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它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给人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打破了传统对于神话和历史故事的既定叙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现代的思维对其进行了重新演绎。

他的笔触既幽默诙谐,又饱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沉重,在轻松中体会到了严肃。

比如《补天》这一篇,女娲创造人类的伟大神话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了新的色彩。

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她有着普通人的烦恼和疲惫。

她在努力补天的过程中,周围是一群麻木不仁、只知看热闹的“小东西”。

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描写,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精神的空虚和愚昧。

这种对传统神话的颠覆式改编,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奔月》则把后羿这位射日英雄的生活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的英雄,如今却为了生计发愁,连最基本的食物都难以获取。

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对他心生埋怨。

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曾经有过辉煌成就的人,在现实的困境中逐渐被遗忘和冷落的悲哀。

《理水》塑造了大禹和众大员截然不同的形象。

众大员只知吃喝享乐、无所作为,而大禹则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心为了治水,为了百姓。

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赞扬了真正为人民做事的实干家。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神话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古老的故事与现实社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审视当下。

这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古代,但却处处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先生以他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如人们的麻木不仁、官员的腐败无能、知识分子的空虚软弱等。

他通过这些故事,呼唤着人们的觉醒,激励着人们去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的一部想象力创造力都令人惊奇的作品集,无论其形式和内容如何荒诞怪异,其背后的思想总是有迹可循的,是鲁迅早期作品的延续与升华。

小说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为基本依据,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现代性的创新,体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纠缠,并凭借其新颖的艺术形式、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后人爱不释手。

本文基于《故事新编》文本中塑造的丰富立体的正反人物,结合一些作品,论述并评论其中透射出的多样人性,深度挖掘人性。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现代视角、人性鲁迅通过改写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用“古今交融”和“油滑”的特殊写法,进入了无人能及的艺术境界,给予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全新小说形式。

《故事新编》中的女娲、大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等形象是“诚与爱”的典型,而文化山上的学者、逢蒙、治水大员等形象却是“瞒和骗”的典型。

笔者深入探索《故事新编》,是理解鲁迅的“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人性之诚与爱作品开篇便从那个混沌的纪元中女娲“对生命的忠诚与热爱” 开始说起。

《补天》中的女娲的伟大创举就是给世界带来生命的讯息。

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

创世的女娲沉浸于对新生命的喜悦之中,但女娲的行为还是得不到理解,甚至横眉冷对、冷笑、痛骂、咬手。

从人的角度看女娲的想法:天已经是歪斜开裂,地已经是龌龊破烂,毫没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女娲必须要做补天造人之事。

笔者不由想到:鲁迅先生对文学的启蒙是兴趣,而他将其当成了毕生之事业,呕心沥血的创作,却是为了救国救民。

并且先生如同女娲一般帮助国人补那漏洞百出,萎靡不振的精神之天。

文本中种种畸形的、变态的行为无不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时的国人愚昧无知,自私自立之行为的最好写照。

相反对比之下,女娲无私奉献、牺牲之精神,救民于水火之信念,反映了她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鲁迅的用意一是对人性的肯定,即通过人性化女娲的作为,歌颂了她的担当与奉献;二是对神性力量的削弱,在鲁迅的思想中,神的力量是虚无缥缈的,而人的力量却是实在的,这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密切相关。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提起鲁迅,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那个严肃犀利、笔锋如刀的文学家形象。

但当我读完《故事新编》这本书,却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鲁迅。

在《故事新编》里,鲁迅把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可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幽默讽刺。

就说《补天》这一篇吧,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可在鲁迅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一个会疲惫、会抱怨的普通人。

她费力地创造着人类,却被这些“小东西”的吵闹搞得心烦意乱。

当她补天时,那些人类还在下面为了一些琐事争斗不休,完全不关心天塌下来的危险。

鲁迅把女娲的无奈和人类的自私愚昧写得活灵活现,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人性的弱点。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后羿,在这篇故事里却成了一个为生计发愁的“过气”英雄。

