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照分离”中的问题和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探索,也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希望浦东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大胆改、大胆试,积极探索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得更优”的目标。

近期,区委办第三期青年干部能力特训营就“证照分离”改革中51个涉及区级事权的事项进展进行了跟踪调研,实地走访听取区审改办和15家相关委办局的意见,广泛了解服务对象、企业、市民的感受,学习研究福建、广东等地商事制度改革的情况。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施总体情况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2016年4月1日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共涉及116个事项,其中国家级和市级实施项目65个;浦东新区实施项目51个,涉及15个部门。自改革实施以来,51个区级事权的事项已全部落地,截至7月底,咨询量达到3.4万余人次,受理量1.5万余件。在改革过程中,新区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展现了浦东作为“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的精神和劲头。

步调一致,落实有力。改革任务下达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审改办牵头研究制定了《浦东新区关于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推进方案》,细化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15家委办局针对五类改革具体要求,逐一形成改革方案,调整优化各项办理

流程、操作细则和格式文书近百件,并同步制定每个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方案,确保改革自4月1日起顺利实施。

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各部门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尤其在事中事

后监管方案制定、市级部门新下放事项审批、新生事物的审批与监管、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及时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部门主动跨前、积极会商,比如“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设立审批”事项,区人保局、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多次专题研究,梳理衔接流程、工作机制和注意事项,明确各方分工和职责。

敢闯敢试,创新方法。为适应改革的新要求,各部门积极调整转

变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区级层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相关委办局内部设立行政审批处,对审批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各部门许可服务窗口向区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推进网上政务大厅、综合监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改革提供信息化支撑。部门层面,主动探索符合工作实际的方式方法,比如区市场监管局推行“双告知”、全项彻查制度,区文广局开展分类、信用监管制度,区卫计委制定投资指引清单、加强事前指导,区安监局引入第三方开展现场核查等。

主动思考,积累经验。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边推进、边研究、边改进,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及时总结做法,形成典型案例,力争为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区审改办针对部门协同不够、信息共享不充分、职责边界不清晰等问题,建立了

一套“微制度”,从机制上打好“补丁”;各相关部门注意收集和研究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积极思考法律、监管、权责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在区审改办牵头指导下,研究推进改革试点向新区441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展等工作。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需关注的问题

由于“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施时间还比较短,调研组在走访中也了解到一些问题、难点和困惑,主要有三类:一是不配套,即现有的法规、政策、工作机制等不配套,改革的“生态环境”仍需完善;二是不衔接,即上下、左右之间的协调联动有待进一步畅通路径,监管合力仍需加强;三是不适应,即市场主体自律机制还不健全,有些政府部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市场感受度“冷热不均”。

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感受度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调研组在走访中,特别注意听取和收集这方面的情况。

一是市场需求反响不一。从改革后的受理量和咨询量看,有的事项热度很高,比如,截至2016年7月底,食品经营许可受理量9700件、咨询量2.3万人次,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受理量1400件、咨询量3000人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受理量2200件、咨询量4000人次,危化品经营许可证核发受理量300件、咨询量1100人次,开办药品

零售企业审批受理量280件、咨询量800人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受理量300件、咨询量900人次,反映出市场需求较为强烈、市场主体非常活跃。有的事项则问津者寥寥,受理量和咨询量仅为个位数,比如印刷业经营者兼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审批、设立旧机动车鉴定评估机构审批、设立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审核、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许可、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保安服务许可证核发等,受理量和咨询量均为零。市场反映平淡的原因主要是:有的行业前景不佳、市场萎缩,比如典当;有的虽列入改革,但额度受控,比如拍卖业务许可;有的看似放开,但还有限制条件,比如50

平方米以下小型餐饮经营许可,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审批等,有一些咨询量,但成功办理的较少。

二是期待改革能进一步深化。许多市场主体反映,这次改革的确

让大家感受到一些明显变化,特别是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和告知承诺三类改革,使办事流程大大缩短,给市场带来了不小惊喜。但同时也希望改革能进一步深化,因为“理论与实际之间仍有一定差距”。有的企业看似符合这次改革试点的条件,但实际办理中,在办照环节就“问题频出”。“证的环节改革了,但照的环节没有解决,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企业建议,希望政府部门针对实际操作中的痛点、难点再研究、再攻坚,使改革红利能完全释放。

三是事前指导需求较大。市场主体反映,从“先照后证”到“证

照分离”,改变了“先证后照”时期大家办证前“乱冲乱撞、瞎折腾”的状态,尤其是“双告知”制度实施后,市场主体和办证部门之间的

关系逐步透明化,但改革后很多企业希望办证部门能更多地主动跨前指导,特别是在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餐饮、文化等行业领域,事前指导需求较大,有的还直接影响办证效率。

改革方式仍“留有余地”。

此次“证照分离”改革采取了五种改革方式,在与相关部门的座谈交流中大家普遍反映,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和告知承诺三种改革方式,对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触动较大,倒逼各部门重构审批和监管的工作流程。但同时也有部门直言,改革探索是积极的,但少数事项“放”得不够彻底,未真正达到“改革设计的初衷”。

一是操作上倾向于保守做法。这在“审批改备案”这一类改革方式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审批改备案”的原意是市场主体将相关材料报送政府主管部门,不需要政府部门事前同意即可开展经营活动。但有的事项“不是想做就能做”,政府部门事实上还要出具所谓的“备案证明”。比如经营性棋牌室设立许可改备案后,考虑到完全放开市场可能有一定风险,所以市场主体来申请后,审批部门仍然要先实地察看,符合条件后再出具证明,市场主体才可进行相关经营。参与改革的同志们也比较“纠结”,一方面觉得改革有点“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又希望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二是看似放开实则有“限制条件”。比如,50平方米以下小型餐饮经营许可改备案后,如何定义“小型餐饮”以及是否取消环评等问题,让相关部门感到十分棘手,争议很大。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