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
赞扬、批评与冷漠——北宋文人对颜真卿多种态度的原因
、
黄庭 坚 的挺颜 言论
黄庭坚 , 字鲁 直 , 自号 山谷道人 , 江西诗派 的领导者 , 喜 以 禅评书 。唐宋文人伪造的笔法传承体系把颜真卿与“ 二王” 归 于 同一个谱系 , 这在理论上奠定 了颜 系“ 二 处 的突兀观 点 , 不仅是 现代 人 ,
必 须 面 对 的 问 题 。在 这 段 时 期 , 对 颜 真 卿 的 评 价 大 体 分 为 如
上的近似之处则无 人提过 , 当时 书家更加 普遍 的看法 是 , 颜真
卿与“ 二王” 笔 法虽 出 自一 路 而 面 貌 各 不 相 同 。黄 庭 坚 一 反 常
态, 高调挺颜 , 并认为颜真卿 的书风 与“ 二 王” 书风非 常类 似。
在众多论述颜真卿 的题跋 中 , 他 不 厌 其 烦 地 解 释 颜 字 与 王 字
如何相像 : “ 予尝评颜鲁公书 , 体制百变 , 无 不可人 , 真、 行、 草、 隶, 皆得右军父子笔势 。 ” “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 子超轶绝
尘处 。书家未必谓然 , 惟翰林苏公见许 。 ”
在这两段评论 中, 黄庭 坚 至 少 陈 述 了 两 个 意 思 : 颜 真 卿 的
作者简介 : 王风国( 1 9 7 6一 ) , 男, 汉, 山东 聊 城 人 , 四川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文学 ( 美术学) 硕士 , 四川 I 大 学 书 法研 究所 副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 艺 术 吏, 艺 术理 论 。 作者简介 : 吕金 光 ( 1 9 6 5一 ) , 男, 汉, 山东 临 沂 人 , 四 川 大 学历 史 学博 士 , 四川 大 学 书 法研 究所 所 长 , 四川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教 授 , 硕 士生导师 ,
口 王 风国 , 等 赞 扬 、 批 评与 冷 漠 — — 北 宋 文 人 对 颜 真 卿多 种 态 度 的 原因
'字如其人'——浅析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Famous Works 名家名作south wind 南风 21“字如其人”,是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之口的一句话:“书,心画也”,书法的创作者通过线条的勾勒来抒发自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绪变化,“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纵观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要数唐代,而颜真卿用其极具创造性的书法技艺和刚正不阿的品格修养,继“二王”之后,又一次将书法技艺推向新的艺术巅峰。
他的书法作品兼具创造性和时代特征,是唐代盛世下的书法技艺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颜真卿的作品入手去看他的个人品格以及艺术造诣,能看到,他的字体宽广厚重又不是灵性,给人以博大流畅的感觉。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身的品行人格的反应,是艺术创作中主客体间的反馈与再创造。
颜真卿用刚正的品格和突出的书法成就成为了“字如其人”的典范。
1 至善至美的中庸之道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古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做了这样的阐释,“艺术是一种技术, 古代艺术家本身就是技术家, 然而他们不只是服务于人生,也是表现着人生, 流露着个性和人格”。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与艺术家本身的心绪情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就像的人一样,钢劲独立,挺拔雄伟。
颜真卿是书香门第出身,其祖父昭甫,舅舅惟贞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
颜真卿是舅舅养大,并因此继承舅舅的笔法,虽自幼生活清贫,但在书法上一直勤奋有加,其平辈旭卿、允南、茂曾、阙疑、曜卿等都善书法,但仍然以颜真卿最为突出。
成年后,他的品行正直,刚直不阿,不惧怕权贵,卑躬屈膝,在官海沉浮几十年,终于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战功显赫才得以名垂千史。
受这样正统的书法世家出身以及日后官场的沉浮,奠定了他“中庸”处事风格和行书特点。
此处的“中庸”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事为人和刚劲挺拔,平画宽结的书法中和美。
欧阳修对他的品行和书法评价说:“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浅谈宋四家尚意视角下的颜真卿书法评赏
198作者简介:口锋军(1994— ),男,汉族,甘肃平凉人。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的书法在北宋四家蔡襄、苏轼、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理想看来是矛盾又统一的。
宋四家因颜真卿书法的书体、作品的不同,而对颜真卿的书法评价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令笔者疑惑。
这些评价一方面暗藏着宋人的书法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对颜真卿的书法定位有着直接影响。
一、宋四家尚意视角下的颜真卿书法清代梁巘在《评书贴》中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这一论据被后来较多书家所认可和推崇。
而北宋时期以苏黄米蔡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盛唐颜真卿的书法却褒贬不一。
颜真卿的书法在他所在的时期并无盛名,而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在北宋尚意书家的谈论下直接将颜真卿的书法推向了世人,让北宋时期的人重新审视颜真卿的书法。
