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评E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导演张艺谋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和细致入微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农村生活场景。
影片中的农民福贵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从饥荒到文化大革命,他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种种考验。
这些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和生活的无奈,让人不禁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反应。
福贵作为主人公,他在生活的艰难中逐渐失去了尊严和人性,他的贪婪和残忍让人感到痛心。
然而,他的妻子凤霞却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的一面,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家庭。
这种对比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人在逆境中的选择和坚持。
最后,电影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他的家庭逐渐消散,他的生活变得空虚而无味。
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反思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视每一个瞬间。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残酷,同时也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它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
共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人生的苦难与希望
《活着》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挣扎。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在中国历经了农村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而残酷。
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在生活中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对家庭和亲情的执着。
这种真实的描绘让人不禁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电影《活着》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福贵在电影中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变迁,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让观众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而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才是真正重要的。
此外,电影《活着》在艺术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张艺谋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独特的视觉效果,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表现福贵与妻子的感情时,张艺谋运用了许多细腻的镜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触动人心的情感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让人反思人生的苦难和希望,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态度。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描绘、深入的人性探索和艺术上
的精彩表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
影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最终却依然坚韧地活着。
首先,影片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
将乡村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艰辛。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深刻。
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
但他依然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让人深受触动,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可贵,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影片的表演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让观众
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它以真实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首先,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技,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
从主人公福贵的父亲生前的富有和尊严,到他被夺去土地和家产后的贫困和无助,电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起伏。
这种真实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劳和不易,也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其次,电影通过讲述福贵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妻子的坚强和无私让福贵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和支持。
他们一起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但他们的爱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深情厚意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此外,电影还通过福贵与女儿的关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女儿的死亡让福贵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
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下去,为了女儿和家庭。
这种对生命的坚守和对亲情的珍视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它让我意识到了农民的辛劳和社会的不公,也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同时,它还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
了一位农民在中国大革命、日本侵华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生活经历。
电影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坚韧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深受感动。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人生的坚韧和顽强。
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财
产的丧失以及亲人的离世后,仍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以自己的双手劳动,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期。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在生活的压迫和磨难下,人们
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残忍、贪婪等各种面貌。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最后,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
视角和对细节的把握,将余华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配乐也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投入。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通过对生命的坚韧、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电影,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这是
