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胡霞解析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与日本韩国美国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000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与日本韩国美国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000](https://img.taocdn.com/s3/m/d75f9b1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b.png)
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与日本韩国美国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000一、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一)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家庭教育。
正确且科学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孩子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出不一样的孩子。
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孩子性格,道德观,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形成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还关乎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政府也正在努力通过各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激发幼儿的潜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
(二)家庭环境近代家庭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一个孩子的情况逐渐增多,孩子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爱,不论做错什么事,都会以“还是孩子呢”为借口原谅,以致于孩子过于依赖他人,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亲自动手,严重缺乏独立意也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很多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对待他人没有礼貌,大多数幼儿呈现的都是“小公主”,“小少爷”的状态。
二、日本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一)社会环境日本的幼儿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受世界各地关注。
在日本,大多数妈妈都会选择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政府对于幼儿家庭教育也大力投资,社区也经常举行亲子活动,幼儿绘画展览等,努力促进幼儿智力,美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环境日本在幼儿家庭教育方面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从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只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大多不会插手,但由于日本的家庭观念的影响,所以孩子与父母以外的亲人相处并不是很多,而且日本男人还过于大男子主义,常与妻子因为琐事争吵不休,到最后行同路人,这无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抹去的伤害。
三、中日幼儿家庭教育对比(一)共同点(1)智育。
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最关键的幼儿时期,家长也愈发了解了其中的重要性。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许多家长内心的声音。
多方面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也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打下坚良好的基础。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cec40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5.png)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摘要】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的现代社会价值文化体系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服人,注重道德教育。
受此影响,在中日两国的公民教育中道德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但从近代开始,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二战后,日本的发展更是频频受到美国影响。
两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一点在两国的道德教育之中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启示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本国公民实施基本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公民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并能够以正确的道德思想来指导行为。
公民教育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道德教育的完善,不断完善的道德教育则有利于提升国民总体的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二战后,中国和日本同样元气大伤,但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后却做到了经济的复苏和崛起,成为了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的崛起可以归功于他们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下,日本的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这也造就了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奇迹。
道德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实行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二、中日两国道德教育的分析比较(一)教育目标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构建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
即是说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之中,让公民认清自己作为单独个体应履行个人的义务,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履行社会义务。
同时,公民道德教育也要帮助公民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扎根在每个公民的内心,并且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ppt课件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6f84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6.png)
包括家庭文化、家庭经济、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时间管理等。
家庭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及学业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比较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投入比较