蔡襄作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对颜真卿的书法虽没有文字性的评价,但从其书法风格来解析,无疑是出自于颜鲁公。
曹宝麟先生对蔡襄的书法的取法是这样记载的:“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跋》意在颜真卿与徐浩之间;《刘蒙伯墓碣》则更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万安桥记》是竭力模拟颜氏《大唐中兴颂》。
”由此可知蔡在学习和继承鲁公书法的多以楷书为范本,而现存的蔡襄的书法则能看出较浓的颜楷味儿,故可以推测出蔡襄对颜真卿书法的重视是颜楷,对于颜真卿行书的继承倒不是很多。
这成为后来米芾和黄庭坚等人对蔡襄书法的褒贬不一的一大因素。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较高的。
他的行书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书法上所追求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理想,他将颜真卿的书法直接推到了至高的位置,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而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学习,挚友黄庭坚则于苏轼所作的《黄州寒食帖》卷后跋文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颜真卿楷书赏析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下是对他的楷书的一些赏析:
1. 雄浑豪放:颜真卿的楷书以雄浑豪放著称,他的书法作品往往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
他的字体结构宽博,笔画粗壮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2. 中锋运笔:颜真卿在运笔时注重中锋,他的笔画粗壮而有力,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
他的字体结构严谨,每个字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体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
3. 篆籀手法:颜真卿在楷书中运用了篆籀手法,这种手法使得他的字体更加圆润、饱满,充满了古朴的气息。
他的字体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得当,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感觉。
4. 创新精神:颜真卿在楷书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他摒弃了传统的瘦长字体,创立了宽博、豪放的“颜体”楷书。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的楷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之,颜真卿的楷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于严真卿书法作品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严真卿书法作品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的大书法家。
他开创了新的书法审美范式,创立的“颜体”是可以与“二王”比肩的书风,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他在书法上的创新精神不仅在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下的书法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颜真卿所生活的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书法杰出代表的颜真卿自然也早已为日本人所知悉。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书法史在源头处本来是合一的,但隋唐之后两国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就王羲之和颜真卿这两位中国书法源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言,他们在唐以后中日两国书法史上都可谓树立了典范。
无论是中国的“宋四家”,还是日本的“三笔三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两位宗师级人物的影响,以至于一部传播甚广的《中国书道史》的作者、日本书法史家神田喜一郎,把王羲之和颜真卿并称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潮流。
究其原因,王羲之和颜真卿代表了中国书法史上审美范式的两极,王字中宫收紧,而颜字向外扩张。
他们代表了两种极端风格,几乎穷尽了中国书法形式美的可能性。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位书法家都是各自所代表的形式美范式的开创者。
相对于东晋的时代书风,王羲之是“改体”并创造新体的关键人物;而相对于初唐书风,颜真卿的字也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创新。
并且,和“碑学”“帖学”几乎水火不相容类似,由于分属不同的审美范式,王、颜两种书风也很难做到“融合”,这从书法史上并没有出现把二者融合为一体的一流书家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21世纪以来,中国书坛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20年的“现代书法”和“流行书风”之后,一度复归传统,以“二王”、孙过庭、赵孟頫、董其昌等“帖学”派正统为代表的小字行草书风格,经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展”这一风向标的推动,重新占据了书坛的主流。
