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锻炼锻炼》
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
50年代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重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作者:陈思和赵树理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又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①,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②,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的时代里看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③。
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④,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
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他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创作的美学意义。
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50、60年代作家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
所以用新文学传统的审美眼光,用一般知识分子理性的眼光,都无法从审美感情上认同和理解赵树理的小说,甚至很难走进赵树理艺术世界之门。
赵树理所要表达的,不是概念形态的农民,也不是艺术形态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山西农村口常生活当中的活人的具体感情、没有一点儿的虚伪。
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
《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育年农民的自由恋爱……把一个藏垢纳污的民间社会文化历历在日地展现了出来。
《“锻炼锻炼”》
人物形象
1、“小腿疼”和“吃不饱”共同点:是我 国农村合作化时期落后妇女的典型形象。她 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工于心计、自私自利、 好吃懒做、损公肥己。二人的杀手锏就是 “小腿疼”和“吃不饱”:在家庭中,二人 为了居于统治地位, 牵制、驯服丈夫和家人 , 一个装着 “小腿疼”,一个装着“吃不 饱”。 二人性格的不同之处是:“小腿疼”尖酸泼 辣、仗势欺人、好耍无赖;“吃不饱”则善 于撺掇、惹是生非、背后点火
艺术特点
1.作者运用幽默的喜剧手法,塑造了农业合 作化初期,农村中落后妇女形象,对她们 落后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和鞭挞。并揭示出:教育农民的问题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问题。
2.把小说艺术与话本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小说 的情节结构具有故事性; 3.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 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4.语言幽默风趣,具有群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5.不用现代小说刻划人物的所谓典型化原则, 说到那个人物,那个人物就成为故事的中心, 细细节节的过程被子很真实的描述出来。它的 小说从来不围绕一两个英雄人物转,而是展示 群体的农民故事,仿佛听民间说书人在乡场上 讲村里的故事。
复调小说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 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 说的诗学特征。 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 式"。巴赫金先生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 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 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 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 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 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 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 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 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锻炼锻炼”
社主任王聚海:不讲原则,只求了事,“和稀泥”,缺乏工 作方法。
副主任杨小四 :立场鲜明,工作有方法、讲策略。
这两个人物真实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 矛盾的症结所在 ,批评某些干部对落后人物采取了姑息纵容 的错误态度 。同时,暗示了农村矛盾的复杂性和干部作风新 问题。如杨赵树理的创作特色。 2、了解《 “锻炼锻炼” 》创作的背景。 3、《 “锻炼锻炼” 》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你印象
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4、 “锻炼锻炼” 为什么要带引号,谁需要“锻炼
锻炼” ? 5、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与一般的小说有何不同?
二、作者简介
到“文革”前夕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 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 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 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 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 押批斗,含冤而死。
四、作品分析
2、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 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 之中。
3、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 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 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 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 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