中国家庭更注重教育投资,日本家庭则更注重儿童 自主发展。
中日家庭教育资源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强调知识传授和学业成就,日本家庭则更 重视生活技能和品德培养。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面临时间、精力、财力等资源不足 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如对孩子的期望、 教育方式、家庭角色分工等,这些差异对家庭教育产生了 一定影响。
中日家庭教育应对策略探讨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 的指导和支持,提供专业化的 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 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 养。
教育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而日本家庭教育更强调礼仪和规矩。
教育效果
中国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方面相对较弱;而日本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方面效果较好,但在学习成绩和应 试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 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 女的养育、教导以及家庭成员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塑造个性与品格
家庭教育是孩子个性、品格形 成的关键因素,对孩子的一生 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培养习惯与能力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 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社交 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 基础。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课件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61e27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8.png)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比较中日家庭教育,详细内容见教材第十章第二节“文化差异下的家庭教育”,着重分析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点,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日家庭教育的背景,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中日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比较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中日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念。
重点:掌握中日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日家庭教育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日家庭教育的背景,分析其主要特点,如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
3. 案例分析:列举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促进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2. 主要内容:中日家庭教育背景中日家庭教育特点中日家庭教育异同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了解的一个中日家庭教育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2. 作业提交:下节课前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其他国家的家庭教育特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中日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3.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异同点”和“个人观点”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培养1.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中日家庭教育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337a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11页文档资料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11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394f9bb551810a6f52486e9.png)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就必须从世界范围来观察问题,树立思考思想政治问题的全球意识。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日是两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又各自有着不同的鲜明特征。
研究这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于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比较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同点从总体上看,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包含了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道德观教育。
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认同政治制度,规范人们在社会制度下的政治行为模式。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观念,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统治阶级的意志,大多数需要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来,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动员教育对象,明确前进方向,形成政治凝聚力。
协调各种力量,朝共同目标努力。
道德观教育是向人们灌输道德意识,并把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进而践行道德义务。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1)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由于同受东方伦理的影响,中日两国都极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做到客观、理性,尽量不妄自夸大亦不妄自菲薄,具有理智型的特点。
现代社会里,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教育人们要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育人们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
教育人们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沙文主义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糅合在一起的。
战前,日本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将这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极端,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工具,成为教化臣民精神的武器,给世界人民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惨重灾难的糟粕。
