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咬文嚼字 品读语言滋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咬文嚼字品读语言滋味

著名诗人、教育专家、生命教育的倡导人之一张文质教授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想来,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要以耐心等待的心态去教育学生成长,不能急功近利,而且如果把它用在在教学上尤其是语言学习上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只有慢下来,才能平和地细细咀嚼,品出一词一句的津津滋味。

那么如何咀嚼语言呢?

一、要善于比较

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增删或调换一些原文中准确、传神的词句,在比较中就能探求原文的内蕴,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描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说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便有无限的趣味。”如果把“长吟”改成“长鸣”、把“伏”改成“趴”之后有什么不同呢?“吟”使我们想起了古人吟诗的情形,摇头晃脑、诗音袅袅,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啊!而“长鸣”,像喇叭一样刺耳,让人不舒服。“伏”写出了黄蜂躲在菜花上的的高度警觉,准备随时躲避儿童那调皮的双手,而“趴”,则显得疲惫没有一点趣味可言。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吟”、“伏”二字准确表现了动物的情态,表达了“我”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二、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文学就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如果看到一个词就应联想到与这个词有关的具体形象。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有这样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这里如果只把“奔”解释为跑的意思,就没有什么滋味了。如果你能由此想到那关了一宿的鸭子清晨放开后来到水边,远远地看到河里的水,扭动着身躯奋力地向河里钻的情形,你定会为老舍用”奔”这个字而暗暗叫妙。还有这样一句“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对于这个“挂”字,起初我也没怎么在意,但当我看到胶水粘在手指头上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被拉成了缕缕的细线时,我由衷地佩服老舍,真不愧“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三、要善于挖掘

就是挖掘出蕴藏在这个词语里的文化内涵。如南通特级教师李凤老师教授《枣核》一文时,对月、杨柳、睡莲、枣树等词语所传达的意象进行了挖掘。李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月”的意象时,先是启发学生寻找带月的诗句,背诵望月思乡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通过诵读这些诗句,学生们认识到月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在挖掘“枣核”的文化内涵时,李老师先说我国是枣树

的故乡,出示了《诗经》上关于枣的诗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加以印证,接着,联系民间风俗进行拓展,最后出示了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萧乾于1929年夏从广东汕头回京后,结识了高君纯。高君纯是郑振铎夫人高君箴的堂妹,那时候还在贝满念书。由于萧乾在国文专修班攻读了一年,又到福州英华中学教了一年书,及至他转学到燕大新闻系,刚好与高君纯同班。1954年萧乾结婚后,每逢中秋节就带着月饼去看望也住在东总布胡同的高君纯的老母亲。小小的院落里,栽着一棵枣树。1979年访美之前,萧乾写信给已在美国定居的君纯,说要去看望她,问她想要什么。她唯一的要求是给她带几颗枣核,以便种在她的花园里。学到这里,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枣核的象征意义。

四、要善于吟咏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里说,她热爱文学就是受了两位国文老师吟诵的影响,“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作为学生,如果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诵读,能品出语言的诸多美味。读诗,你会感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特别是最后的“活该”一词,你会感到痛恨至极、畅快至极;读《在莫泊桑墓前的演说》,当你读到“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时,你会发现“而且”这个卷舌音比起“并且”这个鼻腔音要响亮有力得多,它能将左拉发自肺腑的赞美吼出来。由此你悟到:运用词语,除了表情达意,还要考虑场合。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朱先生所说的就是“咬文”和“嚼字”,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而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只有教师自己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语言的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