三、相关背景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刊于1958 年8月号的 《火花》杂志。从53年开始进入农业合作化成立初级社,到 56年成立高级农业社,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跃进包括反右, 一直到60年初,天灾人祸使得全国大面积饿死人,据说大约 饿死3700万到4300万之间范围之内。
赵树理《锻炼锻炼》
王聚海和杨小四是赵树理笔下,两位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但其性格各具特色: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王聚海的“和事不表里”,表现在杨小四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大闹村工会的风波,正当大伙想让小腿疼受点教训----送乡政府时,他怕收不了场,站起来让小腿疼回去了;而且在杨小四征求他要不要出大字报时,他却坚决主张不要出。
他还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强权主义,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不分是非,以他的势力来压人----他从城关开完会回来后看到杨小四他们在开会,便以为是争论那张大字报的问题,便走上前让他的老嫂子小腿疼回去,助长了小腿疼拒不交待偷花的事实。
副主任杨小四,1957年改选时任职,可他一个年轻干部,便是王聚海眼里坚持需要锻炼锻炼的人。
而他却是个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
他不怕招惹麻烦,贴出的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给她点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去城关开会把整风和生产交给他组织时,他表现出的有组织、有方法、果断、坚决治了小腿疼的“腿疼”,也揭了“吃不饱”的比谁都吃得饱的谜。
他在一开始安排生产工作时的讲话,把当前生产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分配的合理有序,规定的处罚方式也妥当严密;在开始摘棉花的当天在地里杨小四当着各队长和群众的面,又具体部署了各队的工作和任务,没有给那些偷花、找借口不出工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在他发现小腿疼等四人偷花的事实时,又组织开大会的形式让她们交代;又有计谋的把最难对付的小腿疼放在了最后,让她先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交代事实。
《锻炼锻炼》人物形象分析
《“锻炼锻炼”》人物形象分析——王聚海和杨小四到底谁该锻炼王聚海和杨小四是赵树理笔下,两位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但其性格各具特色: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王聚海的“和事不表里”,表现在杨小四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大闹村工会的风波,正当大伙想让小腿疼受点教训----送乡政府时,他怕收不了场,站起来让小腿疼回去了;而且在杨小四征求他要不要出大字报时,他却坚决主张不要出。
他还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强权主义,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不分是非,以他的势力来压人----他从城关开完会回来后看到杨小四他们在开会,便以为是争论那张大字报的问题,便走上前让他的老嫂子小腿疼回去,助长了小腿疼拒不交待偷花的事实。
副主任杨小四,1957年改选时任职,可他一个年轻干部,便是王聚海眼里坚持需要锻炼锻炼的人。
而他却是个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
他不怕招惹麻烦,贴出的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给她点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去城关开会把整风和生产交给他组织时,他表现出的有组织、有方法、果断、坚决治了小腿疼的“腿疼”,也揭了“吃不饱”的比谁都吃得饱的谜。
他在一开始安排生产工作时的讲话,把当前生产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分配的合理有序,规定的处罚方式也妥当严密;在开始摘棉花的当天在地里杨小四当着各队长和群众的面,又具体部署了各队的工作和任务,没有给那些偷花、找借口不出工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在他发现小腿疼等四人偷花的事实时,又组织开大会的形式让她们交代;又有计谋的把最难对付的小腿疼放在了最后,让她先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交代事实。
赵树理《”锻炼锻炼“》
(高秀兰大字报)
王聚海的老中农形象是50年代以来涌现出来的老 中农干部思想保守的典型人物。
这一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在于他的思想里的陈规 旧俗,对年轻人工作的不肯定和对妇女工作的不 信任,仍旧走老路线,不知变革。他是旧时代的 代表人物,也是新旧交接的矛盾体,在他身上充 分体现了老中农干部固步自封的处事思想。
这三类人物形象,既有体现进步的一面,也有反 映落后的一面。从典型人物形象身上反射出了50 年代解放区农村地区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在 历史变更、前进的大洪流中,农村地区的老一代 和新一代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或落后或保守 或前进的思想。这些都有在短篇《“锻炼锻炼”》 的人物身上有所体现。尽管50年代文学界对赵树 理小说评价犹豫不定,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值 得肯定和赞扬的。
“吃不饱”:
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 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杨小四大字报)
“小腿疼”五十多岁了,通过描写她对儿媳妇的 压榨,对公社分配劳作的偷懒,仗着有领导亲戚 关系撒泼闹事,一一暴露其封建残余思想。再说 “吃不饱”,三十来岁,把聪明伶俐放在了成天 打小算盘上,对丈夫制定“政策”,一心一意的 为自己“着想”,拨弄是非,把个人主义的自私 自利发挥到极致。这二人的典型特点真实反映了 那一时期农民中落后分子的形象,概括了部分农 民消极落后的思想。
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共用名词,涌现共产风、浮夸风、 命令风等现象。
故事梗概: 围绕“争先”农业社的一张大字报展开的基层干部
如何整治落后社员的妙趣生活故事。
“小腿疼”“吃不饱” ——落后社员
杨小四,高秀兰 ——积极青年基层干部
王聚海 ——保守主任
“小腿疼”:
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 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
《“锻炼锻炼”》 ——人物形象
《锻炼锻炼》读后感3000字-读书笔记
《锻炼锻炼》读后感3000字《锻炼锻炼》读后感3000字!反讽与关于“玩笑”意象的整理分析。
我以为“争先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百姓仍然落后愚昧,饿肚子,缺草,缺粮,缺钱,“小腿疼”、“吃不饱”,争先社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制度与生产状况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是说现行的生产制度(人民公社)无法有效率地调动资源,进而导致人民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制度而非人的问题,但杨小四等人的做法皆是“治”标不“治”本,他们的整治方法更多是整人,而非治事。