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
坚韧。
首先,我要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影片通过细腻而真实的
表演,展现了主人公福贵在各种困境中的坚韧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经历
了家庭的破碎、贫困的折磨、战争的残酷,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贵的妻子荣华在生活的磨难
中逐渐变得冷酷和无情,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变得漠不关心。
这种人性的扭曲
和堕落令人心痛,同时也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电影中的人物形
象真实而立体,他们的命运和选择都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艺谋独特的视觉风格和
精心设计的画面,让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性。
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恰
到好处,既能凸显情感的起伏,又能与故事情节相呼应,增强了观影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让观众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给予我很多启示,让我
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同时也提醒我要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给每一个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共鸣,它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
典之作。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文/陈穗筠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不能预知生死,但我们可以笑着活下去。
活着,本是一种希望,上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得坚强地活下去。
至于活着的价值,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福贵,本是一个有钱人,家庭条件非常好,但他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浸在赌场里。
赌场,会让人丧失理智,在那里,人们是麻木的。
谁也抵御不了赌的诱惑,包括福贵。
他把自己的房子都赌没了,最后还想赌上自己的生命。
被迫使得他的妻子和孩子离他而去,更可气的是,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害得母亲重病。
好在他觉悟得早,当朋友提起“赌”字时,他非常敏感,并再三强调,再也不赌了。
直到福贵一贫如洗,整个家都已是七零八落。
春夏秋冬,那一幅幅在街头饱经风霜的画面,使人看了不禁为之同情。
也许有人说,像他这种人,不需要别人去同情他,这是他的报应。
而我是希望,福贵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关爱母子,脚踏实地地养家糊口。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切即将从新开始的时候,福贵被抓走了。
显然,上天一点都不眷顾他。
但福贵明白,自己必须得活着回去。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幸——有庆被车撞死了。
而撞死他的人,是春生。
这对于大家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家珍却能不计前嫌,让春生好好活下去。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幸福还是没有光临福贵家,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的噩耗。
但是,福贵他们能够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活下去,这又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们,不能预知下一个死亡的会是谁,也许,就是自己,但他们还是抱着生的希望,活下去。
生死离别,事事难料,唯有活着,最好!活着影评(二)“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无论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
《活着》,这部安静朴实的影片,就是简单的叙述了这样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一个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活着影评(精选8篇)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活着》这部电影根据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的。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
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
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所以看完电影后,我又看了遍小说。
电影和小说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活着》能够说是他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虽然电影给人伤感,但远没有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
小说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死亡所产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紧凑的,让读者感觉到生命的脆弱。
而电影在表现这点上有点散漫,也不够着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动人,要死又死得不彻底。
比如有庆的死,小说中本来是写有庆给县长的老婆去献血,结果他献死了。
不像电影里死得那么不值一提,荒诞却不如小说那种写法让人心痛。
如果这件事跟后面凤霞难产而死的事联系起来,两个小孩都死在同一家医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
然而电影中却加入了政治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该电影呗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电影给我一种灰色的伤感。
如儿子先被倒塌的墙压死,凤霞先天聋哑,然后难产超多出血而死等等。
小说中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两者相依为命。
而亲人一个个的死去。
张导在电影中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
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透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时期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心碎又深思的作品。
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角
和精湛的技巧,将余华的小说搬上了大银幕。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活
的电影,更是一幅关于人性的画卷。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
经历,他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贫困的困扰以及亲人的离世。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常。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我
不禁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电影中的表演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在饰演福贵这个角色时,将他的内心
痛苦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让人忍不住为福贵的遭遇感到心痛,同
时也让我对他的坚韧和乐观感到敬佩。
葛优的演技真实而动人,使我完全沉浸
在角色的世界中。
此外,电影的镜头运用和美术设计也是非常出色的。
张艺谋以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将乡村的景色和人物的表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描绘战争和饥荒
的场景时,他用细腻而真实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言喻的恐惧和绝望。
这些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无法自拔。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
