以上各校补助费项目数额表》,《第四次申报年鉴》,申报年鉴社,1936,第38页。

20万元以上的支出,此种政府补助绝非大宗。

抗战军兴,大学普遍迁往大后方。

国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原本来自国库省款,与地方工商界关系甚微。

国立大学接受政府的命令迁往大后方,教育部亦对其拨发迁移经费。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所谓“观”,亦即观念。

辞海解释,指的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指1912中华民国建立直至1949年,以现代方式组建的在华私立高等学校。

本文中,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指1912年至1949年,中国人对于现代私立大学的看法与思想,以及这些看法与思想对于各类私立大学长期的积极影响。

民国时期,历经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

该时期,国内主要有两类以现代方式组建的私立大学:一是国人自办私立大学(简称之“国人私立大学”);二是外国人所办私立大学(简称之“外国人私立大学”)。

后者,由绝大多数外国传教士所办教会大学和少数外国人所办世俗性私立大学所组成。

本文所述私立大学,囊括上述两类高等教育机构。

私立大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本文所指的私立大学,是前者,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民国时期,国人与外国人私立大学的基本状况,具体如下:数量上看,该时期的多数年代,各类私立大学约占国内高校总数的1/3强;少数年代,则约占国内高校的1/2。

1932至1937年,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6年间,各类私立大学占国内高校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9.1%、47.1%、46.3%、49.1%、49.1%、51.6%。

[1]质量上看,民国时期,各类私立大学中,涌现了不少拥有极大社会声誉的学校。

该时期,著名的国人私立大学,有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等。

南开、厦大毋庸赘述。

上海美专,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专科学校,以率先使用裸体模特儿开设人体写生课程而轰动社会,为当时全国美专树立典范。

创办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是规模最大的高等美术学校,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2]东亚体专,是中国第一所现代体育专科学校,在当时的体育教育界颇有名气。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访问苏联,一行12名成员有4名出自该校。

[3]立信会计专科,是继南开大学之后,一所最为著名国人私立专科学校,在20世纪40年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探析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探析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探析【摘要】民国时期,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私立大学享受名副其实的“国民待遇”,拥有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土地、税收、银行贷款上得到诸多优惠,获得中央或地方的经费与物质资助,学生受到公正的对待,教师拥有不亚于公立大学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民国时期私立大学政策环境一、私立大学享受的“国民待遇”(一)私立大学产权明晰,在土地、税收、银行贷款上享受诸多优惠。

在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民党政府)颁布的《私立学校校董会设立规程》中规定,“校董会设立学校,因事解散时,校董会呈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许可,得以其财产捐助其他教育事业”。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政府并未明确私立大学财产的公私归属,私立大学的产权是模糊的。

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私立大学的财产归属逐渐明晰。

在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中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及其财产不得收归公有”,只有学校停办,校董会失去存在时,主管教育机关才有权处置财产。

这一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私人财产权利的充分尊重,对私立大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国库奇窘”的状况下,私立大学获得政府的经费物质资助。

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国家对私立大学已有所资助。

从此,政府对私立大学的专款补助被列为定制,且补助数额逐年增加,抗战期间亦不曾中断。

也就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资助与奖励私人教育事业被正式列入国家宪法,为提高私立大学的办学质量,带动全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不惜斥以重金,奖助办学成绩优异的私立大学。

抗战非常时期,全国公私立大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危难时刻,还是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承担起保存、维系、发展私立大学的责任。

在坚苦卓绝的八年中,政府部署私立大学迁往内地,资助私立大学在内地继续办学,并在抗战胜利后,统一安排私立大学的迁校复员。

在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之际,政府对私立大学的扶助竭尽了全力。

二、公私立学生一视同仁,私立大学学生受到公正对待应该承认,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尽管私学与官学同生共存,但就两者的地位而言,官学始终是正宗主体,是“显学”,私学基本上扮演的是一个配角。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刘训华,男,江苏滨海人。

上海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

研究方向为教育史与高等教育学。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等各级别课题20项,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浙江学刊》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相关研究成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录;著作有《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专著)、《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引论》(合著),主编著作1部,参编多部。

成果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习与生活是学生时代最具有标志性的日常图景。

中国私立教育的发展在近代走上了一种极致,它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产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骄人的业绩。

探讨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它既是新式教育渗透中国教育基本面的基础,同时对新式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社会观念、组织形式和价值判断上,使得由近代私立学校学生回忆所构成的学习与生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杠杆,由于其生动的教育实践,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民国时期私立学校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国人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创办的学校,二是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学校。

本文的私立主要指前者。

近代私学的博兴,源于国家救亡与教育大发展的需要。

面对快速变革的社会形势,国家、社会、家长都有让学生学习经世致用之才的内在冲动,而私立学校则为解决这种冲动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私立学校不仅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人才,对于那些国家需要的工科人才,也积极尝试。

