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农村 基础 教育 在 我 市全 面建 设 开 放 南 充 、和 谐 南充 ,积极 构建 川东北 区域 中心城市 的进程 中 ,具 有 基础性 、先 导性 和 全 局性 的重 要 作 用 。普 及 和 巩 固 农 村义 务 教育 ,深 化农 村教 育 改革 ,是深 入实施 科 教 兴市 和人才 强市 战略 ,推进农 村综 合 改革 ,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有 力保 证 ;是 贯 彻 “工 业反 哺农 业 、城 市 支持农 村 ”方针 ,推 进 教育 公 平 与社 会 公 平 ,实 现 南 充基础 教育 均衡 、优质 发展 的重 要举 措 ;也 是 强化 政府 对农 村 的公 共 服 务 ,扩 大 公 共财 政 覆 盖 农 村 的 范 围的必然 要求 ,是 一件 功 在 当代 、利 在 千 秋 、影 响 深远 的 大事 。
Deepening Rural Education Reform .Realizing Proportional Developm ent of Ed- 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பைடு நூலகம்ural Areas
LI Hua.shu (sichⅡ口凡Ce凡ter for Educ口tio凡De e , ent Research,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Abstract: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plays an im 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 y and society. Deepe— ning rural education reform ,realizing urba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modernization of urban education and propor— tional developm ent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However, many new problems exist in rural education, such as seriously unbalanced development,education quality decreasing and m any new conflicts.Therefore,we m ust stick to m aking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 ent direct the whole education work and strengthen ru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ry to realize proportion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etween r u ral and urban areas. K ey words:rural education,r u ral and urban education, balance and harm ony,reform ,development
深化宅基地流转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庆市实证研究
济发 展一 体 化 . 基地 流 转成 为一 宅
个 亟待 破 解 的 问题 中共 十 七届 三 中全 会 通过 的《 中共 中央 关 于 推进
的成 本 造 价计 算 . 民户均 房 屋 价 农
值 6万元~ 0万元 1 如果宅基地 实现
流转 . 则农 民每户可增 加 6万元 ~ 0 l
约 土地 资 源 , 护 耕 地 , 障农 业 保 保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年 来 。 村 宅 基 近 农 地 普 遍 存 在 浪 费 现 象 . 标 占地 、 超
}童 : ■■
毯 一 垦 略 . 警 盎
动 农村 消 费 . 进新 农 村 或新 型社 推 施 前 的农 村 房 屋 多 数 没 有 进 行 规 范 登记 2法 律 、 规 对 农 村 宅 基地 流 . 法
情 况
区建设 等
2农村 宅基地 流转 改革有 利 于 . 城市 的发展 基于 国情 . 国实 行世 界 上最 我 严 格 的 以耕 地保 护 为 核 心 的 土 地
重 庆 市 宅 基 地 流 转 改 革 采 用 了各 区县 自行试 点 的办 法 目前 . 作 为宅 基 地 流 转 试 点 的九 龙 坡 白 市驿镇 和北 碚静 观镇 . 宅基 地流 转 工作 已经 开 展 了一 段 时 间 。 中 , 其
白市驿镇 共退 出宅基 地 5 . 2 7万 平 4
转 进行 了限制 现 行法 律 、 规对 农 村宅 基 地 法
流转 对象 进行 了严 格 限制 , 定 农 规
管理 制度 . 这种 严格 的土 发展 带 来
民宅基 地 只 能在本 集 体 内部 流转 ,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助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 . 2以发展 为动 力 推进城 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 乡一体
城 乡~体 化现代流通 网络 。在此基础上 , 应着力培 育城 乡统 一
3 全力推进 体制创 新 按 照着眼长远 、 . 1 逐步完善 、 全机 健
制 的原则 , 以强化 农业基 础 , 促进城 乡一 体化 发展为 目标 , 进
一
要素市场 。 根据城 乡居 民具有平 等的社会权利 , 乡之间采 在城 取统~的经济社会政 策 ,包括劳动 力在 内的各 种生产要素 可 以在城 乡之1 司自由流动 , 引导城 市要素 资源 “ 乡” 促进农村 下 ,
收 入的增长速度 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 ;城 乡基础设施与城镇
入分配结构 , 提高国家财政支 出 、 预算 内固定 资产投 资和信债 投入用于农村的比 重 ,加 快推进城 乡公 共财政 和金融体 系建
设的一体 化 ; 完善户籍管 理制度 , 农民进城 落户 创造条件 , 为 统…义务教育制度和社 会福 利保障制良 ,逐步 建立城 乡劳动
I 综合版块 一 #济圳 *
I nhb a I Z gea k i o nu
城 乡收 入差别 , 实现城 乡产业的互 补 、 资源 共享 , 以城带 乡 、 以
乡促城 。
2 . 3完善 农 村 市场 体 系, 快 推 进 城 乡市 场 建 设 一 体 化 目 加
此 , 须把信 息共享作为 一项长远的战略事 业 , 必 应得到制度保 障。信息共享应 首先保证 渠道畅通 , 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 3加快吉林省城 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 搞好城 乡一体化建设 的关键就是 认真 贯彻落实 好国家有 关 政策 , 加快 实施城 乡良性互 动的政 策措施 , 在财政政 策上 、 产业政 策上和在体制改 革上实现城 乡统筹 。根 据吉林省实际 情况 , 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 体措 施 :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乎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
然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
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
在交通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行质量,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出去,城市的商品和服务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农村。
水利设施的完善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电力和通信设施的改善则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
其次,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
农村产业的发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城市产业相互衔接、融合。
一方面,要依托农村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的产业向农村延伸,鼓励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制造业等,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和农民的收入。
同时,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链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者,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农村在这些方面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医疗方面,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体化。
