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
商品肉鸭常见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治

商品肉鸭常见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治商品肉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鸭瘟、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传染性浆膜炎及禽流感,现介绍如下。
1 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
1.1 主要症状体温升高(43℃以上)并呈稽留热;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眼周围羽毛湿润呈湿圈,严重者上下眼睑粘连;部分鸭头部皮下水肿使得头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或“胖头瘟”;病鸭或病死鸭倒提时可从口腔或鼻腔流出黄色或褐色液体;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大部分病鸭则表现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绿色样稀粪,严重者可见泄殖腔粘膜外翻;病鸭两腿麻痹无力,不愿走动,严重者伏卧不起。
1.2 剖检症状病鸭皮肤有许多散在的出血斑;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粘膜留有溃疡瘢痕;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白色或红色出血环,而有的白色坏死灶中间为红色出血点。
1.3 预防措施关于鸭瘟的预防,除不从疫区进鸭、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外,最主要一点是做好鸭瘟疫苗的免疫接种。
对于肉鸭,于7日龄左右进行首免,20―25日龄进行二免。
1.4 治疗措施紧急接种鸭瘟高免血清或高倍量的鸭瘟弱毒疫苗。
也可用干扰素混合阿米卡星肌肉注射,同时用抗病毒中西药拌料、饮水。
2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
该病主要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雏鸭,成年鸭不易感染。
2.1 临床症状鸭病毒性肝炎有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
雏鸭发病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跟不上群,然后出现蹲伏或侧卧,不到24h即出现全身阵发性抽搐。
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死亡鸭大多侧卧、头向后背,故称“背脖病”。
2.2 剖检变化肝脏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呈大片条索状出血。
胆囊肿胀呈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肾脏轻度肿大、充血、淤血。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一)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20日龄雏鸭,春季3-4月份最易流行,一周龄以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80%以上,2—3周龄50%左右。
4周龄以后发病死亡率很低。
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神经症状,角弓反张。
全身痉挛,头竭力向背部后勾,双脚向后反复抽蹬,很快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多数肿胀,脾肿大,成花斑状。
在疫区,一日龄雏鸭,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预防量0.5ml,治疗量1.0ml,连续2—3天。
如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注射1—7日龄雏鸭,5—6天产后生保护力。
根本解决本病的办法是种鸭在产蛋前一个月,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二周后重复接种一次,可为其后代提供三周保护力。
(二)鸭瘟(鸭病毒性肠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或青灰色,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或“软脚瘟”,死亡率可达60—90%。
该病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食道粘膜有条纹状黄色假膜,剥离后留下溃疡。
泄殖腔病变与食道相似,但不易剥离。
一旦发病,迅速将鸭群分离成病鸭群、假定健康群和健康群,隔离饲养,并紧急接种疫苗,初期感染的鸭群,注射鸭瘟高免血清1—2ml,有一定疗效,鸭瘟流行地区和受威胁地区,20日龄以上雏鸭接种疫苗,可保护6个月,成年鸭接种疫苗,可保护一年。
(三)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是由鸭疫里奥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我国在1982年,在北京地区饲养的北京鸭中,首先发现此病,1—3周龄的鸭都易感,但以2—4周龄的雏鸭高发,在污染的环境中,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50—90%不等,饲养管理粗放,环境被污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远动失调,头颈震颤,勾向背部,两腿后伸,角弓反张,全身痉挛,抽搐致死。
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

