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与人格共26页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
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文章标题: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作为人格的人:孔子论超越的个人人生——兼及君子人格及其意义引子:现实人生与超越人生一、作为“仁义道德之师”的君子道德人格二、作为“仁义道德之君”的君子政治人格三、君子与小人及其道德和政治意义四、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在现实人生中,我们关注的是怎样对待我们生活中的遭遇,是一种当下的、此岸的、具体的人生,超越人生则关注我们到底在精神层面、在精神价值期望上、在终极人生熟悉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换言之,现实人生显现的是一种事实化的、实然的人生,超越人生彰显的则是一种价值化的、应然的人生。
在超越的、应然的人生上,孔子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塑立过程中建构的是积极入世、负责负责的“君子理想型态”,君子人格必需以在社会机制中担任职务处理公共事务为目标,同时必需有充分的德性自觉,修养本身并教化百姓,这样的人生风貌也显现在孔子本身的一生写照中,虽然他为官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仍不断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并且对于已经为官的弟子又不断地告诫施政的道理,可谓从未放弃对公众事务的关怀。
对于自我的修养,孔子即以仁与礼为纲目的两端,仁是内心丰沛不断的普遍的人性关怀,礼是仁落实在生活事务的规范原则,仁必落实为礼,唯有在礼的遵守中那个质朴的仁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之间获得恰当的份际,当然在现实事务上因着各种情况的差异与变化,即应有顺应情势的处理。
总之,孔子的仁德与礼治的两端成立了中国传统君子人格的基本图像,形成最正面最明确的理想人格型态。
以下我们以《论语》为基础来成立对于君子人格的熟悉。
在《论语》中,君子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仁义道德之君”,如《论语·泰伯》中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中的君子之所指;二是“仁义道德之师”,即儒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贤能。
同时,孔子谈论君子经常是与小人比照起来说的。
所以,我们将对作为道德人格的君子、作为政治人格的君子以及君子与小人之辨分别述之,并同时对君子人格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一些分析。
孔子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孔子的生平 • 孔子的思想 • 孔子的影响 • 孔子的作品 • 孔子与当代社会
01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出生与成长
总结词
孔子出生在鲁国,自幼聪颖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详细描述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其父叔梁纥为当地贵族,母 亲颜氏则出身贫寒。孔子幼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各种知识充满好奇。
一些国际组织和企业在管理哲学 、社会责任等方面借鉴孔子的思 想,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益
事业。
当代社会如何借鉴孔子思想
01
02
03
个人修养
借鉴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思想,提高个人道 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人际关系
借鉴孔子的仁爱思想,促 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化传承
传承和弘扬孔子文化,推 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 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企业文化
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以人为 本、忠诚守信和团队合作。
04
孔子的作品
《论语》
总结词:孔子的主要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中的名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等,对后世影响深 远。
《论语》强调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 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详细描述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包含了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的教育经历
总结词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大批优秀弟子。
详细描述
孔子在30岁时开始创办私学,开启了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他倡导“有教无类”,认为教育不 应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应广泛普及。孔子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其中最著 名的有颜回、子贡、子路等。
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及其现代启示
三、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文化传播和对世道人心 的挽救。
(一)33岁以前,故乡耕读 (二)34-35岁,短暂出国 (三)36-50岁,在鲁治学 (四)51-54岁,短暂出仕 (五)55-68岁,周游列国 (六)68-73岁,晚年居鲁
四、孔子的文化史地位和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有“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之美誉。
宋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之论;国 学大师钱穆评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 人”,是对中国文化具有“最深影响和最大贡 献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3、君子以“礼”行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学而)
6.生活理念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
仁) 7.自省反思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8.道德指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9.能力表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卫灵公) 10.气质风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七、君子的基本素质
1、君子以“仁”为心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孔子简介ppt 课件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 市,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将军,母亲颜 氏名徵在,是叔梁纥的庶妻。
孔子在30岁时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他一生 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他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 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教育背景
孔子虽然出生贫贱,但他从小就勤奋 好学,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 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 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
详细描述
孔子提倡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03
孔子的思想体系
仁爱思想
01
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 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3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 些价值观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 族的道德准则。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传播海外
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儒家思 想也传播到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至今。
教育事业的推动
孔子重视教育,提倡"有教无类", 推动了私学的兴起,使更多人有机 会接受教育。
现代价值的新发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孔子的思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 力,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智 慧和启示。
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 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 自孔子始才 赋予其道德含义, 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 的称谓。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
