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研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研究者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
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研究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研究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范畴。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从90年代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1.乡土景观的理论研究
1.1乡土景观的概念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 B Jackson,1984)[1],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2]。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 B Jackson在其著作《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Vernacular Landscape”在国
内有多种翻译,一般译为“乡土景观”,此外,也有译成“风土景观”,以及从字面含义直接翻译成“白话景观”的,在本综述中取第一种翻译——“乡土景观”。《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3]。与“乡土”的概念一样,“乡土景观”也面临着概念模糊的困境。学界对“乡土景观”概念界定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不同的视角:(1)强调乡土景观形成原因的主体视角:
有学者认为乡土景观是“人们出于自身生活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4]”(Robert Venturi,1972);另一种观点认为乡土景观是“一种并非专业设计的人工户外环境类型[5]”(Amold R. Alanen,1978)。
(2)强调乡土景观表现形式的客体视角:
一种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具有本土性、地域性特征[6](Jim Heimann,1981);另一种则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特征主要在于其寻常性与普通性[7](Dell Upton and John M. Vlach,1986)。
(3)强调乡土景观所在地域的空间视角:
即将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等同、或是与城市景观对立[8](苏少锋等,2006)。
(4)强调乡土景观系统性特征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当时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9]”(俞孔坚,2005);认为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10]”(张弢等,2008)。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外景观研究领域中,与乡土景观概念相近又有所区别,且极易引起混淆的的概念有“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本土景观(Local Landscape)”和“寻常景观(Common Landscape)”。“乡土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实际上是“乡土”与“乡村”的区别,“乡土景观”不是“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也不属于一个分类范畴。乡土景观是一种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的景观形式,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设计中都可以运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而“本土景观”和“寻常景观”只反映了“乡土景观”地域性、寻常性的特征,并不能与“乡土景观”的概念等同。
除此之外,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拓展,近些年来乡土景观领域还诞生了“当代乡土(Contemporary Vernacular)”和“新乡土(Neo-vernacular)”等新概念。
1.2乡土景观的内涵
任何有价值的概念都应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往往表现为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价值和本质属性之和也即成为概念的内涵。国内外对乡土景观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强调内在驱动力的非物质层面视角:
J. B Jackson(1984)认为乡土景观的核心内涵是“将景观形式与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相关联来认知世界[1]”,从这一核心内涵出发,他将乡土景观进一步界定为“非政治性因素驱动下的文化景观[1]”。他将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分为“政治景观(Political Landscape)”和“乡土景观(Vernacular Landscape)”:政治景观由政府建立和维护,由法律和行政机构来管理,寄望于永久并有计划的演进;乡土景观则几乎没有由行政力量组织空间的迹象,并且具有风俗上的地方性、对环境具实效的适应性以及不可预期的机动性等特征。他强调乡土景观实际上是一种与政治景观相对立的、由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景观。他认为这两种景观样式对立的根源在于营造者看待世界的不同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组织空间与时间的不同思路与方法[1]。
(2)强调外在形态的物质层面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对当地原有空间形态的延续,是一种不断生长的历史的、过程的产物;强调地方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使用;注重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富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11]”(李倞等,2008)。
(3)强调系统性的综合视角:
认为乡土景观是“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具有自然、社会、文化三个方面[12]”(孙新旺等,2008)。
1.3乡土景观的构成
景观是包含了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构成景观的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