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论文重点

合集下载

肾结石治疗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肾结石治疗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肾结石治疗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近年来,肾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困扰。

为了更有效地治疗肾结石并预防其再次发作,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肾结石治疗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新进展1. 微创治疗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结石的微创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

其中,以腔内微创手术为代表的内窥镜技术在肾结石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

内窥镜技术通过直接进入尿道、膀胱和输尿管,将镜头引入肾脏内部进行石头碎石、摘除、磨除等操作,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2. 新型药物的推出除了微创治疗技术的应用外,新型药物也为肾结石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某些药物能够改善尿液中的草酸盐含量,减少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另外,一些溶石剂的研发也为肾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溶石剂能够直接溶解结石,使其变成小颗粒随尿液排出体外。

3. 激光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激光技术在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通过高能光束将结石迅速碎裂,使得结石颗粒变小并容易排尿。

激光治疗不仅可以精确地破碎结石,还能保护肾脏组织,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伤害。

二、未来趋势1. 高科技设备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肾结石治疗所使用的设备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例如,图像引导下的手术系统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和摘除结石。

此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将使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

2. 个体化治疗的实施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每位肾结石患者的情况都存在差异,因此未来趋势将会发展出个体化治疗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家庭护理的重视除了医院治疗外,未来肾结石治疗的趋势也将更加重视家庭护理的重要性。

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水分摄入、运动等自我管理措施来预防结石的再发,减少复发的风险。

4. 多学科的协作未来肾结石治疗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协作。

研究肾结石患者采用中药处方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研究肾结石患者采用中药处方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研究肾结石患者采用中药处方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黄子冬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6(0)B06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处方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肾结石患者92例依据治疗药物划分为两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中成药排石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处方治疗。

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为67.4%,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4.896,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10.9%。

高于观察组的2.296(P〈0.05)。

结论:本院自拟中药处方治疗肾结石患者,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排出结石或缩小结石面积,减少复发现象,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1767-1768)
【关键词】肾结石;中药处方;有效性
【作者】黄子冬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4
【相关文献】
1.肾结石患者采用自拟三金排石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J], 郭华松
2.肾结石采用ESWL联合中药方案的有效性分析 [J], 李永好;顾金梅;刘兴旺
3.慢传输型便秘治疗中采用醒脾运肠汤配合中药贴敷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J], 姚秋
菊;张琼;仲超祥;仲超祥
4.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患者治疗中采用输卵管介入术联合中药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 [J], 王瑞锋;戴守方;张丽晓;李蕾;杨丽丽;鲁北;邱金霞;穆立国;孙玉娟
5.治疗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J], 曹满超;冷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论文

运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论文

运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泌尿系结石是指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

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腰痛”、“血尿”等范畴。

临床多表现为腹痛或腰痛如绞,牵引小腹、外阴,小便赤涩不畅,窘迫难解,如结石损伤血络则尿血。

其形成原因大都认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因过食辛辣甘肥之物,或饮酒过度或情志郁结,气滞血瘀,或长期从事户外劳动饮水量少等而致肾与膀胱气化功能不调,湿热蕴结,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逐渐凝结为砂石。

影响结石的因素除与结石大小、形状、位置有关外,与尿路本身是否畸形、狭窄、粘连关系结石在肾或输尿管中长期停留,使结石停留部位的管壁粘连、嵌顿,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出现尿液淤积,逐渐形成输尿管积水或肾积水,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由于结石造成局部充血、水肿、炎症以及纤维组织增生,且病程较长又附合中医的“久病入络为於”之说。

正如《丹溪心法·淋》所云,“淋有五,皆属乎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又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

”故在辩证上有虚实之殊。

实证多为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治则清利行气化瘀;虚证多责之于肾阴虚、肾阳虚抑或阴阳两虚,治则温补肾气,滋阴利湿。