中日两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意义
![中日两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1740146294dd88d1d26bc1.png)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学术交流中日两国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意义孟长青(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道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历来被各国政府所重视。
日本有着先进的现代教育体制,又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道德教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吸取借鉴。
通过对德育内容的对比,可以分析出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异同,并据此归纳出日本学校德育的可取之处,从中借鉴有益经验。
关键词:中日;学校德育;内容;比较;借鉴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2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124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39。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日本的道德文化在数千年来深受中国影响,因此其学校德育的内容与中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和具体国情之间的巨大差异,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又有显著区别。
这就需要我们对日本学校德育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取长补短,为我国的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汲取力量。
一、中日两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学校德育涵盖了世界观与历史观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政治观与法治观教育等方面,且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学校德育内容,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是贯穿学校德育的主线。
爱国主义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包括爱护祖国的壮美河山、历史文化与骨肉同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等。
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一致性。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_魏彤儒
![战后日本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_魏彤儒](https://img.taocdn.com/s3/m/be2c8eced15abe23482f4dc7.png)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 、启发孩子感知父母的 大爱与深恩 。 二、 家庭教育须重视忍耐 、 挫折教育 日本人信奉 : 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忍耐 、挫 折训练 , 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 形成坚韧 和顽强的品质 。 因此 , 在日本家庭教育中非常明 确的观念是 : 高度 重视对孩子进行忍耐 、挫折教 育 , 并且很好地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 生话中日本家长不宠孩子 。 在户外 , 除了注 意孩子的安全 , 他们不会怕这怕那 。 孩子摔倒后 父母就会鼓励自己爬起来 , 甚至只是看着 , 什么都 不说 。 在日本 , 看不到孩子摔倒了坐在地上哇哇 大哭 , 大人跑过去抱起孩子又拍又哄的情景 。 经 常可见的 , 是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 ,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 , 安营扎寨 , 寻觅野果 , 捡拾 柴草 , 寻找水源 , 克服重重困 难 , 进行 自救活动 。 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 , 洗冷水澡 , 目的是 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 日本家长会让孩 子在 6 岁时自己去 10 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 , 母亲 则化妆成一个陌生人看着这个孩子问路 , 忍受干 渴和疲惫 , 悄悄跟随的母亲即使心疼得落泪 , 也不 会代替孩子做事 。 这些看上去“ 不近人情” 的有意 识训练 , 潜移默化地打磨着孩子的意志力 , 日本家 长认为 , 这种意志力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 责的必备条件 。 相比之下 , 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父母总是把 孩子看管得很紧 , 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 , 对孩子应 该去接受何种锻炼以便今后很好地适应生活考虑 不足 。 所以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经受不 起风浪的考验 , 学习和生活中屡屡出现身心不健 康事件 , 这就要求中国家庭教育必须向日本学习 , 高度重视忍耐和挫折教育 , 使孩子具备坚强的意 志品质 , 以适应社会生活 。 三、 家庭教育须 重视孩子 自立 、自信品格 的 培养 《北京晨报》报道 , 翻看孩子私人物品 、训斥打 骂子女 、 过分干涉子女行为成了中国孩子“ 不喜欢 父母” 的三大“ 罪状” , 不满意率均达 60 %。 而 “ 尊 重子女的人格 , 尊重子女的选择 , 能够平等地和孩 子交流沟通” 的母亲 ; “ 言行一致 , 不轻易承诺 , 说 到做到” 的父亲则最受孩子欢迎 。 半数左右的孩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d89bfe987c24028915fc3e5.png)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序尽管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典型的儒家文化社会,但是中日两国的家文化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日不同的家文化还造成两国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形成差别,并对两国社会产生不同的深刻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家文化的异同,论述家文化对中日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中日家族结构比较1.1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的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经济家族”、“宗教家族”等。
“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的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的复数家族构成的单位。
家庭划分为两种类型:夫妇家庭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的。
主干家庭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的儿子及其妻子。
1.2日本家族结构日本家族属于主干家族,原则上由父系血统继承。
日本“家”的特色在于:家里除了长子,其他儿女、入赘的女婿或者养子都可以继承家业。
家的联合体是亲族组织。
亲族集团有本家和分家组成,有主从关系。
分家是从本家中分离出来的。
在日本的亲族集团中,分家要听从于本家,本家要保护、关照分家。
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的亲族集团与中国宗族制度的结构有相似之处。
2、中日家文化的比较中日家文化的不同之处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1 家长权力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
