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内力计算
结构力学考研公式
结构力学考研公式
结构力学考研公式包括但不限于:
1. 二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系数:在均布荷载作用下,M=表中系数×ql²,V=表中系数×ql,w=表中系数×ql4/(100EI);在集中荷载作用下,M=表中系数×Fl,V=表中系数×F,w=表中系数×Fl³/(100EI)。
2. 三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系数:在均布荷载作用下,M=表中系数×ql²,V=表中系数×ql。
3. 不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二不等跨梁的内力系数中,M=表中系数
×ql²1,V=表中系数×ql1;三不等跨梁内力系数中,“┌┐”形刚架内力计算表一和“┌┐”形刚架内力计算表二以及“”形刚架的内力计算表。
此外,还有截面几何与力学特征表、截面抵抗矩、截面回转半径等公式。
这些公式和系数都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对于理解和计算结构力学问题非常重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结构力学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大工16秋《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满分答案(2)
⼤⼯16秋《钢筋混凝⼟结构课程设计》-满分答案(2)⽹络教育学院《钢筋混凝⼟结构课程设计》题⽬:仓库⼚房单向板设计学习中⼼:专业:年级:学号:学⽣:指导教师:1 基本情况本章需简单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房的尺⼨,板的布置情况等等内容。
1、⼯程概况仓库⼚房,设计使⽤年限为50年,住宅⼩区采⽤砖混结构,楼盖要求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墙厚370mm ,柱为钢筋混凝⼟柱,截⾯尺⼨为400400mm mm ?。
2、设计资料(1)楼板平⾯尺⼨为19.833m m ?,如下图所⽰:图2.1 楼板平⾯图(2)楼盖做法详图及荷载图2.2 楼盖做法详图楼⾯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7kN/m 2楼⾯⾯层⽤20mm 厚⽔泥砂浆抹⾯,γ=20kN/m 3, 板底及梁⽤20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底,γ=17kN /m 3 楼盖⾃重即为钢筋混凝⼟容重,γ=25KN /m 3④恒载分项系数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3(因⼯业⼚房楼盖楼⾯活荷载标准值⼤于4kN/m 2)⑤材料选⽤混凝⼟:C25钢筋:梁中受⼒纵筋采⽤HRB335级钢筋;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以采⽤HPB235级。
2 单向板结构设计2.1 板的设计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荷载条件对板进⾏配筋设计,按塑性理论进⾏计算。
2.1.1 荷载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80mm 现浇钢筋混凝⼟板 0.08×25=2 kN/m 220mm 厚⽔泥砂浆抹⾯ 0.02×20=0.4 kN/m 2 20mm 厚混合砂浆天棚抹底 0.02×17=0.34 kN/m 2 ⼩计 2.74 kN/m 2楼⾯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7 kN/m 2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业⼚房楼盖楼⾯活荷载标准值⼤于4kN/m 2,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
于是板的荷载总计算值:①q=G γk g +?Q γk q =1.2×2.74+0.7×1.3×7=9.658kN/m 2②q=G γk g +Q γk q =1.2×2.74+1.3×7=12.388kN/m 2由于②>①,所以取②q=12.388kN/m 2,近似取q=12kN/m 22.1.2 计算简图次梁截⾯为200mm ×500mm ,现浇板在墙上的⽀承长度不⼩于100mm ,取板在墙上的⽀承长度为120mm 。
利用mathcad及力法原理计算多跨连续梁的内力
分析 连续梁在均布荷载作 用下的 内力分布规律 ,与计算 不等跨连 续梁 内力的传 统方法进 行 比较 ,比较 两种方 法计算不等 跨连 续梁的 内力可 以看 出f t . 1 用m a t h c a d计算显著提 高计算精度 ,给其 它结 构3 - . 程 中的连 续梁 内力计 算提 供参 考,证明 了
