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鲁迅对教育的看法.
鲁迅先生对教育的看法深刻而具有前瞻性,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鲁迅对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1. 立人为本:鲁迅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即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他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摆脱旧文化和旧教育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改革国民性:鲁迅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从改革国民性做起。
他批判了旧文化中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 尊个性张精神:鲁迅提倡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昂扬精神的个体。
4. 教育的现代性:鲁迅认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
5. 教育的实践性:鲁迅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教育方式。
6. 教师的角色:鲁迅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7. 教育与社会:鲁迅认为教育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教育改革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他倡导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8. 批判旧教育:鲁迅对旧式的封建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9. 提倡白话文教育: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白话文更接近民众,更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鲁迅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立人教育对当代儿童教育意义--连云港立人教育
立人教育思想给予当代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连云港立人教育在鲁迅的思想学说中,“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为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作为一个自觉探讨人的问题的思想家,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给予从始至终的关注。
鲁迅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伟大贡献也是他的“立人”思想。
鲁迅认为:“立人”是绝对不能让步的,守不住这条线,就永远走不出“奴隶时代”,“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是摆在其他任何事之前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也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前提。
也因此,鲁迅十分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从自己童年时代的切身体验和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中痛切地感受到了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他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怎样的儿童鲁迅认为,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主要是培养“奴才”和“顽童”,而当今的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只有培养“后起新人”,才能使新的一代,“将来成为完全的人”。
这种“后起新人”应是什么样子呢?鲁迅说,培养孩子要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观点是:儿童首先应该是健康的、健壮的,并且应该是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甚至是顽皮的。
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他反对把儿童教成唯唯诺诺、老成持重、低眉顺眼之类的小奴才。
另外,他还认为,儿童应该是顽强的,勇敢的,挺胸仰面的,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品格。
这就是说,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中,他注重儿童教育要使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样,儿童才会以一个健康的“人”的姿态而存在。
二、怎样培养儿童根据鲁迅“立人”这一思想,再结合鲁迅在一些作品中所渗透所蕴涵的一些教育见解,我们可以在鲁迅认为的“怎样培养儿童”这一问题上,总结出以下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几个观点。
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
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立人”思想的学习感悟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赵浙红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在他的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而其指归却是“立人”,使国人都具人格而不是“奴格”。
何谓“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
——这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精髓。
先生在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高扬“人”的旗帜,谋求尊严生活和探求精神发展,为人类解放找到了最终的指归。
经历了鲁迅“立人”思想和生命哲学的洗礼,我似乎看到了当时先生焦灼的眼神,似乎听到了先生当时心底的呐喊,又似乎看到了先生在黑暗中辗转难眠,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
是啊!面对国人沉默的生命,先生急啊!“人立而后凡事举”,先生如是说。
他让我们懂得“自觉”是人的精神支柱,自觉地生命是人生意义的展现而不是“苟活”,既要保存这生命,也要延续生命,更要发展生命,把握生的权利和生命价值的真谛就是爱生命;他让我们懂得张扬个性就是焕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勇猛、执信和操守才能体现人格上的自主精神,即拥有自主的思想,自主的行动,自主的是非判断力;更让我们懂得人的唯一出路在于理性地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并改造自己……人是灵与肉的结合,是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抽去灵魂,失为主体,剩下的肉躯就只能做牛马,做奴隶,“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压迫下不幸沦落至此,且集体无意识。
即为奴隶,便显奴性——冷漠、自私,非主体的麻木;守旧、健忘、迷信,非主体的自欺;敷衍、献媚、无特操、“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非主体的欺人与受欺。
总之是一切有悖于主体人的品性。
这种在长期的封建制度压迫下衍生出来的奴性正是种种国民劣根性的“原点” 。
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是人格;人作为人的社会认同也是人格。
鲁迅“立人”思想对于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以高校人文教育为例
年前 , 鲁迅呼吁“ 立人 ” 。而如 今 , 人 文教 育岌岌 可危 !连我 们 中文系的大 学生都正 在和鲁 迅渐 远 , 还有几 人去 读鲁迅 ? 更不用说几人 能懂 得“ 立人 ” 思 想的 内涵与 意义 了。作 为一 名现代文学 的 老师 , 我觉 得 自己有 责任 去深 入研 读 鲁迅 的
“ 他认为人 和人 的行为对 历史 的构 成和 发展 的主 宰作用 , 而
“ 立人 ” 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 虽然 我本沧 海一粟 , 但, “ 勿以
善小 而不 为” ; 不一定有结果 , 但 至少我应该去努力。
一
、
何为“ 立人” ?