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总目录1、鸭瘟2、鸭病毒性肝炎3、鸭禽霍乱4、鸭副伤寒5、鸭传染性浆膜炎6、鸭大肠杆菌病7、鸭肉毒梭菌中毒8、鸭葡萄球菌病9、鸭曲霉菌病10、鸭衣原体病11、鸭吸虫病概述12、鸭毛毕吸虫病13、鸭绦虫病14、鸭球虫病15、鸭维生素A缺乏症16、鸭维生素B1、B2缺乏症17、鸭维生素D缺乏与钙磷代谢障碍18、鸭硒缺乏症19、鸭痛风20、脂肪肝综合症21、鸭有机磷中毒22、黄曲霉毒素中毒23、有机氟农药中毒24、鸭痢特灵中毒25、磺胺类药物中毒26、鸭皮下气肿鸭瘟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粘膜有灰黄色坏死假膜或出血溃疡,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
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和干燥及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56℃10 分钟、80℃5 分钟即可杀死;22℃室温下30 天仍有感染力;夏季阳光直射9 小时毒力消失。
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对不同品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但成年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产蛋母鸭。
1 月龄以下雏鸭较少发病。
在自然情况下,与病鸭密切接触的鹅也能感染发病,并可引起地区性流行。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鸭,潜伏期感染鸭和病愈后带毒鸭(至少带毒 3 个月)。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生殖道、眼结膜和呼吸道都可传染;吸血昆虫、针头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因此,健康鸭与病鸭混牧,或在水中相遇,或放牧时通过病区,都可发生感染。
被病鸭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新的易感鸭群到达污染水土域往往造成鸭瘟的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夏之际和秋天购销旺季流行严重。
本病流行过程较为缓慢,3—7 天开始,10—12 天大批发病,流行期可达2—3 个月或更长。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3—5 天,病初病鸭精神萎顿,缩颈垂翅,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
鸭病解剖图谱1

• 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 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 [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
染健康鸭群,或者是由于健康鸭群与病鸭群同群放牧,经感染
的水源与食物而传染。亦可能由于使用被病鸭排泄物如粪便,
污染的用具,运输工具,装过病鸭毛的口袋,与疫区或疫场人
员的往来等都可能造成鸭瘟的传播。鸭子食入或饮入被污染的
饲料或饮水经口感染,也可能经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感染发
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养鸭和运销
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
.
27
鸭瘟:病鹅泄殖腔粘膜坏死,表面有灰黄
色斑点或条纹状坏死性伪膜。
.
28
鸭瘟:病鹅肝脏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坏 死灶,中央可见有出血点。
.
29
鸭瘟:病鸭肠道壁浆膜面可见多处呈 椭圆形的暗红色出血性坏死病灶。
.
30
肠内溃疡,表面有典型的条纹出血带.
.
31
鸭瘟:病鸭肠道粘膜多处淋巴集合组织部位形成纽扣状黄白色的 坏死灶,坏死灶表面的伪膜脱落后,可见出血灶。这些病灶深入
旺季时易流行,尤其是水网地区。
.
3
鸭病解剖图谱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过量注射庆大霉素可使幼禽精神沉郁, 甚至发性昏厥,共济失调,抽搐,瘫痪,猝死。剖检可见注 射部位水肿、出血,肾脏肿大、苍白、变性。 ,
• 鸭链球菌鉴别诊断 鸭链球菌病很易与鸭的其它急性
传染病相混淆,如鸭霍乱、小鸭病毒性肝炎、小鸭传染性浆 膜炎等。鸭霍
• 乱主要侵害种鸭和成年鸭,引起急性死 亡。小鸭病毒性肝 炎病鸭发病急,有“背脖”的神经症状,且抗菌素治疗无效。 小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以纤维素膜的形成为特点,且有“扭 脖”和“转圈’’的神经症状。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初步 的鉴别 诊断,但要确诊,最好到当地兽医站 (院)诊治。
• 家禽采食食盐过量导致中毒的机理是:过量摄食的氯化钠(主要 是Na+)使肠道内的渗透压增加,肠道渗出物增加+下痢+脱水+血 浆浓缩,循环障碍;组织中Na+浓度升高,使细胞外渗透压增加, 组织水肿,特别是脑组织水肿,中枢神经紊乱等。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慢性中毒患禽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厌 食、发育迟缓。急性中毒时,患禽渴极急饮,嗉囊胀满甚至嗉囊 液倒流,剧烈下痢;共济失调,频频痉挛,迅速死亡。
鸭链球球菌病:病鸭心冠状脂肪上有小出血 点,肺有出血病变
鸭链球菌病:慢性病者,胫趾关节肿胀。 左为正常。
禽白血病
• 白血病是鸡的一种病型复杂的慢性肿瘤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造血组织恶性增生,全身很多 器官可产生肿瘤性病灶,常发部位是肝、脾、法氏囊。该病主要是垂直传播。