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 “他人”关系的和谐,这一特征主要 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
“`中庸' 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 则。”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 《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 人同而不和。' ”
孔子的理想人格观
小组成员:崔婷婷、李婷婷、郑美玲、徐龙慧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 的产物, 从先秦的时事看, 理想人格正 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 整合。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 君子、成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君子”是孔子 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是比较现实 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
(五)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孔子的“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规 范, 它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孔子 认为“义”是君子第一位的价值准绳,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贫 乐道 , 二是自强不息。 安贫乐道体现了孔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值观。 自强不息思想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意志力, 其心理结构涉及 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 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格——君子。孔子设定的成为 “君子”的过程是“修己—济众—民兴于仁” , 足见 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行“内圣外王”之道, 所体 现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昂扬进取 精神。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评析
#$ 宪问 %& 和 ! 见得思义 "#$ 季氏 %&’ 在义利关系上 ( 认为 ! 君子 义以为上 "( 应把义放在首位 ( 将利益放在第二 位 ’ $ 述 而 % 中 说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从这一原则出发 ( 孔子又进 &( 认 为 君 子 之 所 以 为 君 子 ( 而 提 出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 "#$ 在于行义 ’ 又把 ! 义 " 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 (! 君子 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 &! 君子上达 ( 小人下达 ’ " 这里 &’$ 上 达 指 思 义 ( 下 达 则 思 利 ’ 为 了 实 现 ! 仁 " 和 ! 义 "( 甚 至 要 求 ! 志士仁人 ( 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孔 子 提 倡 !学 "的 内 容 主 要 是 指 诗 ) 书 ) 礼 ) 乐 ( 学的目的是 ! 君子学道则爱人 "G ’ 即使 H "FI * 外在的 ! 道 " 转化为内心的 ! 德 "( 而 这 一 过 程 的 关 键 在 于 ! 思 "’ ! 思 " 是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 ( 包 括 对 所 学 内 容 的 伦 理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 ’ 曾子曰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 通过反省 自己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 ’ 子曰 *! 见贤思 齐 ( 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 &’$ * J!学 "与 !思 "的 结 合 (体 现 了 !仁 )智 "统 一 的 理 性 主 义 特 点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认 识 的内在规律 (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另外 ( 孔子还十分重视道德的实践 ( 即所谓 ! 行 "’ ! 行 " 是 孔 子 教 育 学 生 的 基 本 内 容 之 一 ’ !子 以 四 教 (文 )行 )忠 )信 " #% &’ 孔 子 要 求 ! 君 子 欲 讷 其 言 而 敏 于 行 " #% 4KLI 4K LI * M 还要求他的学生要言行一致 (! 始 吾 于 人 也 ( 听 其 言 而 信其行 ( 今吾于人也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文学常识之孔子人物生平介绍PPT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 。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 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更有“孔门十哲”为儒客 杰出代表,受儒教祭把,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榜样。
孔子的历史评价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 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历史评价
孔子的历史评价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泽”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
行
业 孔子的轶事典故
PP
T模
六艺齐全
孔子六艺齐全,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板
http [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w [乐]:是六乐 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翼》 、《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ww. [射] :军事射简技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孔子的主要影响
孔子晚年致力教高,修《 诗》《书》《礼》《乐》 ,序《周易》 (称《易经 》十翼,或称易传),撰《 春秋》。后人合称之为《 六经》。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 《螅歌》《龟山操》《盘 操》《持兰操》《将归操 》《获麟歌》等诗歌。这 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 》,可信度不高。
孔子的主要影响
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文/学/常/识/之/孔/子/人/物/介/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 。这一年,季氏宴请士 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 ,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
孔子的君子人格
“不仕无义”解
○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論語·微子》)
○ (孝)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論語·為政》)
“不仕无义”解
从这我们发现,孔子同时认为,当面对一个 坏的政府,“君子” 与其在朝堂和昏君佞臣扯 皮,还不如服务于社会-政治秩序的最基本层 次——家庭,这同样没有违背“义”。所以孔子 可以坦然说出: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論語·衛靈公》)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义是君子的本质特征,以礼
来指导他的种种行为,这二者
是君子人格的内在支撑,在 外则以谦逊(孙)的言行表 现出来,以固守诚信来完成
君子的自我价值呈现。
孙信
礼
君子
义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义以为质
在孔子以前的文献中,“君子”是“君之子”的缩写, 君是一个严格的政治概念,也就是说,“君子”特指出 身高贵的人和大官,并不是作为表示个人成就的概念。
〔君子〕这个词原来是指占居高位的人 应该培养自己的德性,而孔子则强调培 养德性以得到高位。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什么是“君子”
“君子”的文化影响
《論語》 之
義
不仕無義。
(《論語·微子》)
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
義為盜。
(《論語·陽貨》)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論語·憲問》)
孔子认为,“君子” 的政治责任和道 德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君子” 的人格修 养通常是这么进行的:
通过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在为 他人服务的同时,在他所服务的场合唤起 民众的认同意识,从而达到协调社会-政 治秩序的“君子”使命。
《孔子的人生与人格》课件
02
孔子的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
总结词
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应广 泛地教导所有学生。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和机会,不应受到身份、地位或财富 的限制。他提倡一种普及的教育,让 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知识的熏陶。
因材施教
总结词
孔子强调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 育。
的公正和和谐。
礼乐之治