根据结石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等。

虽然体外震冲碎石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使尿结石患者在治疗方法上有更多的选择,但消除残余结石和防止结石复发,仍是临床治疗泌尿系结石所面临的.中医药给予了针对性治疗,停于肾脏者,侧重益肾利尿化石;停于输尿管者,侧重于利尿通淋排石;停于膀胱者,侧重于化气利水,利尿排石;结石滞留日久,则注重益气补肾,化瘀排石。

近年来,笔者共诊治泌尿系结石300例,其中男性204例,女性96例,年龄为16~80岁之间。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探讨中西医不仅是两种医学技术,更是两种医学文化,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繁荣人类医疗事业,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增添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诊疗模式。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医学。

以下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不同态度中、西医学的交流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唐朝孙思邈肇始,他吸纳古印度吠陀医学精华融入中医之中,将其“地、水、风、火”四气并入五行,并用中医理论解释之,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

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盛行,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的中医有无存在之必要、能否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等有关中医兴废的问题引起了医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态度分歧不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派别:(1)以余云蚰为代表的“废中崇西派”,主张废止中医,独尊西医。

(2)以汪昂、王清任为代表的“接受西说派”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主张中西医并存。

(3)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两者各有优劣,主张两者应找到“交融点”,衷中参西、取长补短、融合汇通。

(4)丁福保、恽铁樵、陆渊雷等人则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近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西医团结合作,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经验。

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200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200例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200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应用自拟尿路排石汤加减,配合西医常规抗菌消炎、解痉止痛止血治疗,鼓励患者大量喝水后适度运动。

结果治愈145例,好转4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3%。

结论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满意,患者既免受了手术痛苦,又不会造成泌尿系粘连、狭窄、疤痕变形等后遗症。

【关键词】尿路结石中西医结合疗法尿路排石汤中图分类号:r69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19-01随着泌尿外科先进技术不断发展,体外震波碎石,腔内泌尿外科技术及手术技巧的进步,使得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了飞跃的发展。

但挖掘祖国医学宝库,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小结石,仍为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我院2000/2009使用中西医结合“总攻”治疗泌尿系微小结石(<1cm)的研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结石直径均<1cm的住院患者200(男152,女48)例。

16~49岁160例,50岁以上的40例。

输尿管结石180例,肾结石17例、膀胱结石3例。

其中阳性结石193例,阴性结石7例。

本组患者均有腰腹部绞痛、血尿、肾区或肋脊角叩击痛,尿道刺激症或排尿中断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

并经kub,ivp或b超确诊为结石,不伴有严重的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及重要脏器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1.2.1 中药排石汤基本方:金钱草100g,海金沙100g,生鸡内金15~25g,石苇25g,大黄5~15g,滑石25g,沉香10g,木通15g,三棱15g.煎取300ml,内服,日1剂,煎2次,若气虚者加入人参15g,黄芪15g,腰痛者加琥珀5g,王灵脂10g,木香10g,血尿者加大蓟15g,小蓟15g,茅根加至30g;属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15g。

1.2.2 西药采用0.2%氧氟沙星100ml静脉输液qd抗生素消炎;黄体酮20mg肌注qd解痉止痛;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或速尿20mg 肌注利水消肿中西医总攻疗法:①上午07:00口服中药排石汤头煎300ml;②07:30 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或速尿20mg,im;③08:30饮水500~1000ml;④09:00饮水500~1000ml;⑤09:30排石汤二煎300ml⑥10:30黄体酮注射液20mg,im,0.2%氧氟沙星100ml静脉输液⑦10:40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肾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预防论文

泌尿系结石中医治疗预防论文

浅谈泌尿系结石的中医治疗与预防摘要:论述泌尿系结石的病因机制及中医治疗以及预防。

泌尿系结石大多数都有肾气比较虚弱,肾阳受损严重,下焦湿热蕴结的症状,大多因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病因机制只要是湿热、气虚、肝气郁滞、脾肾虚弱等。

治疗为通淋排石、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健脾补肾。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治疗;预防;排石;调理【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25-02泌尿系结石现属于中医的范畴,像“腰痛”“血淋”“石淋”等。