他曾经的辉煌不再,每天只能为了给妻子嫦娥弄点吃的而奔波。

嫦娥呢,也不再是那个温柔美丽的仙女,而是一个整天抱怨生活的“怨妇”。

后羿好不容易打回来的猎物,不是乌鸦就是麻雀,嫦娥吃腻了,竟然偷吃了仙药飞到月宫去了。

这可把后羿气坏了,可又无可奈何。

鲁迅用这样的故事,调侃了英雄的落寞和现实的残酷。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理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鲁迅却把目光聚焦在了那些官员和学者身上。

他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对治水的事情一窍不通,却还对真正做事的大禹指手画脚。

而大禹呢,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满脚是泥,带着一群和他一样务实的人,辛辛苦苦地治水。

那些官员们还嫌弃大禹不懂礼仪,不懂得“文化”。

看到这里,我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不就是在讽刺那些只知道空谈、不干实事的人吗?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坐在书桌前,一边写一边偷笑的样子。

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和神话的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以前,我总觉得鲁迅的文章很严肃,很难懂。

但通过《故事新编》,我发现他也有这么可爱、这么调皮的时候。

19《故事新编》读后感

19《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收录了从1922年至1935年间的八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欣赏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文笔的幽默与犀利,更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最为欣赏的是鲁迅先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独特处理方式。

他以神话和历史为背景,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讽刺,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命运。

通过鲁迅先生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也感受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其次,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幽默、犀利的文笔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言简意赅,但却能够深入人心。

在《故事新编》中,他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远古的神话和历史故事,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他也不忘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用犀利的文笔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

这种文笔风格既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才华横溢,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立场。

此外,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还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通过对于神话和历史的重新解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既有对于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通过鲁迅先生的思考,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的智慧和眼光,也感受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让我惊叹不已,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处理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份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我相信,《故事新编》将继续影响我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

毕业论文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就是关注现实——论鲁迅《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在一九三六年一月出版,全书一共有八篇小故事,都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小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进行重新加工,赋予它新的意义(句子不通)。

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生活不能忘怀而对事物的描写与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对人生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驰骋于自己所营造的想象空间中,可以毫不顾忌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中,他可以任意抒写他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的思索,他就像一个巨人,站在人类未曾到过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感受着复杂的人生体验。

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看 他的人事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看 他的人事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看他的人事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摘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故事八则,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

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鲁迅的《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

如《自选集・自序》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在这里,神话、传说及史实本身作为“新编”的对象,是既定的,即使它们的流传有歧异,但作者对之只存在选择的问题;而“演义”,却自然而然包含着艺术虚构即鲁迅所谓“点染”的成分。

在《故事新编》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争议是颇大的。

有人认为它是浪漫的主义的,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的,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总之,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故事新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既有浪漫主义的描写,也有现实主义的反映。

神话、传说作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异性,它们的自身内容就内在地要求着作家在改编之时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而史实,作为有据可考的历史,因其具有客观真实性,先天地倾向于现实主义,但由于作家在改编它们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导向现实主义,又可以导向浪漫主义。

《故事新编》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鲁迅在回顾小说创作的时候,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明其艺术概括的手段是:“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

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

例如《奔月》中的后羿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19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例如《理水》中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

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繁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

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

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故事新编之鲁迅思想分析

故事新编之鲁迅思想分析

故事新编《铸剑》篇之我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

他由于家道中落而深知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悲哀;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深刻观察亦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革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是那个黑暗时代里通宵不眠的守夜人,是专作恶声的猫头鹰;他将绝望看做革命的动力,将包围自己的黑暗和死亡看做革命道路上的铺路石。

这样的思考凝聚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为新文化运动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而在这篇选自《故事新编》的小说《铸剑》中,鲁迅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复仇思想。

以及富创造力的写作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将自身化作“黑色人”带领身负杀父之仇的少年眉间尺复仇,最终“黑色人”牺牲自己和少年一同完成了复仇大业。

这大大体现了鲁迅“要英俊出于中国”,“甘愿做人梯,让别人踏着他的肩背攀登向上。

”的精神。

鲁迅曾加入左联,愿为这些激进的青年所利用。

虽然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已经能看出,他早已看清这些少年人“皆茄花色”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与《铸剑》中所描写的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关系极为相似。

