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课件
技术驱动的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新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 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趋势在未来将继续加强,因为技术进步 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跨境并购重组的兴起
总结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境并购重组逐渐成为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跨境并购重组是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并购重组的行为。这种趋势在未来将继续加 强,因为企业需要不断拓展市场和资源,而跨境并购重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 新市场、获取优质资源和降低成本。
鉴。
对企业的启示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并购重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寻求外部扩张和资源整合的机 会。
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应注重风险控制和价值评估,确保交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并购重组后,企业应加强整合和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并购重组,企业 可以实现快速扩张、提高市场份额、获取优势资源和人才等 目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并购重组的类型
01
02
03
横向并购
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的企业 之间的并购重组,目的是 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 效率。
纵向并购
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 的并购重组,目的是实现 产业链整合、提高协同效 应。
总结与启示
REPORTING
总结
本次ppt课件主要分析了近年来 国内外发生的典型并购重组案例 ,包括案例背景、交易过程、并
购动机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并购重组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包括资源整 合、业务拓展、财务优化等方面
。
课件还探讨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 风险控制和价值评估问题,为企 业进行并购重组提供了参考和借
年并购重组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年并购重组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篇一:201X年并购重组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201X年并购重组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一、A股市场并购重组事件增长迅速201X年以来,在IPO暂停、A 股市场下行,估值较低的情况下,许多上市公司显现出了投资价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进入,策划或实施并购重组事件的上市公司逐年增长。
据万德数据显示,自201X年1月至今年10月,首次披露重组方案的并购交易达309 起,特别是201X年前三季度,策划或实施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事件比201X年同期增长迅速。
截至201X年10月16日,201X年已完成的上市重组项目的交易总额为1,778.03亿元,共计81个项目。
相比201X年同期交易总额1,597.54亿元,49个项目。
交易总额增加了180.49亿元(涨幅:11%),项目数量增加了32个(涨幅:65%)。
图1:201X-201X年,已完成的上市重组项目趋势图数据来源:Wind资讯二、国内并购重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频频出台的国家政策鼓励产业并购,自201X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涉及金融、财税、行政等多个方面。
201X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主要涉及九大行业的900多家上市公司。
此外,各部委亦相继出台办法,鼓励汽车、煤炭、电子信息、医药等多个重点行业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并购的审批方面,证监会推出了分道制办法。
所谓分道就是证监会对并购重组行政许可申请审核时根据财务顾问的执业能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和诚信状况产业政策和交易类型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审核制度安排。
201X 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在行政审批等方面放宽尺度,为企业的兼并重组厘清障碍。
并购重组法律业务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
为了拓展市场,提高市场份额,A公司决定通过收购同行业内的B公司,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
B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和销售,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
然而,由于内部管理不善,B公司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负债累累。
在了解到A公司的收购意向后,B公司同意进行股权并购重组。
二、案件概述本案涉及的法律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收购协议的起草和审核2. 股权过户登记手续的办理3. 交易双方的尽职调查4. 股权并购重组涉及的税务筹划5. 并购重组后的整合与合规三、案件分析1. 股权收购协议的起草和审核在本次股权收购过程中,A公司委托律师团队起草了股权收购协议。
协议中明确了收购标的、收购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
律师团队对协议进行了严格审核,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合规,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A公司的利益。
2. 股权过户登记手续的办理根据我国《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股权收购完成后,需办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
A公司委托律师团队协助办理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确保了股权过户的合法性和及时性。
3. 交易双方的尽职调查在股权收购过程中,A公司对B公司进行了尽职调查,以了解B公司的财务状况、业务运营、法律风险等方面的情况。