早在 1 9 0 7年 , 身在 日本 的鲁 迅在 《 文 化偏 至论 》 就提出 了“ 立人” 这一主张 : “ 是故将生 存两 间 , 角 逐列 国是务 , 其首 在立人 , 人立而 后凡 事举 ; 若其 道术 , 乃必 尊 个性 而 张精 神
既建 , 乃始雄厉无前 , 屹然独见于天 下 , 更何 有于肤 浅凡庸之
事物哉? ” 【 2 其后 , 在《 科学 史教篇 》 、 《摩 罗诗力 说》 、 《破恶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呼伦 贝尔学院科研项 目《 鲁迅“ 立人 ” 思想与 当代人文教育) 的结题 论文。 [ 作者简介】 陈艳华 , 女, 内蒙古赤峰市人 ,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讲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 现 当代文学 。
语文学刊
2 0 1 4年 第 1 1 期
鲁迅“ 立人” 思 想 对 于 当代 人 文 教 育 的现 实 意 义
浅析《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一、“立人”的根本在于儿童教育,应以孩子为本位“立人”思想是鲁迅最早提出的。
所谓“立人”,即是人的自由与解放。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指出:“……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述,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①鲁迅提出的“立人”思想,把“沙聚之邦”的中国改造成为“人国”的思想,是充满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色彩的。
是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禁锢人民群众思想而提出的一个思想启蒙运动的理论纲领。
而鲁迅一生关注的“立人”问题,根本在于儿童教育。
同时,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针对国民现状提出的“立人”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鲁迅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其实正是在谈论一个民族的国民性问题。
鲁迅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所以他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
”②因此,鲁迅把国民教育问题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鲁迅在1919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评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核心问题正是儿童教育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提出了“一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即把孩子放在“本为”,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
并且,鲁迅也批判了传统的伦理体系中那种父亲对孩子有“恩”的观点。
这种态度源自于大人的“爱”。
因为要把传统中的“恩”转换为“爱”,因此父母与子女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应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
鲁迅深知中国的封建正统教育对待孩子的不良影响,封建正统教育实际上是对孩子实行一种“奴化”教育,把孩子往驯良的“静”的方向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是一个好孩子,最终成为只会成为听从命令的奴隶和愚钝的机器。
鲁迅认为,父母应该敢于“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③这是父母对待孩子最无私,也是最正确的爱。
同时,也是鲁迅对于儿童教育的最好诠释。
二、《朝花夕拾》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一)儿童读书问题,对充满封建色彩的读物批判中国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新型的儿童读物非常稀少,大量的传统儿童读物仍在使用,其特征也与儿童心理特点相悖。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
■滋豳
C h i n e s e f o r u m 来自镙, { I 诗 丈
解读鲁迅的 “ 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 —
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 品为例
赵 亚 平
( 贵 州省教 育科 学院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0 1 )
【 摘要 】 鲁迅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一位难于逾越的伟大作 家。其作品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语文教科书
【 关键词 】 “ 立人”思想;独立人格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纵 观鲁迅 的小 说 中 ,不难 发现 ,二元 对立 的意象 表述 成为鲁 迅 小说 复杂 性 的一大 特色 。如光 明与黑 暗 ,沉 睡与 觉醒 ,吃 人者 与被 吃者 ,觉醒者 与庸 众 ,人与 兽 ,以及 空虚 与充实 ,自由与 限制 等等 , 这 些看似 相反 或冲 突 的意象 既增 添 了鲁迅 思想 的复杂 性和 深邃 性 , 又 为后 人在解 读鲁 迅思 想 的道路 上提 供 了多角度 的 可能性 。本 文从 二 元对 立的 角度切 入 ,寻 找鲁迅 先生 “ 立 人” 思想 的情感 线索 ,以 及 “ 人 ”所处 的社 会现 实 ,并阐释 “ 立人 ”思想 的现 代教 育意义 。 “ 立人 ”思想提出的复杂心境
.