不过近20年来,书坛流行的“二王”风在让书法家们的技法越来越娴熟、字形越来越古拙的同时,也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创新困境。
对此,书法评论界已多有批评,书法家也对几乎陷入一种模式的“二王”风在实践中展开反思。
康有为对颜真卿褒贬及其“卑唐”矛盾性摭谈
64一、康有为的碑学思想与“卑唐”观念1889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著成,书中正式提出“碑学”与“帖学”两个概念,他“尊碑抑帖”的思想得到完善。
康有为的碑学思想并不是一日形成的,早期他跟随祖父康赞修、老师朱九江专注于学帖,曾拒绝过张鼎华的学碑建议。
在多次乡试不中且上书不成的背景下,康有为受黄绍箕、沈曾植的影响转向访石购碑,由此开始建立碑学意识,逐渐形成尊碑思想。
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潜逃出国,在游历多国后再次改变了书学观念。
结束流亡后,康有为重新梳理自己的书学观,在1915年得出不论是只学碑不学帖还是只学帖不学碑都失之偏颇的观点[1]。
这标志着康有为碑帖融合的思想形成。
本文对康有为第二阶段的碑学观念,即《广艺舟双楫》所展现的观点进行梳理和研究。
《广艺舟双楫》中特别设立了《卑唐》这一章,主要阐明了唐代楷书的各种问题,同时,康有为在其他章节中也有许多对唐代书家的批评,并指出“至唐碑盖不足观矣”[2]131。
他对唐代书法的贬斥还体现在章节设置之中①,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学书倡议就是以唐朝为界,师法前朝。
他对宋、元、明评价较少,在《广艺舟双楫》中更多的是对唐代进行批评:今人难免干禄,唐碑未能弃也,而浅薄漓古甚矣![2]90夫唐人笔画气象,较之六朝,浅侻殊甚。
[2]112自唐以后,局促褊急,若有不终日之势,此真古今人之不相及也。
[2]132康有为认为唐碑与六朝碑刻相比是“浅薄漓古”[2]90的,与前朝书法无法相提并论。
但是康有为也承认唐代书法中有可学之作,只不过这些可学之作都是有六朝遗意的作品。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卑唐”观念源自对六朝碑刻的推崇。
二、康有为对颜真卿的品评《广艺舟双楫》中提到了很多唐代书法家,其中对颜真卿的评价最多,且这些评价褒贬不一。
康有为摇摆不定的态度展现出他“卑唐”观念的矛盾性,从康有为褒扬与贬斥的不同角度,也可以看出他所坚持的观点。
(一)康有为对颜真卿书法的贬斥康有为对颜真卿的批评都是群体性的,所以颜真卿都是与唐代其他书家一同被作为批评对象在《广艺舟双楫》中出现:以视欧、褚、颜、柳,断鹤续凫以为工,真成可笑。
颜真卿书写特点
颜真卿书写特点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深受后人推崇。
颜真卿的书写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颜真卿的字体气势雄浑,笔势豪放,充满了力量感。
他的字迹浑厚有力,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个性和豪情壮志。
2. 齐势养气:颜真卿注重齐势养气,他的笔画有一定的错落和跳跃感,但整体上却保持了和谐的平衡。
他的字体线条饱满流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掌握力。
3. 破碎笔法:颜真卿的字迹中有破碎的笔法,即一种有意制造的笛笔势。
他善于利用笔触的磨损和崩折,使字迹表现出独特的质感。
这种破碎笔法既增添了字体的艺术魅力,也凸显了他个人的刚强个性。
4. 骨骼坚挺:颜真卿的字体线条硬朗有力,骨骼坚挺,给人一种坚实感和力量感。
他的字体结构严谨,筆畫的造型立体感强,每个字的笔划都非常有力和稳定,给人以沉稳的印象。
总的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气势雄浑、笔画有力、质感丰富。
他在字体结构、笔法运用和艺术表现上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造诣,使他的书法作品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后人如何评价颜真卿书法
后人如何评价颜真卿书法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对我国的影响甚大。
颜真卿创作出来的书法受到了许多人的欣赏。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颜真卿书法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从米芾对颜真卿书法的评论看其书法审美追求米芾不仅擅书,而且好发议论他论书法,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今人,喜欢直言无忌,所以他对前人一直奉行的像“龙跳天门,虎卧凤闷”这一类意象式评论很不满意,认为它们“征引迁远,比况奇巧”,无益学者那么,米带自己主张什么样的评论方式呢?是简洁明了,不为溢辞从他对古今书法家的评论中,我们可以体察出他有自己的一杆书法标准秤这杆秤在衡量他人书法的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书法审美理想在古今书法家中,颜真卿的书法可能是同时得到米芾的赞誉与斥责最多的了因此,我们不妨从米芾对颜真卿书法的评论,来看看米芾自己的书法审美追求。
尽管米芾对颜真卿的一些楷书痛斥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但是米芾对颜真卿的行书燕争座位帖》(图一),不仅不贬损,还非常推崇: 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这对苛刻的米芾来说,实属不易原因何在?在于《争座位帖》有“篆籀气”“篆籀气”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学趣味与品格?为什么有“篆籀气”就会得到米芾的肯定?我们先来看米芾对篆籀的理解: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舌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这里所说的篆籀,主要是指三代时期的篆书,属于大篆范畴米芾的《书史》中有他曾经欣赏周鼎铭文的记载,“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子,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米芾在篆籀书中,发现了一种与他的审美趣味相符的艺术价值:一个字本身是长的就任其长,扁的任其局,宽的任其宽,各随字形大小,就如同生生自然,群籁参差,意态自足大篆(图2)所具有的这种任其自然的美,亦即三代之法,到了隶书(图3)兴起的时候,便丧失了。
