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萧照(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

字东生,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卒年不详。

靖康间(1126-1127)金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原人民纷起抵抗,萧照在太行山参加义兵,一日遇李唐逃乱至此,萧照素慕李唐画名,即拜李唐为师,并随之南渡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唐感其德,尽以所能授之,照画艺大进。

绍兴(1131-1162)中,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

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其姓名作石鼓文书款于树石间。

尤长异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

其画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李唐。

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山居图》卷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秋山红树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萧照《山腰楼观图》轴,绢本,水墨画,纵64.3厘米,横40.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

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

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

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为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

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
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

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

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在在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

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

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

设色画长山复岭,路径萦回,林木蒙密,山顶屋宇在隐显之间,下方沙滩渔艇,石壁飞泉,布置得宜,各具臻妙。

前景巨树三株,多欹曲之势,双钩夹叶树填染青绿色,山石之斧劈皴法以重笔浓墨勾画,通幅之笔墨设色与李唐之《万壑松风》、《江山小景》有逼似之处。

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于幅中央之树石间,则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

另旧亦谓其颇知书,并“以姓名作石鼓文书”。

幅内除清宫鉴藏印外,亦有收传印二,一为明内府“司印”半印,一“慧辩知贤印章”则不知为何人所钤,待考。

江边,一座大山耸然而立,石块的质地如此坚硬,营造出几千几万吨的重量感,因为如此的稳固,彷佛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静立于此,看尽了人间的世代交替。

这一天,二位相交
的好友来到山腰处,此处正好有突出的平台,顺著江河的流向望去,视线从近处的对岸、远山一直引向苍茫的天际。

《秋山红树图》宋萧照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2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秋山红树图》画远山红树、小舟、溪径,无名款,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题为萧照之作。

画的右上方钤有元內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论书画关防骑缝半印。

《秋山红树图》远山渲染,树石运笔似草草而写实,虽师李唐却具己法,意境深远。

画的右上方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骑缝半印。

图原为一幅团扇画,以边角式构图作峭壁危滩,江水潺潺,轻舟倚崖,红叶烂漫,岸上曲径通向幽静的深山。

《秋山红树图》画风系出自李唐一派,近于萧照。

画心上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半印,以及乾隆诸玺,可知其元明清三代一直为宫廷内府处藏。

曾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

《秋山红树图》笔墨简单潇洒,是另一种风格。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辨》评说:'近世画手绝无,南渡尚有赵千里、萧照、李唐、李迪、李安忠、栗起、吴泽数手,今名画工绝无,写形状略无精神。

士夫以此为贱者之事,皆不屑为。

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此岂贱者之事哉?'已将萧照排列在李唐之前,可惜他的作品留传现今的廖廖无几了,虽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到萧照的笔墨不多。

在天津博物馆众多的旷世珍品中,有一件类
似环画的故事画手卷,颇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就是宋代无款《中兴瑞应图》卷。

中兴,通常指国家在国运衰退时出现的中途振兴,也特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古人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此为瑞应。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靖康二年,金军掳掠北宋徽宗、钦宗等北去后,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东南)即位,改元建炎,旧史称赵构即位为“建炎中兴”。