律师团队参与了尽职调查的全过程,协助A公司评估收购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4. 股权并购重组涉及的税务筹划股权并购重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税务问题。
律师团队针对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税务筹划方案,包括股权收购定价、税务优惠政策的利用等,以降低A公司的税务负担。
5. 并购重组后的整合与合规并购重组完成后,A公司需要整合B公司的资源,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
律师团队协助A公司制定了整合方案,并对其合规性进行了审核。
并购重组法律业务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A公司,一家专注于环保技术的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在国内环保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政策的变化,A公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一家在环保设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
B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然而,近年来,B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市场开拓不力等原因,经营状况不佳,陷入了困境。
二、并购重组方案1. 并购方式:A公司决定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全部股份,总价款为1亿元。
2. 并购流程:- 尽职调查:A公司聘请了专业的法律、财务和行业专家团队对B公司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包括公司财务状况、法律风险、技术实力、市场状况等方面。
- 签订并购协议:在尽职调查完成后,A公司与B公司及其股东签订了并购协议,明确了并购的条款和条件。
- 股权转让:A公司支付并购价款,B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A公司。
- 工商变更:完成股权转让后,A公司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B公司的工商变更手续。
3. 整合方案:- 技术整合:A公司将B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并入自己的研发体系,共同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 市场整合:A公司将B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纳入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
- 管理整合:A公司将B公司的管理体系与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管理效率。
三、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1. 法律风险:- 股权转让风险:股权转让过程中可能存在法律瑕疵,如股权转让协议不符合法律规定、股权转让未办理过户登记等。
- 债权债务风险:B公司可能存在未知的债权债务,可能对A公司造成损失。
- 知识产权风险:B公司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的情况,可能对A公司造成法律风险。
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
Life is not easy. You don't need to be eager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oval of others, and live your own lifequietl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公司并购重组案例及分析海尔并购通用家电并购方:海尔被并购方:通用家电,并购金额:366亿元年1月15日,海尔公告显示,海尔拟通过现金方式购买通用家电,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双方就交易金额进行了调整,最终金额定为5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6月7日,海尔发表声明称二者已完成交割,通用家电正式成为海尔一员。
自从“并购成长”的逻辑形成以来,我国各个公司中刮起了一股并购的风潮,通过一次次的重组,有些企业越来越强。
时至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不管结局如何,他们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为您带来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以及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涉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整体上市交易背景:电建集团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申请IPO。
为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避免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电建集团筹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治理结构,协调业务发展,具备条件后实施整体上市。
虽然-年A股持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这一交易的结构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中国电建以3.63元/股,向电建集团非公开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购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 8 家公司 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上游资产。
深交所并购重组案例
深交所并购重组案例
咱来唠唠深交所的并购重组案例哈。
就说那个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这事儿吧。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大变身。
鼎泰新材原本可能就像个小角色在市场里默默混着,顺丰可是物流界的大佬啊。
顺丰想上市,借壳这种方式就像是找了个现成的房子,稍微装修改造一下就住进去了,成了上市公司。
这么一搞呢,顺丰的实力可以通过上市得到更好的发挥,有更多的资金去拓展业务,搞新技术研发啥的。
还有温氏股份吸收合并大华农的例子。
这就好比是两个小伙伴,一个强一个弱,强的温氏股份说,哎,咱们合并在一起吧,这样我们的力量就更大了。
温氏是搞养殖的大拿,大华农呢也在农业相关领域有点东西。
合并之后啊,在产业链上就更完整了,资源整合得那叫一个漂亮。
从种源到养殖,再到一些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一下子就有了更大的布局,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更重了。
再看蓝色光标这一家。
它在深交所的并购重组就像是在拼图呢。
一块一块地把和自己业务相关或者有潜力的小公司并进来。
今天并个做广告创意的小公司,明天并个搞数字营销的小团队。
这么七拼八凑的,蓝色光标就从一个相对单一的营销公司,变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营销巨头。
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它的服务种类变得超级丰富,能给客户提供从传统广告到新兴的社交媒体营销等一整套的方案。