杨小四和王聚海之间根本的区别我以为在于对群众的态度和认知方面,杨小四把群众当作工具,否认群众是由有个性有情感有尊严的个体组成,从而他为了效率办事可以欺骗煽动群众,他不顾惜颜面只讲法律惩规,于是他贴大字报大搞批斗,煽动大部分群众孤立而王聚海,但王聚海太强调群众中的“人性”了,用人办事处处从人性出发,任人也不唯贤,全凭关系,烂和稀泥。
于是对群众中人性存否的认知影响了他们与之产生联系的方法,否定人性的杨小四以法规惩处来联系法制关系下的人,而相信人性的王聚海用人情礼俗社会的那一套来联系公社中的乡亲办事。
简单来说杨小四不把群众当“人”,不顾他们的“性格”,而王聚海太把群众当“人”了,处处按性格办事。
我以为杨小四的办法不仅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相反他还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弊端:1.激化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杨副主任在头一天晚上召开社员大会宣布第二天集中拾“自由花”,但是等到第二天本来不愿出工的妇女都上工了,他突然宣布改为集体摘棉花,并批评那些受骗上当的妇女是自私自利,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出工的,所以不但必须强迫参加劳动而且还要写检讨,这种引民入罪的对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干部将群众当作了假想敌,他们作风粗暴无礼,将普通妇女当作劳改犯来对待,这会极大瓦解群众和干部之间的信任,使得两者间本来就不怎么太平的关系更加紧张,正如老生常谈的“狼来了”寓言,干部耍一两次小聪明还能蒙混得了群众,长此以往群众便根本不相信干部的宣布和安排,而群众出于自保的需求便会自发塑造像是“吃不饱”、“小腿疼”这样彼此袒护、声气相通的集团派系,与蛮横的官僚作斗争,而这会进一步加剧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锻炼锻炼》读后感
《锻炼锻炼》读后感•相关推荐《锻炼锻炼》读后感范文《锻炼锻炼》读后感范文1《锻炼锻炼》是作家赵树理在195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七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期,赵树理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典型社会现象——集体劳动中偷懒人很多。
赵树理借用两个人物生动的描写了这个现象,一个是“小腿疼”,她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婆,每次只要一干活,她就会说自己的腿疼,又由于她是王盈海的嫂子,每次大家都拿她没办法,总是会放过她的自私行为;另一个是“吃不饱”,她总说自己吃不饱,没有力气干活。
但是她跟合作社的领导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每次只要一有事情,她就会去找“小腿疼”,自己只是在旁边看着。
她们两个都是杨小四大字报批评的主要对象。
她们两个在劳动时都怀着投机取巧的思想,不想要劳动,想要大家帮她们劳动。
作者描写了“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并运用这一典型形象、生动的概括了当时农业合作社期间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和农村一部分农民懒惰的性格以及不支持党的政策的行为,从而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我觉得这部小说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一个问题:“关系网”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性。
文中的“小腿疼”因为有关系,所以可以大吵大闹,可以无所顾忌,反正是“自家人”所以不会惩罚她,而“吃不饱”却不敢这样做。
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王聚海,这个象征着中国社会农村中某些老干部的人物,文中的王聚海是一个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行了,他喜欢通过人的性格来处理事情,并且做事情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一套规矩,如果不符合他的规矩的他认为就该“锻炼锻炼”,他对“小腿疼”这些人的做法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作者通过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
并且也揭示了当时农村老干部思想上的一些自私性,还有做事情方面不果断等一些不好的方面。
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人物对比分析《锻炼锻炼》是作家赵树理在195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七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期,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典型社会现象。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开始了对故事四个主人公的描写,其中“小腿疼”和“吃不饱”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一个小孙孙。
是杨小四大字报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
她有一个坏毛病,专为使唤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媳,非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
她的小腿在年轻的时候曾生过连疮,不过早就治好了。
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可他好了之后,为了使唤丈夫,说自己留下了病根。
如今,他的疼只有不高兴,做活儿,有了媳妇的时候才会疼。
“吃不饱”原名“李宝珠”,也算个人材,而且只有30来岁,丈夫也聪明伶俐,只是没有志气。
她给张信安排了一套政策,要掌握他的经济全权,还要张信负责一切杂事,以及穿衣吃饭的标准。
总之张信就完全成为了她的长工。
自从实行粮食统购后,他时常喊叫吃不饱。
她的吃法是自己先把面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成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
在参加生产劳动方面,他和“小腿疼”的态度相同。
有要有取巧的机会她就参加,当便宜活做完了,就喊自己吃不饱不能劳动。
这两个人在逃避劳动方面,有着相同的态度,都怀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在以往主任王聚海的管理下,有能顺利逃避。
但每次策划偷棉花或偷工取巧的都是小腿疼,他和王盈海还是叔嫂关系,所以总是对她没有办法,或者从轻处理。
吃不饱通常都是有事去找小腿疼,而小腿疼都冲锋陷阵打到最前面,她却躲在后面默不作声。
小腿疼也仗着自己年岁大,总是惹事端,不过只要别人硬他就软了下来,看见他人交代了自己也只能老实招了。
两个人在和队里作对的时候,也特别合心,只是俩人怕出事后承担责任,便花言巧语招来一帮人一起作对。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担心人太多分到自己手上的利益少了,可见这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和自己害怕承担责任的懦弱。
赵树理之《锻炼锻炼》读后感
赵树理之《“锻炼锻炼”》读后感《“锻炼锻炼”》作者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