文化方面,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完善城乡要素市场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统筹城乡发展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统筹城乡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目前,全市14个镇(街道)中已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镇、4个省级中心镇、6个市级中心镇,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1.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5%。
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
在小城镇建设中,寿光市特别重视规划的导向作用:打破城乡分割,将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统筹规划,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城市为目标,突出“生态、文化、现代”特色,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标准,高起点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
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南部生态农业、寿北工业园区、东部城市新区、西部市场物流“四大板块”的城市框架,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
目前,全市14个镇(街道)和95%以上的村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各镇(街道)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
推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小城镇延伸。
加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力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寿光市强力推动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09年投资12亿元,新修改造道路331公里,新增供排水管道1300公里,安装路灯8100盏,明显改善了镇、村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等社会保障体系;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改扩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标准化卫生所发展到217处,农民参合率达100%;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各镇(街道)建设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85%以上的村庄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初步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
强化小城镇建设的产业和经济基础。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3.18•【字号】宁委发[2014]26号•【施行日期】2014.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宁委发〔2014〕26号2014年3月18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互动、产城融合、和谐发展的工作新格局,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1.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下的区长负责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全市341万亩耕地保护红线。
优化落实现代农业区域规划布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0万亩,保证口粮自给率不低于40%。
全面开展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创建,积极推进规模化、园区化永久性菜地建设。
加快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提升畜牧业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无害化水平;大力推进鱼塘标准化改造,加快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基地,确保肉、蛋、奶、水产品稳定增长。
完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落实粮食、食用油等储备计划,强化与粮食主产区的产销合作关系,保障市场有效供应。
2.多渠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类统计、建档立卡,建立示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名录制度。
引导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入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扩大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可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量化到社员。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分区域制定流转最低指导价,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改革 敢于放权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关于扩权强镇建城的几点思考
二 .当前制约 中 心镇发 展 的 突出问题
当前 ,我市 中心 镇 的 发展 已经 由 外 延 扩 张开 始 向内 涵提 升 转 变 , 中心 镇 的 功能 开 始 由单 纯 的 县 域经 济 增 长 点逐 步 向城 乡统 筹 发 展 的 重要 节 点和
城 乡 公共 服 务 的 重要 平 台 拓展 。但 同
时 , 由于 长期 以来 形 成 的体 制 机 制等
原 因,当前 中心镇发展还面临着多方
面 的制 约 ,突 出的有 :
( )行政 管理体 制不 顺 。在现行 一
的行政 管理体 制下 ,中心镇 的行政管理
一
、
宁波中心镇发展的现状
权基本上 由县级机 构来行使 ,一直 下到
主 要 有 三 点 :一 是 经济 实 力 不 断 乡镇 ,实 行垂直管理 。而镇一级 面对基
B
深化改革 改 敢于放权 豢 构建城乡 一 体化发展新格局
● 0
社 会发 展 的现状 已经相 当于 9 代 中 0年
期 宁波县域经济 的实力 。二 是空间规模 不断扩展 。通过 规划弓导 、撤 扩并 ,目 l 中西部地区一般 县级 小城市 的规模 。到 前宁 波的 中心镇 已经达到甚 至超 过我 国
关 于扩 权 强 镇 的 区域、积 已经 达 到 王 宁波市委常委 面 常务副市 长 20 平 方 公里 ,户籍 人 口达 到 10 , 00 4万 相 当于 全市的 1 5 14 比如奉 化溪 / 和 /。
口,整 个面积达到 3 3平方公里 ,可能 8 是浙江省 最大的一个镇 。三是基本 功能
勇
不断 完善 。 中心 镇对 上 承接 大 中城市 ,
对下辐射 农村 ,可 以说 是一根扁担挑两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而要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要有乡村振兴的支撑。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
打造功能互补、互融共生的城乡有机共同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这是我国适应社会矛盾新变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之举。
近几年,我国“四化同步”步伐显著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农村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
基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其现实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上,逐步完善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加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突出了“三农”工作的优先地位,城乡发展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1]。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持续深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加快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此,打破“农村与城市各自发展”的传统路径,树立“城乡等值”“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助推城乡深度融合。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专项 用于 种 畜购进 养殖 小 区 和 良种 繁育基 地 建 设 人 工 种 草
