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合集下载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权威标准
2021/3/7
精品课件
17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 ,是为了人造的,是人 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 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 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 的。”
2021/3/7
精品课件
胡适
18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 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2021/3/7
bA
C
a2+b2=c2
2021/3/7
精品课件
14
2 22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 事物一定程度、一定 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 映。
如:人们在几何学认识的 深化,从欧几里得的欧式 几何到非欧几何学 ; 右图:经典非欧几何图片
2021/3/7
精品课件
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
2021/3/7
精品课件
34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 服从真理。(物的尺度——合规律性)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 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 和发展。(人的尺度——合目的性)
2021/3/7
等补药的正确认识,他对补药的错误的迷信态度反而害了自己。
2021/3/7
精品课件
38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表现在: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 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 中被实现的状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 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真理。

【良心出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良心出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互相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

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

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

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

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 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 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 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真理与价值
目录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制约。
2.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3.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4.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 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 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 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 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 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 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 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正确, 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

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

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

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

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之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

这就是,对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

从词源学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

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

可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

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value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ofvalue)。

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

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

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的、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的广阔范围(例如道德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科学的价值)。

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中外哲学家很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即与价值密切相关。

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错,但仅仅因为某次提拔无门,或所谓的机遇没抓住,
就如同末日来临,一下子陷入迷失和沉沦,变得像换了
个人似的,放松、放纵自己,结果“病菌”乘虚而入,
与违法犯罪分子沆瀣一气,最终自我毁灭。
PPT文档演模板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树立和坚守正确的 价值观,放任个人利益、个人追求、个人抱负如 同野草般疯长蔓延,势必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导 致作风的漂浮和党性原则的丧失。
• 统一性:无论自然精神还是社会精神,他
们在一段时期内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都是正 确客观的。同时,社会精神和自然精神也相互
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和提高。
PPT文档演模板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案例:《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有鉴于 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子武器肯定会被运用, 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 我们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 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 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 手段。”
检讨需求此类“天价”商品的“另类
价值观”。
PPT文档演模板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2、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 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 的审美观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9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 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含义及功能

价值观的含义及功能

价值观的含义及功能展开全文1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

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评价,人不同于动物,动物只能被动适应环境,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而且还知道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设计自己,确定并实现奋斗目标。

这些都是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支配的。

价值观决定、调节、制约个性倾向中低层次的需要、动机、愿望等,它是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帅。

人的价值观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一旦确定则反过来影响调节人进一步的需求活动。

人们对各种事物,如学习、劳动、享受、贡献、成就等,在心目中存在主次之分,对这些事物的轻重排序和好坏排序构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及态度的基础。

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

从社会来讲,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

再加上传统的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便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

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研究概述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研究概述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研究概述摘要:顾客感知价值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占据消费主权,企业为了使顾客满意、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加强自身竞争优势而产生的。

顾客价值被认为是提高顾客忠诚度、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它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企业所重视。

本文总结了顾客感知价值的不同定义、特性、维度划分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顾客价值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顾客感知价值、特性、维度划分、驱动因素一、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porter( 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买方价值链”的概念,并指出企业为买方创造的价值如果要得到溢价的回报,它必须为买方所觉察,虽然porter 并没有明确给出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但为后人研究顾客感知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zaithaml(1988)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在获取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monroe( 1991)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比例”,认为”购买者的价值感知体现了对产品感知质量或感知利益与因支付而产生的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

感知利得是与使用特定产品相关的实体特性、服务特性和特定使用条件下可能的技术支持;感知利失包括所有与购买行为相关的获得成本、运输、安装、订货处理、维修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

anderson(1993)等人认为,对组织顾客而言,顾客感知价值是组织顾客在和供应商的市场交易中所获得的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服务和社会利益。

philip kotler( 1994)是从让渡价值角度来剖析顾客价值的。

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预期顾客评估一个供应品和认知值的所有价值与所有成本之差。

总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供应品中期望的一组经济、功能和心理利益组成的认知货币价值。

总顾客成本是在评估、获得、使用和抛弃该市场供应品时引起的一组顾客预计费用。

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

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是人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因此,价值理论也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理论。

目录编辑本段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用,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追求或价值追求为基本驱动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理论存在某种联系,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

由此可见,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1、价值概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价值理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远离尘世“经院哲学”,价值问题似乎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价值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在不断的权衡,某项工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等等都是价值学意义的。

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与人们的实际非常密切的字眼。

然而,在一般的概念中,价值总是被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或者经济学概念,远离人们的生活。