( 一 )“ 说 ”与 “ 不说 ” 的矛盾
在鲁迅 的小 说 《 伤逝 》 中, 男 主人 公涓生 就面 临着这 样一 个 “ 说” 与 “ 不 说 ”的 困境 。他和 子君 的感情 后来 发生 变化 ,已经不 爱子 君 了 ,这 时 涓生就 面 临着一 个难 题 :我告 不告诉 她 呢? 不说 ,是 “ 说 谎 ” ,是虚 伪 ,也 是对子 君感 情 的欺骗 ,但如 果说 出真话 ,告诉 子 君 “ 我不 爱你 了” ,又担 心子 君承 受不 住感情 的创 痛 ,特别 在 当时 的社 会里 ,不 能承 受之 重还有 封建 思想 下 的流言蜚 语 以及伦 理道 德 的指 骂 ,也会 变相地 将她 推 向死亡 的火 坑 中。最后 ,她果然 在孤 寂 中死 去 ,涓生 也因此 无法 摆脱 内心 的负疚 。 夹 缝 中的两难 选择 ,无论 是 “ 说”还 是 “ 不说 ”都要 付 出 良心 和道 德 的沉痛 代价 。这 是鲁 迅笔 下涓生 的 言说难题 ,同样 ,也 是终 生 折磨鲁 迅 的言说 困境 。 ( 二 )“ 纪念 ”还 是 “ 忘却” 的彷徨 在 高 中语 文教材 ( 人教 版 )必 修 1《 记 念刘 和珍 君》 一文 ,高 中教材 的教 学 目标 中希 望学 生通 过 掌握课 文 以悲愤 ( 悼念 烈士 、痛 恨 反动 政府 )作 为贯穿 全 文的 线索 ,认 识 反动政 府 的残 忍以及 反对 文 人 的下流 无耻 ,牢记 “ 三 ・ 一 八 ”惨案 的教 训 ,珍惜 今天 的幸福 生 活 。但 回头再 次翻 看此 文 ,将 之放 在鲁 迅作 品研 究的 范畴 中 ,重 新 研读 教材 。发 现鲁 迅先生 在 字里行 间也 流露 了 内心的诸 多 困惑 。 文章一 开始 ,学 生 问 , “ 先 生 ,你 写了 纪念文 章没 有? ”鲁 迅说 : “ 没有 。” “ 你还 是写 一点 吧 , 刘和珍 生前 就很爱 看先 生 的文章 。” 可是要 写 了 ,鲁 迅 又想 : “ 写 点东 西与死 者又 毫不相 干 ”所 以又想 不 写 。但不 写就 会被 遗忘 所吞 噬 ,于是乎 , “ 忘却 的救 世主快 要 降 临了 吧 ,我 正有 写一 点东 西 的必要 了 。” ……梳理 得来 ,整 篇文 章 都 在这 “ 写” 与 “ 不写 ” , “ 说 ” 还是 “ 不说 ” 的矛盾 中盘 旋 、困 惑。这 背后 也是对 题 目中 “ 忘却 ”还是 “ 纪念 ” 的困惑 。 矛盾 的思 想之后 ,是 鲁迅冷 僻 的思索 。二元 对立 的矛盾 心境 之 下, 总要 选择一 条救 国 的启 蒙之 路 ,困顿 之时 , 钱 玄 同的一句 话 “ 总 有一 些人 清醒 了 ,不可否 认 ,没有 破坏 这铁屋 子 的希望 ” 犹如及 时 雨般 浸润 了鲁 迅 的心 田。正是 这一 点点 的 “ 希 望 ”触动 和诱 发 了鲁 迅拿 起 “ 枪 杆 子” 的勇 气和决 心 。这一 点点 “ 希 望”也 是鲁 迅 走上 启蒙 国 民精 神和 建立 “ 立人 ”思 想的 文学之 路 的动 力来 源 。
鲁迅“立人”思想下的当代教育理念建构
鲁迅“立人”思想下的当代教育理念建构作者:章桂周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0年第04期摘要:改造国民性和“立人”是鲁迅终生孜孜探求的问题。
“立人”的要义在于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强调具体的个体、自由的状态、精神的意义,从而让沙聚之邦转为人国。
教育追求立德树人,成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鲁迅“立人”思想可以成为当今教育理念建构汲取的思想资源,启迪广大教师要以生为本,强调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鲁迅;“立人”思想;教育理念;建构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2-0004-0520世纪初,我国内忧外患,社会千疮百孔。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在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尼采的个人主义思想后,逐渐确立了“立人”的思想。
鲁迅好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提到,鲁迅在日本弘文书院读书时,常与他讨论三个相关的大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的病根何在?改造国民性和“立人”是鲁迅终生孜孜探求的问题。
鲁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是表象,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立人,在于人的个体精神自由。
他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
”表明了“立人”的重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念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将会成为我们丰厚的思想资源。
一、注重个人,张扬个性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谈到:“聚今人之所张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曰类,则其为类之大较二:一曰汝其为国民,一曰汝其为世界人。
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
寻其立意,虽都无条贯主的,而皆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以独制众者古,而众或反离,以众虐独者今,而不许其抵拒,众昌言自由,而自由之蕉萃孤虚实莫甚焉。
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鲁迅的“立人”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者:邱兴宇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3期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很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没有教育专著,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对许多教育问题发表了革新性见解和主张。
他不仅提出了关于儿童、青年、妇女教育的思想,而且对如何做一个合格教育者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
在这些教育思想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立人”思想,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
今天,我们再度审视鲁迅“立人”的教育思想,依然能够从中寻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
一、“立人”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坟·灯下漫笔》第一卷P212),面对中国社会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之间循环转换,国人在浸染一切的巨大“染缸”里变为“看客”的麻木沉沦,他树立了全民教育目标——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他希望通过教育,国人最终有“人的价格”,成为独立、自主、自由的人,能“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20世纪初,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从中国现实出发,又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全局,提出了他的“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
