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广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答案】A。解析: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答案】D。

4.【答案】D。解析: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5.【答案】A。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答案】A。

7.【答案】D。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8.【答案】C。

9.【答案】A。解析: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10.【答案】B。解析: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1.【答案】D。解析: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最自身和目前状况的有效感知,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

12.【答案】C。解析:消极、被动、缺乏热情是抑郁倾向的表现。偏执倾向是指处理事情或待人接物不能从大局着眼和客观对待,比较片面,易走极端。强迫倾向是指某种联想、观念、回忆、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自闭倾向的症状主要是不爱说话、不喜欢和人交流,孤独离群,不会与人交往,言语障碍突出等。

13.【答案】A。解析: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14.【答案】A。解析: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15.【答案】C。解析:C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

16.【答案】A。解析: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妈妈给予的愉快刺激是允许他每天玩半小时游戏,以此要求刘华上课专心听讲并认真完成作业,正是正强化的体现。

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中,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是巴甫洛夫

18.【答案】A。解析: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故选A。

19.【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属于观察模仿学习,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答案】D。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提出了“非指导教学模式”。

21.【答案】B。解析:元认知监控成分是对认知活动的监测和调控的动态过程,是元认知的核心成分。

22.【答案】C。解析: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只以自己的角度判断。

2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学习迁移理论。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提出了概括说,认为迁移是基于两种学习之间的一般原理。即学习A时获得的一般原理用于学习B时所产生的迁移。它是共同要素说的一种发展。

24.【答案】D。解析:后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起到迁移作用,是逆迁移,并且促进、深化了前面的学习,因此是逆向正迁移。

25.【答案】C。解析: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6.【答案】A。解析: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反映个人品德,A项表述有误。

27.【答案】D。解析:题干中文字的意思是知识能力达到了,但是不能用仁义来守护它,即便现在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即是说道德如果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转化为信念,道德就会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体现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关系。

28.【答案】C。

29.【答案】B。解析: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30.【答案】B。解析: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最早发现“关键期”。个体在发育的某一时期对特定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并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或技能,该时期就被称为关键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1.【答案】C。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32.【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处分对学生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在表现出进步明显这一行为后,老师撤销厌恶刺激,即属于负强化。

33.【答案】C。解析: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34.【答案】C。

35.【答案】B。解析:反抗行为阶段:他们的行为中常表现出对抗性,拒遵循指示、要求,需要给予大量的注意;他们很少具有自己的规则,但是畏于斥责,可能遵循他人的要求。在学校教育阶段,也有一些学生处于这一水平。自我服务行为阶段:学生是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们所关心的是行为后果“对我意味着什么”,是奖励还是惩罚。从道德发展来讲,他们处于奖励和惩罚阶段。人际纪律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行为取向是建立一个相互的人际关系,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自我约束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少陷入什么麻烦,因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也能够做到自我约束。

36.【答案】A。解析: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37.【答案】B。

38.【答案】D。解析: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认为观察者可以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

39.【答案】B。解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有结构问题。

40.【答案】D。

41.【答案】A。解析: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题干中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对外在道德作出能动反映,就是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因此选A。

42.【答案】C。解析:“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是由马卡连柯提出来的,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3.【答案】A。

44.【答案】A。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参加百色起义纪念馆可以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属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45.【答案】C。

46.【答案】D。解析: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47.【答案】A。 48.【答案】A。

49.【答案】B。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题干中的小张是作为优秀学生的榜样。

50.【答案】C。解析:能够灵活的运用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掌握的重要标志。

51.【答案】C。解析: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计算智商的公式为智商=(智龄÷实龄)×100。

52.【答案】D。解析:发散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