2、价值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

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

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普特南曾经讲过如此得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怀得”(尽管把它描述为“不关怀得”多了一些误导).然而,正如康德看到得,物理宇宙忽略得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讲是可能得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得“感官刺激”——意图得、价值得和指称得“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得事物.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尽管工具论否认这一点,然而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得价值系统. 不管你同意依然反对这段话之中得某些提法,然而其主旨估计大伙儿都会同意.这确实是,关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得.那么,毕竟什么是价值呢?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学讲,那个词得词根得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得到具有体力或勇猛.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但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得价格,或凝聚在商品中得一般得、无差不得人类劳动.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得哲学中,该术语得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得学讲即价值论(value 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进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得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得缘故而值得估价得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得、有用得、有兴趣得质.价值也是主体主观观赏得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得东西.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得、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得各种类型得规范推断得宽阔范围(例如道德得、政治得、审美得、宗教得、科学得价值).wWwc在有关道德哲学得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得行为或目标得特定方式之信念”.中外哲学家非常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中国古代得哲人在探讨人一辈子得理想和人得行为得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得关系进行得争论,即与价值紧密相关.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得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得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得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得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欢乐确实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在中世纪得神学家那儿,上帝是最高得价值,一切价值都应该建立在上帝意志得基础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得社会思潮,则把过理性得生活、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得尊严和权利视为崇高得价值.例如,休谟强调价值以人性和利己得同情心为基础;康德指出价值应该借助于他所谓得“绝对命令”建立在理性得基础上;边沁表明价值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得最大幸福.现代作家是怎么样定义价值概念得呢?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 kluckhohn)指出:价值是一个明晰得或隐含得概念,一个具有个人特色或群体特点得概念,一个妨碍从能够得到得模式、手段和行为目得中做出选择得合乎需要得东西之概念.社会学家福斯(d foss)把价值定义为:“关于对象、状况、行为和由它们——在考虑到它们是或应当是良好得、正确得范围内——组成得整体得等级信念.”威廉斯(r williams)在引用上述定义后,他本人表明价值是“合乎需要得事态得概念,那个概念在选择得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得标准,或者作为拟议得行为或实际得行为得正当理由”. 罗基奇(m rokeach)强调价值是“一种持久得信念”,即一种特定得行为模式(工具论得价值)或存在得目得状态(最终得价值),对个人或社会来讲比它得对立面或相反得东西更可取.在这方面,莫尔得概括也许比较全面.他讲,价值是每一个有目得得活动中必不可少得因素.它能够被看作是兴趣、需要、天然得或文化得期望、下意识得倾向得理性化.价值指导我们在目标设定、选择达到目标得手段、可能风险和不需要得结果中做出决定.正是我们得价值体系,决定了我们打算、行动、完成和悔恨得方式.尤其是,正是做出任何一类决定,不可幸免地与价值有关.康德意义上得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价值是有目得得行为得决定因素.因此,宁可认为,在人类生活中,自由意志(free will)以及价值对因果链得干预是必不可少得虚构,是人得特性和尊严得不可或缺得方面.以上见解尽管有见仁见智之不,然而它们都注意到价值既是一种心理信念,也是一种行动选择.或者讲,价值渗透在心理信念和行动选择之中.只是,这些见解大概只是关注价值涉及得主体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轻视乃至无视价值涉及得客体因素.在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同意得定义倒是察觉到了: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得关系得表现,在那个关系中,客体得属性借助于它们满足主体得需要得能力估价.由于社会得主体得需要是由社会产生得,对实在得各种物质现象和观念现象得评价作为社会上有意义得因素起作用,这使人能够让他自己在周围世界中自由地(在差不多认识得规律得基础上)取向,并在制造活动得过程中改变它.鉴于人得活动就其特点而言是目标取向得,因此也具有某种价值得属性. 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如此得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得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得主体之间产生得量得合宜.”“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得结果,是依照客体妨碍主体得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推断得结果.” 我觉得,这些看法是可取得.得确,价值是客体得属性和主体得需要之间得相依关系——客体没有某种现实得或潜在得有用属性,或者主体没有某种现实得或潜在得身心需要,价值都可不能应运而生.所以,这个地方得客体不光是指物质性得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得理念在内,如真、善、美之类得理念.有不计其数得价值分类方案.有得把终极得、理想得价值与世俗得、连忙操作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差不多需要得价值与奢侈要求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达到得状态(目得)得价值与追求得动态得(手段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自我取向得价值与群体取向得价值区分开来.有得把确信得(欲望)价值与否定得(厌恶)价值区分开来.有得则按内容或来源把价值分门不类:审美得、经济得、宗教得、政治得. 在这个地方,我们仅扼要地介绍几种比较常见得分类.马根瑙认为有两类价值:一个是描述一个人或一群人得实际行为得价值,另一个是规范得价值.前者能够统计地度量,它们揭示了人所做得和所要做得东西,被称为事实价值(de facto values).每一个事实价值促使我们询咨询:它事实上是否应当是价值;假如它是,我们对它得估价是否正确.那个推断预设了同意较高得一组价值,一组在我们得社会并非必定实现得价值,例如真理、荣誉、健康、幸存、幸福、自我实现、和平等等.正是这些价值得特点,被称为规范价值(normative values)或初始价值(primary values),因为它们在伦理学得每一个工作系统中都起作用. 他在另一处揭示出,事实价值和规范价值得差异大体是如此得:事实价值是具体得人在给定得时刻可观看得偏爱、评价和欲求;规范价值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进一步阐明得、人们应该给予价值得对象得等级.第二类范畴更难以确立,也许因为它是虚幻得,指示空类.事实价值既非正确亦非错误,而是观看事实,随时刻、地点不同而变化.规范价值使有效性得要求更深刻,具有劝讲性得力量和调节能力.用一个模糊得比喻,规范价值像自然定律——理想化得、崇高得和普适得.事实价值像观看——原始得、无处不在得和特别得.有人对价值采取三分法:内在价值、内含价值和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工具价值本身不是善得,只是就其作为某种目得得工具而言是善得.内在价值是作为目得,或其本身确实是善得.内含价值是我们把某物看作是可欲求得东西得基础. 舍勒从价值具有持久性(其内在得连续性越长者价值高)、不可分性(难以分割者价值高)、相对独立性(越少依靠其他价值者价值高)、满足得程度(使人满足程度大者价值高)、普遍性(越少依靠于特别自然机体得感情类型发生关系者价值高)得差不多属性动身,把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感受价值、生命力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假如讲以上分类要紧着眼于价值得质得层次性和价值系统得结构性得话,那么牧口常三郎得分类则是从价值得组成要素入手得.在他看来,价值得要素是美、丑、得、失、善、恶.美得价值是一种可感得易变得价值,是人通过五官而感受到得.得得价值是每个个人与能使保持和进展其生存得客体之间得一种关系状态.