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之(大学)有感
读《四书·大学》有感_作文45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_
读《四书·大学》有感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其中《大学》里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道德问题,“初学入德之门”,用今天的话说是道德教育的启蒙读物。
寒假期间,我通读了《大学》并且把全文抄写了下来,有了较深的理解,受益匪浅。
《大学》里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里讲的是父慈子孝和诚信,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当讲究诚信。
要做到诚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大学》:“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就是说,诚信是人的内在修养,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有修养的人独处无人时也要慎重自己的言行。
还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装饰房屋,道德可以用来修养身心,心襟广阔,身体也就舒坦了,所以有道德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大学》上还说,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诚实自己的意念,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取得知识才能明辨事物。
就是说,诚信也是学习而来的。
比如我们要学好思想品德课以及其他的课程,才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和掌握好“八荣八耻”社会价值标准。
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才能真正做到诚信。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的读后感篇1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的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1】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
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
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
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
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
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
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
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国学经典《大学》诵读有感
国学经典《大学》诵读有感读了《大学》这本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把《大学》排在了“四书”的首位。
我最喜欢《大学》中“止于至善”的一段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就是说,作为君主,应当广施仁政;作为臣民,应当敬事君王;作为子女,应当孝敬父母;作为父母,应当慈爱子女;与人交往,应当坚守诚信。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在1126年,金兵攻打中原,岳飞要抗击金兵,精忠报国。
岳飞的母亲十分高兴,就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刺在岳飞的背上,教导儿子要精忠报国。
岳飞投军后,打了很多胜仗,无数金兵闻风而逃……。
但后来昏庸的皇帝却听信小人的话把岳飞杀害了,但岳飞的美名却流传于世。
我特别敬佩岳飞,不只是他的勇敢和武功,而是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岳飞为什么能做到精忠报国呢?就是因为岳飞孝敬母亲,听从母亲的话。
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不仅做到了“为人臣,止于敬”,也做到了“为人子,止于孝”。
读了《大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我们从小就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不能跟父母顶嘴。
对兄长要敬重,看到长辈和老师要敬礼。
对人要有仁有义,不能骗别人,也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别人的秘密告诉他人。
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上课不说悄悄话。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上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定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大学》这本书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从孝敬父母开始,努力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尽到做学生的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大后,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篇1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
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
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
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读后感篇2《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
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四书大学读后感(一)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
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
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
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
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
《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
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
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
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感800字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感800字范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
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
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
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荡。
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
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
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禪让之礼。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读后感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
正如毛主席所说解放全人类,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样。
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
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
《四书》读后感6篇
《四书》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书》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读后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
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相关推荐四书五经之大学读后心得体会之一个人一点心得,与有缘者分享,不对之处,敬请指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在古时学校叫私塾或泰学,尤其在孔子时代,可能还没学校。
所以我理解“大”是指伟大或高级,“学”是学问。
伟大的学问之道路在哪呢?“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对于“明德”,我觉得一个“德”就很清楚了,在加“明”,有画蛇添足之感。
“德”我的理解是被情欲所趋,物欲所蔽或者被社会大染缸污染的人的本性即人之初的“本善”。
“明明”是一点一点去除或格去那些遮蔽污染“德”的物。
“德”就象一颗埋没的'明珠,要一点点挖出来,搽亮,漏出本来的面目。
“明德”是对自己说的,“亲民”是对他人说的。