和牧坡 改 良 促进 规模养殖
,
设 逐 步 完善县 乡 村 三 级 检疫检 测 队 伍 全 面 落实疫情 监
。
到
2020
年 养殖 园 区 发 展 到
10 0
测 畜 禽免疫 检疫 监 管 应 急处 置 等综 合防 控措施 不 断提 高
, ,
作 社参与经 营或买 断 寿绿 品牌 经 营权 进 行 品 牌宣 传 策 划开 发 打 造 华 北 旱 垣 蔬 菜 第
“
”
一
,
,
县
4
。
优先扶 持设 施
农 业 科技 示 范 园 区 和 专业 村 专业 户 发展 重点 建 设
、 、
,
307
线 榆 盂 线 九 榆 线 泉寺 河 流域
、 、
、
个 优 质 蔬菜生 产
,
农村 基础设 施 社会事业 和 公 共服 务水平 较低 ;五 是农 民增收 困难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距 扩 大 统筹城 乡发展面
、
,
。
临 良好 机 遇 推进 农村改革任 务艰 巨
,
。
只 有 紧紧抓 住机 遇 冲 破体 制 障碍 突破发展瓶 颈 才 能 从 根 本 上 推 进
,
,
,
全县城 乡
一
体 _雠 程
、 , 、
集中 建 设 国家 商品 粮生 产基 地 ;以 标 准化 生 产 为方 向 做 强 蔬 菜产业
, ,
、 、 、 、
。
财政 每 年安 排
500
万 元 设 立 蔬 菜产
,
一
业 市 场 风 险 产业 发展 技 术推 广 市 场 开 拓 监管 临 测 等 专 项 基 金 全 面 推行 标 准化 生 产技 术规 程 统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具体措施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具体措施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1.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
2.探索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股分红制度,激发农民积极性。
3.加强耕地保护,严格禁止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
二、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
2.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
3.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形式。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种植模式。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现代化养殖模式。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把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
2.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1.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
2.鼓励城市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
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1.加大对农业农村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多扶持政策。
2.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帮扶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和经营活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1.加强农村“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效益。
3.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
综上所述,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需要从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及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等多个方面入手。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农村地区,要加大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村道路状况,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村居民的出行。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确保农村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靠。
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为农村电商、远程教育等发展提供条件。
在城市,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优化和更新。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发展公共交通,缓解交通拥堵。
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排水、供水、供气等设施的运行效率。
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同时,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核心。
要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互补和融合。
在农村,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
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加强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
在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城市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产业合作园区,促进城乡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公共服务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发展共同进步
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发展共同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了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为此,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措施推动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
一、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增强农民收入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农村经济是很重要的一环。
为了增强农民收入,扩大农村经济规模,应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乡镇、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促进以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为代表的农村产业振兴。
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二、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才成长的原动力。
为了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和教育机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同时,注重扶持留守儿童和建设乡村幼儿园,关注农民和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助力城乡共同发展。
三、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问题,必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乡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队建设,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利。
