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DOC)
辩论繁体字稿
繁体字促进中国文化资料繁体字,乃是1956年之前,华人文化圈普遍使用的传统汉字“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不认识繁体字是种耻辱简化字只是为了学习方便,汉字的精华是由繁体字体现的,文明古国的精髓要继承。
在你们反对时,请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认识多少繁体字,不用说学习繁体字可以让大家知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正因为我们开始了简体字的教育,让我们和台湾又产生了一种文化差异,甚至让我们远离了在海外的众多同宗同族人。
负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而不是增加一种文化教育的问题。
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认识繁体字是种耻辱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说“有利于两岸统一”,对岸是“正体字”,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
”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
”第一,不恢复使用繁体字有碍于传统文化传承。
文字作为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来承担着传扬文化的使命。
简体字虽然为我国消除文盲曾做出过贡献,但是,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文化断裂,面对从富强走向文雅的时代要求,简体字却显得力不从心。
而繁体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从经史子集到书法艺术,所传达的意韵都是简体字所无法替代的。
但是,简体字唯一规范字的强势地位,却让繁体字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基础教育遭忽视,合理使用被限制,甚至与错字、别字等同对待。
第二,使用繁体字促进两岸三地文化交流。
中国作为大国,应有包容的心态。
作为长期使用繁体字的海外华人,已经试图接纳简体字。
但是,单向度的包容是霸道的包容。
内地国人,是不是应该以同样的包容心态来接受繁体字呢?今天横亘在两岸之间的不仅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更是一道文化的壁垒。
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比研究
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比研究一、绪论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中文书写的两种不同形式。
简体字始于195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体字则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简繁之争一直是中文书写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书写难度、易读性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对简繁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二、简繁字的书写难度繁体字书写的难度较高,需要较多细致的笔画。
在手写、打印或书写课本时,有时会出现多写几笔,少写几笔,长短粗细不一等问题。
相比之下,简体字的笔画数量较少,且笔画较简单,所以写起来更加容易。
此外,由于字形简化后的简体字书写速度较快,也更适合快速书写,提高了写作效率。
三、简繁字的易读性在阅读方面,简体字的易读性要优于繁体字。
简化字在去除繁琐部首的同时,字体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比繁体字更容易辨认。
但是,一些繁体字在书写方面也有他们的优势,这种书写风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文化背景。
因此,繁体字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符号,使用繁体字的文本具有一种传统的美感。
四、文化传承方面简体字的推广带来了语言一体化,统一了书写规范,真正实施了“简而不减”。
但这种形式的语言一体化,也让一些人担心文化传承可能会受到挑战。
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四书五经》、古文诗歌、史书等传统文化材料都是采用繁体字书写的。
如果完全弃用繁体字,那么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可能会在表现形式上失去原汁原味。
五、结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在现代书写和阅读方面,简体字更为方便,易于被更多人掌握和使用;而繁体字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视情况而定,根据使用场景、读者阅读习惯和特定的文化要求来决定书写形式,达到最优的书写和阅读效果。
我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我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汉字的繁简之争,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汉字的繁简各有千秋,这也使得两方势力争执不下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繁体字的是传统文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着悠久的使用价值,更能反映汉字的原貌,有利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更能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
因为就一个汉字而言,它的产生可能包含了古人的各种文化观念。
而简体字的优点在于便于书写与记忆,便于文化的普及,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要求。
在这学期六周的规范性实习中,我特别注意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
由于被分配到的是二年级,这个年段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还是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的,老师在生字教学这一块花的时间也是挺多的。
但是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误:漏写一笔,多写一笔,漏掉一点,漏写一横等等情况,错误百出。
相对来说简体字的优点就在于这个“简”字,一个简体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繁体字。
而且文字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只是一个媒介,大多数的人只要知道文字传播的信息即可,不用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关注它的繁简。
文字的简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繁体字就让研究古文的人去学吧。
谈谈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优劣
谈谈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优劣简化字,又称简体字。
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又称为正体字)相对而言的。
简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订的《简化字总表》为国家标准。
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亦在传统繁体汉字的基础上实行简化字。
简化程度与中国内地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新加坡简化字的简化力度更明显。
但是在今天,有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优劣的争论在不断展开。
2009年3月份,宋祖英,潘庆林等政协委员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引发了一场热议。
那么,究竟这两者孰优孰劣呢,我通过简单介绍简化字的优劣来对比他们各自优缺点。
简化字的优点简化字取得了的明显的效果,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划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第二,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第三,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第四,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第五,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体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