南宋初期的颜氏和颜真卿评价—以《自书告身》为中心
文/ [日]石田肇 译/姚宇亮一现存的为世所知的颜真卿(709-785)楷书墨迹有《竹山堂连句》和《自书告身》,前者过于强调颜体蚕头燕尾的特征,一般被判为临 本[1]。
后者藏于(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由于其告身的性质,作为文书学的对象也很有名,但在真伪方面,近来的观点却多认为其近伪。
从颜真卿之存在的重要性来说,断然将此书定为伪作,本人也很踌躇,在论述《自书告身》时,以前或未触及其真伪,或多采用了含混不清的说明方法。
虽也有认为关于《自书告身》已完全研究尽了,已无再须讨论的观点,但拙稿还是想从以前所没有论述到的几个史料出发,将此《自书告身》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再作一思考。
此课题无论对南宋初期对颜氏的存在和对颜真卿评价的相关问题,还是对考察《自书告身》真伪的讨论,都有一定意义。
二告身即相当于现在的任命书,唐代在除授官爵时,由相应高下而分为册授、制授、敕授、奏受、判补五个阶段,它们在程序和书式上都不一样。
此《自书告身》在分类中属敕授告身,由于此书现存日本,故在文书学方面已作了详尽的研究,可确定其在程序和书式方面是与当时文书的一般情况相符的[2]。
由于中国文书中此类文书实物现存者极少,故此告身当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其被认为乃颜真卿所自书,在书法史方面作为颜真卿真迹而倍受重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建中元年(780),任吏部尚书要职的颜真卿为宰相杨炎所嫌,于当年八月被任命为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为皇太子的教育官,故他得以此避居闲职,这时的任命书就是自书告身的内容。
告身为本人的任命书,故可推测在本人殁后,当由其家族妥善保管。
但唐代的很多告身,在由唐入宋的动乱中,或在以后的混乱时代中丢失了,所以传到现在的告身数量很少。
就此自书告身来说,其在宋代中期以前的流传情况不明,虽有至和二年(1055)蔡襄(1012-1067)的跋文: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
莆阳蔡襄斋戒以观。
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但却未见于北宋的著录。
从欣赏评论中认识颜体书法
从欣赏评论中认识颜体书法从欣赏评论中认识颜体书法无论从哪一角度言,颜真卿都是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座高峰。
如果说王羲之开创了帖学中妍美、雅秀的创作潮流,那么,颜真卿则开创了帖学雄强沉厚、宽博端庄的创作格局。
这一创作格局,以阳刚大气为基本审美特征,与碑学相为辉映,形成我国古代书法美的“阳刚”、“雄强”大系,影响十分深远。
在后世帖学之流中,凡带有“雄强”品格的书家,无不与颜真卿有血肉联系。
颜真卿对书法史的突出贡献,表现有二:一是把楷书这一“正体”推向成熟的最高峰,后人无以逾越;二是把行书这一“实用书体”的书写引入一个全新的天地,生成“王体”之外的另一大行书体系,泽被后世。
此二者,使颜真卿在书史上与王羲之分庭抗礼。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颜真卿实现了对王羲之的超越。
故苏轼有评:“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乎。
”(《东坡题跋》)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尚尊徐浩、沈传师尔。
”黄庭坚的“曲折求之”,是十分中的的。
一者,在王氏书风大炽的唐代,颜真卿不可能绕过王氏父子;二者,颜真卿曾向褚遂良、张旭学习书法,褚遂良是典型的二王体系书家,张旭也于二王处得“意”甚多,故颜真卿在早年肯定也甚受二王影响;三者,在颜氏传世碑帖中,可知他早年的楷书与初唐书风相近,而行书在笔法上类于王献之甚多。
颜真卿的“合右军父子笔法”,是合理的存在,也是书史传递的必然。
然而,可贵的是,颜真卿能“独立不袭前迹”(宋欧阳修《集古录》)。
学而不“袭”,承而能创,故卓尔成家。
对颜真卿楷书,后人时有微言,米芾即曾讥以“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宝晋英光集》)。
而对颜真卿行书,人们则无不推崇备至。
《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世人以之与《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刘中使帖》被人奉为“法书中神品第一”(明汪珂玉《珊瑚种种,可知颜体行书的魅力深入人心,他类无以企及。
近三十年来颜真卿书法研究焦点评述
近三十年来颜真卿书法研究焦点评述颜真卿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喻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他那代表“大唐法度”的楷书早已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受众面广泛,影响力巨大。
本文就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对颜真卿书法研究的焦点作一综述。
一、颜真卿书法的整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篇颜真卿研究论文即是金开诚先生的《颜真卿的书法》,此文对颜真卿的基本状况、书法艺术风格、创作分期诸方面进行研究。
对颜真卿书法的分期,学界多有不同意见,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以金开诚先生为代表。
他把颜真卿书法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属于前期,代表作为《多宝塔碑》和《东方朔画赞》;50岁至60岁为中期,代表作为《鲜于氏离堆记》,标志着颜氏雄厚磅礴风格的形成;60岁后为后期,书法艺术完全成熟,代表作为《颜勤礼碑》等。
此观点为大多数书法学者所接受,是主流观点。
