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36d23df78a6529657d5301.png)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
如: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
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9、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f7f5bf7f1922791788e85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449d67eb6bec0975f565e25b.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12d0179ca98271fe900ef9ca.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c4bf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a.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基本概念1、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性质⒈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但真实存在)⒉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加热时,分子能量大,运动速率越快)⒊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通常,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但冰中分子间隔>水中分子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指的就是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4.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实验(P49页)解释A中烧杯现象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使酚酞变红三、从分子角度分析解释生活中现象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大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3、香水,汽油密封保存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4、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大,运动的速率越快5、6000L氧气加压到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考点原子间间隔:水银温度计,钢轨,电线四、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混合物: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物质和分子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硫,磷,碳,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原子前必有个数,分子前无个数,原子前也无个数。
3、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4、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及相关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b6ac54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8.png)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a0121c23968011ca2009125.png)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baf64810661ed9ac51f316.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1 分子和原子1、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H2O水分子注意:⑴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⑵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就是其原子。
例如,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即Hg。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注意: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减小,考题中经常写是由于分子大小或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是错误的,因为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体积不变。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元素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6、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7、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8、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钠Na等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
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等。
9、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可以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10、分子和原子之间不能比较大小,但是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的原子个体大。
如:分子一定比原子大,这句话错误。
考点2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可以深刻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c041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d.png)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及技能清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及技能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26ff615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6.png)
子
部
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带电的原子;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都能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2.Ne表示:氖元素;一个氖原子;氖气;Al3+表示铝离子;
3.3Mg2+中前面的“3”表示3个镁离子;右上角的“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元
素
部
分
1.元素符号的意义:一种元素,一个原子;
金石稀类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外电子数=8(He为2)时为稀有气体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
氢气、氧气、氮气、磷、硫、碳、镁、铁、氦气、氩气、氖气;
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2
能叙述物质的组成
1.依据化学式;2.模式:A2B3由A元素和B元素组成;
3
能叙述物质的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A2B3由A2B3分子构成;
模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A由A原子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AB由A离子和B离子构成;
4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组成
找出宏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二氧化碳和氯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
5
能通过叙述不同物质的构成
找出微观相同之处
如:找出液氧和空气中都含有氧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b30c4330c22590103029d25.png)
1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如:铁、铜、银 等 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如:碳(C )、硅(Si )、硫(S )、磷(P )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等2、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水、过氧化氢和大部分的气体(稀有气体除外)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如:氯化钠 NaCl 、氯化镁MgCl 2、 硫酸铜 CuSO 4 等二、分子1、 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大,液态、固态物质的分子间隔小。
(4)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 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分子(1)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2)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分子种类变了,原子种类不变。
)4、 分子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 混合物:不同种分子构成三、原子1、 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 原子的性质:小、动、间、同。
3、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分子的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四、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2、原子结构规律: (1)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4)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5)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 、原子核体积小,却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078bde45c3b3566ec8b92.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________。
3.分子间有________。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________。
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________。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________,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________。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一、分子与原子1.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的概念: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4.联系:(1)分子由原子构成。
(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1.物理变化:分子种类________,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间隔________。
2.化学变化:分子种类________。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原子核⎩⎪⎨⎪⎧ (带 电)中子( ) (带 电)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①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结构示意图2. 原子结构与原子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______个(氦为______个)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原子一般小于______个易______最外层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______个易______电子不稳定结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密切二、离子1.定义:__________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58d05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e.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如冰、水、水蒸气的构成粒子都是H2O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2)性质:①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间有间隔[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热胀冷缩的原因);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物质挥发、扩散、溶解等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比两者体积之和略小、气体易被压缩等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3)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描述具体分子的构成时原子要具体化。
如果指明一个(或每个)分子,则后面原子也要根据化学式说明相应原子的个数)。
如水(H2O)可以描述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过氧化氢(H2O2)可以描述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每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4)应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都是由H2O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的,是混合物)。
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即元素守恒),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分子(3)结构:①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没有中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相对原子质量:以1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单位为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0f03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3.png)
九年级化学背默作业(七)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大量聚集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 ,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逐渐变。
实例:热胀冷缩的原因: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温度越低,分子间隔越。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实例:固态氢和液态氢都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化性,不具有可燃性。
3、分子(1)定义:。
(2)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发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中, 可以分成, 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
可见,化学变化前后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的种类没有改变,的数目没有增减。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5、原子定义: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说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即化学反应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脱离“化学反应”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6、原子与分子的关系(1)区别:化学变化时, 可分, 不可分。
