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教育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3)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3)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3)三、教育的形态★ (3)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3)一、教育的起源 (3)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4)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4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4)三、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4)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 (4)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 (4)复习建议: (4)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5)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5)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 (5)二、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 (5)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5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5)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5)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5)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5)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5)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 (5)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5)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5)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6)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6)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6)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6)复习建议: (6)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6)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6)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6)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6)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6)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7)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7)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7)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7)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7)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7)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8)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8)复习建议: (8)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8)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8)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8)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8)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8)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8)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8)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9)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9)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9)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9)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9)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9)复习建议: (9)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9)第一节教师 (10)一、教师职业★★ (10)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10)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10)第二节学生 (10)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10)二、学生的地位★★ (10)三、学生的发展★★★ (10)第三节师生关系 (11)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1)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11)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1)复习建议: (11)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11)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11)一、课程的含义★★★ (11)二、课程理论流派★★★ (12)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12)一、课程目标★★ (12)二、课程内容 (12)三、课程类型★★★ (12)四、课程实施 (13)五、课程评价★★ (13)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13)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三、我国课改的未来发展★★★ (14)复习建议: (14)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14)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14)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4)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4)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15)一、教学设计概述 (15)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和程序 (15)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16)一、教学策略概说★ (16)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16)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6)复习建议: (17)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 (17)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17)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17)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17)三、学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17)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17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7)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18)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18)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18)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18)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18)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二、生活经验 (18)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18)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18)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点应该转变 (18)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18)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18)复习建议: (19)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 (19)第一节班级组织 (19)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19)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19)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19)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19)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19)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20)一、班级组织建设★ (20)二、班级制度管理 (20)三、班级教学管理★★ (20)四、班级活动管理★★ (20)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20)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20)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策略★ (20)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20)复习建议: (20)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21)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21)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21)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21)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21)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21)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21)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21)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21)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22)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2)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22)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22)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22)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22)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2)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意义 (22)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 (22)复习建议: (22)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22)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22)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22)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22)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23)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23)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23)二、行动研究和教育行动研究★★★ (23)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23)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3)一、如何进行调查 (23)二、如何进行观察 (23)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23)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23)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23)复习建议: (23)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23)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23)一、现代教育的曙光 (23)二、战后教育的大发展 (24)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24)具有持续性、整体性的特点。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考察笔记

教育学基础考察笔记

教育学基础考察笔记整理者:石方中导论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二、教育学的涵义:1.定义的方法:是研究……………………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人类的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三、教育的涵义:1.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质上: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传递社会经验(知识)2. 直接目标:培养人才实体结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3.(普通、公共)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普通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或者意义、功能)P3教育的意义:世界的社会状况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的发展。

1.教育对政治的意义与价值: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意义与价值;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意义与价值:(1)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社会政治的变革;(2)教育通过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对经济的意义与价值: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直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3.教育对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作用;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创新作用。

4.教育对人类自然生态的意义与价值:教育能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能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教育能优化人口结构,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二、当代教育与社会改革(一)现代社会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多领域与多视角共时性与历时性整体性与多元性1.学校教育将更加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式的教育规范将逐渐得到确立。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简】(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礼记》中的《学记》,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比外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来年。

【判】⏹“道(引导)而弗牵(走,强通),强(鼓励)而弗抑(打击),开(启发)而弗达(结果)”,“不凌(超越)节(年龄)而施(教育)”“长(发扬)善救(弥补)失”,“禁(预防)于未发”,“教学相长”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朗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被称为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教室、书本⏹杜威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1939年,前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母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教育学基础教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教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基础教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

教育学基础教学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观念、历史渊源、理论体系、教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教育学基础教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学科,研究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身体等各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的学科。

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活动的系统性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

教育是一种专门目的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人为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形式,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而教育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从19世纪开始的。

19世纪,欧洲发达国家逐渐建立了现代教育体制,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20世纪,教育学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同学说和流派逐渐形成,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断积累。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学正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二、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古典主义教育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柏拉图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精神教育,倡导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和公民,他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论。

(2)新教育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新教育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先驱。

新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罗素、洛克等。

他们主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关注儿童的自然成长和自由发展,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学,倡导教育改革和革命。

(3)进化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论对教育学的影响开始增强。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主张强调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教育和社会进化的关系,提倡个体适应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三个规定性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第一篇: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第一章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分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5、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雄辩术世界》——昆体良7、《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6、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7、《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8、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爱弥儿》——法国思想家卢梭1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11、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章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书上)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书上)5、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保存、选择、融合、创造第三章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的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基础重点整理