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
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
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首刊于1958 年8月号的《火花》杂志,紧接着《人民文学》在9月号上转载,当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八年短篇小说选》,将其作为“头题”佳作收入选本之中。
这篇很有特色的小说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
《文艺报》1959年春召开座谈会,并辟“文艺作品为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专栏,以7、9、10三期相继发表12篇文章,对此篇小说展开争鸣,另在《火花》、《人民文学》、《北京文艺》等杂志也发表了评论。
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
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
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
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
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
当代文学《锻炼锻炼》
2、“她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贴子骂咱们哩!”小腿疼 听说有人敢骂她好象还是第一次。她好象不相信地问:“你听谁说 的?”“谁说的?多少人都在社房门口吵了半天了,还用听谁 说?”“谁写的?”“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 么?”“写的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 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光跟人吵架„„”(语言描写“吃不饱”搬弄是 非。) 3、“当她们走近人群的时候,吃不饱推着小腿疼的脊背说:“快去快 去!凑他们都还没有开口!”她把小腿疼推进了场,她自己却只坐在圈 外”(表现“吃不饱”爱背后撺掇的性格)
赵树理 (1906—1970)
作者简介
双重身份:
党的干部、农民
• 写作目的: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
地,自愿做个文摊文学家 。他把自己的小说称 作是问题小说,“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 用”。
• 所处的环境:40年代战争时期,大一统的意
识形态局面尚未形成,民间文化尚能被接纳。 50年代,激进的农村变革引起作家的忧虑,民间 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创作进入困境, 主题转换为对建立在劳动之上的传统美德的开掘 与维护,《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
小组成员:
作者简介
创作情况
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
艺术表达
作者简介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30 年代开始创作,但产生影响是在 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后。赵树理的 Nhomakorabea代创作:
长篇《三里湾》(1955) 短篇《登记》(1950)
《锻炼锻炼》(1958)
《套不住的手》(1960) 《实干家潘永福》(1961) 《互作鉴定》(1962) 《买烟叶》(1964) 短篇结集:《下乡集》 粉碎“四人帮”后出版《赵树 理文集》(四卷)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
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首刊于1958 年8月号的《火花》杂志,紧接着《人民文学》在9月号上转载,当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八年短篇小说选》,将其作为“头题”佳作收入选本之中。
这篇很有特色的小说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
《文艺报》1959年春召开座谈会,并辟“文艺作品为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专栏,以7、9、10三期相继发表12篇文章,对此篇小说展开争鸣,另在《火花》、《人民文学》、《北京文艺》等杂志也发表了评论。
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
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
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
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
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
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与山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周扬在序言中以“卓见和勇敢”称赞赵树理的为人与为文。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
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赏析】《“锻炼锻炼”》 赵树理 文学考研
《“锻炼锻炼”》赵树理主题思想《“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本。
他写作这篇小说的1958年7月,正是“大跃进”的锣鼓震天的时候,作者既被这种空前的劳动建设所鼓舞,同时,也对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深怀忧虑。
与此同时,随着左倾思想的抬头,文艺界也正在兴起一股配合和呼应政治运动的反现实主义思潮。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赵树理一方面出于一个作家的真诚,坚持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具体处境,显示了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将这种忧虑与思考以正话反话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作品的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以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为背景,围绕争先合作社对外号“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叙述了社主任王聚海和杨小四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干部所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
社主任王聚海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以平息争端了事。
杨小四力主在“整风运动”中将她们狠狠地整一下,他利用她们的自私,设计了一个圈套,然后当场抓住,并当众让其检讨自己的“偷窃”行为。
