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文化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香港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类型和多样化的风格,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1. 动作片香港电影以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打斗技巧而闻名于世。
动作片通常拥有紧凑的剧情,充满了激烈的追逐、格斗和爆破场面。
这些电影以动作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和甄子丹等的惊人表演为特色。
2. 武侠片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它们汲取了中国武术小说和传统武术的元素。
这些电影常常将英雄主义、武术技艺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古代武侠氛围。
《倩女幽魂》和《东邪西毒》等影片是香港武侠片的典型代表。
3. 喜剧片香港电影喜剧片以其幽默搞笑的风格而备受观众欢迎。
这些电影常常以滑稽可笑的情节和角色为特色,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观影体验。
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作品如《喜剧之王》和《唐伯虎点秋香》等是香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
4. 驚悚片香港电影的鬼怪和恐怖题材的电影作品被称为“驚悚片”。
这些电影通过恐怖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奇门遁甲》和《见鬼》等电影展现了香港惊悚片的独特风格。
5. 爱情片香港电影的爱情片以浪漫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而著称。
这些电影常常强调爱情的复杂性和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
《喜欢你》和《春光乍泄》等电影以其深情的故事情节和真挚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6. 社会题材片香港电影还涵盖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如犯罪、黑帮和家庭关系等。
这些电影以真实、紧迫和讽刺的方式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无间道》和《让子弹飞》等影片以其聪明的剧情设置和深入的社会观察而受到赞誉。
香港电影以其多元的类型和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创作力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动作片的激烈场面,还是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幽默感,香港电影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
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
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
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
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
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
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
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
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
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
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
以《僵尸先生》为例论香港僵尸电影中的文化表现
以《僵尸先生》为例论香港僵尸电影中的文化表现香港僵尸电影是在吸收西方电影的基础上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拓展。
香港僵尸电影仅在影视形象上采纳了西方吸血僵尸青面獠牙、咬人颈脖的特征,吸纳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植根香港,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题材——灵幻僵尸片。
本文正是通过对《僵尸先生》的解读分析,来论述香港僵尸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表现,深入分析香港僵尸电影中蕴含中西方文化。
标签:《僵尸先生》香港僵尸电影文化表现文化渗透一、引言香港的僵尸电影兴起于上世纪80 年代,集武打片、恐怖片、喜剧片的特征为一身,其中蕴含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支撑叙事与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西方僵尸电影的文化阐释和成功经验也为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
拍摄于1985的电影《僵尸先生》更是香港僵尸电影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僵尸先生》为例论,详细阐释香港僵尸电影中的文化表现。
二、《僵尸先生》中传统文化影响的表现1.故事情节上渗透的传统思想1.1儒家文化传统的表现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倡导人伦孝悌、修身存养、道德持则。
中心思想是孝悌、信义、重礼。
《僵尸先生》故事的起因便是人伦孝亲的体现,任老爷因其父葬之时受风水先生吩咐,二十年后必须起棺迁葬,故找当地茅山师父九叔助办此事,从而开始了电影的整个故事。
故事中“悌”思想也随着师徒三人的关系的推演贯彻整个电影。
片中文才与秋生是一对活宝,经常互相耍闹,但与师傅九叔相处的时候就收敛打闹,表现出对师傅的尊重。
在此之外整部《僵尸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礼”字的体现,中国传统中对死者的尊重以及道士的产生都与礼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全片都是一个为了合乎礼法而要去移棺,但由于中途的变故造成了礼法的破坏,故事中的所有人作为捍卫礼法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传统的人都是在为了维护礼法,使得最后可以合乎一个“礼”字,来完成对礼法的捍卫。
1.2中国宗教文化的表现《僵尸先生》这部影片的基本便是道家文化中的基本信息,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茅山道术”还是民间故事中的“湘西赶尸”,都是道教文化加诸于人民生活上的道教文化反应。
如云流水 香港动作片风格
如云流水香港动作片风格一、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形成的充满本土气息的关注人、引导人的人文理念,应该是“港味”的首要体现。
上世纪30至60年代,以传统粤语片为代表,凸显出了香港电影“关注现实、关注草根、导人向善”人文特色。
60年代后期。
这些影片中,无论是商业类型或是文艺类型,关注草根一族的生存状况,揶揄小人物的不良习俗,嘲讽为富不仁,同情普罗大众,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特别是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谊等是其本土特色人文理念所显现出的诸多层面。
