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是韩非的代表性作品,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法治主张。
指出了清除儒侠等五蠹之民的必要性,结构宏伟,气派宏大,是历来公认的代表作。
蠹(dù),即蛀虫,这是比喻危害国家的人。
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梨藿之羹;冬日鏖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肱,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17-18)
《韩⾮⼦·五蠹篇》解说(49·17-18)49·17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游⾷之民少⽽名卑,以寡趣本务⽽趋末作。
今世近习之请⾏,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不卑也矣。
奸财货贾得⽤于市,则商⼈不少矣。
聚敛倍农⽽致尊过耕战之⼠,则耿介之⼠寡⽽商贾之民多矣。
【解说】此节是建议君主采取这样⼀项重要政策:设法减少⼯商业者,以保证农业⽣产者的数量。
这是农业社会重农轻商思想的反映,也是韩⾮⼦思想的⼀个特点。
头⼀句要注意:“政”指政策;“游⾷之民”是“商⼯”的同位语:商⼈和⼯⼈不是固守在家乡务农,前者还到处流动,所以说是“游⾷之民”。
从后⽂看,韩⾮⼦主要是要求减少商⼈,把⼯⼈也列上了,是因为⼯⼈的产品⼤多是商⼈经销的东西,他就以为商⼈和⼯⼈是⼀伙的了。
“以寡趣本务⽽趋末作”句,是说明要使“游⾷之民少⽽名卑”的理由,明乎此,就知此句是说:因为(“以”)他们很少有⼈(“寡”)去(“趣”通“趋”)从事农耕这个⼈类的“根本职业”(“本务”。
“务”是职业义),⽽去从事“末作”(“末作”是“本务”的反义词)。
——读懂后⽂必须知道:“请⾏”是主谓结构,请托之风很盛⾏的意思(此“请”字相当于“请托”;“⾏”是流⾏义);“则官爵可买”等三个“则”字句,头上的“则”字是表⽰因果关系,相当于“以致”、“因此”;“奸财货贾得⾏于市”是说:采⽤奸诈⼿段得来的货物(“奸财”),也得以在市场上进⾏交易了(“货”与“贾”都有买卖义);“聚敛倍农”是说:这样聚敛来的收⼊超过农民好⼏倍;“⽽致尊过耕战之⼠”是说:以致他们的尊贵程度也超过了从事农耕的⼈和上战场打仗的⼈。
我要特别提醒⼀句,在韩⾮⼦的思想中,“耕战”这个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耕”是指提倡、奖励农耕以增加⽣产,“战”是指积极备战和对外作战,以保卫和扩张国⼟。
【辨析】这⼏句话,注家们也错解了好⼏处:⼀,以为“游⾷之民”是同“商⼯”并列的第三类⼈(译作“游⼿好闲的⼈”,或“到处混饭吃的⼈”,或 “⽆业游民”);⼆,将“⽽致尊过耕战之⼠”句中的“致尊”连读,理解为偏正结构,译作“获得的尊位”、“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只有张著的理解同我⼀致);三,未看出末句说的“寡”和“多”是指的“现状”,以为是讲变化,译作“就会减少”、“就会增多”。
韩非子五蠹解读
韩非子的《五蠹》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文通过五种类型的蛀虫来比喻社会上危害国家统治的五种人,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勇夫、逃兵和商人韩非子通过这些比喻,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念,特别是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韩非子首先指出,社会在不断变化政治制度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他批评了儒家和墨家等学派复古的倾向,认为他们推崇的宽政和缓政不适应当时的“急世”,即急剧变化的时代。
他认为,如果继续采用这些缓政,就如同试图在没有缰绳和鞭子的情况下驾驭烈马,必然会导致灾难。
韩非子进一步批判了儒家学者,认为他们空谈仁义,不务实际,只会浪费国家的资源。
他还批评了墨家学派,认为他们的兼爱非攻思想不切实际,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
对于勇夫,韩非子指出,那些只知勇猛而无谋略的人,会因为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而使国家陷入困境。
逃兵和商人则分别代表了逃避责任和追逐利益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在《五蠹》的结尾,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保持社会的稳定。
法术,即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他看来是统治的基础,远比道德和个人的英雄行为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五蠹》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法治,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提出了适合当时时代的统治策略。
虽然韩非子的某些观点在当今社会看来可能过于极端,但他的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五蠹选自《韩非子》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五蠹一篇是《韩非子》中的一篇名篇,也是韩非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韩非子·五蠹》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韩非子曰:“凡民之蠹不可胜数也,蠹之所以坏也察,与之治者莫若法。
法令若坚,民安其家而天下治,法者,国之所以定而民之所以安也。
故治国之道,在于法。
夫法而不行者鲜矣,国之所以乱而民之所以危也,犹水之让地高而不下者也。
《诗》曰‘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此言法也。
”解析:这一段开篇即指出民众的蠹害问题是数不胜数的,而治理蠹害的方法最为有效的就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法令坚定不移,民众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得以治理。
法律是国家稳定和民众安宁的关键所在。
因此,治理一个国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执行法律。
然而,很少有法律得以执行,这就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民众的危险,就像水不能自流而侵蚀高地一样。
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来表达法律的重要性。
韩非子又曰:“五蠹者,民之蠹也。
营盗国家者蠹之一也,小人砀党里闾者蠹之二也,口舌乱政者蠹之三也,诡使私其利者蠹之四也,府库耗散者蠹之五也。
