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1f726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6.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c3f28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0.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645e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3.png)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现代文学作品《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婚姻为背景,通过描绘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深刻地展现了围绕在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反讽手法,既传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
一、角色形象的反讽《围城》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无一不透露着反讽的意味。
作者通过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虚伪。
例如,曾在婚姻困局中挣扎的方鸿渐,虽然自认为是个“外人”,对人事物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当他遭遇围城时,却不得不理解自己的无奈处境,最终沦为围城内的一员,暴露了他既对婚姻有感又无感的独特性格。
这种自我反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小姐,她作为方鸿渐的妻子,从外表看是一个优雅温柔的女性,然而,她却深藏着复杂的心思和利己主义的一面。
她喜欢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却时刻保持着傲慢和自私的本性。
正因为这种反差,苏小姐的形象鲜明而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设计的反讽《围城》中的情节设计也运用了许多反讽手法。
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安排,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在小说的开头,方鸿渐回忆起婚姻的发生,这一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女性从外地来到北京嫁人,但情绪描写和对当地人对这次婚姻的热切期盼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了现实婚姻中种种矛盾的存在。
这一情节的安排通过反讽的手法,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真实面相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方鸿渐和苏小姐的婚姻生活。
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在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并不了解,更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婚姻被赋予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三、语言修辞的反讽《围城》中的语言修辞,特别是对话部分,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通过人物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将暗讽和揭示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8e843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5.png)
在小说中,官僚主义被描绘为一种严密而荒谬的体系,虚伪、懒惰和势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方鸿渐的父亲方鸿勋,一个整日只知道谋求升迁、拉拢权贵的局长。他为了自己的升迁而对自己的家庭、子女毫不关心,完全将家人当成了他取得成功的“垫脚石”,这种以权谋利、利用他人的行为恰恰是对官僚主义最直接的揭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对人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2.5 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在小说中,讽刺手法多样,包括夸张、对比、讽刺隐喻等,下面就浅析《围城》中的讽刺手法。
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讽刺,《围城》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伦理问题,也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警惕道德沦丧的现象,努力维护正义和公平,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2.4 浅析《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
在《围城》中,对人性的讽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为描写,王小波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自私、虚荣、背叛等负面特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中的夸张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讽刺手法。方鸿渐的“天涯孤独”形象,被作者夸大放大,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又如,方鸿渐在工作中的种种荒谬和无奈也被作者夸大描写,暗讽官僚主义和社会现实。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多样,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示,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围城》的讽刺艺术是小说的灵魂和力量所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09382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b66f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9839a6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b.png)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678f35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5.png)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讽刺艺术更是被广泛讨论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探究《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以及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一、《围城》的讽刺手法《围城》是一部社会寓言,以嘲讽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引导着读者思考与反思。
在这个寓言中,讽刺手法得到了高度运用。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讽刺手法:1.人物塑造的讽刺《围城》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角钱钟书、阿朱,以及一系列的配角。
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和特点,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常常通过讽刺的表现手法来展现。
以钱钟书为例,他是一个高学历、富有、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但他却过于理智,对感情冷漠,追求完美导致自己的生活一直处于围城之中,最终没能脱离。
通过钱钟书的形象,作者讽刺了那些高学历,却无法融入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追求完美却不愿意吃亏的人。
2.反转的讽刺针对某种现象或观念进行反转,展示其荒谬可笑之处,是《围城》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
例如,“和稀泥”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强调“温和”、“顺从”的传统观念,但在实践中它常常被用来表示“退缩、委屈、忍气吞声、妥协”等贬义词汇。
而在《围城》中,这种反转达到了极致,阿朱对钱钟书的不断坚持、拒绝委屈求全,最终却不得不妥协的态度,成为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抒发。
3.对比的讽刺通过对比,突显一个现象的荒谬性和问题性质,是《围城》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
例如,在钱钱钟书和阿朱的身上,作者表现了各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最终让读者意识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他们追求幸福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二、《围城》的社会探讨和人性思考在《围城》中,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示出许多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尖锐问题和人性缺陷,例如知识分子的虚伪、扭曲的道德标准、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等等。
