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致橡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其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而《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精心制定的。
一、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和语言规范的习惯,提高语言素养。
3.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加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内容丰富,包括五个单元,覆盖了阅读、写作、口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课文阅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化名著或者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2.习作。
通过让学生进行作文、日记等习作活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表达和思维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特长。
3.口语表达。
通过口语训练、朗读、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词汇,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包括熟练使用词义和词性,准确发音,使用常见的语法规则等。
5.语言知识学习。
学习常见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养成正规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让学生严谨规范而又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语法规则等,更加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
可以运用影音、电子版、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来操作。
2.问答式教学。
利用问答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吸收知识点和技能,提高取得点的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3.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在授课之外,也更新一种方法:老师提出一个话题,学生自行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育中来。
四、课程评估1.课前小测试。
职高语文第四册教学计划
18
3
威尼斯商人(节选)
1.学习了解孙子及《孙子兵法》。
2.掌握文章内容。
3.学习文章的逻辑性和思辩性。
1.掌握文章内容。
2.学习把握几个重要文言词汇。
19
2
窦娥冤(节选)
1.学习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2.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3.学习《雨霖铃》。
1.把握两词风格上的区别。
8
3
劝学
1.学习了解毛泽东及其伟大贡献。
2.学习掌握议论文要点。
3.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1.学习课文证明论点方法和语言特点。
2.教育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9
2
六国论
1.学习了解《水浒传》有关知识。
2.学习比较论证的方法。
1.学习把握文章整体论证的结构。
2.把握文章重要的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1.单元练习
2.写作训练与分析。
4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通过文章分析,巩固说明文知识。
2.了解福建古代桥梁建筑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周密、平实的语言特点。
6
1
不求甚解
1.了解记忆的有关知识,树立增强记忆力的信心。
2.学习把握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学习把握文章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1.学习正面铺陈与侧面烘托结合的写作手法。
2.学习文章华丽绚烂的语言特色。
2-3
2
离太阳最近的树
1.学习了解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体会作者追求、赞美美好事物的感情。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致远方的星ppt课件_图文
赏
第一部分(第1、2节):
A
。
读
第二部分(第3、4节):
B
。
第三部分(第5、7节):
C
。
第四部分(第7、8节):
D
。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A.第一部分(第1、2节)
示
尽管生活艰难,但请相信“我”将永葆顽强抗争 的本色。
“我是/盘山公路上爬行的牛车”,比喻异地谋生 的艰难。“我仍在艰难地/艰难地移动步履”,比喻自 己的努力抗争。
讨 一位热爱生命的诗人。他对生命信念的执着与对诗信
念的执着,有着同样的强度和韧性。” 说 说 诗 中 哪 些
论 句子表现了他的顽强毅志。联系诗人经历,谈谈自己
的体会。
前一节
回目录页
提
诗人童年时富于幻想,上小学就发表诗歌。可“文革”开始
示 后 ,他因父母去台湾而被列入“黑五类” , 他一个人四处流浪,
“你在我的诗中/我在你的歌里”,表明彼此思 念,刻骨铭心。“只要是真爱/远离也是相聚”,
1.以诗代信,抒发对对方的感激之情。
特
2.大量运用比喻表情达意。
点
3.层层深入,回旋 往 复,哀而不伤, 婉 曲 动 人 。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课
堂
台湾诗人洛夫 谈 到 傅 天 虹 时 , 说:“我发现他是
“像花瓣动情的倾泻”的歌声,比喻对方的热情、 真 诚 。 “以腊梅花的坚贞/冲破冰封” , 比 喻 对 方 的 坚贞给了“我”突破困难的信心;“以报春花的嫩 黄/开拓我生命的春季” , 比 喻 对 方 的 乐 观 激 发 了 “我”开拓生命的价值;“于是/无名小草/也敢挑战 蓝天”,是说对方给自己带来挑战世界的勇气。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目录第四册第1课《春末闲谈》第四册第2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四册第3课《文学是灯》第四册第4课《山居秋暝》第四册第5课《琵琶行》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第四册第8课《物种起源绪论》第四册第9课《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第四册第11课《回忆鲁迅先生》第四册第12课《故都的秋》第四册第13课《神的一滴》第四册第14课《林黛玉进贾府》课题序号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使用教具第四册第1课2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读春末闲谈1、理解文章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目的2、体会文章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及《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备课笔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设计第课时教案月日第周星期山居秋暝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张仁祥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
一、课文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三、初步领略诗歌意境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学大纲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60-9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眼熟亲切
③二首《西江月》的描写
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二词作似贬实褒,正文反作。
④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
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2)总结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精神上的自由人
(建议用三段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参见《教学参考》P2—3或者教学光碟)
本文是一篇介绍语文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总起提出了学习语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严密。
小结:作者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经验,点面结合,充分论述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论点,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课时计划
授课班级
07日语
授课时间
09.3.6
课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
认知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技能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
情感
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的思路
课型
新授课
第6课时
课题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课文对贾府环境的描写及描写的作用
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致橡树》教学设计方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二、走进作者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简要介绍作者舒婷和朦胧诗派.