一旦交出了家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2继承人的选择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2.1 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073732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7.png)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日本和中国是两个邻近的大国,两国的文化和教育传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家庭教育方面,两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接下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区别。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同在日本,家庭教育被视为培养孩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员的工具,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力求培养孩子独立、自律、负责任,并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业成绩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因此,成为优秀学生和个人成就的重视在中国教育中是首要的,家长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成就上,追求孩子的高分数和出色的学术表现。
二、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日本,家长更喜欢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让孩子自主探索、体验和学习,激发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在此基础之上,日本家长渴望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便于孩子的未来高效工作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中国的教育方式则着重注重孩子的功课和课内学习,父母不仅会帮助孩子找时间完成功课,还会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从小将自己的孩子“供起来”。
不过,家长也十分刻苦,会一遍遍地纠正孩子的缺点。
家长们逐渐贯彻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傲人学术表现的学生,但中国式的教育系统已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因为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单一的学术成绩无法获得社会的发展和管理。
三、对孩子的愿望也有差异日本的父母普遍认为孩子需要犯错误,了解自己的不足,最终让自己变得坚强。
父母们希望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自信,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不被外界所控制。
而中国家长的愿望则更强调孩子的外在表现,他们希望孩子在外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所以极力培养出好的学习和才艺。
结语: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日本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日本的教育模式注重独立思考、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文化传承,强调学习成绩。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526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6.png)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差距及其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a62d4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4.png)
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李卓
【期刊名称】《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中日两国的女子教育在前近代业已形成差距,近代以后差距继续扩大,二战后两国女子教育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女子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女性不可能像日本女性那样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去接受教育,人们对女性解放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女子教育的关注和投入;"革命"思维与极"左"思潮的影响阻碍了女子学校在中国的发展。
【总页数】14页(P167-180)
【作者】李卓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76
【相关文献】
1.中日两国近代差距的产生比较——从国土及文明史精神作用的视角 [J], 王敏熙
2.中日两国女学交流起点新探--以成濑仁藏《女子教育论》的著译流传为中心 [J], 大滨庆子
3.中日两国缫丝机发展简史与差距简析(下) [J], 许才定;孔育国
4.中日两国缫丝机发展简史与差距简析(上) [J], 许才定;孔育国
5.中日两国科技信息政策之差距 [J], 葛桂梅;矫淑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日两国在教育孩子上的差异
![浅谈中日两国在教育孩子上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db3d71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b.png)
浅谈中⽇两国在教育孩⼦上的差异
万⽅数据
浅谈中⽇两国在教育孩⼦上的差异
作者:吕劲紫
作者单位:南京⼤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00
刊名:
科教⽂汇
英⽂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7(23)
本⽂读者也读过(10条)
1.徐⾦凤中⽇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差异[期刊论⽂]-沈阳航空⼯业学院学报2007,24(6)
2.于磊.张春艳浅谈中⽇青年教育模式的对⽐及启⽰[期刊论⽂]-世纪桥2009(13)
3.王翠兰.杨国良中⽇中学⽣教育之⽐较[期刊论⽂]-⽇本问题研究2001(2)
4.蒋妍中⽇两国作⽂教育的⽐较与分析[期刊论⽂]-华章2010(35)
5.张美蓉批量⽣产"成年孩⼦(Adult Children)"的⽇本社会(2)[期刊论⽂]-⽇语知识2004(1)
6.⽶红.赵琳琳.MI Hong.ZHAO Lin-lin中⽇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原因分析[期刊论⽂]-⾼等理科教育2010(4)
7.吴绿霜⽇本の伝統的⼦育てに関する研究[期刊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2)
8.徐德明.陈伟明中⽇两国义务教育对⼤学⽣创新思维的影响[期刊论⽂]-⿊龙江⾼教研究2008(9)
9.道德教育与⽇本的教育病理[期刊论⽂]-中国教育学刊2006(5)
10.林丽花.LIN Li-hua中⽇"巴学园"幸福教育的⽐较与思考[期刊论⽂]-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本⽂链接:/doc/3117059680.html
/Periodical_kjwh200723037.aspx。
中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比较分析
![中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904b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3.png)
中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比较分析
夏心军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2(018)002
