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月球探测及其意义
有关于月球的知识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是人类最早探索和研究的天体之一。
以下是有关于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
大小和质量:月球的直径约为3474公里,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大小。
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表面特征:月球表面充满了陨石坑、山脉、平原、裂谷等地貌特征,是一个充满了活动历史和地理变革的天体。
运动状态:月球绕着地球运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钟。
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总是朝向地球的同一面。
探测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先后进行了30多次月球探测任务,其中包括载人登月计划。
这些探测任务不断深化人们对月球的认识和了解。
科学意义:由于月球是与地球最接近的天体之一,它的研究对于了解太阳系、地球演化和生命起源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总之,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具有着丰富的科学价值和探索意义。
未来,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人们将会更深入地了解月球,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探索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探索月球的过程和意义嘿,你知道吗,月球那可是咱地球的老邻居啦!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那可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想想看,咱们的老祖宗们,就仰望着那一轮明月,编织出了多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呀。
嫦娥奔月,那可是家喻户晓呢!这就好像是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最初梦想。
然后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终于开始一步步地走向月球啦。
从最初的望远镜观测,到后来的探测器发射,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呢!就好像是一场漫长而又艰难的旅程。
那些探测器们就像是勇敢的探险家,向着未知的月球奋勇前进。
它们要穿越茫茫的宇宙空间,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迷失在浩瀚的宇宙中呢。
当探测器成功抵达月球,开始对月球进行详细的探测和研究。
它们就像是一双双敏锐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着月球的每一个角落。
它们测量月球的地形地貌、分析月球的土壤成分、研究月球的地质结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神秘的邻居。
那探索月球到底有啥意义呢?这意义可大了去啦!首先,通过对月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月球可是宇宙历史的见证者呀,它身上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呢!其次,月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说不定未来我们还能在月球上开发资源呢,那多牛呀!再者,探索月球也是人类不断挑战自我、追求进步的体现。
这就好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我们要不断地向前冲,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而且呀,探索月球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想想看,当我们看到那些从月球传回的照片和数据,是不是会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奇妙的想法?说不定这些想法就能变成现实呢!总之呢,探索月球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而探索月球的意义更是深远而重大,它不仅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还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对月球的探索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难道不是吗?。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太空探索的里程碑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又一次辉煌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不懈的探索,中国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这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成为了中国太空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本文将对此次发射和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推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探索月球表面,并开展探测、采样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这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具备月球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实力。
这不仅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发射过程涉及到火箭设计、落月器着陆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卓越才华。
这为中国未来更加宏伟的太空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和未来计划嫦娥探月工程的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和采样,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地壳成分以及宇宙射线等情况,进一步揭示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的宇宙探索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此外,嫦娥探月工程还计划在今后的阶段中实现登月,开展更加复杂的实验和探测任务。
嫦娥探月工程的计划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接下来将开展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的任务,分别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施。
嫦娥四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而嫦娥五号则将进一步开展月球样本的采集和返回任务,为科学家提供更加详细的月球物质研究。
第三部分:嫦娥探月工程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发射不仅有利于中国本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为国际间的航天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探月工程手抄报内容

探月工程1. 什么是探月工程?探月工程,又称为月球探测计划,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和探测器进行对月球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项目。
通过探月工程,人们可以了解和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起源与演化,以及探索月球上是否存在水资源和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
2. 探月工程的历史- 1959年:苏联的“月球1号”成为第一颗成功飞越月球并传回图像的人造卫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任务首次成功将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 2003年:中国启动嫦娥探月工程,进行月球探测和着陆器的发射。