此五者,国败而家亡之本也。
蠹害深者家亡国破,蠹不深者家不兴,虽有其人曰先生贤者,安能济之哉?是以蠹深则败亡,蠹浅则不兴。
”解析:这一段详细列举了五种蠹害,分别是营盗国家、小人砀党里闾、口舌乱政、诡使私其利以及府库耗散。
这五种蠹害是导致国家破败和家庭崩溃的根源。
蠹害严重的家庭将会破产,国家也将会灭亡。
而蠹害不深的家庭将无法兴盛,即使有所谓的先贤或贤人出现,也无法挽救。
因此,蠹害的程度决定了家庭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
韩非子继续说道:“夫五蠹者,国之大蠹也。
小国之大国也,家之大家也,是五蠹者,家有之而乡境安,此其本也。
名之曰事术者,兵法之类也。
家无逃亡之臣而君子在位,百姓野贼不作而农工役役焉,此其术也。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在韩非子的《韩非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五蠹”。
故事中,有五只蠹虫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第一只蠹虫躲在柿子里吃,第二只蠹虫藏在床脚下咬,第三只蠹虫钻在屋梁上啃,第四只蠹虫藏
在衣柜里蛀,第五只蠹虫则躲在书包内吃书。
这五只蠹虫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对它们所在的物品的影响,最
终导致了柿子烂掉、床腿烂掉、屋子垮塌、衣物被蛀虫蛀烂、书页破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个人行
为对整体的负面影响。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韩非子《五蠹》是一篇寓言故事,以五种虫子的形象,暗喻了不同的人性弱点和问题。
下面是对《五蠹》的原文注释及创作。
注释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五种虫子的行为,暗示了人们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创作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经典寓言。
故事中,五种虫子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种种表现。
注释二:其中,蠹衣者代表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蠹粮者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蠹木者代表了人们的破坏欲望,蠹书者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蠹壁者代表了人们的愚昧无知。
创作二:故事中的五种虫子各有所指。
蠹衣者象征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追求,蠹粮者则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
蠹木者则象征着人们破坏环境的欲望,蠹书者则暗示了人们对知识的肤浅追求。
最后,蠹壁者象征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
注释三:通过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创作三:通过精心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告诫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并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来改善自己的人生。
注释四:这篇寓言故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四:韩非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人性问题用简单的形象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深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注释五:这篇寓言故事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创作五:这篇寓言故事具有深远的寓意,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生动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内心的问题,并激励人们寻找解决之道。
他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
古汉语-韩非子-五蠹分析资料讲解
❖ 侠:《說文·人部》:“俜也。”俜:《说文》: “使也。”桂馥《义证》:“读如使(纵)酒之 使。”故“俜”为放任义。
又“甹”,《說文·丂部》:“俠也,三輔謂輕財者 爲甹。”(长安一带谓轻财的人作甹)所以,“侠” 义为“轻财放任而称雄”。
段玉裁注引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 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可见,君相皆可称吏,汉以后特指官府的小官和差役。
甲骨文金文吏、史、事本为一字,都象手持笔形,后 分化为三字。
❖ 谒:《说文·言部》:“白也。”白:《广韵》: “告也。”故本义为“禀告”、“陈说”再引申有 “晋见”、“拜见”。
❖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后 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 按:儒,《說文·人部》:“柔也,術士之稱。從人,
需聲。”《周禮·天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 民。”徐灏《段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 学人之称。
❖ 法,《說文·廌部》:“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 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今文省。” ((法律)象水一样平正,所以从水;廌,是用来 抵触不正直一方的神兽,使不正直者离开它,所以 从廌去。)
❖ 報,《說文·幸部》:“當罪人也。”
❖ 幾:《说文·幺幺(音幽,义微也)部》:“微也; 殆也。从幺幺,从戍。戍,兵守也。幺幺而兵守者 危也。”(细微;危险。会意。戍,用兵把守。发 现细微的迹象,而用兵把守,是有危机之感。)
《易·繫辞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按:微是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所以,《大词典》释 义第一义项是“隐微。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 后引申有“时机”、“机会”义。文中义为“希 望”。