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
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
因此,采用简体字并不会造成所谓的文化断层。
但是简化字也必有其自身的缺点简化字的缺点1.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
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属于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
2.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干、干(擀的右部偏旁),面、面(左麦右面),只、只(上隹下又),经常会导致表意混乱(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引起歧义。
例如“船只靠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汉字是汉语的书写文字,中国唯一的官方文字,也是新家坡等汉字文化圈的官方文字之一。
另外,汉字还对日语、韩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每一个时期,都由于统治者政策调整等原因发生一定的变化。
到了近代以后,中国大陆汉字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由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
繁体字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以前一直是各地华人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欧美各国将中国的繁体字称为传统中文。
现在,汉字只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通用。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
其实推行简体字运动最早起源于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是为了提高识字率,太平天国的官方文件都是用简体字书写的。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想大力推行汉字简化运动,但是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因此就中止了。
直到1956年,这个问题才全面解决了。
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还出现过一些二代简体字,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废止了。
到了2001年1月,中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为了提高识字率,政府推行了简体字运动,效果确实很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部分文盲。
最近十年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相较那时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恢复简体字的声音。
尤其是这两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总会有代表提倡恢复繁体字。
因此,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这两年在网上一直没停过。
想恢复繁体字的人无非认为繁体字更具有表意性,笔画多,书写出来更美,而且繁体字理论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相近,不少人觉得它更有历史和文化性。
而支持简体字的人则认为文字主要的目的是书写,书写方便才是主要原则,如果恢复为繁体字,中国的识字率又要堪忧。
而且不能因为简体字简单就认为它没有文化。
古代近代繁体与简化字不通用的汉字
几,象形.仅用作家具名称.这个意义也可以写作“机”.《书谱》“...书机...”.与“幾个”地“幾”不通用.机,作为家具名称时,与“機器”地“機”也不通用.后,上古与王意义相近.如“后羿”意思即“王羿”.据说是个反“司”.与“前後”之“後”不通用.饑,仅用于“饑荒”.与“饥饿”之“饥”不通用.征,仅用于征讨,征伐.“徵”在征伐征讨等词语中与“征”不通用.而作为五音之一地“徵”()也不能写作“征”.“徵”可以用于徵收、应徵入伍.逰,在“游泳”中与“游”不通用.其他地旅游、游玩中可以通用.(另外,有几个字简繁汉时即通用,如:“无”与“橆”,“万”与“萬”.“万”用于复姓“万俟”时,好像与“萬”不通用.还有个特殊现象,即通假借用,如六朝时有“皇后”地“后”借用为“前後”地“後”,这个是特殊现象,以后另帖讨论.)“余”与“餘”也不通用.如作为“多出”地意思,“闰餘成嵗”不能写作“闰余成嵗”.作为第一人称“余”时,也不可写作“餘”.(顺便说一下,嵗,上面是从“止”,由于形近,也有讹为“山”地隶书楷书,也是可以地.但是写篆书就得回复本形“止”.有无知者如之流,按楷隶书地讹文反推为篆书,就是大错特错了.)“雲雾”也不可写作“云雾”.“子曰诗云”也不能写作“子曰诗雲”.“暴”,写作隶书楷书时,“暴怒”“暴晒”是无区别地.但是若是篆书,就是俩不同地字.不知道为何不能发图片了.暴晒,也可读.“读”右半边,“卖”.楷书隶书无区别.篆书是俩不同地字.“读”右边是声旁.(这俩字打地是简化字)“极”“極”,也不通用.不过“极”古代极其少用,《说文》解释为“驴上负也.”“个”,“個”,古代不通用.“个”竹枝,一说半个“竹”.而“個”就是咱们通用地一个两个地量词了.(书画家王个簃先生,繁体不可写作“書畵家王個簃先生”)了、瞭.“瞭解”不能写作“了解”.“您吃了吗”不能写作“您吃瞭嗎”.“瞭望”自然也不能写作“了望”.(另:近来听说,朝廷又颁布法令修改了四十余个汉字地笔画.若“琴”字,左边地“王”末笔由横画改为“提”.木旁中竖带钩者去掉了钩.这四十多个字地修改,很是神奇.)“冒”,上面是秃宝盖加两横,两横与秃宝盖不相连.与“冠”偏旁相同.“冕”字与“冒”一样.也是与“冠”偏旁相同.很多人容易把这几个字上部错写为“曰”.见有朋友写《岳阳楼记》:“...增其舊製..”,“制度”不能写作“製度”.“增其舊制”写作“增其舊製”是错误地.“製”用于“製造”,与“制”不通用.“岳”“嶽”绝大多数情况下通用.但作为姓氏,“岳飞”不能写作“嶽飞”(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也有粗心地人,觉得繁体就是笔画多地那个,很有可能这么写.).“丑”“醜”.“醜陋”一般不会写错.但干支常见有人用“醜”代替“丑”,就是错误地了,如:"丁醜".某美院书法系就这么干过.“係”“系”“繫”,作为“是”地意思时,写作“係”(?).“派系”作“係”(?).连接悬挂意写作“繫”“系”“係”都可以(《说文》:“..故凡相联属谓之係..”).这三个很神“仇”“雠”,这俩字大多情况下是可以通用地.不过若是连用作“仇雠”时,不晓得可不可以写成“雠雠”“仇仇”,想必不能....“嗅”“臭”,凡是读作为味道,闻味道地意思时,都可以用“臭”,如“朱门酒肉臭”(当然了虽然说得通,但特定语句,无法给人家换做“嗅”.)..多有人把“酒肉臭”读作“”者,不想想,酒肉大冬天怎么会臭()呢?“强”“彊”.这两个字汉代后所有用“彊”地地方,都可以用“强”.但需要注意地是“强”是假借为“彊”.《说文》里说“强”是“蚚”米里面地小黑虫子.(哈哈哈...看来周星星把蟑螂叫做“小强”是暗合古意啊...哈哈哈).“强”本意极少见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俩字是可以互换地.“蚚”读“”阳平.“强”假借为“彊”,大概也许好像可能是由于开始形似(形似个头啊... ):“强”也可以写作从“彊”、“虫”.后来....(略去三十字.)“愿”“願”,“愿”用作谨慎老实意时,只作“愿”.《说文》:愿,谨也.余者用“願”.不通用.《说文》说“願”是....大头. 那...《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按:许这个“大头”地说法未必靠得住.)“原”“源”,所有用“源”地地方都可以写作“原”.“原”是“源”地本字.“水”是后加.这段是题外话.后来“愿”可能有假借为“願”者.“和”“龢”,《说文》里说“和”是“唱和”地意思:相应也.“龢”是和谐地意思:调也. “温和、和谐、和局”以及作为姓氏时,是通用地.作为连词介词时,只能写作“和”.“和衣而卧”也只能用“和”.称呼日本时,也只能作“和”.(若可以通用,其中一个也是假借.不晓得谁假借为谁.. )“逐”字,甲骨文不止从“豕”,“走之”上面随便堆上一个小动物就是“逐”,有从“羊”地,有从“兔”地,有些人就认为是追啥,“走之”上就放啥.. 追逐老婆地“逐”咋写?(后来,有实物证明,不是追啥“走之”上放啥.是按自己习惯来地喜欢放啥就放啥小动物.)“于”“於”.介词是可以通用地.如大家常见地《兰亭序》里这俩字都有.都用作介词.但是作为姓氏时,只能作“于”.表感叹时,读污,只能作“於”.楚人称老虎为“於菟”(音污图),只能写作“於”.“干”“乾”“幹”.“干支”只能作“干”.“干戈”也只作“干”.冒犯地意思也只作“干”.只有表干湿时,用“乾”.“幹”用作主幹(主干意时,可以从木).用“做”地意思时,也作“幹”.另:乾,读钱.地球华人都知道.有些繁简字,属于特例.比如“画”、“畵”,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用地.这样地字有时候在传统习惯下,不通用.如写草书,就不能作“画”,若硬那么写,也不算错,只是与传统违背,比如某人以鼻孔吃饭,以口腔呼吸,也未尝不可,只是看着别扭罢了.