这些深交所的并购重组案例啊,就像是一场场企业界的联姻或者联盟。
大家各自带着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走到一起,要么是为了扩大规模,要么是为了完善产业链,要么是为了进入新的领域。
反正就是在这个商业的大舞台上,通过并购重组跳出更精彩的舞蹈呢。
重组并购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本案涉及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与YY集团(以下简称“YY集团”)的并购重组,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案情简介1. 并购双方简介- XX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技术等业务,是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 YY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涉及能源、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集团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市场经验。
2. 并购原因XX科技希望通过并购进入YY集团所在的产业领域,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的互补。
而YY集团则希望通过并购XX科技,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3. 并购方式经双方协商,决定采用股权收购的方式进行并购。
YY集团以现金方式收购XX科技的全部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4. 并购过程(1)尽职调查:在并购过程中,双方聘请了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尽职调查,对对方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业务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谈判与签约: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双方就并购条款进行了深入谈判,最终达成一致。
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和《股东协议》等法律文件。
(3)交割与过户:在完成相关法律手续后,YY集团向XX科技支付了并购款项,并完成了股份过户手续。
三、法律问题1. 尽职调查的法律问题在并购过程中,尽职调查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案中,双方均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了并购交易的顺利进行。
2. 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股权转让是并购的核心内容,涉及《公司法》、《合同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本案中,双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完成了股权转让手续。
3. 股东协议的法律问题股东协议是规范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本案中,双方在股东协议中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并购后的公司治理奠定了基础。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精编课件).ppt
巨额债务:35亿美元。 巨额亏损:2008年亏损16.9亿美元。
精品课件
战略分析:SWOT分析
优势S
巨大市场 低廉成本 充裕资金
劣势W
品牌低端 技术落后 市场占有率低
机会O
高端品牌 安全技术 全球网络 专业人才
威胁T 高额债务 巨大亏损 跨国整合
精品课件
案例
2009年12月23日,福特与吉利集团就出售沃尔沃轿车 项目达成框架协议。
精品课件
案例
7月2日中海油向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提出监管 审查。
7月20日美国国会修改《能源法案》,按照修改 后的《能源法案》,必须在对中国的能源政策 以及对美国的能源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估后,再 审查中海油的并购案,但是这个评估并无时间 限制。
8月2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8月10日雪佛龙成功收购优尼科。
资产
实物资产 无形资产
控制权
特许经营权 委托管理 商标 核心技术 协议控制
精品课件
案例
一汽大众有限公司的股权比例为一汽集团60%, 大众集团20%,奥迪公司10%,大众(中国)投 资公司10%。
一汽大众的品牌
大众:CC、GTI、迈腾、速腾、高尔夫、宝来、捷达 奥迪:A6L、Q5、A4L、Q3
精品课件
案例: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0美元 和26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公司所有普 通股和优先股,交易总价为151亿美元,同时承 担43亿美元的债务。如果协议未能获得中国的 批准,中海油须向尼克森支付4.25亿美元的反 向终止费。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60亿 美元,投资的理财产品到期变现376.91亿元人 民币,定期存款178.09亿元人民币。
公式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顺丰借壳鼎泰新材登陆A股摘要:在中国商界有一句顺口溜:“永不上市三大家,华为顺丰老干妈”,但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历史。
多年来,顺丰作为国内物流快递行业的龙头之一,一直保持十分低调的姿态。
掌门人王卫一直对上市保持反对态度,也从未收购其他公司。
但出于种种原因,顺丰于2016年借壳鼎泰新材完成上市,成为当时各方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顺丰借壳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分析其动机、交易方式、对市场造成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股权收购一、公司简介收购方:顺丰控股“1993年,顺丰诞生于广东顺德。
自成立以来,顺丰始终专注于服务质量的提升、持续加强基础建设、积极研发和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与设备,不断提升作业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对快件产品流转全过程、全环节的信息监控、跟踪、查询及资源调度工作,确保了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持续强化速运业务的基础上,顺丰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围绕快递物流产业链,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种类,针对电商、食品、医药、汽配、电子等不同类型客户开发出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
截至2015年底,顺丰已拥有约1.5万台营运车辆,以及遍布中国大陆的近1.3万个营业网点。
此外,公司目前拥有30架自有全货机,搭建了以深圳、杭州为双枢纽,辐射全国的航线网络。