在水 工 钢结 构 或混 凝 土 结 构 中 ,涉 及 很 多 连续 梁
个未 知 力 X ( i ∈[ 1 ,n一1 ] ) 代替 ,这样 得 到 力法 的基
的设计 ,如 钢 闸 门 中 的水 平 次 梁 ,厂 房 楼 面 的 次 梁 , 闸坝 上 的工 作 桥和 交通 桥 中 的部 分 梁 系 等 。进 行 连续
A =6 l Xl+6 2 2+ … +6 , + … +6 m , 】+ A =0
一
梁 的设 计首 先需 计 算其 内力 ,按 弹性 理 论 计 算 连续 梁
的 内力 可采 用 弯矩 分 配 法或 力 法 ,以往 的计 算 多 通过 查 询现 成 的系数 表得 到各 控制 截 面的弯 矩值 和剪 力值 。 在 相关 书籍 中给 出了 2~5跨等 跨连 续梁 在常 用荷 载作
用 下 的 内力系 数 J ,2~7跨 等 跨 连续 梁 在 均 布荷
载 作用 下 的弯矩 和剪 力 系数 。例如水 工 钢 闸门结 构 中 ,
( 1 )
据 闸 门梁 系布 置特 点 ,水 平 次 梁一 般 连 续 地 支 承 在 隔
板 或竖 直次 梁 上 ,此 时 水 平 次梁 可 按 承 受 均 布 荷 载 的
= 一
多 跨连 续梁 计算 ,传 统 的钢 闸 门次 梁计 算 是 将 其 近 似 为 等跨 连续 梁 ,查 表求 得 其 跨 中 、支 座 处 的最 大 弯矩
连续梁内力计算的三弯矩方程法
连续梁内力计算的三弯矩方程法连续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通常由多个梁段组成。
在设计和分析中,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分布至关重要。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三弯矩方程法,它可以有效地计算连续梁内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弯矩方程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1.连续梁的基本理论连续梁是由多个梁段连接而成的结构,一般由两个或多个简支梁段组成。
每个梁段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铰链或刚性连接。
连续梁在载荷下会发生弯曲,产生弯矩和剪力。
在连续梁内力计算中,常使用约定正弯矩法。
根据该法则,连续梁的上弦正弯矩和下弦正弯矩的约定符号是一样的,通常为正。
而上弦负弯矩和下弦负弯矩的约定符号是相反的,通常为负。
这样,对于连续梁的任意截面,我们可以通过正负弯矩的大小来判断该截面在连续梁上弦还是下弦。
2.三弯矩方程法的原理三弯矩方程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计算连续梁的内力。
该方法基于下列假设:(1)梁的弯曲是弹性的;(2)梁在相邻支点之间的弯态是一致的。
三弯矩方程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连续梁的边界条件和几何性质,通过解三个未知弯矩方程,得到连续梁各截面的弯矩和剪力分布。
3.三弯矩方程的建立在连续梁的内力计算中,我们可以假设连续梁的截面弯矩分别为M1、M2和M3,与相邻支点的距离分别为x1、x2和x3、根据弯曲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程:(1)在第一个支点M1处,弯矩为零:M1=0(2)在中间支点M2处,弯矩为零:M2=0(3)在第三个支点M3处,弯矩为零:M3=0这三个方程可以用来解出连续梁各截面处的弯矩分布,从而得到连续梁的内力。
4.三弯矩方程法的计算步骤(1)分析连续梁的边界条件和几何特性,包括支点处的边界条件、梁段长度和截面特性等。
(2)对连续梁进行分段,将连续梁划分为多个简支梁段。
(4)解三个未知弯矩方程,得到连续梁各截面处的弯矩分布。
(5)根据得到的弯矩分布,计算连续梁的剪力分布。
(6)结合连续梁截面的弹性性质,对剪力进行校核,以确定截面尺寸是否满足要求。
等截面等跨连续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系数表
-0.060 0.012 0.012
0.178 -0.036 -0.036
荷载图 内力
五跨梁
跨内最大弯距
M1
M2
M3
0.078
0.033
0.046
附表 1-4
MB
-0.105
支座弯距
剪力
MC
-0.079
MD
ME
-0.079 -0.105
VA
0.394
VBl VBr
-0.606 0.526
-0.450 0.050 -0.017 -0.017 -0.188
0
-0.219
0.281
-0.250 0.031 0.051
-0.198 0.021 0.021
0.052 -0.010 -0.010
-0.500 -0.350 0.650
0.213 — 0.162 0.200 0.244 0.289 — 0.229 0.274