禽病诊治图谱2
本图谱以鸭病为主
目录
• 鸭丹毒 • 鸭链球菌病 • 禽白血病 • 鸭鹅支原体病 • 中暑 • 磺胺类药物中毒
鸭的传染病与常见病

鸭肉髯极度水肿,初期红、肿、热和痛,后期 肿胀可蔓延到头部,肉髯内的渗出液逐渐干燥 成乳酪样的坚硬结节。在一般情况下,炎症可 逐渐消退,渗出液被吸收而自愈。肉髯往往发 生萎缩。
鸭肉髯血肿是由于肉髯发炎,或由于咬斗时撕 破肉髯内的血管导致血液大量蓄积在肉髯组织 内所致。病鸭不安,拒食,肉髯肿胀,由于血 液纤维析出,触压时出现捻发音,患鸭时时用 爪搔肉髯,离群独处,逐渐消瘦,严重者导致 死亡。
患病鸭翅膀下垂或外翻。
可及时按正常位置有绷带将他固定数周后, 就可恢复。处理越早,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若是全身疾病引起体弱而双翅下垂者,则较 难治疗。
鸭眼病的种类很多,致病因素亦多种多样。 异物的刺激,缺乏维生素A,眼内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并发或继发均可引起鸭 的眼病。
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 严重时眼睑不能张开,甚至失明。倘若是异 物刺激角膜时,可能引起角膜炎或角膜混浊 失明。若由传染病引起的,大多发生结膜炎。 幼鸭流泪,眼周围羽毛沾湿,似带上眼镜样。
〔发病对象〕1-21日龄雏鸭。 〔临床症状〕雏鸭头弯向后背,呈角弓反
张,喙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 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治疗办法〕雏鸭出壳24小时内,每只颈部 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 黄1ml。 发病鸭群用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 清或康复鸭血清肌注。
〔发病对象〕不同日龄的鸭均易感染。 〔临床症状〕高热、软脚、流泪、排绿色稀粪。部分
疫苗
接种日龄
鸭病毒性肝 炎高免蛋黄 浆膜炎·大肠 肝菌二联苗 禽流感疫苗
(H5N1·H9N2)
鸭瘟疫苗
出壳24小时内
7-8天 12-14天 隔21天后
20天
禽出败菌苗
25天
剂量
部位
1ml/只 颈部皮下或胸肌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

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总2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鸭常见病的病因与防制方法一、鸭腹泻病(一)、原因及特征:1、鸭瘟——大头瘟●症状:高热、腿软、流泪、排绿色稀粪。
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
一般体温达43-44°C,呈稽留热型。
病鸭表现精神萎顿,低头缩颈,食欲降低,渴欲增加,经常卧地,难于走动;强行驱赶,两翅扑地而走。
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污染肛周羽毛,沾附粪结块。
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附有伪膜。
呼吸困难,有湿性罗音、鼻流粘性分泌物。
眼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两眼粘合。
少数病鸭存活,但发育不良,角膜混浊,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类。
蛋鸭产蛋减少,一般减产30%,继而60%以上,至停产。
剖检见全身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局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
食道粘膜表面覆盖伪膜,腺胃粘膜和泄殖腔粘膜有出血斑点。
●病原为鸭瘟病毒,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
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
30日龄雏鸭较少发病。
8病鸭通过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散播病毒。
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方式。
发生与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季最易流行。
2、鸭坏死性肠炎——“烂肠瘟”●症状:鸭体衰弱,食欲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
病鸭成为公鸭踏啄伤害的对象,头、背部和翅部羽毛脱落,排粪减少,蛋鸭产蛋急剧下降。
一般死亡率为1%左右,有的高达40%。
病变主要是肠炎与坏死性病变。
肠管肿胀,色泽消退,部分肠管呈暗红色,空回肠相连部位高度膨胀,苍白色,易破裂。
病程较长者,肠粘膜呈黄白色坏死性病变,坏死组织紧贴于肠壁,以回肠段最严重。
母鸭输卵管内常堆积干酪样物质。
●本病病原体尚未确定。
本病常发生于种鸭,很少见于雏鸭,家鹅也有发生。
鸭群的饲养管理不良,多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都可诱发本病。
鸭易发四类传染病

毒,饲料内增加抗苗一号、甲沙清等,可以预防 本病的发生。 3.鸭霍乱
鸭霍乱是由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 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死
亡快,排绿稀粪。浆膜和粘膜上有小出血点,肝
脏上布满灰黄色点状的坏死灶。本病以春季多
也有故事曾在脑子里飞驰而过,不过大都夭折在了我这双懒惰的手中。大概世界
生条件较差,舍内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造成 的。发病季节多是在春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防治:加强饲养菌 1 号、杆痢沙、甲沙清等药物混
饲,做好鸭病的预防。 (钟绣敏)
1cg0f5c7aa EBET
