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人的行为意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影响

合集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摘要】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包括学习主动性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在家庭成员互动交往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孩子,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中包括学习主动性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自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婚姻家庭关系以来,父母的教养活动就开始存在并延续至今。

但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研究却是近两百年的事。

以往的研究者们通过种种研究手段,建构起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种种观点。

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这一维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过度干涉型、严格奖惩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引导型。

1.过度干涉型教养方式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对待子女时,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诸多限制。

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只需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指令。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严厉监管下进行学习,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将失去学习的自觉性。

2.严格奖惩型教养方式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总是以严格的奖惩作为掌控孩子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如果孩子考得好,学习提高快就给以孩子想要的奖励;如若孩子考得不好,就当众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

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不能正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让孩子迷失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机。

3.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亲子关系淡漠。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朱雪琴 2006、7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

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父母养育方式测量工具的客观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如钱铭怡等人对200名大学本科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羞耻倾向,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1];张文新等人对895名[2]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蒋立杰等人研究后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3]的全部正向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等等,但均未涉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4]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5]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6]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

Sears把这些[7]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

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8]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9][10][11]”,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

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注重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反,如果父母对学习不够重视,那孩子可能会认为学习不重要,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

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家庭氛围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心和放松,从而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不和谐,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家庭氛围对于塑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包括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正面的激励和支持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反,苛刻的批评和惩罚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善于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学习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心和放松,更有利于学习。

而家庭教育方式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因此,家长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表达、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1. 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

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向上、诚实宽容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正面影响,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相反,如果父母常常消极抱怨、虚伪自私,孩子也容易学会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

2. 父母的情绪管理父母的情绪稳定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

如果父母常常因为琐事争吵、冷暴力,给孩子制造恐惧和焦虑,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内向;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和睦相处,善于沟通表达,将对孩子产生积极健康的示范作用。

3.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温暖型、严厉型、忽视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温暖型父母通常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孩子面临挫折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而严厉型父母往往过分强调纪律和规矩,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忽视型父母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使孩子感到被冷落和无助。

4. 父母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父母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注重健康、有规律地生活作息,那么他们很可能会给自己和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相反,如果父母沉溺于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那么这种消极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引导。

5. 怎样做好“育人”的工作?要做好“育人”的工作,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提升。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尊重并倾听孩子意见,注意言行一致,并以身作则。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作用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作用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作用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抚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父母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父母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父母在处理一些突发事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

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想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爱。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是孩子的需要,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一两玩具礼物。

但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呢?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

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爱你”。

同时,也让孩子传递这种爱,让他们爱父母,爱他人,把爱具体化。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便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使其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父母应当做遵守纪律的表率,并把遵守纪律的行为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共同遵守,养成习惯后做到自觉遵守。

你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达到的。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此为楷模。

因而身为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观察自己。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幼儿阶段,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更加显著。

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1. 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着最初的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行为习惯。

2. 家长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温和、耐心、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则容易造成孩子反感,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

3. 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良好的家长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4. 细心观察和引导: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5.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积极性,适当的惩罚可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6. 与幼儿进行沟通: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沟通,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导言: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影响者。

他们不仅负责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更扮演着孩子的引路人和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涵盖着各个方面,无论是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递,还是人生态度的塑造,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孩子成长中的几个方面探讨父母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

一、知识和教育的传递1. 学习态度的培养父母的学习态度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学习充满热情和鼓励,孩子也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

相反,如果父母对学习漠不关心或有负面态度,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2. 专业选择的指导父母的职业选择和成就对孩子的专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职业会影响到孩子的兴趣和目标,他们可能会受到父母行业的启发,选择相似的职业发展。

因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 价值观念的传承父母对孩子的价值观念传承是塑造孩子品德的重要一环。

父母应该注重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和助人为乐。

通过言传身教,父母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人格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1. 人格塑造父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父母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自主自立的个体。

2. 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的行为习惯也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与父母相似的习惯。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示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1. 家庭氛围的营造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培养孩子的亲情和友情,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懂得尊重他人。

父母应该尽量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调查教学文案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调查教学文案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调查第一章导论1.1研究问题的提出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

”这句话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就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会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参照,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家庭教育历来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父母的教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儿童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