❖ 译:儒家学说广博但很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 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 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 变的。(在司马迁心里,儒家的作用,就是规定君 臣、父子、夫妇、长幼的尊卑上下关系。)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前言:韩非子的《五蠹》一文是一部讽刺性的作品,通过对五种害人的蠹虫的比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和人性的弱点。
本文将对原文进行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第一蠹:贪婪之蠹原文:“贪蠹者,食人之财,苦人之力,伤人之生。
”注释:这里的“贪蠹者”指的是那些贪婪的人,他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顾他人的生活和幸福。
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使人民陷入困境,伤害社会的发展。
第二蠹:欲望之蠹原文:“欲蠹者,食人之心,纵人之邪,乱人之好。
”注释:这里的“欲蠹者”指的是那些贪求无厌的人,他们沉迷于物质欲望,追逐享受和快乐,却忽视了道德和良知。
他们纵容邪恶,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社会的秩序。
第三蠹:傲慢之蠹原文:“傲蠹者,食人之才,耗人之志,败人之事。
”注释:这里的“傲蠹者”指的是那些傲慢自大的人,他们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不愿意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他们消耗他人的才智和志向,破坏他人的事业和努力。
第四蠹:怠惰之蠹原文:“怠蠹者,食人之时,废人之业,损人之利。
”注释:这里的“怠蠹者”指的是那些懒散无为的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依赖他人的劳动成果。
他们浪费他人的时间,破坏他人的事业,削弱社会的发展。
第五蠹:猜忌之蠹原文:“猜蠹者,食人之情,乱人之和,敌人之亲。
”注释:这里的“猜蠹者”指的是那些心存猜忌的人,他们充满怀疑和敌意,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们破坏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猜疑,导致社会的不安和紧张。
总结:《韩非子·五蠹》通过对五种蠹虫的比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贪婪、欲望、傲慢、怠惰和猜忌等不良现象。
这些蠹虫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和社会的基石,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对这些蠹虫的描绘,韩非子告诫人们要警惕并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侵袭,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幸福。
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陷入这些蠹虫的诱惑,追求良知和道德的准则,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韩非子五蠹赏析
韩非子五蠹赏析韩非子的《五蠹》可真是一篇超有趣又很有深度的文章呢。
咱先来说说这“五蠹”是啥吧。
韩非子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这五类人看作是社会的蛀虫。
这想法刚一听,是不是有点惊到你啦?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他突然指出有这么五类人可能在“偷”家里的东西,只不过这个“家”是整个国家社会。
他为啥这么觉得呢?对于学者,他觉得那些儒家之类的学者,天天讲着过去的那一套,什么先王的仁政之类的。
在韩非子看来,这就像一个人总是念叨着爷爷辈的老规矩,可现在时代都变啦,那些老规矩可能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况了。
就像现在咱们有了智能手机,你要是还按照以前写信的方式来交流,那可就太慢太不方便啦。
再说说言谈者,那些靠着嘴皮子到处游说的人。
他们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处说些好听的话,就像那些卖东西的小贩,把东西夸得天花乱坠,可实际可能没那么好。
在国家大事上,他们的这些话可能就会误导君主,让君主做出错误的决策呢。
带剑者,那些好勇斗狠的侠客之类的。
他们只凭着自己的武力,到处惹事。
这就好比在一个小区里,有一些小混混,整天打来打去,破坏小区的和谐氛围,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患御者,就是那些害怕服兵役之类的人。
他们总是想办法逃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这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要为了完成任务努力,可有人总是偷懒躲起来,这对整个团队肯定是不好的呀。
商工之民呢,韩非子觉得他们靠着做买卖,追求利润,可能会做出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不过这一点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太一样啦,因为商业在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韩非子写《五蠹》,其实是想让君主明白,治理国家要有新的办法,不能被这些可能有害的人和思想给困住。
他的这种思想,虽然在当时可能有点严厉,但也反映出他急切地想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心情。
这就像一个家长,看到家里有些不好的现象,就很着急地想要纠正,可能方法有点强硬,但目的是好的呀。
而且他的这种思想也对后来的法家思想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就像一颗种子,种下之后,长出了很多法家思想的大树呢。
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五蠹》的注释与译文。
《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先来说说“蠹”这个字,它呀,指的是蛀虫。
那“五蠹”就是五种像蛀虫一样有害的人。
文章里提到了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这五类人。
比如说学者,就是那些只会空谈道理,不做实事的读书人。
言谈者呢,就是靠着一张嘴到处游说,却没有实际作用的人。
带剑者,指的是那些凭借武力,不遵守法纪的侠客。
患御者,是那些逃避兵役的人。
