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创业动力不足科研成果价值不高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其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地方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河南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1 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河南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绝不是强省。
河南的部属院校相对较少,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上主要靠本省的力量。
但是无论从本科院校数量还是博士点数量,无论从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还是项目和科研奖项数量上,河南高校明显落后于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区,河南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层次都还比较低,科技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下:1.1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优势学科不突出河南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由于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多以传统专业为主体,在专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上都较为单一。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在学科的纵向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的建设却显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原有的专业和学科难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致使其成为提升河南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与核心问题。
1.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不是“空中楼阁”,河南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现象突出。
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河南高校在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章在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不完善、企业的态度不积极以及投融资体系的发展不健全等,进而提出了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分析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找出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快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一、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河南高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1年,全省高校共承担科技课题8210项,获得科研经费约12.63亿元,共鉴定科研成果966项,出版科技专著125部,发表学术论文28274篇,申请专利1162项,获得专利授权513项。
全省高校共获科技成果奖16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务院各部委科技进步奖22项。
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2011年度全省高校承担并经验收的国家级项目44项,其中973计划项目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2012年仅社科研究项目中标国家项目就有127项,其中高校获得116项,占91.3%。
比去年的72项增加44项,增长率为61.1%;获资助经费1760万元,比去年增加670万元,增幅达61.4%。
立项数和资助总额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数超过100项的有11个省份,教育部在京直属高校、上海、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四川。
河南由去年的第10名跃至今年第9名。
二、制约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存在偏差高校对科研奖励的政策也是更多的注重科研的级别和数量。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不断老龄化,年轻教师的数量不足,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的下降。
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教学水平低下、科研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现行的教师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激励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和加强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对策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处字数不足,请继续扩充内容】1.2 问题意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师资不足、缺乏激励机制、学科建设不完善以及评价机制不严格等方面。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教师培训不到位导致师资水平不高,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导致教师缺乏工作动力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也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字】2. 正文2.1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一些高校中,老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年轻老师比例过低,导致教学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影响到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师资培训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缺乏更新和提升。
这也影响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懒散教师”,他们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分析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学生指导者,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
首先,其工作量往往较大,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和研究等各项任务;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研究成果,以保持自己在学术领域的竞争力。
而这些任务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高校教师经常感到时间紧迫、任务重压。
二、缺乏培训机会与职业发展渠道不通畅尽管高校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但部分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缺乏进修与培训的机会。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益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获得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势必造成知识滞后和传授内容落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职业发展渠道不通畅也是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的职业晋升路径中,高校教师往往需要凭借硬性指标来评判自己的工作表现,例如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等。
这种选拔方式容易导致人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科研成果上,而忽视了教学本身。
因此,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对于真正有意愿从事优秀教学工作的教师,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晋升空间和机会。
三、缺乏激励机制与团队合作不足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得高校教师面临着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荣誉奖励都比较匮乏。
这使得职场上一些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教师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影响了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
另外,团队合作不足也是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之一。
高校教师往往以个体工作者为主,缺乏系统的协同与交流。