我觉得亲民要比新民准确。
我无意挑战朱夫子,我从心里佩服朱夫子。
只是说一点自己的体会,与贤明讨论。
因为亲民有“爱”的意识,能泛爱众,能爱人也被人爱,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写在汤自己的脸盆上,是提醒自己要日日新,日日洗掉污染。
红尘滚滚,每天“不洗”红尘都会遮蔽“德”。
也是“吾每日三省乎己。
”康诰曰“作新民。
”是已经把自己和人民看成一体,自己和人民一起日日新。
在自己和“民”还不是一体时,“亲民”要比“新民”好些。
“止于至善。
”最终目标是达到最好。
这是“大学”开篇给人指出的一条正确作学问的道路,即三纲领。
做好了“作学问人”的人生规划。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关于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作文
关于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作文《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
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
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篇一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
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
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
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
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
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
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
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
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学经典《大学》心得体会篇二《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为四书五经之首,书中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其内容不仅有修身齐家之法,还有安邦治国之理。
《大学》三纲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八目是以修身为中心,修身,是儒家重要的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修身的成果又需要到齐家中去验证,所有唯有不断进化自身,才能做到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本书开篇便挑明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说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就得弃旧迎新,不断进化提升自己的道德,这才是大学之道。
何为止于至善?书中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为君的要仁爱,为臣的要恭敬,为子的要孝道,为父的要慈祥,与人交往要诚信,也便是礼义仁智信孝悌忠。
接着就是《大学》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了解目标才能够坚定志向;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知”便是入德之门,是明理悟道之基础,“知者智也”,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了解,成为智者。
“止”就是目标,怎样才有恰如其分的“止”,要将“知”“止”结合起来,才有理性的“止”。
“知止”之后便是“定”,明确志向,确定一生能干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
由“定”转“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重点就要“宁静”,心不静则意乱,意乱则神迷。
“静而后能安”,心静则身安,国静则民安。
接下来就是“虑”,“虑”字代表精思,由精思成就“得”,思虑的慧力开发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见道德真正的成果。
本书的关键就是“修身”,书中提到:“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心正;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自宋代以来,四书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四书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四书的核心思想1. 《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2. 《中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书中提出“致中和”,认为只有达到中和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书中还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书中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书感悟心得体会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要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智慧。
3. 仁爱之心:四书中的仁爱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4. 民为贵:四书中提出的“民为贵”观点,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大四书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其中大四书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它们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开篇便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这一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品德高尚,才能影响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教育中,中庸之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仁爱为本,博爱众生《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认为仁爱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同时,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博爱众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性善论与教育实践《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挖掘和培养人的善性。
这一观点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力,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教育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五、传承与创新大四书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大四书教育思想,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与发展。
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四书”之《大学》读后感铁力十中张桂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以儒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泱泱大中华,渊源五千年,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璀璨多姿的文化之林,而这文化之根、思想之源谁又能说不是出自孔子之门?单看一部《大学》,就让我们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精神的陶冶与思想的成长。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是针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关于成年人个人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
在《大学》之中,提出了做人的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个总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人生准则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在儒家经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君子”一词,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上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才算具有了“君子”的品性,才算达到了立于天地间的基本要求。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呢?一个君子,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翩翩的风度,更要时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谓“治国安邦”、“兼济天下”。