— 0.175 0.137 — 0.067 — 0.200 0.170 —
-0.075 -0.075 0.425 -0.575 0
-0.075 -0.075 -0.075 -0.075 0.500
-0.175 -0.050 0.325 -0.675 0.625
-0.100 0.025 -0.267 0.267
-0.550 0 -0.050 0.500 -0.617 0.583 -0.567 0.083 -0.313 0.250
-0.281 0
-0.031 0.250
-0.323 0.302
-0.292 0.052
-0.650 0.500
0 0.550 -0.500 0.050 0.083 -0.017 0.083 -0.017 -0.250 0.313
连续梁的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
得
XK
KF KK
(a)
式中: δKK ——由于XK=1 的作用,基本结构上截面
K沿X的方向所引起的虚位 移,如图c所示,其值与荷 载F=1的位置无关,为一
正值常数;
δFK——由于荷载F=1的作用,基本结构上截面K沿XK的方向 所引起的位移,如图d所示,其值随F=1的位置移动而变化。
X K FK (c)
由此可见,由 δKK =1而产生的梁的虚竖向位移图就代表XK的 影响线,如图e所示。因两者的符号相反,故在影响线中,应取 梁轴线上方的图形为正,下方的为负。
目录
影响线\连续梁的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
综上所述,由机动法绘制超静定梁的某量值XK影响线的步 骤如下:
1)去掉与XK相应的约束,并用XK代替其作用。 2)使所得基本结构沿XK的正向产生单位虚位移,由此得 到的梁的虚竖向位移图即代表XK的影响线。 3)在梁轴线上方的图形标注正号,下方的标注负号。
建筑力学
影响线\连续梁的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
连续梁的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
1.1 连续梁的影响线
连续梁属于超静定梁,欲求影响线方程,必须先解超静定 结构,并且反力、内力的影响线都为曲线,绘制较繁琐。
土木工程中通常遇到的多跨连续梁在活载作用下的计算, 大多是可动均布荷载的情况(如楼面人群荷载)。此时,只 需知道影响线的轮廓,就可确定最不利荷载位置,因此,对 于活载作用下的连续梁,通常采用机动法绘制影响线的轮廓。
目录
影响线\连续梁的影响线和内力包络图
设有一n次超 静定梁,如图a 所示,现绘制某 指定量值XK(例 如MK)的影响 线。
为此,可先去掉与XK相应的约束,并以XK代替其作用,如图 b所示,把这个(n-1)次超静定结构作为基本结构
建筑施工手册 施工常用结构计算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
2 常用结构计算2-1 荷载与结构静力计算表2-1-1 荷载1.结构上的荷载结构上的荷载分为下列三类:(1)永久荷载如结构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
(2)可变荷载如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和积灰荷载、吊车荷载、风荷载、雪活载等。
(3)偶然荷载如爆炸力、撞击力等。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不同荷载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
对永久荷载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对可变荷载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
对偶然荷载应按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其代表值。
2.荷载组合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γ0S≤R (2-1)式中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对于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S应从下列组合值中取最不利值确定:(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2-2)式中 γG——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Qi——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Y Q1为可变荷载Q1的分项系数;S GK——按永久荷载标准值G 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S QiK——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 i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其中S Q1K为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者;ψci——可变荷载Q i的组合值系数;n——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2-3)(3)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下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