二、类型化路线是“港味”的第二种表现形态。
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气质,与类型观念十分吻合,因此香港电影和类型电影具有天然的“缘分”。
商业电影的运作是要在“标准化”与“变异化”之间取得平衡。
三、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均达到了一种极致化程度,是香港电影中“港味”所体现出的第三大美学特色。
体现出一种局部被掏空然后再进行放大的表现。
这种极致性使香港电影集夸张与浪漫、煽情与纵乐、嬉闹与愚昧、血腥与怪诞甚至粗俗与失控于一体。
《纽约时报》影评人对香港早期功夫片的评述:“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对此大卫·波德维尔谈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大的贡献。
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载满可喜的艺术技巧。
”这种电影叙事中细节的极致化,似一场视觉盛宴,使香港电影获得了极寒的观赏价值,也成为香港电影在娱乐精神引导下所取得的重要的美学财富。
四、香港电影产业中优生态的创作链,是其“港味”的第四种体现形态。
具体表现为香港电影的创作过程是由娱乐而细节,由细节而故事,由故事而意念,因此创作中强调能够带来娱乐的细节与噱头是主要的,而所谓的意念表达则基本处于最次要的地位。
故此,香港电影形成了注重细节、节奏较快、噱头密集、追求情节吸引力的风格特色,成为“港味”最具标志性的体现之一。
香港电影的国际化发展
香港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香港电影,曾经是华语电影的璀璨明珠,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早期的功夫片到后来的警匪片、喜剧片等各类题材,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电影产业的竞争加剧,香港电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回顾香港电影的辉煌历史,功夫片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
他的电影不仅在亚洲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欧美等地引起了轰动。
随后,成龙、李连杰等功夫巨星的崛起,进一步将香港功夫片推向了全球。
这些电影以精彩的打斗场面、紧张刺激的情节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元素,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除了功夫片,香港的警匪片也备受瞩目。
《英雄本色》《无间道》等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复杂与多元,也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这些电影中的警察与罪犯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兄弟情义、江湖道义等主题,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喜剧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独树一帜,他的电影常常以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让人捧腹大笑。
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思考。
然而,进入 21 世纪后,香港电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大量北上,导致本土创作力量的削弱。
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冲击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使得香港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减少。
为了实现国际化发展,香港电影业积极寻求突破。
首先,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策略。
两地合拍电影越来越多,不仅整合了资源,还拓展了市场。
通过将香港电影的制作经验与内地丰富的题材和庞大的观众群体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其次,香港电影开始注重题材的创新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类型片,还涉足科幻、奇幻、文艺等领域,试图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例如,《寒战》系列将警匪片与政治阴谋相结合,展现了香港电影在题材创新方面的努力。
形容香港电影的句子
形容香港电影的句子香港电影是一个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电影市场,它是华语电影中的一朵璀璨之花。
在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经典之作,从《江湖恩仇录》《英雄本色》到《霸王别姬》等,这些影片在视觉及情感上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华语电影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电影应当是一场完整的梦境,而不是简单的故事片。
” 这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作品创作的理念。
在香港电影中,无论是富有悬疑和惊奇的《硬汉》还是充满感性和情感的《春光乍泄》,都深刻诠释了这一理念。
它们不是单纯的故事片,而是一场令观众沉浸其中的梦境。
在这场梦境中,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和表达。
香港电影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阵容,更在于它传递给观众的情感温度和艺术观感。
好的电影应该让观众感到激动人心的剧情,感觉到电影中人物的身临其境的情感,以及电影所代表的一种艺术观感和文化趣味。
而香港电影,正是在这些方面不断给观众带来了更为卓越的体验。
它所传递出的情感与思想,使观众更深刻的了解了影片中的人物,更全面地理解了影片所代表的艺术与文化。
“电影是把时间锁住的艺术。
” 这是如今在电影行业拥有深厚技术和艺术底蕴的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说过的一句话。
相信这句话也能反映香港电影在影片制作上的精益求精。
在香港电影中,导演们通过对时间的掌控,将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表现得极为精确和丰富,带给观众更深入的情感和体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中,香港电影所代表的精湛制作和理念不断创新与升华,让人们见识到了一个伟大的电影市场的另一种魅力。
香港电影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香港电影通过把瞬间凝固在时间中,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情感,最终融化在观众的心中。