1914年,湖南私立楚怡学校校长陈润霖有感于我国工业落后,“亟早树基础,乃创立楚怡工业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所谓观”亦即观念。

辞海解释,指的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民国时期的私立大学,指1912中华民国建立直至1949年, 以现代方式组建的在华私立高等学校。

本文中,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指1912年至1949年,中国人对于现代私立大学的看法与思想,以及这些看法与思想对于各类私立大学长期的积极影响。

民国时期,历经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

该时期,国内主要有两类以现代方式组建的私立大学:一是国人自办私立大学(简称之国人私立大学”二是外国人所办私立大学(简称之外国人私立大学”。

)后者,由绝大多数外国传教士所办教会大学和少数外国人所办世俗性私立大学所组成。

本文所述私立大学,囊括上述两类高等教育机构。

私立大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本文所指的私立大学,是前者,包括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民国时期,国人与外国人私立大学的基本状况,具体如下:数量上看,该时期的多数年代,各类私立大学约占国内高校总数的1/3强; 少数年代,则约占国内高校的1/2。

1932至1937年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6年间,各类私立大学占国内高校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9.1%、47.1%、46.3%、49.1%、49.1%、51.6%。

[1]质量上看,民国时期,各类私立大学中,涌现了不少拥有极大社会声誉的学校。

该时期,著名的国人私立大学,有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等。

南开、厦大毋庸赘述。

上海美专,是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专科学校,以率先使用裸体模特儿开设人体写生课程而轰动社会,为当时全国美专树立典范。

创办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是规模最大的高等美术学校,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2]东亚体专,是中国第一所现代体育专科学校,在当时的体育教育界颇有名气。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访问苏联,一行12名成员有4名出自该校。

[3]立信会计专科,是继南开大学之后,一所最为著名国人私立专科学校,在20世纪40年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

民国年间,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教会大学曾经具有较高的成就与国际地位。

他们与非洲的教会学校相比,显然处于较高的层次;与印度的教会大学相比,为数虽较少而质量则较高;与日本的教会大学相比,则具有较强的与公立大学竞争的实力,因为他们在医学、农林、法学、商学、社会学、新闻学、图书馆等学科领域,都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

” [4上述言论,是当代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对教会大学的总体评价,显示了该类大学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都是当时在华教会大学的代表。

教会大学之外,还有少数中外合办私立大学,民国年间,亦拥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20世纪前半期,那段已经逝去了的时光,国人与外国人所办私立大学曾经繁荣辉煌,兴旺发达。

研究这一繁荣兴旺背后的观念原因,无疑是个复杂的课题。

本文则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该时期中国人新式私立大学观上。

具体而言,指的是1912至1949年中国人仿效西方建立中华民国之后,逐步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观念,对于在华国人与外国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积极推进作用。

详细陈述如下:一、中国人的自治、民主、自由观:国人私立大学发展的观念原因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私学传统,是民国时期国人私立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百年,救亡图存,是国人私立大学产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该时期,教育救国的旷世之音,有着神魔般的力量,它催生、维系着国人私立大学,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并使国人私立大学显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

上述事实,是探讨国人私立大学繁荣发展时,必须首先说明的重要文化?厂尘啊*?然而,这里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新式观念,在国人私立大学兴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

对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当代已故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有精辟论述,他指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昧国的建立,为自治、民主、自由观念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笔者认为,上述现代观念,是研究国人私立大学生成机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要素。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国时期的人们指出:私立教育适合民主政体的目的与精神” ,[6]私立大学的命运与民本政治密切相关,……大抵民主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亦是私立大学最多而最有地位的国家”。

[7]以下,逐一加以论证:1•自治教育观念自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个概念。

有两层涵义:一是人民自己治理自己;一是地方自己治理地方。

前者为人民自治,后者为地方自治。

本文的自治涵义,取前者,与西方民治观念相通。

民治,根据19 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辞中对全民政治的简要解释,即一切为人民所?〒卫怼*?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府在教育领域,已经接受了西方的自治思想,因此,私立大学的有关言论中,就有了与以往政府不同的全新认识。

以下史实即为例证。

民初,北洋政府教育部出台整理教育方案草案,第一条就强调要变通从前官治的教育,注重自治的教育”。

教育本为地方人民应尽之天职,国家不过督率或助长之地位。

…… 今后方针注重自治的教育者,国家根本在于人民,唤起人民的责任心,而后学能有起色也。

” [8可见,民国建立后,政府确实持有人民自治的教育观念。

本着上述观念,加之财力限制,北洋政府教育部积极倡设国人私立大学,指出:大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其目的在培成富有理想之人物以与世界之学术相适应。