所以,要关注儿童教育必然会讨论家庭教养方式的有关话题。

学习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部分,自出生起就在不断地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达到入学年龄后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化课程的教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儿童对这些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学习成绩偏低,会造成儿童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孤独等不良影响。

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调节,很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2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是想通过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家长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如何对子女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主要从家长的教养方式、儿童对教养方式的反映、儿童的心理状况和以上三个方面对儿童学习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二,是想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问题,归纳总结出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儿童的学习心理、学习结果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三,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研究真实案例,用发现的问题为促进父母和子女在学业方面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3研究意义教育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历来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面对中国“学历社会”的现实背景,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寄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

孩子的学业是一个家庭特别关注的问题,影响着父母的情感和态度。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心理抚养读后感1假期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

这本书会让人全面地了解到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学习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成长大有助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早期的家庭养育和家教养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

李玫瑾教授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

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是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才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活开心快乐,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决不能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

”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我们为人父母,也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孩子都不同,养育需要因人而异,需要用心观察,需要用智慧去发现,去观察,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法。

要做有“智慧”的父母。

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成长轨迹,做好早期品行教育,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规则和边界,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只有在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心理抚养读后感2这本书涉及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书中的内容和建议具有很强实用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第一章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 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 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时间长、耗资多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章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第三章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 描述:P70第四章一、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二、格式: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三、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四、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五、思维即为认知;六、感知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在儿童认识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五、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前运算时期分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②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实物的显着特征所左右六、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七、具体运算阶段7、8—11、12两个特点:①获得了守恒性②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①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②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③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八、形式运算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第六章一、语言: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二、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②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三、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四、环境论:①模仿说;②强化说五、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②自然成熟说第七章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①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里能力;②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测量编制的基本原则:①测验项目的选择;②标准化;③常模的制定;④测验的信度;⑤测验的效度三、维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①130以上极优秀;②120—129 优秀;③110—119 中上聪颖④90—109 中等一般;⑤80—89 中下迟钝⑥70—79 低能边缘;⑦69以下智力缺陷四、我国最权威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五、影响婴儿怯生:①父母是否在场;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由母亲抱着,那么陌生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母亲与婴儿有一定距离,就更可能产生害怕;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人的特点;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感到害怕,实验显示陌生人在场不一定引起婴幼儿的怕,这要看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④抚养者的多少;婴儿熟悉成人的多少的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一个婴儿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人抚养的婴儿来得高;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⑥婴儿接受的刺激;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儿童已习惯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六、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②系统脱敏法;③模特塑造法;④认识疗法——实践题七、克服害怕的心理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所谓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②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③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堀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的减少害怕的程度;④认知疗法;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都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要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第九章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方面:①伊底;②自我;③超我二、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三、自我: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四、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五、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里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六、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①口腔的——感知的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②肌肉的——肛门的基本自主感对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任务是发展自主自主性;;③运动的——生殖的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任务是①发展良心;②获得性别角色;④潜伏期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任务是这个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发育期青春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⑥年轻的成年期;⑦成年期;⑧成熟七、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八、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一是同一性拒斥,二是同一性混乱;九、同一性拒斥:这是个体过早的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者说是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十、同一性混乱: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十一、父母管教类型的纬度:①控制;②爱类型分为:①权威型父母——控制+爱;②专职型父母——控制+不爱;③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④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十二、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十三、男女两性在认识方面的差异可从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变化的年龄倾向、认知差异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来看: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感知、记忆、思维第十一章一、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二、依恋发展过程:①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②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③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三、依恋类型:①回避的;②安全的;③反抗的四、母亲的教养行为:①反应性——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等的反应比例;②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③社会性的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五、塞尔曼的角色采择:①自我中心的观点;②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③自我反省;④相互角色采择;⑤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六、游戏的种类: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5表演性游戏6娱乐性游戏7智慧游戏七、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3象征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八、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性游戏;九、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①前道德判断阶段—7岁:a. 集中于自我时期 b.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②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到10岁:a.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 b.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么看c.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d儿童把惩罚看做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e.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③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到11岁以后:a.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b.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冬季c.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的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d.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e.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十、柯尔伯格主张采用类似皮亚杰的平衡发展模式的教学法——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影响因素和相应的策略: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行为模范和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供积极的榜样,并与幼儿一起参与积极的行为。

