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建设规划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课 啦 !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Biblioteka Baidu录
(6.1)概说 (6.2)明清皇家苑囿 (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6.4)风景建设
6.1概说
风景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就有崇尚 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把人和天地万物视为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 去探求、亲近、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 景象万千,启发着人们热爱、讴歌自然地无限热情。 于是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 园便孕育而生,并取得了艺术上的光辉成就。
北海静心斋
清代帝苑的内涵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
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宫室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与使用,园林处 于后侧,犹如后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 园。皇帝每年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苑中,只 有冬季祭祀和岁首举行重大典礼的一段时间才回 到城内宫中,苑囿实际上成了清帝主要居住场所。 所以清代苑囿的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明代。
(二)皇家园林实例
1、北京明、清三海
三海包括位于紫禁城西侧北海,南端的南海以 及中海,统称西苑,为明朝时主要的御苑。其中北 海面积最大,总面积70hm2,在北海的东岸和北 岸还有濠濮涧、画舫斋和静心斋三组幽曲封闭的小 景区,与开阔的北海形成对比。其中静心斋的内部 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是北京现存小空 间中难得的精品。中海与南海面积稍小,景物也不 及北海丰富。中海有万寿山、紫光阁,南海水中有 瀛台,建筑物比较低平,岸上殿宇也少。
北海
静心斋
北 海
画舫斋 濠濮涧
大门
北京北海的平面图
三山五园
• 清代北京西北郊的五座离宫,即万寿山清漪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三园、畅春园。
1、圆明三园
• 圆明三园包括 圆明园、万春园、 长春园,位于今 北京西郊,是清 代著名的“三山 五园”之首,占 地347公顷,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有 “万园之园”的 美称。
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
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 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 中园。帝王苑囿由于其政治和生活上的要求而产 生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和一般宫廷建筑不同。
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 那一部分外,多较活泼。
在苑囿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园
• 本页景点为“正大光明”。图中央大殿为圆明园 正殿,是清帝办理政务的地方。殿后古松苍翠, 奇石耸立,称为“寿山”。
• 本页图为“九州清宴”、原为清帝寝,其前 后临湖、处于圆明园宫廷区与苑景区之间。
•右图为 “方壶胜 境”。景 点位于圆 明园东北 角,其殿 宇坐落于 汉白玉高 台之上, 金碧辉煌。
即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 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2、园林功能生活化
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园林一贯追求自然意趣,早期
人工建筑较小,但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 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到明 末园林的发展和日常生活已十分密切。
3、造园要素密集化 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
颐和园的布局可分为四部分: (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官室部分; (2)万寿山前山部分; (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全园总面积4000余亩,水面占3/4。 此园利用万寿山一带地形加以人工改造,造成前山 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不同境界, 水院等不同境界,是造园手法上成功之处。 佛香阁的有力体量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山庄东北面的 八组著名藏式建筑——外八庙的景色引入视野,增 加了视觉层次,给人以景观无穷尽的感受。
承德避暑山庄——金山亭
承德避暑山庄——云山胜地楼
3、 清漪园(颐 和园)
清漪园在北
京西北郊,占地 290公顷,与圆明 园毗邻,是颐和 园的前身。它是 以昆明湖和万寿 山为山水架构, 融合南方建筑精 华的大型自然山 水园林。
在文明社会初期(汉代以前)人们把自然环境 看作物质生活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 其间东晋和南朝起决定性作用。
汉末至南北朝,社会混乱。人们对社会现实厌
恶,此时道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唤醒了对个 性追求的觉醒,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 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域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 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也诞生了。
这种特点;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 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 来。如明代苏州王一心的“归园田居”(今拙政 园东部)。现存的的江南私家园林,几乎都属这 种类型。 4、造园手法精致化
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概言之,明清
以前园林审美比较朴野,明清以后由于严酷的文 化专制主义,各种审美取向繁缛拘谨,造景风格 也趋于精致。
6.2明清皇家苑囿
(一)各时期发展特点
历代帝王都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苑囿供其进 行各种活动,如起居、骑射、观奇、宴游、祭祀以 及召见大臣、举行朝会等等。这些苑囿的规模都很 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和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 性质不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 综合体。从西汉的上林苑到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 莫不如此。
林面积很大,不可能依靠石山来做园中主要景物, 只能是在园中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山。至于 花木配置,也因园林规模大而多做群植或成林布 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以单株欣赏为主。 由于苑
囿规模大,又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园 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产,颐和园以 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避暑山庄以山林 景色见长。
到南朝时期,苑囿风格有了明显改变,汉以前
的苑囿开始被大量开池筑山,、以表现自然美为目标 的园林所代替。本时期另一个新发展就是出现了城郊 风景点,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东晋时以王、 谢为首的士族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是继台榭发 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上述历史事实说明,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
