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学称谓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古代老师一般称呼学生为弟子、门生。
如:宋·欧阳修《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
扩展资料:古代时的师生关系: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
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
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
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上述传统只是反映少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
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
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
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
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生关系门生、弟子、受业、桃李、高足。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
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朋友关系的称谓
一、朋友关系的称谓: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贫贱之交:地位低下者结交的朋友。
二、年龄代词: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那年。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耆年、耆老:60岁以上、老年。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二、古代官职任免升降:1、拜:授给官职。
2、授:授予官职。
3、擢:选拔,提拔。
4、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5、谪:降职并远调。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开除。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四、常见借代称谓1、桑梓:家乡2、社稷:国家3、桃李:学生4、同窗、同砚、同年:同学5、南冠:囚犯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汉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对自己儿女的称谓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23、陛下:对朝廷的称呼24、孤、寡:朝廷自称25、寡人:/view/2389.htm之前的/view/41052.htm自称,晋朝的文人也自称。
26、尺牍、翰墨:书法的代称27、临池:练习书法28、翰牍:文章、书信。
29、俄顷:时间短暂,30、垂纶、垂钓:钓鱼。
31、篇章:文章。
32、豪翰:毛笔,亦可代称书法。
古代一些特殊称谓
古代一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七八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文言文借代词语与特殊称谓
• 文化常识之特殊称谓 • 一、人的称谓: •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 (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 才。 •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 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 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 欧阳修称文忠。 •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 • • •
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 • • • • • • • • • • •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 • • • • • • • • • • •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 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 三、敬称: •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 大王 • 2、 对将军:麾下 •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 (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 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古代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相对于当今教师而言,其地位更为
显赫。
在古代,教师有着极高的威望和社会地位,他们不仅仅是传授
知识,更是德、智、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导师。
而在这样尊崇的环境下,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也是不相同的。
在古代中国,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分为三类,分别是“学生”、
“徒弟”、“门生”。
“学生”是最常见的称呼,一般指普通学童。
他们接受基本的科
目教育,如读写算等,同时在校中也有相应的纪律和规定,如“三晨
四起五戒六耕七学”。
老师称其为“学生”,意味着其处于学习的积
累阶段。
“徒弟”是指专门修习某一门技艺的学生,如木匠、锁匠、铁匠等。
徒弟们要跟随技艺精湛的老师师傅,经历考验和学习,掌握某项
技艺。
由于徒弟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经常要侍候师傅,老师
称其为“徒弟”,意味着徒弟需要跟随师傅,虚心学习,苦练技艺。
“门生”是相对于“学生”和“徒弟”而言的高级称谓。
门生是
指有成为学问或学术大家的才子,因此,他们可以得到名师的赏识和
指点。
老师称其为“门生”,意味着其已经是才子,可以得到老师的
特别教导和指点。
在古代,老师称呼学生的方式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和教育目标。
而现代教育中,一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已经变得缺乏人情味,不够亲近。
在管理方面,应该关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古代称谓、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同学称谓趣谈
古代同学称谓趣谈作者:祝泉洲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4年第03期自从教育产生以来,社会关系中就有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古人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追求,读书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古代,同学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这一关系不仅仅意味着人际间交往,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
那么,古代同学称谓有哪些呢?一、以平行辈分相称古代同一师门受业的学子,直接以“师兄”或“师弟”相称,这是用亲属关系借称,以示关系亲密,亲如同胞兄弟。
当然这里的师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扩大到江湖武林、商业行业以及道教佛门等领域。
师兄:同一师门学习,不是论年龄大小排序,而是按进入师门的早晚,在先者称师兄,在后者称师弟。
师兄、师弟这一称呼在古代最为普遍。
《古今诗话》记载,那个写“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惠崇和尚,作诗有抄袭古人之嫌,用专用术语叫“犯古”。
他的一个师弟作诗讥讽他:“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
”师弟犯师兄的“上”了!谁叫你抄袭?师弟:《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在酒醉大闹五台山之后,他的师父智真长老要把他送往东京大相国寺,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
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
”佛门也是这样称呼。
与师兄、师弟称呼相近的还有“学友”“学长”等。
二、以“门”“窗”形象借喻受业于同一位老师,同在一个学堂一扇窗下读书,就以“同门”“同窗”“窗友”相称。
同门:《古诗十九首》记载了一位求宦京华的士子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故事。
诗歌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昔日和他同师学习的亲密同学,先就举翅高飞、平步青云了。
他相信,总有一天“同门”好友将会提携自己一把,两人一起飞黄腾达!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脚印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这一妙喻,形象反映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以及世态的炎凉。
古代对朋友的称谓
古代对朋友的称谓在古代,对朋友的称谓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知音:形容朋友之间情投意合,心意相通。
知己:形容朋友之间互相了解、信任,彼此心灵相通。
挚友:形容朋友之间感情深厚,关系亲密。
良友:形容朋友之间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彼此帮助支持。
莫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情投意合,友谊深厚,无所不谈。
忘形之交:形容朋友之间不受形貌、地位、身份的限制,彼此交情深厚。
患难之交:形容朋友之间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生死之交:形容朋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如同生死之交,互相关心、照顾。
刎颈之交:形容朋友之间忠诚不渝,友谊深厚,可以共度难关。
竹马之交:形容幼年时期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情谊深厚。
以上是一些古代对朋友的称谓,这些称谓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
古人交友的称谓非常丰富,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八拜之交:旧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表示彼此之间有深厚的情谊。