这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政治抱负;也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之志。
多少的先贤志士,把个人的荣辱发展和国家人民兴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系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践行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生命的丰碑。
我们崇拜他们的,不是他的才华、权势,而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民生情怀。
《大学》在讲,《论语》在讲,历代的先哲圣贤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君子!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君子”。
有善良、端正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敢于担当社会和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这就是一个当代的“君子”所为。
四书第七阅读感悟
四书第七阅读感悟四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第七篇是《大学》。
《大学》是一本探讨教育与修养的书,通过学习《大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生修养的价值。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大学》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君子”,即有道德修养、有学识能力、有责任担当的人。
这种“君子”不仅要有个人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帮助他人。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而修养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修养是指人的品德、情操、思想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
在《大学》中,孔子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修养不仅需要个人的自觉努力,更需要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
阅读《大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与修养是互相促进的。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水平,而修养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教育和修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获得正确的修养,而修养则可以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情操,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而修养则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的双重努力,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有学识能力、有责任担当的人。
教育和修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和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大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学》的心得体会1四书之中,《大学》为经义之根本。
《大学》的开头的总纲便首先阐明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这三纲八目指出了儒门学士的学习修行的目的与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
就如同《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与任务一样,《大学》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性质与任务。
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由浅入深而又贯穿始终地将“正道”灌输到了儒门弟子的心中。
历史上,将《大学》从《小戴礼记》的从属地位中首先单独提出来的是韩愈。
在经过两晋南北朝以及安史之乱的黑暗时代之后,儒家学者受佛道两家学术影响颇深,文学上崇尚追求声律辞藻,对仗工整的骈文。
而为了解决这一由学术思想影响到社会风气的问题,韩愈为首一批知识分子掀起了古文运动。
而为了解决更深层次的政治思想受到佛道两家感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的社会现状,韩愈提出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以此作为儒门学士的学术根本,用天下公义与佛老学说的个人心性相抗衡。
自此,《大学》在儒家经义中的地位随着与佛老学术的斗争的深入进行,而变得越发重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众多学子的政治理想。
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日趋成熟,《大学》的基础地位也越发不可动摇。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格物致知”。
在《大学》中,解释“格物致知”的章节失传已久。
宋明理学,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对“理”十分重视。
相比起着重训诂的汉唐儒学,宋明理学更注重个人思想的阐述,也即“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以个人学术观点和经文相结合,在原有经义上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编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以及如何将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之中。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做人的根本《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即明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养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的前提。
1. 坚定信念,追求道德《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即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定信念。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至善。
2. 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的是一个人独处时,无人监督的状态。
在独处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省慎独,不断进步《大学》中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这里的“自省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从而不断进步。
二、齐家治国,肩负责任《大学》认为,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引领。
以下是我对齐家治国的几点感悟。
1. 家风传承,重视家庭教育《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教民以悌,教民以忠。
”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品质,传承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大学》强调:“仁者爱人。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
3.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学)有感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正确的处理方法,即有一定的道理可循,也就是“理”。
而这种理是必须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将这些理归纳综合,就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好各种事情。
而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经”。
经有时需要通达权变,采取变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事情处理好。
这种变通的原则就是“权”。
而权是以经作为参照物,是要受经的制约,依据客观的情况,在经的基础上采取变更的方法。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也是一种特殊性的经。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违背于经的,违背了经就是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
而在处理事物的方法上应该采取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
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学,不可以与之适道。
可以与之适道,不可与之立。
可以与之立,不可与之权。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经。
所说的立,就是一个人处事为人必须遵循道,即经。
与之权,就是说在处事为人时,要学会权变。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去之夷狄,行之夷狄。