支书王震海的最后一段话是点题之笔,一方面说明了王聚海的工作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另一方面认为他的作法画龙点睛助长了那种好吃懒做、损人利已的倾向。
“锻炼锻炼”本是王聚海评价别人的口头禅,现在被支书用到了他身上。
对两种工作方法的这一褒贬态度,正呼应了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是作品的显在主题。
但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的朴素叙述,间接地反映了50年代后期的农村现实,“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少吃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赵树理《锻炼锻炼》阅读理解答案
(1)原文第一段“赵树理曾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而又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 成了写作的主题。------创作主题明确 (2)原文第一段开头“赵树理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写作风格并曾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上产生过 影响的作家”.......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 。......中国文学从高雅的殿堂步入到了乡间的土房瓦舍, 给后来写作农村作品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有自己独特写作风格 (3)原文第一段“他写出的作品大受农村读者的欢迎。”
“吃不饱”原名“李宝珠”,比“小腿疼”年轻得多——才三十来岁,丈夫叫张信, 自从实行粮食统购以来,她是时常喊叫吃不饱的。她的吃法是张信上了地她先把面 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两碗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队里动员她参加劳动 时候,她却说“粮食不够吃,每顿只能等张信吃完了刮个空锅,实在劳动不了”。
C选项错误,选项说的是“几句对话”而不是“几句话”,在原文描写“吃不饱”时,表现她好 吃懒做等品质时的对话只有“粮食不够吃,每顿只能等张信吃完了刮个空锅,实在劳动不了”。 而最能表现她对“亲人都刻薄不已的行为”的,并不是对话,而是“她的吃法是张信上了地她 先把面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两碗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的叙述,所以C选项错误。
③ 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 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有着深刻认识。小说表现了 农村开明进步的新因素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 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1.A.文章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艺术形 象,表现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
《锻炼锻炼》 阅读理解答案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小说
《锻炼锻炼》读后感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
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
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
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
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
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
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
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
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1958)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
赵树理三药蛋派的语言艺术在《锻炼锻炼》中的运用
赵树理是我国当代知名作家,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他的作品《锻炼锻炼》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人所熟知。
本文就以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为例,探讨其在该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运用。
一、生动的场景再现《锻炼锻炼》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再现了故事中的场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赵树理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想象力。
在小说中,赵树理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锻炼锻炼》中,赵树理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这些人物形象或许是他生活中的原型,或许是他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使读者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深刻的叙事技巧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如顺叙、逆叙、插叙等,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他能够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冲突等内容,使读者对于故事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在《锻炼锻炼》中,赵树理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和隐喻,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深刻。
他通过对意象和隐喻的运用,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内心世界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使读者对故事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生动的语言描写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运用了生动鲜明的语言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他通过对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环境描写的捕捉,使故事中的情节更加细腻真实,引起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共鸣和思考。