同时,也将这些现象对人性的摧残进行深刻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1.社会探讨《围城》中,对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进行了深刻探讨。
围城 的讽刺艺术
![围城 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39fdec79ec3d5bbfd0a749e.png)
围城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色,它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及精雕的细节描写自然流露;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典故、比较、推理等随处可见;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永垂不朽”——夏志清钱钟书以他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让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形成了既有尖酸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一、讽刺范围的广泛性《围城》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来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者冲进去,来展示他留学归来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不通事务,懦弱无能的方鸿渐;虽混迹于学界,却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争强斗胜为己任的大家闺秀苏文纨;唯利是图,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高松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还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手段来博取男人感情的女生指导等等,诸如此类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真的是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作者在对人物的展示过程中,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嘲弄讽刺,他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的生活,也涉及到江南的小县,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还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
作者更是站在哲理的高度,来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从而表现他对中国西式知识分子无情的嘲讽和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围城》所讽刺的实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1793b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1.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城乡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蕴含了深刻的讽刺与批判。
本文将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析。
首先,小说对封建道德的讽刺。
作品中的小说女主角,王凤霞,她的行为和言辞都是一反封建传统女性的端庄、贤淑和温柔。
她对任达华提出要求并阻止其去娶某女生,让人感受到她的果敢和自我主张。
而她在电影院与丁力的亲热也显得开放自由,彰显了她超越了传统封建道德的思想。
小说还通过王二的家庭生活让人看到了封建家庭观念所导致的虚伪和矛盾。
王二在家中表现得与外面完全不同,严肃而审慎,凝重而忧愤。
他重视自己的家庭形象,特别在妻子面前更是不愿有丝毫闪失。
这种表演式的家庭生活在小说中被讽刺为一种假象,反映了封建道德所造成的压抑与虚伪。
其次,小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冷嘲热讽。
小说描绘了一批知识分子人物的形象和代表他们的文艺、政治思想。
作品中的冯云峰和他的社会思想,代表了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心态,即利己主义、唯物主义和缺乏责任感。
小说中用冯云峰作为代表,表现了一种受西方思想启发的自由、独立主义的文艺人格的形成。
这种文艺人格缺乏责任感,以挖苦和讽刺为过场,对自己、对社会都带有鲁莽和冲动,是一种任性的文化状态。
同时,小说对周而复始的抗争和叛乱,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利用和错误方向的批判,体现了小说的严厉嘲讽和深刻批判。
再次,小说对民众的讽刺。
小说中的人民群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被描绘成愚昧而易受骗的群体。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不是投身于正义的战争中,而是投身于搞黑市、赚取暴利的行为中。
小说中人民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中国现实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智不开,农民和小民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没能真正发展。
最后,小说以自我讽刺收尾。
在整个小说中,节点时刻在刻画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物,但通过各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讽刺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人性缺陷,揭示出现实中的弊端和问题所在。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b4839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7.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暴露了人性的丑陋和善变,表达了
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求的深切关注。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的丑陋和善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展现了各自的丑陋和善变。
方鸿渐的妻子杨露蝉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和婚姻忠诚,与一个有钱人私奔。
而方鸿渐的情人梅冰也是一个善变的人物,她
一直对方鸿渐保持着矜持和拒绝,直到方鸿渐离婚后才回心转意。
这些人物的丑陋和善变
讽刺了人性的多变和贪婪,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利益面前的行为。
《围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现实利益而忽略内心真正需
求的关注。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追求着物质和虚荣,他们视金钱和地位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他们却因此失去了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以及方鸿渐对物
质追求的认识和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呼唤。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看到了城墙之外的美好,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a1225a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6.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封闭与僵化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李秀才等人物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麻木和无知。
方鸿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因自甘堕落、追求安逸而放弃了机会,最终沦为一个庸俗的小人物。
小说中的李秀才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形象,他常常以严肃的口吻教训别人,而实际上自己却是个无知愚昧的人。
这些形象的讽刺揭示了他们的愚蠢和麻木,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思想和思维定势。
小说通过情节的讽刺,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假面和虚伪。
小说中的围城暗喻了封建社会对外界的封闭和对个人的限制。
城外的人想进城,城内的人却想出去,形成了一种荒谬的现象。
小说通过这种情节安排,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假面。
《围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围棋比赛中的勾心斗角以及媒体的虚假宣传等,这些现象百千年来固化成一种成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小说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和不健康,呼吁社会要清醒认识现实,展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非议和思考,不但深入分析人物内心,揭示现实的荒谬与假面;而且凭借细腻,符合人性的刻画,凸现文人内心的脆弱和相对的坚强,都堪称传世之作。