-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确保一致性。

- 使用正面的强化方法,如赞美和奖励,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

-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情感支持,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和合作。

2. 学习环境:幼儿在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的学习环境也对其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影响。

教师和同伴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以下是相关策略:- 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包括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 教师应成为行为的榜样,并提供正面的反馈和奖励。

- 创建合作和互助的氛围,鼓励幼儿分享和尊重他人。

- 提供社交技能培训,帮助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3. 媒体影响:媒体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一定影响力。

父母和教师可以注意以下策略:- 控制幼儿接触的媒体内容,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节目和游戏。

- 观看和玩耍时,与幼儿一起参与,并进行积极互动和讨论。

- 解释媒体中的行为后果,并帮助幼儿分辨现实与虚构。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儿童发展阶段: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受到其发展阶段的影响。

以下是相关策略:- 理解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合理设置目标和期望。

- 提供适合幼儿能力的活动和任务,鼓励其参与和坚持。

- 提供结构化和预测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和纪律。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媒体影响和儿童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通过提供积极的榜样、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使用正面的强化方法,并与幼儿进行沟通和情感支持,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和监督,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好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办法和举措。

1 树立留守儿童的学习信心大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旁,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管束,隔代抚养又容易造成溺爱,长此以往在行动上容易养成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乱花零钱·打闹严重等不良习惯,导致学习成绩偏差,在课堂上也不喜欢表现自己,甚至滋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更加关注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逐步帮其改掉不良习惯,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其行为习惯和心理状况,寻找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留守儿童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交流,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2 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学习,而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学习就需要从培养其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兴趣。

其次,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教师要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让留守儿童最直接地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萌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具体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心、谈心活动,从而融洽师生感情,进行学习目的的渗透。

再次,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好奇、好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外在与内在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外在与内在因素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就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习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大致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通常与环境、教育制度、社会文化等有关,而内在因素则主要涉及个体的心理特征、动机、认知水平等。

探讨这些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外在因素中的最重要一项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支持性强和鼓励探索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家庭氛围紧张或忽视教育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父母对于学习的期望和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研究表明,父母积极参与孩子学习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更加自主和有责任感的学习者。

同样,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外部因素。

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重要舞台。

学校文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的角色尤其突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引导者。

教师的鼓励、反馈和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

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习惯。

在一个充满互助精神的班级中,学生们更可能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文化背景同样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外在因素。

不同的文化对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成绩与表现,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重视个体发展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

社会的期望与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目标以及习惯的形成。

另一方面,内在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学生个体的特征和心理状态。

学生的动机是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内在驱动。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一 一
【 摘 要 】父母教 养方式是 父母 在教育、抚 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相应 的教育观
养子女的过程 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 父母的教 养方式直接 影响到孩 子行为 习惯 的养 成 ,其 中包括学习主动性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 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 关键 词 】 父母教 养方 式;小学生 ;学习
主 动 性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 、抚养子女的过 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 很多研究表明 , 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很大关 系。在家庭成员互动交往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 直接作用于孩子 , 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 中包括学 习主动 陛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父母教 养方式 与小学生学 习主动性的 养成 自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婚姻家庭关系 以来 ,父 母的教养活动就开始存在并延续 至今 。但是对父 母教养方式 的科学研究却是近两百年 的事。以往 的研究者们通过种种研究手段 ,建构起 了关于父 母教养方式的种种观点。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 学 习的关系这一维度来看 , 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 过度 干涉型 、严格奖惩型 、放任 自流型、民主引