教育学基础重点整理

教育学基础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1、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它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名词解释)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教育内容,也包括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三、教育的基本形式(名词解释)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特点: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3、社会教育四、当代教育理念1、终身教育理念:1)终身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终身教育真正得以概念化和系统化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2)含义: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3)基本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2、全民教育1)可以追溯到1948年联合国大会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但真正兴起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含义:全民教育坚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基本原则,提出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主要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

3)基本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3、素质教育理念1)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基本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4、创新教育理念1)含义: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也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净胜、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2)特征: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5、全纳教育理念1)含义:全纳教育理念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2)特征: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五、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3、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上)一、教育功能的分类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2)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判断/辨析)1)根据作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名词解释/简答)1、个体社会化功能:(概念)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的价值、规范,是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的成员缩影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当时人们为了传递生存技能和经验,开始进行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家庭教育、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的过程。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私人教师进行的。

随着国家的兴起,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出现了公共教育机构。

3. 教育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学徒制、书院制到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书院制则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文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一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

他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哲学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的转变。

在古代,教育学主要是哲学教育学的范畴,关注教育理念和目的。

而现代教育学则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分支。

这些分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价值1. 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2.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教育学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1. 教育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教育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同时,要关注教育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数据,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一读过《教育学基础》的1-4章。

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这四章,我对教育的功能、目的、制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以后的教学。

在第三章的第三节中提到注重提高全民素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更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有能力加速科技进步,有能力将科技成果创造性的运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另一发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它也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

否则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经济本身也将受到各种因素的严重制约,变得步履艰难。

而要促进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也更需要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含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不能把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

另外,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对其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观念等方面进行培养。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二读过《教育学基础》5-8章,我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政治地位、基本特征。

明确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及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了解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对这些的了解改变了我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书中提到“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了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属于一种从属地位。

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学生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这他们转动。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 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 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马克思主 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现实社会中 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 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6、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是什么。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 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 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7、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学的价值有哪些。 答��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8、学习教育学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 提高教育质量。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 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 作用。
1Leabharlann 提出教师中心说�在赫尔巴特之前�还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写出了专门的教育 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等。
�3�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其中主要 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导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科学,对于培养和发展人类的个性、能力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基础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的复习笔记改进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研究学科,它研究教育的概念、内容、方法和规律,以及教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联系。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复习时,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教育思想时期、近代教育学先驱时期以及现代教育学时期等。

在复习笔记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历史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和学派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和分析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式论和教育评价论等。

每一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应用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理清各个理论的内涵和联系,加深对其理论框架的理解。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实际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价值。

在复习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五、教育学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

复习时,我们要重点关注教育实践的目标、方法和评价,理解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教育学的国际交流与比较研究教育学的国际交流与比较研究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复习时,我们要了解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特点,掌握国际教育交流与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能力。

结语通过对《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实践以及国际交流与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基础 重点笔记 第二版

教育学基础 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不同的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活或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的教育指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非学校化社会:美国的伊里奇倡导的。

他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化社会,而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非学校化社会”。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4.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三个规定性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2)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3)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4)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5)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7、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学的价值有哪些。

答:(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8、学习教育学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第二章教育功能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6、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3、教育从哪些方面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

答:(1)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是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具体表现为(1)过重的学业负担、过分强调智力(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3)教育内容的偏颇性等等。

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6、简述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答:⑴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⑵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7、简述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答:⑴一个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⑵人口的质量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8、简述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答:⑴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⑵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9、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的表现。

答:⑴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⑵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⑶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⑷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0、教育在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方面有何作用。

答:⑴通过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⑵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⑶教育亦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11、简述文化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答:⑴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⑵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13、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14、简述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作用。

答:⑴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⑵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15、简述教育促进民主政治的功能。

答:(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16、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作用。

答:⑴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⑵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18、如何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答: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如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一切,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功能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如盲目的教育先行、学校扩招。

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5、全面发展教育: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区别: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1)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①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②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各国根据这种要求确立教育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

(2)人的依据。

①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②从人的需要来看,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要求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和其来;(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7、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①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③人自身的全面发展;④人的自由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论指导②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①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③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5、教师职业的权利: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一般公民权利、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6、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7、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使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

8、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9、学生发展: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及自身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10、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