三、赏析探究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白:
(一)激情诵读
明确:“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配乐齐读,让学生小声地读,初步感受本诗的情感,初步感知。
﹙二﹚赏析第一层:
体会感悟: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爱情观的否定。
﹙三﹚、赏析第二层:
明确: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
四、拓展延伸,自由发言:。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四册课程设计(整体设计)
√
√
√
√
√
√
√
√
10
7
7.1
7.2
7.3
7.4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
愚溪诗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现
有
教
学
媒
体
︵
资
源
︶
列
表
知识点或单元
媒体
类型
媒体名称
(内容要点)
时间
来源
检索号(网址)
编号
内容
1.1
奇妙的人体
图片
人体部分器官
5'
网络
/SoftInfo.aspx?InfoID=111981
2.可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依据标准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第四学段(高中10—12年级)B级
1.会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必要时会把相关设备连接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知道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Ⅰ、Ⅴ)
诉肺腑
视频
《红楼梦》第14集
8'
网络
/b/10254772-1299788307.html
图书
《红楼梦》第32回
4.4
抄检大观园
视频
《红楼梦》第19集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目录? 第四册第1课《春末闲谈》? 第四册第2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第四册第3课《文学是灯》 ? 第四册第4课《山居秋暝》 ? 第四册第5课《琵琶行》 ? 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 ? 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 ? 第四册第8课《物种起源绪论》 ? 第四册第9课《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 第四册第11课《回忆鲁迅先生》 ? 第四册第12课《故都的秋》 ? 第四册第13课《神的一滴》 ? 第四册第14课《林黛玉进贾府》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设计课题序号授课课时授课章节名称使用教具第四册第1课 2 授课班级授课形式讲读春末闲谈 1、理解文章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目的 2、体会文章幽默生动而富于战斗力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
教学重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教学难点生动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及《学案》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简介时代背景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简介鲁迅及其杂文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不仅是白话文小说的开先河者,也是现代白话杂文的伟大开拓者。
“五四”时期,他结合社会斗争的需要,创造了一种人们称之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感合论文。
1927年年底定居上海后,他将生命的“最后十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杂文创作上。
它们广泛地涉及他在小说里所接触到和没有接触到的问题,成为另一种参与社会思想斗争的武器。
它是鲁迅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载体,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划分以下三个阶段:形成期: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批判了“节”“烈”“孝”等封建伦理观念,揭露了封建复古派的本质,体现了“五四”时期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们面临的难题之一。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本文将以《语文》基础版第四册教案为例,介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一、分步讲解写作流程教学重点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先从写作流程入手。
在第四册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先向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流程,即:构思、提纲、写作和修改。
通过讲解这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构成。
在构思环节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写作的灵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想象,帮助他们理解怎样寻找适合的写作素材。
在提纲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写作纲,帮助学生了解怎样梳理自己的思路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作。
在写作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进行教学辅导。
比如,针对命题作文教学,可以运用热点问题和时事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命题文的写作技巧;对于自由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或者阅读体验中寻找素材。
在修改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并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解释。
例如,对于语言表达不清晰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更多的语言技巧来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培养写作习惯习惯是行为的养成,对于学生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需要在课堂之外培养写作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写作的习惯。
在课堂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每个单元、每个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在学习了“谈人生”这一单元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题目和内容可以灵活安排,通过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题目和内容,来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趣味性。