工商之民,就是那些做生意的人,韩非子认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对国家没什么好处。
下面咱们来看看一些句子的注释和译文。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这句话中,“竞”是竞争的意思,“逐”是追逐。
译文就是:上古时代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代人们在智谋方面相互角逐,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互相争斗。
再比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期”是期望,“修古”是遵循古代的做法,“法”是效法。
译文是:因此圣人不期望遵循古代的做法,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而是研究当代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以前大家都比谁字写
得好看,后来比谁解题方法巧妙,现在可能比谁体育成绩好。
情况一直在变,我们应对的方法也要变。
同学们,学习《五蠹》的注释和译文,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思想,也能帮助我们思考现在的生活。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韩非子《五蠹》1、楚之有直躬(直身而行的人),其父窃羊而谒(禀告)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判决)而罪(治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败走)。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让他做了高官)。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使动词,使听见,报告),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称赞)匹夫之行,而求致(追求,想得到)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2、古者苍颉之作书(创制文字)也,自环(环绕)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本来)以知之矣。
今以(后省略宾语之,代公私)为同利(利益一致)者,不察之患也。
然则为匹夫计(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
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接受国君委派的工作);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尊贵显荣):此匹夫之美(普通民众最求的美事)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古时候,苍颉创造文字,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
与“私”相背的叫做“公”。
公和私相反的道理,是苍颉就已经知道的。
现在还有人认为公私利益相同,这是犯了没有仔细考察的错误。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韩非子《五蠹》是一篇哲学性的文章,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五个蠹害,即贪、嗔、痴、慢、疑。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方式,描述这五个蠹害对人生的影响。
第一蠹害是贪。
贪婪是人类内心最基本的欲望之一,它使人们追求无止境的物质财富和享受。
贪婪使人们变得贪心不足,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断地追逐新的目标。
这种追求物质的贪婪,让人们迷失在虚无缥缈的幸福中,无法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蠹害是嗔。
嗔恨是人类情绪中最易被激发的一种,它使人们对别人的过错和不满情绪积聚到极致。
嗔恨使人们变得暴躁易怒,容易产生冲动和暴力行为。
这种情绪的积聚,使人们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也破坏了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
第三蠹害是痴。
痴迷是人类最容易陷入的一种状态,它使人们沉迷于某种事物,无法自拔。
痴迷使人们失去对现实的认知和理智,远离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这种盲目的追求和痴迷,使人们陷入一种虚幻的世界,无法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第四蠹害是慢。
慢性子是人类性格中的一种特点,它使人们迟疑不决,缺乏决断力和行动力。
慢性子使人们错过了很多机会和发展,无法把握时机和契机。
这种迟疑和犹豫,使人们无法迅速适应环境和变化,也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第五蠹害是疑。
疑惑是人类思考的一种状态,它使人们对事物产生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
疑惑使人们无法坚定地信任和相信,也使人们陷入无尽的困惑和迷惑。
这种怀疑和不确定,使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也阻碍了思考的深入和发展。
五蠹害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虚无中,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然而,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蠹害,我们才能够摆脱它们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韩非子五蠹篇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篇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韩非子》以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而深受人们的赞赏。
其中的五蠹篇是他的经典之作,其内容深入浅出,既生动有趣又有深意。
五蠹篇的原文为:曰:“蠹有“五,求之不可得也:土穰财,人穰智,官穰法,国穰兵,天穰时。
”解析:这段原文讲述的是“蠹”的五个方面,其中“蠹”是一个比喻词,可以理解为“问题”或者“障碍”。
韩非子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来阐述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法。