其经常会导致像腰痛、少腹部绞痛阵性发作、血尿,还会有小便中含大小不等的砂石的现象,甚至会引起尿频、尿急、尿流中断,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

以后还可能造成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等泌尿系统多发疾病。

最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类似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消息越来越多,疗效也有了保证。

无论是在病因、病机、药品选用等方面都有进步。

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指出肾主水,主膀胱气化,这也是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肾气开始亏虚,膀胱气化失常,积湿蓄水,湿蕴而生热;湿热郁积,煎熬尿液,尿中沉积物结聚而成砂石或肝郁气滞;气正好又是水液运行的动力源泉,气机郁滞就会直接导致水液停留聚集,进而生湿化浊,湿浊郁而化热,尿液也就因热所灼久而化火;也可能是日常饮食厚味,导致积滞生热;或者外感之邪,入里化热。

热结下焦,尿中杂质受其热结影响,于是聚为砂石。

砂石久存在体,与湿热之气结合后就会出现瘀结不散,使气滞难行。

湿热胶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滞则血行受阻,血不循经,或热盛伤络,脉络损伤血溢脉外则尿血。

通常砂石形成之后,会瘀结于体内,嵌顿梗阻,气机失其通降,水道失其疏通,气机不利,则小便淋漓滞涩;病久湿热羁留不解,若治疗时又恰好用了利尿清热类药物,肾气就会更虚,甚至会伤及阴气,所以,石淋在发病后期经常出现虚症或者虚实结合的现象。

2 辨证论治2.1 赖氏将本病分为6型论治2.1.1 气滞湿热型:治以清热理气化湿,利尿排石。

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总结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诊治体会,提高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的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资料。

血肌酐阳性38例(92.7%),尿酸阳性41例(100%),血清β-2微球蛋白阳性35(85.4%)例,纤维蛋白原阳性39例(95.1%),b超异常34例(82.9%),ct阳性35例(85.4%)。

结果:治愈39例,治愈率为95.1%。

结论:血肌酐、尿酸、血清β-2微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对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检查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b超、ct检查则能够对肾损伤的程度做比较准确的判断,中草药联合西药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肾结石梗阻;肾损伤;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18-02肾结石梗阻是肾结石引起的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肾损害疾病,常发生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使得肾脏的血供开始重新分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功能降低[1]。

而肾功能损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特别是急性肾功能损害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且发病率每年不断增加[2]。

本文就肾结石梗阻并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与治疗做一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治疗的患者41例,男性28例,女性13例,中位数年龄53岁,无尿时间24h~120h。

1.2 临床表现血肌酐阳性38例(92.7%),尿酸阳性41例(100%),血清β-2微球蛋白阳性35(85.4%)例,纤维蛋白原阳性39例(95.1%),b超异常34例(82.9%),ct阳性35例(85.4%)。

均具有侧腰部位(单侧或双侧)疼痛和肾区叩痛,梗阻部位位于膀胱入口结石23例、输尿管下端结石11例、肾盂结石7例。

1.3 临床治疗根据患者的受伤程度,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结果等对肾损伤做出一个初步诊断,结合b超或ct影像学检查确定受损程度,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第一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医疗体系。

该医学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中医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中。

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激发了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20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开始正式形成。

中国成立了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且大力推动中医和西医的融合。

此外,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开始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实践,例如在1992年成立的全球中西医结合医学学会。

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论文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疗效评估和临床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篇研究论文,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同发展途径。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旨在探索中西医理论的相通之处,以及如何结合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善临床疗效。

一篇研究论文从比较中医和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入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优势。

该论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疾病管理和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另一篇论文研究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机理上的异同,并探讨如何结合两者的理论,形成更完整的疾病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践经验,评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见疾病管理中的疗效。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疾病控制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没有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中医与西医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与西医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与西医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中医与西医在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医与西医在治疗肾病方面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肾病概述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肾病包括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肾病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二、中医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治疗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方法主要以中药和针灸为主。

近年来,中医学界对于中药在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等多个途径起到治疗肾病的作用。

