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ppt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 韩非子·郑人有且买履者-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韩非子·郑人有且买履者-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c057adc8d376eeafaa3140.png)
翻译: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
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中吃肉喝滋,乐羊喝干了一杯。魏文侯对堵 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了他的儿子”,堵师赞回答说:“他自己的儿子都 忍心吃,还有谁他不忍心吃呢”。(乐羊)终于拿下了中山国。文侯欣赏他的战功, 但怀疑他的内心。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拿着回家,小鹿的母亲一边跟 着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它),(于是)放了小鹿给母鹿。孟孙刚回家就 向秦西巴索取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把小鹿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因此) 发怒放逐了秦西巴。 过了三个月,又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孟孙的车夫说: “过去要惩罚他,现在却召他来做儿子的师傅,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道“对小 鹿都不忍心,还会害我的儿子么?”所以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乐 羊因为功劳更能来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受信任。
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
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
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
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
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
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
《韩非子·说难》
思考: 第四个则选文论述
的主旨是什么? 使用寓言“智子疑
邻”是为了论述什么 道理?
第四个则选文论述的 主旨是明白事理不难,难 得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 。
使用寓言“智子疑邻 ”是为了论述聪明不难, 难得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 明;要正确的评价他人, 不能主观臆断。
思考: “郑人有且买履者
…… 2.2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 “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中吃肉喝滋,乐羊喝干了一杯。魏文侯对堵 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了他的儿子”,堵师赞回答说:“他自己的儿子都 忍心吃,还有谁他不忍心吃呢”。(乐羊)终于拿下了中山国。文侯欣赏他的战功, 但怀疑他的内心。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拿着回家,小鹿的母亲一边跟 着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它),(于是)放了小鹿给母鹿。孟孙刚回家就 向秦西巴索取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把小鹿还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因此) 发怒放逐了秦西巴。 过了三个月,又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孟孙的车夫说: “过去要惩罚他,现在却召他来做儿子的师傅,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道“对小 鹿都不忍心,还会害我的儿子么?”所以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乐 羊因为功劳更能来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受信任。
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
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
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
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
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
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
《韩非子·说难》
思考: 第四个则选文论述
的主旨是什么? 使用寓言“智子疑
邻”是为了论述什么 道理?
第四个则选文论述的 主旨是明白事理不难,难 得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 。
使用寓言“智子疑邻 ”是为了论述聪明不难, 难得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 明;要正确的评价他人, 不能主观臆断。
思考: “郑人有且买履者
…… 2.2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 “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六下《墨子》《韩非子》.pptx
![六下《墨子》《韩非子》.pptx](https://img.taocdn.com/s3/m/e86ff0387fd5360cbb1adb1d.png)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 做。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现在,有些同 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 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
学海无涯
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 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 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 1 赴汤蹈火 2 手舞足蹈 3 循规蹈矩 2.判断正误。
1 “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 当于 “多”。( )
2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 3. 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 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 )和( )。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 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 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 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 友。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学海无涯 4.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个典故来 源于春秋时期。
《墨子》
学海无涯
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越 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 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 1 赴汤蹈火 2 手舞足蹈 3 循规蹈矩 2.判断正误。
1 “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 当于 “多”。( )
2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 3. 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 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 )和( )。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 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 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 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 友。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学海无涯 4. 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这个典故来 源于春秋时期。
韩非子政治主张PPT课件
![韩非子政治主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20b41dccbff121dd3683ba.png)
政 治 主 张
依法治国
韩非子著作吸收了儒、法、道诸家的 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 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 的政治思想体系。 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 须遵法。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 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 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 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谢 谢!