它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故事,
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它让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
坚持乐观和希望。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部电影在表现生活的残酷和无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影片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农村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每一次打击都让人心痛不已。
观众在看到这些情节时,不禁会产生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电影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残酷,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
其次,影片在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
主人公福贵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的坚韧和执着让人感动,同时也让观众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最后,影片在表现家庭情感和亲情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主人公福贵与妻子的爱情和对子女的关爱让人动容。
即使在生活的困境中,他们依然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家庭情感让观
众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让人对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的电影。
它通过对生活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和家庭情感的表现,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引发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的佳作。
《活着》影评
影评xx:《活着》影评以文革为背景的《活着》,被认为是张艺谋作品中最贴合时代和最丰满的电影,黑色幽默贯穿其间,笑中有泪,令影片具有温情和悲悯的胸怀。
作为一部被禁止在国内公映的作品,《活着》仍旧在国际上花香满园,荣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人道主义精神奖等,不愧为张导的巅峰之作。
这部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两次政治为经,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曲折命运为线,以时间为明线,一皮影戏为暗线,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彰显了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延续。
一、评主题《活着》是跨越年代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个人的命运也反映着社会的命运,让我们更加看清历史的面容。
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他几乎经历了那个年代所有的风雨,仿佛在他的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了我们祖辈的影子。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了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生死之间的苦笑。
命运的无情和生命给予我们的苦笑。
在福贵的一生中,最初当少爷时纸醉金迷,为赌钱舍妻弃子,气死父亲,十足的纨绔子弟,到五颗子弹的恐惧,打倒地主豪坤,龙二的子弹本应打在他身上,到儿子夭折之时的悲痛控诉,如此多的不幸却戏剧般的降临到他身上,像是命运的使然,无可奈何,只能承受!由此揭示出个人命运往往与时代命运相结合,由时代大河所袭卷。
二、评道具:独具匠心的一场皮影戏在《红高粱》中,观众是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梁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
无一例外的,皮影戏是是电影《活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增添了观众的视觉享受,更是把电影的主题,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皮影戏在这部影片中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
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输光家产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时,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在2002年被靳东、葛优等演员所主演的电影化,此片上映后,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片拍摄的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主角的一生跨越了60多年的历史时期,被观众们誉为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珍贵记忆。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性格单纯善良,为人憨厚。
福贵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些许悲凉和落寞的气息,他的一生不幸地承受了家庭和社会上的种种严重打击和压制。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有的农民,在1958年土改时期,他失去了大部分的财产和土地,原本看似天高任鸟飞的大户也成为了新中国下的草民。
此后,他的父母、妻子、孩子,一个个离他而去,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加黑暗。
即使在经济翻身之后,他的信息也淹没在了政治运动当中。
他被误解,他被打击,他被迫害,并最终误以为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亲人的有钱人。
《活着》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
福贵生活中相信,人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较为重要,但丢失的亲情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影片中展现的福贵所经历的一系列悲惨遭遇,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家庭、财产和资产,只为追求拥有权力和我们所认定的财富。
而很多时候,真正的生命和财富就是人情,尤其是亲情。
在各种打击和磨难中仍然坚守、不断前行才是福音。
福贵的孤独已然是不可弥补的,但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确实能让人得到些许温暖。
在离去的瞬间,福贵想起了去世的妻子,想起了失散的儿子,他们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部分,他用尽最后一口气,诉了心之所念,这种情感改变了观众们对他的认知。
这种情感束缚的力量世间罕有,而这,恰恰也是观众们应该学会感受的生命情感。
最后,《活着》是一部批判社会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制约,人们的屠杀和沉默与背叛随处可见。
但是,这种种情感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有力的反思。
反思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反思强权对人的压迫。
影片通过让观众们去看福贵的日常生活,从一个民间角度解析了某些历史负面事件的根源,使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斗争的主题,以及向前迈进时要避免历史的重演。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它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故事,从他的繁荣到衰落,再到最后的重生。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首先,电影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
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的坚韧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坚持的问题。
另外,电影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生活的种种不易。
其次,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将农村生活的粗犷和细腻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一些农村风景和民俗风情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动人,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