也有故事曾在脑子里飞驰而过,不过大都夭折在了我这双懒惰的手中。大概世界
2.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
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春
冬季节较多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
染。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 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管理不良,都是本病发
生和流行的诱因。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环境卫生消
也有故事曾在脑子里飞驰而过,不过大都夭折在了我这双懒惰的手中。大概世界
发。 防治:平时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搞好卫生
消毒;饲料内增加磺胺类药物如畜禽宁和抗生素
如杆痢沙、甲沙清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4.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
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主要侵害 2~6
周龄的雏鸭。本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卫
也有故事曾在脑子里飞驰而过,不过大都夭折在了我这双懒惰的手中。大概世界
1.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
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
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本病一年四季都有
夏季鸭子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治疗措施

夏季鸭子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治疗措施我们在养殖鸭子的时候最担心遇到的就是传染病,传染病一发生要是没有及时治疗,常常一死就死一大批,对养殖效益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夏季炎热潮湿,为各种病菌细菌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夏季也是鸭病高发的季节。
今天本人就要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季鸭子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治疗措施。
1、鸭瘟是有鸭瘟病毒感染引起发病,主要发生在成年鸭,主要发病特征是,排泄物发绿,头部发肿变大,因此又叫大头病。
这是一种急热性的传染病,这种病害预防使用疫苗,在还是雏鸭时出生一周后注射0.5毫升鸭瘟鸡胚化弱毒苗。
一般隔两个月在注射一次。
后期治疗使用高免血清治疗,注射高免卵黄,再服用两毫升。
2、肝炎主要感染危害雏鸭,是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特征是死亡率极高,发病很急,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肝脏肿大,出血,外表表现精神不振,不吃食。
主要要对成鸭繁殖鸭母鸭进行接种鸭肝炎鸡胚化弱毒苗1毫升半个月再一次,这样保证不产下带病鸭蛋,不会孵化带病雏鸭。
感病小鸭要喂食高免卵黄液2毫升,注射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
还可以使用中药配方煎煮后喂食。
3、大肠杆菌病发病后吃食很少、精神不好,最后死亡,死亡后解刨可见气囊肥厚、肝脏出血。
纤维性蛋白渗出。
可以使用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饲,连用3天到5天,这样食治疗很好,但是还要肌肉注射卡那霉素10到15mg/公斤,按鸭子体重来计算用药量,不要使用过量,容易发生危险。
使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按照一公斤30毫克来计算药量,溶解在饮用水中,喂食治疗。
4、浆膜炎由鸭疫巴式杆菌感染,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同样主要感染小鹅,感染后主要是引起心包炎、关节炎等炎症。
出生一周可以接种氢氧化铝胶苗,一次一毫升,或者可以选择氯霉素针剂、油乳剂灭活苗,还要在饲料中加入复方禽菌灵散来配合治疗,效果更好。
以上就是夏季鸭子常见的传染病以及治疗措施,我们除了要做好相关的防疫工作之外,平时也要保持饲料饮水的干净卫生,及时清扫鸭舍内的排泄物,加强通风,定期进行消毒。
鸭常见传染病课件

2、病原體
➢ 分類:皰疹病毒科、馬立克病毒屬、鴨皰疹病毒Ⅰ 型,有囊膜,雙股DNA病毒
➢ 增殖:9-12日齡鴨胚在4-6d死亡,致死胚體出血、 水腫、肝臟出血和壞死灶,部分絨毛尿囊膜形成灰 白色壞死灶。
➢ 分佈:組織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法氏 囊、脾臟、肝、食道、泄殖腔、肺臟含量最高。
➢ 抵抗力:弱
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交配和昆蟲叮咬 (4)發病季節
四季均可發生,散養鴨、放牧鴨春夏之交和秋 季多發。
9/7/2021
4、症狀
• 潛伏期:3-5天 • 一般症狀:體溫升高、高熱稽留;精神沉鬱、羽毛蓬鬆、食
欲減少或廢絕,飲水增加; • 兩腿麻痹無力、行走困難/完全麻痹,臥地不起; • 結膜炎:流淚、眼瞼粘連,嚴重者眼瞼腫脹、甚至翻出眼眶
鴨常見傳染病
病毒 鴨瘟
細菌 鴨霍亂
鴨常見 傳染病
鴨病 毒 性肝 炎
鴨傳染性 漿膜炎
一、鴨瘟(DVE)
1、概述 ➢由鴨瘟病毒引起的鴨、鵝、天鵝、雁等雁形目急性、 熱性、敗血性、接觸性傳染病 ➢又稱為鴨病毒性腸炎、大頭瘟 ➢症狀:以體溫升高、兩腿麻痹、下痢、流淚和部分 鴨頭頸部腫脹; ➢病變: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有壞死性假膜和潰 瘍、肝臟出血點和壞死灶為特徵。 ➢9/發7/2病021率和死亡率高,危害養鴨業的發展。