评 价
• 司马迁指韩非子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评曰:“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其极惨礉少恩。” • 秦始皇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 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 毛泽东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子师 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 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 梁启超则提出“只有法家的法治主义 才能救中国”。
主 要 作 品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
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 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 作品。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 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 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 要 作 品
• 《韩非子》其中以下列五篇最能代表其思想:
政 治 主 张
唯物主义
韩非子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 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 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 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 之物,恃之以成。” 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 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 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 之文也。” “理”在韩非看来,就 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 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子五蠹 PPT
![韩非子五蠹 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2f334369dc5022abea00cd.png)
❖ 19、“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 20、“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 21、“子言非不辩也。” ❖ 辩:言辞有理。
❖ 22、“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 去:距离。 门:指鲁国都门。
❖ 2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因此持国 也。”
❖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 重,看重。
❖ (7)“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wèi以 水。”
❖ “山”、“谷”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 (8)“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 “泽”,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 (9)“穰岁之秋,疏客必食sì。” ❖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 (10)“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 前一个“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2、异体字
❖ ⑴“民食果蓏luǒ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 胃。”
❖ 蜯——蚌 ❖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 饟——饷,供给食物
❖ 3、通假字
❖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茅
❖ 斲——斫zhuó
茨 剪
❖ ⑶“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托), 投靠,依附 ❖⑷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以……为重,看重。
感谢您的聆听!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治为动词治理
韩非子五蠹
一、文字方面
❖ 1、古今字
❖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 说——悦, 感到喜悦。 ❖ (教材已直截了当更改) ❖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 采——棌 ,栎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韩非子与墨子不同的路向 教学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韩非子与墨子不同的路向 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f7be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f.png)
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损失不 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叫明智的行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爱。 明白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谏,不能叫做忠诚。诤谏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叫做坚强。你崇尚仁 义不愿意帮我杀死一个人却愿意帮楚国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思路提示及要求: 1、观点明确。 2、有理有据。
【范文引路】
• 千古韩非 • 今年是2022年,已经二十一世纪了。秦朝统一六国距今已经2243年了。 • 你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2255年了。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天空下有着一种压抑。这就是清
明节,我却莫名的想起你。 • 公子韩非,那年在韩国赴秦,你曾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那年在秦国云阳国狱,你曾想到过吗,三年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宝贵的了。如果现今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 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吗?’必定不干。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不如 手和脚珍贵。”又有人说:“给你天下,但要杀了你,你肯吗?凡人必定不肯。为 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的是非而互相残杀身体, 这是因为义比身体更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为宝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 齐国,探望一个老朋友,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偏偏自己受 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了吧。”墨子回答说:“现在这儿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 只有一个儿子耕种,九个闲着,那么从事耕种的儿子不得不更加紧干活了。为什么 呢?因为张口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什么人行义,那么你就应该 鼓励我去加紧行义,为什么反而要阻止我呢?”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在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 本于黄老”。后面在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 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思路提示及要求: 1、观点明确。 2、有理有据。
【范文引路】
• 千古韩非 • 今年是2022年,已经二十一世纪了。秦朝统一六国距今已经2243年了。 • 你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2255年了。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天空下有着一种压抑。这就是清
明节,我却莫名的想起你。 • 公子韩非,那年在韩国赴秦,你曾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那年在秦国云阳国狱,你曾想到过吗,三年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宝贵的了。如果现今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 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吗?’必定不干。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不如 手和脚珍贵。”又有人说:“给你天下,但要杀了你,你肯吗?凡人必定不肯。为 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的是非而互相残杀身体, 这是因为义比身体更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为宝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 齐国,探望一个老朋友,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偏偏自己受 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了吧。”墨子回答说:“现在这儿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 只有一个儿子耕种,九个闲着,那么从事耕种的儿子不得不更加紧干活了。为什么 呢?因为张口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什么人行义,那么你就应该 鼓励我去加紧行义,为什么反而要阻止我呢?”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在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 本于黄老”。后面在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 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韩非子选读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韩非子选读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58b46da8956bec0975e3d4.png)
法家思想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 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 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 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 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代封建社会的 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子其文
《韩非子》选读
韩非子其人 韩非是战国末期(前475-前 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 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是韩国的贵族,后世称他为 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 子。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 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 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 《孤愤》《五蠹》等文,这些作 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 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 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 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 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其 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韩非被 迫服毒自杀。
卜氏子妻:
用先王治理天下的制度、方法来治理 当下的社会(按一个久远的模式来裁制 新的现实)和卜氏子妻做新的破被子一 样荒唐可笑。
燕相说郢书:
当今社会上的学者多数都像燕相解说郢 人的信那样来解说古代帝王的话。那么 所谓法先王,又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呢?
