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正确诊断植物病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的人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102,其中实训课时数70,共计6学分。

2.课程目标1.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能正确诊断植物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2.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3.能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4.能识记农药的基本知识并能安全合理使用农药;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和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现代农艺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2.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

3.掌握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

5.了解常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6.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知识。

7.会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的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

8.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

9.会农药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0.具备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11.了解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参考学时102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材应充分体现实施对象植物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植物上虫害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内容展现应将植物上病虫害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描述结合,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1)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工作情境,应用标本、挂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症状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植物保护基础》教学大纲讲述

《植物保护基础》教学大纲讲述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基础计划学时:7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热带作物生产技术制订人:热作系丁丽芬制订时间:2015年3月审定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修订时间及次数:2015年10月10日第 2 次修订修订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

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热带作物常见的病、虫、草的进行正确识别,准确稀释和使用农药,熟练操作植保机械,并能够对热带作物常见的病、虫、草、鼠害制定出相应有效防治方案、并能实施防治方案。

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特色本课程是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昆虫、病害、农药三大部分;该课程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一)基本知识植物保护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热带作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具体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三)自学能力除了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研读教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外多到图书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学会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项目一热带作物病虫害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有害生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指出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强调自然因素控制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四)教学实施1.教学建议(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

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

(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

(4)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充实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本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植物保护》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植物保护》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植物保护》课程考评方式与标准
《植物保护》课程制定了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考核”的考核评价办法。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业评价和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对每一项目都制定了具体考核标准。

1.理论考核(占50%)
(1)集中考核(80%)。

包括期中(30%)和期末(50%)考核,分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 闭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卷部分则突出能力考核如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2)平时考核(20%)。

平时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出勤管理考核、课堂上的答问考核、平时作业考核等。

课堂上的答问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表现,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互评分占40%,教师评分占60%。

2.实践考核(占50%)
(1)实践操作能力(60%)。

考核内容包括实习前的准备情况,操作规范程度、熟练程度和按要求执行实践操作的程度。

由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评定。

学生自评分占20%、任课教师评分占30%、实训指导教师评分占50%。

(2)实训报告(20%)。

按要求完成实训报告,由教师和实习小组根据标准评分,互评分占30%,教师评分占70%。

(3)实习态度(20%)。

包括遵纪守时、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等方面,由教师评定。

项目考核标准
项目一“植物有害生物识别”考核标准
项目二“植物有害生物调查和预测预报”考核标准。

(整理)《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整理)《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英文名称:plant protection学时:72学分:3.0适用对象: 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科目,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草坪学、普通遗传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保护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是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应用科学。

本大纲根据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及培养目标制定。

内容包括认识植物病虫害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性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重要性,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独立思考和钻研创新精神。

英文简介:"Plant protection" is a discipline-based compulsory of turf science, which describing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out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urf science includes the harm of plant pes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rinciple of plant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prevention fir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plant pathology and entomology, as well as the major plant pest diagnostic methods , 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full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lve into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45学时,实验27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二部分为昆虫学部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农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与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质量检验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保护技术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与防治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作物植保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植物保护技术的关键能力,反映植物保护技术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防治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识别、测报、防治主要农作物常见的有害生物,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农业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能识别常见的农业昆虫。

2.了解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相应病原物的形态结构,能诊断植物的病害。

3.了解杂草的为害,掌握除草剂选择性的原理,能有效防治农田杂草。

4.能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测报和综合防治。

5.了解农药的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会配制和安全使用农药。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设计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设计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分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3. 熟悉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安全使用方法;4. 了解我国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2. 学会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3. 能够运用植物保护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4.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植物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基本概念:植物保护的定义、意义、原则;2. 植物病虫害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的分类、症状特征、发生规律;3. 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4. 农药的使用与安全: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安全使用原则、农药残留控制;5. 植物保护法律法规:我国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6. 实践操作:现场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制定防治方案、农药配制与使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植物保护基本概念、原则;第二课时:植物病虫害识别(一);第三课时:植物病虫害识别(二);第四课时: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一);第五课时: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二);第六课时:农药的使用与安全;第七课时: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实践操作。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组织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常祖明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综合职业力量。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根本把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进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推测预报的根本学问和方法,把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 学问教学目标1.把握农业昆虫识别的根本学问。