、2%漂白粉、2%苛性鈉2-3h方能殺死。
9/7/2021
• 血清2型、3型鴨肝炎病毒屬於星狀病毒科 、禽星狀病毒屬的病毒,發病較少,死亡 率低。
9/7/2021
2、流行病學
(1)易感動物: 主要感染鴨;雛鵝可自然感染,雞有抵抗力 1周齡以內的雛鴨易感,死亡率可達95%; 1-3周齡雛鴨死亡率50%或更低; 4-5周齡鴨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 成年鴨感染不發病,但可作為傳染的來源。
鸭病诊断与防制PPT.

【临床特征】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窦小
道鸭
,蹼
是底
本皮
病肤
的皲
入裂
侵 门
,
有 深
户的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病初患鸭精神沉郁,缩 颈,腿发软,不愿意走动
鸭
疫 里
氏
杆
菌 病
精神萎顿、流眼泪、流鼻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病程稍长可见神经症状,头颈扭曲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病鸭有神经症状,可见头颈扭曲
鸭病毒性肝炎
在出壳后1~3天内皮下注射 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可有效防 止本病发生。 小鸭一旦发病,应 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 同时投服广谱抗菌药物,防止细 菌继发感染,补充电解多维,可 迅速制止死亡。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二 鸭疫里氏杆菌病
鸭
疫 里
氏杆
菌 病
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
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小鸭 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 传染病,是对养鸭业危害 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选出优胜组的记录卡片。
2、了解乘船的安全知识。
怎样识别一氧化碳中毒 :1、轻度中毒。中毒者会感觉到头晕、头痛、眼花、全身乏力,这时如能及时开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症状
会很快减轻、消失。 2、中度中毒。中毒者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如果采
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 3、重度中毒。此时中毒者多已神智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
肾脏肿胀、黄染、充血、出血
鸭病毒性肝炎
肾脏出血
鸭病防治图片讲解

•5.泄殖腔粘膜表现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 结痂,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这 种病变也具有特征性、具有诊断意义。 •6.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 重。 •7.产蛋母鸭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 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8.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 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 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9.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 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 物。
急性死亡的患鸭皮下特别是腹部皮下脂肪有散 在性出血点。肝脏肿大,质地较脆,呈淡土黄色, 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表面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 点。心脏冠状脂肪有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 状坏死灶。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灶。部分病例腺胃 乳头出血。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在空肠、 回肠粘膜有间段性1厘米左右环状带,环状带有的 病例呈灰白色、出血性或紫色溃疡带,这种特殊 的病变从浆膜面即清楚可见。肾脏肿大,呈花斑 状出血。脑膜充血,尤其是小脑。
肠粘膜有溃疡和坏死
鸭 瘟
鸭 瘟
1233556566
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灰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
防治
•不要从疫区引进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
格的检疫,经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方能与原有 鸭群混群饲养。严禁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 严格执行鸭场的卫生消毒制度。
鸭常见传感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

慢性鸭瘟
病鸭的消瘦、脱水,口腔 和咽部黏膜有坏死和溃疡 。