在课堂外,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和读书量进行个性化引导。
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并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
职高语文第四册教案全集(可编辑)
职高语文第四册教案全集职高语文第四册基础版教案参考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职高第四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雄关赋 2故乡的榕树 6离太阳最近的树 11第二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5 不求甚解 19论骄傲 21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3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28 选择与安排 32第五单元雷雨节选 35威尼斯商人节选 46窦娥冤节选 50茶馆节选 54第六单元劝学 59六国论 64谏太宗十思疏 75师说 81期末试卷期末试卷一 86 期末试卷二 92《雄关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和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二学习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三增强爱国思想教育学生树立起自己心中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分析下面分析一下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两句交待了描写对象山海关同时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笔锋一转谈起儿时对雄关的思慕尽管解放后还渴望看到山海关但那渴望仍是儿时模糊的影子经过一番蓄势之后作者着手写眼前的雄关先写总体印象再强调雄关的气势和地势的无与伦比然后分别写城楼形势和四眺的景象进而产生了感受和遐想童年的梦又复活了而这时巧妙的安排了一个戎装拍照的小插曲把心中的雄关和眼前的雄关连接起来从拍照谈到雄关的历史作用抵御外侵又谈到现实意义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而爱国热情聚合在一起便凝结成更坚固的心中的雄关接下来列举了一桩桩山海关蒙受屈辱的历史事实证明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直到结尾点明题旨坚贞不渝的信念是无比坚固的雄关体现作者巧妙构思的是文章的结构本文共分三部分1开头模糊的影子2现在杀敌卫国的战场3由此结尾三部分写出三个雄关思慕中的模糊的影子眼前的历史陈迹心中的坚贞不渝的信念三座雄关依次向读者展示一个比一个坚实牢固一个比一个雄伟高大分析写儿时的向往和模糊的影子都是为写雄关作铺垫儿时对雄关的思慕更加突出了雄关的地位和登临的价值也使得登临时所产生的惊叹和感慨更加自然更加切合实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这种儿时以来对雄关的思慕之情实际上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激情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更多的却是为那雄关的雄伟气势和它那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英雄历史所感动所鼓舞幼稚的心灵上每每萌发起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的情怀因此作者曾梦见自己手执金戈高高地站立在雄伟高大的城门之上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才能形成人们心中的雄关因此这里也是在为写心中的雄关服务为人们心中的雄关的建立打下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三作者是怎样把眼前的雄关和人们心中的雄关联系在一起的分析从构思来看作者是借关上的戎装拍照一事提示拍照的深刻含义蕴藏着一种可贵的感情一种怀古爱国的激情从而认识到矗立在人们心中的雄关从贯串文章的思想来看无论是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山海关的思慕和描写还是对人们心中的雄关的赞颂都是出自于一种爱国主义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是爱国主义思想这条红线把两座雄关联系到一起了四是否可以把题目改为山海关赋分析不行这篇抒情散文不同于一般的咏物散文从题目上看作者似乎是为了赞颂雄伟险要的古今著名关口山海关实际上作者由眼前的雄关联想到更重要的心中的雄关信念即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无比坚固的雄关五文章开篇即点雄关可开了头为何不直接写下去却插入了四爷讲关在列车上望关的描写分析这恰恰反映了本文构思的巧妙从内容看通过四爷的描述我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它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英雄历史所感动通过遥望如烟似雾的雄关更强化了作者对雄关的思慕之情这不能不使读者受到感染在经过对读者思想感情的预热和加温之后作者才正式描写眼前见到的雄关并由登临的感受开始遐思迩想复活了童年的梦最后点明题旨坚贞不渝的信念是无比坚固的雄关作者经过步步铺垫层层深入巧妙安排最后才将主题推出给读者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感这种构思也造成了行文上曲折变化跌宕多姿的艺术效果六本文是怎样将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在文中处处激起了感情的涟漪文章一开始便以抑制不住的积蓄了几十年的激情来对雄关加以赞叹文中随处可见这种强烈的激情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啊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再如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这既是议论也是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感染如作者儿时的向往未能见到雄关的失望以及对戎装拍照的记叙无处不饱含深厚的感情议论在文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对戎装拍照的几处议论对山海关所经历的屈辱历史的议论最后点题的议论等这些议论不但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见解而且被用来提示主题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成为统率全文的灵魂三教学过程设计一简介本文酝酿的过程这篇抒情散文发表在1982年6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是作者两度登临山海关经过四年酝酿的精心之作 1979年夏作者首次登上名闻遐迩的山海关口经过十年动乱之后作者虎口余生登临险关近观望眺激动异常思绪万千当晚彻夜难眠但由于当时正忙于写作长篇小说《海啸》而未能动笔写下首次登临雄关的佳文1980年作者再次登临时依然十分激动感触良多产生了一种创作的欲望于是搜集了许多材料准备写篇散文但在立意上一时难以找到新颖之处因此苦思多日仍未动笔便决定暂时不写直到1982年作者看到一份材料谈到十年动乱后某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并举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这使作者十分震动这时作者忽然思想的火花一闪又想起了一直活跃在作者记忆中的山海关于是一个新的立意便产生了信念是最坚强的雄关本文也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那样产生了雄关也就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二出示自读提纲学生按提纲自读教师巡视点拨归纳 1.本文分为几部分1~10段写童年仰慕雄关热爱国土真挚深沉的心情和遇雄关而未见的失望与遗憾第二部分11~33段写亲眼见到的气势磅礴的雄关以及雄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抵御外侵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感第三部分34~43段写人们心中的雄关指出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2.