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活荷载应取1.3。
第三章 连续梁桥内力次内力计算
• 实体截面:用于小跨度的桥梁(现浇)
• 空心板截面:常用于1530m的连续梁桥 (现浇)
• 肋式截面:常用跨度在1530m范围内, 常采用预制架设施工,并在梁段安装完 成之后,经体系转换形成连续梁。鱼腹 式
• 特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适用于中、 小跨度的连续梁桥。
9
第三章 连续梁桥 第一节 概述
7
第三章 连续梁桥 第一节 概述
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布置
(2)梁高的选择
等高度连续梁
变高度连续梁
等截面连续梁
VS
变截面连续梁
➢梁高不变。具有构造、制造和施 工简便的特点。适用于中等跨度 (4060m左右)的、较长的桥梁。 可按等跨或不等跨布置。长桥多采
用等跨布置,以简化构造,统一模
式,便于施工。
➢更能适应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受 力状态与其施工时的内力状态基本吻 合。梁高变化规律可以是斜(直)线、 圆弧线或二次抛物线。箱型截面的底 板、腹板和顶板可作成变厚度,以适 应梁内各截面的不同受力要求。
箱内外,配以横隔板、转向块等构
特点-减小截
造,对梁体施加预应力。
面尺寸;提高混
凝土浇筑质量;
无须预留孔道,
减少孔道压浆等
工序;施工方便
迅速,钢束便于
更换;钢束线形
容易调整,减小
预应力损失;但
其对力筋防护和
结构构造等的要
求较高,抗腐蚀、
耐疲劳性能有待
提高。
在桥梁工程中
有所应用(新桥
设计和既有桥梁
加固)。
37
第三章 连续梁桥 第一节 概述
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设计实例
38
第三章 连续梁桥 第一节 概述
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设计实例
连续梁桥—内力计算
7.主梁最小自重负弯矩发生在鼻梁刚过 前方支点或鼻梁刚接近前方支点时。
(六)悬臂施工
1.悬臂施工的连续梁桥最终结构自重内 力与合龙次序、预应力、砼收缩徐变有关。
2.例:一3跨预应力砼连续梁桥,上部结 构采用挂篮对称平衡悬臂法施工,分为 5个施 工阶段,合龙次序为先边跨后中跨。
(4)阶段4:中跨合龙 现浇合龙段自重与挂篮施工机具重力之 和R0施加单悬臂的悬臂端, R0产生的内力如e (5)阶段5:拆除合龙段挂篮 跨中合龙段砼凝固与两边单悬臂梁形成
(5)阶段5:拆除合龙段挂篮 跨中合龙段砼凝固与两边单悬臂梁形成 连续梁后,拆除施工机具,相当于对连续梁 施加一对反向力 R0,跨中合龙段自重则作用 与连续梁上,内力如f 以上为每个阶段的内力分析,某个阶段 的累计内力为该阶段内力与前几个阶段内力 叠加值。
5.根据规范构造、施工要求,将估算的预 应力筋进行横、立、平面布置;
6.根据钢筋布置结果,考虑钢筋对主梁截 面几何特性的影响,重新模拟施工过程,进行 主梁真实作用效应计算,再次进行相应作用效 应组合即第二次效应组合;
7.据第二次效应组合值,进行规定状况下 极限状态的截面强度、应力、裂缝、变形等验 算;
该施工法无体系转换一期期恒载都按一次落架方式作用在连续梁上叠加两个施工阶段的内力即为结构重力作用的内力
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精编力计算
连续梁桥内力计算
本节内容
一、桥梁设计步骤 二、结构重力计算
3
一、桥梁设计步骤