【摘要】众所周知,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本文拟通过中日两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设置、管理进行比较分析,借鉴日本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优化新的课程体系.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夏心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江苏,高邮,2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12.3
【相关文献】
1.中日韩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比较 [J], 崔成学;黄亨奎
2.义务教育发展“中部塌陷”:表征、原因与对策——基于2010-2014年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数据的比较分析 [J], 李鹏;朱德全;宋乃庆
3.关于中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J], 斯日古楞
4.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安徽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研究——基于中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公平的比较分析 [J], 胡艳婷;贺雯
5.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吉林省40个县(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 [J], 张旺;郭喜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美中学生日常生活比较
![中日美中学生日常生活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54d078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a.png)
Comparisons among the Daily Life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Americ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作者: 胡霞
作者机构: 西北政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青年研究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学校生活;中日;老师;中学生;活动内容;日常生活;课外学习;地区;中国;日本
摘要: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于去年对中国、日本、美国的初高中生进行了有关日常生活的问卷调查.调查所涉内容广泛,包括三个国家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放学后的活动内容、课外学习时间,休息天的活动,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对老师的看法等等.被调查对象为:中国2712人(九个地区的初高中各18所学校)、日本2109人(初中:14个地区的14所学校、高中:15个地区的15所学校)、美国2429人(初中:17个地区的17所学校、高中:12个地区的12所学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的概要.。
中国模式:中外学者比较分析
![中国模式:中外学者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d1873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4.png)
中国模式:中外学者比较分析
刘海英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下》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深度转型与快速变革时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社会流动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容易造成社会基本秩序的不稳定,社会分工造成的利益视角差异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
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对话和碰撞,使得各种社会思潮泛起。
现从中外学者角度对中国模式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总页数】1页(P294-294)
【作者】刘海英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2
【相关文献】
1.中外情报学科学者引证行为比较分析
2.中外图书馆学学者引证行为比较分析
3.中国模式:中外学者比较分析
4.近500名中外学者齐聚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邱均平教授作“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报告,引起广泛反响
5.四千七百年前我国已有铸铜器物我国学者在北京古代冶金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引起中外学者关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基于日本PTA的经验
![以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基于日本PTA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8416ed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d.png)
以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基于日本PTA的经验
胡博阳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27
【摘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家”事变成“国”事不只和家庭相关,更与学校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针
对我国当前在家校合作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日本有着十分丰富的应对经验,其中以家
长教师协会PTA为代表的家校合作组织自1952年成立以来,凭借其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中枢地位,充分发挥了家校社的协调以及改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国情,实现PTA的本土化,最终形成基
于家庭教育的社会共育局面。
【总页数】3页(P0258-0260)
【作者】胡博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基于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
2.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
3.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经验总结——评《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
4.日本PTA,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
5.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父母支持对学生学业压力的影响--基于家校合作的调节效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胡霞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长期进行青少年的国际比较研究,今天就通过中小学生等国际比较的一些数据看 下中日两国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课题。
1父母的期望
2014 年实施的日美中韩四国的高中生调查,有一个结果令人注目。
6成以上的中国高中生对父母的期
待感到有压力(图1),高于其他三国,而日本的比率仅三成。
再看一下2006年的调查,认为父母对自己期待很大的比率日本只有三成左右,远低于中美韩三国, 中国的高中生回答父母对自己期待很大的比率虽然低于美国和韩国,但认为父母常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比 率高于其他三国,尤其是回答 “母亲常将我和他人比”的比率中国高达6成。