布衣之交: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表示彼此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君子之交:指贤者之间的交情,表示彼此之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渝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不受地位和身份的限制。
杵臼之交:指不分贵贱而交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真诚相待,不计较身份和地位。
莫逆之交:指情趣一致、无所违逆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心灵相通。
金石之交:指友情深厚如金石般坚固的朋友,表示友谊长存。
贫贱之交:指在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患难与共。
至交:指友谊最深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情谊深厚,无话不谈。
故交:指旧日相交的朋友,表示彼此之间有旧的交情。
以上是一些古人交友的称谓,这些称谓都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关系。
中国古代的尊称
中国古代的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古代对人的称谓
古代对人的称谓为您整理“古代对人的称谓”,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古代对人的称谓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自称孙某名. 对他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自称脉侄.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16、母胞姊妹之媳:称姨表嫂。
中国的古代称谓及称谓礼仪
古代的常用称谓及称谓礼仪一、口头称谓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古代人称谓常识
古代人称谓常识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称谓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称谓常识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古代交友称谓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云:“感于 心,合于行,亲如胶漆,昆弟不能离。”
15、金兰之交: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
【出处】《太平御览》引《吴录》:“张温英才 瓖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
16、萍水之交:指素不相识,偶然相遇,如萍随水飘泊, 聚散无定的朋友。
5、肺腑之交:指无语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肺腑,比 喻内心,推心置腹之言。
【出处】唐代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肺 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之句。
6、患难之交:指同在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 “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 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2、布衣之交/布素交/布衣之旧:均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 往,也指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的朋友。布衣,旧时平 民百姓家的衣服。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中有“卫君与文(孟尝君 田文)布衣交”之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之语。
3、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即有钱人与没钱 人之间的交情。
9、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情投意合、 友谊深厚的朋友。逆,相反。莫逆,一致。 【出处】 《周书·黎景熙传》:“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 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交。”
10、贫贱之交/贫贱之知:本作“贫贱之知”,指在贫困 低贱时结交的朋友。
【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交 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出处】《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亿竹 马之好不?”’
21、再世之交:指一个人与人父子两代均结交为友。
【出处】《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邵雍) 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 再世交。”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这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
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
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
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古代用于同学的称谓
古代用于同学的称谓
在古代,对于同学的称谓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同窗”、“同门”、“同席”等。
1. “同窗”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史·符融传》中,其中的“同窗友”指的是在学堂一起读书的人。
后来,“同窗”一词逐渐演变成同学的意思。
2. “同门”则是指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也就是师兄弟姐妹。
3. “同席”则是指在一张桌子或炕上吃饭、学习的人,通常用来称呼同桌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如“同窗友”、“同学”、“同砚席”等,都是用来称呼同学的意思。
这些称谓都表达了同学之间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平行辈分相称
古代同一师门受业的学子,直接以“师兄”或“师弟”相称,这是用亲属关系借称,以示关系亲密,亲如同胞兄弟。当然这里的师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扩大到江湖武林、商业行业以及道教佛门等领域。
师兄:同一师门学习,不是论年龄大小排序,而是按进入师门的早晚,在先者称师兄,在后者称师弟。师兄、师弟这一称呼在古代最为普遍,《古今诗话》记载,那个写“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惠崇和尚,作诗有抄袭古人之嫌,用专用术语叫“犯古”,他的一个师弟作诗讥讽他:“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师弟犯师兄的“上”了!谁叫你抄袭!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社会关系中就有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古人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追求,读书就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就决定了在通讯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同学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这一关系不仅仅意味着人际间交往,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那么,古代同学称谓有哪些呢?
四、以科举联姻
古代中国官场十分看重关系,素昧平生的宦者,常常借助各种理由拉帮结派建立关系,以便“官官相卫”,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联姻。汉魏实行察举征辟制,每郡每岁举荐一人,同时被推举的人互称“同岁”。科举考试时代,同一届考中的,尽管毫无关系,也以“同年”、“年兄”、“年家”、“年台”、“先辈”等相称。《唐国史补》有记载:“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
二、以“门”、“窗”形象借喻
受业于同一老师,同在一个学堂一扇窗下读书,就以“同门”、“同窗”、“窗友”相称。
同门:《古诗十九首》记载了一位求宦京华的士子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故事,诗歌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和他同师学习的亲密同学,先就举翅高飞、平步青云了。他相信,总有一天“同门”好友将会提携自己一把,两人一起飞黄腾达!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脚印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这一妙喻,形象反映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以及世态的炎凉!
பைடு நூலகம்
是同学了,于是就用“同砚”、“砚兄”、“砚席”、“同砚席”来指代称呼。
同砚席:《能改斋漫录》记载,北宋末年有个叫幼卿的女子,“少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两人情投志合,外加同学加亲戚,多好的姻缘呀。可是,“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公。”又是“父母之命”,就这样嫁给了一个武夫。事情还没有结束,“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上演了一场情敌遭遇剧,且看表兄表现,“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表兄连看都不看一眼,气度也太狭窄了。一场浪漫美好的“同学加兄妹恋”就这样不欢而散,红颜薄命,男子薄幸,自古皆然啊。
同窗:《三国演义》里“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凭借着优势兵力,想派说客说降东吴。蒋干向曹操主动请缨:“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他就是凭借着和周瑜的同学关系才担此重任的。
三、以学具(砚台)指代称谓
古代没有液体墨汁,砚台是学子们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具,共用一方砚台,同一张坐席,同一位教师上课,当然
师弟:《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在酒醉大闹五台山之后,他的师父智真长老要把他送往东京大相国寺,就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把这个“惹事精”推给师弟了!佛门也是这样称呼。
与师兄、师弟称呼相近的还有“学友”、“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