“注”“註”,“注”可以用于所有地方.“註”是明代后起地字,仅用于“註释”.为了方便起见,一律写“注”即可.“面”“麪”(麺),“麺”用于“麺粉”.其他“表面”“颜面”之类只用“面”.“叶”“葉”,“叶”音斜,是“协”古字.与“葉”不通用. “叶公好龙”中读设,是地名.不晓得能不能写作“叶” .《书谱》中作“葉公”.“只”“衹”“止”“”(打不出来这个字,就是雙地半边),句末语气词仅用“只”(例如诗经中地句子.这个用法基本可以忽略.).量词只用半边“雙”.作为仅仅地意思时,用“衹”(也可以用只.不过宋以前极少有这么用地例子.“止”是假借为这个字.).“衹”字,怎么写地先例都有,有从“示”者,有从“衣”者.但是有些输入法容易错打出从“氐”地“祗”,是另外一个字了.记得头回见“止”假借为“只”,是在《三国演义》里:“止有血水,安有蜜水!”“夸”“誇”.作为奢侈过度地意思时,仅能用“夸”:“貴而不爲夸”.剩下地“夸耀”“夸口”等等,都可以与“誇”通用.“须”“鬚”,作为“胡须”时,通用.其余都只作“须”.(按:“鬚”也是后起地字.“须”本身就是象形.再加上面地形旁实在多余.与“燃”“然”类似.只不过下场好些,没有蜕变为其他含义.)“发”“髪”“彂”,第一个"发"是“彂”地草写演变地简化字.第二个,“髪”仅用于“毛髪”“头髪”.(有乡间发廊招牌作“彂廊”,就是错别字了).末一个,“彂”,用于“彂射”“出彂”等等.“彂”字上面是两个背对地“止”,“止”,脚丫子象形,有前行意.凡是带“止”旁,绝少意思表“静止”地(作声旁除外).若“武”,从止戈,意思是操戈前冲.实为斗狠意 .若“走”,上面是个小人儿下部也是止.若“涉”,篆书是水两岸各有一脚丫子“止”题外话...“才”“纔”,“才能”意仅用“才”.不能用“纔”,而用“纔”用于“刚刚,仅仅”地意思时,与“才”通用.“纔”《说文》说是丝织品地一种颜色.而“才”,《说文》说是草木之初.用于“刚刚,仅仅”意思时,“纔”是“才”通假字.“启”,《说文》:开也.与“啓”没区别.后者多了个“又”(手形)强调了一下.这俩字可以通用.“听”“聼”,不通用.“听”,笑貌.宜引切.(读印?).“聼”,不赘述.“邮”“郵”.“邮”,地名.与“郵”不通用.(按:后来简化字与繁体字八竿子打不着地,可能是中间有假借地过程. )“髮”与“發”.简体字“头发”与“发现”是同一个字,但书写繁体时不可以写頭發,發現亦不可以写作髮現.繁体地正确写法应该是頭髮、發現.我在展览中曾经看到有人把發現写为髮現.关于通假字和繁简字之区别还有很多,这个帖子很好.书法家不能愧对“家”地称号,理应把这方面地问题搞清楚方能下笔,否则会误人子弟自己也闹出笑话."沈"“沉”“瀋”.“瀋阳”简化为“沈阳”.“瀋”,汁.“沉”“沈”是一个字,微微有差异.简化后,成了俩不同地字.“餐”“飡(也可从三点水)”.现在一般都作“餐”.“飡”极少用.我只在《智永千字文》中见过.与“餐”通.现在通行地简化字也没用“飡”.“彩”“綵”“采”“採”.“彩”仅用于彩色意(也有用“采”通假者).“綵”仅用于彩色地丝织品.“采”“採”于采摘意时通用.(按:“採”字提手与“溢”地水旁,“燃”地火旁是一类多余地东西. “采”上面地“爪”即手形.)“台”“臺”.“台”读时,是星宿名“三台星”.读时,与“怡”通.另有上古作为第一人称(读,极少用,从略).“臺”用于“高臺”“亭臺”.“台”读,常见用于字地声旁部分,如“贻”“怡”,篆书上面不是“厶”,而是“以”. “拓”“搨”,音,两字通用.如“搨碑”“拓碑”都可以.读时,只能用“拓”.“开拓”不可写作“开搨”.“一”“壹”这俩字不是繁简体地关系.“壹”是秦统一后所造(“壶”字里加了个吉).本来专用于“统一”意.如“...法度量不明兼疑者,皆明壹之.”后来这俩字意思就一样了.估计大家不会混淆.偶尔也有见到网友把诗词原文地数词“一”写作“壹”地,也勉强说得过去.题外话.“暴”“曝”,“曝”是后起地字,“日”旁与“燃”“溢”地水火旁一样,其实是多余(本字有了其他含义,另加个偏旁以示区别,偏旁无实际意义.)至于“扁”,只有平地薄片地意思.也用作“扁额”(这个不知道是假借还是引申意).方言中地“扁某人”,也是引申义,用为动词.意思类似“打扁某人”吧...“县”“悬”“県”“懸”“縣”.“県”是个倒着地“首”,是“懸挂”之“懸”地本字.后又加个形旁“系”成了“縣”这俩都是我们用地悬挂地“悬”,比如书上经常说地“民有倒悬之危”,可以用“縣”“県”.在悬挂意上是通用地.“懸”是后起地字(可能另有含义.俺不晓得.).简化为“悬”.“縣”又读线,简化为“县”又回归本字了.哈哈....“升”“昇”.作为计量单位作“升”.升降意义时,一般写作“升”.“太阳升起”,“歌舞升平”俩字通用.估计“昇”类似于“艏”,加形旁用于特定对象,(以后俺写“首”“手”之类,也加个形旁特指把俺名字画在旁边. ).“冲”“衝”不通用.“冲”用于“向上冲”意.作为“虚”意,如道家说地“冲虚”也不可作“衝虚”.“衝”本指交通要道,从“行”.“衝撞”等意估计是自“交通要道”引申出来地.尽量不简繁体混用.这里说地简体是指现在通行地国家规定地简化字.前面有朋友提到姓氏中地“肖”“萧”,这俩可能不存在繁简地问题.是俩姓.至于契丹萧氏有写作“肖氏”地例子,就不知道是通用还是讹误了.大家常见,姓氏中有很多读音一样地也是无关地姓,如“李”“里”;“季”“纪”(一说应该读几,上声.不过常见纪姓人自己也读去声.);“颜”“阎”“闫”;“于”“余”....题外话.萧”“肖”系两个不同地姓.《汉语字典》上说,“萧”俗做“肖”,未必靠得住.有周玺迳作“肖”者(一说是赵省). 看来还待高明给讲清楚了..范範今人有写《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为“範仲淹”者,错.範圍、範疇、規範、模範等中之“範”在简化时借用了姓氏本字“范”,由简转繁时,不可把姓氏“范”转为“範”!:复復、複、覆今人有写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复”为“復”甚至“覆”者,错;写“複”才对. 逢“复”由简转繁时,对应“復、複、覆”哪个要留心.“圣”“聖”.是俩八竿子打不着地字.不通用.“圣”从“又、土”(又,手形),《说文》:汝颍之间致力于地曰圣.读若兔、鹿、窟.“聖”这个字不消解释了.现在“聖”简化为“圣”可能是草书演变而来,而与“读若兔、鹿、窟”地用手整地地“圣”字形巧合吧..“複”字作为重复意思时,也可以写作“復”,“山重水復”也可以.“反覆”也可以写作“反復”,“復信”也可以作“覆信”.这几个字大多数情况不通用.启功先生也提到过,大意是“肖”与“萧”不是一个姓.但是《现代汉语词典》说,姓氏“萧”俗做“肖”.这种现象确实有,米芾就说自己是楚国后裔,他也是把自己地“米”与楚国地“芈”看做一个字了(一说米芾是唐内迁地昭武九姓之一地米姓后裔,与楚国地“芈”不是一个姓.“芈”姓传说也有讹为“米”姓者).《说文》“肖”字只有去声.意为“骨肉相似也”,如“不肖”,就是指子孙不像长辈.或许“肖”姓,最早就是用地这个意思.这几个字作为姓氏,书法中极少用,且当题外话吧.录康殷地《印典》“前人久疑为趙字,而未得其证,罗释‘肖’,近年侯马盟书出土,中多‘肖’字,而同文另片则作赵,可证肖即赵之省文,了无疑义.肖字玺文从皆从‘月’,《说文》误从‘肉’”准凖“凖”形声.从水,隼( ǔ)声.本义:平,不倾斜,凖,平也.——《说文》."准"本为"凖"地俗字,现为"凖"地简化字.,但在未简化前,"准"习用地意义,与"凖"字有别.做动词时可作“准”(比如:批准),做名词(比如:标凖)或形容词时(比如:准确)可作"凖”.所以不要看到“准”就以为是简化字.无無似乎可以通用,“无”大概也是“無”地俗字,《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南北朝)就有“无”字多处.“无”在《汉封龙山颂》《汉张迁碑》里就有了,也只见“无疆”一词,其他地句子还是用“無”.至于区别,谁也说不上来.且当能通用吧.《说文》说《易经》里就有.不过没见过早于汉地例证.《张迁碑》中“路无拾遗”,用“無”.而同碑“干禄无疆”中用“无”(干禄,就是求俸禄寻饭碗. ).《封龙山颂》中,“高丽无双”一句,作“無”.后面“德合无疆”一句用“无”.可能“无”字当时只用于“无疆”一词吧.意思与“無”没区别.汉也有作“無疆”地.我还没留意过其他汉碑.望著位网友查对一下其他汉碑是如何处理地,汉代是否“无”用于其它位置.(再早“无”应用地例证,没看到过.不晓得诸位网友见过没有. )“谷”“榖”,谷指“山谷”.“榖”指榖子,蜕壳后俗称小米.不通用.(另,朝廷近来颁布四十余修改汉字,与“榖”声旁相同地“毂”为其中之一.左下“车”上又加一横,恢复了本来样子.不过,对于现在来说,这有他奶奶地啥意义啊?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姜”“薑”,前者是本意指美女,如史书上地“齐姜”.也有作名字若“孟姜女”者;“薑”是菜蔬.俩字不通用.现在统一为“姜”.另外,作为姓氏,“姜”也不可作“薑”.如“姜尚”,不可作“薑尚”.。
繁体字与简化字之比较
繁体字与简化字之比较汉字的简化已经成功推行了半个世纪之多,简体字的应用是否适合人们的使用情况,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简化字的公布以及使用过程中,其使用效果被人们不断的论证着。
一直以来。
都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声音,有赞同之声亦有反对之音。
近年来,关于汉字简化是否正确的争论又有提及。
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赞同之声:传统的汉字通假、异体并行,使得文字难以固定一词,而且以繁体字为显著特点的字形笔画众多,直接带来的结果便是学习复杂、书写麻烦,给文字的传承与交流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繁体字时代,识字者也数量有限,如果和当今社会的大众文化程度相比,可谓是“文盲”众多。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有以下理由:首先,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说,简化后的汉字大部分不是整理汉字的专家造的字,而是大部分来源于古体或者是来源于民间已经流传的汉字。
比如说:“报”最早是来源于汉代的草书;“参”来源于草书和行书,楷化后的“参”偏旁最早出现在明刊本《娇红记》中;又如“竞”最早见于唐代的敦煌变文写本。
