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有什么区别

合集下载

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

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

烃源岩生油理论的组成部分 , 都具有相 同的沉积环境、 相同的有机物质来源、 相同的岩性特征及沉积成岩和
有 机 物 质 热演 化 过程 , 客 观 上 并 不存 在 独 立 的海相 生 油理 论或 陆相 生 油理 论 , 更 不存 在 仅仅 适 合 某 国家或
某地 区的特 色海相 生 油理论 或 陆相 生油理 论 。
源岩 千酪根 类型存 在 的差 异 。
来源: 《 石 油观 察 》
因为任何 地 区和 国 家只是 全球 各 行 政 单元 的 具体 名 称 , 从 石 油地 质 角度 分析 , 任 何 地 区或 国 家的石 油
地质特征 , 都是全球石油地质发展 演化过程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都应 当具有全球石油地质特征 的普遍性规
律和 局 部 区域 的特 殊性 。从 石 油地 球 化 学 角度 分 析 , 唯 一 不 同的是 由 于全球 三 大地表 沉积 环境 所 造成 的 烃
此, 历 史上存在 的海相 生油 与 陆相 生油之 争 , 实际上 是 由 于在石 油 地质研 究和 石 油勘 探 的初 期 阶段 , 仅 根 据
表 面现 象得 出的 片面结论 造 成的 。
从 目前全 球 的石 油勘 探 实践 及 石 油 地球 化 学研 究成 果分 析 , 不论 是 海相 生 油还 是 陆相 生 油 , 都 是 全 球

4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油 气 地 球 物 理
2 0 1 5 年1 月
关 于 海 相 生 油 理 论 和 陆 相 生 油 理 论 问题
通 过 海相 烃 源 岩和 陆相 烃 源岩 的 对 比分 析 不难 发 现 , 海 相 生 油与 陆相 生 油不仅 没有 本质 的 区别 , 而且

陆相生油内容总结

陆相生油内容总结

“陆相生油”理论是从中国油气勘探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发育了许多湖泊,沉积了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积岩,并从中找到了大量的石油。

实验室化验表明,湖泊、河流相沉积岩有机质丰富,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有机质即演变为石油。

因此,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明确提出,海相沉积岩可以形成石油,陆相沉积岩也同样可以形成丰富的石油。

陆相生油理论指导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系列油田。

中国丰富的陆相油气资源是由陆相生油岩形成的。

这些生油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广泛发育的特点,形成了晚二迭世、晚三迭世、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四个主要生油期。

陆相生油岩的若干基本地质特征是:一、大型沉积盆地是陆相沉积和生油岩系发育的广阔场所。

二、陆相沉积发育有多时代和多层组的生油岩系。

三、陆相生油岩系具有多种生油建造类型。

四、陆相沉积盆地内的生油凹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供给体。

了陆相生油岩的主要形成条件:一、古湖盆的存在和发育是生油岩系形成的首要前提。

二、丰富的生油母质是生油岩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母质的良好的保存和转化是生油岩形成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陆相沉积盆地中不仅能生成石油,而且能形成大型油气田。

在油气有机生成学说中,存在着早期生油说与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

前者主张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后者认为沉积物埋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达到成熟,热降(裂)解生成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的区别: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层。

这两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世界范围内海相生成的石油十分广泛,一般情况下也最丰富,而陆相生成的石油较具局限性。

石油地质学作业总要

石油地质学作业总要

1、石油是如何定义的?答: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

2、石油的主要元素、主要组分、族分、馏分有哪些?(再结合组分和族份分析)答:主要元素:C(大于80%)、H,次要为O、S、N主要组分(溶剂分离):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沥青质族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馏份(热分裂):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沥青3、主要元素中钒镍比值有何应用?异戎间二烯烃中的Pr/ph比值有何应用?答:微量元素V(钒)/Ni(镍)比值:海相原油含钒高,V/Ni比高,陆相原油含镍高,V/Ni低(但盐湖相除外)。