这种讽刺艺术既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和娱乐,又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02f91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f.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尖锐的讽刺,深刻剖析人性和社会现象。
小说通过对角色的言行举止进行描写,展现了多样化的讽刺手法,既幽默又严肃。
通过讽刺艺术成功地揭露了社会的弊病。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现实生活、人性、社会现象、角色言行、讽刺手法、多样化、幽默、严肃、社会弊病1. 引言1.1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种种荒诞现象的描述与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这部小说以城市为背景,围绕着围城的概念展开故事,通过对角色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矛盾暴露无遗。
作者以独特的讽刺视角,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私、虚荣和无奈,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思与反思。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作者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现象的种种荒谬,不仅揭示了社会弊端,更让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
《围城》以丰富的幽默感和严肃的态度,以多样化的讽刺手法成功地揭露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荒谬,让人深深思考并警醒。
2. 正文2.1 小说中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围城》这部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在小说中,作者以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描绘现实社会,通过对他们生活中的琐事和遭遇的讽刺性描述,揭示了大众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谬。
主人公方鸿渐在追求自己的成功和社会地位时,总是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挫折,这种荒诞的情节讽刺了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和虚荣心态。
小说中对于家庭关系、婚姻生活等方面的描绘也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和道德困境,让人们深思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观念。
通过这些尖锐的讽刺,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也能够从中思考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围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尖锐讽刺,成功地揭示了社会中的弊病并引起人们的反思。
2.2 对人性、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围城》这部小说中,作者针对人性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47e0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3.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通过讽刺艺术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丑态。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中的讽刺艺术巧妙地展现了人们的荒谬行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艺术直面社会现实,语言运用中的讽刺艺术让读者透过文字看清人物内心,主题表达中的讽刺艺术深刻地探讨了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
通过这些讽刺艺术手法,《围城》成功刻画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丑态,引人深思。
【关键词】围城, 讽刺艺术, 人性, 弱点, 社会, 现象, 语言运用, 主题表达1. 引言1.1 《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围城》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由钱钟书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的丑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思想观念的僵化。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离奇,语言流畅细腻,主题思想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思考。
通过对各种社会角色和现象的讽刺描写,钱钟书将我们带入一个独特的虚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更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学享受。
《围城》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讽刺艺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将社会现实与虚构世界相结合,引起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围城》通过角色塑造中的讽刺艺术,描绘了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展现了现代人的无奈和迷茫。
而他的妻子孙小姐则代表了封建旧社会的传统和封闭。
方鸿渐的恋人花花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欺骗的典型,她的出现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虚荣心理。
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作者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人性弱点和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700fde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b.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cc1b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a.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手。
在《围城》中,讽刺的对象大部分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实现的。
比如主人公花落,他是一位有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却迷茫不已,一心想着到国外寻找自己的理想境界。
在小说中,花落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暗藏着讽刺意味。
比如他总是高谈阔论壮志豪情,却最终原地踏步,被困于一座城市中。
再比如他对自己的虚荣心,表现在他对女友冯丽人的刻意炫耀和对妻子孙小姐的冷落。
这些都让人对他产生一种讥讽的情感。
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贾平凹实际上也在讽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局限。
小说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现象也进行了讽刺。
比如对官场的描写。
小说中的捷克副领事实际上就是中国官场的缩影。
他是一个形式主义者,除了追求虚名和荣誉外,便没有其他追求。
他在所谓做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会所游戏,闲聊吃饭。
这种行为让人不禁忍俊不禁,同时也对中国官场的作风进行了戏谑的讽刺。
在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进行了讥讽。
比如花落的妻子孙小姐,她整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给家里置办新房而烧金纸。
这种行为既展现了她封建迷信的一面,又暗讽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的表面现象。
通过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所强调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贾平凹通过讥讽的笔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鲜明洞察,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揭露了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荒诞与可笑。
这种讥讽,使小说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挖苦,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现象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讽刺,贾平凹实际上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生活在假象和无奈之中的社会。