最后,电影中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找到生活的出路。
《活着》通过主人公的命运,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电影《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更是对生活的一次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部电影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笑过、哭过,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给每个观众带来不同的感悟和共鸣。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影评《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起伏和社会的变迁,他的生活几乎被剥夺殆尽,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顽强追求令人动容,使观众不禁思考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其次,电影通过福贵与妻子的关系,揭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福贵和妻子的爱情和默契却从未改变。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家庭的凝聚力令人感动。
观众们在这一情节中,不禁反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家庭的珍视。
此外,电影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从农村到城市,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种历史背景的渲染,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的遭遇,并引发了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最后,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感动。
张艺谋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将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完美结合。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无论观众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能从中得到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艺术品。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它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中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农民家庭的苦难生活。
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人在政治风暴中的生存斗争,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
首先,影片的表现手法非常出色。
张艺谋的导演功力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准的叙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影片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
其次,影片的主题深刻而震撼人心。
在政治风暴的背景下,主人公一家经历了无尽的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令人动容,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主演葛优和巩俐在片中的精彩表演,让人对角色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他们的演技让角色更加鲜活,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影片的情感世界中。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生存的顽强,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力作。
强烈推荐观众观看并品味。
活着观后感影评5篇
活着观后感影评5篇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活着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活着观后感1〝活着就是一切〞.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紧接着正当福贵准备开始好好的与妻儿寡母好好生活的时候,他不幸又被拉去当壮丁,当他与春生看见满山遍野的死尸时,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回去,我们可要好好的活啊!〞这是他当时给春生说的话,虽然朴实,但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对于生的渴望.在他与春生约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后,他们最终回到了久违的家,可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呢?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__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将活着的意义表现出来了,它给予观众的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思索.活着就是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的意义.活着观后感2用了三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当时真是感慨良多,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略记一下我的思绪.对余华的关注也是因为别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余华的笔下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生.对于这本书,早就想读了,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于是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故事却又有着某种相似.余华,_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_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_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_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_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阴差阳错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生活还在继续,此刻的福贵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国的历史,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可以承受的.生活如果没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残喘,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然没有了物质财富,但还有天伦之乐,还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贫苦的生活困扰着每个普通中国人,包括福贵一家.儿子有庆,到了一定的上学年纪,他们为了有足够的钱,决定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抚养,后来给了别人当佣人.但是与凤霞的爱,还是让他们决定留下凤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很快到了大跃进时期,此刻的妻子因为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为他却又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有庆和凤霞都是懂事的孩子,这或许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因为善良,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结果因为医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让年轻的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当然最早知道这个噩耗的是福贵,虽然他极度忍受不了,但为了妻子和女儿,他还是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个借口安慰还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脚步还是暴露了事实,妻子还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为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没有了儿子,女儿还是他们的牵挂.