Pr/Ph可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未成熟阶段<1,成熟阶段>1(一般>1.5),但盐湖相和强还原环境始终<1。

4、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有何不同?(1)饱烃和芳香烃含量不同。

(2)陆相原油高蜡低硫,海相原油低蜡高硫。

(3)钒、镍含量及比值不同。

(海相含量高,比值大于1;陆相含量低,比值小于1;此外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4)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明显差别。

(海相δ13C值大于-27‰,陆相小于-29‰。

)5、什么是原油的荧光性、旋光性,有何应用意义?答: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

(可以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旋光性:即原油通过偏振光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可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6、什么是边水、底水、夹层水、上层水、下层水?可否图示之?边水: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底水: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在油气田范围内的非油(气)层水,可根据它们与油(气)层的相对位置,分别称为上层水、夹层水和下层水。

7、苏林分类有哪些水型(四个基本类型)?它们的石油地质定义?(1)硫酸钠型(Na2SO4):属于地表或近地表的水型,对油气的保存不利。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任何一块由沉积而形成的岩石都凝聚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反映岩石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被称为“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在此环境中沉积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换言之,沉积相包括了沉积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海、陆、湖沼、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还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等以及沉积时的构造背景是隆起还是坳陷(凹陷),沉积时期水介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同,沉积物就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为区别它们就引入沉积相概念,以便展现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中的分布。

岩石的岩性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等)以及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它们被叫做相标志,用以区别不同的相类型。

“海相”是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

根据形成的海水深度与在海洋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陆相”是在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包括湖泊相、河流相、河湖过渡相、沼泽相以及火山沉积相。

一提到海相沉积,人们就想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的确,海的规模是湖无法相比的。

此外,海水的盐度高,是咸的;而地质历史中绝大多数湖泊盐度低,是淡水,只有少部分湖泊盐度较高。

海洋有潮汐作用,而湖泊没有。

湖与海的诸多差异导致了湖相沉积与海相沉积有很大的区别。

(1)沉积规模的差异:海相沉积的规模大,同一个相带分布范围一般都很大,例如奥陶纪的海相沉积分布在华北,其可对比性要比当地后来形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大得多。

(2)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沉积不到1%,而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比例较大。

在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范围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

湖相沉积的规模小,相带分布范围窄,湖盆面积大者万余平方千米,小者不足数百平方千米。

(3)海相碎屑岩的成分较单一,结构较简单,以分选好的石英砂岩为主。

而湖相碎屑岩的成分复杂,结构差异大,既有分选好的石英砂岩,又有分选差的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

思考题

思考题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解释概念:石油,天然气,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油田水,矿化度。

二、回答问题1.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哪些特征?2.正烷烃分布曲线的特征取决于哪些因素?3.什么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馏分组成?4.你所了解的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哪些?5.如何对石油进行分类?试述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及各类的成分特点。