与此同时,顺丰积极拓展国际件服务,目前已开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日本、澳洲、美国、蒙古、印尼、印度、柬埔寨、加拿大、墨西哥及缅甸等国家的快递服务。
多年来,顺丰持续创新,不断铸造高品质服务体验,为客户的成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被收购方:鼎泰新材鼎泰新材全称为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国家园林卫生城市安徽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公司注册资本7783.078万元,截至2010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8.78亿元,净资产7.19亿元,2009年销售总额近4.14亿元。
公司专注于金属材料保护表面防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是稀土合金镀层防腐新材料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导者,自主研发并生产出国内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耐腐蚀性稀土锌铝合金镀层产品,开辟了国内稀土合金防腐镀层新材料应用的新领域,是全国细分行业龙头单位。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近几年并购重组的案例经典案例解析并购重组规则
一、企业发展模式选择1、企业发展模式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不外乎采用两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模式:企业采用内部扩张的方式,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所获取的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追加投资以利生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发展状大。
第二种模式:企业采用外部扩张的方式,表现为战略联盟,技术转让,吸收外来资本及兼并收购等,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形成巨型企业。
2、企业发展的条件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并且各自需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从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以外部扩张的方式发展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均比企业采用内部扩张方式要求高。
外部扩张发展模式要求在市场体系中有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
3、企业发展与企业并购纵观中西方企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企业并购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及工业的飞速发展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每一个大型企业其成长历程都离不开企业并购这种手段。
从企业并购发展的历史观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模式与企业并购手段互为依存。
二、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1、资本运营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对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表现形式。
资本运营的基本条件是资本的证券化如股权,资本运营一方面表现为股权转让的运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收益股权和控制股权的运作。
因此,并购与重组是资本运营最普通的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2、企业并购与资本市场交易企业不同于交易一般的普通商品,需要大额的资金支持少则几十万,多达数亿元,在美国因企业并购所发生的一次性交易可达数百亿美元,短期信贷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企业并购资金多数与资本市场有关。
资本市场与企业并购的方式及规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决定了企业并购融资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条件。
企业并购资金需求的特点:(1)企业并购所需资金数量巨大,仅靠企业内部筹资通常很难解决,往往要靠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
并购重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
B公司,成立于1998年,专注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销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A公司希望通过并购B公司,整合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
2018年,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全部股权。
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一致,A公司以人民币5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并购重组完成后,A公司将B公司纳入旗下,进一步拓展了业务领域。
二、案件争议1. 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A公司与B公司对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产生了争议。
A公司认为,根据B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估值,5亿元的价格是合理的。
而B公司则认为,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市场份额远未得到充分体现,5亿元的价格偏低。
2. 员工安置问题并购重组后,B公司的员工安置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A公司提出,B公司员工可以按照原工资待遇继续工作,同时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帮助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B公司员工则担心,并购后可能会被裁员或者待遇降低。
3. 知识产权归属问题B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并购重组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A公司认为,收购完成后,B公司的知识产权应归A公司所有。
而B公司则认为,知识产权是其核心竞争力,不应无偿转让。
三、案件处理1. 股权转让价格为了解决股权转让价格的争议,A公司和B公司聘请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B公司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B公司的市场价值约为4.5亿元。
在此基础上,双方最终同意以5亿元的价格进行股权转让。
2. 员工安置针对员工安置问题,A公司与B公司协商制定了详细的员工安置方案。
