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

从故宫馆藏看清康熙瓷器的款识及底部特征--青花篇清代康熙朝,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龙纹瓶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青花团花纹摇铃尊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

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清代前期(约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代表了明代后期青花瓷制作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并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风格。

以下是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1.配方和釉料:清代前期青花瓷的胎质以白色(以青色为主)的高岭土为主,掺有少量石英和长石。

青花瓷的釉料主要是富含铁质的无铅釉,烧制后呈现出透明的蓝色。

2.青花瓷的图案和装饰: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中最常见的是花卉、动物和景物的图案。

花卉图案包括莲花、牡丹和菊花等,动物图案则以鸟类和虫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鱼、龙等。

景物图案则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主题。

绘画技法上,清代前期的青花瓷采用的是细描细细的风格,人物主要以线条表现,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

3.青花瓷的色彩和纹饰:清代前期的青花瓷以蓝色为主色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的蓝色逐渐变得淡薄,有时呈现出灰色或绿色调。

纹饰方面,清代前期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简洁,多采用线性纹饰和单色描绘。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波浪纹、花卉纹、双鱼纹和缠枝纹等。

4.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清代前期青花瓷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包括瓶、罐、盘、碗、盏和瓶等。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器形制丰富,既有继承明代的传统样式,又有一些创新的独特形状。

其中,康熙时期的瓶形瓷器以颈部收窄、腹部庄重、胫部向外扩张的形态为特征,被称为“折枝瓶”。

5.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清代前期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瓷器坯体烧制均匀致密,釉面光滑透明,青花图案清晰可见。

此外,青花瓷的胎体和釉色相统一,质地较细腻,易于使用和保存。

清代前期的青花瓷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术。

它代表了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高峰,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喜爱和赞赏,同时也对世界瓷器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

怎么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

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

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

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

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

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

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

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

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

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

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

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

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

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

历代青花瓷器特点图文详解,极其珍贵,看完果断收藏了唐青花的特征:1、青料:色泽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有凸凹感,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似从中东地区进口。

2、纹饰:一类为我国传统图案,如如意云、花蜂、洛阳花等;另一类为几何图形,以菱形为多见,中间多夹以散叶纹,具有阿拉伯图案风格,应为外销瓷。

总之,用点彩组成图案和实笔绘画,是唐青花纹饰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胎釉:胎质较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不好。

釉质不细,白中泛黄,胎釉之间施一层明显的化妆土。

4、造型:完整器均为小件,有三足鍑、碗、罐、盖、枕、盘、壶、炉等,应为唐代典型器型,其中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璧形或玉环形底足;壶则身浑圆,短嘴。

5、工艺:(1)薄釉重彩;(2)在化妆土上绘画;(3)胎质较粗,气孔较多,吸水率较高;(4)生烧;(5)部分为釉上青花。

宋青花瓷的特征:1、宋青花瓷一般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少数为胎质细腻的白色瓷胎。

釉面呈现纯白色的较少,多为白中闪青、黄、影青等色。

2、宋青花瓷颜色为灰蓝色或灰黑色,也有直接呈现黑色的。

装饰技法上,宋青花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

3、纹饰上,宋青花瓷图案纹饰多为牡丹、菊花、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文字等,到了宋代晚期,纹饰发展的更加复杂。

4、器形上个,宋青花瓷趋于实用器物,如碗、盘、罐、瓶、枕等,器形大小不一。

元青花瓷特点:元青花前提青花料是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

其一,在符合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老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