6.海相油和陆相油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区别?7.化学成分、温度、压力等对石油的颜色、比重、粘度等有何影响?8.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各有何特点?9.为什么石油具有荧光性?10.为什么石油具有旋光性?11.与常规油相比,重质油和沥青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上有何特别之处?12.天然气有哪些产状类型?13.油田水的赋存状态和来源有哪些?14.油田水的主要化学组成有哪些?如何对油田水进行水型划分?水型与环境有何关系?12.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如何?石油、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组成有何特征?13.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14.某油田水分析结果如下(毫克当量数/升): Cl :16.12, SO4:1.55, HCO3:16.05, Na 4:0.0, Mg: 0.2, Ca :0.15;试确定其水型。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概念:干酪根沥青成熟温度门限深度门限温度生油窗液态窗(液态石油存生)石油的死亡线 TTI 石油热裂解石油热焦化湿气指数二次生油生油岩生油层生油层系剩余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细菌气生物气煤层气煤型气煤成气煤气发生率低熟油二、回答问题1. 石油成因说有几大学派,各自的实质是什么?2. 早晚有机成因说的区别是什么?3.生油的原始物质是什么?为什么?4.直接生油物质是什么?其结构和成分有什么特点?根据化学成分将干酪根分几种类型,各自是什么?根据干酪根的H/C,O/C你能区分其类型吗?5. 油气生成需要什么样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条件6. 细菌、催化剂和放射元素在油气生成过程中都起什么作用?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7.油气生成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什么关系?8. 自述TTI计算的基本原理、TTI计算的具体过程,并学会利用实际资料计算TTI值?9. TTI在油勘探中有何作用?10. 叙述油气生成的现代模式?11. 有哪几类生油岩评价指标,明确其作用,并熟记其数值?12. 天然气有哪几种成类型,各自的识别标志是什么?13.生物气的形成条件是什么?14.生物气的组成特点是什么?15.煤型气的组成特点是什么?16.如何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17.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1.什么是储集层?储集层具备哪些基本特性?2. 什么是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度与渗透率的表示单位、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是什么?3.什么是岩石孔隙结构?它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4 .什么是排替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5. 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砂岩体的成因类型和主要特征是什么?6. 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试比较碎屑岩、碳酸盐岩、特殊岩类三类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差异。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及策略摘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战略物资。

一个国家要是没有石油,或者是石油紧缺,就是个非常危险的问题。

实际上中国的原油已经进口达7000万吨,每年要拿出200亿美元,到国际市场上去把原油换回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关键词:油气资源;二次创业;勘探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7.002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7-005-07 收稿日期:2012-03-28一、目前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后备可采储量不足。

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第二,风险勘察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

我国国家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第四,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第五,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

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 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石油地质基础——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陆相组

石油地质基础——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陆相组

4.沉积构造冲积扇沉积因属间歇性急流成因,故层理发育较差或中等。

●泥石流沉积——块状层理或不显层理;●细粒泥质沉积物——可见薄的水平层理●粗粒碎屑沉积——可见不太明显和不太规则的交错层理,斜层倾向扇缘,倾角为10~15°。

垂向上,层理构造表现为流水沉积物与泥质沉积物复杂交互的构造序列。

粗碎屑沉积中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多位于扇顶附近;砂质沉积局部可见流水波痕;砾石若有定向排列,则呈“向源倾斜”,倾角为30~40°。

泥质表层可发育泥裂、雨痕、流痕等。

5.特征沉积类型冲积扇通常为辫状河床沉积和或泥石流沉积。

其中筛积物、泥石流沉积则是冲积扇最好鉴定标志。

└→发育于扇体上部,向扇缘渐减。

二、冲积扇与油气关系最著名的实例:新疆克拉玛依油田P-T砂砾岩沉积体是古代冲积扇。

它由七个冲积扇组成,沿老山山前古盆地边缘断裂带分布,彼此连接构成冲积裙带。

以中—细砾岩为主。

各扇扇中部位砂砾岩体发育,厚度较大,向扇缘减薄。

2个问题:●什么亚相储油最有利?扇中砂砾岩粒度适中,分选稍好,胶结疏松,孔隙性和渗透性相对较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地带。

●粒度分选很差,颗粒间的孔隙呢?对注水驱油影响?二、河流沉积相河流沉积相又称冲积相。

河流沉积在陆相地层中极为常见,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广泛分布。

(一)河流的类型1.按河流发育阶段划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河流。

2.按河道分叉参数和弯曲度划分:平直河、蛇曲(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四种类型。

3.按地形及坡降划分:山区河流和平源河流。

4.不同类型河流的主要特征(1)平直河(2)曲流河(3)辫状河(4)网状河(二)河流沉积环境及沉积地貌河流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尤其是在近海和近湖地带,大量的泥砂物堆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上最主要的地貌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河谷,分布有河床、浅滩、天然堤、河漫滩和决口扇等。

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河流相发育的岩石类型以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粘土岩,碳酸盐岩少见。