- 2013年:中国的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在月球表面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
3. 探月工程的意义-科学研究:通过对月球的探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资源开发:探索月球上的水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为未来太空探索和利用提供基础。
-太空技术发展:探月工程推动了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促使更多国家投入到太空探索领域。
-人类居住条件研究:通过对月球的勘测,寻找是否存在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为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4. 探月工程的主要任务-嫦娥一号:2007年成功发射,在轨运行一年,完成绕月探测任务。
-嫦娥二号:2010年成功发射,实现绕月探测和落月试验。
-嫦娥三号:2013年成功发射,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了月球车“玉兔”号。
-嫦娥四号:2019年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成为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人造卫星。
5. 探月工程的未来展望-中国计划在2024年之前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美国提出“阿尔忒弥斯计划”,计划在2024年将宇航员重返月球。
-私人企业如SpaceX等也有探索月球的计划。
中国探月 科普手册1 观后感

中国探月科普手册1 观后感我国探月科普手册一、我国探月的意义我国探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国际地位和国民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13年启动“嫦娥三号”任务以来,我国的探月计划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成功着陆月球、月球车探测等,为我国航天事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探月的历程我国探月任务的历程充满辛酸与挑战,但也充满了成功与喜悦。
在“嫦娥三号”后,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这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任务,开创了人类探测活动的新篇章。
我国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这将是我国首次实施月球样本返回任务,为我国的深空探测和航天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三、我国探月的科学意义我国探月所获得的科学数据和资料对于人类的月球探测活动至关重要。
通过探月任务,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可以进一步探讨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有助于解答宇宙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月球也被视为近地小行星的“实验场”,对月球的探测也可以为未来地外星球的探测活动奠定基础。
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我对我国探月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骄傲。
作为我国人,我为国家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希望我国的探月活动能够不断推进,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应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我国探月的成功助力加油。
我国探月,是一场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伟大航天事业。
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我国的航天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探寻未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结通过本文的科普手册,我们对我国探月的意义、历程、科学意义以及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我国的探月活动正在不断推进,为人类开拓星空、探索未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可能性。
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探月事业的更加美好的未来!以上就是我为您撰写的我国探月科普手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探索月球的意义大全

探索月球的意义大全从人类的历史上看,月球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天体,我们曾经梦想着到达月球并在那里建立一个人类的基地。
在2020年,随着中国的嫦娥五号登陆月球,继续探索月球的步伐又加快了。
那么,探索月球的意义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了解月球首先,探索月球的意义之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月球,认识其表面地貌、磁场、地质结构及其历史。
月球的地理环境是非常特殊的,月球没有气温和大气层,没有水和生物,这使得其表面地貌相对稳定,并且能保存很久的地质历史记录,这使得研究月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历史至关重要。
通过月球上的物质和化学成分,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起源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二、获取资源其次,探索月球的意义之二是获取月球资源。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关于月球的信息,其中有些是相当惊人的。
例如月球南极地区可能会有大量的水冰,因此,从月球获取氢气和氧气这样的资源,是未来人类在太空中长时间生存和探测的重要工具。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其他的地质资源,包括铁、钾、镁和钛等。
可能,探索月球最终会导致人类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和探测系统,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支持。
三、发展科技第三、探索月球的意义之三是推动科技发展。
探索太空的科学意义和机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技术性的挑战。
月球探索同样面临这些挑战,但是有可能会迫使我们更快地发展前沿科技。
在探索月球的过程中,开发出新的科技和设备会对地球上的生活和科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为人类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发现生命第四、探索月球的意义之四是探索生命的起源和存在。
我们一直试图寻找关于生命的信息、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以及我们自身是如何出现的。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生命需要水和一定的化学环境。
如果在月球南极地区确有水可用,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在月球上发现有机物,或者是一些可能已经就在那儿的微生物。
这些重大的发现会彻底改变人类关于宇宙和生命的认知。
月球探测及其意义

月球探测及其意义一、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
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
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探月的目标及其最新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 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此,显得小巫见大巫。
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
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
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与冷战时期相比,各国在新世纪的探月活动呈现出新特点。
当时美苏探月的目的是满足政治和科技需要,而现在各国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探索和经济需求相结合,以探测月球资源为主,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探月故事