这导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阻碍了知识共享与创新,也限制了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学生关系疏离与教学方式单一化随着大学生群体多样化和社会发展变革的不断加快,高校教师面临与学生关系疏离的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教师仅侧重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的生活、心理等方面关注度较低;维护良好师生关系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研究摘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高等院校职责职能的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高校需克服思想观念不足、指标体系不合理、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和困境,从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健全成果转化评价指标、提高科研成果质量等方面着力,促进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有机转化、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学校治理的科学化,提高科研成果实际效益,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810年,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现今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
柏林大学提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成为“现代大学之母”。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人们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
高等教育教学职责是最为根本的职能。
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都应该为教学职能的实现而服务。
只有高等院校其余的各项职责职能的力量都凝聚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才能够有助于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专门人才的最终目的。
因此,科研具有反哺高等教育教学的职责。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其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里具体提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等指标要求。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如何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云南工商学院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本着“激励创新,质量引导,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了院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
教师的工作虽然以教学为主,但绝大多数教师都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这些科研成果如果变成教学资源用于本科教学,将显著促进本科教学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意义分析1.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应用型高校定位的必然要求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与学术型大学概念相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干事创业激情不足整改措施
干事创业激情不足整改措施篇一: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县委的部署要求,本人进行了深刻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认真剖析查摆自己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四风”问题的根源,为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现拟定个人整改措施如下:一、形式主义方面的问题1、问题:工作作风不够实整改目标:无私才能无畏,对与自己工作有联系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自己也要坚决抵制,做到不随波逐流、不跟风赶浪。
具体措施:(1)从严要求自己,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2)对于能够合并的会议尽量合并召开,对于能够开短会的尽量召开短会。
努力消减各类形式性事务,增强工作实效。
(3)对于能够合并的文字材料尽量合并,对于能够言简意赅的材料决不长篇大论。
减少文字工作的数量,提高文字工作质量,增强目的性和效果。
进度安排:已整改完成时限:长期坚持2、问题:抓工作不够深入整改目标:各项工作不断深入,科学性、针对性不断提高。
具体措施:(1)端正工作态度,培养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工作激情和一抓到底的工作劲头。
(2)工作分配安排时,认真考虑各项工作特性及分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状况,有针对性的分配工作任务。
(3)建立重要工作落实、督促、检查、反馈制度,明确工作落实责任,专人负责跟踪督促,及时反馈进展情况,切实掌握工作进度,把工作落到实处。
进度安排:已整改完成时限:长期坚持3、问题: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整改目标:着眼全局,在不断学习中,提升改革创新力。
具体措施:(1)加强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
创新的根源是学习,因此要通过增强学习力,提高创新力。
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制定和完善集中学习制度,同时要注重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有效提升自身工作水平。
略说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简说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明江我国教育长期远离社会,远离经济,远离科学,远离实践,成为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围墙和门卫把“桃园”打造得更完美,完全可选做陶渊明理想社会中最理想的标本。
既然教育与世隔绝,那与经济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关系”?当然有。
那就是为经济活动提供不带任何技能的知识,仅此而已。
虽然从知识角度讲,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但与经济成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因为知识要通过转化(科研)、运用才起作用,那是另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教育所缺少的。
从这点上说,教育与经济无关。
(除研究型大学和部分从事研究的大学及职业学校外)这个观点无疑会受到质疑:如果说教育与经济无关,那我国30多年来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政策、改革、开放、科学、学习引进他人技术、人力、合资等的结果,并不是教育的功劳。
前面说过,知识只有通过转化运用才起作用,知识不用=0。
教育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撑,但却置身于经济之外,搞闭门办学,与科学实践及运用脱离,教育脱离实际,只停留于知识阶段,是不会结果的,是以无功。
虽然一些大学与经济拍档,与企业合作,但成果并不多,可用于转化的更少,所以对经济的贡献不大。
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统计,2001——2015年的15年间,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示一共3738项,平均每年仅249项。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公开表示,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大学里有很多高新技术还锁在教授的柜子里,而是值得转化的东西很少。
”[1]所以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小。
除研究型大学,职业学校外,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近来教育开始与经济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开始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中高等职业学校。
虽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建立并不比中美建交或进入联合国容易,但还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国的发展主要在经济方面,人力、科技、技术引进、模仿、合资等起着主要作用;我国发展起点低,又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发展速度快。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职业本科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如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职业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深入研究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纾解对策,对于推动职业本科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在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进行。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职业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难以满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制约因素与措施研究