例如,某些中药提取物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肾小管的作用。

此外,经络学说在中医治疗肾病中也得到了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促进肾脏的血液循环,增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和肾功能。

三、西医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西医治疗肾病主要以药物疗法为主,包括利尿剂、抗炎药物等。

近年来,西医学界对于肾病的治疗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研究表明,西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起到治疗肾病的作用。

例如,ACE抑制剂和ARB类药物可以降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减少蛋白尿的产生,从而改善肾病的病情。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修复肾脏受损的组织和细胞,从而实现肾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四、中医与西医在治疗肾病中的互补作用中医与西医在肾病治疗中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治疗侧重于整体调理,通过中药和针灸等疗法改善全身状况,并且对于一些症状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治疗侧重于药物的应用,通过药物的调节和干细胞的移植等技术手段,可以更直接地作用于肾脏病变部位。

肾结石ESWL联合中药治疗术后护理论文

肾结石ESWL联合中药治疗术后护理论文
本组患者 58 例,均来自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和病房,其中男性 42 例,女性 16 例。年龄 18~65 岁,平均 42 岁。患者均经 B 超或腹 部平片(KUB)及肾盂造影确诊且符合下列条件:①首次发病的肾 盂或肾盏内单发结石。②无肾积水或结石以下部位梗阻者。③B 超定位下结石颗粒 7~20mm。④初次行 ESWL 术患者。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 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 病患者;③急性尿路感染、泌尿系活动性结核、结石远端尿路器质 性梗阻患者;④其他阴性结石、复杂结石、再次或多次行 ESWL 术 患者。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产 Medispec Lithotripter 2000 TM 大力神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碎石治疗,工作电压 18KV,冲击次 数 1500~2000 次。在碎石后当天起给予滋肾通关方(知母 10g、盐 制黄柏 10g、肉桂 3g、山茱萸 6g、泽泻 15g、茯苓 15g、牡丹皮 15g、 石苇 10g、车前子 15g、冬葵子 10g、白茅根 10g)口服,每日 1 剂,水 煎至 3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连续 14d[2]。 2.2 治疗结果:58 例患者术后 2 周复查 KUB,46 例一次碎石成功, 砂石排尽;8 例示有残石存留,复震后碎石排出,治愈;4 例无效, 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有效率为 93.1%。其中 9 例在术中及术后发 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术后体温超过 38℃4 例;腹痛伴恶心 呕吐 2 例;皮损 3 例。上述病例经有效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所有治 愈患者追踪随访 1~6 个月,经 B 超或 KUB 检查无结石复发。 3 术后护理 3.1 症状观察和护理 3.1.1 疼痛:疼痛的原因:结石裂解、破碎后在排出过程中引起肾 绞痛;肾被膜下血肿、肾破裂出现腰部胀痛;在碎石过程中,冲击 波偶可致消化道损伤,表现为 ESWL 后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甚 至有柏油梗;还有局部皮损引起的疼痛等。护理措施:评估疼痛的 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向病人解释导致疼痛的原因;遵医 嘱给予解痉止痛药:常用的有黄体酮、阿托品等,并观察用药后的 止痛效果。如患者出现较剧烈的腰部胀痛,经检查确诊为肾被膜 下血肿或肾破裂时,应严密观察腰部症状体征,监测血红蛋白和 影像。卧床休息 1~2 周,对症治疗。 3.1.2 血尿:ESWL 碎石过程中由于冲击周围组织的损伤及术后碎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

从“肾主骨”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肾主骨”理论的研究现状。

用肾精亏虚的鼠模型和补肾中药验证“肾主骨”理论。

“肾主骨”理论的深入研究为骨关节病变提供思路,增强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针对“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标签:中医;肾主骨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主骨”理论对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骨伤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也逐步深入。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和补肾法治疗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方法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也逐步深入。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0—202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疾病深入研究的十年”。