善得价值表达了对每个个人自愿得、对由许多个人构成得集体有贡献得行为得评价.有意思得是,洛伦斯从语源或字面本身对价值得类不做出界定.他表示,按照通常得用法,values被看作是抽象得渴望:如此得目标既不能完满地定义,也不能完全达到,然而它们能够作为一种理想.按照狭义得用法,values被视为一种潜在得能够达到得状态、目标.正如在社会偏爱和社会事务中所反映得那样,我们把value归之于worth(价值、价格).value-laden(价值负荷得、负荷价值得)内涵着,分析、决定或行为都受个人得或机构得倾向、偏见得妨碍,同时分析、决定或行为能够妨碍人得价值状况——人得机会、地位、健康、幸福或抱负. 马根瑙也提出,把价值定义为人得需要得满足得量度,尽管抓准了意义(meaning)得要紧核心,然而它不适合于描绘与价值一词联系在一起得意义(significance)得边缘.它把往往称之为worth(价值、价格)得东西撇在一边,这一特征与其讲依靠所达到得中意,还不如讲依靠在获得value(价值)对象时遇到得困难.它要紧不记得了明显得、未反映得有用性要素,从而低估了像我们呼吸得空气如此得事物得value.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咨询题:价值得基础或源泉何在?一些人认为我们赖以生活得价值是天生得.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得人类得古老价值,以及后来得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基本上人类本性固有得,是人得生物性质得一部分,是本能得而非后天获得得. 另一些人同意了价值实际上是我们必须习得得绝对命令(absolute edicts).这些人都渴望,我们将健全地行动,但是我们将不怀疑我们如何行动.因为他们相信不存在合理性得价值得依照,担心诉诸逻辑只能首先导致不虔诚,接着导致享乐主义.布罗诺乌斯基不同意如此得观点.他讲,像责任概念,我们未随它诞生,也没有因命令而同意它,人得天生得感受和所受得教育都参与到阐明它得过程之中,它是从自己得经验和他人得经验中成长起来得. 菲舍尔却认为,价值得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得限度,对开明得理性得求助不再关心我们时,那么思维得对位型式即情感能够关心.情感是通过我们得感受释放得,它关心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个地方提及得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得价值,只能通过感受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得价值. 何秀煌得看法同样基于情感讲:价值得最后基础在于人类得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得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得祈愿.这些全然上是人类感情衍化生成得,是人类在文化中建立起来得“愿然”事物.价值不建立在实然之上,不建立在应然之上,而建立在愿然之上.也许普尔得分析是比较全面得:价值典型地包含办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这三要素是认知得、感情得和意志得(cognitive,affective and volitional)要素,它们看起来是在所谓得“道德迷宫”中做道德决定得基础.例如,通过考虑世界和人得本性,能够辨认某些道德真理,或者合理性得人通过直觉都明白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道德一般与情感相关,因为道德是品味(taste)或个人偏好,表达主体得情绪并感染和劝服他人,它专门与欢乐情绪有关.通过发挥意志制造意义和规定,在选择中制造我们自己得道德,规定我们应该做得东西.受到重视得信念有时作为意向(dispositions)或承诺(commitments)被提及. 以上各家基本上从人得内心,或广而言之从人性中查找价值得来源.只是,也有人把目光转向外部,探讨价值得根源.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他讲,关于现代人来讲,我们也发觉新得自然概念和价值得源泉——什么是事物中得善.上帝之善在人得劳动果实中被复制.自然中或上帝眼中得价值变成人眼中得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通过人得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得长期进化得斗争之中.价值得基础或源泉得内在论(包括先天讲、本能讲、理性讲、情感讲、意志讲等)和外在论(劳动讲、进化讲等)均有各自得理由,这些讲法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得道理.咨询题在于,针对不同得价值信条和规范探寻其源泉,其侧重点确信有所不同.此外,对先天讲和本能讲最好做进化论得理解.也确实是讲,关于个体而言,某些价值得源泉乍看起来是先验得或固有得,然而关于种族而言,它们则是人类漫长进化得结果在神经系统乃至在基因中得积淀.杜威就价值发表了如下看法:(1)“价值”和“好”一样,是无法下定义得.就它们之为无意义而言,好、价值、美差不多能够交换使用.(2)凡是被人自动所欲求得都有价值.对甲得任何兴趣,都增添了甲得价值.(3)价值是感受和情绪得直截了当表现,它并不是伦理学上得,而毋宁是心理学上得,乃至修辞学上得或文法上得情况.(4)价值带有劝说或讲服得性格. 由此能够看到,价值有诸多特性.在这个地方,我想依照他人得论述和我自己得考虑,尽可能概括一下价值得特性.价值得抽象性讲得是,价值是抽象得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得思想,支配人得行动.洛伦斯讲,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幸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得理想价值.作为最小限度得是个人得心理建构(例如对自由得渴望);假如社会成员共同赞成得话,价值也能够作为社会建构(在伦理上认可自由、在政治上拥护自由、在法律上保证自由)逐渐被采纳.价值/评价(values/valuing)关系是鸡/蛋得关系,价值能够起评价标准得作用.价值得奥妙性讲得是,价值是一个深奥得、微妙得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诚如布罗诺乌斯基所讲:价值概念是极为深奥得和困难得,因为它要同时做两件事:它要使人加入社会,它还要为他们保持自由,使他们成为单个得人. “所有得价值基本上微妙得,有关科学得价值亦是如此.价值不是行为得机械法则,也不是美德得蓝图.价值是把社会中得一些行为模式聚拢在一起得概念.”价值得整体性讲得是,像迪昂得理论整体论和爱因斯坦得意义整体论所言一样,诸多价值得集合或系统形成整体.其中得每一个价值并非自给自足,无法独立于整体.若使其一脱离整体,它便失去意义.马根瑙讲得不错:价值不是自足得,孤立得价值像孤立得事实一样是无意义得.价值得两种极端解释——价值作为与人得行为无关得理想和价值作为在人得行为中观看到得事实偏爱——基本上无结果得,因为它们未注意价值与给它们以意义得逻辑背景得关系.价值是从像命令那样得规范性命题——能够称之为格言、或戒律、或规范——获得意义得,在其中格言构成和稳定价值:它们是支持价值和防止价值跌入无意义得媒介,正如理论支持有意义得事实一样.价值得虚潜性讲得是,价值是虚存得,而不是实存得;是潜在得,不是显在得.要使它从前者转化为后者,就要求主体和客体必须相互作用或发生关系.这与微观物理学中得差不多粒子从虚到实、从潜到显得转化有些相似.布龙迪齐在区分价值和价值对象(value objects)时讲,价值只是潜能,具有非实在得性质.所谓非实在性是指价值不像延展性、形状和其他第一性和第二性得质一样构成事物得部分.价值具有两极性和等级顺序,从好到坏而排列. 李凯尔特也认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得,自然现象与价值没有联系.我们不能讲价值实际上存在或不存在,而只能讲它们是有意义得依然无意义得.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得实在,也不是心理得实在.价值得实质在于它得有效性,而不在于它得实际得事实性.然而,价值是与实在联系着得:它能够附着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变为财宝;它能够与主体得活动相联系,并由此使主体得活动变成评价.价值得客观性讲得是,价值尽管抽象而玄虚,具有非常强得主观性(例如有人就径直宣称:“价值推断总得来讲是主观偏爱得非理性行为” ),然而怎么说依然有客观得因素在内.内格尔讲:“价值表达着客观得意愿.” 普特南指出,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得,如理论评价中得融贯性、简单性等.它们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得人得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所适用得那些事物得属性.至少这些词项具有某种客观得用法,即某种客观得正当性条件.价值得可变性讲得是价值得非永恒性和非绝对性.价值随人、时代、环境得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劳永逸得.价值能够被制造,也能自然地或人为地消亡,是相对得而非绝对得.只是,价值系统一旦确立并被世人同意,它也具有相当得稳定性和惰性,除非受到强烈而持久得冲击,否则可不能轻易改变.最后谈一下价值推断咨询题.亨佩尔指出,有两种价值推断:其一是相对得或工具论得价值推断(relative or instrumental judgment of value),其二是绝对得价值推断(categorical judgment of value).相对价值推断能够表述为,m关于达到目标g是好得或恰当得.这等于宣称,在目前得条件下,行为m得过程确信或可能导致获得g,或者行为m得失败确信或可能得不到g.换句话讲,工具论得价值推断主张,m是获得目得或目标g得充分手段或必要手段.这种推断描述了一种普适得或者或然得手段-目得关系,它全然没有包含道德论述得术语——诸如“好”、“更好”、“应当”——因而是能够进行科学检验得经验主张.绝对价值推断则要就目标本身做出价值推断:它是否应该被追求?或者它是否是达到可供选择得目标中更好得一个?这种推断用来传达对某类行为得赞同或反对,或传达对该价值推断所表达得行为标准承担义务.由于它缺乏描述得经验意义,因而不能经受科学得检验和确认或否证(confirmation or disconfirmation),因为它没有表达一种断言,而宁可讲表达得是行为准则或规范. 斯金纳(b f skinner)干脆宣称,我们文化得幸存是终极得价值,相关于这种价值而言,所有其他价值(例如自由)只是工具主义得东西.假如讲亨佩尔和斯金纳得看法基于手段、目标二分法得话,斯克里文关于价值推断(value judgment)得四种类型则是从性质上界定得.一是价基础值主张(value-base claims),也称初始价值主张(primary value claim)、前价值主张(pre-value claim)或原始价值主张(proto-value claim).其范例是断言“i value x”(我重视x或我认为x有价值),它能够被看作等价于“i favor/ prefer/ endorse/ like x”(我偏爱/宁愿选择/赞同/喜爱x).这类价值主张不必是第一人称,也能够是第三人称(单数或复数).它总是被视为科学得合理部分.二是市场价值主张(market-value claims).当人们扩大价值所归属得群时,或者是当人们谈论事物得市场价值时,这类价值主张就产生了.市场价值是一个“社会事实”,能够借助量得术语来描述——这是典型得,但并非是必要得.