以今日北京大学言之,学科设备诸未完全, 欲言扩张,又多限于财力;以全国之大,无完善之大学不可也,大学不能多设尤不可也。

变通之道,……国家择其需费较巨之科力求设备完善,如文科法科等则听民间之私立而严格监督之。

” [9上述思想导引下,北洋政府时期,国人私立大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据第一次教育年鉴资料记载,1917年,全国公立大学有3校,而国人私立大学有7校。

[10]1925 年,全国国人私立大学中,经教育部批准立案的有13所,经教育部同意试办的有14所,至于未经批准而自办者为数更多。

[11]政府之外,社会人士的言论中,则体现了更为明确的自治教育观念。

民国时期,以纺织学科闻名于世的南通学院,由近代中国著名状元资本家张謇开办的南通大学演变而成。

张謇创办大学的思想观念如下:专制之世,社会与政治分,有政府而无社会;立宪后,社会与政府合,有社会乃有政府。

” [12此番话语,体现了资产阶级开明士绅的社会治教主张。

厦门大学的创办人陈嘉庚,因长年生活在海外,故对西方文化有深切体悟。

曾经指出,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富强的根源非由于政府, 乃由于全体人民”确认国民对教育应负之责任不可专责之政府”:因而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

[13]上述议论,显示了民国时期,一位华侨资本家人民自治教育的观念。

可见,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自治教育思想,是国人私立大学得以产生的一个观念原因。

2.教育民主观念民主,通常包含社会和国家两个层面。

社会层面指的是人民的权利;国家层面指的是国家形式,即国家制度。

本文中的民主,指前者, 即人民的权利,是与人权相通的概念。

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民主,意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先知先觉之士大力倡导普及新教育,造就新国民,致使教育民主观念风行一时。

1911年辛亥革命,使中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然而,民主政治的形式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实质。

在北洋军阀封建复古的逆流之中,人们逐渐明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意识形态转换互为因果关系。

于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掀起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改造国民,培养现代国家的一代新人。

此间,几乎每一种具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形成,都毫无例外地与下述思维定势联在一起: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前提,社会改造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改造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事业。

由此,教育民主化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府与社会。

南开大学成立初期,北洋政界要员反映强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方面的教育民主思想。

1919年11月20日,在南开学校校董严范孙、校长张伯苓的苦心筹划之下,南开大学正式成立。

该时,江苏省长兼督军李纯在祝词中写道:自两先生(指严修、张伯苓,笔者注)计划出,黎前总统、冯前总统、徐大总统、曹督军、阎督军、孟督军、陈督军、王督军、曹省长莫不起而赞成。

纯亦勉趋其后。

盖实见我中国富庶为全球冠,何以贫弱至此?则以教育未能发展,一切科学或得粗而遗精,或规近而忘远,遂不能与各国竞争,恶得不贫, 恶得不弱?我南开私设大学既为倡始,尤所爱国诸公相继兴起,庶愈推愈广遍于全国,将来教育勃兴,人才蔚起,图富图强卓然有以据其大本。

” [14江苏省地方官的上述议论,在显示了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同时,也暗含了迫切推广新式教育的观念。

1921年,北京民国学院创立,该校由曾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的汪大燮等人倡办。

[15]1924年,北京畿辅大学建立,倡办者是曾任袁世凯内阁总理的唐绍仪、曾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和关庚麟等交通界人士。

[16]这种由下野政界要员出面创办私立大学的现象,间接地体现了政府大力倡导新式教育的思想意识。

从社会方面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教育民主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从而激励着人们广设学校以满足社会更多的教育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人私立大学的扩展。

民国时期,广州市知名私立大学——广州大学,就是在教育民主化思潮激励之下,脱颖而出。

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打算停办夜大学。

当时,夜大学中的投考者十分踊跃,录取的学生也很多。

许多是因谋生需要但不能继续升学而甘愿在夜间完成大学学业的在职青年,他们急切地渴望得到继续求学的机会。

为了满足这些青年的需要,广东大学夜大学校长陈炳权毅然决定,开办一所新学校。

1927年,中国第一所具有夜大学性质的私立大学——广州大学,在主办者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正式诞生。

[17]无庸置疑,该校是教育民主化观念影响下的一个产物。

正像同样座落于广州市的另一所知名私立大学,广东国民大学的校友所说的那样:中国要广罗学子,作育人才,非藉添设许多私立学校以容纳之,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在国立大学不发达的近代中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十分有限,为此,就要多办私立的学校去普及民众子弟的教育,使他们每人都能得到国民知识上与教育上的学问”以便作国家的后盾”。

[18]综上,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教育民主意识,是国人私立大学得以推广的观念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