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初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在这么多的论文题目中,一眼就看中了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一直是一本畅销书籍,从那句大家甚为熟悉的“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内的人想进去”没看过的人都基本认为这是一本讲爱情的书籍,看完了以后,觉得这是不止一本爱情书,更多的说是一本讲社会讲职业的书,即使没有谈过恋爱也能体会到个中感受,因为生活大于一切。感觉可以看小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想也十分的合情合理。两周通读完了《围城》,最大的佩服就是钱钟书先生的讽刺手法,还有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采用的比喻手法,夸张手法,边读边觉得十分的过瘾,似有看电视剧的感觉,“电视剧”看完了,突然有种落幕的感觉,到底方鸿渐和孙柔嘉这对“半路”夫妻能和好吗?他们以后的发展如何,会不会吵着吵着变成了离婚下场呢,又是一大的悬念,或者他们两和好了,不过还是这样磕磕碰碰的?很多种的想法会从脑中蹦出来,想必他们的生活也就是大众人的生活缩影。

围城主题深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钱钟书先生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塑造了千姿百态、形神俱备的艺术形象,甚至在当前的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艺术,其主要手法也是运用了幽默讽刺。因此,在阅读过程,有机地分析作品的讽刺艺术,对提高我们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是极有益处的。

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想浅出分析,必须深入阅读,试从这三方面把握第一,要明确钱钟书先生写作的目的。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序言里曾自述其创作意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他说的某一部分社会,和某一类人物指的是当时背景下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留洋博士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从方鸿渐留洋回国的船上遭遇开始,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钟书先生用调侃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他借用知识分子苏小姐道出了“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话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中国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刻画了他们略为迂腐但在西方文化的感染下又显进步的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应该是钱钟书先生的写作目的。

第二,要理解讽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真实性。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杨绛先生在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的那篇文章中,说道,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人,实有其人,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是捏造的……接着阐述了很多里面人物的取材。(《且介亭杂文二集》)作品中对事物的讽刺性描写,必须具有真实性,这是讽刺艺术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好像看到作品中的人物,其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围城》中钟书对方鸿渐的讽刺性描写就是如此。对主人公买假文凭——和苏小姐唐小姐纠葛不清,想爱又不敢爱——和赵辛楣等去三闾大学报到途中——到达任教后的工作遭遇

——和孙小姐结婚争吵等一系列的情节描写,都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迂腐,得过且过,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所以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讽刺性的描写,不仅必须具有生活的真实,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还必须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才具有典型意义。中外名家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情节,仿佛在浩瀚的沙石中淘出金子似的。例如,里面的方翁,方鸿渐顽固保守,害怕一切新生事物,仇视任何改革,他的种种滑稽可笑又令人憎恶的言行,不管是在外国还是中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但又不可能集中发生在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人身上。而作者却在平凡普通的千遍万遍地出现的生活现象中,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样便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

无论从人物的描写,语言特色方面都彰显作者的讽刺艺术功底。

在成教本科期间,曾学过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尝试分析下

一.几个鲜明色彩的人物

感情线

苏文纨vs鲍小姐,苏文纨vs唐晓芙

苏文纨是留洋女博士,在留学生回中国的船上认识了主人公方鸿渐,并对方鸿渐暗许芳心,可是由于她的具有中国女子的古典矜持内敛,最终让鲍小姐出手了,回到上海,苏小姐还是没有“吸引”成功,却让表妹唐晓芙掳掠了主人公的心,后来,为了设法让喜欢自己多年的赵辛楣和方鸿渐争斗爱上自己,却大跌眼镜的嫁给了曹元朗。苏小姐具有虽然是新式女性,却不免落入了旧社会女人不敢争取,等爱的尴尬场面。这一切来源于苏小姐的自恋成性,她一心想要方鸿渐追她,她可她并不爱方鸿渐,她只喜欢那种被人追捧的感觉,方鸿渐这小子,竟“得福不知”,苏小姐的自尊受到挑战,她必须以各种手腕,“恩威并施”,胁迫方鸿渐,使他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然而,方鸿渐却另有所爱,苏小姐得知鸿渐爱上唐小姐而不爱她,她立刻不顾自己的脸面和自尊去离间。她的行为较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泼妇怎样?对辛楣,苏小姐洋洋得意而又驾驭自如,她爱辛楣,但是,她要看到辛楣为她承受痛苦她才快乐。她赌气嫁了曹元朗,心里又希望辛楣终生不娶等曹死了来补缺。多么歹毒和自私啊。而她的赌气而嫁象不象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这个集所谓的高贵、学问、体面于一身的人,在道德人格上穷得没有立锥之地。钟书先生太憎恨苏小姐之流了吧,那样写她还不够,还要让苏小姐去偷一首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哈哈,假如你的悟性不好,不能理解苏小姐的下作行为,看了这首诗,应该觉得她很恶心了吧。

然而不幸,我发现,现在像苏小姐这种类型的人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唐小姐,是作者不愿意糟蹋的一个完美型人物。一直以为,鸿渐和唐晓芙没了下文以后,作者安排了他与苏小姐相遇,我一直期待唐小姐也会和鸿渐相遇,最终,唐小姐的出场也能了终场。唐小姐一出场,钟书先生描写到:唐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