在这样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香港电影花园中的电影制作人和演员不断打磨、创新,寻找那一条让观众更深入沉浸和参与的道路。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香港电影长期以来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作为一个国际重要的电影产业中心,香港电影不仅在商业层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对于香港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意义香港电影在社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代表性和认同感:香港电影通过展现当地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为众多香港市民提供了代表性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熟悉的街道、建筑和人物,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加强了对于香港的归属感。
2. 反映社会问题:香港电影往往关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探讨和揭示这些问题。
例如,一些电影以警匪片的形式展现了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引发了对于安全和治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这种反映社会问题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意识和关注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文化交流:香港电影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的机会。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制作人交流合作,香港电影不仅与世界电影接轨,更能将香港的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其他国家的观众。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加深了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二、文化意义香港电影在文化方面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独特的风格和审美: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成为了电影界的一张名片。
无论是功夫片、黑帮片还是爱情片,香港电影都在拍摄技巧和视觉效果上具有独特的创意和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并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弘扬华人文化: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原因,香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华人的文化形象和精神面貌。
香港电影在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同时,也传递了华人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这种弘扬华人文化的意义在于增强华人的自尊心和认同感,推动了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本土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和发展本土的电影制作人和演员。
从电影《旺角黑夜》评看香港文化
论文题目从电影《旺角黑夜》评看香港文化《旺角黑夜》是香港电影导演尔冬升在2004年推出的一部力作,属犯罪,警匪类型片。
它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下香港及大陆社会底层(农民、小商贩、黑帮、妓女、吸毒者等)以及伴之而来的管理阶层(警察、海关、新闻媒体等)的比较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努力和挣扎。
这是香港电影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地道港片,故事发生地也在香港。
可以说香港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先后取代,彼此交流,直至相互融合,孕育出了香港文化。
本文即从《旺角黑夜》为切入点,以不同的视角解析香港文化,从而观察与揭示香港文化那份冲突性与交融性一体、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
视角一.本地文化向内地文化的回归港人讲粤语,内地讲国语。
文化与文化之间最直观的不同恐怕就是语言的区别了,因此,影片台词用语反映了香港与内地地域文化的显著差异。
但问题是,语言的障碍有时对两岸的交流的影响是致命的。
出于方便交流,同时吸引各地受众的需要,必须跨越语言大关。
举两个例子来说,香港建设迪斯尼乐园所招募的员工需要掌握粤语、国语、上海话和英语;香港歌手在九十年代掀起恶补国语的热潮。
香港影片也不例外。
影片的上映为了同时满足两地影迷的需求,同时为了扩展影片的票房市场,使之打入内地,香港电影从很早以前就有了国语翻译版,以《旺角黑夜》为例,在香港本地用粤语上映后,影片继而迅速推出了国语加强版投放内地市场。
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不同时期经历了认同——分离——认同的变迁。
六七十年代由于移民人群对华人文化的认同,香港电影经常大打“中国人”和“民族牌”;80年代,随着香港回归的提出和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人形成强烈的“香港意识”;到了回归之后,文化归属上的认同感与政治身份上的排斥感,又使得香港电影中充满对“中国人和香港人身份”的摇摆与困惑。
而今,香港电影主动向内地靠拢,积极迎合内地观众,打入内地市场,反映了香港本地文化向内地文化的回归的趋势。
视角二.中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融合作为一部警匪片,《旺角黑夜》在细节上也充分反映了中西文明在香港的融合之势。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香港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表达方式,香港电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1. 社会意义香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和问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香港电影反映了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香港一直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
香港电影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和投资,导致了电影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的丰富。
这些电影通过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增进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香港电影关注社会问题,唤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许多香港电影以警匪题材为基础,探讨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犯罪问题。