三是实际价值主张(real-value claims).事物得实际价值或它得“真实得”价值(“truth” value)常常意味与市场价值截然不同得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绝对得”价值(“absolute” value).诸如生命、健康、中意、金钞票(它能够变为其他有用得好处)、稳定性、耐久性、有用性等真实价值,像爱好和市场价值一样,它决不是短暂得、主观得,而是可触知得、持久得、有用得、多功能得——这并不意味着它总是容易衡量.四是受重视得表述行为主张(valued-performance claims).前三类能够通过审查内容来分类,然而最后一类只有通过与境和内容才能识不.这些主张称为准实际价值主张(quasi-real-value claims),因为它们是在特定得与境中处理得,是提供了真实价值主张得所有方面.然而,它们固有地“只是描述得”.参考文献h putnam, beyond the fact/value dichotomy a i tauber ed, science and the quest for realit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pp 363~369例如,哈特曼认为,价值科学本来是科学得情况,具有精确得和周密得知识,其对象是价值.在这方面,像其他任何科学一样,价值科学具有它得公理、定义、演绎法则以及测量和计算;然而,被测量得东西是价值,被计算得东西是情况得价值内容.因此,价值科学像自然科学一样潜在地是精确得、周密得和强有力得;然而,自然科学得精确和周密是定量得,而价值科学得精确和周密是定性得.自然科学度量空时存在,而价值科学度量意义.得确,价值科学将像自然科学一样改变世界.它得结果将是人类盼望得丰裕得生活,倘若我们没有失败得话.参见r s hartman, the science of value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13~37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4, 156h mohr, structure &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 14i frolov,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st values “social science today” editorial board, science as a subject of study, moscow: nauka publishers, 1987, pp 234~257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7~8页. 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4~155h margenau, ethics and science the search for absolute values: harmony among the science, volume ii, new york: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foundation press, 1977h margenau,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value theory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38~51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比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50~1051页.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20页.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马俊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1页. 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2~13h margenau,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value theory a h maslow ed, new knowledge in human valu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9, pp 38~51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吕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99~100页.j bronowski,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new york: julian messner inc, 1956, p 68e p fischer, beauty and beast, the aesthetic moment in science, plenum trade, new york and london, 1999, p 179何秀煌:科学理论与科学传统,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0卷(1988),第1期,第8~15页.m pool, beliefs and values in science education,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5, 18~19r n proctor, value-free science is? purity and power in modern knowle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24李日章编译:《科技与人文得护法——杜威》,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1版,第75~76页.w w lowrance, modern science and human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155h mohr, structure &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verlay, 1977, lecture 14j bronowski, the values of science a sense of the futur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77, pp 211~220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第1版,第323~377页.李醒民:《爱因斯坦》,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1版,第183~195页.h margenau, open vista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236~237 马根瑙接着咨询道:我们从那儿得到这些格言呢?他得回答是:在我们得文化中,它们显然来自《圣经》中得十戒、黄金法则和受自然物启发而得到得道德训诫.也确实是讲,它们大部分来自宗教,也来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1: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产⽣和发展p4-13:(⼀)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阶级实践基础(⼆)马克思继承和创新(三)实践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命性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鲜明的政治⽴场(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崇⾼的社会理想四、⾃觉学习和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动的指南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1.1: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1)哲学的产⽣&意义——通过劳动分离⼈&⾃然;两⼤现象(物质&精神);两⼤活动(认识&改造世界)2)其他思潮&马恩诞⽣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静⽌)6)马哲的解答(⼆)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特性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2)意识&物质(作⽤&反作⽤);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三)世界的物质统⼀性:p321)运动&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的具体形式3)实践是⼈的存在⽅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活的本质p371)把握两⼤⽅⾯实践分化&统⼀⼈&⾃然;⼈类社会的基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2)社会⽣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客观性p40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然&社会规律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不依赖与⼈的意识,意识受规律⽀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意识的能动作⽤——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41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p42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2)发挥能动的注意点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的趋势&⼈民的愿望§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p441)联系的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2)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事物的永恒发展p451)发展是上升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2)发展是⼀个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的⼴延性的交替3)⼈类社会发展⼆、对⽴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的内容&永恒发展的动⼒(⼀)⽭盾的统⼀性&⽃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p47 