这些字能够证明简化字大部分是有出处的,不能一味的一偏概全,称那些字是现代造字。
“现代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来源于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有些简体比它们的繁体(或被成为‘正体’)的历史和资格还要老得很多,例如‘达’、‘弃’、‘踊’等等,有的还是‘古本字’或‘古文’呢。
”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简化后的汉字明显简单好学,笔画数有大幅度的降低。
而汉字通过整理也规定了众多异体字的字形、摒弃了异体字古今字的通用,规定了汉字的通用字数。
使得学习者可以更方便地学习汉字,也更方便了学生学习汉字,提升了我们国家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再次,从文字书写本身,文字的繁简直接影响到了文字的记录、交流。
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必然是输给了简体字。
反对之音:其一,许多支持繁体字的人都认为废弃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认为简化字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我见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我见5090369080 任航简化字,又称简体字。
一般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中文的法定标准写法,是与繁体字相对而言的。
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
繁体字俗称深笔字,是在中国大陆颁布了简化字总表后,用以特指原有的一套书体。
目前繁体字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三千多万。
随着简体字的出现,一个争论便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即是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简体字的出现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其实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于简体字与繁体字各自的优点,现在人们的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繁体字字体优美,含义更为准确,字形交代的很清楚,更符合汉字的本质特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应该发扬光大。
简体字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书写快捷,提高阅读清晰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提高汉字认知度。
虽然简体字有它的优点,有它的对社会的贡献之处,但我个人对这个近百年来新兴的事物并不热情,个人倾向于繁体字更优于简体字。
著名的国学大师、古文字学家季羡林老先生生前曾经对于简体字与繁体字说了自己的看法,“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里面;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
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
”对于老先生的这番言论,从客观上讲,有些东西确实因为老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敬过于深厚而显得有些极端,但是道理真的很对。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经历了许多次的变革,我们现在的繁化简只是这许多变革中的一次。
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繁化简的过程中对于汉字的原始本意貌似有了变化。
现在的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又没有自成一个系统,大大的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试论繁体字与简体字
试论繁体字与简体字摘要: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兴起,使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也是一个热门话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使中华文化中的大量古代典籍至今仍然能为人们阅读和理解。
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体系,也是联系中国各方言区的工具,在当今也成为世界华人联系的共同纽带。
关键词:繁体字;简体字;简繁之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就是化繁为简。
传承数千年的汉字形体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改变,并在政府的法律法规推行下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在大陆,简体字出现以后,迅速取代了繁体字,并使用至今;而近年来,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
可以说,关于繁、简体字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当下的文化焦点之一,也是我国学术界新时期亟待解决的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繁体字与简体字概述(一)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历史渊源1繁体字,即传统汉字,在中国大陆颁布《简化字总表》后,用以特指称原有的一套书体。
繁简明确区分始于1956年,之前主要采用的字体为繁体。
但港澳台地区一直在使用繁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进入联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排除繁体字。
台湾地区现在使用的繁体中文为正体字,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繁体字。
(二)汉字简化近代史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
陆费逵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
1922年,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收字324个。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
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
很多人对汉字简化产生了怀疑,认为这项措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普及文化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简化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
最近,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坚持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的问题再次提出,已经是一个不可不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普及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问题。
它不仅涉及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而且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要了解汉字问题各种争论的实质,必须回顾历史。
中国古代崇尚汉字的两重性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礼、乐、射、御、书、数”中,识字(书)和数算(数)就是当时小学教育的基础科目。
汉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已经有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内容。
汉代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表意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出发,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文字学因此成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崇高的地位。
对汉字的崇尚,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就是这种上层文化观念的集中反映。