首先,他提到了“土穰财”,这里的“土”指代的是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资源。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必须要有一定的土地或者资源作为基础。
这个想法也适用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没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就无法实现繁荣和富裕。
其次,他提到了“人穰智”,这里的“人”指代的是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韩非子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接着,他提到了“官穰法”,这里的“官”指代的是治理机构和法律。
他认为,一个社会或国家必须有一套健全的法律和行政机构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没有法律和政府的有效运作,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
然后,他提到了“国穰兵”,这里的“兵”指代武力和军队。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确保自身的安全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军队的存在可以保卫国家的边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他提到了“天穰时”,这里的“时”指代的是时机和机遇。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智慧,还需要抓住机遇。
而这个机遇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的。
这段原文不仅在用词上精确,而且在表达上非常清晰明了。
通过对五个方面的分析和解读,韩非子提出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段文段独具特色,充满了哲理和启示,是韩非子思想中的一部分精华。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解读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解读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解读韩非子的《五蠹》中提到了一个被称为"守株待兔"的典故,揭示了人们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和变通的弊端。
本文将对《五蠹》中的"守株待兔"进行深入解读,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典故的内涵和启示。
在《五蠹》中,韩非子以一个农夫发现了一个兔子撞死在自家果树上的故事为引子,阐述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像这个农夫一样,往往容易停留在舒适区内,缺乏勇气和智慧去突破现状,迎接新的挑战。
这个典故中的农夫就像是一个"守株待兔"的人,他之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丰收,是因为他过去一直有好运气,兔子撞树让他得以轻松获益。
然而,这种依靠运气和机缘的状况并非长久之计。
当农夫再次寄望于类似的"奇迹"时,他却失去了尝试新的栽培方法或收获方式的机会,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发展。
这个典故的深层含义是提醒人们,不能总是依赖于一时的好运和外部因素,而是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主动寻找新的机遇和方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守株待兔"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罕见。
许多人习惯于安于现状,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成果,不愿尝试新的方式和思路。
这样的保守思维和行为模式不仅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时至今日,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们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些过于依赖封闭而不思进取的人,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相反,那些勇于创新,拥抱变化的人更有机会迎接未来的挑战。
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守株待兔"的局限呢?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固有惯性和思维定势有所认识,并不断警醒自己不要陷入舒适区。
其次,我们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承担风险,拥抱变化,迎接挑战。
只有在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我们才能摆脱"守株待兔"的困境,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不断超越自我。
韩 非子五蠹篇注解
韩非子五蠹篇注解《韩非子五蠹篇注解》韩非子的《五蠹》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洞察力的文章,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五蠹》中,韩非子首先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变化。
他认为,上古时期,人民少而资源多,所以人们不争;而到了中古时期,人们开始重视道德和仁义;到了当今之世,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竞争激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道德仁义已经无法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法治。
文中所提到的“五蠹”,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
学者,即儒家等学派的读书人,他们崇尚古代的学说,对现实的政治缺乏实际的作用;言谈者,指那些凭借口才纵横捭阖的人,他们的言论往往华而不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带剑者,指那些仗剑行侠的游侠,他们无视法律,破坏社会秩序;患御者,指那些逃避兵役的人,他们不愿为国家效力,只图个人安逸;商工之民,指商人与手工业者,他们通过追逐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对国家的根基造成了威胁。