鲁迅所提出的“立人”思想,表现了他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总体理解与把握,即以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几千年封建专制对于人的价值的贬抑,个性的压抑尤为甚。
因此,鲁迅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战略着眼,强调人的个性价值与精神自由。
所谓“立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自由、受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
在鲁迅的“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中,主张一条“先觉者的个性解放→国人的个性解放→立人→立国”的道路。
在他看来,中国像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要传播新思想,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众多的“不沉觉者”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意义
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儿童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
鲁迅一直认为,儿童是未来的主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应该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鲁迅强调了儿童教育要以启发为主,不应该仅仅是灌输。
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些优点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育者要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去探究世界,激发他们对知识和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鲁迅非常注重儿童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为目标的,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锻炼他们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从言行举止上就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
这种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助于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者,鲁迅在儿童教育中特别强调了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来进行教育。
不应该一概而论,对所有孩子做出相同的教育方案。
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和弱点,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这种注重个性差异的教育方式有助于让每个孩子在教育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最后,鲁迅在儿童教育中也重视了孩子们的生活和生命体验。
他认为,生活中任何让孩子产生疑问和思考的事物,都应该成为教育的来源。
教育者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
这种生活体验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现代教育者应该借鉴鲁迅的思想,注重启发性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关注个性发展,让教育更贴近生活和生命体验。
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和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探讨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对中国教育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思考。
他向人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了他独特的教育观点。
首先,鲁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批判了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记忆和机械重复的问题,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鲁迅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他指出,传统教育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健全人格,并提倡学校应当成为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的场所。
最后,鲁迅倡导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
他强调在教育中要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鲁迅的教育主张基于其教育思想,鲁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鲁迅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反对把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去培养,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鲁迅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思维僵化和盲从,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提醒他们要勇于质疑,不断追求真理。
另外,鲁迅主张教育要与社会问题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并将教育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鲁迅的教育实践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鲁迅不仅在理论上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影响,也通过自己的实践为中国教育做出了贡献。