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3.连接思慕中 4.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5.文中哪些地方是以记叙为主以议论为主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①第3段我的四爷是一个关东客悲惨往事和种种见闻5段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关外的离愁6段善感的心灵慷慨激昂的情怀10段机会不是没有模糊的影子24段也许是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①第30段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累累白骨32段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33段我相信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39~42段由此看来固若金汤的雄关6.作为抒情散文本文中的记叙议论与一般记叙文和一般议论文中的记叙议论的异同是什么本文的议论与议论文的议论相比相同之处都是在进行说理在阐述作者的观点而不同的则是抒情散文中的说理不像议论文中那样要经过充分论证而是就事发论对记叙的内容有时是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有时则就个别事件点出它的普遍意义不论是哪一种都较简短精练它们不是构成文章的主体只有记叙才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从内容上说这些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这种议论一般说来富有哲理性可以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化并得到更鲜明的体现这种议论往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常常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它不仅直接表达某种见解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二培养高效阅读能力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12段呼应开头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分析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善于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如第10段写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画面有音响有动作有感情写那睡意朦胧的感情尤为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怀念我怀念等诗歌的语言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还善于运用诗歌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分析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故乡的榕树下似梦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三教学过程设计一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地方的______出处是______2.本文是以______为主题的散文抒发了______的感情3.本文第1段就透露了作者对榕树的感情是哪一句找出来4.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两个看到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5.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不用括号里的定语成分句子也通顺那么为什么要用呢6.写了几个伙伴把驼背当船划着又写在儿时的梦里它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桔树林写这些有什么作用7.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的话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8.母亲给孩子治癣把榕树 9.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为什么嫦娥飞过会有桂花的清香10.9题所引一段中的叠字如悄悄轻轻等在表达上能起什么作用阅读速度______字每分钟______%______字每分钟1.本文是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恋的感情的那么题目为什么不用《故乡的怀念》之类而要用《故乡的榕树》呢2.本文回忆故乡的内容很散而且多是些琐屑的生活掠影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繁冗杂乱反而觉得清新入胜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理想的表达效果呢1.精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榕树的关系从而考虑题目的重要然后考虑本文不用《故乡的榕树》为题能否写得如此集中具体精彩引人2.本题应联系同学自己的写作实际考虑为什么自己有时觉得难为无米之炊而本文作者却能有如此丰富的材料为什么自己有时又觉得材料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硬写出来连自己也没信心读下去本文可做借鉴1.题目就像人的脸面文章就像人的身段脸牌不亮身段白俏因为读者往往第一眼就看脸牌可见写文章时题目不可不慎《故乡的怀念》这个题目就像谁都像又谁都不像的脸平淡空泛《故乡的榕树》则不然它有具体形象因而故乡有榕树的人看了可立即联想到自己故乡的榕树故乡没有榕树的人看了也想看看他人故乡的榕树作为题目就得有这么点儿诱惑力另外就本文讲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引起的榕树是乡思的契机作者的思乡之情又是通过榕树把故乡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来的榕树是乡情的寄托触物生情又借物抒情这就是人的感情逻辑违背它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2.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材料写出如此丰富的文章是运用了联想是联想把与榕树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传说梦幻都粘系在榕树的周围才构成了有着榕树标志的故乡的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和生活画面也只有这样才足以表现作者浓郁真挚的乡情在这个意义上讲无联想就无文章硬写出来也是瘪三儿1.《故乡的榕树》香港黄河浪《福建青年》1980年6月号共8分各2分2.思乡怀旧深切而真挚的思恋故乡共10分各5分3.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共10分4.前看到是从整体着眼用粗线条勾勒后看到是从局部着眼用工笔描摹共12分各6分5.之所以要用那些定语是要让景物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共10分6.作用是给古老的榕树画上背景同时也是充实故乡的整个风景画面10分7.这是作者稚拙的童真之情的流露也表现出作者对榕树爱得真爱得深以至有些爱树及人10分8.既表现了作者对树汁治癣的不信又表现了作者对淳朴而愚味的故乡人的卫护都是出于对故乡的爱共10分9.传说月亮上有桂树因而想象久寓月宫的嫦娥一定会带来桂花的清香10分10.