对于颜真卿书法分期的第二种观点是:50岁以前的作品,是颜书独特风格的酝酿时期,如《多宝塔碑》等;50岁至65岁,是颜书形成独特风格时期,如《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等;65岁以后,是人书俱老时期,如《干禄字书》等。
此观点以王景芬先生为代表,最早在其著作《颜真卿》一书中提出。
第三种观点以殷荪先生为代表,认为开元26年(738)到大历元年(766)为初期,代表作《多宝塔碑》,尚未具备“颜体”形貌;从大历二年(767)到大历十四年(779),“颜体”形貌形成,代表作为《颜勤礼碑》;晚期是指大历以后的一段时间,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尾声,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
以上三种观点在时间分期上的差异,主要是在具体时间划定上的不同,但都以颜书风貌形成为分期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各文多把《多宝塔碑》作为颜氏初期不成熟之作的代表,而王宏理先生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多宝塔碑》乃颜氏书家根底之体现,而非未成熟之标志”。
另外,关于对颜真卿书法的评介问题也是此类文章关注的焦点。
在古代以“德”论“书”,以人品评书品的评介体系下,似乎把颜真卿“神化”了。
颜真卿的作品特点及作品名称
颜真卿的作品特点及作品名称
1.作品特点:
颜真卿的作品以刚劲有力,气韵雄浑著称。
他的书法突破了传统的"二王"风格,以篆籀的笔意,融入行、楷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颜体"。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力雄健:颜真卿的书法用笔饱满,力透纸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的字迹粗重厚实,即使是在细小的笔画中,也能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感。
(2)结构宽博:颜真卿的书法结构宽大,字形丰满,给人一种开阔、雄浑的感觉。
他的字迹往往重心偏低,显得稳重而有力,给人一种崇高、庄严的美感。
(3)气势磅礴: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充满了磅礴的气势。
他的字迹连贯,一气呵成,字与字之间互相呼应,行与行之间起伏跌宕,形成了强烈的动态感和节奏感。
2.作品名称:
颜真卿的作品丰富多样,以下列举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
此碑字体整密匀稳,笔法方折丰润,是颜真卿书法风格的早期表现。
(2)《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此碑字体端庄秀劲,是颜真卿晚年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3)《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稿》,是颜真卿在乾元元年(758年)书写的一篇悼文。
这篇文稿追述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壮烈事迹。
此稿用笔豪放,气势雄浑,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
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2]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
起义军对抗叛军。
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辨析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颜真卿的历史评价
颜真卿的历史评价颜真卿的历史评价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刘昫等:①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
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
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②自古皆死,得正为顺。
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
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
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姚兕:吾慕其人耳。
米芾: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
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
后来知得,方骂。
王应麟:①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
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
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日本展出被骂翻:文字涂改歪扭,却是“天下第二行书”
近日,台北故宫因将“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展出,被两岸民众挞伐。
《祭侄文稿》为唐朝的作品,距今已逾千年,能完好保存到现在,全赖一千多年来历代收藏家和博物馆悉心呵护才达成。
这类纸本文物,本身就属极脆弱、极易损的国宝,可谓“展一次伤一次“。
即便是在台北博物馆,《祭侄文稿》也已经有十年没有展出过。
暂且不谈外借展出的目的究竟是“文化交流”还是“政治献媚”,今天就和大家讲一讲,究竟这个《祭侄文稿》有何来头,为何如此珍贵?《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天下行书第二”,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法帖”。
而有“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原本尚未现世,《祭侄文稿》的地位便更是无需多言。