身于富贵,行之富贵,身于贫贱,行之贫贱。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友友,弟弟,兄兄。
这九点囊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对于为人处事经的最佳释义。
臣以忠事其君,君以礼对其臣。
父以慈对其子,子以孝对其父。
夫以义对其妇,妇以顺对其夫。
友以诚信对其友。
弟以悌对其兄,兄以友对其弟。
经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中,为人处事就必须依据客观环境,采取权来处理问题。
而这种权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的经。
未有先学养子后嫁也,即指在一般的指导原则的指示下,去结合实际情况来处理事情的。
四、释义格物致知:如做饭,首先对于洗澡进行思索与研究,了解与知晓它的一般性原则。
即由格物到致知。
这些原理掌握了,意需要诚(诚意),而再需正心,防止欲速心理或其它心理弊病。
在这些心理弊病之下,将妨碍做饭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格物掌握了知识,意诚正心,就达到了修身的要领。
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内明之道,即明明德,即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明之道的外用,即行。
而内明外用之道必须格物致知。
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行都存在着理,这些理需要格物才能致知。
而这种理就是中庸之道。
天下万事万的存在与运行中存在的中庸之理有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特殊的应用原理。
一般的指导原则是指导特殊的应用原理的,它是从特殊的应用原理提练出来的。
特殊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在一般指导原则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的。
两者相辅相成,不断的完善自己。
即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往返循环不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这样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
而天下之理,至其深远者,至其精微者,就是圣贤也是无法知道的。
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明明德后才能亲民,而明明德与亲民都必须达到至善。
下文知止,可分两部分来说,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与亲民止于至善之上。
而上述为宏观的论调,而从微观来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家平天下(亲民)。
而者又连系在修身这一点上,即修身,使自己的品德止于至善。
品德止于至善,自然心思处中和,中者经,和者权。
而为人处事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都符合于义。
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履于理,履于义。
更微观来说,行事说话,必须知止,有一定的章法可循。
大至王候将相,小至贫民百姓,言行与思想都应该履于理。
如说话,先格物致识,得到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再诚意去做,正心修身。
到外用,如何将言语始终处于完美境界。
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矣。
所以在天下所存在的事物,从大的方面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微观的来说,小的事物也含有理,即内明外用。
六、止于至善的九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各在其位,各当其宜。
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打击。
将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的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
即种其因,得其果。
另外,九者止于至善,为一般原则,即纲要(经),还要以实际情况,根据双方的主被动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处理(权)。
七、唯有切磋之道学,才能有琢磨之自修,两者相辅相成。
诚意勿自欺,需表里如一,言行与思想相一致。
外圆必辅以内正。
慎其独是为诚意的试金石。
因为独处,关于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了解。
唯己所知之独处,如能无欺止于至善,何况在人之前。
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必然现之于外。
君子察微知形,所以通过其言行上的表现,知道其为人。
八、事物之理就是符合于客观环境与规律的特殊性原则。
恕不是纯柔,而是以忠(行方)为依据。
恕在不同的人的言行思想表现也不一样,而这种不同,取决于各自的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高低。
忠恕都是为了止于至善,即为人处事上符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中说“忠恕离道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忠更倾向于内明,恕更倾向于外用。
中庸中有:“不欲人之加诸己,亦不加诸人”是对恕的解释,而大学中的规矩之道是关于恕的最好解释。
而中庸中“吾求弟之事我,吾亦以之事兄,吾求兄之待我,吾亦以之待弟……”是关于忠的解释。
九、学者修之,修者学之,两者相辅相成。
君子宜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乃没世无忘也。
十、权的目的是为了止于至善,以经为根基,是在经的允许范围之中。
如“听讼,吾犹人,必使之无讼。
”是指人即要了解止于至善的纲常,还要了解明德亲民,内明外用的道理。
而了解这些一般性的原则。
再了解特殊性的经世济用的原则。
而使之无差错,避免听讼,达到无讼。
即天下之理无不了解,了然于胸。
即格物达到致知,而内明之理,而又外用之,使言行无不中于中庸之道。
顾是天之明命。
常目在心,永志不忘而行之,为明明德的纲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使明明德于内,而亲民于外。
止于至善的纲要,为九点,即前面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由都在里面。
所以作为一个知者,善于广而推之些九者。
九纲乃经,另外有权十一、在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中,生活的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就独处之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须慎其独,在独处时需防范心性的不善。
诚于中,形于外,信其言哉。
为善者去恶,有所不实,必形之于外,可不慎乎。
人欲诚意必先不欺其心,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皆务决去恶而求必得之善,以自修于内,非苟且以徇外而钓誉也。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十二、齐其家在修身,颜色待人,以理以公,好而知恶,恶而知善。
中和之美,故身则修,家则齐。
齐家主要在人,故此段以说人为主。
修身在正心,端正心思,言行于事,以理以公,情欲则和,不失其宜。
故能正心,修身正心为内明,故主于事,主于情与欲之中正。
诚意自修谓也,自欺,知为善而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思维上也就想为善,想加强道德修养,但意志不坚,需将其诚体现。
十三、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
即一般性的指导性原则,掌握它,去经世济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其所令,反其所好,故不从,这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即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
有善于己,然后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正人之恶,推己及人,恕也。
有善于人,而省而师之,有恶于人,而省而去之,推人及己,忠也。
交际之间,大者治国齐家。
交际者,恶恶好好有人缘。
治家齐家亦是,方止于至善。
处圆其实就是好好恶恶。
此乃万世不易之理。
而好好恶恶止于公理,即行方。
自古仁奸不同道,唯仁者对奸者深切痛恨,并能迸之于四夷,不与同中国。
民之恶而恶之,民之好而好之,故得民心,而久之于国祚。
故君子之慎诸德,有德始有人,有人始有土,有土始有财,有财始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货合于正而入则可,货悖于正而入为非,亦悖而出。
孝悌慈扩而充之,老老、长长、恤孤,忠以事君,悌以事长,慈以使众。
民富与国富,两者以民富为主。
国富为辅。
最好是两者兼之。
不可兼之,只有取民而屈国。
两者是矛盾的双方。
支点在于节用与散财。
节用则国富,散财则民富。
而民均富为民富的最高境界。
在上治国,若以利为利,小人间之,使之主事,而专务敛财,极之而不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无如之何也。
仁者至公无私,故能好恶以公以理。
恶恶者去之,善善者用之。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其唯小人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也。
上好仁则变下,下好义则忠,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
与其有聚敛之臣,与其有盗臣。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以散财于民,。
节用国富为利。
而不以聚敛为利。
撰写人:邵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