雏鸭感染
雏鸭的眼睑水肿,有时出 现心包积液和肝脏坏死。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方法可以确诊。
预防与治疗
预防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鸭瘟的有效方法。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避 免与感染病毒的鸭子接触也是预防措施。
04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 请输入您的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临床症状
急性型
病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 。雏鸭感染后死亡率高。
慢性型
多发生于成鸭,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产蛋量下降等症状 。部分病鸭出现血、水肿,表面有出血点。其他脏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
慢性型
病鸭的消瘦、贫血,肺部和其他器官的病变较轻。产蛋鸭的卵巢和输卵管严重萎缩。
鸭瘟病毒可在鸭胚、鸡胚、豚鼠肾细胞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繁殖。
临床症状
01
02
03
急性鸭瘟
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 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 困难、流泪等。
慢性鸭瘟
病鸭表现为食欲不振、消 瘦、步态不稳、头颈弯曲 等。
雏鸭感染
雏鸭感染后会出现食欲不 振、精神萎靡、眼睑水肿 、腹泻等症状。
病理变化
急性鸭瘟
病鸭的口腔和咽部黏膜充 血、水肿,有时可见溃疡 和伪膜。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等手段可确诊。
预防与治疗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避免与感 染A型流感的鸟类接触,接种疫苗(针对 不同毒株制定相应的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总目录1、鸭瘟2、鸭病毒性肝炎3、鸭禽霍乱4、鸭副伤寒5、鸭传染性浆膜炎6、鸭大肠杆菌病7、鸭肉毒梭菌中毒8、鸭葡萄球菌病9、鸭曲霉菌病10、鸭衣原体病11、鸭吸虫病概述12、鸭毛毕吸虫病13、鸭绦虫病14、鸭球虫病15、鸭维生素A缺乏症16、鸭维生素B1、B2缺乏症17、鸭维生素D缺乏与钙磷代障碍18、鸭硒缺乏症19、鸭痛风20、脂肪肝综合症21、鸭有机磷中毒22、黄曲霉毒素中毒23、有机氟农药中毒24、鸭痢特灵中毒25、磺胺类药物中毒26、鸭皮下气肿鸭瘟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粘膜有灰黄色坏死假膜或出血溃疡,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
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和干燥及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56℃10分钟、80℃5分钟即可杀死;22℃室温下30天仍有感染力;夏季直射9小时毒力消失。
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对不同品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但成年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产蛋母鸭。
1月龄以下雏鸭较少发病。
在自然情况下,与病鸭密切接触的鹅也能感染发病,并可引起地区性流行。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鸭,潜伏期感染鸭和病愈后带毒鸭(至少带毒3个月)。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生殖道、眼结膜和呼吸道都可传染;吸血昆虫、针头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因此,健康鸭与病鸭混牧,或在水中相遇,或放牧时通过病区,都可发生感染。
被病鸭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新的易感鸭群到达污染水土域往往造成鸭瘟的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夏之际和秋天购销旺季流行严重。
本病流行过程较为缓慢,3—7天开始,10—12天大批发病,流行期可达2—3个月或更长。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3—5天,病初病鸭精神萎顿,缩颈垂翅,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
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而静卧,并且不愿下水。
病鸭的一个特征性症状是流泪和眼睑水肿,病初为浆液性分泌物,沾湿周围羽毛;之后变粘脓性,粘住上下眼睑不能开。
眼睑水肿或翻于眼眶外,眼结膜有充血、出血甚至溃疡。
部分病例见有头颈肿胀,俗称“大头瘟”。
鼻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
发生下痢,排灰白色或绿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沾污并结块,泄殖腔粘膜可因水肿而外翻,可见粘膜表面特征性假膜。
病后期体温下降,病鸭极度衰竭死亡。
病程一般2—5天,慢的可达一周以上,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
极个别鸭可以耐过,但消瘦,生长发育不良。
初发地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
鹅的自然感染症状与鸭的基本相似。
