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第⼀单元2诗两⾸再别康桥学习⽬标.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解读⽂本,分析意象2. :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认知⼀、整体感知读对节奏。

,⼀)读准字⾳(查阅徐志摩的⽣平资料。

(⼆)⼆、⾃练⾃测给下⾯加点的字注⾳。

1.) 沉淀()荡漾()青荇(...) (() 斑斓长篙() 漫溯...) () 笙箫满载(...浙江海宁⼈。

作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散⽂家。

名章垿,2. 》等。

》《品有《》《补出下⾯的诗句。

3. (李⽩《赠汪伦》)。

桃花潭⽔深千尺(1),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唯见长江天际流。

((2)),西出阳关⽆故⼈。

(王维《送元⼆使安西》(3)!(⾼适《别董⼤》)(4),天下谁⼈不识君三、质疑问难,请写在下⾯。

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找出本⽂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本⽂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1请以你喜欢的⼀种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分别构成了⼀种什么样的意境.2为例进⾏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读,总结⼀下。

5.下⾯是《康桥再会吧》的⽚段,⽐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喜楼⾼车快的⽂明,不曾将我的⼼灵污抹,今⽇我对此古风古⾊,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年中我⼼灵⾰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的两岸,此后清风明⽉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基础知识积累运⽤1.下列各组中注⾳⽆误的⼀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 ..凄清(qī)寂寥(liáo) ..B.踟蹰(chìchù)漫溯(s ù)...) ng迷茫(má满载(zǎi)..ng)荡漾pàn)(yà河畔C.(..) ((青荇xìng) gāo长篙..)沉淀(dì(D.斑斓lán)ng..似的(sì)笙箫(shēng)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项是()A.陷井哀怨轻⼿蹑脚⽔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息沉默寡⾔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恰当的⼀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诗⼈”,⼜是“末代诗⼈”,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
3.“招摇”一词常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康河的水草合适吗?表现了怎样的情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笙( )箫
榆荫( ) 浮藻( ) 沉淀( )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3)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质量,如赏析文章的深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2.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闻一多、朱湘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2《再别康桥》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吟诵、咀嚼,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3、能够背诵《再别康桥》。

【研究重难点】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味“三美”,感受诗的艺术性。

难点:能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研究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究】一、《再别康桥》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XXX、XXX,成员有XXX、XXX、XXX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格式,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生动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XXX(1897—1931)现代墨客、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XXX、先后就读于XXX、XXX和XXX。

1918年赴美国研究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XXX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陶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墨客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揭晓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XXX。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XXX、XXX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XXX教授。

XXX 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XXX、XXX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开展。

1927年参加创办XXX。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XXX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XXX与XXX任教。

1931年初,与XXX家、XXX创办《诗刊》季刊,被推举为笔会XXX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XXX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同步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同步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6.2课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新月派诗歌,了解徐志摩身世以及写作时代背景。

2.通过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鉴赏诗歌的“三美”艺术。

3.感受作者对于康桥的感情,理解诗人感情的深沉和表面的平静。

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

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

1.分析诗歌手法,鉴赏诗歌“三美”艺术。

2.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平静的表面。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诗人。

原名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 ”。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 、 、 ”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被梁启超赞为“ ”。

【写作背景】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01学习目标 02 预习导学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生字注音】河畔( ) 荡漾( ) 青荇( )浮藻( )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重点字词】1.招摇:2.漫溯:3.斑斓:【思维拓展】什么是“新月派”?这个派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关链接】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解读。

(2)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徐志摩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美景。

(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讨论诗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再别康桥》导学学案王天宝一.课前一首诗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本诗借杏花言志。

前两句写花开,一水相护,得天独厚,花事繁盛。

后两句写花落。

如果说前两句写花之形,则后两句写花之神,宁肯飘零天涯,也不甘受屈辱遭践踏。

该诗是作者一生的写照。

前两句象征作者早年知遇于神宗,仕途春风得意。

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自请解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

如:湖畔。

本文取此义。

2.田地的边界。

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

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斑斓:(书)灿烂多彩。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三、课堂跟讲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那河畔的,是夕阳中的;波光里的,在我的心头。

软泥上的,油油的在水底,在康河的里,我甘心做一条!那榆阴下的,不是,是天上的,揉碎在间,着彩虹似的梦。

2、整体把握(一)(二)段落层次1.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

2.第2~6节:对美丽的康河的以及自己内心的。

3.第7节:开头,展露其别时的情绪。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中心表达:诗歌用柔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难言的苦闷。

结构完整:整首诗诗行长短错落、舒缓有致,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用“轻轻”,最后用“悄悄”,使得诗歌语言既无重复之感,又严谨完整。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再别康桥》创作的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1.2 作者简介掌握作者徐志摩的生平背景,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韵律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结构,理解其章节划分及意义。

2.2 韵律分析掌握《再别康桥》的韵律特点,理解其音乐美。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意象3.1 诗歌主题探讨《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理解其表达的作者情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再别康桥》中的关键意象,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读4.1 重点词句筛选出《再别康桥》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解读。

4.2 词语替换与句子仿写对重点词句进行替换练习,进行句子仿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答案5.1 填空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填空题,巩固学习内容。

5.2 选择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选择题,巩固学习内容。

5.3 问答题设计关于《再别康桥》的问答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4 答案提供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第六章:诗歌情感与审美鉴赏6.1 诗歌情感分析《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其情感变化。

6.2 审美鉴赏探讨《再别康桥》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七章:诗歌创作手法与修辞手法7.1 创作手法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手法,如描写、抒情、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7.2 修辞手法掌握《再别康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效果。

第八章:对比分析与拓展阅读8.1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如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探讨其异同。

8.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第九章:小组讨论与展示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引导语:《》一诗中,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学完这首诗,我们需要做一些习题来稳固知识,这样才不会忘,下面是的《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根底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以下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答复以下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一、1.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把星的光芒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详细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诗人照片、生平介绍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篇,激发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

4. 艺术特色分析(1)讲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意境:留恋、追忆艺术特色: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再别康桥》教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教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背景资料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于泰山脚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胡适以为,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再别康桥》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如今诗人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预习练习给下列加点注音荡漾()青荇()浮藻()沉淀()长篙()漫溯()笙箫()河畔()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质疑讨论。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提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 》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 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 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 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 一首由 《再别康桥》 改成的歌曲, 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 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 《再别康桥》 有一定的感知。


1/8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 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 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 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 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 有哪些诗词 ?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 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李白 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 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2/8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 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 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 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 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 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 交相辉映,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 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 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 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 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 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 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 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
3/8


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 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 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 同学们要学会这两 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 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 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 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 六两节, 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 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 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 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 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 每节诗四句, 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 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 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 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 背诵课文 。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 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4/8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5/8


6/8


7/8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