因为又聋又哑,到了出嫁年纪的凤霞只能在羡慕中和别人的闲话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女儿迎来了她的春天.虽然这个女婿是个偏头,但是女儿与他两情相悦,这就足够了.而且这个女婿还真的是个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风风光光地娶走了凤霞,两个人生活还算不错.福贵和家珍都很满意,有一天女儿女婿告诉他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凤霞的生产却带走了她的生命,还是在那家医院,那个夺走有庆生命的医院.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为病魔,因为伤心,因为无牵无挂.只剩下他,女婿,还有女儿的孩子,苦根.二喜带着苦根每天工作,怀念凤霞.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夹死了.当他赶到那家小小的医院,已经见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带着苦根,生活还是要继续.苦难已经经历太多,就不会因为苦难的深入而有所难以承受了.苦根真的是个苦孩子,没见过母亲的芳颜,不久父亲又去世了.可是命运还是没放过他,因为贫穷,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难吃到的豆子撑死了.这种死法,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可是透过表面却有难以言尽的凄凉.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独的存在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来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经不再痛苦了,因为他所爱的人都已经远离痛苦了.后来,他的伴侣变成了一头牛,至少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和一头牛相伴,他也学会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没有一个人相伴,为了死去的亲人,爱人,还是要继续活着…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舍不得,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谁也留不住.活着,有意义就好,还是有很多不好表达…我们都要好好活着.活着观后感3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_个饺子了.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活着观后感4这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演员们专注的演绎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整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还是从历史角度,电影所蕴含的人生观来看,都极具感染力和欣赏性.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里,我一个人对着电脑看着细细的体会着其中的沧桑和欢喜.每次看完内心深处都会浮沉着一股股的感动与同情,那晚更是思绪飘飞,很晚才睡着,现在希望借此文以表达出自己对此电影的观后感.首先,对于电影的名字,叫做活着,我认为这达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什么叫活着,这显然让人会不自禁的去思考?可以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势必经历着一种特殊的时代活着生活方式,以至于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活着也必将作为主人的信念支撑着他以及身边的人活下去.试想,_世纪的人们有多少人会为活着而艰苦的走下去会以活着为信念为动力呢.没错,这是一部以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为背景,讲述着主人公福贵及其朋友,家庭乃至整个当时社会的人们为了活着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考念,有痛苦,有欢喜,有离别,有团圆.从福贵来看,他的身份发生了一次大转变,从大少爷变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流浪汉,因为生性好赌,也因为龙二的卑鄙厚颜,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背景无不有关系.然后,为了活着,福贵像当时的中国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变好,一步一步的生活开始有了好转,妻子也回来了,家总算暂时团圆了.的确,这只是暂时的团圆,四五十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的事件,__便是殃及全国上下的一次重大灾难.__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也是特别荒.唐特别残忍的年代,虽然我对历史了解的不多,但每次我看到听到,__时期,多少的有为青年,多少的革命先辈,多少的学术权威被打到的时候,我的心里好恨好痛,那时为什么会如此荒.唐,就像影片中的王斌教授一样,明明是医院中首屈一指的妇产科教授,却被指为走姿派,而取代这些资深专家的却都是一些世俗的初出茅庐的学生们,这也是直接导致福贵的女儿死亡的原因.她的女儿不是因为简单的难产而死,而是因为产后出血她们竟然不懂如何护理而至.这让我想到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后来有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到了,觉得这里的〝活着〞并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这些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这〝活着〞就不是〝赖活〞.是呀,凤霞的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啊,还有有庆,他们的死,让他们的父母也就是福贵和家珍,是否还记得,当福贵看着满身鲜血淋淋已经步入天堂的有庆自己的儿子的时候那悲痛欲绝的嘶喊声嘶力竭的痛苦,活着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家珍,纵然那么多人拦着她,她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儿子,那么的难过那么的伤心,那个时候她的生命多么脆弱,所以活着不是赖活而是因为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着感情的联系.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常想,电影的重点是要表现__时期的荒.唐残忍呢还是要表现对于生活的压迫,活着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是关键呢.我想两者都有.〝活着〞的福贵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说了关于小鸡的话,两者有很多的相似,只是在最后说变成什么的时候,结尾的时候福贵暗示着生活会越过越好.也总算给观众一个欢喜的结局.最后我想说说福贵的妻子家珍,家珍的扮演者是巩俐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片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好妻子好妈妈,她几次都说了,我不图什么,只图和你过个安稳日子,确实,福贵也确实有福气,有家珍这样的好老婆.生活判了很多人死刑活着走资派,但我相信对于家珍这样的好女子,生活最后都会给与她幸福和美满.行文至此,大致写出了自己观看电影《活着》后内心的一些真实的想法,但是承蒙老师教诲,如有不得当之处还望老师给与教导.活着观后感5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活着观后感优秀影评5篇。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生活故事,从大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变迁。
影片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磨难。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的视角非常独特,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变迁,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动荡和变化。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通过福贵一家的生活经历,触及到了人性的柔软和坚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福贵和妻子在家中艰难度日的情节。
在社会的变革中,福贵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和动听的音乐,将福贵一家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更加真切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深刻感人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生活、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它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活着》电影影评