形象地说明了对古代帝王的话进行 郢书燕说似的猜测的可笑与不可靠。
使其妻为裤 动词,缝制 以郑为亲 以为,认为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动词,担任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目的连词,来
何不试之以足 介词,用
以 乐羊以有功见疑/国以治 介词,因为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介词,把
而民悦之/而鲧禹决渎 因果连词,因而 而 折颈而死 连词,表修饰
而身为宋国笑 连词,表转折
古今异义
论事之事,因为之备 根据,替 宁信度,无自信 信自的倒装 不法常可 不效法 桀、纣暴乱 残暴昏乱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治国措施。治理
12六年级下册经典国学文言文PPT--《韩非子》节选
![12六年级下册经典国学文言文PPT--《韩非子》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893be4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2.png)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 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 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 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 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 啊。”
二、注释 ①郢:楚国的都城。 ②遗:送给。 ③尚明:崇尚光明。 ④白:报告。 ⑤说:通“悦”,高兴,喜欢。 ⑥治:太平,指治理好。
三、译文
楚国的都城有一个写信 给燕国的相国
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因此就 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完后 (在 信中)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 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 信中“举烛”二字, 很高兴,说:“‘举 烛’,就是崇尚光明。要施行清明政策,
燕国 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 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 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 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 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 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 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到一块美玉就献 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就说:“。” 子罕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 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
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讲义中的练习
五、拓展阅读
和氏献璧
上面的故事讲述的是“宋之鄙人”献玉,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这 个故事中也是一个关于献玉的故事。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 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 啊。”
二、注释 ①郢:楚国的都城。 ②遗:送给。 ③尚明:崇尚光明。 ④白:报告。 ⑤说:通“悦”,高兴,喜欢。 ⑥治:太平,指治理好。
三、译文
楚国的都城有一个写信 给燕国的相国
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因此就 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完后 (在 信中)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 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 信中“举烛”二字, 很高兴,说:“‘举 烛’,就是崇尚光明。要施行清明政策,
燕国 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 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 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 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 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 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 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宋国的一个边远地方的人得到一块美玉就献 给了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人就说:“。” 子罕说:“你把这块玉当作宝贝,我把不 接受你的宝物这种品格当作是宝。”
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讲义中的练习
五、拓展阅读
和氏献璧
上面的故事讲述的是“宋之鄙人”献玉,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这 个故事中也是一个关于献玉的故事。
韩非子选读ppt (1)
![韩非子选读ppt (1)](https://img.taocdn.com/s3/m/d64ff5c6102de2bd960588a0.png)
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 子必 不 生 矣。失 火 而取水于海, 海水
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 虽 多,火必不 灭矣,远 水不救 近 火也。今 晋
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扑不灭,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现在晋 与 荆 虽 强, 而齐近, 鲁
四、1.名词作动词,做官 2.名词作动词,穿 3.形容词 作名词,细小的事物 4.名词作动词,下雨 5.形容词作 动词,受器重,被轻视 6.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 五、1.不贫困。 2.指王身边的人。 六、 1.状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判断 句
文本研读 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 理? 答:
归纳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蕴含着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 察和卓越智慧。选文中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 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其中的 深意至今仍有警醒意味。
1.
子圉
见孔子 于商 太宰。
孔子出,
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 子圉 入,请问 客。 太宰曰:“吾已见孔子, 则
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
匹夫
失其
身。”
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裘:皮袄。“常酒者”句中的“酒”字为 名词作动词。匹夫:平民百姓。
…… 鲁穆公使众 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 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犁锄 曰:“假人于 越 而 救溺 子,越人虽 善 游,
人见 微 以
知
萌,
见 端 以 知
末,
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 故 见 象箸 而 怖, 知 天 下 之 不
韩非子课件
![韩非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e680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0.png)
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作用
重视功利主义
法家认为法律和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主张以 法治国、反对人治。
法家主张以功利主义为原则,认为国 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是最高目标, 反对空谈仁义道德。
主张君主集权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 实行集权制,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 定。
法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主张以德治国, 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韩非子则更注重实际功效和功利主 义,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国,强调以法治国,通过法律制度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提倡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 和自我约束。韩非子则更注重君主的权力和统治,认为君主 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控制和约束臣民的 行为。
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韩非子的著作与贡献
韩非子留下了《韩非子》这部著作, 共55篇,全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体系。
韩非子的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和治理提 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他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著作还对现代法学、政治学等领 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 价值。
01
02
03
效率为先
韩非子重视效率,提倡以 实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组织纪律
韩非子强调组织纪律,提 倡严格的规章制度,有助 于提高管理效率。
人才选拔
韩非子重视人才选拔和培 养,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具有借鉴意义。