方案包括:1)为B公司员工提供与原工资待遇相当的薪酬;2)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其适应新的工作环境;3)对于愿意继续在A公司工作的员工,提供一定的晋升空间。
3. 知识产权归属关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A公司和B公司达成共识:B公司的知识产权在并购重组后归A公司所有,但A公司承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B公司相应的知识产权使用费。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重组并购法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业务范围涵盖住宅、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饱和和调控政策的实施,A公司面临着业务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下降等问题。
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A公司决定进行并购重组。
经过前期调研和筛选,A公司最终确定了对一家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科技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进行并购。
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B公司在行业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市场前景广阔。
二、案例分析1. 并购动机分析A公司并购B公司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拓展业务领域:通过并购B公司,A公司可以进入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2)提升核心竞争力:B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后可以提升A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实现资源整合:A公司可以通过并购B公司,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并购方案设计(1)并购方式:A公司拟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并购B公司,以保障并购的顺利进行。
(2)并购价格:根据B公司的净资产、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因素,A公司拟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并购资金来源:A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
(4)并购流程:A公司将与B公司进行谈判,签订并购协议,完成股权转让,并办理相关工商变更手续。
3. 法律风险分析(1)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风险: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并购协议可能存在条款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后续纠纷。
- 知识产权风险:B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可能存在权属争议,影响并购效果。
- 员工安置风险:并购过程中可能涉及员工安置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劳动争议。
(2)并购后的法律风险:- 法律合规风险:A公司并购B公司后,需要确保业务合规,避免因违规操作而承担法律责任。
并购重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国有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A公司决定并购一家同行业内的民营企业B公司。
B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和销售。
虽然规模较小,但B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A公司看中了B公司的这些优势,希望通过并购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并购重组方案1. 并购方式:A公司决定以现金收购B公司的全部股权。
2. 收购价格:经双方协商,A公司以2亿元的价格收购B公司100%的股权。
3. 交割时间:A公司承诺在并购协议签署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股权交割。
4. 交易条件: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将保留在B公司工作,并继续为公司服务。
5. 人员安置:A公司承诺在并购完成后,B公司的全体员工将获得与原公司相同的待遇。
三、法律问题分析1. 并购重组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或者进行其他重大变更,应当依法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在本案中,A 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其并购B公司的行为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并购重组,需要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因此,A公司在进行并购重组前,需要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
2. 并购重组的程序(1)尽职调查:A公司在并购前需要对B公司进行全面、详细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
这是确保并购重组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2)签订并购协议: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A公司与B公司签订并购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3)履行审批手续:A公司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申报。
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工程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84页
并购顾问团队进场
产业价值链分析
制定并购战略
收集并购对象
分析研究并购对象确立并购目标
组建并购团队
尽职调查
初步谈判确定并购意向
会计师、律师、评估师进场
并购谈判
签定正式协议并落实
二、企业重组的一般模式
重组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公司法》等国家法律 法规、有关政策及金融工具的发达程度的影响。
方式主要有: 1、股权并购 2、债权并购 3、资产并购 4、合并(分立)
目录
