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美学的简单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美学

美学与艺术的历史进程并不能证明艺术行为是或者应该是自主的。相反,艺术的社会史反映了它对人类世界的力量的回应。无论是素材、对象、灵感、动机,广大的、包罗万象的社会,以复杂多样、无法预测的方式固化于艺术内部。反过来,作为艺术核心的美学感受,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普遍存在的现象。揭示美学影响的众多分支和层面,有助于认识人类的社会性和艺术性。

对于传统艺术起源有这样几个观点。第一,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个理论直接依据是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理论。我们说人类起源于劳动,是因为人类在劳动中发展了人类特有的思维,并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我们不能因此把一切都说成起源于劳动。更不能把第一个被人用来作为工具而使用的石块说成是美术或艺术品。第二艺术起源于摹仿。这个理论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这种说法,只是说出了原始绘画创作者与现实的关系,我们知道,摹仿只是一种现象。人类为什么摹仿?摹仿的动机是什么。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讲清楚。因而,艺术起源于摹仿并没有说明艺术的起源。第三,艺术起源于巫术。其倡导人是英国的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我们只能说艺术创作有时与巫术有关系,是原始绘画中的一种风格。第四,艺术起源于游戏,倡导者是席勒和斯宾塞。持这种说法的人,把人的游戏冲动上溯到如同狮吼鸟鸣的动物本能的“自由”表现时期。这显然混淆了动物本能与人的区别,否定了美是人的特性这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也是我国解放前最流行的艺术起源观点。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

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你能替美下个定义吗?请告诉我什么是美。希庇阿斯说:一个年轻小姐是美的。苏格拉底不满意,他说,我要问的是:什么是美?而不是问:谁是美的,什么东西是美的?在这篇对话里,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尝试了好几种关于美的定义,例如美的就是适当的、美的就是有用的、美的就是令人愉悦的,但苏格拉底又一一予以驳难,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美是很难解的。

照苏格拉底的意思,我们要理解美的本质或理念,就不能限于知道年轻小姐是美的,或一匹母马是美的,我们必须回答美本身是什么,能为美之为美下个定义。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学说我们这里不去管它,我们只想表明这样一种区别:我们平常会使用美这个词,不等于我们能对美这个词做出良好的定义。不仅美这类大词儿是这样。我们时时都会用到飞、石头、吝啬这些词儿,但现在我们停下来一分钟,试着来给飞下个定义,我们马上会发现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柏拉图在其《大希庇阿斯篇》里提出了三种美的定义,即“美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和“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从而提出了美的“效用”的看法。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即

“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他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但拨乱却未反正,关于“美本身”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孔子解释“仁”的涵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学是以“克己复礼”、维护奴隶制的宗法制度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民的重视和爱惜,反映出顺应春秋末期历史趋势而产生的人的发现、人的觉醒,具有人本主义色彩。他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他认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未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道德自我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他把美与人的感性存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肯定了人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活动之中的美。所以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仁的境界。

人和动物面对的是同一个自然, 人和动物同样从事! 生产活动, 为什么他们之间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区别呢? 对于这些区别, 仅仅从客体方面进行考察, 还是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呢? 马克思认为, 只从客体方面去考察是不够的。正因为此, 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观点, 这种观点仅仅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解释自然、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 马克思确立和引进劳动实践的思想,不只从客体方面、更重要是从主体方面, 从主体实践方面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写到。

艺术作为感性学本身就是世俗的,有时候,沉沦也可以成为艺术,不然就不会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郁达夫也是这样一位在沉沦中将伤感美和病态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有才情的作家。而宋代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咏、李清照亦在世俗化的活色生香的生活中描摹出了柔媚哀婉、轻灵妙曼之美。所以,人沉下去并不可怕,只要心里留一扇天窗,让艺术那烛照之光得以透过,人生的赎救就有希望。

电影《荆棘鸟》中,讲的是神父哀怨曲折的爱情生活。神父拉尔夫在临死前对她的爱人梅吉说:“你一辈子都在诅咒上帝,但仍会得到他的宽恕。而我虽然一辈子在谦卑地侍奉上帝,却不会被宽恕,因为,我失落的一样最宝贵的东西——真诚”。搞宗教的认为这是对基督教的曲解和亵渎;反对者认为这是人文主义的进步。我不想继续这种争论,我想说的是,“真诚”,这正是艺术的关键词。真诚,这正是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刘欢曾经这样表述他对流行音乐的感觉:“流行的东西如果不是美好的,就会成为流窜。”我知道,这是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说出来的话。是的,“美好”这个品质对艺术而言太重要了,它如拱石般撑起整个艺术殿堂的灿烂穹顶。因此,著名美学家、画家康定斯基说:“艺术是人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艺术是情感本体论的产物,艺术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对达利的评价——“你的画令我感兴趣的,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以虚伪为真实,不仅是最大的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