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精品教案)
《词四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教案一、文本分析《词四首》所选篇目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秋瑾《满江红》。
这四首词都是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背诵的篇目。
所选的四首词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
其中《渔家傲·秋思》为范仲淹所作,是宋代词人对豪放词的尝试,开豪放词创作的先声。
《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作者苏轼、辛弃疾则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满江红》作者秋瑾为近现代革命先驱,是“一代女侠”“女中豪杰”。
这四首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很强,都具有刚劲豪放的特点,大体都可归于豪放派之列。
其抒情方式不仅与诗不同,与宋词另一大派别婉约派也大相异趣。
学习本课四首词作,既可以了解“词”这一文体的独特特点,又能接触不同文人的独特风格,还能够品味其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和爱国情怀。
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庆历三年(1643)出任参知政事,是“庆历新政”的领军人物。
后新政受挫,被贬地方。
在出任参知政的前几年间(1040—1043),范仲淹曾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
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范仲淹词作很少,《全宋词》仅存五首,本课所选《渔家傲·秋思》是其代表,尤为人所称道。
本词写塞外秋景、军中苦乐。
风格刚劲峭拔,自然浑朴,词学大家夏承焘认为其“下开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确为至论。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所处时代稍晚于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出任知州之时。
该词是苏轼创作豪放词的最早尝试,一改多表现婉转细腻、儿女情长的宋词风貌,在题材和意境上对宋词具有开拓意义。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地位。
其“以诗为词”的态度也为词“自是一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是苏轼之后,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九年级语文教案: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七、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板
书
设
计
课外
作业
教学札记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2022年月日
第课时
课 题:
12、词四首 第二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交流。
要点:复习赏析句子的角度: (1)修辞。 (2)用词。
(3)意境。(4)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满江红》,思考:(1)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2)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3)别人评价秋瑾《满江红》“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五、课堂小结
师生活动:
师提问:这两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归纳回答。
六、课堂练习
1、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2、根据要求默写句子。(见PPT)
七、作业布置: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预设:(1)此处引用典故。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2)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用“身”与“心”的近音,“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心灵的警策名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秀教案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2、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教师检查生字词语,强调重点字词。简要疏通古诗大意。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生字并积累词语,明确大意。
《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及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题目,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阐述诗文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短文;3. 收集有关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所收获,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4.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满江红》优秀课件
苏轼
导入新课
苏轼一生坎坷,颇多磨难,乌台诗案后先贬 谪黄州,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 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名作,后转任密州,也创作 了许多诗词。在他创作的众多的豪放词中,他唯 独对《密州出猎》颇为自得,其中他在给自己的 好友鲜于子俊的书信中曾这样说道:“近却颇作 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 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 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下 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让苏轼颇为自得的豪放词 。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之 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情景, 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合作探究
下阕哪句话是紧承上阕而写的?理由 是什么?
“酒酣胸胆尚开张。”此句话紧承 上阕“亲射虎,看孙郎”而写,依然体 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怀。 “鬓微霜,又何妨”便是很好注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 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 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 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 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合作探究
“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狂”统领全篇,是全词的核心, 抒写了词人胸中的雄健豪放之气。
合作探究
“左牵黄,右擎苍”使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借代、对偶。
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 有什么特点?
“千骑卷平冈。”
特点: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破阵子优秀教案
破阵子优秀教案【篇一:破阵子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辛弃疾一、教学目标:1、通过导学单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2、品读重点词句,并发挥想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叙述辛弃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的故事:他,不是万人拥戴的明星,不是出神入化的球星,也不是紧握权力的政治家,他是个词人,更是位英雄。
他22岁时,曾组织一支知人的义军部队抗金,后与狄京义军合并,并说服狄京南下归宋,就在联系事宜时,军中出了一个秦桧般的叛徒——张安国,杀了狄京投降金营。
此事被他得知后怒不可遏,率五十旧部连夜直闯五万金兵大营,活捉张国安,重新鼓舞了士气,就连当朝的皇帝也不禁“三声叹息”。
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
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
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破阵子》,走近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感受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是学习诗歌的最好途径,读也能反映读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
所以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1、播放示范朗读,学生静坐闭目聆听。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八百里:牛。
(典故)。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 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出示译文: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三篇1一、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
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
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九(下)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名师教学设计
12词四首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质课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优质课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熟读成诵,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展开联想、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意境,体会诗词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习目标的”第1、2点。
2.(难点)“学习目标”第3点。
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羌管(qiāng )貂裘(diāo)赢得(yíng )麾下(huī )塞下(sāi )霹雳(pīlì )2.作者作品(1)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64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超凡脱俗,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北宋文学家。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弹劾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贬谪黄州。
到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任多地的地方官,官至吏部尚书。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其词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其词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的美誉,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字璇卿,号竞雄,别暑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7.文题背景8.根据课文的注释熟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
认真诵读诗词,疏诗词意,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每首诗词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感情。
词四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词四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词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2.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以《渔家傲·秋思》风格概括导入:《渔家傲·秋思》境界阔达,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豪放派词的先驱。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由上节课的学习要点导入,同时引出下面的探究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品读全词,说说“狂”体现在哪里。
资料链接1:狂:①狂妄,傲慢。
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
③发疯。
④失去常态。
狂乱。
——《古汉语常用字典》资料链接2: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
”“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
2.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本词及材料。
(2)小组内讨论,找到体现“狂”的句子,说说“狂”在哪里,填好表格。
(3)每组选择1-2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全班一起总结。
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教师点拨:苏轼的“狂”是他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一、新课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三、品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
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四、拓
1.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
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
更加令人难堪。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读词以入境
(一)了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读出韵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师生评价。
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二、品词以入味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
受的过程。
”的确,在诗词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狂”)
2.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说明装备(齐全)。
请用自己的话再现太守当时的装备: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
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千骑卷平冈”。
请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扬。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
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
出猎。
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
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
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
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
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三、论词以识人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
思考: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
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开张”、“又何妨”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会”是定
将的意思。
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连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
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
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2.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
当英雄老去,
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既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更多流露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3.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
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四、悟词以入心
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第三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故事导入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退居江西。
陈同甫,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二人酬和诗词中最有名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