2.把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根本学问。

3.了解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

4.生疏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 力量培育目标1.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

2.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

3.把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

4.把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

5.根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草进展综合防治的力量。

6.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草的发生状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力量。

(三) 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具有从事病、虫、草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培育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第一章农业昆虫根本学问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生疏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各附器的构造、功能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内部构造、生理在防治方面的应用,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识别农业昆虫主要类群,进而明确其生长发育与四周环境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主要园艺植物害虫的发生与防治和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打下良好根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外部形态识别;昆虫生殖、发育及习性。

难点:重要昆虫类群的识别。

三、教学内容1、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3、昆虫的主要生物学习性4、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5、农业昆虫重要的识别其次章植物病害诊断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病症、类型;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病症特点和发病规律,把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技术。

《植物保护》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有效防止病虫草鼠的危害。

118 学时。

四、学分6.5 学分。

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1.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2.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具有从事病、虫、草、鼠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识别和诊断主要农作物病虫害;2.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和预测预报方法;3.基本具备对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4.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技术;5.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识别基本知识;2.掌握植物病害诊断基本知识;3.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4.熟悉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

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总体设计要求,确立“工作任务驱动式、实践和理论整合式”的植保课程设计理念。

以使学生掌握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植物保护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植物保护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并参照农作物植保员国家职业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正确诊断植物病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的人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102,其中实训课时数70,共计6学分。

2.课程目标1.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能正确诊断植物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2.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3.能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4.能识记农药的基本知识并能安全合理使用农药;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和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现代农艺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1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
2.学生作
3.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基础计划学时:7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农科类专业制订人:热作系制订时间:2012年2月审定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修订时间及次数:2012年 11月10 日第 2 次修订修订人:热作系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为农科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

课程内容主要讲述植物病害的概况、症状特点,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害虫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

利用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识别病害和害虫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种病害、害虫的发生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课程特色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两大部分;前部分除介绍病害、虫害、农药、植保机械的基础知识,后部分着重讲授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一)基本知识植物保护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三)自学能力除了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研读教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外多到图书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学会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植保在茶叶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性质和任务;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并学会区分病状和病征类型;掌握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病状和病征类型的识别,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三)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茶树病虫害对茶树的危害性,进一步认识到防治病虫害对茶叶生产的重要性,为今后如何防治病虫害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掌握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症状的类型。

(四)教学建议利用标本、彩图、多媒体,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绪论1、茶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在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2、我国植保科学的进展和现况3、茶叶病虫害防治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1、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与伤害的区别2、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类型(2)病征的类型3、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条件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5、植物病害的分类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质;掌握真菌、细菌、病毒病害、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传染性病害的特点及识别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非传染性病害的特点和识别方法,难点病害的识别。

(三)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非传染性病害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结合标本、挂图、彩图进行讲解,利于学生能进一步了解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非传染性病害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1、真菌(1)真菌的特征(2)真菌的主要类群(3)真菌病害的特点及识别方法2、病毒(1)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本质(2)病毒的侵入、复制和运转(3)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识别方法3、细菌(1)真菌的特征(2)真菌的主要类群(3)真菌病害的特点及识别方法4、线虫(1)线虫的一般性状(2)线虫的主要类群(3)线虫病害的特点及识别方法5、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性(1)寄生性(2)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性6、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第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知道病害诊断的步骤方法;掌握病害诊断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病害诊断的方法。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植物传染性病害病原的鉴定方法。