这种上层文化的观念,对底层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对汉字的崇敬,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含有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继承的理念,但另一方面,由于汉字被少数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
汉字改革经历的三个30年中国的现代新文化建设,从1919年算起,刚好经历了三个30年:这三个30年,汉字问题都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第一个30年,l919—1949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繁体字与简体字
繁体字、简体字,孰是孰非?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从甲骨文算起,汉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同时期的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而汉字却仍还在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从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直到1956年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目前流行的简体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
但是近些年来,却又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要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他们认为只有繁体字才能代表我们泱泱中华大国悠久的历史,才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繁体字才是汉字的正统,简体字只不过是一种“错别字”。
基于以上他们的观点,我想发表一些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诚然,繁体字比简体字出现的早,它们是一代代演化而来,继承了传统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思想,是当时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所简体字没有文化。
我们都知道简体字是根据繁体字简化而来,这种简化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有规则,有条理的一种简化,与繁体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家一定有类似的经历,就是从没学过繁体字的我们在第一眼看见一些繁体字的同时就能把它们与一些简体字对应起来,并认出它们来。
基于这个事实,不难看出简体字与繁体字间联系的紧密,既然简体字是从繁体字演化而来,就像繁体字从以往的汉字演化而来一样,它同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样代表着我们中华文化。
我个人认为,现在之所以这么多的专家学者会质疑简体字,只是因为它是有我们现代人进行简化的。
毫无疑问,汉字从甲骨文到当初的标准繁体字是一代代历史人民简化的产物。
而到了新中国,我们做了和历史人民一样的举措,将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
但这却遭到了质疑。
是的,就是因为这离现在这个年代最近,他们不敢质疑历史,却只敢只敢质疑现在。
同时,虽然我同意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表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意我这儿用的是“更”,我并不承认简体字没文化),但是细数汉字发展史,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小篆难道不比繁体字更能体现文化,更别说更早的大篆、金文、甲骨文了。
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学生姓名: xxxxxx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 完成日期: xxxx 年 x 月 xx 日目录序言 (1)一、正确认识简体字 (1)(一)简体字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1)(二)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优胜点 (1)(三)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劣势点 (3)二、繁体字对于汉字的意义 (4)(一)繁体字能够体现汉字的造字意图 (4)(二)繁体字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 (5)三、如何面对现在简繁并存的局面 (5)(一)文化传承 (5)(二)文化统一 (6)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以来是以简体字与繁体字为载体的,而简体字与繁体字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也发挥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中,简体字因为能够适应历史潮流发展而得以继续存在,有着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但同时简体字并不能与繁体字深厚的美学功能和文化蕴含所媲美。
简体字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从简体字开始存在的第一天起,简体字与繁体字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关键词:简体字繁体字利弊个人思考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Abstract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come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characters adapt to the trend of history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exist,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not deep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omparabl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merits of the controversy has never stopped.Keywords: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ros and cons Personal thinking序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根据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发起一场文字大改革,即变繁为简,在政府有力的推动下,使得这发生变动的简体字迅速得到广泛使用。
对于汉字的繁简之争
对于汉字繁简之争的一点认识杨昊对于汉字的繁简之争,历来是一个争议的热点。
我认为,汉字的繁简各有千秋,在众说纷纭之中,对繁简字的评价要把握一个根本的标尺——文字是人们交流与记录事件与思想的工具。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繁简字的优劣。
一).繁体字的优点:首先,繁体字是传统文字,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更能反映汉字的原貌。
有利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更能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
其次,繁体字蕴涵着文化意义。
对于一个汉字而言,它的产生可能包含了古人的各种文化观念。
另外,繁体字有利于阅读古文献。
有利于国学文化的普及。
二).繁体字的缺点:繁体字的最大缺点在于“繁”。
因而不便于书写,不便于记忆。
不便于文化的大众化,文化的普及。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也在寻求一种更为简便的记录方式,繁体字不呢不过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三).简体字的优点:相对于繁体字而言,简体字的优点在于“简”。
简体字比繁体字更便于书写,便于记忆,便于文化的普及。
相应的,简体字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
四).简体字的缺点简体字的缺点比较突出的就是它改变了汉字原来的形体,使得无法从简体字字形中直接看出汉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发展历程。
因而不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限度的传播,不利于我们直接阅读古文献。
除此之外,简体字一简多繁,意义不明确。
由于汉字简化时往往一个简化字对应了很多的繁体字,因而造成了简体字义项较多,给使用与理解增加了难度。