首先,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一些教育问题。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向人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_立人_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谢淑玲
鲁迅“立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谢淑玲(中文系 丹东118003)摘 要 鲁迅“立人”思想具有惊人的超前意识,是鲁迅创作的精魂。
鲁迅“立人”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在于其深邃的内涵昭示给我们的哲理性思考:透过“枝叶”寻“根柢”,舍弃“昭华”见“本原”。
关键词 立人 超前意识 根柢 本原中图分类号I 210.97 本世纪初,是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中国既要挽救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生存的危机,又要学习西方,努力摆脱贫困与落后,赶超世界先进文明。
关心国家命运的有志之士,都在寻找一种救国救民的良方。
而当时最被人看重的是“实业救国”之途。
鲁迅却在这路途中毅然另择“文学救国”之路。
因为他清醒地感到:在当时的中国,“第一要著”是改良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鲁迅当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 ”。
在探究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层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所有选择,都出于他的“立人”思想。
一、鲁迅“立人”思想的超前意识早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了“立人”思想主张,并将这一思想作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贯指导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
在此文里,鲁迅首先肯定了西方十九世纪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而后便清醒地指出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弊端,特别是物质文明的腐朽。
鲁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尊重个性、发扬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则发展进步;而到帝国主义阶段对物质的崇拜逾度和推广虚伪议会政治,社会就腐朽、反动。
他将西方文化区分为“枝叶”和“根柢”,指出:“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强盛,根柢在人”。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
”鲁迅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
他对社会、人收稿日期 1997.3.10生都看得那么透辟。
他的“立人”思想主张准确抓住了民族新文化建设的核心。
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立人”思想有其惊人的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就在于,世纪初中国的内忧外患表现最直接最明显的是物质文明的落后,在绝大多数人崇尚富国强兵的时候,鲁迅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更清醒地强调了精神文明的重要。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
从鲁迅“立群”到“立人”教育观说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立国”与“立民”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基调,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主题。
当时国中的大部分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才有作为国家民族一分子的个人的解放与发展。
立国也好,立民也罢,均着眼于群体的挺立,可称之为“立群”,立群思想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群体利益高于一切。
鲁迅曾是立群主张的热心唱和者,他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等早期文章均是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宣言,表达的是对民族提振和国家兴起的强烈渴盼。
真正的思想者,他的思想永远处在批判与行进的途中,最终将起初的同行者抛诸身后。
随着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入考察,特别是对尼采、叔本华、施蒂纳等西方现代哲学大师的思想进行广泛的批判吸收之后,鲁迅对当时许多人赖以抨击封建专制并一心以之实现立国立民理想的民主科学等近代西方思想文明舶来品,开始投以审慎和疑虑的目光,觉出其中的偏至与伪诈来。
“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
”①当西方哲人对现代新兴文明之通弊给予重炮轰击的时候,中国的崇洋之士却如获至宝似的对其加以大力宣扬。
鲁迅以超前的思想眼光审视了国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这种生吞活剥式的吸纳,提倡弃枝返本,将“立人”作为首务。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②鲁迅富有创造性地将立人与立群的关系颠倒过来,他认为立人在先,立群随之。
没有个体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国家与民族只是毫无力量的沙聚之邦,要将沙聚之邦转为人国,首要之务就是将邦中之沙塑而为人。
立人与立群这两个启蒙命题顺序的颠倒是有深刻意义的,它标志着鲁迅从一个民族本位的启蒙思想者转变为生命本位的启蒙思想者。
生命本位的启蒙思想基于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体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诉求,标志着鲁迅生命教育观的建立。
“立人”首在“立心”。
立心即重在精神内曜,即个体主观内部精神的扬发。
“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之意义亦愈邃,个人尊严之旨趣亦愈明……”③人心是最容易被外物屏蔽的,当心被屏蔽被异化的时候,人便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下启示