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制约因素与措施研究摘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但由于先天因素,科研工作滞后成为广东民办高校上层次、上水平的瓶颈,限制了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广东民办高校应认识到科研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加快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9-02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403所,其中广东民办普通高校共32所[1]。
广东省民办教育起步较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投资大,发展快。
目前,广东拥有私人办学、社团办学、企业办学、与政府合营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已经成为广东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是创名牌,各领风骚。
各所民办高校都力图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追求高效益与高质量,努力促进学校上等级、上水平。
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实施措施有保证。
广东省在落实全省教育发展规划时,始终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科研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扭转科研劣势,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将是关键所在。
一、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制约因素分析近年来,在激烈的师资争夺中,广东各民办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部分民办高校已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明显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其中不乏双师型教师及海外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师资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
为留住人才,各民办高校采取了提高教师待遇、奖励住房、加强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鼓励教师攻读高学历等措施,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 问题及整改措施
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问题及整改措施
问题:
1. 缺乏激情和动力:干事创业需要具备积极的态度和热情,但是存在精气神不足的问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2. 压力和困难感受过大: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容易感到无力和沮丧,导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下降。
3. 缺乏自信心:缺乏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的信心,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对于创业和面临的挑战缺乏应对能力。
整改措施:
1. 激发潜能的培训和鼓励:组织培训和各种激励活动,帮助员工激发内在的潜能和动力。
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让员工能够互相支持和鼓励。
领导者应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员工克服困难和压力。
3. 培养自信心的机会:通过鼓励员工尝试新的挑战和项目,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提供肯定和认可,让员工感受到他们的成就和价值。
4. 心理辅导和支持:为员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处
理压力和困难。
提供专业的支持,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和积极应对困境。
5. 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分享和交流,并认可他们的贡献和努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创业实践机会缺乏以及评估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拓展实践机会,建立科学评估机制等对策。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展望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在不断完善中迎来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创新创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原因、对策、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机会、评估机制、建设、优化、拓展、科学、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实际情况却显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团队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创业实践机会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平台,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缺少有效评估机制导致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急需改革与创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和前瞻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拓展创业实践机会,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体系;建立科学评估机制,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反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只有综合应对以上问题,并采取有效对策措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1.2 问题意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机遇与挑战试题答案复习课程
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机遇与挑战试题答案2019年公需课: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的机遇与挑战-部分试题一、单选题(40题)1、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十七B、十八C、十九D、二十答案: C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A、新时代B、终点C、最高点D、结尾答案: 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A、小康B、富裕C、共产D、资本主义答案: A4、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A、萌芽B、初级C、高级D、顶级答案: B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叶B、初期C、70年代D、结束答案: A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A、两位一体B、三位一体C、四位一体D、五位一体答案: D7、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A、环境B、政策C、创新D、经济答案: C8、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兼职单位的工作业绩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取得的成绩()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A、可以B、不可以C、视情况D、看地区答案: A9、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要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A、全面创新B、技术创新C、政策创新D、制度创新答案: A10、要使()成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A、优惠政策B、科技创新C、领导决策D、经济发展答案: B11、目前经济发展()下,就业压力严峻,结构性矛盾凸显,更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A、新常态B、快速C、放缓D、停滞答案: A12、兼职或者在职创办企业人员,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关于充分发挥高校赋能地方的建议
充分发挥高校赋能地方的建议近年来,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赋能地方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加大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
2. 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帮助地方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3. 搭建科技创新评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科技创新评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1. 结合地方实际,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应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