他们的相似点在于共同的目的——“复仇”。

鲁迅是主张复仇的,他认为“报复不是同级之间的斗争,而是建立在过去曾有恃强凌弱的前提下,弱者对强者的报复。

”他在遗嘱中写道:“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他还补充说:“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原谅。

’”这种复仇所体现的反抗精神恰恰就是千年来被儒家礼让文化所主导的中国所缺失的。

对这些沉睡着的庸众,这些被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伸过去,分明是不敢反抗却要高声嚷着“儿子打老子”的阿Q们,鲁迅先生以“黑色人”的身份一剑刺破了他们自我安慰的谎言。

即使将所有的痛苦置之不理,而专注于写好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圆。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是一部以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为蓝本,由现代作家重新编写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人生、社会和文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鲁迅故事新编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

有的人心胸狭隘,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有的人心存善良,乐于助人,但最终却被社会所摧残。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鲁迅故事新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有的人因为社会的不公正而备受煎熬,无法摆脱困境。

这些形象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鲁迅故事新编通过对文学的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

浅析《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故事新编》王思淇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唯一一本以远古神话为背景的小说。

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主体意蕴、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浅析其对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体现的正在逐渐觉醒和增强的现代女性意识。

此外,鲁迅还尝试运用古今杂糅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其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时代先觉者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创作背景;文化批判;女性意识;古今杂糅作者简介:王思淇(1999-),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62-01一、创作背景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提到当时创作的最初想法是取材于古今来做短篇小说。

于是,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尝试创作了第一篇取材于神话的小说《不周山》。

初到厦门时,鲁迅独居在一间石屋中,无尽的悲凉和哀伤从四面八方传来。

由此爆发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正是《铸剑》的根源。

从当时的生存境遇看,在厦大工作的鲁迅生计已成问题,物质生活难以得到满足,还要面对政客、同行的攻击,又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倍受冲击。

《奔月》中逢蒙射杀后羿的情节似乎就在影射高长虹对鲁迅的诽谤。

作为一位时代的先觉者,鲁迅饱受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之苦,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重压带给他的必然是孤寂的。

《非攻》与《理水》的主题都是歌颂赞美英雄,这是时隔十年后,鲁迅再次“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开始召回自我。

鲁迅作为左翼文化界的“旗手”,英雄的身份虽然会给予他满足感,但也会带给他孤独和沉重。

二、主题意蕴(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是一个非常擅于反思的人,他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部否定,而是在经过认真反思的基础上理性的、辨证的批判。

鲁迅在其早期的文言论文中曾说不要盲目采用西方,而应“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及其作品概述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

2.《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3.《故事新编》中的故事风格各异,包括科幻、神话、讽刺等,展现出鲁迅独特的创作才华。

二、新编的特点和价值1.《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2.鲁迅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故事分析1.《出关》中,鲁迅描写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矛盾。

2.《在酒楼上》中,鲁迅描写了他在酒楼上回忆过去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3.《铸剑》中,鲁迅通过一个古代复仇故事,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

正文(篇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其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展现出鲁迅独特的创作才华。

在新编的特点和价值方面,《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鲁迅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故事分析方面,《出关》中,鲁迅描写了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矛盾。

《在酒楼上》中,鲁迅描写了他在酒楼上回忆过去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目录(篇2)一、鲁迅与《故事新编》1.鲁迅与《故事新编》的背景介绍:《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2006年。

2.鲁迅与《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八篇以古代神话和传说为题材的小说,包括《补天》、《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起死》、《奔月》和《铸剑》。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由故事新编看鲁迅先生

由故事新编看鲁迅先生

先生跨越千古的寂寞——由《故事新编》看鲁迅先生自古以来研究历史的,即那种对于历史情有独钟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将历史作为成就现实中事业的补助手段,以之作为自己的一种借用工具,如同司马迁之于《史记》司马光之于《资治通鉴》,多数的史官也是此类之人;另一类则是将自己埋在历史的故纸堆中,以历史埋葬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愤恨,正如同清朝嘉靖学派和先生之辈。