对于学者,韩非子认为他们常常以古代的学说来批评当今的政治,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民众对现行的法令产生怀疑。
而且他们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并不能直接带来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空谈理论。
言谈者凭借口才在各国之间游说,他们的言辞虽然动听,但往往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效果。
他们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这种人在国家面临实际问题时,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会误导决策。
带剑者无视法律,以武力逞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们的行为不仅威胁到普通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削弱了国家的权威。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社会秩序将陷入混乱。
患御者逃避兵役,不愿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贡献力量。
在战争频繁的时代,国防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这些人只考虑自己的舒适和安逸,而不顾国家的安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五蠹分析
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鞍、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 把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政治主张: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文章成文背景:在战国末期诸侯兼并战进入声,秦国准备侵吞六国。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气势逼人,文风峭刻—《五蠹》赏析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 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 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 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 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 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 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斫:砍削。;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叶。胈:大腿 上的肌肉。胫:小腿。臿:锹,掘土的工具。絜驾:套马驾车。膢腊:节日。膢:楚国人二月 祭祀饮食神的节日。腊:冬十月祭祀百神的节日。穰岁:丰年。穰:丰收。士橐:指做官和依 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戾:暴虐。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住的是茅草盖的屋顶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 食,喝野菜豆叶煮的羹汤;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就是现在看门人的 食物和衣服不会比这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手里拿着翻土和掘土的农具,给百姓带头治 水,整天泥水里行走,两腿枯瘦,腿上的汗毛也没有了;即使是奴隶也没有比禹更劳苦的了。 根据上述情况来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倒是解脱了看门人的待遇,离开了奴隶般的劳 累。因为让天下对自己并无损失而有好处,所以不是值得赞美的高尚的行为。现在一县的长 官,一旦去世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享受套马驾车的荣华富贵,所以人们看重县令的官位。由 于这个缘故人们在让位这件事情上,可以很轻易地辞去古代的天子,而舍不得辞去当今的县 令,这是说明古代的天子利益薄,今天的县令利益厚,这种实际情况不一样。在山里居住,到 山谷里打水的人,因为水很稀少,所以在节日作为贵重的礼品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居住苦于水 患的人,出钱雇工来开挖排水沟。因此荒年的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亲弟弟也不 分给他食物吃;丰年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即使关系疏远的客人也必定招待人家吃饭。这 不是因为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荒年粮食少,丰年粮食多,这种情况不同。所 以古代不看重钱财,不是因为古人天生仁爱,而是因为财物多;现在世人经常争夺,这不是因 为今人鄙薄小气,而是因为财物少。古代轻易辞去天子,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是因为古代天 子权势薄弱;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也不是因为道德低下,而是因为现今官位权 重。所以圣人研究了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不同,而为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法令。 古代的刑罚轻并不是那时的帝王仁慈,当今必须实行严刑峻法,但也不能说是现在的君主暴 虐,古今的做法不一样,但都是和当时的习俗相适应的。所以时代不同,情况就不同,因此采 取的措施也应不同,要适应新出现的情况。
《韩非子·五蠹》浅析
《韩非子·五蠹》浅析
据古书记载,《韩非子五蠹》是古代文学家韩非先生的一个探讨道德和历史的著作。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绪论,论述和总结。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以论述《五蠹》中的五个蠹害为主,为了重申道德要求,韩非对这五个蠹害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阐述,最终提出了“唯有遵守律法,维护正义和正义,才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观点。