(四)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与实验课相结合,使学生明确鉴定病原的过程。

(五)教学内容1、植物病害的诊断的步骤和方法(1)田间症状观察(2)病原鉴定①生理病害的病因诊断②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2、诊断应注意的问题第四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侵入期、潜育期的环境条件;知道病害的侵染过程、寄生性、致病性;掌握病害的侵染循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病原物的寄生性、专化性、致病性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及传播方式。

难点植物病害的预测分析。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及传播方式。

(四)教学建议利用对比的方式讲解内容,便于学生记忆。

植物病害的预测分析与实验课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1、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1)病原物的寄生性、专化性、致病性(2)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3)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避病、抗病、耐病、免疫)2、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1)侵入期的侵入途径及影响侵入期的环境条件(2)潜育期的特点及影响潜育期的因素(3)发病期3、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1)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3)病原物的传播方式4、植物病害的预测(1)预测的理论基础(2)预测的类型(3)预测的方法第五章昆虫的外部形态(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昆虫的特征;知道触角、口器、足、翅的组成和类型;学会分辨触角、口器;掌握咀嚼式、刺吸式口器为害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昆虫纲的特征,昆虫的触角、翅、足的类型。

难点昆虫的触角、翅、足类型的区分。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学会区分昆虫常见的触角、翅、足的类型。

(四)教学建议利用标本、彩图、多媒体,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1、昆虫的外部形态(1)昆虫的头部(2)昆虫的胸部(3)昆虫的腹部(4)昆虫的体壁第六章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及生理特点和昆虫的系统与防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及生理特点。

难点昆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对杀虫剂的影响。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及生理特点。

知道昆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对杀虫剂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讲授时与实验解剖课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内容1、昆虫内部器官和生理系统的位置2、体壁及其衍生物3、昆虫的消化系统及生理(1)昆虫的消化吸收及营养4、昆虫的排泄系统及生理5、昆虫的呼吸系统及生理6、昆虫的神经系统及生理(1)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7昆虫的生殖系统及生理(1)雌性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2)雄性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8、昆虫的循环系统及生理9、昆虫的激素和外激素第七章昆虫的生物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发育和生物学;知道羽化、孵化、雌雄两性、变态、世代、生活史的概念;学会分辨昆虫的各个发育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昆虫的生殖方式、发育及生物学。

难点昆虫的生物学。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昆虫的发育及生物学。

(四)教学建议利用标本、彩图、多媒体,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1、昆虫的生殖方式2、昆虫的发育与变态3、成虫的生物学4、世代和年生活史5、休眠和滞育6、昆虫的行为习性第八章昆虫的分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昆虫的主要目科的特征;学会识别茶叶生产技术中的常见昆虫。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农业螨类等特征及主要昆虫(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昆虫的主要目科,并学会识别茶叶生产技术中常见的昆虫。

(四)教学建议利用标本、彩图、多媒体,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1、昆虫分类的原理及意义2、茶叶生产技术昆虫主要目科(1)等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2)直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3)同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4)半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5)鞘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6)鳞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7)缨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8)双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9)膜翅目的特征及主要昆虫3、农业螨类第九章昆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和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害虫的预测预报方法,难点预测预报方法的运用。

(三)基本要求要求学会害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建议理论授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气候条件对昆虫的影响2、土壤对昆虫的影响3、昆虫的食物和天敌4、害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第十章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有害生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指出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强调自然因素控制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

明确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利弊和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能够选择符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策略的防治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和各种防治方法的利弊。

无公害植物生产与植物农药残留控制。

(三)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并能实施。

(四)教学建议利用标本、彩图、多媒体、实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1、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基本原理。

第二节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的概念、意义。

2、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3、植物检疫法规及现状。

第二节农业防治1、栽培措施及育种途径防治害虫。

2、农业防治的利弊。

第三节生物防治1、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2、生物防治举例。

第四节物理防治1、物理防治原理2、物理防治的具体措施。

第五节化学防治1、农药的基础知识。

2、农药的使用方法3、农药的稀释4、植保机械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