盆地为例陆相生油

盆地为例陆相生油
至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地质学界还在分析世界各地发现的陆相地层产出的原油,尽管存在不同的来源与成因解释,但已孕育着陆相生油理论,它将作为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冲击着惟海相成油理论的主导地位。应当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一些中外学者虽承认陆相石油生成和聚集的事实,却还不能证明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集、转化、运移,并能够形成较大型油气田。
1941年,《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这篇放射光芒的划时代论文首次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议上宣读。“中国陆相生油”这一崭新的命题出自当时正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中国青年?潘钟祥。1931年,潘钟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4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他指出“陕北的石油产自陆相三叠系及侏罗系,四川产天然气的自流井无疑也是陆相地层”。赴美求学后,他在浩瀚的文献中也发现了诸如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泡德瓦斯油田的原油产于陆相第三系的例证,终于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的论点。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陆相盆地中又有一重大发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普斯兰盆地和库珀盆地找到了一系列由陆相沉积所形成的大中型油气田。
中国在进入70年代以后,先后在湖北江汉盆地、陕甘宁地区以及苏北和豫西南等地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1975年末,河北任丘的古潜山油田的发现开拓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也经历了从背斜油田、断块油田到复式油气聚集带等不同的认识论发展阶段。
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建立了适合中国的“陆相找油”理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1928年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办。”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风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陆相石油与生油理论

陆相石油与生油理论

陆相石油与生油理论
何志高
【期刊名称】《石油知识》
【年(卷),期】2003()1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学术界,当然尤其是在石油地质界,'陆相生油理论'盛行,它实际上早已成定论,几乎无人公开质疑:在《辞海》,从1980年第1版到1999年版,均已《陆相生油说》为词目:同时,该《辞海》在定义《生油说》词条时,把'陆相生油理论'称之为一种:'生油说',立于'无机生油'。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陆相石油理论;陆上生油理论;石油;成因
【作者】何志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关于海相生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问题 [J], ;
2.陆相层系的石油生成和生油岩评价 [J], Powe.,TG;徐景君
3.一个理论,一座丰碑--记中国陆相生油学科带头人黄第藩 [J], 国晔
4.陆相生油理论的确立(连载)潘钟祥与陆相生油说的提出 [J], 石宝珩
5.陆相生油理论的确立(连载)——其他老一辈地质家对陆相生油说的贡献 [J], 石宝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相生油理论

海相生油理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海相生油实验报告姓名:学号:日期:指导教师:简述 (3)一、海相地层的特点 (4)二、海相地层的生油原理 (5)三、海相沉积 (6)四、海相石油的特点 (8)五、我国海相生油现状分析 (8)六、中国海相生油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10)参考文献 (13)海相生油是海相沉积层生成石油的泛称。

海相生油是世界油气勘探的主要趋势。

人类发现并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石油、天然气只是近100 年的事情。

经过不懈的理论探讨和勘探实践,人们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系统的油气生成、聚集以及油气藏形成、分布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础和结论都认为,石油的生成和油气藏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中进行的。

早在1863 年,加拿大著名石油地质学家T.S. 亨特就阐明了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

前苏联地球化学之父B·A·别纳科依在其名著地球化学概论》中指出,石油是海洋生物生成的。

1943 年美国地质学家W·E·普赖特再次强调:“石油是未变质的近海成因的海相岩层中的组成部分。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浅海之中生活着极小的动物———“浮游生物”,每年都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死去并且沉到海底。

河流又把大量枯萎的植物和淤泥带到海洋,植物和浮游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淤泥和盐分又把它们覆盖起来,于是在海底形成一种沉积物。

淤泥沉积物越积越厚。

海水加在淤泥上的压力很大,这时候,淤泥沉积物结晶成岩———海相沉积岩后,深埋地下一定深度,就开始生成油气。

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目前,欧洲、美洲、中东等许多地区,都找到了海洋环境生成的大量石油。