如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后”现在都写为“后”,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义项包含在同一个汉字字形中,似乎很难理解。
再如“升斗米粮之…斗‟和战斗之…斗‟本来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许多学者也指出这种简化方式的确造成了理解困难,并破坏了汉字的传统字理和结构,很多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对此感触颇深。
关于简体字的缺点,能是我们感受明显的就是简体字用于书法,外形不美观,它无法展现汉字所应有的雄浑与豪壮。
基于上面的缺点,现代人对汉语字义的辨别很笼统,模糊、粗糙而不讲究,不能区分文字的精确意义。
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
对汉字繁简之争的看法汉字繁简之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话题。
繁体字作为汉字的一种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繁体字犹如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统的延续;而有人则认为繁体字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和使用。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争议的各种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繁体字在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繁体字源于古代汉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历史形式。
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对于许多古籍、史书和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研究而言,繁体字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繁体字一直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繁体字相对的是简体字。
简体字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中国政府进行的一次汉字简化运动中产生的。
简化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效率,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对于繁体字,简体字形状更加简洁明了,书写起来更加快捷方便。
因此,简体字在推广和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繁简字体的使用情况因地域和需求而异。
在中国大陆,简体字是主要的书写形式,几乎所有的公文、标志、书籍都使用简体字。
而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繁体字仍然是主要的书写形式。
另外,在一些文化艺术领域,如书法、篆刻等,繁体字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崇。
对于繁简字体的选择,个人的观点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情况来考虑。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存,繁体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现代社会的书写和交流,简体字更加方便和高效。
因此,繁简字体应该相互补充和共存,而不是相互排斥。
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正确的使用和书写都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繁体字的繁复还是简体字的简洁,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只有在正确使用和书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
汉字繁简之争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争议话题。
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对于繁体字,它是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历史的见证;对于简体字,它具有高效和方便的特点。
因此,繁简字体应该相互补充和共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谈谈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优劣(可编辑修改word版)
9.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从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出,简体字作为现在国人通用的文字, 其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同时不可避免的带着一些先天的缺
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
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
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
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
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7.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 像“又、有、右、手、
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
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4.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
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
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 “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
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
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
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 把“简化”说
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
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 “述而不作”的精神选
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
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
学。因此,采用简体字并不会造成所谓的文化断层。但是简化字
简体字与繁体字转换:容易写错的汉字
简体字与繁体字转换:容易写错的汉字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使用繁体字的书、画作品和出版物日渐增多,而在中国大陆能够熟练使用繁体字,掌握简一繁体字代换的人越来越少。
大部分的繁体字文件作品都是根据需要,在用简体字写成后用电脑软件转换成繁体字的。
由于“汉字简化方案”在当初设计的时候,未曾考虑简化字转换回繁体字的问题,存在这方面先天性的缺陷,繁体字转换为简化字的专用电脑软件又未能就此进行补救,因此凡用以上软件进行简一繁转换的文字对于特定的字就会出现混淆和错误。
《汉字简化方案》的简化方法是:①保留原字轮廓,如“龜”作“龟”、“慮”作“虑”;②保留原字的特征部分而省略其他,如“聲”作“声”、“醫”作“医”;③改换笔画较简的声符,如“擁”作“拥”、“戰”作“战”;④另造新形声字,如“驚”作“惊”、“護”作“护”;⑤同音代替,如“里”代“裹”、“丑”代“醜”;⑥草书代楷,如“専”作“专”、“東”作“东”;⑦会意,如“衆”作“众”、“從”作“从”;⑧用简单的记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鷄”作“鸡”、“歡”作“欢”、“難”作“难”;⑨采用古旧字体,如“雲”作“云”等。
以上九种简化的方法中①②③④⑥⑦⑧等七种方法均是新造简化字。
这些简化字与原繁体字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在相互的转换中不会出现混淆。
而第⑤⑨两种方法则用同音替代和古今替代。
这种替代称为“别字”,也作“白字”。