当然历史本身是无法还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变得无法澄清或者说是很难找到些许的真实的痕迹。

当然即使我们身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即使身为见证者依然不能够证明其是否是事实本来的样子,这样更不必说后世的人了。

当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大部分是记载于史书的,这些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资料大部分无疑是经过了著书者大部分是统治者的个人删改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历史的片面性乃至是个人性。

之所以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历史本身具有很大的个性化,每个人均有自己的一部历史。

当然大部分人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消逝或是生命的结束就彻底的消失了,也许有一部分留在了他人的历史中得到延续或者是改变乃至是消逝。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历史得到了人类历史主体的延续或者是扩大化,甚至扩展成为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是一个邦国的历史。

对于其的真假诠释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当然多数是后人在以自己的感情将其改变着。

既然历史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在读鲁迅先生的这本貌似是改编的笑料或者是解构历史的书时,我们必须要看到鲁迅先生在其中所深深凝结的自己的浓浓的悲切之情。

这种悲切之情也许也就是另一种含泪的微笑吧!先生应该不是真心的喜欢历史的至少不是身心研究历史的人。

毕竟中国的历史正如先生所言只是两个奴隶的时代。

先生在历史中唯一找得到的恐怕也只是悲伤和失望甚至是愤怒了。

但是先生在现实之中得到的只是更加的伤悲,因而只能在较为好一些的地方驻足了,而这个地方恐怕只有这历史故纸堆这一方区域了。

这些文字无疑是先生对于现实失望的产物,当时的先生已经处于人生的晚期了,经过长久的奋争和失望的经历,先生无疑已经倦了累了。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从“立人”出发,鲁迅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

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

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关键词】鲁迅作品;“立人”思想;审美素养;教学价值自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期间,无论教材如何改版,各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始终是“重量级嘉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有所变化。

受鲁迅“思想家”光辉的影响,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以来更多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的挖掘,而对作品的“审美”存在一定的缺失。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还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无一不是“美”的彰显与体现,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曾说:“立国先立人”,“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

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

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

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

“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

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

“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最新版3篇)目录(篇1)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正文(篇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的关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与思想内涵】《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通过对传统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如《阿 Q 正传》中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对封建礼教的讽刺。

2.对人性的剖析:鲁迅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虚荣与孤独,《白光》中陈士成的贪婪与堕落等。

3.对社会的揭示: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如《药》中的人性沦丧和社会冷漠,《祝福》中的封建迷信等。

4.对未来的希望:鲁迅在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如《一件小事》中对青年一代的期望,《铸剑》中对英雄的赞美等。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讽刺、幽默等手法,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2.深刻的心理描绘:鲁迅擅长抓住人物的心理特点,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3.精细的细节描写:鲁迅在作品中注重细节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

4.语言的创新:鲁迅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词汇和句式,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升了文学的艺术价值。

目录(篇2)1.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2.《故事新编》中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正文(篇2)一、鲁迅的《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 1936 年间所写的八篇短篇小说。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刘俐俐摘要: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

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

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

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

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

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与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与故事始终相伴。

关键词:《故事新编》小说人类学后现代意义发生方式作者简介:刘俐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

电子邮箱:liulili@nankai.edu.cnTitle:An AnthropologicalReflection on Lu Xun’s Old TalesRetold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tries to present an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 on the stories in Lu Xun’s Old TalesRetold.For Lu Xun,the stories were important,especially the old stories in the ancient classics,and he crea-tively rewrote the classical stories to get across what he wanted to convey.In his rewriting,Lu Xun combined materials from many classics so as to make the retold stories take on artistic features of creative stories.Lu Xun’s Old TalesRetold merged well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on writing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which evolved from the antique myth and tale,the pre-Qin fables,the legendary tal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novel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modern times.Lu Xun’s Old TalesRetold was written in the style of legendary story and he experimented in characterization,plot,diction,and narrative time -space sequence in narrativ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ning gestation,Old TalesRetold shows unique textual features which lead to the opening up of the interpretative horizon,the expanding of the audience to all ages,and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ignifi-cation.These methods of meaning gestation are essentially postmodern in nature.By way of these methods,Lu Xun demonstrated in Old TalesRetold that story-telling and listening(writing and reading)is an inbuilt desire in human beings and that story has always been the vehicle for man’s need for meaning.Key words:Old TalesRetold story anthropology postmodern methods of meaning gestationAuthor:Liu Lili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Her research focuses o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Email:liulili@nankai.edu.cn在当今叙事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开阔视野下,重读鲁迅《故事新编》,发现涉及的问题非常宽泛: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小说;主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故事;旧故事如何编成新故事等诸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09现当代文学方璐摘要:人所共知,“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