中国航天探月故事摘要:一、月球探测的起源与意义二、中国航天探月计划的发展1.嫦娥一号卫星2.嫦娥二号卫星3.嫦娥三号探测器4.嫦娥四号探测器5.嫦娥五号探测器三、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任务与成果四、中国航天探月的未来展望正文:月球探测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探索宇宙、开发太空资源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航天事业中,探月计划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自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中国航天探月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嫦娥一号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进行全球遥感探测,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紧接着,嫦娥二号卫星在2010年发射,其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探测器验证部分关键技术。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它在月球表面开展了丰富的科学实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随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2018年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航天任务之一。
它于2020年成功发射,并实现了月球样本返回。
嫦娥五号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月球样本返回能力的国家。
此次任务取得的月球样本,将为揭示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在中国航天探月计划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探月计划,深化对月球的科学认知。
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等探测器将继续拓展月球探测的范围,为人类解锁月球的更多奥秘。
此外,我国还规划了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长远目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事业将为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太空资源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积累的探月经验和技术成果,也将为国内外同行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中国航天探月故事充满了激情与梦想,它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也展示了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综合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探测及其意义“星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珠宝、钻石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想登上月球和星星,然而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侯才发现,月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山有土,是凹凸不平的。
”我们从这段文字引出一个话题:人类探月登月的意义。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明朝官员万户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梦想用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将自己送上天空,无不表露出人类对宇宙星空的向望与憧憬。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星空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对月球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1969年7月,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他与另一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即便是今天,人类仍在不懈的探求着月球星空的奥秘。
经众多科学家研究表明:月球内部能量早已在31亿年前被耗尽了,现在的月球只是一个古老、僵死的星体,月震和表面热流极低,无水、无氧、昼夜温差大,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极不适宜人类的居住。
那么人类耗费巨资探月登月有意义吗?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首先,人类居住的地球的能源总归有一天会枯竭,寻求新能源,是人类面临的一重大科研课题。
月球作为地球最忠实的卫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能源仓库,它上面的玄武岩里钛铁矿的体积占25%,钛大概有100万亿吨以上,将来人类能直接用这种玄武岩生产水、液氧燃料等资源。
月球上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象地球上稀缺的铀、稀土等,特别是月球土壤中特有的氦―3作为核聚变的原材料,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将成为人类未来取之不竭的能源宝库,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是主要航天国家组织探月登月的最主要的动力。
第二、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无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和高洁净的环境,可以进行生物制品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月球背面不受地球无线电波干扰,可以建立月球天文观测基地、实验室,把月球建成人类探求宇宙星空的前沿哨所。
总之,月球是人类研究月球科学、天体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对地观测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第三,人类探月登月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支撑,带动和促进了一系列基础科学、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耗资是巨大的,达265亿美元,但它在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创造出3000多项新技术,从经济效益方面评估,“阿波罗”登月工程每投入1美元就能产出了4到5美元的效益,这说明人类探月登月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
月球探测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是空间探测发展的必然。
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月球探测可以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孵化器,并推动国民经济相关技术的创新与革命。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并通过对初期探月工程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各航天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先进和经济实用的航天技术工业和开发体系。
载人航天和空间往返运输系统等主要空间技术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经济上可行,月球基地建设技术也已接近实用化。
重返月球,建立永久基地,是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拓展生存空间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通过这一项目,可以使人类学会如何“离开地球家园”,建立像南极类型的永久研究站,在地球以外空间发展产品和工业,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外星家园。
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需求的日益加大,如许多空间微重力科学研究条件、特殊生物制品的大量生产等都需要在一个像月球那样庞大的“太空实验室”上进行与完成。