四、病理变化:病鸭为败血症变化,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点、出血斑;眼睑往往粘合,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
头颈肿胀的病例,可见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
食道和泄殖腔病变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为鲜红色,不规则形态的浅溃疡斑;泄殖腔粘膜亦为结痂覆盖,颜色为灰褐色或绿色,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
其余的,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粘膜充血出血;产蛋母鸭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斑,有时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肝不肿大,表面和切面有灰黄或灰白色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此病变亦有诊断意义。
雏鸭感染鸭瘟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鹅感染鸭瘟后病变相似,食道粘膜有坏死灶,坏死痂下面是溃疡,肝也有坏死点和出血点。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特征性症状,以及典型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确诊需做病毒分离鉴定和中和试验或做血清学实验。
六、防制:防制措施首先要定期接种疫苗,其次是不从疫区引鸭,不到流行区放牧。
雏鸭可20日龄首免,4—5月龄后加强免疫1次。
3月龄以上鸭1年免1次即可。
病鸭头较肿大,眼睑肿(原图:国雄)食道粘膜条形坏死(原图:国雄)腺胃、肌胃间出血、坏死(原图:国雄)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原图:明球、蔡宝祥)病鸭泄殖腔的出血与溃疡(原图:晨、许日龙)鸭病毒性肝炎本病是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
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诊表现角弓反,病理变化为肝脏的炎性肿大和出血。
一、病原:病原为小核糖核酸科、肠病毒属、鸭肝炎病毒。
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是Ⅰ型鸭肝炎病毒,Ⅱ、Ⅲ型分别在英美流行。
该病毒抵抗力较强,56℃加热60分钟仍可存活,在污染的孵化器至少可存活10周,在湿粪中可存活37天以上,在4℃可存活2年,—20℃存活9年。
但62℃30分钟可使之灭活,1%福尔马林或2%火碱溶液2小时,2%漂白粉溶液3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主要感染鸭,3周龄以下最易感,4—6周龄易感性下降,成年鸭感染后不发病,但可通过粪便排毒。
1周龄雏鸭病死率可达95%,1—3周龄病死率50%左右,4—6周龄发病率死亡均较低。
本病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主要通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传播途径除病鸭的直接传播外,污染的用具、串舍走动或参观的人员,以及鸭舍的鼠类都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病鸭、带毒的成年鸭、野生水禽都是或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在北方多发于4—8月,舍饲的肉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较短,一般1—3天。
病雏精神萎顿,行动呆滞,站立不稳,食欲废绝,共济失调,全身抽搐,角弓反,俗称“背脖病”。
喙端及爪尖淤血呈暗紫色,最后惊厥死亡。
有的腹泻,排黄绿色粪便。
7日的病雏常快速死亡。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色暗和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斑,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肾充血肿胀;心包炎。
四、诊断:根据本病迅速传播和急性经过;主要表现共济失调,全身抽搐,角弓反,等典型症状;肝脏的肿胀出血可作出疑似本病的诊断。
接种1—7日龄无母源抗体和有母源抗体雏鸭,比较其结果可以作出确诊。
也可用血清学方法作出诊断。
五、防制:1、严禁从疫区进雏。
2、免疫接种,可用弱毒疫苗给种母鸭在开产前间隔2周做二次免疫,之后隔3—4周再强化免疫一次。
对无母源抗体保护的雏鸭应于出壳后尽早注射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0.5—1毫升/只,10—14日龄后注射弱毒疫苗。
3、对已发病群应尽快使用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1.0—1.5毫升/只。
自然病例的肾脏病变自然病例的脾脏病变自然病例的脑病变自然病例的肝病变鸭病毒性肝炎症状1 鸡胚的病变,鸡胚有水鸭禽霍乱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是鸭和鹅、鸡等家禽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分A、B、D、E四种荚膜血清型,对禽致病的为A型,D型少见。
该菌对一般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5%石灰乳、1—2%漂白粉溶液或3—5%来儿在数分钟很快杀死。
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为畜禽体常在菌,亦称条件致病菌,既可因外源性感染而得,亦可因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发生源性感染。