数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进行比较,应该容易分辨。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以下是 8 条关于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特点的内容:1.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那色彩,哇,真是丰富又漂亮啊!你看那青花瓷上的蓝色,多像晴朗天空的颜色呀!就像在瓷器上绘制了一片纯净的天空,比如那个缠枝莲纹的盘子,那蓝色多么艳丽夺目!例子:我上次在博物馆看到一个德化窑的青花瓶,那色彩真的让我眼睛都移不开啦!2.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纹饰,那可是精妙绝伦啊!那细腻的线条,难道不像大师精心雕琢的杰作吗?各种图案活灵活现的,像那个松下人物纹的碗,人物栩栩如生啊!例子:朋友跟我说他有个德化窑青花的小碟子,上面的纹饰精美得很呢!3. 器型也是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一大亮点呀!那多样的造型,不就如同一个瓷器的大派对吗?什么瓶瓶罐罐、碗碗碟碟,应有尽有,像那个独特的凤尾尊,多有个性!例子:我在店里看到一个德化窑青花的壶,那器型别致得很哟!4.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釉质,那真叫一个温润如玉啊!摸上去滑溜溜的,这感觉难道不奇妙吗?就好像在抚摸一块细腻的丝绸,比如那件青花如意耳扁瓶的釉质,太让人陶醉啦!例子:上次去展览,我轻轻触碰了一个德化窑青花的物件,那釉质绝了呀!5. 它的胎质也很特别呢,细腻且坚实,就如同可靠的伙伴一样啊!这质量可不是盖的,像那个青花狮耳炉的胎质,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哦!例子:爸爸有个德化窑青花的摆件,我仔细研究过那胎质呢!6.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的艺术性,哎呀呀,那是相当高啊!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这不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看看那件山水纹的罐子,多有意境啊!例子:老师给我们讲德化窑青花瓷器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它的艺术性。

7. 它的传世量相对较少,这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呀,是不是很特别呢?这就好比珍稀的宝物一样,让人更想拥有它,像那件罕见的青花人物笔筒,太难得了!例子:我和朋友一直想淘一件稀有的德化窑青花来着。

8.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真的是瓷器中的瑰宝啊!不管是色彩、纹饰、器型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呀!你难道不想去好好欣赏欣赏这些美丽的瓷器吗?例子:每次看到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

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器型、釉面、色彩、纹饰、胎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清代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器型
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种多样,包括瓶、罐、盘、碗、壶、杯等。

鉴定器型需要考虑其形制是否符合清代风格,如清代瓷器器型多为庄重、端庄、简洁的风格,器形线条流畅、优美,造型大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手法。

二、釉面
清代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均匀,釉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青色,不过分浓重。

鉴定釉面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均匀,釉面是否有瑕疵、破损、起泡、流淌等现象。

三、色彩
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以青色为主,但也有淡蓝、淡紫、淡绿等颜色。

鉴定色彩需要注意其是否清晰、鲜明、自然,颜色是否均匀、浓淡适宜。

四、纹饰
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菊花、牡丹、山水、人物等。

鉴定纹饰需要注意其是否精美、细腻、自然,纹饰是否符合清代风格,是否有破损、脱落等现象。

五、胎质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坚实、透亮,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胎质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坚实、透亮,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纹、无气泡等现象。

综上所述,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辨别,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青花瓷是中国极具代表的陶瓷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长时间受万众瞩目,其艺术形式与审美标准已经渗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点滴之中。

研究古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纹样图案对我们现代瓷器的发展、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唐宋时期原始的青花瓷就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在清康熙时期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

深入分析这些纹饰,我们不难看出元青花纹饰更是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元代青花瓷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其中以景德镇为代表,因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1、元青花瓷的特征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这也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自此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

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

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

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

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2、元青花瓷造型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清代瓷器业是我国古代瓷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各种瓷釉都日臻成熟。

器形品种繁多,创新品种精美绝伦,成为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代瓷器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清代瓷器的特点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清代瓷器的造型在顺治、康熙时期,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期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2.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疏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这点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3.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橘皮皱纹;乾隆时平整泛青;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御用官窑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

早期纹饰中的古装仕女端庄秀丽,花卉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肃穆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5.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图案。

6.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7.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8.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

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尤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著名。

清代的青花瓷器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又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首先,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鲜艳且层次分明。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清代的青花瓷器釉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彩分布。

由于青花颜料的热反应和流动性不同,烧制出的青花瓷器会出现青色的深浅变化,从而形成了层次感。

同时,清代青花瓷器的颜色也相对明亮,不再像明代那样偏暗。

其次,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精美而繁复。

清代的青花瓷器纹饰多样,包括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等各种图案。

这些纹饰既有仿真的表现手法,又有写意的创作风格,展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纹饰的形式还体现了清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如龙凤纹、蝙蝠纹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常出现在瓷器上。

