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3短诗五首月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首短诗,分别是《月夜》、《静夜思》、《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南春》。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然而,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然后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解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解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研讨课教案_11
《月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了“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诗中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学生感受的应该不深,应深度挖掘,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短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夜,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词,一提到月夜,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很多有关月夜的诗词,你想到哪些诗词呢?二、浅浅的读,把握诗歌的意象。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不一样的诗,来,在家读一读,跟我们刚背的诗词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句式不整齐、形式自由、不那么讲究格律……“的”“着”虚词入诗……不是律诗、不是绝句、不是古体诗,这样的诗叫作:现代诗。
2、你喜不喜欢这首诗?喜欢它的什么方面?(1)语言简洁,说说看(2)我们来看看诗中出现了哪几种事物?霜风、月光、高树(3)霜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凛冽、凄冷这些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平白如话,表意明确。
(4)我在这种凄冷的环境中,还能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写出我的什么?坚强独立诗人托物言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啸,明月高照。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三、细细的读,品味诗歌的语言1、这首诗这么短,又这样的平白如话,为什么能流行至今,成为沈尹默的代表作,并选入我们的教材呢?老师推荐给同学们一种很好的读诗方法: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研究、了解诗歌的作者,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观点、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
所谓“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产生它的时代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短诗五首1.结薇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肃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肀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袆感。
3.对袁比阅读这几艿首诗,理解早期蒆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薅 《月夜》《萧红墓蒇畔口占》一、激袈情导入自1917螈年2月《蒂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袈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蚄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薂作不断涌莈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蒈默的这首《月夜》便袇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蒈度上讲,正是因这螀首诗的存在,中螂国首次面世的蒂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蚆以说是真蚈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膀么,这首诗肄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荿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蒆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蚄(1883肄-1971)袇,原名君默,杰出芈的学者、诗人、书法袁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袆默作为北大名芆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葿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莄1917年,正是近莂代中国历史上最黑蒄暗的年代,螀最混乱的芆年代,却也是思螂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羆,也就是在这样的羁环境下,莇新诗诞生膆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蒀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聿的现代性,追求“科学”螃与“民主”,人的个螂体的觉醒,思想薆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蚃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芆国人有了主体蒄意识。
我国蝿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螆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膄屈原),只有在新诗肈中,“我”才大量地薇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衿《月夜》不仅是新腿诗诞生的袂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薁诞生的标志。
2.朗读螇诗歌,理解螇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蒂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袆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蚀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腿中,顶天螅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螁倚的“我”并排站螈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蚆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蚇,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螀种场景,但这何尝又蒆不是对当时现状肃的描写?请蒈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蒅说说对这首诗的羀象征意象和主旨肅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教案_1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春江花月夜》了解乐曲内涵,感受乐曲幽美恬静的意境。
领会以“平和恬淡”为美的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特征。
2、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感受、体验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并能记住主题旋律。
3、了解“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道彭修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2、熟悉乐曲并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观看张若虚的诗词《春江花月夜》朗诵视频(琵琶伴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视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掌握主题,为后续学习和理解全曲奠定基础。
3、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文字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籁、欸乃归舟、尾声。
4、初听全曲,整体感受:学生思考并谈论初听感受,《春江花月夜》所用的演奏乐器,乐曲的乐段及辨别乐段的方法。
(管弦乐队演奏,大多数段落都用相同或类似的旋律收尾)教师可稍加提示,让学生一同唱出结尾乐句。
5、选段欣赏:江楼钟鼓(包括引子和主题两个小段落)①听辨主奏乐器,记住琵琶音色。
思考:引子用了哪些主奏乐器?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子部分主要使用了琵琶、萧、古筝和大鼓。
描绘了斜阳夕照、暮色降临、江边传来阵阵的萧、鼓之声,使人联想到江边傍晚的秀丽景色)②感受创作手法,思考:主题音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主题音乐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文本研读:《月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霜风呼啸的月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却表现出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描述的是去墓前凭吊,寄托了作者对已故革命作家萧红的怀念之情,然而全诗的情感表达十分克制。
是一首独特的伤逝之作,真挚的怀念在诗中平静地流淌,似有举重若轻的意味。
二、创意说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是中国新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语言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早期白话诗的特点。
三、活动组织:1.检查预习导入:通过自读《短诗五首》,发现这五首诗有什么特点?(预设: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2.文体知识介绍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学习《月夜》(一)、作者介绍。
(二)、初读诗歌,感受意蕴。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把握重音,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三)、细读诗歌,感悟诗意。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霜”“风”“月”“树”)2.“霜”“风”“月”这几个意象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4.背景介绍。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意识。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一)、作者、背景介绍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朗读语气。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五首诗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月夜》,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些诗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才华,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短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文学才华,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短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分享,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他们对月夜景象的想象和感受。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理解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认识短诗。
2.知晓短诗创作方法。
3.创写短诗。