韩非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社会秩序
韩非子主张维护社会秩序 ,提倡社会和谐稳定,有 助于解决社会矛盾。
韩非子课件
目录
• 韩非子简介 • 法家思想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韩非子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 韩非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韩非子的思想ppt课件
![韩非子的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386c0aa32d7375a4178053.png)
21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2)“柄者,杀生之制”
明主驾驭臣下之“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 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 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 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 矣。”
为什么“二柄”具有如此威力?“夫虎之所以 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 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 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 者也。” 之二,“术”的重要作用
“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 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之三,“术”的主要特点
27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君主独操:“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 隐秘性:“术不欲见。” 之四,如何运用“术”? 就君主自身而言,关键要:“去甚去泰,身 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防范“八奸”:“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 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 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
(3)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 名”,主要讲术。
5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4)《商君书》。“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 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少 好刑名之学”。后“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提倡耕战和以法治国,突出重罚。
(5)韩非子。“综集大成,为法家学术之总 汇”,“韩非综合三家,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 用,复参以黄老之无为,遂创成法家思想最完备 之系统。” 是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形成的最主要推 动者。
《人物志·流业篇》中说:“建法立制,强国富 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章太炎说:“著书定律为法家”。 如果是法家学派的一定会把“法”放在中心 位置。这个“法”是广义的“法”。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2)“柄者,杀生之制”
明主驾驭臣下之“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 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 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 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 矣。”
为什么“二柄”具有如此威力?“夫虎之所以 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 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 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 者也。” 之二,“术”的重要作用
“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 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之三,“术”的主要特点
27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君主独操:“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 隐秘性:“术不欲见。” 之四,如何运用“术”? 就君主自身而言,关键要:“去甚去泰,身 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防范“八奸”:“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 术: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养殃, 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强,八曰四方。”
(3)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 名”,主要讲术。
5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4)《商君书》。“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 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少 好刑名之学”。后“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提倡耕战和以法治国,突出重罚。
(5)韩非子。“综集大成,为法家学术之总 汇”,“韩非综合三家,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 用,复参以黄老之无为,遂创成法家思想最完备 之系统。” 是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形成的最主要推 动者。
《人物志·流业篇》中说:“建法立制,强国富 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章太炎说:“著书定律为法家”。 如果是法家学派的一定会把“法”放在中心 位置。这个“法”是广义的“法”。
国学韩非子PPT课件
![国学韩非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5bca3777232f60ddcca19c.png)
• 《韩非子》中的第一把利刃是“法”,法既是 抽象意义的法律法规,也指具体的法律条文。 韩非首先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四个字,他举 例说,赵国上地守令履新伊始,体察民情,行 至石邑山中,见到陡峭如墙、深可百仞的绝壁 山涧,发现一个现象,无论健康人,还是盲聋 残障人、无知婴儿,甚至马牛羊等,没有一个 敢靠近山涧的,因为大家都明白:“入此山涧 必死”。然后他推衍出一个结论,国家的治理 ,也必须有一道最基本的底线,这条触之必死 的底线,就是法。建立并掌握了这个底线,国 可大治。
• 韩非还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了他的 进步历史观。他以人口增长、利弊权衡、经济发展等作为 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他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 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守株待兔”这 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 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
• 韩非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和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提出了 “质量互变”的看法:“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 之物,族必起于少。……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 大事必作于细。……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尤其突出,他在中国逻辑学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矛盾之说”,给矛盾律提供了正式的称 号。而且他在解说老子关于祸福关系的观点时就比较充 分地论述了矛盾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人有祸 ,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 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 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 ,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 ‘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 这是对韩非以及《韩非子》的一种一般性的传 统理解。
• 而在积极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现实背景中 ,当我们崇尚国学、重读经典时,发现《韩非 子》的意义远非如此。《韩非子》对于我们复 兴传统国学、建设法治国家、回应主流思潮乃 至提升人格境界都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下 面我就从一把金钥匙打开国学九扇门、三把利 刃破解法治吏治难题、轴心时代精英与千年伟 人共鸣、一剂良药净化性情灵魂四个方面对韩 非子进行解读。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
![第七单元《韩非子·子 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98fb729b89680203d82593.png)
第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绍绩昧借醉酒, 表达对帝王响亮的警 示 ,说明“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治天下 的道理。
1.5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有的)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借)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 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祸患) 其不救乎!”