1)同⼀性和⽃争性2)相互联系&作⽤&性质3)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4)⽃争性…………………………..5)和谐是⽭盾的特殊形式(⼆)⽭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盾,(⾮)根本⽭盾,主次要⽅⾯;辩证统⼀(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度的概念;质量辩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2)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周期)前进⾏&曲折性的统⼀§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p53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唯物辩证法是伟⼤的⼯具p54⼆、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辩证思维⽅法p57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现代科学思维⽅法p60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认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p641)实践的定义2)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主客体的相互作⽤(⼆)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p65表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理论是认识的⾼级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7(⼆)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p67辩证——认识论能动反映的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周期)(⼀)从实践到认识p6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从认识到实践p711)第⼆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2)飞跃的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p72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限性;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造成反复性&⽆限性的原因主观&客观,认识&实践的统⼀是具体的、历史的§2.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p73客观性的原因;形式的主观性;⼀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个)(有差别,不都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1)绝对性的含义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3)辩证统⼀(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4)阐发:⼈的认识能⼒、思维能⼒的⾄上性(⽆限绝对)&⾮⾄上性辩证统⼀(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是否符合)p77 1)对⽴统⼀(互相转化)2)真理发展的规律——相⽐较⽽存在,相⽃争⽽发展⼆、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p781)实践检验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指导⾮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p791)确定性(唯⼀性)2)不确定性(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价值及其特性p801)实践的真理&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是⼆者的统⼀)2)价值的定义3)价值的特性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正确的价值观p84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2)价值观3)当代中国(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p85§3.3:认识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p87⼆、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p89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第三章⼈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两种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社会存在定义2)社会物质⽣活条件中,⽣产⽅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3)社会意识定义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p97政治法律思想(核⼼、主导)、道德、艺术、宗教5)辩证统⼀(+社会意识的依赖性)p986)社会意识的独⽴性p99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p1008)“划分”与“归结”⼆、⽣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p101(⼀)⽣产⼒&⽣产关系p1011)⽣产⼒定义2)⽣产⼒基本要素(+科学技术)p101-102劳动者highlight p1023)⽣产关系p102⼴义、狭义⽣产资料所有制p103⽣产关系是⽣产中⼈与⼈的关系,不是物,“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的形式,不是物,是⽣产关系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p103(⼆)⽣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p104⽣产⼒+⽣产关系=社会⽣产⽅式1)相互关系⽣产⼒决定⽣产关系(2 aspects)p104⽣产关系反作⽤(2情形)2)相互作⽤(⽭盾运动)3)⽭盾运动的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4)国体与政体p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p108决定和反作⽤相互作⽤与⽭盾运动⽭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p110经济形态、政治、意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性和多样性:p110-1111)整体统⼀性:五种社会形态2)局部多样性3)统⼀、多样辩证统⼀(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p1111)必然性:社会基本⽭盾运动(规律性)的结果(⽣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p112(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社会基本⽭盾(两个)p114(⼆)社会基本⽭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14-115根本动⼒的表现⼆、阶级⽃争和社会⾰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阶级&阶级⽃争是发展到⼀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p117 1)阶级的定义2)阶级⽃争的定义(⼆)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p1181)阶级⽃争表现基本⽭盾2)阶级⽃争作⽤的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3)阶级⽃争的历史性、局限&⽆产阶级(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法p119(四)社会⾰命的实质与根源p120(五)⾰命对社会发展的巨⼤作⽤p121改良作为⾰命的补充⼿段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21)改⾰的定义&其与⾰命区别2)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是⼀场伟⼤的改⾰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3(⼀)科学技术⾰命是推动经济将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p124⽣产⽅式、⽣活⽅式、思维⽅式的影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的社会作⽤具有两重性p1261)积极作⽤2)消极作⽤3)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3.3:⼈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p128(⼆)现实的⼈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9 