通过讥讽对当时社会社会现象的揭露,小说还彰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花落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讽刺,对捷克副领事这样的官场人物形象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呼吁人们对社会现象有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3bd381bf61fb7360a4c656d.png)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从它的艺术价值看,是中国现代文学少数可以传世的佳作。
它的创作基调是讽刺,其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强烈的讽刺性,他崭新的创造在于通篇作品中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活用讽刺来展示各个侧面的丑恶。
一、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灵活多样《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讽刺、智慧的火花,《围城》中活用讽刺恰到好处,可谓新奇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
一是善于运用文言文语句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围城》中,钱钟书灵活地运用了文言词语对人物进行刻画与讽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写到方遁翁时,就有如下描述:“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娶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还有点金银行周经理的这样一段话:“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
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遮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有荣焉。
”这段话整段都是文言文,作者就利用文言文的作用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讽刺周经理的虚伪、虚荣、市侩的嘴脸。
二是借用英文进行讽刺。
一般来说,行文中,现代汉语能表达清楚的,就不需再借用外来词语了,胡乱地使用会有反效果。
然而,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英文,却是达到了讽刺人物的效果。
如: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所说的一段话“Hello! Doctor方,好久不见!”“Sure!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钱呢,Pleny of dough。
并且这些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那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4e07d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02.png)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4aa6de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a.png)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以妙语连珠、精妙绝伦的笔触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以犀利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与愚昧。
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夸张的对比,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围城》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对封建社会的嘲笑和批判上。
小说中的崔家和卓家是两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他们追求名利、势力和权力,将婚姻视为一种交易工具,漠视人性和感情的本质。
崔嵬为了娶漂亮的李夫人,不惜迎娶孤儿胡姐,将其当作家仆使唤,可见封建家庭的虚伪和冷酷。
钱钟书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以嘲笑和批判人们追求虚荣与名利的愚昧行为。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挣扎,讽刺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切实际和荒谬的追求。
主人公方鸿渐因为害怕婚姻的束缚,一再推迟婚期,并逃避与任何女性建立深入的关系。
他对婚姻的畏惧以及对自己感情的纠结,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观念的狭隘和压抑。
小说中还有许多荒谬的婚姻场景,如李夫人与卓文君,崔鸣泉与顾尔谦等人,他们的婚姻都是基于地位和金钱的交换,缺乏真情实感。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婚姻的荒谬之处,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婚姻观念的脱离人性和真情的可笑。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们的小团体意识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小说中的职员俱乐部以及京都俱乐部都是限制人们自由和思想的组织,它们通过排斥和歧视,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说描述了京都俱乐部成员对于外人、异己的嘲笑和排斥,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偏见和歧视。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这些小团体的行为,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群体意识和偏见,暗示了人们应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
《围城》以细腻的语言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愚昧,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这种讽刺艺术不仅让读者发笑,更使人们深思社会存在的问题。
而这也是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表达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思考,并为现代社会提出一种理性和解放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围城》中的讽刺艺术庆丽《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尖刻”闻名。
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
钱先生的创作基调是讽刺,并大胆运用讽刺手法,把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比喻应用在《围城》中呈现出新颖离奇、博学睿智、生动活泼、深刻尖锐的特点。
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写了一群留学生和教授在生活、工作、恋爱、婚姻家庭的“围城”中挣扎奋斗和失败的历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的灵魂与灰色的人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伪文化人的真实故事。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之所以成功,能够在讽刺艺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并非偶然,是以其高深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为依托,在现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典故,信手拈来作品却浑然天成,具有一种真正诗意的特性,从而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本文就对作品中的讽刺艺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运用典故进行讽刺《围城》中运用典故,刻画人物心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文中采用大量的中外文化、文化典故,围从中国先的《诗经》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谭》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等;容除文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
典故的运用既增加了知识性和学术性,又为这部小说横添了一笔绝妙的讽刺。
(一)善于运用典故如:写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尽学洋人赶驴子,在驴子前面,唇吻之上挂一串萝卜,引诱驴子拼命向前,这是取自法国《列那狐》中的生花妙笔。
又如:方鸿渐买博士文凭时,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荒唐行为辩护:“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
圣人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撒谎装病。