这些电影通过展示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影响,引发了社会上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最后,香港电影提供了人们逃离现实的娱乐方式。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观众渴望通过电影放松身心,体验情感和冒险。
香港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剧情和动作戏,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文化意义香港电影在文化领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塑造了香港独特的电影文化和艺术风格。
首先,香港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以动作片和武打片为代表。
由于电影制作者的追求创新和实验,香港电影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动作和拍摄技术,例如华丽的打斗场面和高速追逐。
这些独特的风格成为了香港电影的标志,并对国际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香港电影既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香港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例如,一些香港电影通过展示传统武术和哲学思想,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智慧。
最后,香港电影作为创作者的表达形式,影响了香港的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香港电影概述
【内容提要】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
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
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
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
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
香港电影特色
香港电影的特色概述产生的背景与根源不同,香港电影在文化、创作、产业等方方面都不同于大陆电影的特点,下文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总结经验,启迪未来香港电影及大陆电影的发展。
(一)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一览受深好莱坞商业电影制片厂制度、法国“新浪潮”艺术电影理念、“后现代”、娱乐主义和商业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香港电影在发行与制作上均形成独具特色的香港电影工业体系。
香港本土广大的市场和活跃的观众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其成为“东方好莱坞”的基础保障,通过大规模的本土院线建设,保障了本土电影的普及。
此外,录影机、VCD、DVD 的出现,助推了港产片的普及。
以“邵氏兄弟”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大片场制实践失败后,独立制片业再度崛起带动发行体制变革,以“卫星制”占主导地位、以院线为支柱的电影产销秩序形成。
例如,以“嘉禾”为母公司,“四维”、“许氏”、“永盛”、“威禾”、“宝禾”等卫星公司围绕其周围的模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港产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鬼马双星》等经典影片。
(二)香港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发挥由于初期香港电影产生的奠基人大部分是由大陆流向香港的,他们对大陆本土文化的体悟相对较深,这就造成了香港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对传统文化元素颇为重视与迷恋。
1920一194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也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全面、直接和持久的影响,战时电影人南来北往间的艺术交流,为上海与香港电影发展铺就了共同的精神土壤。
此后香港电影新浪潮中,许多导演创作的电影都明显涉及“老上海”风格。
当代香港知名电影人代表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的电影中,无不经常展现出对上海元素“风格”的怀恋。
《阿飞正传》中潘迪华饰演的后母角色执着的操着纯正的上海口音,《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胭脂扣》中的南音“客途秋恨”,无不是中国元素在香港电影中的细节展现。
香港回归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更为紧密,香港电影人主动向大陆更厂阔的市场靠拢,这种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讲述
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讲述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崭露头角。
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现代的商业电影,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法,并分析其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一、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香港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闪回和前瞻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赋予了电影更大的张力和悬念,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感。
此外,香港电影还善于运用多线叙事的结构,即通过多个平行的故事线索来展现不同的视角和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二、香港电影的故事讲述香港电影注重叙事的节奏和节制,善于运用紧凑而快节奏的剪辑手法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通过剪辑的紧凑性,香港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引出故事的关键情节,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感和兴奋感。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还注重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香港电影都注重对角色的细腻描绘和丰富心理的展示,让观众能够真正产生共鸣。
通过情感的表达,香港电影在故事讲述中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层次,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香港电影的重要性香港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具有突出的表现,更因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而受到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香港电影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从而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树立了独特的地位。