“肾主骨”理论现代研究多从中医“肾”本质研究、肾与骨的关系研究以及应用补肾药物治疗骨骼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七七任脉虚;丈夫八歲,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肾之合骨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大甚为阴痿……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

”《灵枢·本神》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腰脊不可以仰俯屈伸……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马莳提出“肾主冬,亦主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也提出“沉即主骨,沉即为肾”,以上均说明肾与骨关系密切。

如肾精充足,充足则生化骨髓,骨髓进而滋养骨骼,骨骼则强健,不易折断受伤;反之,肾中之精亏虚,肾精无法生化髓海,致髓海枯竭,骨骼失养,则骨骼软弱无力。

对肾结石临床治疗论文

对肾结石临床治疗论文

浅谈对肾结石的临床治疗的探析【摘要】众所周知,在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中,肾脏通常是结石形成的部位,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肾结石在多发于夏季,但却在冬季有明显症状,因此肾结石常为“夏季形成冬季发病”,据临床数据统计,近年来,肾结石是发病率逐渐升高的疾病之一,也即是说,肾结石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有时候可能加重堵塞尿路阻碍尿液的排出,造成疼痛肾积水,严重的可能造成尿毒症甚至肿瘤,危害不容忽视,应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对其治疗的观点进行探讨、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肾结石;治疗1 肾结石的临床症状表现1.1 绞痛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分为钝痛和绞痛。

40%-50%的病人都有间隙发作的疼痛史。

疼痛常位于腰部和腹部,多数呈阵发性,亦可为持续疼痛。

有的疼痛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活动或劳动可促使疼痛发作或加重。

肾结石绞痛呈严重刀割样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或股内侧,女性则放射至阴唇。

肾绞痛发作时,患者呈急性病容,蜷曲在床,两手紧压腹部或腰部,甚至在床上翻滚,呻吟不已。

发作常持续数小时,亦可数分钟即缓解。

肾绞痛严重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细而速,甚至血压下降,呈虚脱状态,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

绞痛发作时,尿量减少,绞痛缓解后,可有多尿现象。

1.2 血尿血尿是肾结石的另一主要症状。

疼痛时,往往伴发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以后者居多,大量肉眼血尿并不多见,体力活动后血尿可加重。

肾结石患者尿中可排出沙石,特别在疼痛和血尿发作时,尿内混有沙粒或小结石。

结石通过尿道时,发生阻塞或刺痛。

肾结石的常见并发症是梗阻和感染,不少病例因尿路感染症状就医。

梗阻则可引起肾积水,出现上腹部或腰部肿块。

1.3 其他症状当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双侧上尿路结石或肾结石完全梗阻时,可导致无尿。

严重的肾结石可继发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以及死亡。

肾结石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

肾结石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

肾结石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学界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技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肾结石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对肾结石治疗的最新技术进展进行介绍。

一、体外冲击波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肾结石治疗方法。

该技术利用超声波或激光产生的震荡波作用于肾结石,将其破碎成较小的颗粒,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有效,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

随着技术的进步,体外冲击波碎石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内窥镜碎石内窥镜碎石是一种通过经尿道将内窥镜引入体内,利用激光或机械器械将肾结石破碎并清除的治疗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内窥镜碎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最新的技术进展包括使用更小的内窥镜和更精准的激光设备,可以更好地保护肾脏组织,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内窥镜碎石也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肾结石,不仅可以将肾结石破碎,还可以一次性将碎石清除,提高了治疗效果。

三、微创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复杂的肾结石,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微创手术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选择。

该技术通过在腹部或腰部进行微小切口,引入精密的手术器械进行肾结石的摘除和清除。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和术中导航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治疗在肾结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药物治疗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药物治疗也是肾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

目前,一些新型的药物已经被应用于肾结石的治疗,如利尿剂、碱化剂等。

利尿剂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和排出,帮助排出结石,碱化剂可以改变尿液的PH值,防止结石形成。

同时,一些中药也被证实具有辅助治疗肾结石的作用。

药物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还可以预防结石的再次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结起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结石治疗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肾结石中医诊疗论文

