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_呼兰河传_中的民俗描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 《呼兰河传》 , 是 1940 年在香港完成创作的
民俗描写在 《呼兰河传》 不再只是叙事的背景, 而是直
萧红在 《呼兰河传》 中描写了 一部回忆体的小说, 取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故乡生活。 接成为小说的主体内容。 大致可分为生活民俗、 礼仪民俗、 岁时民 其中描写了故乡很多民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 众多的民俗, 戏、 娘娘庙大会等。 在古老的乡土中国, 这些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中 的大事,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在呼兰河小城中人 们一年到头单调刻板的生活中, 最为隆重热闹的就是 节日里的民俗活动。 钱理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鲁迅与萧红作品 中的社会风俗画的描写, 是一般读者都能注意到的, 但 人们往往把这看作是增加作品色彩的一种手段, 而不 能从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认识和作家文学观的全局去 ① 认识它的意义。 ” 1936 年,萧红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 中曾谈到: “中国人的灵魂在全世界中说起来, 就是病 态的灵魂, ……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 我们想改正 俗、 信仰民俗等。 长期的封建宗法统治, 造成中国旧农 村的停滞闭塞, 保留着传袭千百年的古老的风俗习惯、 生活成规、 民间艺术、 宗教仪式和心理信仰等, 这种民 俗规约铸就着农民的性格, 甚至支配着他们的命运, 成 为解剖国民灵魂的最好的标本。 萧红在 《呼兰河传》 中从文化反思和启蒙的角度写 了巫术和信仰方面一些落后的民俗, 对呼兰河人精神 的桎梏。 萧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跳大神这种近于巫术 的民俗。 跳大神是东北少数民族在过去漫长时代中的 一种土著的民间宗教活动, 就是宗教学上的萨满教的 仪式活动的一种。从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 北卷》 中我们知道: 满洲人凡祭祀、 乞禳必跳神, 俗作
注释: ①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十月.1982 年第一期. ②③④⑤⑥萧红. 呼兰河传. 萧红全集 (上) 哈尔 . 哈尔滨:
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 接受了现代文明 (都市文明) 滨出版社, 1998.
200Leabharlann Baidu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15
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 而是以模式化的 一响,人们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彻夜不眠的前来观 坐在凳子上, 对 日常生活流程展示民俗对乡土社会人生的巨大影响。 看。大神穿着平常人不穿的红裙子 ,
14
2006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面的牌位前点着香。香燃到一半时神就下来了, 大神 就拿了鼓乱跳。 “只是打着鼓, 乱骂一阵, 说这病人, 不 出今夜就必得死的, 死了之后, 还会游魂不散, 家族、 亲 的浸染, 于是在传统乡镇社会中形成的心态和人格发 生了变化, 能够用新的眼光、 新的价值尺度去审视、 衡 量故乡的生活。 这三种距离的统一决定着萧红与描写
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 放河灯, 做法事以 祈求祖宗保佑, 消灾增福, 或超度亡魂, 化解怨气。呼 兰河小城的人们, “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 天还没黑就 奔到河沿等着看河灯。 “河灯有白菜灯、 西瓜灯、 还有 莲花灯。和尚、 道士吹着笙、 管、 笛、 箫, 穿着拼金大红 缎子的褊衫, 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在做道场。那乐器
落尽的悲凉。 当河灯从呼兰河上游流来时 “金呼呼的、 亮通通的” , 人们看了自然满心欢喜; 然而到了下游灯 一会灭一个,逐渐“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 去” , 看河灯的人们感到空虚。 人们心中疑惑不解: “那 河灯, 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这里流露了作者在外 长期漂泊的人生体验: 人生就像一场戏总有曲终人散 之时, 繁华必将归于空虚的荒凉与孤寂。夜半送神归 山时悲凉的鼓声, “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 实在是冷 森森的, 越听就越悲凉。 ” 萧红不禁感叹: “满天星光, 满 ⑥ 屋月亮, 人生何如, 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在对风俗 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 避免了就 风俗而风俗使小说落入非艺术的 “风物志” 、 “民俗志” 的理性叙述中去。 不同时代的读者从这些民俗描写中 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封建 陋习的批判和奇风异俗的好奇。 萧红在民俗描写中深 寓于字里行间的对生命悲剧性的感叹, 带给读者悲凉、 沉郁的审美感受。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载 体, 刻画了故乡农民 “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 同时, 也传 达了个人的审美体验。因此, 《呼兰河传》 中的民俗描 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文 学 评 论
论萧红小说 《呼兰河传》 中的民俗描写
◎包天亮
(汕头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广东・汕头 515063)
摘 要 萧红在 《呼兰河传》 中描绘了东北故乡众多的古风旧俗。一方面, 民俗是作者在自己的文学观下对特定创作题材 的选取; 通过这些民俗描写, 萧红揭示了呼兰河人 “病态的灵魂” 。另一方面, 萧红的民俗描写中蕴含着独特的生命感受和 人生体验, 这些渐渐消逝的民俗, 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文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 萧红 《呼兰河传》 民俗