一、海相地层的特点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

众所周知,沉积物中有机质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的缺氧程度。

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的区别

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的区别
2 . 6 变频 技术 在 泵 中的应 用
泵将机 械能装换 为液体 能量 ,以抽送 液体 为 目 的。水泵不仅可以用来输送液体 ,而且能够实现液体 增压 ,它在矿 区给水 、给液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 以 往 的工 作 中,泵空 转 时 间相对 较 长 ,在频 繁 的起 停 工 作 中容易发生故障,同时也耗费了大量 的电能。将变 频技术运用到泵中可 以有效 的提高设备运行率 ,减少 设备故障的发生 ,同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操 作起来也非常简单 。其中中国矿业大学设计 出了一套 煤矿井下排水泵站的监控 系统 ,这在提高水泵性能方 面 有很 好 的效 果 。将 变 频器 利 用 到水 泵 中 ,可 以给 水
设备。将变频技术利用到胶带输送机中就可 以解决这 些 问题 ,一 些 煤炭 企 业运 用 四象 限变频 调 速 技术 后起 到 了明显的效果 ,它对输送机起到 了保护作用 ,解决 了电机失控 的问题 ,减少 了故障的发生 ,延长了设备 的寿命 。而且 还能 够 提 高输送 机 的运行 效 率 ,减 少 了 运行过程中电能的损耗 , 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 3 】 。

物和 类脂 组 分是 形 成 石 油的 重要 物 ,而 以 陆源 高等 植 物 为主 的 陆相 沉 积 地 层 中的有 机 质 以木 质 类 纤 维素 为 主 , 含 类 脂 物 少。
当陆相沉积层发 育了深水湖泊为主的盆地 时,其有机
质 性 质也 会 改 变 , 大量 的 湖 生 生物得 到 繁 殖 , 使 有 机 质 类脂成 分 增加 , 同样 会 形成 较丰 富 的石 油 ;
[ 1 ] 谭 春培 . 煤矿机 电设备 中变频技 术的运 用 [ J ] _ 才智 , 2 0 1 2
( 1 8 ) : 1 5 .

海相生油 陆相生油

海相生油  陆相生油

• 最早提出“中国的陆相也可能生油”概念的是一 名老地质学家潘钟祥。1941年,当时正在美国堪 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潘钟祥在美国石油地质 学家协会上首次提出,陕北的石油产自属于陆相 沉积的三叠系及侏罗系,此外,四川产天然气的 自流井也是陆相地层。但作为一名沉积学家,他 只是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石油探测的新可能。 • 同时,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于1937年在新 疆发现了独山子油田,1938年在甘肃玉门开发出 了老君庙油田。为实践上证实中国可以从陆相地 层中找到石油提供了先期准备。
“陆相生油论”摘掉中国贫油帽
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 量首次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 产油大国行列,而陆相生油 指导了整个新中国石油开发 的进程。
“解放前,中国石油的产量很少,年产 量不到9亿吨,基本都靠国外进口的洋油, 比如美孚等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 明回忆。解放后,随着多位石油地质学家 的理论探索,和大庆、渤海湾等大型油田 的勘探和开发,中国终于脱掉了“贫油” 这顶帽子,向世界证明了又一个石油大国 的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理论指 导,就是“陆相生油”理论。
“贫油”帽子戴多年
• 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山 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 行石油勘探调查,没有什么收获。据此,美国明尼苏达大 学埃蒙斯教授于1921年断言:“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 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 • 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在 一篇题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论文中再次强 调,中国没有新生代海相沉积,似乎为“中国陆相贫油” 又增加了论据。 • 跟随世界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中国在解放前的 的确确心甘情愿地戴着“贫油” • 这顶帽子。“解放前只有甘肃、新疆、陕西和四川四 个地方有一点油气,根本出不了什么油,一年只有9万吨 油。”那个时候,中国更多的是进口“洋油”,“美孚” (Mobil)公司的变和石油勘探重点战略的东移让中国 的石油工业发生了巨变。 50年代末,松辽盆地的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被发 现。 大庆油田的原油产自白垩系陆相储层,厚度达1000米以 上,油田规模约1000平方公里,年产量达5000万吨。