桥梁设计一般分 总体设计(初步设计) 、 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 两步。前者工作: 选定桥位、桥型方案;确定桥长、跨径、桥 宽、主梁截面形式、梁高等关键要素。后者 工作:细化构造、明确作用(汽车荷载、人 群、温度、基础变位等)、确定材料、施工 方法、完成内力计算、配筋设计、验算,最 终形成施工图。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可在线计算)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可在线计算)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可在线计算)极致计算书//0>.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二)对称及反对称均布荷载作用下任第一章:截面属性及常用数学函意截面的弯矩及扭矩数的计算第一节常用数学公式及常数的符号推导对称荷载反对称荷载一代数表达式的展开及分解(三)对称及反对称集中荷载作用下任意截面的弯矩及扭矩二三角函数的展开及分解对称荷载反对称荷载三双曲线函数的展开及分解(四)连续水平圆弧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四微分计算的弯矩、剪力及扭矩五积分计算二、简支吊车梁的内力计算六函数展开式(一)内力计算七矩阵计算最大弯矩和最单台吊车两台吊车第二节截面的力学特性计算不利截面位置最大剪力单台吊车两台吊车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计算T形截面的形心及惯性矩系数计算 (二)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计算第三节立体体积计算三、下撑式组合梁的内力计算图1 图2 图3 第四节受弯构件变形计算第五节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时的内力计算图形相乘法计算一、符号说明虚梁反力计算二、截面的抗扭特性计算第五节杆件分段比值函数计算三、单跨薄壁梁受约束扭转时的内力计算第六节常用常数值和常用单位与法定四、截面的扇性几何特性计算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三章:连续梁计算第二章:单跨梁计算第一节等截面连续梁的计算第一节相关符号说明等跨梁在常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挠度计算第二节单跨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1、两跨梁2、三跨梁3、四跨梁悬臂梁简支梁4、五跨梁5、无限跨梁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不等跨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两端固定梁带悬臂的梁1、两跨梁2、三跨梁3、半无限跨梁第三节单跨梁的内力计算一、简支梁的弯矩及剪力计算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支座弯矩计算二、梁的固端弯矩计算不等跨等截面连续梁支座弯矩计算(-)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第二节梁跨内弯矩与挠度的计算(二)集中及梯形荷载下的固端弯矩计算 1、梁跨内最大弯矩计算1)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2、梁跨内最大弯矩处横坐标X0的计算 2) 梯形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3、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跨内最大弯 (三)三角形荷载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矩计算 (四)外加力矩作用下的固端弯矩计算4、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跨内最大挠度值计算第四节其他形式的单跨粱计算5、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跨内最大挠一、圆弧梁的内力计算度对应的X0值的计算 (一)符号说明第1页共2页。
二不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
二不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1. 引言连续梁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由多个支点连接起来的梁段组成。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连续梁的跨度长度可能不相等,即存在二不等跨连续梁。
在设计和分析连续梁时,了解和计算其内力系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不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2. 内力系数的定义内力系数是指连续梁中各个截面上的内力与连续梁在整个跨度上的最大内力之比。
根据力学原理,连续梁的内力系数可以分为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弯矩系数(Moment Coefficient)表示截面处的弯矩与连续梁整个跨度上的最大弯矩之比。