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鸭、鸡、鹅、鸽、鹌鹑等各种家禽均易感,各日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本病,其中产蛋鸭最易感。
鸭的感染常呈急性经过,鸭群发病多呈流行性。
外源性感染时,病鸭及其它病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亦可因长途运输、断水断粮等应激因素使鸭抵抗力降低,发生源性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
病禽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工具及飞沫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猫、狗、飞禽和野生动物及人都能机械性带菌,苍蝇、蜱、螨等昆虫也是本病传播媒介。
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鸭霍乱的发生多在炎热的7—9月份。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2—9天,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流行的初期,病鸭常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表现为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2.3—43℃;口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口伸颈,常摇摆头,欲将粘液甩出,俗称之为“摇头瘟”;病鸭剧烈腹泻,排绿色或白色粪便,有时血痢,具有腥臭味;病鸭往往发生瘫痪,不能行走,喙和蹼发紫;病程一般1—2天。
慢性型常从急性转化而来,表现为关节炎、脚掌肿胀。
病变急性的主要是败血症变化,心冠脂肪上、心耳及心外膜上有出血点;肝稍肿大,质脆,表面密布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这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脾肿大,有散在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充盈;肠,尤其是十二指肠严重出血或卡他性炎症;胰腺肿大、出血;肌胃角质膜下出血;皮肤、皮下组织、腹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慢性关节炎病变主要是关节面粗糙,附有黄色干酪样物质或红色纤维组织;关节囊增厚,含暗红色、混浊的粘稠液体;同时可有肝脏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
四、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取病变组织直接涂片染色,发现多量的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可以确诊。
必需时可用小白鼠进行实验性感染。
五、防制:1、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减少应激可有效地预防禽霍乱。
2、免疫接种,有禽霍乱灭活苗、弱毒苗等,可考虑肉用鸭20—30日龄免疫一次;蛋用鸭20—30日龄首免,开产前半个月二免,开产后每半年免疫一次。
3、药物治疗:喹乙醇、磺胺类药物、氟哌酸、青、链霉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多种药物均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可根据药品说明书使用。
心脏冠状脂肪和心肌出血(原图:黄瑜、敬良)肝脏有大量散在针尖大小白色坏死点(原图:黄瑜、敬良)鸭副伤寒鸭副伤寒又名鸭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雏鸭感染时常发生大批死亡,成年鸭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成为带菌者。
该菌广泛存在于畜禽及人体及外界环境中,危害动物和人的健康,具有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一、病原:病原为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血清型种类很多,达2000余种,其中在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鸭沙门氏菌及肺炎沙门氏菌多见。
该菌抵抗力不强,对热和一般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
菌体60℃15分钟死亡,但在土壤、粪便和水中生存时间较长,可达数周至数月之久。
该菌的毒素较为耐热,75℃1小时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情况:沙门氏菌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禽类,哺乳动物和人,鸭的最易感年龄在3周龄以下,成年鸭多呈隐性或慢性经过。
发病鸭和带菌鸭以及污染本菌的动物性饲料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卵垂直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土壤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鼠类和苍蝇等也是本病的传播者。
本病在三周龄以下雏鸭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时可达80%以上,种蛋污染后可引起死胚和孵化率严重下降。
三、症状与病变:雏鸭感染后有的不显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精神沉郁,呆立,畏寒,垂头闭眼,食欲减少,饮欲增加,并常见下痢,肛门常被稀粪粘糊,眼和鼻腔流出清水样分泌物,体质衰弱,步态不稳,最后可发生角弓反,抽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