肾结石中医诊疗论文

肾结石的中医诊疗【摘要】现代医学认为,肾结石是影响人体肾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常见病症,科学的分析与探究肾结石的治疗方法,是现代医学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医治疗肾结石,安全高效,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肾结石治疗方式。

【关键词】肾结石;症状分析;中医治疗肾结石是发生于人体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位的结石现象,属于尿石症的一种。

肾结石容易直接损伤肾脏组织以及影响人体肾脏正常的生理性功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针对肾结石的兵力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医治疗肾结石的方法及功效。

1肾结石的症状分析肾结石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很大,受结石病因成份、大小数目、活动位置、病理损害或感染的程度影响。

轻者没有任何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

疼痛与血尿是肾结石的主要症状。

1.1疼痛很多肾结石患者往往会出现腰部钝痛或隐痛,当结石完全梗阻肾上尿路时,可造成突发性剧烈肾绞痛,由肾区呈阵发性向下腹部及外阴部放射,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虚脱状态。

1.2血尿血尿是肾结石病的重要症状,疼痛和血尿相继出现是肾结石的明显特征,由于结石对粘膜损伤较重,尤其是过多的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后,有些患者可出现血尿现象发生。

1.3脓尿肾结石患者出现合并感染时,患者会出现脓尿征象,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的不适症状,当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1.4排石肾结石患者在疼痛和血尿发作时,常有沙粒状小结石随尿液排出。

结石通过尿道时有尿流堵塞并感尿道内刺痛,当结石梗阻引起严重肾积水时,可在腰部或上腹部扪及包块。

1.5尿闭结石对肾脏的危害主要在于阻塞尿路,并对尿路黏膜直接损害,导致肾功能减退。

如果结石完全梗阻肾上尿路,则会出现尿闭现象,引起肾积水和肾功能减退或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2肾结石的类型特征一般来说,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常见性肾结石各自具有如下特点:2.1草酸钙结石:通常呈黄褐色或石铜色,表面平滑,尿液沉渣中常含有草酸钙结晶,男性发病率较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86例临床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86例临床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86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65-01【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泌尿系结石患者86例,采用中药四金排石汤内服,配合西医肌注黄体酮,硫酸镁注射液加葡萄糖注射液静滴、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滴,进行排石治疗。

结果:在86例中痊愈45例,占52.32%,好转32例,占37.21%,无效9例,占10.47%,总有效率为89.53%。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治愈率高,费用低,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结石;排石汤;黄体酮泌尿系结石是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的总称,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15%,患者集中在30岁至50岁的青壮年人,以男性居多。

临床以剧痛、血尿、尿痛为特征,可引起尿路梗阻、感染和损伤,三者互为因果,对人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危害。

结石还可引起肾积水、肾功能衰退和尿毒症等机体的其它病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现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86例患者资料并分析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经b超确诊为泌尿系结石患者86例。

其中男性7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61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月~3年。

其中肾结石20例,输尿管结石46例,膀胱结石14例,尿道结石6例。

结石横径最小0.3cm×0.4cm,最大0.6cm×1.0cm;伴肾盂积水21例,伴血尿32例,其中19例为肉眼血尿;伴发热、尿10项有白细胞31例;双侧或结石2粒以上42例。

1.2诊断依据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腰部酸痛、腹痛阵发性加剧并向下腹放射,尿频、小便短赤,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结石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对于肾结石的相关著作研究,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对于单独中医治疗或单独西医治疗的效果较好。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肾结石方面可明显改善肾结石症状和体征,促进结石排出,且可以缩短病程,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关键词:肾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体外震波碎石
肾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在肾脏的异常聚积,在中医学属于石淋范畴, 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国内发病率较高[1]。

好发于25~40岁的青壮年群体,男性的病发率比女性大,比例约3:1[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类肾结石发病率不断攀升[3]。

中医学对于肾结石亦早有认识,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诸方面都积了丰富经验,但著述繁杂,相关药物较多,疗效并非均为上乘。