剪力系数(Shear Coefficient)表示截面处的剪力与连续梁整个跨度上的最大剪力之比。
内力系数的计算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或实验测试等方法获得。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3. 内力系数的计算方法3.1 弯矩系数的计算方法弯矩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弯矩曲线法和弯矩面积法。
3.1.1 弯矩曲线法弯矩曲线法是一种基于连续梁弯矩曲线的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方法计算出连续梁的弯矩曲线。
然后,在截面处绘制弯矩曲线,并计算该截面处的弯矩。
最后,将该截面处的弯矩与整个跨度上的最大弯矩进行比较,得到弯矩系数。
3.1.2 弯矩面积法弯矩面积法是一种基于连续梁弯矩面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方法计算出连续梁的弯矩面积。
然后,在截面处绘制弯矩面积曲线,并计算该截面处的弯矩面积。
最后,将该截面处的弯矩面积与整个跨度上的最大弯矩面积进行比较,得到弯矩系数。
3.2 剪力系数的计算方法剪力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剪力曲线法和剪力面积法。
3.2.1 剪力曲线法剪力曲线法是一种基于连续梁剪力曲线的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解析方法或数值方法计算出连续梁的剪力曲线。
然后,在截面处绘制剪力曲线,并计算该截面处的剪力。
不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内力计算
支座负弯矩Md=
跨中弯矩M4= 支座负弯矩Me=
跨中弯矩M5=
242 221 是
0.85 8.4 8.4 8.4 8.4 8.4 34 34 34 34 1058 1058 33191 33191 1040551 0.032 0.009 0.002 0.001 0.034 0.009 0.002 0.034 0.009 0.032 3979 4053 2465 3439
恒载标准值g= 活载标准值q= 活载不利布置 支座弯矩调整系数
a= 跨度L1= 跨度L2= 跨度L3= 跨度L4= 跨度L5=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跨中弯矩M1= 支座负弯矩Mb= 跨中弯矩M2= 支座负弯矩Mc=
B1= 1008.798
A2=
0
N1= 6052.786
757.305
2428.6 443.937 1253.47
B1= 7640.942
A2=
0
B2=
0
A3= 7640.942
B3= 7640.942
A4= 7640.942
B4= 7640.942
A5=
0
N1= 45845.65
N2= 45845.65
Mb= 123.7873
B1= 166.3665
Mb= -7.92736
B1=
0
Mb=
Mc= 267.4959
A2=
0
Mc= 131.8824
A2= 1008.798
Mc=
B2=
0
B2= 1008.7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跨等截面连续梁计算
B1= 300.8526 A2= 441.4234 N1= 4453.656
续梁计算
31.12421
B1=
0
Mb=
0
B1=
0
Mb=
0
23.34316
A2=
0
Mc=
0
A2=
0
Mc=
0
23.34316
B2=
0
Md=
0
B2=
0
Md=
0
31.12421
A3=
0
Me=
0
A3=
0
Me=
0
B3=
0
N4=
0
恒载标准值Pg1=
恒载标准值Pg2=
恒载标准值Pg3=
恒载标准值Pg4=
活载标准值Pq1=
活载标准值Pq2=
活载标准值Pq3=
活载标准值Pq4= 活载不利布置
支座弯矩调整系 数a=
跨度L1= 跨度L2= 跨度L3= 跨度L4=
a1= a2= a3=
71.4
71.4
71.4
71.4
330
330
B3= 2037.42
B3=
A4= 2037.42
A4=
0
A4=
N1= 12224.52
N1= 12224.52
N1=
N2= 12224.52
N2= 12224.52
N2=
N3= 24449.04
N3= 12224.52
N3=
0
B1=
0
Mb=
0
B1=
0
Mb=
0
0
A2=0Mc=来自0A2=0
Mc=
0
B2=
B3= 2037.42
A4= 2037.42
N1= 24449.04
N2= 24449.04
N3= 24449.04
恒载标准值Pg1=
0
恒载标准值Pg2=
500
恒载标准值Pg3=
0
活载标准值Pq1=
0
活载标准值Pq2=
0
活载标准值Pq3=
0
活载不利布置
是
支座弯矩调整系
数a=
1
跨度L1=
12
跨度L2=
22
22
22
22
22
0
0
0
0
0 是