☆ ?高中生生活意识调查 ? 2014年
图2父母的期待
(☆图2〜图3:?高中生朋友关系与生活意识 ? 2006 年)
父亲对我期待很大
母亲对我期待很大
父亲 常将我和他人比
母亲常将我和他人比
图3与他人比较
日本
美国
中国
韩国
图1父母对我的期待让我感到有压力
■元全如止匕
I 基本如此 完全不符
-J 不太符合 ■日本 —美国 口中国
[-韩国
■日本 r 美国 口中国 L_
韩国
2010年的调查发现感到学习压力大的中国高中生高达84% (“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合计,图
问其学习压力的原因,如图5,中国最多的是“父母的期望”。
此外来自“同学的竞争”,“自己的期望压力也高出其他三
国。
由此可见中国高中生背负的压力之大。
日本高中生中有近7成感到学习压力大,
原因最多的是“自己的期望”,回答“父母的期望”比率远小于中美韩。
4),
”的
苴
/、
□非常大口比较大
☆?高中生学习調査?2010年
図5压力原因
2)父母对学习和成绩的关心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程度也反映在对学习和成绩的关心上。
2009年的调查问到“父母对你的学习是否关
心”图6显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最高,日本父母的关心程度则低于其他三国。
另外2010年的调查也反映出日本的父亲对孩子的成绩关心最低(图7),在日本,传统上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照顾是由
母亲承担,图中的数据也表明日本的母亲对成绩的关心程度要高于父亲,但低于中美韩三国。
图6父母关心我的学习
☆?初中生?高中生的生活与意識?2009年
図7父母是否关心你的成绩
☆?高中生学习調査?2010年
对成绩的关心程度直接反映在对孩子成绩的具体要求上,表1显示出日本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具
体要求的达到4成,远高于其他三国。
日本美国中国韩国1
1.没有要求41.918.57.38.2
2.要求前10名10.612.024.325.1
3.要求在中上水平12.433.517.113.8
4.要求提高成绩,但没有具体名次要求31.227.04
5.952.4
5.其他 3.0 5.8 4.70.0
未回答0.9 3.20.80.5
■非常关心!■.比较关心
43.9
43.4
0% 20%
60.4
65.6
59.5
21.2
76.4
25.7
72.6
34.0
96
15.4
22.1
40% 60% 80% 100%
.完全如此门基本如此
38.9
46.0
日父亲
日
日母亲
美父亲美
母亲
国父亲国
母亲
韓父亲韩
母亲
3)亲子关系
如上述,美国和韩国的高中生对父母的期望也感到很大的压力,但不同的是,美国和韩国的高中生和 父母经常聊天、沟通,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和母亲诉说的比较多,但中国的初高中生和父母聊天的时间 相对较少,有烦恼也不太和父母诉说。
如图
8和表2,和父母经常聊天以及将自己的烦恼向母亲诉说的比
率中国无论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都低于其他三国。
相反,图
9和图10则反映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兴趣
爱好以及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干预或参与意见的比较多。
日本的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少干预,毕业去向 选择上则参与一定的意见。
日 初 * 43.6 35.4
生美
42.6
中 亠 生中
22.7 . 38.1
韓
24.4
49.3
日
38.1 43.3
生 美 中宀 36.4
35.8
高中
16.7 37.4
生
韓
19.2
50.9
0%
☆?初中生?高中生的生活与意識? 2009年
图8经常和父母聊天
初中生
咼中生
日本
美国 中国
韓国
日本
美国
中国
韓国
父亲 25.3 44.7 25.1 34.8 15.9 37.8 16.6 23.9 母亲 51.3 67.4 46.5 57.9 45.9 61.4 33.8 48.9 同性朋友 69.1 62.3 78.1 71.6 84.4 69.1 77.9 80.0 老师
13.1
11.8
8.2
19.0
9.9
15.2
5.5
17.5
图9父母反对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高中生朋友关系与生活意识 ? 2006年
父亲反对我做自己感 母亲反对我做自己感 兴趣或喜
兴趣或喜
■日本 一美国 匚中
国 !_韩
图10我自己决定毕业后的去向,父母不干涉
☆?初中生?高中生的生活与意識? 2009年
4)课余生活与运动
再看一下小学生业余生活的中日韩比较。
放学后,东京的小学生做的较多的是上兴趣班、
回家看电视、
玩游戏、和同学一起运动玩耍。
北京的小学生最多的是回家一个人学习或看课外书,这两项比率都远远高 于东京和首尔的小学生。
表 4则显示出北京小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少于东京和首尔。
表 5则显示出东京小
学生暑期生活相对丰富,多数都参加夏令营等自然体验活动。
■元全如此 -|基本如此
■生H
中生a
更高
2009 年的中学生四国比较调查问到有什么烦恼时,选择业余生活枯燥、没有运动时间、常感到孤单的
比率中国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都相对较高,日本最低。
在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评价上、如图11所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太好”的比率中国高中生超过2 成,加上“很不好”的比率,中国高中生四人当中就有一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良。
二很健康n基本健康二不太健康一I很不好
図11自己的健康状态
☆?高中生身心健康调查? 2011年
5)育儿状况
2000年,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两国的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育儿观和状况的调查,下面看一下
部分结果。
①日常生活习惯
如表7和表8所示,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间少于日本,给孩子钱,让孩子自己吃饭的情况多于日本,尤其孩子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日本很少有家长将钱交给孩子自己买吃的情况。
再给孩子的规定上两国家长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图12所示,日本的家长对孩子门限要求很严,
但对孩子学习或玩耍的时间则不太要求,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睡觉时间、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的要求要比日本的家长严得多。
图12给孩子的规定
②育儿观
如图13,日本的家长希望培养孩子“有助人之心” “能够发挥特长” “想尊重孩子的想法”中国的家长更希望孩子“喜欢学习” “服从老师”、“服从父母”;此外,中国的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尽全力” “将孩子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的比率远高于日本。
总结中国:亲子的纽带很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大,孩子努力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将孩子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造成孩子压力大,偏重学习,忽视综合发展和特长发挥。
日本:亲子关系从上下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对孩子的学习不很关心,也不对孩子过多地期待,管教上
图13育儿观
相对宽松,造成孩子的进取精神不强,满足于现状。
建议
1)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积极鼓励孩子参加课外体验活动,增加与孩子一起活动的机会。
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的调查显示积极参加课外体验活动以及父母积极鼓励和参与孩子的课外体验活动,孩子的与人交往、礼貌礼节、做家务、健康管理、解决问题等生活能力都会提高。
2)重新认识躾,注重对孩子的素养教育。
躾(xi ci kai ),这个日本汉字的会意便是一人之身,尽显其美。
指对孩子的教育、管教,教授孩子礼仪成规使之懂得礼节、礼貌,具有修养。
近年,日本对孩子进行“躾”的家长减少,为了和孩子不对立,往往放任孩子。
而中国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学力教育,忽视素质修养教育。
现代社会重新认识躾的重要性,加强做人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