再次,清代青花瓷器的线条流畅而紧密。

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日益精细,整体造型线条流畅,线条之间相互衔接紧密,给人以稳定感和和谐感。

这是清代青花瓷器区别于其他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清代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讲究层次感和立体感。

清代的青花瓷器装饰手法独特,采用了刷、点、撒等多种手法,通过层层叠加和透明度的调节,增加了瓷器的表现力和装饰效果。

同时,清代青花瓷器的装饰也注重立体感,通过凸凹的栩栩如生的造型,使整个瓷器呈现出灵动的立体效果。

最后,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样。

清代青花瓷器不仅有传统的杯、盘、碗、瓶等常见形制,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器型。

其中,如乾隆时期的“八宝瓶”、雍正时期的“三足鼎”等,都是青花瓷器的经典代表。

这些新颖的器型进一步丰富了青花瓷器的形态,展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

清代瓷器颜色特点

清代瓷器颜色特点

清代瓷器颜色特点
青花瓷是清代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其颜色以深蓝色为主,呈现出一种深邃、沉稳的美感。

青花瓷还有一种灰蓝色调,叫做'铁线蓝',它的花纹颜色略显暗淡,但有一种独特的素雅之美。

二、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清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其釉中带有红色颜料,所以被称为釉里红。

其颜色鲜艳明亮,呈现红中带绿的感觉,极具视觉冲击力。

三、粉彩瓷
粉彩瓷是清代瓷器中的一种,其颜色多为粉红色,有一种温婉、柔美的感觉。

粉彩瓷在粉红色基础上还添加了其他色彩,如黄、紫、绿等,使得其色泽更加丰富多彩。

四、五彩瓷
五彩瓷是清代瓷器中的一种,其颜色以蓝、黄、绿、红、紫五色为主,因此被称为五彩瓷。

五彩瓷的颜色鲜艳明快,富有生机和活力,是清代瓷器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

总体来说,清代瓷器的颜色特点是以青花瓷、釉里红瓷、粉彩瓷和五彩瓷为主,这些颜色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 1 -。

清代青花瓷器特征

清代青花瓷器特征

清代青花瓷器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清代青花瓷器呀!你说这清代青花瓷器,那可真是瓷器界的大明星呢!它们就像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星。

先看看那青花的颜色,哇,那叫一个漂亮!就好像是湛蓝的天空被定格在了瓷器上,纯净又深邃。

有的颜色浓郁得好像要溢出来似的,有的则淡雅得如同清晨的雾气,各有各的韵味。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要是摆在那,不就是一件艺术品嘛!再瞧瞧那图案,什么人物啦、山水啦、花鸟啦,真是应有尽有。

那画工精细得呀,就跟真的似的!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跟你说话;山水呢,让你感觉自己好像就身处那美丽的景色之中;花鸟更是活灵活现,那鸟儿好像随时要展翅高飞。

这可不比现在那些打印的画儿强多了呀!还有那瓷器的造型,哎呀呀,那也是各式各样。

有瓶子啦、盘子啦、碗啦等等。

每个造型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的瓶子高挑细长,就像个优雅的贵妇人;有的盘子圆润可爱,像个胖嘟嘟的娃娃。

你能想象到吗?这每一件可都是工匠们用心打造出来的呀!咱再说说这清代青花瓷器的质感。

摸上去光滑细腻,就跟丝绸似的。

而且啊,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特别有分量。

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呀!你说要是家里摆上这么几件,那得多有面子呀!清代青花瓷器为啥这么牛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工匠们有一手绝活儿呀!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为了做出这完美的瓷器。

他们的耐心和细心,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你想想,几百年前的人们就能做出这么厉害的东西,咱现在不更得好好传承和发扬呀!别老是崇洋媚外,咱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一点儿也不差呢!这清代青花瓷器就是最好的证明呀!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清代青花瓷器,它们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呢!咱得好好珍惜它们,爱护它们,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的美和价值!。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技巧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技巧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技巧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巅峰之作,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釉色莹润: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晶莹剔透,呈现出一种瑰丽的质感。