同时,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提升农村居民对于公共卫生的认识,降低疾病率,提高生命质量,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四、加强社会保障为了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保障。
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加强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平等。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村产业治理,实现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推动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必须采取多措并举的措施。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者:陈燕来源:《唯实》2020年第1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5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这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城乡融合理念更为明晰、步伐不断加快。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案,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内涵城乡融合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国进行了积极的农业农村改革探索。
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缩小城乡差別,加速城乡一体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党的十八大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并列,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战略性目标。
这是首次把“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的文献,体现了新时代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2018年党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城乡关系进行了界定,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从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和乡村逐步走向融合,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探索的背后反映了党和政府在城乡关系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战略设计上的深入推进,城乡关系随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深化体制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占规 模 工 业 达
一
体 的 社会 保 障 体 系基 本 建 成 , 在全 省 极 引 导农 民 通过 转 包 、出租 、互 换 、
3 %; 1 高效 农业 规 模 占比由 4 %提 高 到 3 率 先 实 行 “ 保 合一 ”城 镇 居 民基 本 医 让 、 份 合 作 等 多 种 方 式 , 现 土地 五 ; 股 实
市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深化 体制 改革 统 筹城 乡 发展
杨 曹 明 / 苏 省 如 皋 市 委 副 书 记 江
统筹 城 乡发展 、推 进城 乡~ 体 化 , 用 居全 省 前列 ;建 成 国 家卫 生 城 市 、 中 皋 统 筹城 乡发 展 、 快城 乡一体 化 进 加 国 是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重 大 举 国优 秀 旅 游 城 市和 省 文 明城市 , 家 生 的根 本动 力 ,不 断深 化体 制 机 制 改革
2 ,% ;一般 预 算 收 入 年 递 增 4 %以 现 全 覆 盖 , 村 公 交 、 28 0 农 数字 电视 、 互联 网 快 推进 土 地 流转 步 伐 , 面 做好 农 村 全 上, 总量 由江 苏 2 8位 跃 至 前十 ; 业应 络 实现 “ 村 通 ” 是社 会 保 障一体 化 体 土 地 所 有 权 、 基 地 使 用权 、 体 j 工 村 。五 宅 集 税 销 售 、 业 增值 税 由南 通 末位 跃 居 第 进 程 加 快 , 乡保 障 实现 广 覆 盖 。城 乡 工 城 设 用地 使 用权 的确 权 登记 发 证 工作 ,
引境 内 外 各 类金 融 机 构 到 如 皋市 设 立
了 6 l%。 是 富民 增收 一体 化 进 程加 疗 保 险 、 村 新 型 合 作 医疗 、 乡居 民 转 规 范 化 、 05 二 农 城 规模 化 、 场 化 , 保 2 1 市 确 0 快 , 乡居 民实现 同富裕 。 计 2 1 城 预 0 0年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 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年 全 市 土 地 流 转 面 积 达 到 2 0万 亩 I 城镇 居 民人 均可 支 配 收 入 、 民 人均 纯 险 、 征地 农 民基本 生活 保 障 实现 全 覆 上 , 镇 ( 、 ) 至 少培 育 1个 流 农 被 各 区 园 要 收 入 分 别 突破 2万 元 、 0 0元 , 十 一 盖 , 镇劳 动保 障三 大保 险覆 盖率 9 % , 土地 2 0 90 “ 城 8 0 0亩 以上 的典 型 , 村 ( 区 各 社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摘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在国家进行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
城镇化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统筹发展可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在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下,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形成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空间与产业格局并存的局面,加强、、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城乡发展;统筹发展;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社会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变革不断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很显著的一方面就是城乡之间不断互相转化。
在人口流动和结构方面上说,人口不断从村流向城市,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不断减少;从产业结构方面说,第一产业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化;从空间结构方面说,很多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并出现两者协调发展;从社会结构方面说,乡村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不断向城市居民转变。
城镇化是实现城市和乡村不断融合的过程,城乡统筹下的城镇化道路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不断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这种发展方式可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为农民创造条件,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利用产业的不断发展集聚和城乡互相发展来促进城镇的发展。
由于大城市中人口较为拥堵,生活成本和压力都很大,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很难有归宿的感觉,但是本县城的城市化使得农民市民化的门槛降低,吸引了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很好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然而农村中如果没有选择自身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就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发展。
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实现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建设和农业集约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人口非常多,农村劳动力如果没有实现大规模的转移就不能够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E EG N N R YC N EV T N N R YA DE EG O SR A I O