1)现实的⼈2)劳动是基本的⼈的活动3)⼈的现实本质——⼈是社会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个⼈&群体(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1)⽴⾜整体2)历史必然3)⼈与历史不同层次(四)⼈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p1311)⼈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产的劳动群众&知识分⼦)⼈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民=主体的表现(见p131)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民群众是社会变⾰的决定⼒量5)创造历史受⼀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观点的内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为本)⼆、个⼈在社会历史中的作⽤(⼀)普通个⼈与历史⼈物p134(⼆)历史⼈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p134杰出⼈物、反⾯⼈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中理解个⼈的历史作⽤p135出现必然,作⽤偶然正or反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物必须坚持科学⽅法p135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则也是联系(历史背景)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眼光分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p140(⼆)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141⽣产者与⽣产资料分离——⼟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p143利⽤劳动者&农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p1441)⾃然经济的对⽴物2)历史条件:社会分⼯&⽣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商品的⼆因素&劳动的⼆重性p145 1)商品⼆因素的定义(使⽤价值、交换价值、价值)2)⼆因素对⽴统⼀3)劳动⼆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4)⼆重性对⽴统⼀(三)价值量的决定p1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产率的影响简单、复杂劳动的影响(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p148货币产⽣的阶段基本职能分化为两极,基本⽭盾没有解决(五)价值规律及其作⽤p148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表现3)消极作⽤(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盾p1501)定义2)为何称为基本⽭盾3)资本主义基本⽭盾(私⼈占有vs.⽣产社会化):被取代的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奠基剩余价值揭⽰商品经济⼀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界定⽣产性劳动(新⽼界定及原因)2)科技、管理⼈员的劳动(总⼯⼈)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创造是分配的基础&前提但分配⾸先由⽣产资料所有制决定§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5(⼆)劳动⼒商品的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1)劳动⼒的价值&使⽤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因为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3)购买的是劳动⼒⽽⾮劳动⼆、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p156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范畴)3)联系&区别(⼆)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1)历史上不同的剥削制度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作⽤p158 1)剩余价值来源(⽣产过程)及资本主义⽣产过程2)⽣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点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产过程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社会关系5)不变、可变资本(⽣产资料、劳动⼒)6)剩余价值的本源&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产的两种基本⽅法p160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科技因素(三)资本积累p1631)资本积累定义2)再⽣产——⽬的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4)失业现象根源:有机构成定义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盾——⽣产资料私有制&⽣产的社会性)(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产p166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2)循环条件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的因素4)社会总资本的再⽣产&流通两⼤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社会在⽣产条件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五)⼯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0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及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盾p170⽭盾的内容&三个表现⽭盾的尖锐化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1)危机与相对过剩2)危机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基本⽭盾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的⽭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产的周期§4.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职责p173对内、对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的进步&本质的剥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进步性&局限性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9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1:从⾃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由竞争到垄断:(⼀)⽣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p1841)⽣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然的垄断2)垄断定义3)产⽣垄断的原因4)垄断组织形式(⼆)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1851)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及竞争形式2)垄断竞争的特点(三)⾦融资本与⾦融寡头p186(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2)垄断利润的来源3)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垄断⾼价、垄断低价4)垄断价格的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p1881)定义2)发展阶段3)产⽣原因(⾮偶然)4)形式5)国家垄断的积极作⽤6)局限性(⼆)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1921)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国家)⾃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的输出内容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国)4)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5)经济组织6)影响&局限(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五个基本特征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196⽣产全球化(国际分⼯、⽣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产、全球化⽣产体系的形成和建⽴)贸易全球化;⾦融全球化;企业⽣产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8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的发展——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各国经济体制的变⾰(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198§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p200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p201(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p202资本家地位&作⽤;⾼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03(五)政治制度的变化p203-20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本质:(⼀)新变化的原因:p204科学技术;⼯⼈⽃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206§5.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p2071)巨⼤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资本主义⽣产⽅式范围内不能消除3)结论:资本主义⽣产⽅式——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原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原因。