其次,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法不仅令影片更具观赏性,也有助于传递深刻的主题和观念。
通过多线叙事和非线性结构,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把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故事中。
最后,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香港电影代表了华人电影的一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将华人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香港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香港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
香港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亚洲电影产业的重要角色。
这个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社会观念,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电影作品。
通过对香港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意识。
一、革命与抗争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中,革命与抗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就展现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体制的关注。
这一主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突出,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在殖民统治和政治变革之间的角力。
例如,1972年的电影《血手印》讲述了香港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抗争历程,通过展现血腥的暴力场面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呼唤社会改革和公平正义。
这一主题还在许多警匪题材的电影中得到了体现,比如《无间道》系列,呈现了黑帮与警察间的斗争以及个体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困局。
二、家庭与社会关系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家庭与社会关系。
香港电影往往将家庭作为情感纽带和社会支撑的重要元素,通过揭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冲突,探讨了现代都市人的身份认同和生存困境。
1986年的电影《阿飞正传》描绘了一个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追逐梦想的故事。
影片通过香港城市复杂的环境以及主人公与家庭、朋友之间的纷争,展现了香港社会中普通人的挣扎和追求。
类似的主题也在其他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无敌幸运星》以及《春光乍泄》等。
三、人性的探索对人性的探索也是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
香港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剖析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欲望,通过对角色的心理刻画,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2000年的电影《花样年华》以及2008年的《东邪西毒》等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风格,以浓烈的情感揭示了人性的迷茫和无奈。
这些电影通过情节的反复和角色的复杂推动,深情地描绘了香港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
四、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香港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元的价值观与观念冲突。
香港作为一个移民背景多元的城市,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在这里交织碰撞,成为了电影作品的重要题材。
我来谈香港电影的本土渊源
第一章:港片的泉源:吸收传统戏曲电影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自不免受到美国以至日本的影响;但像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大国,当然也有本土深厚的渊源。
各国都有不同的戏剧、话剧、歌剧、舞剧和音乐剧,这些都成为电影的泉源,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戏剧”搬上银幕”。
另一个泉源,就是文学作品,小说拍成电影。
其后有了电视,更特别适于篇幅巨大的作品,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电视不属本文的讨论范围。
中国旧时没有话剧,话剧也是从外国传入,当然也成为华语片一大泉源,这与全世界一样。
中国戏剧的特色在传统戏曲,全国性的京、昆,和各种地方戏;其中有文戏也有武戏,都有歌和舞的成份,文戏侧重于歌,武戏侧重于舞,皆与外国的歌剧分别甚大。
中国人的武打,无论南派、北派,都接近舞蹈,北派尤其明显,已有很多人指出,从制片家邵逸夫到影评家石琪,都看出这一点,我也说过甚多,无庸再谈了。
中国电影一直以话剧形式为主流,和西方相同,但吸收传统戏曲的因素,也很早就开始;那时电影的中心在上海,故首先吸收到是“海派京戏”,也受到当时的武侠小说影响,如改编自《江湖奇侠传》的《火烧红莲寺》。
早期的武侠片,情节取自当时的武侠小说,技术得自海派京戏,从上海到中心南移香港皆然,如《黄飞鸿》系列电影和学自海派京戏的“龙虎武师”,都十分明显。
改编自传统戏曲的歌剧(文戏)者也有,但大量改编都在中gong建政以后,京戏如《杨门女将》,地方戏《七仙女》、《梁祝》,在海外都风靡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在文革未起前,文艺活动已由江青等“四人帮”主导,传统戏曲的电影化便划然而上,进入“样板戏”时代,但在香港和海外,改编传统戏曲的电影,却一时成为主流,这是邵逸夫“空降”主政香港邵氏的结果。
邵氏在地方戏曲中独取“黄梅调”,黄梅调用“中州韵”比越剧等接近普通话,自是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不是京剧?我曾当面询诸邵逸夫,他的回复很一针见血,“黄梅调是自然发音”!确实,京戏的特殊发音,不自然,缺乏普通性,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一般人,不易上口;港片之吸收京剧因素,尚有待于日后的武侠片。
香港电影——凝视的快感
香港 电 影 在看 与被 看 中 ,获 得 直 接 的 经 验 ,从 而 会 有 更 精
关键词 :香港 电影奇观社会视觉性凝视看的快感
彩 的 电影 值 得期 待 ,受众 也 在这 观看 中获得 直观 的视觉 经 验 ,从 而影 响和 娱 乐着 大众 的 生活 。 电影这 种视 觉 文化 叙 述着 人 们 的经