一、概念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一般模式 三、企业并购重组涉及的法律法规 四、企业并购重组案例 五、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六、律师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概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乔治·斯蒂伯格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一个 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额企业 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没有一 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 兼并而成长起来,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 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
一、概论
并购重组的动因 1 获取战略机会 2 发挥协同效应 3 提高市场占有率 4 提高管理效率 5 发现资本市场错误定价 6 降低同业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7 合理避税
并购重组操作流程
1、企业并购重组的一般流程
接受并购顾问委托 组成专家小组对项目进行初步评估
A、并购流程的灵活性 B、步骤之间的反复性
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对于资产并购行为有投票权并依法 享有退股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按支付手段不同, 具体分为以现金为对价受让目标公司的资产和以股份 为对价受让目标公司资产两种资产并购形式。
(三)资产并购
因目标公司或者并购公司在财务、税务、法律(操作程序)上 的不同考虑选择资产并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案例1: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一、案情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产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以上简称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其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9月,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公司在进行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在上市之初,郑百文的业绩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1997年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利润8126万元(后来事实证明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而到1998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收入下降到33.6亿元,亏损额达5.23亿元。
1999年,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亏损额达9.56亿元。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 郑百文”。
2000年,公司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2月5日,郑百文暂停上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变为“PT郑百文”。
从1996年上市到2001年被暂停上市,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郑百文迅速完成了由令人羡慕的上市公司到濒临绝境的亏损大户的“凤凰变乌鸦”的历程。
根据该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引起证券市场轰动,但该申请未被法院受理。
正当理论界、业界、媒体讨论上市公司应该和能否破产退市时,2000年11月30日,ST郑百文发布公告(12月1日见报)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与该公司签署了重组的有关协议,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三联)愿有条件入主。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舆论哗然。
2001年是关键的一年。
尽管这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了郑百文,但在舆论甚至其他方面的重压之下,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的行动仍在顽强地进行着:2001年1月18日,山东三联与郑百文签订了《债务豁免协议》,山东三联取得郑百文50%股权后10日内,山东三联将豁免郑百文约14.47亿元债务;2月22日,郑百文股东大会通过重组方案;10月12日,财政部同意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百文集团)所持郑百文国有股中的50%以零价格无偿转让给山东三联;11月8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确认郑百文200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作出的《关于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意思表达方式的决议》、《关于授权董事会办理股东股份变动手续的决议》有效,判令郑百文及其董事会于判决生效后按照上述决议完成股份过户手续;2001年11月30日,郑百文集团与山东三隘签订《关于资产交接协议书》;2001年12月31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登记公司)将郑百文集团所持郑百文国家股中的50%转入“三联集团郑百文重组专用账户”,其他股份的过户手续也进行了办理。
2002年2月4日,郑百文召开2002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郑百文董事全部辞职,来自山东三联的张继升等4人进驻董事会,山东三联董事长兼总裁张继升当选为郑百文新一任董事长,标志着山东三联成功入主郑百文。
2月7日,郑百文宣布盈利382万元,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有保留意见及带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
据PT郑百文公布的2001年度财务报告,公司2001年度实现扭亏。
年度报告显示,2001年度PT郑百文实现净利润382.0836万元,每股收益0.0193元。
年度报告称,2001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16.9852万元,主营业务利润966.2113万元,这些均为从事商业经营所得。
年度报告同时称,公司重组工作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果公司重组失败,公司将面临退市风险。
至此,尽管历经了漫长的“生死恋”,山东三联似乎如愿以偿,但郑百文能否恢复上市依旧留有悬念。
根据规定,郑百文应在2001年年度报告披露后5个工作日内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公司提出股票恢复上市申请的最后期限为宽限期后的5个工作日,即2002年4月2日。
虽然郑百文的年度报告审计单位对其年度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及带解释性说明的审计报告,但郑百文还是在有关规定的日期到期前(4月12日)提出了恢复上市的申请。
可是,有关部门对其年度报告提出了异议,郑百文向郑百文集团出售重大资产产生的3808余万元营业外收入不能予以确认。
根据郑百文发布的公告,其2001年年度报告在根据有关部门意见进行调整后,2001年度净利润为亏损2426.57万元,每股亏损01734元。