目前西医除手术治疗外,也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结石的排出率有了显著提高。

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肾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相关作用研究。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肾结石提供参考。

现将中西医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大多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肾气亏虚型3种证型[4]:
1.1 气滞血瘀型—利水通淋排石法
肾结石是由于肾内水液的浓缩、煎蒸日久而成,因此可通过利水通淋、稀释尿液将结石冲刷而出[5]。

郭一多[6]予自拟黄芪排石汤:黄芪20 g,海金沙20 g,,金钱草30 g,鸡内金20 g,滑石10 g,牛膝10 g,石韦30 g,泽泻10 g,三七3 g,枳壳15 g,白芍药20 g,甘草10 g。

每日1剂,水煎后得药液300 m,l2次/d,连服30 d。

结果治愈疗效很好。

李卫华等[7]采用石韦汤(石韦、车前草、瞿麦、金钱草、鸡内金、木香、地龙,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 1 草)治疗肾结石。

1.2 湿热蕴结型—化瘀散结排石法
肾内产生的晶体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有形之物聚而日久,阻碍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成瘀,不通则痛,往往是疼痛的主要原因。

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散结排石法治疗肾结石疗效甚佳[8]。

齐玲等[9]自拟中药汤剂金钱草 65 g,海金砂 65 g,黄芪45g,鸡内金10g,琥珀15g,车前子10g(包煎),滑石15g,泽泻15g,柴胡20g,生地黄10g,郁金10g,玄参10g,炒杜仲15g,菟丝子20g,炒枳壳40g,每日1剂,于早晚空腹时口服。

血尿明显,加白茅根、小蓟草、合并泌尿系感染
加紫花地丁、黄柏等,嘱患者大量饮水,并且多做慢跑、下蹲、跳跃等活动,以利结石下移排出。

1.3 肾气亏虚型—益气补肾排石法
肾主水,肾气虚无力推动,尿液潴留日久为结石,结石聚于肾中,影响肾功能,常导致肾功能紊乱,因此在排石的过程中常常加用益气补肾之剂。

段惠珍[10]采用桑寄生、川续断、杜仲、菟丝子、怀牛膝、金钱草、石韦、冬葵子、鸡内金、益母草、猪苓加减。

湿热甚者加海金沙、滑石、伴尿频、急、痛者加萆薢、瞿麦,血尿者加白茅根,腰腹绞痛甚者加威灵仙、小茴香,气虚者加黄芪,痰多者加海浮石。

每日1剂,每剂煎汁500—600ml,分3次服,每次服药后再饮用同等量开水,以加速结石排出。

结果较小的肾结石多排出,较大者还遗留在体内。

1.4 小结
中药可以去热化湿,气畅血行,可有效防治泌尿系结石,且具有排石化石、消炎利肿作用。

但如果用单纯的中医治疗对大的结石疗程长而效果较差,且辨证分型标准、疗效判断标准不统一,给治疗效果的客观性、标准性评价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大多数报告停留于临床观察,对药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不够,缺乏理论依据[11]。

2 配合西医治疗
临床上多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经皮肾镜的西医疗法治疗肾结石。

2.1 体外冲击波碎石
谢亚涛[12]认为B超定位后,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操作时电压(7±1.0)KV, 2 连续冲击500—1000次。

15—20d复查,碎石后满意者作第2次碎石,方法同前。

韩丽霞等[13]认为,术前测血压、心率,与患者进行交流减少病人紧张情绪,经B超或C型臂下X线对结石进行定位,取仰卧位,B超定位碎石电压110—
130V,C型臂下X线定位碎石电压5—9KV,60—70次/min,根据体质、胖瘦、结石大小确定震波次数,一般为2000—2500次,并观察结石粉碎情况及位置,给予必要调整位置,以结石影变淡、变大,说明结石已碎烂。