《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结构来看,每一段落之间用明显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资料,一次次地将福贵等人在故事还没发生之前,就将他们都放置在一个沉重的背景下。
并且该片恰当运用了转换、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然后从这部电影的内容上看,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
从艺术角度分析,皮影与秦腔的搭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
皮影供人把玩、戏说的皮影似乎是作为一个尘世的玩物,被命运摆布而颠沛流离的象征,也就是如福贵、家珍等芸芸众生的象征,影片涉及皮影这个意象还有一处暗示,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
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
《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
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
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
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生的故事特别能说明以上的两点(即文革不是描写的重心,以及活着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片子并不着重于描写文革的批斗,包括对春生、对镇长的定性为走资派的过程,都没有细写,而这本来是最能反映文革对人情伦常的毁灭与扭曲的。片子着重写的,反而是福贵等人对他们的在精神上的理解与帮助。尤其是福贵的妻子家珍,本来因儿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终不能原谅他,她最初说那句“你要记得你欠我家一条命”是充满了怨恨与报复之情的。但当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溃,想自寻短见的时候,本来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报儿子之仇的时候,她却主动地表示和解,再重复那一句话也是因为了激发他求生的意志。这一场景里,普通人的博大与宽容,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通而纯真的感情对“活着”的意志的激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文革那荒唐的岁月并没有腐蚀人性的光辉,没能冲垮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所联结起来而筑成的“活着”的意志。正因为人并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活着”,并不是孤独地在这世间挣扎求存,所以他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没有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不仅文革如此,之前的战争何尝不是如此)所击倒。
比较片子和原著(我其实没有看过原著,只是根据一些对此片的评论来大致地猜测原著的情况,可能是有误的),我觉得片子的色彩比较乐观积极,原著比较阴暗灰沉。但片子的乐观积极,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媚俗的,更不是意淫的,这没什么不好。没有一条规定说非要悲观阴暗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表达昂扬的人生观,只要表达得好,也是高水平的艺术。否则,海明威的作品又怎能是经典之作?至于原著色调阴暗,当然也不等于一定是不好,或一定是好的作品,重要的还是在于怎么表达,而不是表达什么。我比较同意说片子和原著应该看成是两部不同的作品,虽然它们的“表面文本”很相似,但“潜文本”不是同一回事,要表达的意旨不同。不必以表达的意旨是否相同来作为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应以对各自的意旨的表达本身是否成功来作为评价的标准。
当然,文革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那是一个特别荒唐,也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残忍的年代。但我总觉得片子的重心不在于反映或讽刺这年代的荒唐或残忍,而这样的“假定情景”最有利于营造出一个“极限情景”,把主题“逼”出来。
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常常想,福贵他们到底相信不相信文革?有时我觉得他们相信,有时我觉得他们不相信。相信的地方就不多说了,因为他们都很积极地配合,连表达爱意、举行婚礼都是很典型的“文革式”的。但不相信的地方也很多,只是表达得很微妙而已。如他们一再地努力保留皮影戏的道具,也许他们只是出于热爱这项传统艺术的天性,于是不自觉地(而非有意识地)与文革那种反传统、反艺术的本质有着矛盾与冲突。又如他们对于区长春生、镇长都被打成走资派的态度,更是明显与文革的反人性、疯狂的状态相去甚远。他们显然并不相信这些人会是走资派,也就并不见得对文革是那么由衷地相信,至少反映了他们并不认为文革的一切都是对的。又如在福贵的女儿生孩子时,她的丈夫作为工人阶级的进步分子,利用特权把医学教授从牛棚中领出来,说明他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这些人是“牛鬼蛇神”,反而是非常崇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那些医院里的年轻女红卫兵,在病人大出血而惊慌失措时,也承认被他们打击侮辱的医学教授才是真正懂的人。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没有疯,没有真正地相信自己和别人所说所做的事,没有真正地相信文革。
原著的“活着”,我觉得其重心反而就在于“好死不如赖活”。福贵活到最后,身边的人全死了,只剩下一头老牛,这样的活着纯粹是个人的活着,与生命延续已经没有关系。他不是为了别人而活,别人也未能因他而活,他的生命、希望都没有延续的可能性。虽然他仍然活着,但随着时日的流逝,即使没有意外的发生,他也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此后与他有关的一切就完全灭绝了。则他现在的“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片子的“活着”却不同。财富虽然化为乌有,但还有家庭,所以卖艺流浪的日子再苦,战争再残酷,福贵仍然要“活着”回乡。儿子虽然死了,但还有女儿。女儿虽然死了,但又来了外孙。生命的苦难虽然接二连三,好日子似乎永远盼不来,但希望总是不绝如缕,生命总是微弱但不断地延续,“活着’的意义总是有的。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一种心理状态呢?我的感觉是,以福贵为代表,对他来说,关于文革并没有相信或不相信可言。他既相信,也不相信,重要的不在于信不信,因为这不是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他的信仰,他的追求是“活着”。他必须表现出相信,表现出配合,才能在那个环境里生存。至于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无所谓信,也无所谓不信。
另一个场景是福贵的女儿出嫁时,大家在外面唱革命歌曲作为庆贺。很多看片子的人认为片子在这里比原著小说本身更强调文革的色彩,偏离了原著的意旨。但我觉得这是误解。这一场景的重心并不在于这里,而在于后面福贵两夫妇在屋里谈话,家珍叹着这么多人为女儿唱歌,她却唱不出来。前面唱歌是为这一场景作反衬的。因为歌词中有大意为父母再亲不及毛主席亲之类的话,但这里的场景暗示出来的,却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爱护,无论在多么荒唐的年代,以多么荒诞的形式,也要顽强地表现出来。之前还有一个场景,是家珍对女儿的夫婚夫说,她不需要什么,只需要婚嫁那天他多带些人来,搞得热闹一点,让女儿高兴。这也是类似的表达,是对于文革那个时代的反人性、灭伦常的特征的无声却强烈的否定。事实上,这片子处处洋溢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情,与一般以描写文革为重心的作品着力于刻画文革对这些伦常之情的毁灭,对人性的扭曲,完全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判断这片子重心不在于描写文革的原因。文革只是一个外在的情景,“活着”的内核只是借这个外在的情景来表达,而不是被这外在的情景所决定。而“活着”的原动力,正是这些普通却顽强的人类之间通过血脉、交往而缔结起来的感情纽带。
这使我想起“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对于“反清复明”的态度。他相信“反清复明”的宗旨吗?应该是无所谓信,也无所谓不信。在天地会,在陈近南面前的时候,他需要表现出相信以求生存;在清宫里,在康熙面前的时候,他需要表现出不相信,也是为了生存。也不能说他欺骗了陈近南或康熙,有时他在表现的同时,也受到感染,在某种时刻或某件事里他是真心地相信的。例如,杀鳌拜和对付吴三桂。尽管这两件事也有着要求生存的动机,但无可否认,他是真心地痛恨鳌拜和吴三桂的,但为什么痛恨?可不是因为他们有危及他的生存,这种痛恨本身是“反清复明”的观念的具体的衍生物,这里有一种随大流的因素在内。因为大家都这样痛恨他们,于是韦小宝也受到感染,跟着毫无道理地痛恨他们,尽管他实际上既不由衷地相信这种情绪背后的逻辑理念“反清复明”,他的生存也没有受到他们的威胁。或者,随大流本身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之道——做大多数人都做的事,拥有大多数人都有的感情,这是最安全的.