《韩非子·说林上》
翻译:杨子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住在旅店里。店老板有两个妾, 长得丑的地位高,长得美的地位低。杨抄子问这其中的原因,店老板回 答说:“漂亮的人自认为漂亮,我并不觉得她漂亮;丑的人自认为丑, 我并不觉得她丑。”杨子对学生说:“实行贤德而去掉自认为贤德的思 想,到哪里不会受到赞美呢?”
翻译:曾从子是一位善相剑之人,(客游卫国)卫君抱道怨吴王, 曾从子就说:吴王好剑,我是相剑者,请大王让我去为吴王相剑, 拔出剑给他看,乘机将他刺死。卫君却说:“你这样做并非缘于 义,而是为了利。吴国富强,卫国贫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你 为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于是就将曾从子逐走了。
第六则故事说明了 一个什么道理?
第十四则故事说明 了一个什么道理?
启示人们不要为了眼前
的小利,而忘掉了维护共
同的根本利益
选文一共用了14个故事,这些 故事可以分为2大类,一类是剖析人 性的弱点,共10例;一类是蕴含着 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共4例。韩 非子或使用散见在史书的例子,或使 用民间的传闻,或独自创作,化抽象 为具体,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 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见 识呈现出来,在平实中见神奇,语言 冷峻犀利,韩非之文形成冷峻峭刻、 锋芒毕露的风格。在先秦诸子之文中 自成一家,独具特色。
......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 近,何不到晋国去呢?” 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 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 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权势是统治的前提
• “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 •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心度》) •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 乱。”(《难势》)
2.历史进化思想
• 此思想继承《商君书》而来,把人类的 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中 古”、“近古”和“当今”四世。上古 之世指传说中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 钻木取火的时。中古之世指鲸、禹治水 的时代。近古之世指汤、武征伐的殷、 周之世。当今之世,指他所处的战国时 代。
3.人性好利思想
• 韩非的人性论,并非完全继承苟卿的性 恶论,因为苟卿认为人性好利是恶,需 要改恶从善。韩非认为人性好利,无需 改变,而君主可以用赏罚的手段来利用 它。 因此,韩非的人性好利思想,也是 韩非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
•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 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 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 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 之死也。”(《备内》) •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 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 而治道具矣!”(《八经》)
司马迁: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 礉 ”。
韩非的思想体系
1、“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
•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 到的势,认为三者都是君主手中的工具, 三者缺一不可,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构 成君主专制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大一统 服务。
法治,须“以法为本”,颁成文 法
5.自然观
• 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 。“道者 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 (《解老》) • 反对迷信鬼神 。“用时日,事鬼神,信 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人处疾 则责医,有祸则畏鬼。”
韩非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 影响
政治上
• 秦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的建立 是韩非政论的具体表现。在促进历史前 进、促使天下统一和制度变革中,韩非 是作了卓越的贡献的。 • 韩非君权绝对化的言论仍对二千年来中 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消极延缓的作用。
• “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八 说》) • “畏其威而归其利”。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 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有度》)
“术”是实现法治的手段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 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 群臣者也”(《难三》)。
4.认识论
•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人也者,乘于天 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 虑。”(《解老》) • 事物的道理是不容易认识的,要进行深 思熟虑,“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 必成功。”(《解老》)
• 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合乎实际的“参验” 法。“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 责失,……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 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 符,乃可以观矣。”(《八经》)
韩非子
生平简介
•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生年不详,卒于公元 前223年(秦始皇14年)。喜刑名法术之学。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 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乃著书十馀万言说明治国之道。秦王见书而悦 之,因发兵攻韩,目的在取得韩非。非奉使入 秦。李斯、姚贾二人妒忌他的才能,进谗而秦 王而杀之。
完
思想上
• 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 “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思想奠 定了封建王朝统治术一个方面的基础。 后世帝王明用儒,暗用法,软硬兼施, 杂王霸之道而用。
文学上
• 韩非的散文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 事理,切中要害。其篇幅长者如《五 蠹》,近七千言,代表着先秦散文发展 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 远的影响。
发展的历史观
• “今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 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汤圣笑 矣。” 。(《五蠹》)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
结论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固为之备。” • “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 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