全过程监测血压、脉搏,必要时予止痛$补液治疗,碎石后卧床休息,多饮水,多排尿,并收集排出结石。

2.2 经皮肾镜术
夏清丽等[14]常用定位方法有X线及B超两种,单用B超定位可达到满意效果,B超可清楚显示各个积水肾盏、肾结石的部位、肾实质的厚度、穿刺路径的结构及穿刺针的入针方向、深度,还可使术者患者免受X线辐射之害,适宜对大于
2mm肾石、多发性结石、鹿角型结石、肾内型肾盂合并连接部狭窄的结石、胱氨酸结石有症状的肾盏憩室结石、ESWL无效的一种草酸钙结石、输尿管上段或连接部狭窄、取肾孟、输尿管上段的异物等。

陈庆生等[15]认为,对患者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下,取截石位,采用肾镜经膀胱插入输尿导管直到肾盂位置,并对输尿导管进行固定,接入生理盐水溶液,对无肾积水或轻度积水的患者进行人工肾积水的制造,完成后将患者翻身至俯卧位,腹部垫高。

患者采用X线进行定位。

术后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康复情况。

术后1~2周可将患者的输尿管双J管拔出。

2.3 小结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经皮肾镜治疗能将较大的结石碎成碎粒,为结石的排出创造条件,从而使一部分大结石患者免除了开放性手术的痛苦。

但如果单纯西医治疗也有很多缺点,比如:①通道不理想:盏颈细,致肾镜不能通过或不能到达各肾盏,此时不能强行通过。

②术中出血:出血原因多是建立通道时肾血管撕裂,或碎石取石时损伤肾盂黏膜。

③多有并发症:大出血,胸腔积液(或气胸)、腹腔积液、肾贯通伤、肠管损伤、电解质失衡、感染等[16]。

结果
3 讨论
肾结石的中药排石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方法,服用方便,病人易接受,在现代碎石术的基础上应用,可加速小结石的排出,可提高结石排净率,缩短疗程,且能够减少或减轻并发症,既方便了患者在门诊治疗,又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但是对于肾结石治疗方法选择,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医生的经验、其所掌握的微创技术的熟练程度、各种腔镜和碎石工具的设备运行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具体肾结石的病情等,如果医生把握不好,术后遗留残石及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很大。

对于不具备某些器械和技术的医院,为了患者的安全,医生可以先采用比较熟悉的技术进行相关治疗,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医院要不断加强中药治疗肾结石的实践经验,制定好统一的评判标准,不断完善体外震波碎石术及经皮肾镜治疗的程序化,规范化,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相信肾结石的治愈率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邵绍丰,翁志梁,李澄棣等.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对肾结石模型大鼠的预防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0):874-876.
[2] 费文献.中医辩证辅助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
药,2012,10(2):563-564.
[3] 杨怀宝,王嘉琼.体外碎石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159例肾结石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38-39.
[4] 张帆,张大亮.体外震波碎石结合中医辩证治疗肾结石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1):73-74.
[5] 赖海标,高玉桥,吴松.中医药防治肾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
业,2008,17(11):79-80.
[6] 郭一多.黄芪排石汤治疗肾结石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09,24(144),51-52. [7] 李卫华,罗朝生.石苇汤治疗肾结石体外震波碎石后200例[J].湖南中医杂
志,2005,21(4):41-42.
[8] 王学千.肾结石中医药治疗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1:205-209. [9] 齐玲,吴思军,孔祥栋.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肾结石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 4
症,2012,21(7):1142-1143.
[10] 段惠珍.自拟益肾排石汤治疗尿石症5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2,33(4):84-85.
[11] 孙莉姬.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研究近况[J].河北中医,2006,28(12):958-960.
[12] 谢亚涛.体外冲击波碎石结合中药排石治疗泌尿系结石1582例
[J].CJTCM,2011,23(7):600.
[13] 韩丽霞,张红.调中排石汤结合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肾结石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4).
[14] 夏清丽,崔维奇.微创手术结合中药排石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3,44(355):79-80.
[15] 陈庆生,廖锦先.彩超引导下多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复杂型肾结石18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86):8-9.
[16] 刘忠译,李世俊,张福庆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447-4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