”认为自己买文凭哄骗父母,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之志。
”这里连用几个中西典故,细腻逼真的写出了方鸿渐自我解嘲和自欺欺人的心理,增强了讽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
再如《论语·子》有“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围城》里则有这么一段:“大学校长分文科出身和理科出身两类。
文科出身的人轻易做不到这位子,做到了也不以为荣,准是干政治碰壁下野,仕而不优则学,借诗书之泽,弦诵之声来休养身心。
”在此,钱钟书显然反用其典,谓:“仕而不优则学。
”松年是学昆虫学的,但仕途失意,碰壁下野沦落为校长,从“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一变为“仕而不优则学”,语气之间充满了揶揄、调侃的机智语趣,增加了著作的生动性,增添了一丝丝的嘲讽之意。
(二)善于运用古语作者多次运用古语点明“围城”的含义,例如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钱钟书引用一句英国古语:“说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又引用一句法国的名言:“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的人想逃出来。
”人生处处是围城,其实,“围城”情结又岂仅仅是在婚姻中才有呢?方鸿渐从国外归来,坐在邮船上,百无聊赖,如同“围城”,到了是走出邮船的“围城”又进入了这座具有殖民地化色彩的“围城”,职业无着落,恋爱失败,他又冲出“围城”。
人生在世,莫不有追求,而在追求的时候,却往往对所追求的事物只有大略的了解,只想着它的好,而对可能有的坏处或是不能,又或是不愿少有理会。
待到目标实现,才发现自己失去了许多,正所谓“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不仅如此,“各家都有难念的经”,即便是那些按照普遍的说法堪称“幸福”的人,也有难以启齿的苦楚。
《围城》道别人所不能道的,正是这种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写到方遁翁时,也多次运用古语进行讽刺。
如下面一段话:“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就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又如方遁翁在劝戒儿子方鸿渐的一封家书中如此写道:“吾不惜重资,命汝千里负笈,汝埋头攻读之不暇,而有余闲照镜耶?……吾不图汝甫离膝下,已濡恶习,可叹可恨。
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如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
”通过家书,又使方遁翁这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却又不死心的封建遗老形象跃然于纸上。
再如,谈到方老爷给子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谑一番:“人家小儿要易长育,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晔小字砖儿,慕容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有体面的”。
方老先生文如其人,喜欢用典,自矜,偏狭,保守,迂腐,是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
方遁翁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塑造得如此成功,主要是由于作者对那些身在二十世纪的当代,观念却还在过去了的封建时代的乡绅之流的空洞造作的深入了解。
此外,还有一位跟着老子作旧体诗的英年洋派人物——董斜川,“口气活象遗少”,他作的诗如“好赋归来看妇靥,大惭名字止儿啼”,“石齿漱寒濑,松涛泻夕风”,“泼眼空明供睡鸭,蟠胸秘怪媚潜虬”等,诗的意思非常晦涩难明,每句必有出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知道出处,就不要穿凿附会”。
如此一位“同光体”诗人,竟然狂妄地贬斥中国著名诗人东坡和轼。
二、运用调侃的言词进行讽刺(一)善于运用诙谐的词语钱中书在《围城》胆运用了诙谐的词语进行讽刺,使作品语言耐人寻味,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例如: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时,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
写出了鲍小姐的行为放荡,“伤害及中国国体”。
在《围城》中,作者不但对“知识分子”行车走卒之辈进行尽情调侃嘲弄,就连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也要戏谑一番。
如对方鸿渐、辛楣等人去途中所乘的车就有这样精彩的一段描写: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
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先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像这样拟人化的调侃,读过之余,每有会意,一种舒心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在行文中,《围城》通篇都是嬉笔。
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二)善于运用漫画式的笔法钱钟书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对每一个人物的出场,他都以锋刃的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幅神情逼肖的漫画形象,并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使人未见行藏,便已看出人物的性格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对汪处厚的肖像描写:“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
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又如:“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小孩子都逃不出他的玩笑。
小孩眉眼距离隔得远,说它们要害相思病,想聚而不能聚,再配上塌鼻子,变成了一漫画式的脸,表现出一种诙谐滑稽的情趣。
三、运用精妙的比喻进行讽刺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
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
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更是情有独钟。
《围城》中的比喻具有新颖离奇、博学睿智、生动活泼、深刻尖锐四个特点。
试分析如下:(一)新颖离奇钱钟书先生知识渊博,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奇精辟,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凡喻必以非类”、“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不即不离”这些都是钱钟书先生比喻理论的纲要。
他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寻找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用奇特的喻体表现本体。
小说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例如:“先生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个说话多而快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的人。
”对说话多而快的人,一般比喻是“像连珠炮”,或是“打机关枪”。
而钱钟书一反常规,把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比喻成“拉肚子”,表面上看毫不相干,仔细揣摩就能体会其中的意蕴。
先生夸夸其谈,神侃吹牛起来话多而快,是停不住嘴的。
在“无法控制”、“多而快”这两个方面,二者有相似之处。
作者对在含义进行比喻,就显得更加新奇。
又如:作者借方鸿渐与唐小姐的对话:“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豆,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
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出洋和出痧豆可谓毫不相干,更无相似之处,作者却巧妙的将它们联系起来,讽刺了当时媚外崇洋的社会风气,通过人们病态的心理、病态的社会现象,揭露了当时病态的中国社会。
再如:“小姐今天赴宴擦的颜色,就跟印第安人上战场擦的颜色同样胜利地红”。
小姐赴宴化妆应该是漂亮美丽,而作者却将她与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联系起来,使人联想到小姐脸色红得不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达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二)博学睿智在《围城》中作者所运用的比喻具有广博的知识性,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是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见识多广、造诣高深的学问家。
他在作品中融入了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令人目不暇接。
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
例如:“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的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作者运用数学上平面几何的原理来比喻方鸿渐与文纨的情谊,准确生动。
“灯光照着小姐惊奇的眼睛得像吉沃吐(Giotto)画的‘O’一样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