从对片子的评价而间接地谈到原著的介绍来看,我反而觉得原著比较侧重于表现文革。像福贵的小儿子的死,在片子中是意外,而原著中是为区长夫人献血而抽血抽死了,后者显然更需借重于文革这样的历史背景。当然,福贵的大女儿的死,却又是片子比原著更有文革的特色。原著只是简单地安排她死于难产,显得有些粗疏(即只关心安排她死,不关心她的死是否有必然性与合理性)。片子却是安排那些红卫兵年青女护士不懂处理而导致她的死亡。而有些读者质疑原著这样安排那么多人死去,好像福贵有“克星”命似的,总是克死身边的人,不太合理。余华回应说在那个文革的年代,死亡是平常的事,因此死那么多人在正常的年代看来是奇怪的,但在那个年代就不奇怪了。这也显示原著的安排更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文革年代。
“活着”中的福贵等人,也有着类似于韦小宝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我觉得“活着”中对文革的描写重心不在于文革本身,而是提供一个假定情景,就像“反清复明”的理念在“鹿鼎记”中那样。当然,如果作为一个小主题或副主题,这未必不是描写的对象,但作为最主要的重心,“活着”才是。
从一个角度来看,福贵等人的信念,就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随时适应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文革一类的历史阶段,对他们既可说有影响,也可说没有影响。打个比方,当文革的时候,相关的观念盛行时,就如同一个圆盆,于是盛在里面的水也就相应地现出“圆”的形状;当文革过去,相关的观念过去,就如同圆盆转成方盆,于是盛在里面的水就由“圆”变成“方”了。文革等历史阶段决定了福贵等人那个特定时代采取的“姿态”,但实际上不可能进入到他们的内心或灵魂的深处。
有两个场景是很能说明这一点的。其一,是福贵在片子中前后说了两段很相似的话。一段是他载着小儿子上学时说的小鸡大了变什么,又变什么,最后就是共产主义了。一段是片子最后的时候,他对外孙说小鸡长大了变什么,又变什么,最后日子越过越好。这两段话差不多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句不同,之前是说共产主义实现了,之后就不提共产主义了,只说日子越过越好。这一方面是暗示着文革过去了,共产主义之类的话不再“流行”,不提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深刻的象征,显示福贵从来并不真正地相信什么共产主义,他相信的只是日子要过下去,最好当然是要越过越好。
片子的重心,在于展现人类对生命延续的不懈而柔韧的追求。除了前面提到的“水”的比喻外,我还想到“倚天”中那两句说明“九阳真经”的“后发制人”理念的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福贵等人的人生态度正是如此,战争也好、文革也好,这些外部的历史事件都是强横的,都是强加于这些普通人的人生之中的。他们没有能力去与之作正面的冲突,不可能去反抗(无论是思想的层面,还是实际的行动),但这一切于他们总是过眼云烟,对他们最终极的人生观(也就是“活着”)没有构成真正的影响。看着这片子,我总想起小草,无论压在它们上面的是多么泰山压顶的石头,多么看似坚不可破的障碍物,它们总是曲曲折折地寻求着裂缝生长出来,生命总要绽放,延续生命的力量才是无坚不摧的。
据说,这片子最后与原著大不一样。原著是所有人都死光光了,只剩下福贵守着一头老牛。片子里不但没有这样,尤其重要的是在福贵拿出旧日装皮影戏道具的箱子出来,让外孙养小鸡这一场景里嘎然而止。这一场景的象征意义也是明显的,无论是外孙还是小鸡,都是新生命的代表,这明白地显示着生命仍然顽强地延续,希望永远不灭。艺术虽死,但只要生命可以延续,就不愁没有令艺术再有复活的一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