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分章节知识点梳理【图文结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复习提纲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培根1 / 9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 地球的形状:球体(两头略扁,中间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天圆地方”(2)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3)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次证明;(4)人造卫星拍摄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3、 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3)麦哲伦环球航行;(4)登高望远。
4、 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以20°W 和与其相对的160°E 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了东西半球。
6、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180°—20°W7、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赤道以北(北纬)是北半球,以南(南纬)是南半球。
8、低、中、高纬度带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9、利用经纬网定位:根据经度和纬度的交点来确定地球表面某点的地理位置。
10.在经纬网地图中,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不管经线怎么弯曲,都是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为线上的两点,不管纬线怎么弯曲,都是正东、正西的关系。
表示某点的经纬度时,纬度在前,经度在后,例如,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11.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及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2、地球的公转3、地球上的五带1.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语言”(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第1~3章知识点提纲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第1~3章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字宙环境知识点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
2.天体类别:宇宙中有众多的天体,如恒星(巨大的气体球体,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发出光和热)、行星(本身不发光。
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卫星(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受到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引力束缚。
)、星云等。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4.天体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可观测宇宙。
5.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恒星)、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6.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最大)、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有相似之处。
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其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等。
8.太空探索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4.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5.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填空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知识点复习归纳提纲班级:姓名: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
②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向南、北两极。
最大的纬度是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用“”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用“”表示。
③以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赤道以南是。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向西、向东递增到。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用“”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用“”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注意: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中纬:;高纬: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时针方向转(南顺北逆)。
5.地图①地图的三要素:、、。
②比例尺类型:、。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如北京市地图)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河北省地图)⑤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下,左右。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体。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右图)找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辨别经线、 纬线)1、纬线和经线(“横纬竖经”) 长度 方向形状 纬线 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东西圆经线一样长指示南北 半圆2、纬度和经度范围0° 划分 度数增加方向纬度 0°—90°(低纬:0-30度;中纬:30-60度;高纬:60-90度) 赤道 北纬(N ) 往北 南纬(S ) 往南 经度0°—180°本初子午线东经(E ) 往东 西经(W )往西3、南北半球划分界限: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限: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4、经纬网定位5、五带”的划分(读图熟记: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现象。
)A 50°40° 30° 40° 60° 80°由经纬网图可知:A 点的纬度40°N ;经度60°E 。
位于北半球(南、北),东半球(东、西)。
高、中、低纬度归属中纬度。
“五带”归属北温带。
地轴北极南极经线赤道(纬线)将下图中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面向地球仪,应用手向右拨动地球仪,最迟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D 点。
(三)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绕转对象 周期 方向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 地轴 1天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1年自西向东季节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于冬季)2、公转(以北半球为例,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 点位置 昼夜长短 ③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④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极夜 ①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极昼(1)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画出公转方向。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考点1.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仪的点和线:地轴:地球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地球上的最南点赤道: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子午线):连接南北两极垂直于纬线的线4、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特征纬线是一个闭合圆圈经线是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数量关系无数条;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无数条;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长度分布赤道向两极缩为一点、每一条纬线长度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纬度数划分纬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增大到90°北纬N:北半球0°---90°N南纬S:南半球0°---90°S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增到180°东经E:东半球20°W—0°--160°E西经W:西半球20°W—180°--160°E经纬度变化规律纬度数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纬度数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经度数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分界线确定南北纬分界线:赤道(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东西经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半球划分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经线圈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纬度划分低纬度(南北纬0°-30°)、中纬度(南北纬30°-60°)、高纬度(南北纬60°-90°)考点2.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类自转: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公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1天1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2、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时间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南半球昼夜昼夜平分(等长)昼短夜长昼夜平分(等长)昼长夜短天文学现象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北极圈以北极夜半球热量相等北半球多,南半球少相等南半球多,北半球少南北半球季节状况3、4、5月份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的秋季6、7、8月份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9、10、11月份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12、1、2月份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3、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界线纬度范围特点A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 —23.5°S 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阳光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最新整理)初一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初一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一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一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纬线经线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O ( 0O纬线叫赤道)—90 ON/S0O (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半球划赤道分南、北半球20 O W和160O E分东、西半球分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