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能表现出音韵美同时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境界10分一作者简介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1941年3月 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读于长乐一中酷爱文艺擅长丹青他有许多画被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选去参加东欧英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了奖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获好评其中《两代人》等诗还被译为英文和法文1975年9月黄河浪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此外还同他爱人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大乡里进医院》和《香港式的烦恼》等1980年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海外浪花》1986年冬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大地诗情》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1.最大的连体榕树15亩多宽的地面中间栖息着不可胜数的喜鹊黄莺麻雀灰鹤白鹤黑鹤它们早晨黄昏进进出出热闹非凡当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曾来这里赋诗曰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共肩差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更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全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棵连体榕树 8米的佛塔全身包裹人们称之为树抱塔2000多年前当地人考虑以木搭桥未必耐久便在河边种了一株小叶榕树并用大毛竹穿引它的气根延伸到河的对岸共有三根后来三根气根渐渐长得粗壮人们便在上面铺搭木板成为一座异趣盎然的风景桥奇怪的是后来这株榕树自身又伸出一条四米多长的气根跨向对岸高出桥面约70厘米成了一道天然而又别具一格的桥栏杆四方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莫不为这大自然的巧工称叹2.榕树桑科常绿大乔木干生气根多而下垂如长入土中粗似支柱叶草质深绿色卵形长4~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三条侧脉五或六对隐花果生于叶腋近扁球形直径约8毫米我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以南各地区喜酸性土用种子或扦插繁殖木材褐红色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供制器具薪炭等用果可食根叶树汁均可药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教学方法朗读讲析讨论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新授。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最新)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最新)本部分介绍教材的编写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
本部分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部分旨在指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确定本教材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注重学生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培养,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研究技巧。
教学难点:对于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部分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和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练。
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进行培养。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和与他人交流。
设置合理的研究任务和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进步。
以上是本教案中第三部分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教学。
本部分介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本部分介绍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包括课堂活动安排、作业安排等本部分介绍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
本文对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析。
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研究策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资源和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1-14课全套教案目录✧第四册第1课《春末闲谈》✧第四册第2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四册第3课《文学是灯》✧第四册第4课《山居秋暝》✧第四册第5课《琵琶行》✧第四册第6课《八声甘州》✧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第四册第8课《物种起源绪论》✧第四册第9课《南州六月荔枝丹》✧第四册第10课《“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第四册第11课《回忆鲁迅先生》✧第四册第12课《故都的秋》✧第四册第13课《神的一滴》✧第四册第14课《林黛玉进贾府》备课笔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堂教学安排克·吐温)2.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的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
(罗斯福夫人)三、重点字词①轮廓(kuò)②翌日(yì)③孩稚(zhì)④虔诚(qián)⑤堵塞(sè)⑥憧憬(chōng jǐng)⑦瞥(piē)⑧百舸(gě)⑨禁锢(gù)⑩绚丽(xuàn)(11)恬静(tián(12)如醉如痴(chī)(13)禁(jìn)锢/弱不禁(jīn)风(14)堵塞(sè)/塞满(sāi)/边塞(sài)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
要求: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
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2.再读课文,填写下表,然后作简要分析。
日期活动第一天白天看望梅西太太,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夜晚回忆这一天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夜晚看戏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夜晚看喜剧简要分析、强调:(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导入新课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归纳总结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教案(最新)