0.85 8.4 8.4 8.4 8.4 8.4 2.8 2.8 2.8 2.8 2.8 34 34 34 34 1058 1058 33191 33191 1040551 0.032 0.009
(KN)
(KN)
(KN)
(KN)
(KN)
(KN)
(KN)
(KN)
(KN)
623.7 415.8 623.7
续梁计算
Mb= 1865.578
B1=
Mc= 1526.382
A2=
0
Mb=
0
Mc=
B2=
0
A3=
0
N1= 0
N2= 0
0
B1=
0
A2=
0
Mb=
0
Mc=
B2=
0
A3=
0
N1= 0
N2= 0
Mb=
0
Mc=
0
续梁计算
3128 4198 2876
6305.6 1.501963
恒载标准值Pg1=
恒载标准值Pg2=
恒载标准值Pg3=
恒载标准值Pg4=
恒载标准值Pg5=
活载标准值Pq1=
活载标准值Pq2=
活载标准值Pq3=
活载标准值Pq4=
活载标准值Pq5=
活载不利布置 支座弯矩调整系
数a= 跨度L1= 跨度L2= 跨度L3= 跨度L4= 跨度L5=
a1= a2= a3= a4= a5=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a1= a2=
(KN)
弯矩调整系数 (m) (m) (m) (m) (m) (m) (m) (m) (m) (m)
5跨等截面连续梁计算
B1= 91.98933
Mb=
A2= 114.9867
Mc=
B2= 91.98933
Md=
A3= 114.9867
Me=
B3= 91.98933
A4= 114.9867
B4= 91.98933
71.4
71.4
330
330 否
0.85 7.4 9 4.2 4.2 32.8 576 737.7 833
(KN)
(KN)
(KN)
(KN)
弯矩调整系数 (m) (m) (m) (m)
(KN*m) (KN*m) (KN*m)
B1=
0
A2=
0
B2=
0
A3=
0
N1= 0
N2= 0
1262 1394 1350
0
A3=
0
N1= 0
N2= 0
B2=
0
A3=
0
N1= 0
N2= 0
296.752
B1=
0
A2= 2380.224
N1= 14281.34
Mb= 435.4068
0
2037.42
2037.42 0
0 2037.42 12224.52 12224.52 12224.52
Mb= 311.85 Mc= 207.9 Md= 311.85
Mb= 135.7822
B1= 1622.244
Mb= 732.1588
B1= 1622.244
Mb=
A2= 2380.224
A2=
0
N1= 24014.81
N1= 9733.466
B1=
0
Mb=
0
A2=
0
Mc=
0
B2=
0
Md=
0
A3=
0
Me=
0
B3=
0
A4=
0
B4=
0
A5=
0
N1=
0
N2=
0
N3=
0
A5=
0
A5=
0
N1=
0
N1=
0
N2=
0
N2=
0
N3=
0
N3=
0
N4=
0
N4=
0
0 0
0 0
续梁计算
115.668 77.112 115.668
B1= 2037.42
A2= 2037.42
B2= 2037.42 A3= 0
B3= 0 A4= 2037.42 N1= 24449.04 N2= 12224.52 N3= 12224.52
0
B3=
0
A4=
0
A4=
0
B4=
0
B4=
0
A5=
0
N1=
0
A5=
0
N1=
0
N2=
0
N3=
0
N4=
0
N2=
0
N3=
0
N4=
0
0
B1=
0
Mb=
0
B1=
0
Mb=
0
0
A2=
0
Mc=
0
A2=
0
Mc=
0
0
B2=
0
Md=
0
B2=
0
Md=
0
0
A3=
0
Me=
0
A3=
0
Me=
0
B3=
0
B3=
0
A4=
0
A4=
0
B4=
0
B4=
330
330 是
0.85 8.4 8.4 8.4 8.4 4.2 4.2 4.2
(KN)
(KN)
(KN)
(KN)
(KN)
(KN)
(KN)
(KN)
弯矩调整系数 (m) (m) (m) (m) (m) (m) (m)
4跨等截面连续梁计算
B1= 377.8488
Mb=
A2= 377.8488
Mc=
B2= 377.8488
a4= 0.03
a5= 0.01
a6= 0.03
跨中弯矩M1=
968
支座负弯矩Mb=
695
跨中弯矩M2=
847
支座负弯矩Mc=
596
跨中弯矩M3=
847
支座负弯矩Md=
695
跨中弯矩M4=
968
B1= 2037.42
Mb=
A2= 2037.42
Mc=
B2= 2037.42
Md=
A3= 2037.42
跨中弯矩M3=
支座负弯矩Md= 跨中弯矩M4=
支座负弯矩Me= 跨中弯矩M5=
0.002 0.001 0.034 0.009 0.002 0.034 0.009 0.032
40 26 27 20
29
20 27 26 32
B2=
0
Md=
A3=
0
Me=
B3=
0
A4=
0
B4=
0
A5=
0
N1=
0
N2=
0
N3=
30
跨度L3=
18
a1=
6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