【教学程序】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仿写旁批,认识短诗这是一篇自读课,自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够看到五首诗中共有四处旁批,有引发思考的提问式旁批,有帮助理解内容的点拨式旁批。
比如,《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
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这个旁批有两句组成,第一句指向理解,第二句指向赏析,第一句采用“是……,又是……”的句式。
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背景展示1.《月夜》写于1917年。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
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
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预设:《月夜》: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屈的代表。
诗句意象丰富,有画面感。
《断章》:是在看,也是在被看。
诗句视角多元,蕴含哲理。
《风雨吟》: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
诗句情感饱满,富有力量。
《统一》:是万物多样的“一”,也是九九归一的“统”。
诗句闪烁着思辨的光芒。
这是给单个诗歌写旁批,我们还可以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这些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依次呈现这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3.短诗五首 月夜》教案_18
《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
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照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3.学生自主展示。
(教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诗人与妻子团圆的美好场面(想象)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教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初中语文九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使学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之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短诗五首之月夜》,通过对这首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本案例以《短诗五首之月夜》为载体,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方面去品味和感悟诗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感受文学的魅力。
4.形象描绘: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描绘的月夜景象。
5.情感解读: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探讨诗人如何在月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中描绘了哪些月夜景象?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鉴赏诗歌,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分享中收获更多的观点和感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能够理解和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短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短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 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短诗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论这些诗的特点和感受。
引发学生对短诗的兴趣。
Step 2:讲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解释短诗的基本特点:字数少、内容简洁、意象鲜明、抒发感情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课文《短诗五首》,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句,解析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Step 4:分小组诵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诵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短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控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准确。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诗展示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情感。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总结短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个关于自然的短诗。
鼓励他们将作业内容展示给家人和同学欣赏。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其他的短诗作品,提高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月夜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第3课《月夜》一.多角度阅1.小组讨论啥体裁?【示例】现代诗2. 小组讨论写了啥?【示例】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 小组讨论为啥写?【示例】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 小组讨论怎样写?【示例】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二.多角度赏1. 小组赏题目:【示例】简练醒目2. 小组赏立意:【示例】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3. 小组赏选材:【示例】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4.小组赏结构:【示例】紧凑而明快。
5.小组赏写法:【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示例】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示例】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1. 小组探重点:【示例】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第一句:风吹写动第二句:月照言静第三句:昂然挺立第四句:独立宣言2.小组探难点:【示例】(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3. 小组探疑点:【示例】(1)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示:首先是拟人,风本是物,用“呼呼”形容之,此为拟人;其次是对偶,霜风-月光,呼呼-明明,吹着-照着;再者,有通感,“霜风”“呼呼”“月光”“明明”,集视觉,触觉,听觉为一体.)(2)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第一单元第3课
《月夜》
一.多角度阅
1.小组讨论啥体裁?
【示例】
现代诗
2.小组讨论写了啥?
【示例】
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3.小组讨论为啥写?
【示例】
作者为了寄托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4.小组讨论怎样写?
【示例】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二.多角度赏
1.小组赏题目:
【示例】
简练醒目
2.小组赏立意:
【示例】
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3.小组赏选材:
【示例】
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
4.小组赏结构:
【示例】
紧凑而明快。
5.小组赏写法:
【示例】诗人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简练的白描手法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了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6.小组赏情感:
【示例】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7.小组赏语言:
【示例】
简约古朴,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三.多角度探
1.小组探重点:
【示例】
对月夜“美”的“形象”的多角度,多层面把握——
第一句:风吹写动
第二句:月照言静
第三句:昂然挺立
第四句:独立宣言
2.小组探难点:
【示例】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
3.小组探疑点:
【示例】
(1)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首先是拟人,风本是物,用“呼呼”形容之,此为拟人;其次是对偶,霜风-月光,呼呼-明明,吹着-照着;再者,有通感,“霜风”“呼呼”“月光”“明明”,集视觉,触觉,听觉为一体.)(2)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
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
4.小组探亮点:
【示例】
(1)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
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消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涵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2)这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即前两种物象与后两种物象以及后两种物象之间的关系。
正是这种方位关系把诗的时间主题(“月夜”)转化为空间主题。
四种物象显然都有所喻指,前两种物象也许只是铺垫性质的,是为了呈现后两种物象;而后两种物象之间的关系更加耐人寻味,“我”与高树主动拉开距离,果真是表明了某种“遗世独立”的人格,抑或某种情感(譬如爱情)态度?
(3)这四个“着”字的恣意铺排,或许是引发诗意的源泉。
可以看到,“着”放在每句的尾部,在整体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着”的降调音节显示了某种坚韧和执着,形成了与诗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
5.小组探藏点:
【示例】
如何赏析‘树’的形象
“树””这个意象可能是象征权贵势力的了。
用“顶高的”来修饰“树”,与“我”的形象形成了对照: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强一弱。
但这种反差或者说不对等,,“我”没有“靠”(倚靠、依仗)着,而是“并排”地“立”着。
对于并排而立的“我”与“树”的关系,:一是对立的双方,那么可能与阶级、贫富、权势有关了;二是非对立的两者。
总之,“我”是以一种平等的独立的、意志的精神的姿态存在着。
四.多角度测
1.小组拟知识型题抽测:
【示例】
依据提示填空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_______,浙江湖州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______》提示:鬼谷子《新青年》
3.小组拟体裁型题抽测:
4.【示例】
现代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是。
此文属于那种诗歌?(提示:此文属于抒情诗)
3.小组拟能力型题抽测:
【示例】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
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这首小诗是如何托物言志的?(提示:此诗写的是一个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
环境是萧森的,人物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里先进青年的奋斗目标。
)
4.小组拟出彩型题抽测:
【示例】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提示:“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小组拟拓展型题抽测:
【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