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教案(最新)本教案大纲是针对《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所设计的教学指南。
教案旨在提供学生在研究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有效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语文学科的水平和素养。
教案大纲按照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章节顺序,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块和组织。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以下要点:教学目标:明确说明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
教学重点:突出本章节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案例分析等。
教学方法:提供适合本章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
教学资源:列出本章节教学所需的教辅资料、多媒体资源等。
教学评价: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的方法和指标。
通过本教案大纲的使用,教师可以系统有序地进行教学准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
本部分介绍了《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的背景和主要特点,以及教材的目标与使用方法。
本部分描述了教学目标,包括语言技能、知识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同时还说明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达成要求。
本部分阐述了教学内容的组成和安排,包括各个单元的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的课文和练内容。
本部分介绍了适用于该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研究方法。
还强调了个性化教学和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时数安排,包括导入活动、教学展示和巩固、练和评价等环节。
教学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活动通过提问、讲述故事或引用名言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相关知识,为研究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展示和巩固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或实物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内容和技巧。
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互动参与,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第六课致橡树
6 致橡树一、课文解读本诗倾诉了诗人热烈的爱情,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爱情理想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真诚、坦率和有独立人格的“我”(木棉树),诗中的“橡树”代表着“我”理想中的爱人。
本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表达了不赞同“凌霄花”式的依附型爱情,“痴情的鸟儿”式的从属型爱情,以及“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式的陪衬型爱情的态度。
第二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又像英勇的火炬”):表达了坚持双方独立人格,又亲密相依的爱情观。
第三层(从“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足下的土地”):表达了对同甘共苦、坚贞不渝的崇高爱情的向往之情。
本诗具有丰富而新奇的意象,诗中贴切新颖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健康、积极、美好的爱情观。
二、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了解本诗的构思,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领悟本诗所赞美的崇高、坚贞的爱情观。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时数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 课时。
(三)操作流程1.感悟(1)导入可由生活中感人的爱情故事导入。
还可以借助随书光盘中的课件导入。
也可开门见山(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朗读录音。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1: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细研读,说说可分为哪三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问题2:这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
反复朗读,说说诗中的橡树、木棉树分别象征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3)感悟内容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1:参见“课文解读”。
】【明确2:橡树象征着诗人理想爱情中的男性,木棉树象征着诗人理想爱情中的女性。
它们终身相依、不离不分、同甘共苦、坚贞不渝,但各自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2.品读(1)品读第一层1)学生各自朗读第一层诗句。
2)指名朗读第一层诗句。
3)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1:诗人用“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等短语,否定了怎样的爱情?问题2:“甚至日光。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案一:致橡树一、教学分析二、教学实施爱情绝唱。
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环节二预习检测掌握基础(8分钟)1、找同学朗读课文,并为难字、易错字正音。
2、检查关于作者的相关常识。
重点:原名。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等。
其诗歌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是诗派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3、关于朦胧诗,找同学介绍,教师加以补充。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运动的产物。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
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叠加,扑朔迷离,心事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在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4、解题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师生互动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环节三品析诗歌(20分钟)(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1、深情范读——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2、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鉴赏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鉴赏第二部分(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