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

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

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关键词:“立人”思想、故事新编一、“立人”思想的渊源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省察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

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

因此,鲁迅提出“立人”思想附和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20世纪初,中华民族阽危,国民不争,令无数志士焦心沥血。

梁启超忧虑中国人“无血性”,决意“振刷国人的精神。

邹容作《革命军》,坦言四万万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而是奴隶,奋力疾呼“吾愿我同胞……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另一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昏睡的国民,竟不惜蹈海以警世。

与当时许多先驱者相比,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更切肤、更深邃,他从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到人的精神之潜力,看到人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更新的原动力。

“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1】中国的孱弱根病在国民。

因此,在中国培养理想人性是当务之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自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2】鲁迅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构思了具体操作“国民性”改造的理路,在思想领域里改造国民精神,剔除非人的奴性,兑现人的价值,以达到“立人”的终极意义。

然后再通过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这也就是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写到的“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张精神”是鲁迅“立人”的“道术”,也是改造国民性之思想的基本内容,因此,“立人”思想的提出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创作确立了元点和终极目标。

鲁迅的“立人”思想又源于他自身的生活历程和思想道路。

众所周知,鲁迅在“五四”以前,即经历了习水师(振兴海军)、学开矿(振兴实业)、学医(增强国民体质)、从文(改造国民灵魂)这样一个思想与求索历程。

它基本上“浓缩”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众多民族精英的奋斗历程,从而达到了进入文化层改革和创建现代文化的认识水平: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这反映了鲁迅的思想发展紧密地结合着也反应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和历史节拍,形成了他作为民族思考者和文化代言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品格。

东渡扶桑之后,身在异国,刺激多端,据许寿裳回忆说,1902年,二人同在日本弘文书院学日语,“见面时每每谈中国民族性的缺点”。

为了彻底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痼疾,鲁迅毅然中断学医,走向文学。

鲁迅自己说:“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鲁迅推崇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以追述到1903年,译述《斯巴达之魂》和《月界旅行》时,前者寓意以斯巴达人之勇武来匡正国民的懦弱;后者使国民“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这时,鲁迅已经不自觉地把克服“中国民族的缺点”与文学启蒙连接在一起了。

1907年,鲁迅发表了诸多关于人之生成、思想发展和精神生活的论文。

“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

”这些认识进一步表明“立人”思想日臻成熟,寓国民性改造于文学创作的行为也更为自觉。

那么,鲁迅“立人”,要立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人?他的立人之道又在哪呢?他说:“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尊个性”、“张精神”这就是鲁迅“立人”主张的主要内涵,也是他赋予觉悟了的新“人”的主要特点。

首先,“尊个性”。

他把人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来看待,强调个性,强调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强调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鲁迅这里,抽象的“人”的概念第一次被还原到人的个体生命自身,人不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附属,不再是人类世界的附属。

鲁迅认为,每个生命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和理由,每个个体生命都具有一种独立不依他的特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有独立的个体意志,人与人之间不论贵贱、贫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他从整体上头注人,承认人作为一个生物,既是精神的,也是肉体的,个体生命中所具有的一切自然的欲望都是天然合理的。

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没有权力剥夺人的生命需求。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彻底摆脱了对他人的依附,从而彻底走出被奴役的关系,进人生命的自由状态”。

【3】所以他极力批判中国人非人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状态,极力批判传统道德对人生命欲望的扼杀,对人的生存、爱情、个性自由的扼杀。

他说:“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4】他看到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所以力图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来改造社会环境和解除社会规范在人内心造成的无形的枷锁,力图把人从枷钦中解放出来,促使国民产生“人”的觉悟和做“人”的追求。