礼乐之治
孔子认为礼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通过礼来规范 人们的行为,通过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他主张以礼乐之 治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礼的规范作用
孔子认为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 各种场合下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要求,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关系。
乐的调和作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总结词
孔子主张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应各守其 道,各尽其责,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伦 理。
VS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 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每个人都应该按 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君主要像个 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 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 样子。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 家庭的和谐。
孔子曾向许多当时的学者请教,不断 丰富自己的学识。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 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 育。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 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仕途与政治生涯
孔子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等 职位,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强调 君主的道德责任。
孔子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开始 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总结词
介绍孔子ppt名人生平简介幻灯片
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的表现 。
忠恕之道
博爱精神
孔子的仁爱观念还体现在博爱精神上 ,他主张无分贵贱、亲疏、远近地爱 人,这种爱超越了家族和国家的界限 。
他提倡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强调人们应该换位思考, 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礼制思想
政治生涯
孔子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如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但 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
主要贡献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和礼治。他强调 君主的道德品质对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 以德服人。同时,他还提出了“均贫富”、“轻徭薄赋”等 经济主张,关注民生疾苦。
区的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05
孔子在教育领域贡献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创立私学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使教育从“学在 官府”向民间普及,打破了贵族垄断 教育的局面。
扩大教育对象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 身的学生,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
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 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 各尽其才。
外交原则
孔子认为外交应以诚信为基础,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反对使用武力或欺诈手段。
联盟策略
孔子提倡建立稳定的国际联盟,通过婚姻、会盟等方式加强与其 他国家的联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外交实践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曾成功调解过一些国 际争端,展现出一定的外交才能。
对当时社会变革推动作用
中庸的实践
他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要遵循中庸之道,追求言 行一致、恰到好处,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ppt课件
仁者爱人
总结词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爱护。孔子主张君主应以仁 爱之心对待臣民,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同时,他也强调个人应具备仁爱之心,以实 现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04 孔子的影响与评价
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学派的形成
儒家学派起源于东周时期,由孔子创 立,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 值观,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学的发展
儒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包括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 和现代新儒学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孔子的地位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及 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孔子重视德育,认为德行是教育 的首要任务,与现代教育中德育
为先的教育方针相一致。
孔子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
孔子提倡“仁爱”与“礼治”,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与现代政 治追求的社会稳定和和谐目标相呼应。
孔子的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的道德 修养和示范作用,对于现代政治治理 中强调领导人的品德和公信力有借鉴 意义。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秩序,主张各安其位,对于 现代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有 一定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孔子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 有所冲突。
孔子的价值观重视传统和权威,与现代社会中追求创新和自由的精神有 所矛盾。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从小就对礼仪、音乐、射箭、驾车等技艺有浓厚的兴趣,并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
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
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
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
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
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
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
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
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
领导或者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
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
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
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
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
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
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
名人传之孔子解析
名人传之孔子解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生平、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解析。
一、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中国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他是鲁国颜回(孔子的母亲的娘家姓氏)的后代,属于贫寒士族。
孔子的父亲早逝,母亲不幸过早去世,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环境中。
早年间,孔子勤奋读书,对于经典文化有着极高的热情。
他自述曾师从数十位名师,如老子的弟子老聃等。