在对金主战主和的纷争政局中,因为非正常继位,赵构刻意宣传自己是顺应天意的真命天子,借以巩固皇位。

于是便有了信臣曹勋编写的“瑞应故事”,《中兴瑞应图》就是据此故事绘制的图画长卷。

画面纵26.7厘米,横397.3厘米,绢本设色。

图分三段,每段前均有楷书赞引。

第一段画的是深宫内庭,树木茂盛,建筑规整,氛围肃雅。

台榭中设有棋盘,几位女眷立于一侧,其中着红袍者正作掷棋子状。

据画前的题赞得知,穿红袍之人乃赵构之母显仁皇后,她正用棋子做占卜,果然,写有赵构名字的棋子入九宫格中,而其他皇子的棋子皆不入。

第二段画面中央是一座楼榭,前后密植松树垂柳。

一人持弓而立,仰望榭楼上射中匾额的箭,众箭手侍卫立其身后。

此画是讲赵构行至郓州,见一榭曰“飞仙台”,意欲卜命,便搭弓射向飞仙台三字,结果三箭皆中。

第三段画的是野外军队扎营之景,一人卧于军帐内,梦境中有人脱下自己的衣袍加在他的身上。

该段是说
赵构做兵马大元帅时,梦见兄长钦宗在宫中将御衣加在自己身上。

喻示他“受之有命”。

《中兴瑞应图(用棋子占卜)》萧照此画品相完好,画面精美。

构图严谨,运笔健劲,色泽明艳。

树石建筑画法、人物线描在细缜绵丽之中都蕴含一种遒炼静穆之致。

风格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大家李唐画风。

《中兴瑞应图(神仙托梦)》萧照
清人厉鶚编辑的《南宋院画录》卷三中著录了宋代画家萧照绘制了一卷《中兴瑞应图》,分绘故事十二段,每段前有曹勋书写的赞引。

其中的第七段“黄罗掷将”、第九段“射中台匾”、第十二段“脱袍见梦”的画面和引赞内容,都与本卷的三幅画面和引赞的内容相一致。

该书中还同时记录了萧照所绘《瑞应图》数卷,故事分六段等信息,可知,萧照创作了多卷的《瑞应图》。

萧照曾拜宋代著名画家李唐为师,画技高超,几乎乱真。

天津博物馆所藏《中兴瑞应图》卷极有可能就是萧照所作,是宋代遗存至今的绘画精品。

此画卷应作于赵构在位期间,距今约950余年。

宋萧照《中兴瑞应图》第七幅之一景32.4×131.4cm 旧题阿房宫图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兴瑞应图》长约15米,绘有400余人,人物数量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相上下,留有从乾隆到嘉庆、宣统皇帝共计钤盖御玺24方,有乾隆皇帝御笔跋文450字。

画作于宋靖康年间'靖康之变',金兵攻入宋朝都城东京,钦宗赵桓及太上皇赵佶皆成阶下囚,康王赵构侥
幸登上帝位,不图收复失地,图谋统一,因为非正常继位,高宗刻意宣传自己上应天意的真命天子,藉以巩固皇位,授意宠臣曹勋编写所谓'瑞应'故事,标榜他登上宝座乃是'上天照鉴',应运而兴,非群策群力之所能争;又命宫廷画师根据曹勋的文字,分别配以图画,类似今天的书籍插图。

《瑞应图》国内目前流传于世的有两卷:一卷为天津博物馆收藏,现只有三幅,每幅前都有小楷书写的'赞',而无作者的名款、印章。

另一卷共12幅:第一幅'诞育金光'画高宗生时有金光照耀;第二幅'显仁梦神'画高宗母后梦见神人告其养育之道;第三幅'骑射举囊'画高宗青年时的勇武;第四幅'金营出使'画高宗出便时金人惊叹及'气貌非常';第五幅'四圣佑护'画高宗出使,宫女见有神人卫护左右;第六幅'碰州竭庙'画高宗出使金国时庙神击杀奸臣事;第七幅'黄罗掷将'画显仁皇后掷棋子问卜事;第八幅'追师退舍'画村妪诓骗金兵救驾事;第九幅'射中台'画高宗
箭射'飞仙台'匾问卜事;第十幅'射中白兔'画高宗效行射免事;
第十一幅'大河冰合'画高宗渡冰河脱险事;第十二幅'脱袍见梦'画钦宗梦授御衣事;图中建筑、人物衣冠、器具与宋代制式相和,其树石画法、人物线描在细缜绵丽之中都蕴含一种遒炼静穆之致;人马服饰,多以紫色、青灰、赭黛诸色以中和协调之。

董其昌称其为'穷工极妍'而'更觉古雅',与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李唐《文姬归汉图》册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女孝经图》卷画法与风调相比,
是非常难得的南宋珍品杰作。

萧照绍兴瑞应图南宋萧照
秋山红树图宋代萧照柳堂读书图萧照壬申年作麻姑献
寿图立轴萧照关山行旅本幅收在《集古名绘册》第十幅,无作者款印,旧题归为萧照。

在斗方格局中,图写群山环抱,云气涌现,景致高旷。

行旅结队,徐行于山间小径上。

通幅笔致刚劲,皴线黝黑凝重,形如刮铁,风格与范宽略近。

惟构图已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转化为仅刻划高山一隅,可视为南宋时期范宽传派的演衍与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