2. 开展产业对接,打通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3.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社会服务,促进地方社会发展1. 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高校应该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加强人文社科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高校可以加强人文社科研究,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持。
3. 打造智库,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可以打造智库,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交流服务,助力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加强院系协同,形成合力1. 促进院系间的互相协作。
高校内部各个院系应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2.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推动跨学科合作。
高校应该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推动跨学科合作,提升科研创新效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讨作者:华沙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3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对高校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创新创业认知的局限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高校教学体系不完善以及与产业对接不足等。
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思考与探讨,提出教师角色与责任、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高校与社会合作等方面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此外,在展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景的同时,探讨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最后,总结本文的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09-04①基金项目:教育部2022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20604047170157)。
作者简介:华沙(1978—),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课程设置存在单一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困惑等。
本文旨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与探讨,以期能够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同时,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和挑战首先,课程设置和内容过于理论化。
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际创新创业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李娜,姚春燕(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加强和提高双创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着体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双创教育的基础薄弱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促进双创教育体制改革,培育双创教育专职教师,增加双创教育重视程度,降低融资门槛,形成政府、学校及企业的合力共同促进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01-0193-02第2019年第1期(总第509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2019Total No.509[作者简介]李娜(1988-),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姚春燕(1981-)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SJGY20180241)。
一、引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同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国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双创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及方向。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及支持下,我国双创教育目前取得了飞速的进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业已成为当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双创教育更是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虽然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双创教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对双创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双创教育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短期的阶段性问题,有些则是长期问题,双创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我们长期努力促进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的不断提升,科研产出收获颇丰,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但有数据显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仍不理想。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研发周期过长导致转化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短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化体系不健全、概念验证中心推广力度不够、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行使的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技转之家”场景、推行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强化财务成本核算及合理定价方式、加快中介平台服务建设五大对策。
借此希望能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问题;解决对策0引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11月发布的年度《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150万件专利申请,独占世界鳌头,比第二位国家申请量多出2.5倍,但中国大量的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示范工程阶段,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为此,学术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不断探讨如何从供给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然而,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60%~80%的创新成果都源自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主体,其需求直接决定转化的成效。
也就是说,只有当科技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转化时,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不仅要从供给侧进行研究,更要解决需求方的问题。
已有的大量研究都是基于投入—产出的线性认知,忽略了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方最为核心的技术需求,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科技部、财政部也多次发文,从各个角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既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又能活跃我国市场经济,为市场寻找新的需求点,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向引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责无旁贷。
然而,面对现实情况,我们也必须正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
一、不足之处1.1 缺乏实践机会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给予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具体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角色单一化在高校中,教师通常被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并督促学生取得好成绩。
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模式,削弱了学生对于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动力。
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无法提供学生所需的实际指导。