孔子非常渴望为国家效力,后来成为鲁国的官吏,虽然历经挫折和政治失意,但他从未放弃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晚年,孔子有弟子300余人,他开始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传承给后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于鲁国,享年73岁。
他的死让无数学子深感痛惜,被追封为鲁国的国师。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建立在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探索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通过教育与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和谐共处。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德才兼备,他主张“君子有三畏”,分别是“仁畏”,即畏惧失去仁爱之心;“知畏”,即畏惧无知而不断学习;“耻畏”,即畏惧违背社会道德而害羞。
这些教育观念为后世儒家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影响力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他的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其言论和思想至今仍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除了《论语》,孔子的其他著作如《大学》、《中庸》等也被视为经典之作。
在国际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也逐渐被外国学者所重视。
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孔子文化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文化名人。
第一讲:孔子“问志”与其理想人格
(3)德、智、仁、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论语· 子罕》)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 惧。
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子罕》)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 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传授弟子
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 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 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从宋到鲁
孔氏是如何到鲁国的?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 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另一说是因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 债务,逼逃至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 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 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 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 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 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 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 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 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 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 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即发奋用功连吃饭 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直接影响 人
人
格
经
形
历 间接影响 成
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人格的形成, 同样会影响着这个人以后的人生,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第二部分 孔子的人生人格
第一阶段:志于学
孔子的“学”的三种层次
谋生之学
谋仕之学
谋道之学
第一,谋生之学——下层人的谋生手段 第二,谋仕之学——传统儒业,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三,谋道只学——“大”学
孔子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退出仕
途,创办了“私学”形成了 他经济上的“立”和事业上 的“立”
第三阶段:四十不惑
何为“不惑”——价值和价值判断力。 《论语》中几乎无知识的传授,谈的全是价 值问题,只有是非的判断和选择。如: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第四阶段:知天命
三、知天命的好处
第一:义无反顾的使命感,精神力量的来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不怨天 第三:不尤人 天命——就是担当,孔子是一个总是自觉担当天下的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安人”
第五阶段:耳顺之年
《论语 ·为政》:‘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 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累累若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耳顺的三个境界: 1、听到逆耳之言不大惊小怪 2、听到顺耳之言不沾沾自喜 3、目标既定,要坚持自我
:孔子的人生与人格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神农学习会
讨论
子曰:“君子不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第六阶段:从心所欲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四种层次:一起学习的人、一起学到了道的人、一起立身 于道的人、以及能灵活运用道的人。
1
从心
2
从欲
3
从权
一、自我的宽松: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对他人的宽松
1、通融于礼:克己复礼 2、一以贯之的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以人性批评代替道德批评 三、孔颜乐处 宽松了才能快乐 1、爱自然 2、爱艺术 3、好古 4、修身养性
二、知天命的内涵
第一:通过自身的修为,领悟到人总要在一定条件下生 存,在一定背景下寄托,在一定的凭借中发展,从而敬畏 这些命中的先天的一切。这是敬畏心。
第二:在认识到并敬畏这既定的人生依托的前提下,也 能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长,也是天命的一部分,天意表现 在个人身上,就是个体的历史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 天道,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历史使命感。从而顺应既 定的条件、背景和凭借,乘势而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何为知天命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 的命运,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出处穷通等。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说明:1、天命确实存在; 2、必须认知与敬畏天命; 3、敬畏天命可让人更加积极和义无反顾。
孔子的读书观
兴 感发意志,孕育情怀,脱胎换骨
观 考见得失,方向盘,判断力
群 群体意识,核心:爱
怨 独立的批判意识
孔子个人经历
早年丧父 幼时孤儿
中年丧妻 中年漂泊
老年丧子 晚年孤独
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历经了无数的苦难
孔子的人生阶段
七十从心所欲 六十耳顺 五十知天命 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 十五志于学
个人经历与人格形成的关系
吾十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续)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பைடு நூலகம்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孔子的人生与人格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大”学的理解
内
容
① 大学——学大(学大的东西,学着大起来) ② 大学——大之学(有关“大”的学习和学问)
上
① 大学——大人之学(非小人之学)
目
② 大学——大成之学(非小成。庄子:隐道于小成)
的
③ 大学——成人之学,成大人之学
上
④ 大学——大起来,高贵起来。养成大眼光、大胸襟、 大志向、大境界
第二阶段:三十而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创作年代:公元前540-公元前400年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二十篇,492章 价值观判断的经典案例 洞察人性: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追求:正直,仁德,修养,治国安邦 注重人格塑造
第一部分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 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 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 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既来之,则安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续)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