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下启示作者:刘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鲁迅先生对国民性弊病的批判思想以及他那种自省意识是具有某种时代穿透力的,时至今日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弱点依然存在着,但是与新的时代现象联系在一起又有了新的表现,因此重温鲁迅先生的那种批判意识和“立人”思想以期使那种扭曲的单面人变得饱满健康。
从这层意义上而言鲁迅的“立人”思想便具有了一种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国民性;单面人;立人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9-01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思想尖锐而深刻并且超过了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在我看来鲁迅先生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他对“国民性”弊病的批判,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状态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性的问题。
鲁迅先生以笔作刀剖示了“国民性”的诸多缺点:瞒和骗的的历史;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看客式的无聊和麻木;欺善怕恶式的凶煞和卑怯等等,鲁迅先生对国民性问题的解剖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恰中要害。
揭露了掩藏在国民灵魂深处植长在民族骨髓里的民族劣根性。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不少致力于探讨国民性的作家,但他们所探讨的深度均不及鲁迅,正如冯雪峰在《鲁迅的文学道路》中所评论的:“在中国,鲁迅作为一个艺术家是伟大的存在,在现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在艺术的地位上及得他的,但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
” 鲁迅先生不仅仅止于批判国民性的弊病而且还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对于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鲁迅没少思考,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①其实鲁迅先生批判和改造国民性的是通过“破”和“立”的方法进行的,②“破”是揭露国民性的弊病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③,而“立”则是追求一个健康而饱满的人性。
鲁迅的教育对我的启示
鲁迅的教育对我的启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以下是鲁迅的教育对我的启示。
鲁迅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空洞的书本知识,主张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鲁迅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于他人。
鲁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和审美能力。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鲁迅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教育的阶级差异,主张教育应该是平等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教育不应该成为阶级的工具,而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享受的权利。
鲁迅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教育应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强调实践教育、独立思考、人文精神、民主平等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我在教育中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和原则。
我将以鲁迅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追求教育的平等和公正,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作者:赵亚平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7期【摘要】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一位难于逾越的伟大作家。
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古今中外作家作品难以比拟。
本文试从鲁迅作品中“说”与“不说”、“忘却”还是“纪念”这两组二元对立的言说困境的角度出发,细读文本,结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阐释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关键词】“立人”思想;独立人格【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纵观鲁迅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二元对立的意象表述成为鲁迅小说复杂性的一大特色。
如光明与黑暗,沉睡与觉醒,吃人者与被吃者,觉醒者与庸众,人与兽,以及空虚与充实,自由与限制等等,这些看似相反或冲突的意象既增添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又为后人在解读鲁迅思想的道路上提供了多角度的可能性。
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切入,寻找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情感线索,以及“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并阐释“立人”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一、“立人”思想提出的复杂心境(一)“说”与“不说”的矛盾在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就面临着这样一个“说”与“不说”的困境。
他和子君的感情后来发生变化,已经不爱子君了,这时涓生就面临着一个难题:我告不告诉她呢?不说,是“说谎”,是虚伪,也是对子君感情的欺骗,但如果说出真话,告诉子君“我不爱你了”,又担心子君承受不住感情的创痛,特别在当时的社会里,不能承受之重还有封建思想下的流言蜚语以及伦理道德的指骂,也会变相地将她推向死亡的火坑中。
最后,她果然在孤寂中死去,涓生也因此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疚。
夹缝中的两难选择,无论是“说”还是“不说”都要付出良心和道德的沉痛代价。
这是鲁迅笔下涓生的言说难题,同样,也是终生折磨鲁迅的言说困境。