月球潜在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储备,这一因素是重返月球最主要的动力。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月壤中特有的氦—3资源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并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兴趣将越来越浓。
开展月球探测,将提高我国认识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
另外,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的发展。
月球探测将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月球探测是航天技术的一次飞跃,是新的科技创新点,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方针的贯彻实施,将促进和提高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航天、信息、光电技术及空间应用的发展,并推动空间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前,正值国际上重返月球计划尚未全面开展之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开展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确保我国在国际月球探测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1.月球矿产资源丰富,人们制造这么多东西时要许多矿产金属等等。
等地区铁啊,铜什么的都用光了,去月球找去吧。
这样才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2.备选家园移民,假如人口太多超过地球的承载量,只能去月球或者建立太空城什么的,相对来说月球建立大型城市的可行性更大,毕竟空间是够得,何况万一地球出点什么意外,月亮是个现成的诺亚方舟!3.提供能源:建立能源基地。
4.作为向更广阔宇宙进发的前沿基地,探索太空。
在那发射火箭区火星可比在地面上容易多了,引力小,空气阻力更小,相当经济划算。
为什么探索太空?原因同第一点。
5.搞旅游,满足人类好奇心什么的,等等等等许多啦月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诱惑让人类无法止住前进的脚步。
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90年代先后发射了两枚探测器。
以期绘制月球表面地形图、分析月球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存在冰或水的证据。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制订了新的探月计划,在2010年后要在月球上建基地。
此外,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先后提出了探月计划。
新发射的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按计划将在15个月后开始执行观测使命;日本将在明年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A”;印度国家太空宇航研究所宣布,将在2005年独立发射小型无人月球卫星,2008年向月球发射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月球飞船一号”;中国航天机构也表示,月球探测器发射计划进展顺利。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类更应当感恩于太阳,因为人类取之于地球的一切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太阳。
而且地球的寿命也主要取决于太阳。
事实上,地球、月球和太阳,都是浩瀚宇宙的星体,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太阳为恒星,位于宇宙银河星系;地球属于太阳系,是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环绕地球运行。
人类已经踏上月球,于1969年7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捷足踏在月面之上。
他作为人类登月第一人,与第二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学步,连崩带跳地行进,长达两个半小时,而迈克尔·科林斯,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飞行。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行员,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一块不锈钢牌匾,一面作为这次登陆的纪念;一面作为人造物质和信息,留给可能邂逅到此一游的智慧航天人员。
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是尤金·塞尔南,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阿波罗号任务,以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把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关于月球的身世,科学家们曾有种种猜想,却也一直莫衷一是。
根据阿波罗号带回月球岩石和土壤的化验与分析结果,月球的物质成分与地球相差甚远而且比地球更为古老,所以分别否定了“地球分裂”说和“地月同源”说;所谓碰撞说,隐含同时同源形成说和撞击分裂说;阿波罗太空计划的有关研究成果,也改变了一块尘埃云快速引力坍缩,而形成致密星球的学说;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地球不具备捕获这么大月球的能力,所以“地球捕获”说也不能成立;俄国科学家提出,月球是经智慧人改造的星体,这种“太空船月球”说,令人震惊不已,但纯属猜想,没有证据。
智慧人究竟在哪里?用未知猜想未知,未免太过离奇。
所以,尽管对月球身世的猜想颇多,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欧洲航天局的“星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 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
它将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 射线地图。
中国“嫦娥工程”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0月2 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携带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诸如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空间环境探测系统等有效载荷。
为了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有效载荷的科学数据,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
“嫦娥1号”设计寿命为1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自始至终监控“嫦娥一号”。
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处于精确控制下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准确落到月球预定撞击点,即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
在经历了长达4 94天的飞行后,遥远而静谧的月球,终于成为中国首位“月球使者”的生命归宿。
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月女神”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9月14日,在南部的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月女神”即“辉夜姬”(KAGUYA),是日本民间传说中一位居住在月球上的女神。
该卫星将围绕地球两圈,然后飞向月球,预计5天后抵达月球轨道。
它是一个轨道器,所获数据将研究月球的各种特性,包括月球化学成分构成、地形结构、地表特征、重力场和粒子环境等,绘制月表的矿藏分布图,以及对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分析,了解月球起源和演化过程。
“月女神”号探月卫星,于2009年6月11日,日本时间凌晨3点25分,成功撞击月球表面,撞击点位于月球左半球东经80.4度,南纬65.5度,完成其最后的探测使命。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
嫦娥一号正式进入工作轨道。
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嫦娥二号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并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