导型。
1 . 过度 干 涉型 教 养 方 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对待子
女时 ,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诸多限制 。孩子不需要 有 自己的主见 ,只需要完全听从于父母 的指令 。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绩论 英雄,南 缺乏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由于长 孩子考得好 ,就给以奖励 ,到处 师 期处于父母的严厉监管下进行学习 ,一旦离开了 炫耀 ;孩子考试考得不好 ,就 当 父母的监管,将失去学习的 自觉性。 众批评甚至是惩罚孩子 。这样 的 2 .严 格 奖惩 型教 养 方 式 方式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 这 种父 母 教养 方 式 主要 表 现 为 :父 母 总是 以 成绩 ,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 埘 k 严格的奖惩作为掌控孩子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对 趣 和 主动 性 。 因此 ,父母 应 该 给 开 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如果孩子考得好 ,学习提 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肯定 ,引导孩 琼 高快就给 以孩子想要的奖励; 如若孩子考得不好, 子正确地看待学习上的成败 ,树 就 当众批 评 甚 至 是 打 骂孩 子 。 这样 的父 母 教 养方 立正确的学 习态度 ,进而培养孩 式 ,不仅不能正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让 子 的学 习 主动 性 。 孩子迷失正确的学 习方向和学习动机 。 ( 5)与孩子建立 民主平等 3 . 放 任 自流 型教 养 方 式 的对话关系。父母在指导孩子的 要 民主地对待孩子, 这种 父 母 教养 方 式 主要 表 现 为父 母 对于 孩 子 学业问题上 , 的学习、生活缺乏足够的关心 和关注 ,亲子关系 不能过于专制蛮横 ,更不能动不 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 淡漠。在对待孩子 的学习问题上 ,有的父母 因为 动就用 “ 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 子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 ,父母要 闻不问 ,听之任之。这种教养方 式下 的孩子 ,往 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 往对学习缺乏兴趣 , 容易受外界不 良因素 的影响, 允许孩子有 自己的主见 ,尊重孩 以致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 最终荒废 了学业。 子独立的人格 ,鼓励孩子 自己进 行探索学习。这些对于培养孩子 4 . 民主 引导 型教 养 方 式 这种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能够 以科学的教育 的 学 习主 动性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参 考 文献 : 理论为指导 ,根据孩子的实 际情况 ,给以孩子正 [ 1 ] 康娜 . 小学低年级 自主学 习能力的现状 确的引导和帮助。在对待学 习问题上 ,民主引导 型教养方式的父母 ,会给孩子营造 民主和谐 的家 及教育对策 [ D ] . 沈 阳:辽宁师范大学 . 2 0 1 0 [ 2 ] 高德凰 . 父母教养 方式对初 中生学 习 自 庭学习氛围 , 给孩子 自主学习的空间 , 在必要时, D ] . 长沙 : 湖南师范大学 。 2 0 1 2 给以孩子科学 的引导。这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 我监控 的影响 [ [ 3 ]李芳 . 基于 家庭 教 育 的小 学低 年 级 学 孩子 ,往往 比较有主见,具有主动探索 的意识 , 生学 > - j - 主动性培 养研 究 [ D ] . 济南 : 山东 师 范大 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学, 2 0 1 1 二、给家长的建议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 [ 4 ]陆芳 . 父母 如何培养孩子的 自主学 习能 力[ J ] . 大众心理学 。 2 0 0 8年 O 4期 期。在影响小学生学 习习惯养成的诸多因素中, [ 5 ] 王坤 . 郑晓边 . 郭敏慧 . 刘小杰 . 小 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 的。笔者认为 J ] . 教 父母应该从转变家庭教养方式人手 , 通过一系列 自主 学习能力 与父母教养 方式调查 研 究 [ 育与教 学研 究 , 2 0 1 2年 O 4期 的措施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 ( 1 ) 父母要加强 自身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

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

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

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影响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此时他们正在进展行为习惯和形成共性。

在这个关键时期,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以及家庭中的日常活动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乐观或消极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直接的影响。

幼儿是仿照学习的天才,他们通过观看和仿照家庭成员的行为来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假如家庭成员能够展现出乐观健康的行为习惯,如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卫生习惯、友善的待人态度等,幼儿就很可能会乐观地仿照这些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相反,假如家庭成员表现出消极的行为习惯,如不良的言语暴力、不守法规的行为等,幼儿也有可能仿照这些行为,并形成不良的习惯。

家庭中的日常活动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日常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如饮食习惯、学习习惯、消遣习惯等。

假如家庭注意饮食的均衡与健康,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样,假如家庭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并为幼儿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幼儿就有机会培育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庭的消遣方式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假如家庭注意健康、乐观向上的消遣方式,幼儿就可能形成乐观向上的消遣习惯,如阅读、户外运动等。

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幼儿的仿照学习过程,而家庭的日常活动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幼儿的行为习惯。