陆相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论述陆相生油理论地质1201班李楠032120113简述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及前苏联的油气大多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因此,那些地方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这便是所谓的海相地层生油论。

其中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如富勒、克拉普等)还来中国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当看到中国大陆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便认为“中国自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出版物中把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

这种观点一度影响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几乎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没有被海相生油论所禁锢。

潘钟祥、谢家荣、翁文灏、孙健初等对“非海相不能生油”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是潘钟祥,而后黄汲清、翁文波、李春昱、陈贲、尹赞勋、阮维周、王尚文、高振西等学者先后都论述了石油同陆相沉积的关系。

解放后,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终于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油田,用勘探实践确立了陆相地层生油论,这是中国石油人对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陆相地层的特点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海陆相原油是指沉积在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形成的原油两者之间的基本区别。

海陆相原油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条件,因此在化学成分、组成特征以及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相原油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它通常富含有机质来源于海洋生物的遗骸和沉积物。

海洋环境中的盐度高、氧气稀少,使得海相原油的有机质在分解时受到限制,因此其成分相对较为稳定。

海相原油的主要特点是硫含量低、含氮化合物较多,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气体,如甲烷、乙烷等。

此外,海相原油中的重质组分相对较少,轻质组分相对较多,使其具有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的可流动性。

而陆相原油则是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其有机质来源主要是陆地植被的残体和沉积物。

陆地环境中的氧气充足,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因此陆相原油的成分相对较不稳定。

陆相原油的主要特点是硫含量较高、含氮化合物较少,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沥青质和重质组分,使其具有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可流动性。

海陆相原油的形成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相原油的形成通常与海洋生物的富集和沉积作用有关。

海洋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有机质在死亡后沉积在海底,经过长期的压实和热化作用,形成了海相原油。

而陆相原油的形成则与陆地环境中的植被生长和富集有关。

陆地上的植物在死亡后经过压实和热化作用,形成了陆相原油。

总结起来,海陆相原油在化学成分、组成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相原油通常富含有机质来源于海洋生物,成分相对稳定,硫含量低,黏度较低;而陆相原油则主要来源于陆地植被,成分相对不稳定,硫含量高,黏度较高。

这些差异使得海陆相原油在开采、炼制和利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对于能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有什么区别
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层。

这两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世界范围内海相生成的石油十分广泛,一般情况下也最丰富,而陆相生成的石油较具局限性。

首先,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

众所周知,沉积物中有机质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的缺氧程度。

一般来说,海洋的咸水环境比陆相淡水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即便是海洋咸水环境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也只能保存原始有机质的0.1%)。

当陆相湖泊达到半深水?深水湖泊环境时,同样也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与保存,但一般情况下总体规模不如海相盆地。

第二是海相生油岩中有机质更有利于油气生成。

脂肪物和类脂组分是形成石油的重要物质。

海洋浮游生物中含类脂组分较高,而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陆相沉积地层中的有机质以木质类纤维素为主,含类脂物少。

当陆相沉积层发育了深水湖泊为主的盆地时,其有机质性质也会改变,大量的湖生生物得到繁殖,使有机质类脂成分增加,同样会形成较丰富的石油。

第三是陆相沉积盆地多分布在山前、山间活动区域,规模相对较小,并常受造山活动、断裂活动影响,油藏保存条件不够理想。

而海相盆地规模大,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构造简单,面积大,有利于大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而且油藏保存相对要好。

同时,海相地层沉积稳定,沉积相类型少,生油岩和储油岩变化少、分布广,好生油岩和储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

这就保证了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并且能及时的运移到优质的储层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聚集成油气藏。

上述的几点基本差异决定了海相盆地含油区的石油产量、储量规模及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石油分布中占有绝对优势。

而无论海、陆相间有多少差异,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海相沉积盆地油气生成环境与陆相盆地油气生成环境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