会计考研政治之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

会计考研政治之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

会计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相信还有很多的考研学生们,对考研政治中的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这方面知识还有迷惑,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重点,为此,小编编辑了一篇关于会计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相关文章。

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价值及其内涵1.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

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资金的时间价值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资金的时间价值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资金的时间价值定义和产生的原因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

也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专家给出的定义: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要节省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不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则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一单位的货币可供消费,作为弥补延迟消费的贴水。

更简单的说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资金的增值特性。

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

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

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第二,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

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第三,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马原自己整理版

马原自己整理版

绪论1.定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多选/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1)《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2)《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资本论》系统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4)《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工人的伟大创举,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4.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物质与意识(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档案的价值

档案的价值

舍勒的价值等级序列与档案价值的高低
价值等级序列 是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来的关于价值高低判断的理论,指各种 价值之间高低关系的序列,可用于我们判断档案价值的参考。
舍勒在《伦理学中 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中提出:价值是有实质内容 和客观性的(这符合我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对价值可以从各种观点进行划分 ,各类价值之间可以根据 其 高 低 而 确定其等级。判定一类价值高低的普遍性标 准是:
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影响
档案价值的实现, 受到一定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档案在日常存放的静态中, 其价值处于潜在阶段, 只有在人们利用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档案的价值, 并校正和 提高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
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和档案管理政策, 对于档案利用的需要和可能提供利 用的程度, 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社会进步程度愈高, 愈能为档案的开放利用提供更 多的条件, 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
第二节 档案价值的具体形态
一、档案的历时性价值
(一)档案的历史价值 1.档案是认识历史的依据 2.档案是研究历史的基础
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 是就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 的, 是指某一 (或一部分 )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 (特定 )意义或作用。档案的 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 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 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 是以保存 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
○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形态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 ○审美价值 ○经济价值 ○政治价值 ○教育价值
第一节 档案价值的特性
一、价值的概念
所谓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 义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 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 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概述

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概述
可见,自由的法律含义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 范的统一。
在法律上,自由首先意味着主体可以自主地选择 和实施一定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又必须与法 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相一致。
一、自由的含义
法律自由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 首先,法律自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 其次,法律对自由的规定是通过公民权利
能援用现存法律之外的标准作为判案的依据。 第三,法官必须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 第四,在评判的方式上,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
都应使各方当事人都有平等地陈述案情、发表意 见、主张权利和答辩指控的机会。
三、法律正义
第五,司法的中立性。即法官不受当事人以及他们的律师 的意见的支配,也不受公众意见的支配,更不能成为立法 机关、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附庸。
(二)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与负价值
法律的正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的实际效应 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一致的情况。
法律的无价值是法律对主体不产生效应。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与社会实际状 脱节,没有实现的可能。第二,法律之间 不协调,使有些法律不能实现。第三,有 些法律没有得到切实实施而无价值。
法律的负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实际效应与 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相反的情况。
(2)交换正义。交换正义是在商品交换中形成 的正义原则,经法律化后成为法律正义的一种。
(3)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指司法的程序正义 和审判的程序正义。
三、法律正义
程序正义实质上是司法程序的公正合理性,即有 一套保证结果公正的程序。其要求是:
第一,法律被平等地适用,不能有例外。 第二,现存法律是法官适用的唯一依据,法官不
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有着不同的正义观,其中统治阶级的正义观占据 着主导地位。(2)正义都是具体的,受到一定 经济基础的制约,并最终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 (3)正义是历史的产物,不存在永恒的正义。

马原 人的价值

马原 人的价值

马原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本源和存在形式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乎到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的本源在于人的劳动和创造活动。

人通过劳动和创造,改变着自然界和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的价值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形式之中。

人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的价值的社会属性人的价值是社会属性的。

人是社会存在的个体,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反映。

人的价值是社会评价的基础,也是人们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的重要来源。

人的价值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人的价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剥削制度下,人的价值常常被剥夺、压迫和忽视。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和尊重。

人的价值的个体属性人的价值是个体属性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社会角色和地位上,还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上。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并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人的价值的发展和提高人的价值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

人的价值的提高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的条件的配合。

个体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素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社会应该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人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只有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尊重。

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增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结语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从人的劳动和创造出发,人的价值体现了社会属性和个体属性的统一,需要社会的关心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拼搏。

只有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体现。

公允价值-专业文档!

公允价值-专业文档!

公允价值【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

针对这一修改,本文拟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剖析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特点,并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对其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进行阐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次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把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

新准则规定了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之无甚差别,都强调了公平交易。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彼此熟悉情况,交易金额公平,是双方一致同意的。

在强迫的交易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金额不能算作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

(三)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或不活跃的市场中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特性公允价值是客观且动态的计量属性体系,具体表现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从产出的角度强调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量,从而使会计信息更为相关、可靠。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性:(一)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是可以假设的形成公允价值的交易和交易双方并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交易及交易双方,而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交易和交易双方。

这样,公允价值就可以被看作是“最可能”的交易价格;而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在交易真实发生时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

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

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

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

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之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

这就是,对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

从词源学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

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

可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

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value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ofvalue)。

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

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

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的、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的广阔范围(例如道德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科学的价值)。

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中外哲学家很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

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即与价值密切相关。

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

在中世纪的神学家那里,上帝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都应该建立在上帝意志的基础上。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则把过理性的生活、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的尊严和权利视为崇高的价值。

例如,休谟强调价值以人性和利己的同情心为基础;康德指出价值应该借助于他所谓的“绝对命令”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边沁表明价值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现代作家是怎样定义价值概念的呢?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luckhohn)指出:价值是一个明晰的或隐含的概念,一个具有个人特色或群体特点的概念,一个影响从可以得到的模式、手段和行为目的中做出选择的合乎需要的东西之概念。

社会学家福斯(D.Foss)把价值定义为:“关于对象、状况、行为和由它们——在考虑到它们是或应当是良好的、正确的范围内——组成的整体的等级信念。

”威廉斯(R.Williams)在引用上述定义后,他本人表明价值是“合乎需要的事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挑选的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的标准,或者作为拟议的行为或实际的行为的正当理由”。

罗基奇(M.Rokeach)强调价值是“一种持久的信念”,即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工具论的价值)或存在的目的状态(最终的价值),对个人或社会来说比它的对立面或相反的东西更可取。

在这方面,莫尔的概括也许比较全面。

他说,价值是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能够被看作是兴趣、需要、天然的或文化的期望、下意识的倾向的理性化。

价值指导我们在目标设定、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估计风险和不需要的结果中做出决定。

正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决定了我们计划、行动、完成和悔恨的方式。

尤其是,正是做出任何一类决定,不可避免地与价值有关。

康德意义上的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价值是有目的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因此,宁可认为,在人类生活中,自由意志(freewill)以及价值对因果链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虚构,是人的特性和尊严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以上见解虽然有见仁见智之别,但是它们都注意到价值既是一种心理信念,也是一种行动选择。