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的语言艺术运用,不仅在于其语言成熟、思想深刻,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的作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国家现代文学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赵树理作品《锻炼锻炼》中,他运用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于塑造生动的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叙事技巧、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以及生动的语言描写,更在于其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浅谈赵树理
浅谈赵树理《“锻炼锻炼”》人物形象摘要:《“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发表于《火花》1958年第8期的短篇小说①。
小说中主要突显了三类农村典型人物形象,分别是以“吃不饱”和“小腿疼”为代表的落后社员形象和以“杨小四”和“高秀兰”为代表的有积极改革思想的青年基层干部形象,以及以“王聚海”为代表的保守老中农干部形象。
作者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再现了特定时期下农村政治生活风貌。
关键词:赵树理;人物形象;农民在十七年文学史中,文学服务于政治运动,作品的政治性总是凌驾于文学性上,因而读十七年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特有的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悄然兴起,洪子诚就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发展趋势总结了两点: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事件、运动②。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③。
赵树理的作品在表现农村生活时,以农民视角写农民,将自己处于农村环境中,其语言也朴素,自然,生活化,口语化,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统一使得文章通俗易懂,因此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赵树理很少正面展开阶级斗争的描写,通常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阶级斗争④。
在《“锻炼锻炼”》中,由一张大字报穿针引线,再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农村人民的内部矛盾。
以下是对小说中三类典型人物形象的简要分析:一、“小腿疼”和“吃不饱”——落后社员形象旷新年在谈到赵树理给人物取外号这一特殊命名方式时说:“通过外号,赵树理是在表达一种与自己的“同志们”越来越难以调适的、独特的、从农民和民间出发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
”⑤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用外号表现其形象特点,侧面显出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杨小四的大字报中,关于“小腿疼”的描述是“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而“吃不饱”则是“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短短几笔借一张大字报将这一老一少两个落后妇女形象鲜活地跃然于读者脑中。
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人物分析
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人物分析分析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人物——对比分析“小腿疼”和“吃不饱”人物形象小说《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作品,其中“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位女性形象更具有典型性,这两位妇女形象和副村主任高秀兰的对比中突显出其自私、自利、投机取巧、好吃懒做的落后一面;作者通过描述其语言和行为来刻画人物,使其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具有多数落后分子的共性;欺软怕硬、自私、自利作者树立了王聚海这一“官僚化”的村主任,处事主观,刚愎自用,大事小事一人包圆,总对新干部以“锻炼锻炼”来推广自己的为官之道;对争当做“老好人”,许多该解决的问题他不去解决,使其错误得不到纠正,也助长了小腿疼和“吃不饱”的错误思想的发展,致使村委会的工作效率低。
在处理偷棉花这一事件中,让小腿疼交代,他没理还争个盛气,口出不敬之言,大放绝词;当副村支书要把她送到法院时,却软了下来,还要别人给他机会让她交代事实小腿疼常以“小腿疼”作为幌子,不去上干活,当有利可图时,不请自到,正如大字报中提到的“有些妇女,光想讨点巧,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敢偷有感抢,脸面全不要”,这是对这二位的准确写照,偷棉花是其具体的表现,不光在村里的工作中有表现,在家中更是体现的的淋漓尽致,小腿疼以小腿疼”为挡箭牌,指示儿媳妇像自己当年伺候婆婆那样伺候自己,给她倒尿盆,拖媳妇的后腿不让她下地干活。
二“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封建传统意识倒尿盆的伺候方式和吃不饱而不下地干活是封建传统意识的体现。
封建社会中人们过男耕女织的生活的方式,男人下地干活,女的家织布洗衣做饭照顾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都去下地干活,在家里都干自己里力所能及符合生理特点的事情,而这两家仍然用封建的一套生活方式和制度,背地里还作些不光彩的事,干了还不让别人说。
小腿疼让儿媳妇伺候她,吃不饱在丈夫上地干活时自己在偷的在家吃东西,丈夫还不能说,若说就以离婚来威胁,使丈夫感怒不敢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锻炼锻炼》
《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
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锻炼锻炼》中有"吃不饱""小腿疼"两个落后农妇。
在干部和群众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叙述,一边是干部利用大字报、批斗会等体现政治权力的手段对待一般农民,一边是竭力躲避权力制约的人物"吃不饱"和"小腿疼"。
这两个人都成了斗争目标,成了以领袖、法院、乡政府名义威胁的对象。
"小腿疼"这样的客观上与社会主义中心运动不一致的人物与写英雄人物的时代精神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
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
这样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邵荃麟所谓"中间人物"的特征,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
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
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