在4月2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了公司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未果后,2002年4月9日,郑百文敢想敢干的重组者们又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关于延长暂停上市宽限期的申请》,申请将公司暂停上市宽限期延长9个月。
在恢复上市已经对郑百文关上了大门之后,郑百文申请宽限期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根据公告,郑百文董事会认为,公司的本次重组是市场化原则下进行的实质性重组,目前公司已经补步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但财务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尚需一段时间进行检验。
鉴于公司重组进程延长非公司自身原因所致,公司董事会决定申请延长暂停上市宽限期。
[1]当时几乎所有的市场人士都认为郑百文会有惊无险地获得9个月的延长宽限期,果然不出所料,宽限期获得批准。
郑百文2002年4月30日发布重大事项公告称,接上海证券交易所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请示中国证监会同意,决定延长PT郑百文暂停上市宽限期9个月,宽限期自2002年4月29日起计算。
PT 郑百文撤回4月2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的股票恢复上市申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舆论愤愤不平,常有文章见诸报端,但是郑百文的重组却是板上钉钉的。
尽管如此,在舆论界,“宽限期延长”已经再次像“默示同意”一样,遭到了众多评论家的口诛笔伐,成为市场的一个焦点。
2002年6月28日郑百文重组再次到得突破性进展。
公司发布重大事项公告称,6月25日,登记公司已办理了郑百文股份过户手续,将67610个股东持有的83988776股郑百文股份,过户至“三联集团郑百文重组专用账户”。
同时,中国证监会也已豁免山东三联因持有郑百文股份超过其已发行股份的30%而应履行的要约收购义务。
这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PT郑百文重组方案,在突破了种种障碍之后终于全部完成,取得成功。
此前,郑百文集团于2001年12月31日已将所持郑百文国家股28877869股中的50%转让给山东三联持有。
至此,山东三联共持有郑百文98377710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49.79%,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2002年8月16日,郑百文颂2002年中期报告,公司实现净利润1165万元,每股盈利00589元,看来,恢复上市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郑百文重组看来大功告成的时间,有两个重要人物的命运见诸报端:一是原郑百文董事长李福乾等3名犯罪嫌疑人日前被依法提起公诉[2],二是应李福乾之邀担任郑百文独立董事的陆家豪状告证监会案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
[3]如果说李福乾是罪有应得,那么,被舆论称为“花瓶董事”的陆家豪就有些“冤枉”了。
由于这与本文没有直接关系,不再赘述。
二、问题1、股东大会是否有权就股东的股份转让作出决议,其决议是否合法?2、“股东采取默示同意和明示反对”的法律依据何在?3、司法部门如何介入股份转让的相关法律诉讼?4、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对证券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三、评析对于证券市场来说,郑百文事件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从法律角度看,它既有欺诈发行上市问题,又有虚假信息披露问题[4];从经济角度看,它既存在着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又有一个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但是郑百文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山东三联对它的重组。
此次重组,不仅向证券监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而且对现行法律制度也带来很大冲击。
因此,我们的分析也就主要围绕重组中的各种问题展开,其他问题只是作为背景。
(一)郑百文重组案发生的背景和三个阶段1、真假郑百文。
郑百文自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给投资者的印象一直不错。
但1999年4月24日是一个分界线;该公司年度报告披露每股实现收益-2.5428元,每股净资产0.22元,净资产收益率-1148.4568%,尽管此前的1998年8月13日公布的中期报告每股收益为0.075元,1999年1月22日也发出了预亏公告,但是这份年度报告还是令投资者大跌眼镜。
从1999年4月24日以前的信息披露中,普通投资者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像郑百文会出现如此巨额的亏损。
从这一老一辈起,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投资者熟悉的郑百文更是一条道走到黑;先是依据法定程序改名为“ST郑百文”,接着于1999年8月31日再爆巨亏,1999年中期总负债为22亿元,而总资产仅为14亿元,每股净资产为-2.98元。
继1998年每股亏损2.54元、1999年中期每股亏损2.7元之后,2000年1月14日又预告将出现重大亏损,即在总亏损已达10.57亿元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未知数,直至被要求破产还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天都会有新公司诞生,也会有老公司破产,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比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铱星公司就是在郑百文披露不良财务信息的同时破产的。
但这毕竟是在国外,而在中国,尽管少数上市公司一再产生巨额亏损,从ST到PT,甚至是暂停上市的琼民源,最终都发生了奇迹。
因此,当投资者从2000年3月29日的报纸上看到中国达资产管理公司将ST郑百文推到破产还债被告席上的时候,从上市公司到投资者,似乎都没想到。
更令人惊奇的是ST郑百文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其股价非但没有连连下跌,反而在短暂下跌之后,“又被大量买盘托起,股价节节上扬”。
这种反常的现象,立邓为各界所关注,并认为是政府的“父爱”导致中国的股市“挣钱没人管,赔钱有人管,中国的上市公司破下了产,也死不了。
”[5]“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上市公司的重组,则会对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6]郑百文1995年、1996年、1997年的年度报告披露,其每股收益分别为0.13元、0.37元和0.45元,这3年的交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16%,20%。
同时郑百文也给了投资者不菲的回报:这家1996年4月18日上市的公司,当年6月18日就通过了上一年的分配方案,每10股送红股3股并派发现金红利1.30元(含税);1997年5月又决定上一年的分配方案为每10股送3股红股。
当年投资郑百文的投资者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经营者——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李福乾先生,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