或者说,价值渗透在心理信念和行动选择之中。

不过,这些见解似乎只是关注价值涉及的主体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轻视乃至无视价值涉及的客体因素。

在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接受的定义倒是察觉到了: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这个关系中,客体的属性借助于它们满足主体的需要的能力估价。

由于社会的主体的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对实在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观念现象的评价作为社会上有意义的因素起作用,这使人能够让他自己在周围世界中自由地(在已经认识的规律的基础上)取向,并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改变它。

鉴于人的活动就其特点而言是目标取向的,因此也具有某种价值的属性。

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的主体之间产生的量的合宜。

”“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的结果,是根据客体影响主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判断的结果。

”我觉得,这些看法是可取的。

的确,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相依关系——客体没有某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有用属性,或者主体没有某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身心需要,价值都不会应运而生。

当然,这里的客体不光是指物质性的实体,也包括精神性的理念在内,如真、善、美之类的理念。

有不计其数的价值分类方案。

有的把终极的、理想的价值与世俗的、立刻操作的价值区分开来。

有的把基本需要的价值与奢侈要求的价值区分开来。

有的把达到的状态(目的)的价值与追求的动态的(手段的)价值区分开来。

有的把自我取向的价值与群体取向的价值区分开来。

有的把肯定的(欲望)价值与否定的(厌恶)价值区分开来。

有的则按内容或来源把价值分门别类:审美的、经济的、宗教的、政治的。

在这里,我们仅扼要地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分类。

马根瑙认为有两类价值:一个是描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实际行为的价值,另一个是规范的价值。

前者能够统计地度量,它们揭示了人所做的和所要做的东西,被称为事实价值(defactovalues)。

每一个事实价值促使我们询问:它事实上是否应当是价值;如果它是,我们对它的估价是否正确。

这个判断预设了接受较高的一组价值,一组在我们的社会并非必然实现的价值,例如真理、荣誉、健康、幸存、幸福、自我实现、和平等等。

正是这些价值的特点,被称为规范价值(normativevalues)或初始价值(primaryvalues),因为它们在伦理学的每一个工作系统中都起作用。

他在另一处揭示出,事实价值和规范价值的差异大体是这样的:事实价值是具体的人在给定的时间可观察的偏爱、评价和欲求;规范价值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进一步阐明的、人们应该给予价值的对象的等级。

第二类范畴更难以确立,也许因为它是虚幻的,指示空类。

事实价值既非正确亦非错误,而是观察事实,随时间、地点不同而变化。

规范价值使有效性的要求更深刻,具有劝说性的力量和调节能力。

用一个模糊的比喻,规范价值像自然定律——理想化的、崇高的和普适的。

事实价值像观察——原始的、无处不在的和特殊的。

有人对价值采取三分法:内在价值、内含价值和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

工具价值本身不是善的,只是就其作为某种目的的工具而言是善的。

内在价值是作为目的,或其本身就是善的。

内含价值是我们把某物看作是可欲求的东西的基础。

舍勒从价值具有持久性(其内在的延续性越长者价值高)、不可分性(难以分割者价值高)、相对独立性(越少依赖其他价值者价值高)、满足的程度(使人满足程度大者价值高)、普遍性(越少依赖于特殊自然机体的感情类型发生关系者价值高)的基本属性出发,把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层次:感觉价值、生命力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

如果说以上分类主要着眼于价值的质的层次性和价值系统的结构性的话,那么牧口常三郎的分类则是从价值的组成要素入手的。

在他看来,价值的要素是美、丑、得、失、善、恶。

美的价值是一种可感的易变的价值,是人通过五官而感受到的。

得的价值是每个个人与能使保持和发展其生存的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

善的价值表达了对每个个人自愿的、对由许多个人构成的集体有贡献的行为的评价。

有意思的是,洛伦斯从语源或字面本身对价值的类别做出界定。

他表示,按照通常的用法,values被看作是抽象的渴望:这样的目标既不能完满地定义,也不能完全达到,但是它们能够作为一种理想。

按照狭义的用法,values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可以达到的状态、目标。

正如在社会偏爱和社会事务中所反映的那样,我们把value归之于worth(价值、价格)。

value-laden(价值负荷的、负荷价值的)内涵着,分析、决定或行为都受个人的或机构的倾向、偏见的影响,并且分析、决定或行为可以影响人的价值状况——人的机会、地位、健康、幸福或抱负。

马根瑙也提出,把价值定义为人的需要的满足的量度,虽然抓准了意义(meaning)的主要核心,但是它不适合于描绘与价值一词联系在一起的意义(significance)的边缘。

它把往往称之为worth(价值、价格)的东西撇在一边,这一特征与其说依赖所达到的满意,还不如说依赖在获得value(价值)对象时遇到的困难。

它主要忘记了明显的、未反映的有用性要素,从而低估了像我们呼吸的空气这样的事物的value。

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问题:价值的基础或源泉何在?一些人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

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另一些人接受了价值实际上是我们必须习得的绝对命令(absoluteedicts)。

这些人都渴望,我们将健全地行动,可是我们将不怀疑我们如何行动。

因为他们相信不存在合理性的价值的根据,担心诉诸逻辑只能首先导致不虔诚,接着导致享乐主义。

布罗诺乌斯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他说,像责任概念,我们未随它诞生,也没有因命令而接受它,人的天生的感觉和所受的教育都参与到阐明它的过程之中,它是从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中成长起来的。

菲舍尔却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

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

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何秀煌的看法同样基于情感说: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这些根本上是人类感情衍化生成的,是人类在文化中建立起来的“愿然”事物。

价值不建立在实然之上,不建立在应然之上,而建立在愿然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