他说:“人类向各民族要求的是‘人’。

”【5】其次,“张精神”。

他强调人的精神意志,赋予精神的东西以极高的意义。

他说:“知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辉光,于人生为无当。

”【6】他认为,人在物质的满足之后,应该不断走向内心,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自由驰骋,从本性上说,人有一种不断向上,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即“所谓向上之民,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趣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7】网,要离开相对的有限的世界,趋向一个绝对的、无限至上的境界来建构更高尚的生命需求。

同时这种精神一旦建立起来,它又对人的人格和行为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鲁迅之所以一生致力于思想启蒙,之所以想通过“立人”的方式来“立国”,就是因为“他认为人和人的行为对历史的构成和发展的主宰作用,而人格和人的行为又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或人的精神直接决定的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8】正是因为如此,在强调精神力量的同时,他还非常重视人的意志力。

他刻意追求强大意志力,因为惟有超常的意志力才能直面和超越生命苦难,真正维护个体精神的自由。

正是在这样一个个体精神自由的指导下,鲁迅对社会上一切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束缚与压制都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和反抗。

日本学者增田涉说,在鲁迅的著作和日常的谈话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奴隶,在别人看来似乎不是问题的地方,他都会从中发现新的奴役关系的产生。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尊个性”尊的是一种独立自主、健全发展的个体人格,“张精神”张的是精神至上、自由解放的个体精神。

独立人格和个体精神互为联系互为彰显,从而成就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由自觉的人。

这就是鲁迅“立人”的内涵,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观照一切,以人的生命价值为第一要义,目标直接指向人的独立自由。

鲁迅的这种“立人”思想,其科学性囊括了欧洲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所有的观点,同时也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解放思想—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得到完全的解放,获得自由的生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庄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这种与马恩思想不期而同的契合,意味着在鲁迅这里,中国“人”的概念终于获得现代意义。

二、“立人”思想的体现对“立人”思想的理性思考促进了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他期望“用他(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负载他的“立人”思想。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

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把他的“立人”思想转换了视角,由近观而拉向远观、由现实而拉向远古,有了距离感,也就更易全面、系统地审视出国民性,有了历史作屏障,他可以把心中的“立人”标志幻化成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他们虽然活动于古代,但具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代名词。

因而,通过分析《故事新编》可以更真切地透视鲁迅的“立人”思想。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意图是“历史——新的文化(道德)观念——立人(人立)”。

鲁迅拷问历史,并在对历史的拷问中试图重新阐释历史,从远古(上古)——未受仁义道德(或曰孔老)浸染的历史中延引或开创出另一条文化路径,或者说,他要借古人的躯壳,传导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从而建构起另一种有别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新的文化历史传统。

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鲁迅“那时的意见”是:从现实取材进行批判,从历史取材进行重构,两者的大背景或指导思想是:改造国民性,再造中国文化精神。

批判和建构,只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简言之,鲁迅试图在中国造成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解释学运动,从中国古代(上古),也就是从老庄之前的历史神话传说中发掘出有利于当时人的主体觉醒的精神资源,以期在中国建构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传统,建立一种全新的有自由独立意识的人格和文化精神,建构一种全新的国民性和大写的人。

立人,模塑理想人格的典型和典范,以期改造国民性,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初衷,也是其目的所在。

鲁迅试图从儒道传统的权威之外——这一无人踏行的荆棘中孑然前行,在没有路的地方另踏出一条路来,通过“立人”——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的建构和模塑——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

那么鲁迅欲“立”起来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有别于闰土、孔乙己们的“大写的人”——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是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原意是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

《补天》(《不周山》)中流溢着力比多的萌动和创造的伟力。

读完《补天》掩卷沉思,一个强烈的感觉和感受是:在女娲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光亮照射下的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身着古衣冠的小丈夫们和那些抢着在女娲丰腴的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舞着“女娲氏之肠”的大旗而争当女娲的嫡派的禁军们,不仅他们的行为显得是那样的可悲、可笑和可耻,更要命的是他们的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衰败、虚假和卑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