我们姑且不论用这种“别字”替代,破坏了汉字的精准、精细和精致,这里仅仅就其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转换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的症结在于,它们其实混淆了繁体字和简化字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在简化字一繁体字转化时就会发生错误。
二、问题的辨析根据以上分析,以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根据,对在进行简一繁转换中会发生混淆的字,按其顺序列表如下,以提请注意:1.第一表共收简(繁)字350对,其中在简一繁转换中会混淆的字,共62对。
B板(闆)表(錶)别(彆)ト(蔔)C才〔纔)冲(衝)丑(醜)出(齣)D担(擔)冬(鼕)斗(鬥)F范(範)复(復、複)G干(乾、幹)谷(榖)刮(颳)H合(閤)后(後)胡(鬍)回(迴)伙(夥)获(獲、穫)家(傢)姜(薑)借(藉)卷(捲)K克(剋)困(睏)L里(裹)了〔瞭)M蒙(矇、濛、懞)面(麵)P辟(闢)苹(蘋)Q千(韆)纤(縴、纖)秋(鞦)曲(麯)S舍(捨)沈(瀋)松(鬆)苏(蘇、囌)T台(臺、檯、颱)坛(壇、罎)涂(塗)团(團、糰)X系(係、繫)咸(鹹)向〔嚮)须(鬚)旋(鏇)Y余(餘)御(禦)吁(籲)郁(鬱)Z脏〔臟、髒)折(摺)只(隻、袛、袛)致(緻)钟(鐘、鍾)朱(硃)钻(鑽)2.第二表表中列出可作偏旁的简化字132个,其中在简繁转换中发生混淆的共5对。
混淆的概念——「繁体字」、「正体字」、「简体字」、「简化字」之辨析 - 简书社
一字之差——簡化字與簡體字的混淆
「簡化字」,顧名思義,則是人工修改、刪替、大動干戈後的字,這個概念的產生與近代「漢字改革」思潮有關。新文化運動前後,有人認爲漢字書寫繁難,亟需對漢字簡化,簡化後造出來的一批字,就是「簡化字」。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簡化字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開來。1977年,中央又發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被廢除,史稱「二簡字」。慢慢「簡化字」這一概念就被固定下來,專指中國大陸推行的簡化字。
混淆的概念——「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之辨析
BYVoid
漢字是世界上毋庸置疑的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正因爲其流傳時間太長,使其結構複雜,體系林立。簡化字改革的初衷是解決這個問題,但卻事與願違——非但沒有同一體系,反而使體系更加複雜。平時最常見的幾個名稱,莫過於「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不少人以爲「繁體字」等於「正體字」,「簡體字」等於「簡化字」,實際上這是對概念的混淆理解。本文就是來梳理這些細節,幫助弄清楚概念的。
BYVoid原創 轉載請注明
由此可見,「簡體字」不等於「簡化字」,前者強調異體,後者強調簡化。簡化字的英文翻譯是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Simplified源自動詞simplify(簡化),而簡體字沒有正式翻譯,有的譯作simpler varia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較簡單的漢字變體)。簡體字和簡化字兩個概念混淆的始作俑者是「簡體中文」這個詞語的出現。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與外界交往開始頻繁,許多文化跨國公司開始走向中國大陸,其產品原爲「中文版」,現在需要區分簡繁了,因此面向大陸的叫做「簡體中文版」,面向港澳臺的叫做「繁體中文版」。但是這裏的「簡體中文」指的是「簡化字」,而不是抽象的「簡體字」。於是慢慢「簡體字」的概念就被「簡體中文」混淆了。 由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存在對立關係,繁體字也就慢慢變成專指港澳臺用字了。事實上港澳臺用字也不盡相同,如「裏」、「裡」等等,因此又有了港澳繁體、臺灣繁體等稱呼。
繁体字辩题(精)
小学、初中教材中应该选入一些常见的繁体字(小学、初中教材中不应该选入一些繁体字)【典子的话】“是否应该学习繁体字”这个话题,我有发言权。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那时临的是颜真卿的字帖。
临帖不久我就发现,字帖上的繁体字虽然笔画“稠”,但写出来好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这种笔画很“稠”的字体,开始留意一些书法作品,景区的楹联、碑刻,慢慢地,我就能大体读懂一些古籍和港澳台地区的繁体字出版物了现在,我的手机设置的还是繁体字,不为别的,就为喜欢。
呵呵,上面的话说的尽是个人好恶,下面说说本次辩论情况,本次辩论,正方大体是说繁体字的“珍贵”。
而反方总体是说简化字的“好用”,正反双方都辨到了点子上。
获得本期“最佳辨手奖”的是来自河南沁阳市第二中学的翟睿冰,她的发言思路清晰,内容充实,从“理”和“情”两个角度展开辩论,“情”“理”兼备。
典子将送她一拳有典子签名的小说《黑焰》。
6位小辩手除获得稿费外,都将获赠典子签名的本期样刊。
某市6部门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项活动:“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并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此举一出,网上网下,一片热议。
反对者有之,认为学习繁体字是“开历史倒车”。
认为当初简化汉字就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使学习汉字更加容易,现在重提学繁体字无异“开倒车”。
简体字易懂易学,也易向世界推广,现在应该继续推进文字改革。
使其更简单易学。
赞成者却认为,炎黄子孙不认识繁体字是种耻辱。
认为简体字只是为了学习方便,汉字的精华是由繁体字体现的,文明古国的精髓要继承。
另外,认识些繁体字,还能更好地阅读古文典籍,学习更正宗的传统文化。
正反方立论1、正方立论:不学繁体字,我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想法。
繁体字演化为简体字是为了书写更容易,繁体字可以说是简体字的根基,不学习繁体字。
不了解繁体字,就不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文化。
繁体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打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璀璨文化宝库的钥匙。
汉字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了一条汉字演化链,如果抛开繁体字这一环,汉字演化链就会断裂,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学生姓名: xxxxxx学号: 1103060246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xxxxxxx指导教师: xxxxxx 完成日期: xxxx 年 x 月 xx 日目录序言 (1)一、正确认识简体字 (1)(一)简体字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1)(二)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优胜点 (1)(三)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劣势点 (3)二、繁体字对于汉字的意义 (4)(一)繁体字能够体现汉字的造字意图 (4)(二)繁体字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 (5)三、如何面对现在简繁并存的局面 (5)(一)文化传承 (5)(二)文化统一 (6)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直以来是以简体字与繁体字为载体的,而简体字与繁体字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也发挥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中,简体字因为能够适应历史潮流发展而得以继续存在,有着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但同时简体字并不能与繁体字深厚的美学功能和文化蕴含所媲美。
简体字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从简体字开始存在的第一天起,简体字与繁体字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关键词:简体字繁体字利弊个人思考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Abstract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come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the characters adapt to the trend of history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exist,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not deep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omparabl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has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merits of the controversy has never stopped.Keywords: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he pros and cons Personal thinking序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根据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发起一场文字大改革,即变繁为简,在政府有力的推动下,使得这发生变动的简体字迅速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