香港 ,一 天 可经 历 四个文 明 。 由此 感 叹 ,香港 是 何乡 ?陈 可 辛也 为他 们 制造 一种 隔绝 感 ,并 激发 他们 窥 视 的幻 想 。此 外 , 电影 院
曾在 节 目中袒 露 :香 港就 是 一个 小渔 村而 已。其 实 ,香港 是 全球 中的黑 暗和 银幕 上移 动 的光 影之 亮 的极 端对 比, 也有 助于 催 生单
诉人 们 :香港 致 力商 业拼 搏 ,但 不忘 艺术 享 受 。从尖 沙嘴 到 女人 主观 能 动行 为 ,看本 身 就是 快感 的源 泉 。 主流 电影 ,以及 它 有意 街 ,一路 走 过世 纪沧 桑 。在 高 山上 ,一天 可 以体 验 四个季 节 ;在 识地 形 成 的成规 ,描 绘 了一 个 密封 的世 界 ,它 无视 观 众 的存 在 ,
大 众 文 艺
・ 影视 传媒 ・
香港 电影
张 蕾 凝视 的ຫໍສະໝຸດ 感 4 5 0 0 0 0)
( 河 南 艺术 职业 学 院
摘要 :香港 电影发 展至今 ,其武侠 片 、功 夫片 、黑社 会 片和 喜 叙 事元 素 。像 获得 香港 电影 金 像奖 五项 大 奖 的 《 桃姐 》 ,情 节温 剧片作为其最具特点和魅 力的 “ 四大类型电影”而风靡全亚洲 ,甚至 馨 感人 。还 有杜 琪 峰在 《 再见 1 3 g N) )中让 漂泊 的 浪子 回 归家庭 , 在世界 影坛也形成 了一股 冲击波 ,留下 了难以盛数 的经典影片形成 了 陈果 也把 影 像深 入 到香港 底 层社 会 的残 缺和 破 败 中 ,抒发 香港 人 鲜明的 “ 香港电影文化现 象”。文章 旨在 运用视 觉文化研 究方法,分 真 正 的平 民情怀 。甚至 连星 爷 ,也 在 《 长 江七 号 》这 些影 片 中表 析在香 港这 个奇观社会 中,中西合 璧的香 港电影在叙 事结构 、创作 类 达 了一种 小人物 的温 情 。
探寻香港电影的独特魅力
探寻香港电影的独特魅力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着影迷的目光。
不论是动作片、爱情片还是黑帮片,香港电影都能够在国际影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那么,香港电影是如何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探寻香港电影的魅力所在。
一、多元文化背景的融合香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城市,它融合了中西文化,并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
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在香港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香港电影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也受到了国际观众的热爱。
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效果,将东方文化和西方元素融合到了一起。
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香港电影的故事情节常常扣人心弦,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悬念与紧张感。
无论是李安导演的《喜宴》还是吴宇森导演的《阿飞正传》,香港电影都能够通过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充满了人情世故、生与死的考验,或许正是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香港电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出色的演员表演香港电影不仅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有一流的演员表演。
无论是演技精湛的刘德华,还是风格独特的周星驰,香港电影的演员们总能够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香港电影的演员们不仅擅长动作戏,还能够演绎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冲击。
四、独特的动作设计和打斗场面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动作设计和打斗场面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成龙的功夫动作片,还是李小龙的武术电影,香港电影都能够通过精彩的动作设计和打斗场面带给观众无尽的惊喜。
香港电影的动作设计常常结合了西方的动作元素和东方的武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使其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
五、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香港电影在呈现精彩故事的同时,还常常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许多香港电影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卑微与伟大、爱与自由的较量。
这些电影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90年代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并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概述90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与特点。
香港电影产业在90年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不仅在亚洲地区非常流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许多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赞誉。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以其特有的风格和题材吸引了观众。
在90年代,香港电影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电影,包括动作片、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
在动作片方面,香港电影以其精湛的特技和打斗场面而闻名。
例如,周润发和刘德华等动作巨星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视觉享受。
而在武侠片方面,电影制片人通过改编金庸小说等经典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
香港的武侠片承袭了中国武侠的传统,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香港电影在喜剧片方面也非常出色。
像周星驰和周润发这样的喜剧演员以其出色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幽默和滑稽的元素,还经常提及社会问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包括许多优秀的爱情片。
这些电影以浪漫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心。
电影制片人通过刻画爱情和亲情的细腻之情,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春光灿烂猪八戒》还是《重庆森林》,这些电影都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达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是其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多元化,还是电影制片人的独特创意和才华,都使90年代的香港电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