(二)“纪念”还是“忘却”的彷徨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高中教材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学生通过掌握课文以悲愤(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对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摘要】从“立人”出发,鲁迅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鲁迅作品中,无论是语言魅力,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了作品“美”的本质。
在教学时应该紧紧抓住“美”这一切入点,深入文本,分析语言艺术,提炼先生深邃丰富的思想力量,转化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料。
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以及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思想美,是同一时期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宝贵材料。
【关键词】鲁迅作品;“立人”思想;审美素养;教学价值自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期间,无论教材如何改版,各时期、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始终是“重量级嘉宾”。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也有所变化。
受鲁迅“思想家”光辉的影响,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以来更多注重对作者思想内容的挖掘,而对作品的“审美”存在一定的缺失。
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还是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无一不是“美”的彰显与体现,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浅谈鲁迅的“立人”思想鲁迅曾说:“立国先立人”,“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
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
也就是说,在“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项是“人”的工程。
鲁迅对“立人”的正面主张,比如他希望中国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容纳新潮等,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精神的写照。
“鲁迅精神”是一种百折不回、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中国人为生存、解放而奋斗的一种民族精神。
鲁迅的“立人”,就是要培养这种民族精神。
“立人”是鲁迅毕生事业的起点和归宿———他所从事的文艺运动不过是“立人”的一种手段。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摘要】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特,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反映了对旧体制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其作品中,教育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
鲁迅将教育视为启蒙和革命的重要工具,在作品中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提升。
最重要的是,他呼吁进行革命教育,鼓励人们勇敢抗争,推动社会变革。
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改变现状。
教育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批判,社会意义,启蒙教育,自我教育,革命教育,当代教育,启示,重要主题。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鲁迅以犀利的思考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并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教育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启蒙教育和革命教育的探讨等方面,展现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鲁迅在其作品中对于教育的探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1.2 阐述教育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在鲁迅的作品中,教育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教育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更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揭示了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和荒谬性。
在他的作品中,教育被描绘为一种束缚人性、扼杀个性的工具,使人沦为奴隶般的机器。
他呼吁改革教育制度,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使其不再被机械地灌输知识。
鲁迅作品中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意义,教育被视为解放人类的途径,是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自由。所谓“ 立人” 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 l 每 实的意义。
・
7 ・
邱兴宇 : 鲁迅的“ 立人” 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立人” “ 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的育人观
I第三, ‘ ‘ 便是解放。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 但既已分立,
I 交给他们 自立 的能力 ; 务, 因为非我 , 以也应 同时解 所
1 . 强化“ 立人” 的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 全人” 培养 l 也便是人类中人。因为即我, 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
“ 立人” 即以人为本 , 以人的发展为本 , 这是新 课 l , ・ 全部为他们 自己所有 , 放 成一个独立的人” 。在鲁迅