创作背景与内容《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由盛而衰,时颜真卿其从兄颜杲卿与第三子颜季明联合反抗安禄山,然贼臣拥兵不救,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弹尽粮绝,那一战,“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其状惨绝人寰”。
两年后,颜真卿仅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部分尸骨,正是在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之下,颜真卿写就了《祭侄文稿》。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全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颜真卿及书评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
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
博学,工辞章。
事亲孝。
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
调醴泉尉,累迁殿中侍御史。
忤宰相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
明皇大喜,即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
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
至德二年,朝于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忠”伦理与颜真卿楷模形象生成
事务的处理有直接参与的资格”[9],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言“忠君”甚至可以认为是“得君行道”、发挥主体意识的手段。
义士李涓“死国留名”,即出于以死换名节的价值观念和至上光荣[3]13304。
相比之下,“孝”“义”“信”等其他伦理因素在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下逐渐让位于“忠”,成为退居其次的道德品质。
与此同时,“忠”伦理从政治要求逐渐转化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契合书法文人“余事”的定位。
宋代理学家们把“忠”伦理设计为一种修养的日常要求,从而淡化“忠”的政治意味,成为一种“泛义的道德信条”[10],朱熹则按照不同的社会等级将“忠”的内涵进行划分,认为“众人”“学者”“贤者”“圣人”的“忠”是不同的[11],将“忠”的行为实施具体化。
当“忠”伦理普及为一种日常修养,在人伦日用中皆可实现,那么“忠”伦理的影响力自然更加深广。
综上,颜真卿能够在宋以后成为地位仅次于王羲之的书史楷模,与其忠臣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颜公在客观史实上符合人们的伦理期待,而后人也根据不断变更的“忠”含义而赋予颜真卿更为丰富的伦理形象,甚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颜书评价体系。
这是书法批评史上能够揭示伦理与书艺如何互相产生作用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1]论语[M].陈晓芬,徐儒宗,译注.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8.[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8527,8611.[3]脱脱,等.宋史:第3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4]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5]欧阳修.集古录跋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19,149,176,192.[6]朱长文.墨池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自序2.[7]宣和书谱[M].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9.[8]杜浩.碑帖作为证据:以颜真卿道德形象的建构为话题[J].书画世界,2015(4):32.[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10.[10]王子今.“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271.[11]黎靖德.朱子语类: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478.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唐 颜真卿 勤礼碑(局部)唐 颜真卿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局部)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宋代书法名家论书颜真卿
宋代书法名家论书颜真卿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唐以来风流,后之作者始难复措手。
一一宋· 苏轼《论书》译文:颜真卿的书法雄伟挺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甫的诗,格调气势放任自然,完全囊括了汉魏晋唐以来流风余韵。
《颜勤礼碑》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一一宋· 朱长文《续书断》译文:颜真卿可以说是忠烈之臣了,然而不能再朝廷做大官治理天下,唐代中叶最终因多种变故而不能复兴,令人可惜啊!他的精神体现在书法上,则刚毅雄特,体势严谨,技法完备,如同忠臣义士,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地立于朝堂之上,就算在生死关头也不失节的情操是不可剥夺的。
颜氏家庙碑唐自欧、虞,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
然会稽多肉,太师多骨。