回顾这个时期的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与创新,也能品味到那个时代鲜活的文化氛围在90年代,香港电影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中国香港电影怀旧书写中的岭南文化精神
中国香港电影怀旧书写中的岭南文化精神2004年,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施引发了两岸三地拍摄合拍片的热潮,预示着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的向新的阶段跃进、深化。
在珠三角湾区概念提出的十年间,粤港两地的文化交流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延伸。
在此之前,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二十世纪末以来的中国香港电影中吸纳了诸多岭南文化因子,不断呈现出粤港文化交融的积极姿态。
中国香港怀旧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岭南文化元素,其重要原因在于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汉唐以来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口,有诸多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商业气息浓厚,形成了包容、开放、世俗化的地域文化氛围。
务实变通、敢闯敢拼、乐观向上、开放兼容的文化气质融入到岭南文化血脉当中。
在历史与地理的双重作用下,中国香港文化与岭南文化拥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处于共同文化圈的粤港文化互动互通也从未间断。
其中,道家、佛家、阴阳五行等宗教文化和武侠文化、世俗文化等具有岭南风格的文化精神传统对中国香港电影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香港电影走出了严肃的高阁,走向了亲切的家常,甚至达到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大卫·波德维尔语)。
中国香港电影作为中国香港社会文化的变迁的重要表征,其怀旧书写亦投射出中国香港的社会文化意识的主要形态。
在其电影镜头下,草根阶级的文化记忆、精神生活中时常可见岭南文化的深刻烙印。
世俗、进取、开放的岭南人文精神渗透到了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香港电影“港味”的形塑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岭南文化的在地经验成为了中国香港电影怀旧美学的重要表征。
一、经世致用、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岭南文化精神渗透到中国香港草根阶级的文化生活中,参与构建了在逆境中奋斗不息的“狮子山下”精神。
《岁月神偷》以罗父俯身勤勉工作的背影作为开幕,讲述了罗父母以一家鞋店撑起整个罗家,勤勤恳恳工作的生活全过程。
光影流传——从电影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光影流传——从电影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差异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时间年月日光影流传———从电影看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差异电影一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
香港在这100多年来文化的发展,是与香港的历史分不开的。
从电影这个生活的小小视窗中,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此消彼长,以及在文化融合的曲折历程中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深层关系。
先从香港电影说起,一谈起香港电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这部电影其实是由美国人开设的电影公司拍摄,严格意义上来不是一部真正的香港电影。
故事讲述一个小偷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结构上颇接近卓别林的喜剧片。
这部电影也成为香港电影的鼻祖。
而香港电影真正繁荣,是从二战之后。
尤其是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而我们这一代所熟知的香港电影,则是从香港电影最黄金的时代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影。
从那时开始香港电影才真正的影响到了全世界。
李小龙让外国人第一次真正的认识到中国功夫和香港电影。
由此,香港电影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力。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也遇到了瓶颈,只好靠卖座保证“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来保证票房,香港电影人开始纷纷向国际其他方向发展,此时涌现出一大批国际知名影星——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至今仍活跃在国际影坛,熠熠生辉。
再来谈谈内地电影,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地电影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和文化原因等电影风格一直走的是“红色路线”,例如:《定军山》、《狂流》、《姊妹花》等。
而香港电影当时作为一种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讯息,一直无法进入大陆市场。
香港电影 历史与发展
香港电影历史与发展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技术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香港电影的起源和发展、代表作品、国际影响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香港电影处于无声电影时代,主要受到美国和日本电影的影响。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香港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1940年代至19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经典电影,如《大篷车》、《小城之春》等。
这些电影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香港电影奠定了基础。
二、代表作品香港电影有许多经典和代表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功夫片和警匪片。
其中,李小龙的《猛龙过江》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将中国功夫与西方电影打斗场景相结合,引发了全球影迷的狂热追捧。
除此之外,周星驰的喜剧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深受观众喜爱。
三、国际影响力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电影风靡亚洲并逐渐进军国际市场。