良好的釉色表现出了匠人对瓷器质感的追求。

它可以通过观察釉面光洁度和釉面色彩的饱满度来鉴别。

二、装饰精细: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在康熙时期达到了巅峰。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精细,纹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瓷器的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栩栩如生。

观察瓷器上的纹样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三、色彩鲜艳:康熙民窑青花瓷使用的彩色釉料具有鲜艳的色彩,色泽明亮耀眼。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蓝色釉料是由钴制成的,釉色浓稠,蓝色纯正,青蓝色的调配比例得当。

观察瓷器上的蓝色是否均匀鲜艳,色彩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特点也是鉴别真伪的手段之一四、器形端庄: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形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瓷器的轮廓及其比例的协调是其品质好坏的重要体现。

观察瓷器的造型是否端庄大方,线条是否流畅有助于判断其真伪。

一、观察瓷器的整体品质:观察瓷器是否完整,有无破损、修补痕迹等。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品质通常较高,制作精良,因此如果发现瓷器存在明显破损或修补,那可能是伪制品。

二、观察瓷器的器型:观察瓷器的整体造型是否符合康熙时期的风格。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器型通常端庄大方,线条流畅。

如果瓷器的器型与康熙时期的特点相差甚远,那可能是后世的仿制品。

三、观察瓷器的纹饰:观察瓷器上的纹饰是否精细、线条是否流畅。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纹饰非常精美,纹样有虬龙、凤鸟、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构图优美,形象逼真。

如果纹饰粗糙、线条不连贯,那可能是仿制品。

四、观察瓷器的釉色:观察瓷器的釉色是否晶莹剔透,是否有釉面色彩的饱满度。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釉色通常非常好,纯净透亮。

如果釉色暗淡无光、表面粗糙,那可能是伪制品。

五、辨别瓷器的年代:通过观察瓷器的生产年代标识、胎体质地、烧制工艺等来辨别瓷器的时代。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自明万历后期至淸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艺术风格特殊,西方称之为过渡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靑花的胎骨大多粗松,含灰,釉青白厚润,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

青花呈色灰靑居多,有凝重感,少量的翠丽。

纹饰线条大多粗壮,多见人物、云龙、端兽、花卉、湖石等,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

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特征性纹饰有:太湖石玲珑瘦削,棱角分明,加染靑料呈阴阳面;山水风景用淸初四王的“披麻皴”法,附题句及干支纪年;芭蕉画出生干,叶的主茎中空,梳状叶脉加染青料;土坡加绘小的山,草丛鱼鳞状;火焰纹由两至三个“W”组成。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

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

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

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

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

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

胫部绘垂枝海棠。

外底涩胎。

无款识。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

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

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

伞形盖。

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

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

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

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

清代瓷器的特点

清代瓷器的特点

清代瓷器的特点
清代瓷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其特点是:
康熙瓷器胎质细润洁白,造型新颖别致,纹饰图案清秀优美,色调淡雅宜人。

釉下彩瓷器多用青料渲染,发色青翠浓艳。

釉上彩瓷以五彩、斗彩、釉里红为主。

其中五彩瓷器使用的色料是孔雀绿,又称孔雀蓝;釉里红使用的色料是宝石红。

另外还有月白、粉青、灰青等釉下彩瓷器,在康熙时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青花瓷中的一种——珐琅彩瓷器也开始出现,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图案花纹,色彩鲜艳华丽。

雍正瓷器造型端正秀丽,胎体厚实,胎壁较薄。

纹饰图案清秀流畅,绘画工整细腻。

色彩浓艳华丽,以粉彩居多。

此外还有很多青花釉里红品种和彩瓷品种。

乾隆瓷器的特点是:
造型端正秀丽、胎体厚重、釉水细腻、色彩浓艳华丽、纹饰线条纤细柔美、胎体薄而坚硬、釉面细润如玉。

乾隆时期的瓷器多为陈设用品和生活用瓷,还有一部分是官窑瓷。

清代的瓷器以“康熙”“雍正”为代表,也有少数为“乾隆”和“嘉庆”。

—— 1 —1 —。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

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乾隆青花瓷器有哪些正确的鉴定方法如何对乾隆青花瓷器的真伪进行鉴定,有没有什么技巧呢?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乾隆青花瓷器鉴定方法,以供参阅。