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
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修辞手法
比喻。本诗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
示
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
(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
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雷、霹雳,
雾霭、流岚、虹霓)
其他如对偶、对比、反复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
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
身、充满信心。(法国安德烈·莫洛亚)
下一页
回目录页
作
者
舒婷(1952- ),原名龚
介 佩瑜,福建福州人。“朦胧诗”
绍 代表诗人。1969年厦门第一
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杭县插
队落户,并开始创作诗歌。
“木棉”
象征拥有全新的爱情观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
示
女性。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评价
木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示
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爱情观,但不一定狭窄地理 解为只象征诗人自己,实际上它象征了一切维
护自身尊严、追求平等而忠贞的爱情的新时代
女性。这种新的爱情观一反传统世俗爱情观上
陈腐庸俗的观念,大胆地追求平等和独立,代
感 息的爱情宣言。
知
这首诗通过“一棵树”(木棉)对“另一棵树”
(橡树)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诗人的爱情观,诗歌采用
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橡树象
征着诗人心目中的恋人,他不
是某一人具体的人,而是一个
非特指的、可能引发诗人恋情
的设想中的爱恋对象。
回目录页
赏
析
朗读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回答下列
问题。
一
一、“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泉源”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 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
第一单元 诗歌阅读与欣赏
二 当代诗二首
1 致橡树
课文导入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赏析一 赏析二 写作手法
课
文
这是一首爱情诗。关于“爱情”,人们如是说:
导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薄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
入 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国莎士比亚)
等意象分别比喻什么样的爱情观?
二、“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 等,表明
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三、这三种爱情观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回目录页
提 “攀援的凌霄花”
示
比喻一方攀附的爱情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痴情的鸟儿”
示
比喻一厢情愿式的爱情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泉源”
比喻奉献型的爱情观。
示
返回 回目录页
的。它已失去了爱的本质。
返回 回目录页
赏
析
阅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至结尾,
回答下列问题。
二
一、分别找出诗中体现诗人追求独立人格、平等
爱情,提倡同甘共苦、相互依存爱情观的诗句。
二、“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什么?说说你
对木棉象征意义的评价或看法。
三、如何理解最后三句诗的意义?
回目录页
提 追求独立人格、平等爱情
1972 年 返 回 厦 门 当 工 人 。
1979 年 发 表 诗 作 , 1980 年 ,
调至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
业创作。诗集《双桅船》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回目录页
整
传统的爱情观一向以
男性为主体,男性占支配地位,女性则是从属、附庸。
体 这首诗向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挑战,是一篇具有时代气
返回 回目录页
喻指平等的爱情。而“足下的土地”是两棵树
共同生活的土壤,包含着共同的理想、志趣等,
也表明诗人希望对方也具有平等的爱情观和对
爱情的坚贞执着。
返回 回目录页
写
作
一、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
手 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法
二、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表现手法
象征。
示
运用象征,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
示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
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提倡同甘共苦、相互依存爱情观
示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
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
相依。”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橡树”
示
象征男性,是诗人想像中的恋爱对象,不是 实指,而是虚指。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表了社会进步的潮流,应该给予鼓励和赞扬。
读者应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并进而培养自尊自强和独立平等的精神品格。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对最后三句的理解
示
最后三句是全诗旨意的深化和升华。“伟岸 的身躯”可以理解为男性的阳刚气概以及事业、
成就等。而“坚持的位置”,指橡树作为一棵
与“木棉”并肩而立的树所应具有的正确位置,
提
态度
对这三种爱情观的坚决否定。
示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共同特点
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男人为中心,女人为从属,
示
男人为主体,女人为附庸,女人只能围着男人转。 诗中否定的传统的爱情是一种不平等的爱情,是
一种丧失独立人格的“依附式”的爱情。这种爱
情观是千百年来夫权统治的产物,是历来妇女社
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