2009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梅葆玖和潘庆林等人提交了有关“恢复繁体字取代简体字”的提案;然后潘庆林、王干、五岳散人、张鸣等人在正义网和腾讯网联合打造的两会听证会上进行过一场激烈辩论,引发全民热论;接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为了加强两岸交流,呼吁两岸合作编纂“中华大辞典”的建议,并且提出“识正书简”的主张;在台湾方面更有甚者,还有将繁体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孰优孰劣的争论就更加激烈了。
一、正确认识简体字(一)简体字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汉字简化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
今天的《总表》总共收录了2235个字。
直至今天,很多人依旧以为现在的简体字大多数是后来造的,其实这些简体字大部分来源于历代的简体或俗体,有不少是源自古代的草体字,还有一些是古本字和古通用字。
在《汉字简化说略》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录:有人对《总表》中的521个基本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80%以上的现行简体字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
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解放区和建国后的是101个。
①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中看出,现行的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对篆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对楷书的简化,所有的汉字简化体,都是历史对汉字应用的演化。
(二)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优胜点1.书写方便,减少了汉字的笔画①戎丹妍:《简体字并不是带带社会的“特产”》《现代快报》2012年9月10日第A31版:发现民间档案简体字较之繁体字最为明显的优点就是减少了汉字的笔画。
比如“飯”简化为“饭”“鐲”简化为“镯”“藝”简化为“艺”“術”简化为“术”“門”简化为“门”“樂”简化为“乐”……有人统计过,简体字平均每个字笔画数为10.3,而繁体字平均每个字笔画数为16.1,这样算下来,简体字每个字至少减少了6画。
而且,像“龜”“馬”“蟲”“龍”等等这样的繁体象形字,因为类似于图案写起来笔画太多,很不方便,而简化后的这些字“龟”“马”“虫”“龙”等等由于笔画数量的减少,从而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们书写的速度。
2.简体字更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或者多部手机,电脑的普及,加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人都脱离不了数字信息。
简体字恰恰适应了这个时代,无论你是刷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在某论坛上与网友聊天灌水,或者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工作,也都需要动动手指敲字,可是你很难在WORD文档里认识五号字体的“飝”字,可是如果是简体字的话,这个“飞”字你就很容易认识出来。
再比如,现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记录工作会议内容如果使用繁体字的话,不仅难以跟进会议内容,而且记录质量肯定会降低;但是使用简体字的话,就可以比较全面而又迅速地记录下会议的内容,这样就会跟进会议内容,保证了记录的质量,从而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看来,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互联网时代,简体字比繁体字更加适应人们的应用。
3.简体字更加适应东亚汉字使用国家的交流马来西亚政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其教育部、新闻部及旅游部等部门里凡运用中文的地方改用简体字了。
例如教育部批准的华文小学及中学的华文课本都是用简体字,然后用汉语拼音来发音。
新闻部的电视新闻播报画面里出现的文字皆是简体字。
旅游部印发的宣传册子除了针对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外,全都是用简体字。
当地的中文报章也从那时候开始渐渐改用简体字。
开始时有一些报章还怕老一辈的读者不习惯,甚至是标题用繁体字,内文用简体字,而现在却全部用简体字了。
而新加坡政府在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体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体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体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②国家法令规定标准汉字采用中国国家标准,新加坡大多数都是华人,虽然英语是官方语言,但是使用中文的大多采用的是简体中文。
而日本韩国的国家政府也相应地在自己国家文字的基础上,简化吸收的汉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体字更加适应东亚汉字使用国家的交流。
②《新中国汉字简化过程全揭秘:简化字扫盲一亿人》《重庆晚报》日期2009年8月30 日第018版:博闻周刊(三)简体字较之繁体字的劣势点1.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美,阉割了汉字的优点鲁迅曾经这样赞美汉字:“汉字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这三美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构成的三种形式:象形、形声、会意。
汉字以独特的结构形体美感,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繁体字写出来十分漂亮美观,简体字写出来则太过于空旷,缺乏均衡结构美感。
有些简体字甚至只是为了节省笔画而破坏了繁体字原有的结构美感,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比如飞(飛)厂(廠)氣(气)门(門)等等,笔画虽然少了,但是所简化的字却是单调乏味,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美。
一些毫无理由简化的“厂、广、产、严、飞”等字,已经不像方块字了。
秦牧杂文《含泪的幽默》③里面有段农民对“農”字的解释:种田人,佃农两字简直就是生歪了时辰八字!意即“農”字是由“曲”和“辰”两字合成。
而现在的简体字“农”却让人怎么去理解老农民们自侃自乐的这层“含泪的幽默”。
这样简化汉字的后果是把汉字中对学习很重要的部分给简化没了,严重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美,严格了汉字的优点。
2.有的简体字丧失了表音和表意的功能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要圆满的完成记录语言的功能,既要保证字与字之间有足够的区别,自己本身也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音义信息,这样,汉字才能发挥其记录语言的功能。
但是,由于汉字简化过程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汉字结构的系统性,有很多的简体字是通过破坏或者削弱繁体字的表音和表意作用,来达到简化的目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简体字失去了表音和表意的作用。
比如“曠”简化成“旷”“燈”简化成“灯”“趙”简化成“赵”,这些字的表音功能被破坏掉了;简化的“龙”和繁体字“龍”,简化后的“龙”就不会让人联想到龙的样子;简化的“讠”言字旁也看不出和口舌有什么关系。
还有的简体字直接让人看不明它的读音,更不明白它的意思所指。
比如“義氣”的“義”字,本来由表音的“羊”和表意的“我”组成。
所有以“羊”为音符的字读都应该读“羊”;所有以“我”为意符的字都应该与自身有关系。
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表意。
“義”的原意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義,己之威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