因此,家庭成员应意识到自己在孩子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乐观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为幼儿供应乐观健康的家庭环境,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塑造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家庭环境的乐观引导和正确教育能够关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作者:张亚琴李桃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8期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其社会活动十分有限,早期的教育工作应该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担任。

著名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家庭环境是培养个体美好品德的第一场所。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行为习惯一、家校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与教师能够发挥互补作用:家长依靠自己的亲和力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是非、对错等观念;教师依靠自己的引导力对小学生进行约束,使其形成责任、担当等行为意识。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养成教育的亲和力不断提升,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例如,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于叠被、吃饭、洗衣服等行为应该要求其逐步独立完成,培养孩子自立、勤劳、自强等意识,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将具有不同行为习惯的小学生聚到班级当中,通过公开表扬、私下谈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改变依赖他人、拖延懒惰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家长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刻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鼓励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责任、成长等概念引导他们,让其成为行为的主人。

二、鼓励与惩罚相结合,塑造良好的品行陶行知先生提倡“要教人求真,教人做真人”。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在教授知识前,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则是本末倒置,对其将来的发展而言有害无利。

学会如何做人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也是人一生中需要不断摸索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家长可采用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培養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委婉指出,适当惩罚,当他们积极改正并获得成效时,要及时鼓励,激发其上进心。

例如,家长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孩子不喜欢刷碗,正在看漫画,如果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要求其立即停止看漫画,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时就需要父母通过委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告知如果将自己的房间收拾整洁,就可以适当增加看漫画的时间,如果仍表现出不想收拾房间的态度,可提出如果收拾房间就不需要刷碗等。

家庭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影响发表时间:2009-07-07T15:46:54.793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郑春生[导读] 在任何教育和文化背景下,对实践的建议和指导都需要审慎地应用及不断地重估。

家庭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前言这本册子※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学习”。

虽然这本册子的成果是基于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但事实上,“父母与孩子学习”已经成为全球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们这里讨论的实践成果或许能适用于全世界,但仍希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适当采纳。

在任何教育和文化背景下,对实践的建议和指导都需要审慎地应用及不断地重估。

学习对任何一个地方在校读书的每一个孩子来讲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当前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年轻的一代在毕业离校时具有较强的读、写、算和运用规则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个社会的公民都了解这个社会的历史、政治以及社会其它方面的传统。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必须从对教育的多元化和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的认识开始。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即便是孩子在校受教育的时间和年限被延长了,在个人一生的前十八年中,他们在学校度过的时间与在家庭和其它集体中度过的时间相比,也是非常少的。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家庭对孩子在学校学习影响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这对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假设是有一定帮助的。

学校与家庭合作是否能促进家庭课程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家庭的社会经济现状。

虽然由于学校的努力,使一些家庭的行为方式对儿童的学习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留下的影响毕竟是短暂有限的,而且缺乏必要的总结。

当然也不排除其间留下的许多经验,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作用。

实际上,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已经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我们可以介绍并加以归纳,以便从中吸取经验。

必须指出,认识到家庭对学业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对教学的数量、质量及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其重要性更不容忽视。

从电视剧《虎妈猫爸》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电视剧《虎妈猫爸》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电视剧《虎妈猫爸》◆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贾晓真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是各家各式。

严苛的有如“虎妈”、“狼爸”、“鹰爸”,温和的好似“猫爸”、“羊爸”、“兔爸”。

在林林总总的家庭教育中,有的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有的过分保护、放任自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方式。

[1]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分析(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P.M Symods),他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并指出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表现出社会所接纳的行为,如兴趣广泛、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等;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则表现出冷漠、倔强等;被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服从父母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进攻性。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是从成熟的要求、控制和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的,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2]我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划分,最常见的就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父母教养方式细分为溺爱、专制、放任和民主四种类型。

(二)“虎妈”、“猫爸”的教养方式分析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以女儿“罗茜茜”的成长为主线,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抛出一连串当前社会儿童教育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面而巧妙地展示了“虎妈”、“猫爸”之间育儿理念的冲突与融合,让家长观众对自身教育进行反思。