i j 【与
钍
21 02年 4月
城 乡统筹发展 与深化 土地 制度改革
杨 惠晨 范莹莹 王亚俊 王 淼 何文杰 , , , ,
1 土地 制度改 革 . 2
l 城 乡统 筹 与 土地 制度 改革 内涵
1 城 乡统 筹的 含义及 内涵 . 1
中国的改革是从解决农村土地制度 问题 打开缺 口 O 农村土地制度 日益成 为诸多矛 城乡统筹 , 就是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规划 , 促 的。改革开放 3 年后 , 今 国家经 济转 型 , 经济结 构调 整 , 城市化 进 城 乡可 持续 发 展 , 终 实现共 同繁荣 。一方 面 , 乡 盾 的焦点 。 天 , 最 城 进程加快 , 农民进城成为 目 前的新形势 、 新问题。 因此 , 统 筹 要 发 展农 村 , 以城 市带 动 农 村 发展 ; 一 方 面 , 另 发 展城市 , 促进城市化进程 , 以城市带动农村物质和文化 农村 土地 制度 改革 也提 上 了 日程 。 所有制度都是在发展 中与时俱进的 ,世界上从没 发展。 农地农有、 农地农用制度确立 的经 本文认为 , 城乡统筹发展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济环境是贫穷 、 , 落后 理论条件是封闭、 保守[ 2 ] 。城市化 建设 , 通过城乡科学规划 、 善调整政策 、 完 平衡 国民收 必然涉及土地资源的再分配 ,并且是一种节 约土地的 再分配。然而土地资源的有效再分配需要土地供给体 收 稿 日期 :02 0 — 5 2 1— 3 0 第一 作者简介 : 惠晨 ,9 7 生 , , 苏泰州人 ,0 0 毕业 杨 18 年 女 江 2 1年 制机制 的创新 和改革 。“ 三农 ” 问题来 自土地 , 乡统 城 于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 在读研 究生。 筹、 根治“ 三农” 只能从土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耦合 也
深化改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2 % ,二 者 差 距 从 1 .个 百 分 点 扩 9 15 大 到2 .个百 分点。 这主要 是 因为已 26 经在城 市生 活的农 民没有取 得城市户 籍 ,实质上代 表 了农 民工 与城 市居 民
的福 利待遇差 距。 这种状 况 ,不仅 阻 碍 了城 市化进 程 ,还 造成 中国特有 的 农 民工每年 “ 鸟”式大 迁徙 ,对 农 候 民工 也有失公平 。 目前 ,全 国农 民工 超过 2 ,重 亿
改 革 不 是 简单 地 改 写 户 口本 ,
而 是 要 确 保 农 民 转 户 进 城 后 就 业 、 住
率达 到9 % ,实 现 所有 自然 村 通 电 3
话 ,争 取 到 2 1 年 实 现 全部 行 政村 0 2 通宽 带 、农村 电 视 户 户通 、广播
个 农 民体 育健 身工 程 、 千个 社 区健
O 己的过 程 ,而是农村 居 民转 化为城 市 市 化 率 仅 增 加 了 1 百 分 点 ,只 有 市 户 口 ;还 有 6 多 万 在 读 大 中专 农 个 村学 生 ,也应让 他们 一进校就 成 为城 居 民的 过 程 ,本 质 是 减 少 农 民 的 过 2 %。 重 庆 直 辖 以来 ,常 住 人 口城 6 3 万农村 程 。我 们常 用的城市 化率是 按常住 人 镇 化 率 从 3 %提 高 到 5 .% ,而 户 市 人。 争取 今 明两年让 这3 0 1 16 口 口径 统计 的 ,尽 管这个指 标也 很科 籍人 口城镇 化率仅从 1 .%提高到 人 口一步到位 转 为城 市户籍 。今后每 95
在城 里长期稳 定生产 生活 的条件 ,理
应给 予城市 户 口的待 遇。 为此 ,我们 准备 把户籍 制度 改革作 为统 筹城 乡改 革试验 的关键 性措施 ,以推动 符合条
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经验交流
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经验交流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近年来,各地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在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
一、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乡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因素,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衔接。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周边乡村的发展需求,预留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空间;乡村规划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格局,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发展。
例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将一些产业园区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又带动了周边乡村的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城乡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规划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预留足够的发展弹性,避免因规划滞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加快产业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产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支撑。
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
二是促进农村工业发展。
结合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农村工业园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吸引企业入驻,推动农村工业集聚发展。
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
加强农村电商、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等服务业,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宁远县为例
安置渠道 ,健 全保 障制度 ,完善保 障体系 ,解决好被征地农 民就业 、养老、医疗 、子女上学、住房等社会保障 问题 ,消 除进城农 民工落户后顾之忧 ,保证城市繁荣和稳定;第 二, 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盘活土地 资源 ,在 明确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 权, 基地 使用权 宅 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 市场 。在符合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特别是利用荒 山荒地 、不 占 用耕地 的,允许 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 股、联营兴办企业等形 式进行流转 。但不准改变土地用途,集 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 商品住宅等房地产开发 。加快农业经营方 式转变 ,按照 自愿 有偿 的原则 ,允许 农民以转包 、出租 、互换、合作等 形式流 转承包经营权 ,发展种植大户等规模 经营主体。 5 3城 乡统筹 ,加大对农村的投资 . 首先 ,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 、小 农水和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的建设力度 。 7 中型水库左右 对 个 干渠整修 ,达到水库修筑设计的灌溉 能力,维修全县 d-型 , 水库和骨干 山塘河坝 ,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强农村道路和 客运站场建设 ,改建了通乡公路 2 0m,新建了农村通 畅公 0k 路 10 k 5 0 m,8 %的行政村通水泥路 ,1 0 7个乡镇都建有功能 完善 的客运站场及宽带 网络、有线电视。保证 了农产 品及 时 畅通运销 ,有利于农 民增收 ,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 务,改变 了过去 闭塞落后的局面 ,从而为城 乡联 系提供 了便 利条件 ; 其次 ,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 良种 良法和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再 次,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县实现 了农村及城镇 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民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政策举措不仅能短期见效,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城乡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而且使他们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更大差距。