1.3 创新创业环境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包括资金、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缺乏资金投入、资源共享和项目孵化等问题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带来巨大困扰。
二、改进方向2.1 加强实践训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实践训练。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提供真实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2.2 鼓励教师多元化发展高校应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行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同时,对于具备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可以邀请他们来校授课或者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
2.3 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高校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项目孵化服务等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2.4 引入评价指标改革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术成就为导向,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给予充分重视。
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引入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将其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
提升高校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提升高校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杨哲旗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0期摘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主题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关键是提升教师培养人才的能力建设。
通过寻找教育教学规律,探索高校教师能力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解决浙江及全国高校如何提升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实际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培养人才提升能力提升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是高校、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问题,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关系到国家进步与民族未来。
通过调查问卷、重点调研、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对中国80所高等院校的1878位教师、普通学生、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成效的调研为基础。
从学校、政府、教师自身现有条件、重视程度、发展规划等指标入手,经过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现状分析、对策思路等途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提升教师培养创新创业(即“双创”)人才能力的对策。
一、高校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现状(一)教师指导双创学生情况全年教师人均指导双创学生人数比例高低学校占总调查学校情况(见图1)。
图1教师指导双创学生比例情况全年双创教师人均指导成功学生人数比例高低学校占总调查学校情况(见图2)。
图2双创教师指导学生成功情况(二)双创课程开设与教师结构被调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情况(见图3)。
图3高校双创课程开设情况双创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学校双创教师学历结构及双创教师专业技术技能结构(见图4)。
图4双创教师学历与专业技术情况(三)教师接受培训学习与自我能力的提升学校双创教师教育公费培训占总调查学校的75%;自费的占25%。
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挂职学习人数占专业教师的35%;学校双创教师到企业参加挂职学习占双创教师的28%。
百名专业教师获取合作项目为6项;平均获取合作资金 021万元;百名双创教师获取合作创业项目为4项,平均获取合作资金015万元。
关于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动性提升的思考--以宁夏理工学院为例
智库时代 ·161·智库观察一、宁夏理工学院简介宁夏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大学生高等教育机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本科教育已经形成,并形成了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教育体系。
全校大概有600多名全职教师和将近12000名全日制学生,其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在创新和应用人才培养、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研究和培训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学校已完成200多个教育项目,包括4个国家项目,100多个自治区项目和16个教育改革项目。
5个优秀课程,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区,3个自治区共享实验基地,4个教育项目,成立了6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学校已成为中国百强民办高校之一,也是宁夏最好的民办高校。
二、宁夏理工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申报情况及科研现状分析(一)宁夏理工学院近3年科研申报情况近3年,宁夏理工学院中青年教师共计申报各类项目44项,其中2016年度申报项目10项,均为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度申报项目11项,均为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18年度申报各类项目23项,其中宁夏高等学校14项研究型项目;宁哲社青年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专项任务1项,石嘴山市沿黄项目3项,石嘴山市科技创新项目计划2项。
(二)宁夏理工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分析1.教师科研动力缺乏,科研意识较低首先,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办学资金不够充沛,导致科研投入力度不够,且缺乏修复科学设备的科研条件;其次,缺乏健全的科研和民办高校有关评估和控制机制,不仅无法真正做到鼓励和激励教师调动自身科研热情和挑战,而且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督和质量评估作为研究教师是否完成科学研究的标准化制度,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导致了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不强的“尴尬”现象;最后,由于许多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都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对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追求缺乏明确的科学目的和长期规划的基本要求,一旦获得职称就将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相关研究抛之脑后,这种短期仓促且“应付差事”式的科学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很难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作者:何为赵克林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1年第05期[摘要]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至关重要。
目前,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主要有职务科技成果本身价值不够、教师参与的原生动力不足、政策力度不够和转化渠道单一四个方面。
为此,需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内控制度,精准定位成果并明确转化去向,因地制宜优化转化流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务科技成果;成果转化[作者简介]何为(1987- ),男,四川广元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赵克林(1965- ),男,四川广元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四川广元 628040)[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8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资助。
(项目批准号:川科政〔2018〕9号)[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9-0109-04《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16〕3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指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最终目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体现高校科技综合实力。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但打击了高校职工的科研积极性,还间接造成了高校“为科研而科研”的伪学术氛围。