1.“虎妈”式教育:中式的圈养教育,主张专制型教养方式。

剧中罗茜茜的妈妈毕胜男(即剧中的“虎妈”)、茜茜的姥爷毕大千以及茜茜同学的父亲杜峰(即剧中的“狼爸”),在教育孩子时均采取中式的教育理念,强势高压,对孩子要求苛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养人的行为意识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影响
作者:刘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事实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以及儿童后来的学习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抚养人建立与儿童的关系,建立有规律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期望和监督以及在儿童学习的重视程度上的表现对儿童的学习习惯养成或培养方面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意识;学习环境;学习要求;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70-01
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抚养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意识对儿童的影响。

抚养人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教育,或任由儿童自身发展来完成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意识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通常抚养人的行为意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建立有重要影响。

一、抚养人与儿童的关系;(亲子关系)
抚养人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意识的保持与儿童的关系,是否有把儿童当成家庭的一份子每天都有与儿童在一起谈论日常事物,相互之间表示关爱。

像老师或朋友一样一起讨论书报杂志、电视节目相互交换意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固定的健康有益的家庭活动全家一起参观图书馆、展览馆、历史名胜,参加文化活动。

鼓励孩子在生活交谈中多运用近期学到的新词,进而让自己的词汇量变多。

孩子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条件。

儿童语言的发展非常早,从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便已开始。

儿童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亲子互动的过程来进行。

例如,在婴儿时期父母温柔的和孩子说话,一两岁时耐心倾聽孩子说话,闲暇时给孩子讲故事,讲讲家庭历史和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等这些家庭活动,都会对儿童即将步入学校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亲子之间的相互交谈必定会促进情感的交融。

所以,父母孩子之间的这种普通而真挚的言语沟通就成为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

另外,父母应以身示范,使孩子懂得:快乐学习是每个人人生中不能缺少的自然属性,也是我们正常家庭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儿童是否觉得学习是愉快的事,进而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而建立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终生性的影响。

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
有研究表明,家庭生活的方式,亲子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兴趣活动,都对儿童的学习习惯有影响,有些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放学后通常是要做一些家务事,全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正是这些家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儿童在各方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里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反映抚养人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

一次在一个智力障碍儿童做评估的时候,当老师把一组积木摆成一排让儿童做选择,结果儿童用两手一翻,说了一句“和了”!原来孩子的爸爸只会打麻将,试想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尚且会受如此大影响更何况是一般儿童呢?
其次,有规律的家庭生活还表现在,抚养人应积极鼓励儿童在成长中学会独立。

既然要求儿童学会独立,就必须帮助儿童制定合理的计划,有效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

这样一来,慢慢的儿童便会养成自觉做事,有计划做事情的好习惯,有助于儿童主动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等习惯的养成。

因此家长必须坚持每日给儿童腾出读书和自学时间,而不仅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后作业,如此一来学生便会知晓读书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儿童便可以建立起合于自身的规则安排,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每日坚持去做的,就像读书,和亲人交谈等,而这种有规律的家庭生活对儿童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及,认真听课的习惯的,建立都是有益的。

三、家庭期望和监督
家长为其子女确立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影响着儿童对事物标准的评判。

研究发现,在抚养人为孩子制定了一个相对不高且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时,孩子往往会有出色的表现。

大部分优秀学生的家长是非常重视与孩子的交流,生活中他们会不断向孩子抛出问题,以此使孩子进入对生活、学习的思考状态,并通过交流使孩子熟练掌握自己积累的新词句,进而期望他们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儿童明白,学业是否成功不在于先天资质,更不是靠投机取巧,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的。

除此,家长还要关注子女的行踪、交往的朋友,了解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保持与学校教师的联系。

同时,家长也应明确:生活中各种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所以不能让学校功课完全替代这些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周的活动计划。

如果学生已经安排了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就可以让孩子们腾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

家长在对孩子的监督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明确知道儿童于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

家长允许子女跟其他同伴在一起玩的先决条件是,要亲自见到他们的朋友,知道他们父母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同样,家长也一定要定期跟老师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孩子的学校状态。

这些做法不仅可以让儿童各个学科全面发展,而且可以让儿童建立起有规律,有计划并且大有效率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训练过程,它也需要抚养人对儿童对自身的坚持。

这对一些环境特殊的家庭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些家长也不能误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或文化水平低,做到这些条件有难度,对此我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比经济条件更能影响儿童。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2]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瑞(1988.9-),女,汉族,宁夏固原市人,宁夏海原县高崖学区,初级,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