(2)联系: 是由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背默作业(八)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带1个单位)(不带电)(带1个单位)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电子绕着原子核二、核外电子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最多有层,电子离核距离越远,电子的能量越。
2.原子结构示意图3.由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5d231ce2bd960590c677e7.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考点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主要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2、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3、微观粒子的性质:①粒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粒子总是运动的(温度越高,粒子的运动速率越快)说明:利用此知识点可以解释:气味、扩散、挥发、液体蒸发、气化、溶解等常见现象。
③粒子之间存在着间隔。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间隔顺序为:气体>液体>固体。
特别注意的是,同质量的水,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说明:利用此知识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气体可以压缩、同质量的物质、一般情况下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据的体积不同。
以上可以总结为“两小、一动、一间隔”,它是所有粒子都具有的性质。
④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例如:过氧化氢分子的化学性质和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以下几种:①大部分的气体:例如:氧气()氮气()氢气()氯气()臭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氯化氢()②水()过氧化氢()③有机物:甲烷()乙醇【俗称酒精】()乙酸【俗称醋酸】()葡萄糖()④其他物质:氧化汞()足球烯()【要求写出上述物质的化学符号】从上可以看出:有些物质的分子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或者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例如:水蒸发仅仅是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同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但是分子本身不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开变成了原子,原子重新进行了新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分子。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分开变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
水分子和氧分子就不能够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了。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478c0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0.png)
完整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考试要求:1.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化学变化。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等物质。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不断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态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距减小。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该物质由分子构成)例如: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若该物质由原子构成,则对应的原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铁原子是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e23da6b1ed9ad51f01df226.png)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多种物质)分类 单质 :(一种元素)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一种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NaCl CuSO 4 Na 2CO 33、原子的结构 中子(不带电荷)a 、 原子 原子核(正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b 、原子核内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c 、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 d.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e 、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f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相对原子质量a 、定义式: xb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5、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 、不同种元素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B 、元素之最:地壳:O 、Si 、Al 、Fe 细胞:O 、C 、H 、NC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区别:元素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原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数量的含义。
(3)使用领域: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习惯上说组成),如: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习惯上说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全面,带答案)
![初中化学人教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整理(全面,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df344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a.png)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例如扩散、溶解、挥发等)【拓展实验】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①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实验二(如图1):烧杯B中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B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2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什么没必要;实验一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分子之间有间隔(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例热胀冷缩、三态变化、1+1<2)(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而最小粒子。
注意: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化学性质就由什么微粒保持。
3、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混合物宏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的微观:由不种分子构成的(2)纯净物宏观: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3)物理变化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微观: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4)化学变化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微观:分子种类改变4、分子由原子构成三、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性质同分子)四、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1、联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结构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1、原子 中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可分的: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即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
③1911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结构理论。
2、卢瑟福实验:
3、原子核是可分的: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可继续再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它们分别带有不同电性。
4
5、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6注意:
①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
例: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的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因此决定原子种类的粒子是核质子数(核电荷数)。
不同种类原子的本质区别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原子、离子:
①图示联系:
②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单质带“钅”特殊:金(Au)、汞(Hg)。
固态非金属单质带“石”例:碳(C)、硫(S)、硅(Si)等。
稀有气体惰性气体例:氦(He)、氖(Ne)、氩(Ar)等。
2、注意:
①分子与原子大小比较: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
②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③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体积质量小;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2、简单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
②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实际质量。
四、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画法与含义:
2、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原子性质的关系:
原子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性质金属原子一般<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较易发生化学反应非金属原子一般≥4个易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原子8
(氦为2)
很难得失电子(常称为稳定结构)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3、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4、离子:
①分类:
离子
阳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的离子)Na+、Mg2+、H+
阴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的离子)
Cl-、CO32-、OH-
②形成:
③表示方法:
Ⅰ.把离子所带的电荷个数和表示电荷种类的“+”“﹣”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电荷个数写在“+”“﹣”的前面。
)
如:镁离子:Mg2+,硫离子:S2﹣。
Ⅱ.当电荷个数为1时,就省略数字。
如: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
④离子符号的意义:
⑤原子团:
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NH4+、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
五、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注意:
①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能用电子数代替。
(Na和Na+)
②一类原子——不能用一类微粒代替。
(H2O和Ne)
3、原子与元素的对比:
原子:微观(个体)、既讲种类,又讲个数、说构成
元素:宏观(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说组成
4、元素的存在与分类:
①地壳:氧(O)、硅(Si)、铝(Al)、铁(Fe)、钙(Ca)
②空气:氮(N)、氧(O)
③人体:氧(O)、碳(C)、氢(H)
④分类:
元素金属元素带“钅”特殊:金(Au)、汞(Hg)
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带“石”碳(C)、硅(Si)、硫(S)等
液态非金属元素带“氵”溴(Br)
气态非金属元素带“气”氢(H)、氧(O)、氮(N)等
稀有气体元素惰性气体元素、0族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5、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
(1)写法:
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含义:
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例: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种物质。
Fe表示铁这种物质。
微观意义:表示一个原子。
H表示一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
(3)元素周期表:
7横行(周期):3个短周期、3个长周期、1个不完全周期
18纵行(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Ⅷ族、1个0族
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 (4)单元格信息: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物质
混合物海水、空气、合金等
纯净物单质
金属单质铜(Cu)、铁(Fe)、铝(Al)等
非金属单质
固态非金属碳(C)、硫(S)、硅(Si)等
液态非金属溴(Br2)
气态非金属氢(H2)、氧(O2)、氮(N2)等稀有气体单质氦(He)、氖(Ne)、氩(Ar)等
六、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概念: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含义:
2
3、化合价:
①性质: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有正负之分。
②两句话:Ⅰ.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Ⅱ.单质化合价为0。
③规律:三正三负,价可变。
Ⅰ.H正O 负,金正非负,前正后负。
Ⅱ.同种物质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NH4NO3)
Ⅲ.不同物质中的同种元素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Fe2O3和FeO)
④口诀
4、化合价与离子符号:
联系:数值和正负相同,位置不同。
区别:化合价中1不可省。
离子符号中1可省。
5、化学式书写:
①由化合价写化学式:最小公倍数法、十字交叉法②由化学式推化合价:设未知数
七、计算
1、化学式量: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的加和。
2、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之比。
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个数的乘积
化学式量×100%
3、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