同时, 二神还要将大神说出的 “神旨神意” 进行回 土的流亡生涯中, 对 “生于斯, 长于斯” 的故土的怀念, 二神, 形成了她浓重的 “故乡情结” , 正是这种情结成为萧红 答或予以强调。呼兰河的人们生病时不求医问药, 认 创作的灵感和动力。在不到十年的创作历程中, 萧红 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大多数都以回忆东北 故乡的生活为主。 萧红的小说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 色彩, 常写到东北故乡的风土习俗画面, 是萧红在自己 的文学观的指导下对创作题材的选取。 萧红的小说 《呼兰河传》 整部作品没有完整、 连贯 为跳大神可以治病。 这种认为病人因为被冤鬼作祟而 久治不愈, 欺骗病者家属的跳大神的活动, 在民国初年 就遭到严禁, 只是在边远地区仍然屡禁不止。呼兰小 城闭塞而沉滞的荒凉环境由此可见一番。 围绕 “跳大神” 活动, 萧红用 “看与被看” 的模式揭 示呼兰河人这种病态的心理。 当天黑下来跳神的鼓声
② 么想头了。 ” 作法之后, 大神恢复常态, 将贡品、 钱物等 就会打开地狱之门 “鬼门关” , 让关押的鬼出来自由活 取走自行享用。 老胡家小团圆媳妇太大方, 长得又高, 动, 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 因此, 民间便盛行在这
走得风快, 左邻右舍就议论纷纷说不像个团圆媳妇。 老胡家就 “管教” 起团圆媳妇来, 打得病殃殃的。老胡 家就开始夜夜跳大神,大神说让团圆媳妇出马(跳大 神) , 否则命就难保了。 于是左邻右舍大家就出了很多 主意, 有的说到扎彩铺扎个纸人, 烧了; 有的说给她吃 个全毛的鸡。 老胡家在大家的热心 “帮助” 下给小团圆 媳妇吃了很多偏方, 小团圆媳妇的病却越来越严重。 “于是就又跳神赶鬼、 看香、 扶觇, 老胡家闹得非常热 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 竟被指 为落伍” 。③众多的看客们,热衷于评论大神和二神的 服饰、 鼓声、 舞姿, 对于病人的生命和家属的苦难却很 冷漠。被看者, 大神和二神为了吸引观众不顾病人的 死活, 用各种野蛮的行为折磨病人; 病人的家属深信不 疑, 帮着大神折腾病人。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的造成 的民众的愚昧和残忍, 是萧红批判和鞭笞的对象。 萧红写出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处于封建文化传统 幽蔽之下是 “集体无意识状态” , 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 乡土传统世界是多么的阴暗而闭塞, 人们的精神是荒 凉的和冷漠的, 乡土的人群是愚昧而顽固的。愚昧的 民众在被 “吃” 的同时也在 “吃人” , 正是这些 “无主名无 意识的杀人团”造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萧红 对这些社会风俗画的描写超越了单纯的地域色彩的角 度, 而是赋予了文化批判的意义。由于萧红一贯坚持 “作家的创作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的创作态度, 即从 “国 民性” 的大背景上去观察人、 表现人的生活, 所以, 萧红 笔下的民俗没有停留在纯粹民俗事象的描写上, 而是 包藏和浸润着深厚的文化批判意蕴。 萧红的民俗描写是作者情感与理性冲突后的审美 创造的结果。 所以茅盾称赞 《呼兰河传》 其比小说更为 诱人在于: “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 凄婉的歌谣。 ” 这种创作心理主要是由于特定的审美距 离造成的。这种审美距离主要是三种因素形成的: 一 是时间距离——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中的、 发生在以 前的故事; 二是空间距离——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 的地点 (故乡) , 寄居在香港; 三是文化距离——萧红选 择了与呼兰小城人皆然不同的生活, 从乡镇走到都市,
④ 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 呼兰河上放河灯 的情景是: “金呼呼的, 亮通通的……两岸上的孩子们,
拍手叫绝, 跳脚欢迎。 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 水上 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 会有这样好的景
⑤ 况。 ” 萧红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描写中, 更多的融 入了一种人生短暂、 命运无常的感慨和盛极而衰、 繁华
戚、 乡里要招灾的。这时吓得那请神的人家赶快烧香 对象之间丰富的精神联系与情感联系——理性的批 点酒, 烧香点酒之后, 若再不行, 就得赶快送上红布来, 判、 情感的怀恋、 或者批判与怀恋的交织。 把红布挂在牌位上; 若再不行, 就得杀鸡, 若闹到了杀 鸡这个阶段, 就多半不能再闹了。因为再闹就没有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鬼 节” , 佛教中称为 “盂兰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 阎罗王
。跳神有跳家神、 跳大神之别。祭祀用者, 是跳 它还来不及” 。1938 年在 《七月》 编辑部举行的文艺座 “萨满” 称为 “跳大神” 。一般都 谈会上, 萧红发表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作家不 家神。其中专以治病惑人者, 是属于某个阶级的, 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 去, 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那么为什 么在抗战之前写了很多文章的人而现在不写呢?我的 解释是: 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 或者 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 但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 间才能够把握住的。 ”笔者认为, 萧红被迫离开东北故 有基本程式: 即请神, 就是向神灵献祭; 然后是降神: 用 敲鼓的方式呼唤神灵到来; 接着就是领神: 也就是神灵 附体, 萨满代神说话言; 最后是送神。 也就是将神灵送 走。在东北汉人中流行的, 已经 “汉化” 的跳大神仪式 中, 请神、 降神、 领神、 送神就这些基本过程还是存在 的。 代表人间且将人间的愿望传达给大神 (萨满) 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