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 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 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理景的普及化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
Biblioteka Baidu录
(6.1)概说 (6.2)明清皇家苑囿 (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6.4)风景建设
6.1概说
风景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就有崇尚 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把人和天地万物视为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 去探求、亲近、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 景象万千,启发着人们热爱、讴歌自然地无限热情。 于是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 园便孕育而生,并取得了艺术上的光辉成就。
北海静心斋
清代帝苑的内涵一般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
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宫室占据前面的位置,以便交通与使用,园林处 于后侧,犹如后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 园。皇帝每年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苑中,只 有冬季祭祀和岁首举行重大典礼的一段时间才回 到城内宫中,苑囿实际上成了清帝主要居住场所。 所以清代苑囿的数量与规模远远超过明代。
(二)皇家园林实例
1、北京明、清三海
三海包括位于紫禁城西侧北海,南端的南海以 及中海,统称西苑,为明朝时主要的御苑。其中北 海面积最大,总面积70hm2,在北海的东岸和北 岸还有濠濮涧、画舫斋和静心斋三组幽曲封闭的小 景区,与开阔的北海形成对比。其中静心斋的内部 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是北京现存小空 间中难得的精品。中海与南海面积稍小,景物也不 及北海丰富。中海有万寿山、紫光阁,南海水中有 瀛台,建筑物比较低平,岸上殿宇也少。
北海
静心斋
北 海
画舫斋 濠濮涧
大门
北京北海的平面图
三山五园
• 清代北京西北郊的五座离宫,即万寿山清漪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三园、畅春园。
1、圆明三园
• 圆明三园包括 圆明园、万春园、 长春园,位于今 北京西郊,是清 代著名的“三山 五园”之首,占 地347公顷,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有 “万园之园”的 美称。
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
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 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 中园。帝王苑囿由于其政治和生活上的要求而产 生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和一般宫廷建筑不同。
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苑囿建筑除了朝会用的 那一部分外,多较活泼。
在苑囿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但园
• 本页景点为“正大光明”。图中央大殿为圆明园 正殿,是清帝办理政务的地方。殿后古松苍翠, 奇石耸立,称为“寿山”。
• 本页图为“九州清宴”、原为清帝寝,其前 后临湖、处于圆明园宫廷区与苑景区之间。
•右图为 “方壶胜 境”。景 点位于圆 明园东北 角,其殿 宇坐落于 汉白玉高 台之上, 金碧辉煌。
即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 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2、园林功能生活化
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园林一贯追求自然意趣,早期
人工建筑较小,但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 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到明 末园林的发展和日常生活已十分密切。
3、造园要素密集化 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
颐和园的布局可分为四部分: (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官室部分; (2)万寿山前山部分; (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全园总面积4000余亩,水面占3/4。 此园利用万寿山一带地形加以人工改造,造成前山 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不同境界, 水院等不同境界,是造园手法上成功之处。 佛香阁的有力体量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山庄东北面的 八组著名藏式建筑——外八庙的景色引入视野,增 加了视觉层次,给人以景观无穷尽的感受。
承德避暑山庄——金山亭
承德避暑山庄——云山胜地楼
3、 清漪园(颐 和园)
清漪园在北
京西北郊,占地 290公顷,与圆明 园毗邻,是颐和 园的前身。它是 以昆明湖和万寿 山为山水架构, 融合南方建筑精 华的大型自然山 水园林。
在文明社会初期(汉代以前)人们把自然环境 看作物质生活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 其间东晋和南朝起决定性作用。
汉末至南北朝,社会混乱。人们对社会现实厌
恶,此时道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唤醒了对个 性追求的觉醒,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 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域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 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也诞生了。
这种特点;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 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 来。如明代苏州王一心的“归园田居”(今拙政 园东部)。现存的的江南私家园林,几乎都属这 种类型。 4、造园手法精致化
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概言之,明清
以前园林审美比较朴野,明清以后由于严酷的文 化专制主义,各种审美取向繁缛拘谨,造景风格 也趋于精致。
6.2明清皇家苑囿
(一)各时期发展特点
历代帝王都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苑囿供其进 行各种活动,如起居、骑射、观奇、宴游、祭祀以 及召见大臣、举行朝会等等。这些苑囿的规模都很 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和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 性质不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 综合体。从西汉的上林苑到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 莫不如此。
林面积很大,不可能依靠石山来做园中主要景物, 只能是在园中园的小范围中使用若干石山。至于 花木配置,也因园林规模大而多做群植或成林布 置,不同于私家园林的以单株欣赏为主。 由于苑
囿规模大,又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园 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造成许多水产,颐和园以 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避暑山庄以山林 景色见长。
到南朝时期,苑囿风格有了明显改变,汉以前
的苑囿开始被大量开池筑山,、以表现自然美为目标 的园林所代替。本时期另一个新发展就是出现了城郊 风景点,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东晋时以王、 谢为首的士族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是继台榭发 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上述历史事实说明,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
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 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 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理景的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