第二部分,论述部分,韩非先生指出,失去历史和道德的追求只会使得一个人沦为蠹害,无论是虚伪的君主还是虚心的子民,都不应忽略历史的教训和道德要求,而应该正视历史和反省自己,切实做到“有节制、有守序”。
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韩非先生以“唯有行道德,才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为总结,他强调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强调了社会正义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行道德,有节制守序”的核心思想。
韩非先生的《五蠹》是一篇具有深邃思想的作品,其中把历史、道德观点与社会习惯联系起来,不仅挑战了社会的传统思想,而且也诠释了历史上对于道德高尚和节制守序的追求,强调了行道德,有节制守序的重要性,用其独有的魅力和意义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激起了人们对道德的关注。
综上所述,《韩非子五蠹》是由古代文学家韩非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以五个蠹害为主题,对历史、道德观点与社会习惯进行论述,挑战了社会的传统思想。
文章强调了历史的教训,道德的要求,
以及行道德,有节制守序的重要性,并且激起了人们对道德的关注。
《韩非子五蠹》是古代文学家韩非先生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它没有被人们淡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从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 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 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 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 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 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 “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 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选读 之《五蠹》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 人,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 的领军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 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 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是法家 的集大成者。 他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 强,但没有引起重视,于是发 愤著书立说,希望得到机会。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 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 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 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 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 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 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 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 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韩非子其文
一、实词: ,气味 1、腥臊恶臭 读xiù 2、使王天下 动词,统治 3、民多疾病 动词,生病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使,如果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 之世者 意动,以为美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 之备
修:学习。法:效法。可:适用的原则
而身为宋国笑 连词,表转折
古今异义
论事之事,因为之备 根据,替 宁信度,无自信 信自的倒装 不法常可 不效法 桀、纣暴乱 残暴昏乱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治国措施。治理
词类活用
民多疾病
名作动,生病
号之曰有氏
不法常可 曩将罪之
名作动,取名号
名作动,效法,取法 名作动,治罪
而自知其益富
通“智”,意动,认为聪 明 而民说之 通“悦”,意动,以这为 悦 以娱其意 使动,使高兴
二、虚词的用法
必为鲧禹笑矣/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 被动 介词,根据,替 为 因为之备 使其妻为裤 动词,缝制 以为,认为 以郑为亲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动词,担任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目的连词,来
何不试之以足 介词,用
以 乐羊以有功见疑/国以治 介词,因为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介词,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民悦之/而鲧禹决渎 因果连词,因而 而 折颈而死 连词,表修饰
我所知道的韩非
公元前234年,韩非 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 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 缓伐韩。李斯妒其才能, 与姚贾一道进谗,韩非被 迫服毒自杀。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 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 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 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 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 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