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7、利用经纬网定位。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知識點總結筆記七年級上地理復習提綱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节地球和地球儀(課本1——10頁)1、地球の形狀:球體。
2、生活中說明地球是球形の自然現象:(1)海邊看到遠處帆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現象等3、能說明地球大小の數據:地球の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為6357千米);最大周長是4萬千米; 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4、經緯線特點:(經緯線判別:一般情況,橫緯豎經)緯線經線緯線經線定義在地球儀上,所有與赤道平行の圓圈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の半圓指示方向東西方向南北方向長度特徵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越來越短,到極點縮為一點所有經線長度相等形狀除極點外,緯線都是圓圈所有經線都是半圓南回歸線(23.5°S)、北極點(90°N)、南極點(90°S)緯度經度起止度數0O ( 0O緯線叫赤道)—90 O N/S 0O ( 0O經線叫本初子午線)—180 O代號北緯—N,南緯—S 東經—E,西經—W如何區分區分南、北緯(兩種方法):1、赤道(0O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區分東、西經(兩種方法):1本初子午線(0O經線)以東為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用“W”表示);2、緯度向北遞增為北緯N , 緯度向南遞增為南緯S 。
2、經度向東遞增為東經( E ), 經度向西遞增為西經( W )半球劃分赤道是南北半球の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20 OW 和160OE 組成の經線圈是東西半球の分界線 :20 O W 向東到160O E 為東半球(20 O W —0 O —160OE );20 O W 向西到160O E 為西半球(20 O W —180 O —160O E )7、東西半球の劃分界線:20°W 和160°E 組成の經線圈。
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4中的图1.2)⑴形状:球体。
严格意义上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2.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3)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4)地球的卫星照片;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4)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地球的最北端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点,最南端为南极点。
(5)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6)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
(7)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90S。
0°--- 30°--- 60°--- 90°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8)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9)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10)利用经纬网定位。
例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属于东、西半球的______。
(2)B点属于东西半球的________,位于A点的________方向。
(3)C点的经纬度是_____,C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4)将D点(45°N,135°E)填在图中。
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O ( 0O纬线叫赤道)—90O N/S 0O (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代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地理期末章节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最准确最能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纬线经线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特征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到极点缩为一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
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纬度经度起止线0O ( 0O纬线叫赤道)—90 O N/S 0O (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代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半球划分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20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O W—180O—160O E)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O)9、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1.地球的自转地球运动旋转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2、时间的差异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记忆口诀:“北逆南顺”2.地球的公转地球运动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1、四季的变化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3、昼夜长短的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长)(课本13页)N S以北半球为例。
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二分二至点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9.23前后12.22前后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3.地球上的五带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
(“密陡疏缓”)※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F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处)☆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处)(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低脊高谷”);☆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本29——44页)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1.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够看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练习:参照课本第7页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填出右侧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2、重要的大州分界线:大洲州界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会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如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的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课本42页图2.22):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如:(1)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在不断扩张。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课本45——68页)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具有地方性。
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无云的地方一般是晴天3、(右图表示西北风4级)风向(指风的来向)的判断:有风羽(尾)的一头指向就是风向。
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风力的判断:一道风羽=2级,半道风羽表示1级,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4、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气温日变化:一天中,一般14时(午后2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课本53)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气温、降水的分布都受纬度位置、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分布降水的分布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海陆因素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中纬度地区沿海多于内陆;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大雪中雪小雪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气温的变化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1.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第一步:看气温曲线图--判断在哪个温度带(看最低月平均气温判断温度带)第二步:看降水柱状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主要掌握下面几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课本66页图3.9 A图)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多雨;南北纬30°~40°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如课本63页图3.25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的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典型)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雨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月降水量最多超过6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大。
全年降水都很少),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课本69——86页)第一节人口和人种(熟知人口“四密四疏”——课本72页图4.4)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