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肃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一一宋· 黄庭坚《山谷题跋》译文:唐代自欧阳询、虞世南之后,精通书法的,只有徐浩和颜真卿了。
然而徐书丰腴多肉,颜书多骨力。
回顾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等人,都为法度所局限,哪里比得上颜真卿潇洒出于规矩之外而最终又能与法度相契合呢!争座位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一一宋· 米芾《海岳名言》译文:颜真卿的行书可以作为教子范本,楷书便入俗品了。
祭侄文稿导文:由于审美观的不同,对于颜书的评论也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如南唐后主李煜曾批评颜书”失于粗鲁“,”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米芾论书,崇尚古法,即是以魏晋、二王的法式坐标。
因此,他对颜真卿的”变法出新意“之举,自然是不满意的,这审美观不同所带来的偏见。
喜欢书法或者书论的可以长按添加关注。
颜真卿历史评价
颜真卿历史评价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刘昫等:① 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
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
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② 自古皆死,得正为顺。
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
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
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姚兕:吾慕其人耳。
米芾: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
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
后来知得,方骂。
王应麟:① 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
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
然而米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持批评态度,比如他对褚遂良和张旭便没有此种苛刻的评价,因此米芾的评论也应当是有他自己的标准,并非全无可以分析的价值。
此则题跋给颜真卿冠以的“罪名”可谓不轻。
更早一些的类似评价来自南唐后主李煜(961-975在位),《珊瑚网》中记录了以下内容:南唐李后主评书,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琼高千古柔兆执徐[3]。
李煜此处主要从各有优缺点的立场出发评价颜真卿书法的缺点为“粗鲁”,在另外一处的历史记载中,批评的更加严厉,《墨池璅录》有载:“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
自颜而下终晩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4]。
如果以“晋韵”为评判的标准,颜真卿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正如米芾所言可以称为“俗品”了。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推崇颜真卿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的宋代,也依然有不同的声音存在。
我们反对以一个或几个精英的评价代替一个完整的时代。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越是有某种过激言论存在之时,更应当思考言论背后的场域。
宋代官方编纂的《淳化阁帖》中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书法,这是否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颜真卿在当时的地位并不稳定[5]。
(二)、三种基本倾向书论中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评价,大体来说共有以下三种主要的倾向:其一是唐代最好的书法家之一。
李煜(南唐国君,961~975年在位)在《书述》中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6]。
此处虽然说的是笔法之传承,但对几位唐代书家并列进行讨论的做法显然表明在李煜的知识中是把他作为唐代一流的书法家来对待的。
朱长文《续书断》将颜真卿列为唐代神品之首[7]。
朱长文的此种观点是否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不好下定论,但是从朱长文生活的年代来看,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确有一股推崇颜真卿的倾向[8]。
非但如此,他还认为:“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
”[9]后来的研究和引用者往往引用此话当做朱长文推崇颜真卿的最有力证据,如果将此语放入朱长文的《续书断》中其意义可能并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那样。
下面为原文:碑刻虽多,而体制未尝一也。
盖随其所感之事,所会之兴,善于书者,可以观而知之。
故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余皆可以类考。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10]。
“未有如公”当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由于每种碑刻都可以因“所感之事,所会之兴”而表现为不同的风格趋向,可以通过看作品并且进而推测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从这一点上来讲颜真卿是从“二王”以后最能尽其意的人。