作为亚洲电影的代表,香港电影在风格和技术上的创新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许多香港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也因此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崇高的地位。
四、面临的挑战尽管香港电影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在大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另外,盗版和网络传播也给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许多困扰。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香港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总结香港电影的历史与发展不仅是一段传奇,也是一个充满创意和独特的故事。
它的成功得益于众多才华横溢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共同努力。
然而,现在的香港电影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
相信香港电影业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香港社会文化
任课教师:张娟
10级国际商学部工商管理专业1020060100 余争光
香港社会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慢慢地现代化。
无论是饮食文化,电影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等等,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由来以及独特的发展进程,到了今天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香港社会文化。
说起香港的电影文化,首先让我想起的便是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
这是香港最早的电影,但是其所有权属于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独资开设的电影公司说拍摄,所以都是美国影片。
到了1909年,布氏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到香港,投资拍摄了《偷烧鸭》。
这部电影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得小偷,正在偷肥胖商贩的烧鸭,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这部电影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所以,《偷烧鸭》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得开山之作,发展了将近100年的历史使其成为一种影片的类型。
然而,香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13年,由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黎明伟自导自演的《庄子试妻》,其维护传统礼数,单方面要求女性守节,亦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伦理片”的开山作,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现象。
到了1933年,黎北海导演的局部有声片《良心》,还有邵醉翁主持的天一公司出品的《白金龙》引起轰动,促使粤语电影兴起。
这只是香港电影的萌芽时
期的几部作品。
香港电影的成长阶段则是从1937年至1945年,上海左翼电影在上海沦陷后南下来到香港,使得香港出现国语片和粤语片并行的格局。
并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日爱国电影:《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白云故乡》等。
之后到了1938年便出现了第一部香港生产得国语片——《貂蝉》。
同年,蔡楚生、司徒敏慧导演拍摄了爱国电影《游击进行曲》。
然而,香港1941年沦陷后,电影也走向了沉寂。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蔡楚生、史东山、张骏祥、白杨等电影人南下,香港电影进入了复苏期,这为日后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946年成立的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三女性》、《风雪夜归人》、《同病不相怜》等作品,而在当时的代表作是蔡楚生监制、王为之导演的《珠江泪》,而第一部彩色粤语片《蝴蝶夫人》以及第一部彩色国语片《锦绣天堂》分别于1948年与1949年拍摄完成。
这段时期便成了香港电影的复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影业公司相继成立,并拍摄了不少轰动一时的著名影片,由此,香港电影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
同时,随着香港电影业的崛起、兴盛,电影的种类也由单一渐渐转变为多元化,有武侠功夫片、喜剧片、鬼片、爱情文艺片、家庭伦理片等等。
现代的电影无论是从种类中、内容上,还是在视觉效果上,都有着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变化。
由过去的无声黑白,
演变为今天的彩色立体声;由过去的内容单一,演变为今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过去的拍摄技巧落后,演变为今天的高科技拍摄手段。
香港电影在不断地改进、完善,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受。
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了于2009年12月18日上映的陈徳森导演的巨作《十月围城》,这部影片耗资巨大,无论是武打动作,还是动作特效都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
改影片讲述1906年10月15日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人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粉碎了一场暗杀行动,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负责接待他的义士商人知道有一批满清政府派来的刺客暗杀,所以请了一批身怀绝技的保镖护送,最后顺利将孙中山送去日本。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就能看到香港现代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从《偷烧鸭》、《庄子试妻》,到现代的《十月围城》。
香港电影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变迁,有盛有衰,但在历史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不停地完善,从不同时期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香港电影的种种变化,正因为有着不同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使得香港电影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电影文化会更上一层楼,给观众新的视觉与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