乾隆青花瓷器鉴定特点一、胎釉: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乾隆青花所用的青料,是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明艳,但难分浓淡层次,多仿宣德青花中的铁锈状黑斑,但与明宣德青花瓷中的铁锈斑是有区别的。

宣德青花瓷色泽浓艳、晕散、铁锈斑凹陷至胎骨,且闪银白色"锡光".乾隆青花瓷就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皆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品种丰富多彩,大致有豆青釉青花、青花矾红彩、外酱色釉里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哥釉青花;乾隆还首创了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和淡描青花填绿彩等新品种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

还有执、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

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

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与康熙、雍正青花式样大致相仿,但也有仿制明永、宣青花式样。

其它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以及其创新式样,造型丰富多彩,目不暇接。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特点鉴定方法
康熙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熙青花瓷鉴定方法和特点:
1. 窑址和款识:康熙青花瓷通常会在底部或器身上刻有款识、年款和窑址等信息。

通过对款识和窑址的研究和比对,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和年代。

2. 蓝彩质地和色调:康熙青花瓷采用传统的青花釉下彩绘技法,其釉下蓝彩通常呈现出深浅相间、鲜艳纯正的色调。

真正的康熙青花瓷蓝彩通透、细腻、饱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3. 绘画风格和题材:康熙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多样,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人物、文人雅集和吉祥图案等题材。

康熙时期的绘画风格通常精细、细腻、生动,表现了当时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文字和篆刻:康熙青花瓷上的文字和篆刻通常精细而工整,体现了精湛的篆刻技艺。

通过刻字和刻印的质量和
风格,可以辅助判断康熙青花瓷的真伪。

5. 器型和造型:康熙青花瓷的器型和造型多样,涵盖了瓶、罐、盒、碗、盘等多种形式。

通过对器型和造型的研究和对比,可以判断康熙青花瓷的档次和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青花瓷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与专业的鉴定专家或机构咨询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青花瓷器鉴定(5)

青花瓷器鉴定(5)
, ,

:



根 尖 状 如螂 鱼 背


盘碗

砂底 细腻 光
盘碗
,
口 沿 有 凝釉 现 象
、 。
,
高低 不 平

明 初有 涩 圈


底 心 前 期有 针
,

鼻点 正 统 景 泰 时 明 显
:
清 窑红 及 缩 釉 少 见 罐 基本 无接 口
口 沿较 薄
, ,
,
足 根 园 浑 俗称 灯 划 根

盘碗

重 覆 颜 色 深 淡 两 圈 间 孔 隙大 清代 双 圈 一 样 整 齐 颜 色 相 同 两 圈 靠近 清 初 雍 正 前 还
, ,

,
,

:
花 瓷 器 底 有乳 丁 浙 江 博 物 馆 收 藏 一 件 元 末 明初 的茶 壶 绘 山 鬼 图 绘 画技 法是 简 笔 写
, ,
,
留有 明 代 遗 风
跳 刀 少 见 粘 砂也 少

,

但底 足 上 有 时 有 旋 坏 痕
,


沿 平整 没 有 凝 釉现 象

无 涩圈
:

三 胎 釉 上 的 区别
,
明 胎骨 粗 疏 瓷 化 程 度 不 强
, ,
釉肥 厚 滋
,
润 白 中闪 青 色 泽 深沉
:
,
,

清 胎 骨 轻 盈 胎 质坚 致 细 腻 瓷 化 程 度强 釉 细 薄 白度 和 透

题 材有 仿 古 吉 祥 图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 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治丁酉”净水碗。

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1662---1722 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 ——1735 年)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 ——1795 年)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

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 ——1911 年)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苏麻离青主要特征(二)鉴定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

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1.靛蓝。

永、宣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

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2.晕散。

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

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定的关系。

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

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

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

在30 至50 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3.结晶斑。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

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4.浓艳。

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