然而朱长文“未有如公”的评价,经常被后人断章取义地认为他有将颜真卿定为“羲献以后第一人”的论断。
朱长文的《续书断》篇幅较长,所评论书家从初唐至宋初,把所有的书法家放到这一个时间段来评价,自然有其宏观性的考虑,作为一篇完整的品书著述其自然有贯彻始终的品评标准,其将颜真卿推至神品位置,不但要从正面解释而且还要针对别人所能提出的质疑作出回答。
我们看到其对颜真卿书法地位的推崇也并不是那么顺利成章[11],为了说服读者他在文中作出了辩解:公之媚非不能,耻而不为也。
退之尝云:羲之书法趁姿媚,盖以为病耳。
求合时流,非公志也。
又其太露筋骨者,盖欲不踵前迹,自成一家,岂与前辈竞为妥帖妍媸哉。
今所传《千福寺碑》公少为武部员外时也,遒劲婉熟,已与欧、虞、徐、沈晚笔不相上下,而鲁公《中兴》以后,笔迹迥与前异者,岂非年弥高学愈精耶?以此质之,则公于柔媚圆熟,非不能也,耻而不为也[12]。
从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出,他立论的困难是颜真卿在“柔媚圆熟”上达不到通常意义上人们对“神品”书家的要求,“柔媚圆熟”这四个字明显带有一定的褒贬色彩,其关键在“圆熟”二字,这也可能是针对当时不少人对颜真卿的看法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释亚栖在《论书》中说:“凡书通即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是书家之大要”[13] 。
在此语境中颜真卿之所以得到认可,其主要论据是“变通”。
同样有此特点的还有唐代的其他几位书法家,释亚栖也用“通变”的观点将颜真卿认定为唐代最好的书家之一。
刘有定在《衍极·注》中沿袭了朱长文的观点,认为颜真卿是唐代三个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说:“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
谓苍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锺繇、王羲之、李阳氷、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呜呼。
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者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14]。
我们也看到了这十三个中加入了宋代的蔡襄,这应该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15]。
蔡襄的书法地位与苏轼的推崇有直接的关系,在此不展开叙述。
其二是唐代一般的书法家。
(所谓一般指的是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区别于苏轼的“集大成”说)解缙(1369~1415年)《春雨杂述》中没有对颜真卿地位的直接判断,只有一处在批评时人言论时提到颜真卿,认为应当从各有优缺点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说:“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
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16]各有优缺点的看法是一种较为中和的态度。
丰坊(1492~1563?)《书诀》中对各种书体进行评论时谈到楷书可以分为五类,颜真卿的主要贡献是大字,“擘窠,创于鲁公,柳以清劲敌之。
五曰题署,亦颜公为优,太白次之,君谟又次之。
”[17]在这里丰坊从各有专长立论认定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包世臣(1775~1855)在《艺舟双楫》中持比较中和的态度,认为颜真卿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说:“平原于茂字少理会”[18],接着强调了颜真卿书法的实用性:“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19]。
总体上来说,他还是赞同将颜真卿放在整个唐代书家群体中定位,他列出智永之后的众多书家“永禅师之后,虞、欧、褚、陆、徐、张、李、田、颜、柳各备才智,大畅宗旨”[20],颜真卿属于这十位书法家中的一员。
刘熙载(1813~1881)主要也是从一个侧面评价颜真卿。
首先,他认为颜真卿与王羲之还是暗合的,他说“苏、黄论书,但盛称颜尚书、杨少师,以见与《圣教》别异也。
其实颜、杨于《圣教》,如禅之翻案,于佛之心印,取其明离暗合,院体乃由死于句下,不能下转语耳。
小禅自缚,岂佛之过哉!”[21]谈后,他认为“颜书”就像史书上的“司马迁”,并且与怀素放在一起参照比较,“颜鲁公书何似?曰:似司马迁。
怀素书何似?曰:似庄子。
曰:不以一沉着、一飘逸乎?曰:必若此言,是谓马不飘逸,庄不沉着也。
”[22]这主要还是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他的成就。
康有为(1858~1927年)从“碑学”的角度分析书法现象,因此他将颜真卿放在整个“碑学”体系的背景下。
首先,他对学书“专学一家”即人们常说的:“辄言写欧写颜”的说法提出批评,认为“此真谬说”。
这一点钱泳(1759~1844年)在《书学》中也曾提到过。
然后,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解释颜真卿被推崇的原因“世罕知之”,他说:“后人推平原之书至矣,然平原得力处,世罕知之。
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又《裴将军诗》,雄强至矣,其实乃以汉分入草,故多殊形异态。
二千年来,善学右军者,惟清臣、景度耳,以其知师右军之所师故也”[23]。
他认为颜真卿水平之所以高是因为有《郙阁颂》[24]的影子,而且对后代颇有争议的《裴将军诗》的赞美也是从汉碑的角度出发的,从他碑学思想的角度再次为宋人推崇颜真卿和杨凝式作了注脚。
再次,他在论述隋朝碑刻古意渐失的问题上,认为中唐以后逐渐泯灭,推测原因之一为“颜、柳丑恶之风败之”。
如此看来,康有为的论述似乎并不严密。
再次,他在不少碑刻中看到了颜真卿的影子。
常常用“已开先河”,“继其统”之说,来说明某种较早碑刻和颜书的某种联系。
总之,康有为批评米芾等人对颜真卿的批评,但是也并没有将颜真卿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时而有褒扬,时而又将颜真卿放在整个唐代背景中从各有所长的角度论述,其中间有针对某一碑刻的褒扬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