一流科技支撑一流专业,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双创融合是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转化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
在国家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中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理解、组织、实施、保障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补齐科技工作短板,是当前高职院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强化专业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创业动力不足科研成果价值不高
一纸“向知识价值致敬”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把一些游走在校园与企业之间灰色地带的高校教师兼职创业的“天花板”捅开了一个更大的口子。
近年来,挡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那扇半遮半掩的门,正在一点点被打开,与此同时,官方语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放在前几年,大学老师兼职开公司还得挂个亲戚的名字遮遮掩掩,如今站在大学讲台上的教授已经可以高调地亮出自己的两种身份。
“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的新政,又一次在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是继“允许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等一系列“松绑”政策之后,又一个旨在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让尊重人才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重磅举措。
事实上,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中央政府到各地以及高校近年来不断推出各种政策,从“ ___放权”到“完全让利”,就是要打通从科技到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环——激活科研人才的活力和激情。
尽管政策的口子越开越大,可落实到每一个高校科研工作者身上,到底能不能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入全国多所高校采访了解到,不少高校科研人员依旧心存疑虑,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导向性政策尚缺乏一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到底能产生多大效力,不少人仍在观望。
政策一再“松绑”为何还迈不开腿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老话题,很多学者都在感慨,“这两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大环境已经好多了”。
巨大的改革力度背后是清晰的国家意图,即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困境,用科技力量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不少高校科研工作负责人都表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已经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足够的保障。
一位高校科研院院长说,“政策上能想到的,都给了;利益上能让的,都让了”。
那为什么高校科研人员还在犹豫?“国家导向性政策出台后,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细则。
”天津大学宣怀学
院副院长、博导邹强认为,政策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落实。
现在特别需要对导向性政策的权威解读,目的就是要先设定出明确的法律边界,“让法律来保证科研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各项行为不跑偏”。
“政策太多,有的放、有的管,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谁敢随便动?”看到“放开高校教师兼职兼薪”的新政,一位高校学院的院长笑称,“也不知自己该不该做,干脆先不做”。
因为按照国家对干部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或持股,“而在高校,很多学科领军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往往都兼有行政管理职务”。
___科技发展中心一位负责人曾对媒体形象地形容这样一个 ___局面:有的管理部门是“冲冲冲”,有的管理部门则是“守守守”……
前面放权,后面照旧严管,类似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依旧存在。
因为各部门文件要求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一项新政出来,其他相关部门的制度没跟上,导致最终传递到大学校长、科研人员身上的只能是“等等等”。
有学者称,“政策是方向性的,每个个体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由于成果转化涉及利益关系复杂,很多人都担心冲得太快容易犯错误”。
很多学者都谈到,能否列出一个“负面清单”,综合各方面政策,专门针对科研成果转化,明确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做,避免触碰红线,也让大家不再一味“等等等”。
此外,高校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一直是“剪不断理还乱”。
邹强说,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的科技发明成果绝大多数都属于职务发明,其中很多知识产权问题仍未厘清,直接关系到兼职或创业收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自身动力不足科研成果价值不高
比起制度设计的不够完善,更大的问题在于高校科研人员自身动力不足。
“让高校教师出去创业,失败率比大学生创业低不了多少。
”一位青年教师直言,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市场,是一个很长的链条,要想成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对高校科研人员而言,熟悉的只是链条中的一段”。
创业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机会成本。
在他就职的高校中,如果一门心思在体制内搞科研,本身就有不错的待遇和发展前
景。
比如入选国家“ ___”、青年拔尖人才、 ___奖励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能拿到很多年薪,且能享受高额的安家费和科研项目启动费,“这些都是持续稳定,看得见未来的”。
事实上,为了打消高校科研人员创业诸如此类的后顾之忧,近两年国内有不少地区和高校先行先试地出台了类似政策,如北京“京校十条”、湖北“科技十条”、南京“科技九条”等,其中明确规定“3年内保留原有身份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等优惠政策。
但一位高校科研处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因为这些政策松绑而真正选择停薪留职走出去的教师,还是寥寥无几。
“学校是给你保留了岗位和身份,可出去容易,回来太难了。
”清华大学一位青年教师说,虽然学校对老师离岗创业没有什么限制,但一旦离开了科研岗位,几乎不可能再回来跟上学术发展的节奏。
这意味着,未来你在学术上难有建树,“人家天天搞科研,到处参加学术交流,你中断了好几年,就很难再追上”。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学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仍在两条路上跑。
目前,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仍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计入考核体系。
甚至有人说,“搞成果转化,除了或许可能挣点钱,对自己的发展毫无用处。
”
发论文、评职称,依旧是让高校教师围着转的指挥棒。
“高校当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什么难改?那是因为对高校的评价依然没变。
”一位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没有谁用科研成果转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来考核高校,而高校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直接决定着能获得多少资源和经费投入。
此外,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专利数量,以及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研究论文数量,但巨大的科研力量,却没有让相应规模的成果转化到经济上。
有人直言,“专利多,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教授做出来一个成果,一般都会去申报专利。
而这些科研成果从立项开始,就瞄准发论文、评职称,而非市场。
”甚至一些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的小课题,只能称之为“伪科学”,最终转化不出去,因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公开表示,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学里有很多高新技术还锁在教授柜子里,“而是值得转化的东西太少”。
对此,不少学者建议,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大小,作为一种评价标准,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日常考核体系中。
这样一来,能直接从源头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让科研人员不再只为发论文而搞研究,让他们在施展才华的同时,又能得到公正的评价,真正实现“名利双收”。
(胡春艳)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