改善农村民生,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能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从长远看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农民工是最大的群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在挤压农民工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导致了初次分配的扭曲。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原始收入包括3个部分:劳动者收入、福利基金、津贴和补贴等其他收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首要的条件是对他们的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应该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让农民工工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并且工作条件和福利状况能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从而使农民工进城落户具有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改善农村民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贫穷不仅意味着缺乏收入,更意味着缺乏能力。我们所说的公平分配,基础应该是获取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培养上的公平。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及其子女的能力建设,影响了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与其他社会成员公平竞争,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质量难以提升、农民收入难以增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关注农村民生问题,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这也就是注重农民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能培养数以亿计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使农村的就业结构逐渐适应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能为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区和本地区以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中一部分人留在农村,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许多人走出农村,也将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格参与者。
改善农村民生是扩大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重要推动力。2009年一季度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出城市2.9个百分点,二季度高出2个百分点,三季度高出1.2个百分点。我国农村消费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了城市。出现这种现象,与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农民在生活支出方面最担心的是看病难、看病贵,教育费用高,养老无保障。所以,尽管农民有很强烈的消费意愿,但这些担心迫使他们不敢消费、不能消费。近年来,中央在农村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各级政府不仅投资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而且将公共财政支出直接用在农民身上,通过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来改善农村的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进一步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农村民生改善。2009年,国务院发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已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旗)。这一制度的建立,是继农村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直补、实行新农合之后又一重大的惠农举措。政府的财政支出由公共投资转为公共消费,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状况得到改善,当下即可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农民减轻了看病、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等于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免除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能更加放心地消费和加大生产投入。这样,启动内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关键是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从长期的实践看,关键的问题不仅在于户籍,更重要的还在于附着在特定地区户籍上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预见,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部分人在城镇有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和住房,并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和流转制度的推行等就可以减少制约,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有了坚实的依托。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融入各类城市和小城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迁进程,将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城镇化问题上强调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取得了理论突破。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08年,我国总人口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5.7%。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5.7%,如果将城镇化率提高到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发展空间。还应看到,在6亿多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务工经商者。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居住工作,但户籍在农村,在家乡还有承包地和房屋(宅基地),其中绝大多数仍是流动性人口,其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消费方式与城镇居民仍有较大差距,实现不了全家人口的迁移和定居,支付不起在城镇定居的成本。按照统计口径,这部分人已被计入城镇人口,但他们没有被城镇的社会福利体系所覆盖,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其消费水平也与城镇居民相去甚远。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回流”。这部分人是边缘性、钟摆型的流动人口,这样的城镇化是依旧内含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所以,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更紧迫的任务是将相当一部分已经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转为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