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你的印度孩子几乎还在用四肢爬行时, 离开宗族集团,宗教集团作为一个家庭的
他们已乖乖地进行了工作,很懂得必然性 延伸和扩大,对个体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
的哲理。”
3.小结
日本儿童与母亲的接触比中国儿童
如前所述,两国育儿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多,这对幼儿的一般影响是他们具有比中 性,正是这种差异所造成心理特征和行为方
在日本家庭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 的环境同成年以后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工
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儿童社会化过 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学者们越来 越认识到儿童教养活动影响着儿童的行 为,个人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特性。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 《菊 与刀》中论述了日本的育儿方式,认为日本 是儿童的天堂,日本社会允许儿童有最大 的自由和任性。自 1991 年,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系开始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进行了题 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 化比较研究”探讨了两国父母的教养方式 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本文试图在总结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中日 两国家庭在育儿方式上的不同点,探究其 对当代家庭育儿方式的指导意义。
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探析中日家庭育 承担起学校教育的功能,对孩子的教育侧 过程中比中国受到更严厉的约束,“无忧无
儿方式的不同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重于与升学有关的问题上,忽视了孩子的 虑、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承受礼仪重压的青
1.理论回顾
全面发展。
wk.baidu.com
少年以及成年之前、幼时几乎是母性性质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
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常常使日本父亲 过程中的这种教育的非连续性是其一个重
与子女的关系更威严也更冷淡。在这种模 要的特点。
式中孩子对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与亲
与之相对照,中国人成长过程中的非
昵,而对父亲只能表示恭顺与尊重。“他们 连续性则没有日本人明显,甚至可以认为
对孩子倾注着深深的注意并温和地养育他 是连续的。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像日本人
2.中日育儿方式的不同点 2.1 亲子关系的差异 “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 系”中日育儿方式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中国 家庭以父子轴关系为轴心,孩子在幼年时 代同族中男性成员接触时间相对较多,在 日本家庭中母子关系轴较为重要,孩子在
度,作为家长的父亲为了保持尊严必须同 作环境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日本人成长
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正义”“权威” 目中的地位。”
3.晖俊康隆等《. 日本人十章》.潮文社,
的象征,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
日本人趋于认为儿童是一个与大人本 1981
亲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照顾、情感满 质不同的存在,应同大人区别对待,他们在
4.黄心川《. 辩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
国人更依赖母亲的心理倾向,相比较而言 式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这种积
中国儿童的依赖性则分散给了每一个家庭 淀是不可能改变的,也正是这种文化积淀
成员,并不专属家庭中的哪一个成员。
的差异是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差异的根源。
2.2 连续与非连续
参考文献:
日本儿童有一个显著的连续性联结其
1.林语堂《. 人生的盛宴》.转引自史仲
们。日本被认为是儿童的天堂。”这与中国 那样认为儿童是一个与大人根本不同的存
儿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用“小大人” 在。儿童从小便被当做大人来教养,言谈举
来赞赏中国儿童的早熟,以致有人这样评 止,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大人的标
价中国儿童“中国的儿童真像一个哲学家, 准来教化。在中国特别是农村人一生都不
(上接第 28 页)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 运用中体验到学科知识的价值与探究乐
二氧化碳。然后,小组自行进行实验探究, 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得出结论。营造出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探究学
五、结语
习环境,得益于创造性开发小道具的潜在价值。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
又如: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课,设计了探 变化,由教材或教参忠实的执行者变为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箬横
镇中学
- 29 -
2010 -02
观察思考
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点
韩建静 武小东
摘 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人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在育儿方 式上存在差异性。在亲子教育上中国注重功能与角色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儿童教育上的非连续性等。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育儿方式
生发现许多知识是真实和具体的,在综合 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走出教材和校
内资源的狭隘视野,还要充分挖掘各种资
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引导并帮助学生
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科学(7~9 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罗星凯编译《.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
教育标准—— —学与教指南》
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幼年有更多的自由。但儿童到了稍微懂事 版社,1979
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受到“官本位”思想 的时候,极严格的管教会突然来到他们身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儿童的社会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 的影响,学习与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 上,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要求儿童在成人之
童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 国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持的价值观念 前必须接受更严格的协调性和礼仪方面的
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 是唯学习为重,以致在孩子还没上学时就 训练以适应社会。这表明日本人在社会化
前期和后期,“在儿童时代的前期,当他长 文编《. 古今中外伟人智者名言精萃》. 中国
幼年时代同母亲接触的时间较长。
到会和母亲撒娇时,母亲就把他放在自己 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父母亲与子女关 的床上睡觉,他就会计较自己与兄弟姐妹
2.伊·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
系一般具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父亲往往是 们所得点心的多少,以判断自己在母亲心 明日报出版社,1999
究内容—— —有些小玩具不耗电,为什么会 程资源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决定了课程
运动?学生观察小玩具的内部构造后发现: 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课程资
上紧发条后,发生弹性形变贮存了势能,因 源的效益。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而驱动玩具运动。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学 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不仅要主动地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