程所倡导的现代教育观。 它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 I 的观念中, 人与人之间应是平等、 理解和宽容的。 他批 心, 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建设独立、 统一、J 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 “ 恩”
“ 立人” 思想, 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灵魂。 今天, 我们再度 I 体精神自由为前提的, 立人” 立人” 兴国” 即“ 。“ 是“ 的 审视鲁迅“ 立人” 的教育思想, 依然能够从中寻出我国 l 前提 , 也就是说 , 兴国”亦即中国的改革和现代 在“ (
教育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石, 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
展” 为核心来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但 现有 的教育观念 教育 , 完全的解放 ” 来养 育子女 。因为是出于爱 , 长辈
滞后 ,人才培养 目 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f 甚至可以做出牺牲:只要能培一朵花, “ 就不妨做做会
应,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模 I 朽的腐草”《 (三闲集》 “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
提出了他的“ 立人” 为中心的思想纲领。 鲁迅所提出的 l 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 目 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 标。 “ 立人” 思想, 表现了他对西方文明的一种总体理鳃与 f 现代化, 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 1 2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
把握 , 即以为“ 欧美 之强……根柢在人 ” 同时也 表 明 新和应用为重要特 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 , 科学技术迅猛
在“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 l 觉至, 和“ 自 个性张, 沙聚之邦, 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
代 ” 间循环 转换 , 之 国人在浸染一 切的巨大 “ 染缸 ” l 里 用始雄厉无前 , 屹然独见于天下 ” 。
变为 “ 客” 看 的麻木沉沦 , 他树立 了全 民教育 目标—— 一 鲁迅所提 出的教育思想不仅 对 中国现代 文化 的
在鲁 迅的“ 立人” 中心的思想纲领 中 , 为 主张一条
工作 , 虽然 没有教育专著 , 但他 的许多文学作 品 中却 J‘ ‘ 先觉 者的个性 解放一 国人 的个性 解放一 立人一 立
蕴含着丰 富的教育哲理 , 对许多教育 问题发表 了革新 J 的道路 。在他看来 , 国” 中国像一间“ 绝无窗户而万难
性见解和主张。 他不仅提出了关于儿童 、 青年、 妇女教 l 破毁的铁屋子”要传播新思想, ,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
育的思想 , 而且对如何做一个合格教育者也提 出了很 l 众多的“ 不沉觉者 ” 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一个 国家或 民
多好 的意见 。在这些教育思想中最核心、 最基本 的是 i 族的独立 、 富强 、 民主 , 应该必须 以保 障每一个具体个
一
: 这一系统工程中, 化) 最根本、 最关键的一项是“ 的 人”
f 工程。 人是一个个体, 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 只要有
、
“ 立人” 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 ’ { “ 人 的 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 那么, 这个社会、 这个民
价格 ” 《 ・ ( 坟 灯下漫 笔》 一卷 P 1 ) 面对 中国社 会 : 、 第 22 , 族 这个 时代就是相 当好的 , 就是有希望的。“ 国人之
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 几千年封建专制对于人 { 发展, 国际竞争 日 趋激烈,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 的价值的贬抑, 个性的压抑尤为甚。 , 因此 鲁迅从中国 J 劳动者的素质。如何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 和谐发展
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战略着眼 , 强调人的个性价值与 l 非常关键 , 今天重温 鲁迅的“ 立人” 思想 , 有着 十分 现
出:是故将生存两间, “ 角逐列国事务, 其首在立人 , } 人 西方现代化的不同之处 , 就在于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
立而后凡事举; 若其道术 , 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l 鲁 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
迅从 中国现实出发 ,又立足于世界 文明发展 的全局 ,: , 质 即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物质文 明建设和精神文
《 教学与管理 》
21 02年 3 2 月 0日
鲁迅的“ 立人” 目 , 儿 胃木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⑧ 河南科技 学院 邱 兴宇
鲁迅不仅 是一个伟大 的文学家 、 思想家 , 且还 1 而 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精神 自由、 自己意识支持的实体 。 受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很长时 间从事教育 l
富强 的现代化国家 , 要一大批适用 的高 中级建设人 I 需 的思想 ,提 出对孩子正 确的认识 和态度应该 是出于 才, 而且社会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特别是人 自身的生 爱” 。因为改“ ” 爱” 所以父母 与子女可 以是平 恩 为“ ,
存与发展的需要 , 以“ 要求 人的健全、 和谐的全面发 j 等的, 父母应该不图回报, 而以“ 健全的产生, 尽力的
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他希望通过教育 , 国人最终有“ ! 人 重新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中国教育发展进步
的价格”成为独立、 , 自主、 自由的人, 幸福的度 日,l 能“ 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的变革, 首先有赖于人的素质、
合理 的做人 ” O世 纪初 , 。2 鲁迅在《 文化偏至论》 中指 - 人的思想文化观念 的根本变革 。 我国推进 的现代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