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

合集下载

葡萄糖酸锌、钙、镁、铁等产品简介

葡萄糖酸锌、钙、镁、铁等产品简介

葡萄糖酸盐常用的种类、性状、用途:一:葡萄糖酸钙,食品级英文名称: Calcium gluconate分子式: C12H22CaO14-H2O 含有一个结晶水性状: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无臭无味,熔点210°C(分解),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

在空气中稳定,120C失去结晶水。

质量标准:USP FCC (浦陈生物)GB15571-2010性能及用途:用作营养强化剂、医药中间体。

(1)钙是维持人体神经、肌肉骨骼系统、人体细胞膜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功能所必需,对骨质形成有重要作用。

(2)钙离子能促进骨骼与牙齿的钙化形成,促进生长发育。

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

(3)钙可以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促进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

(4)钙离子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起抗过敏作用维持酸碱平衡,促进体内多种酶的活动。

二:葡萄糖酸锌食品级,英文名称:Zinc Gluconate性状: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质量标准:USP (浦陈生物)GB8820-2010性能及用途:用作营养强化剂、医药中间体。

包装:本品采用纸板桶,内衬PE塑料袋,净重25KG。

运输:本品为非危险品,可按一般化学品运输,防日晒、雨淋,禁与其它危险品及有毒物品混装。

贮存:本品贮存在通风、干燥、清洁良好的室温环境中,储存期2年。

三:葡萄糖酸亚铁英文名称:Ferrous Gluconate分子式: C12H22FeO14-2H2O 含有两个结晶水分子量:482.17含有两个结晶水性状:黄灰色或浅黄绿色结晶颗粒或粉末,稍有焦糖气味。

易溶于水,(10 g/100ml), 难溶于乙醇。

水溶液呈弱酸性。

性能及用途:用作营养强化剂、医药中间体。

(1)铁为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组织酶重要成份。

缺乏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或其他各种缺铁性疾病。

(2)亚铁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中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也可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柠檬酸锌
碘化钾
碘酸钾
海藻碘
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
亚硒酸钠
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 Nhomakorabea富硒酵母
富硒食用菌粉
硒化卡拉胶
硫酸镁
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
硫酸铜
硫酸锰
γ-亚麻油酸
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
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5'单磷酸尿苷(5'-UMP)5'单磷酸腺苷(5'-AM P)
落葵红黑加仑红
栀子蓝沙棘黄
玫瑰茄红橡子壳棕
NP红多穗柯棕
桑椹红天然苋菜红
金樱子棕姜黄素
酸枣色花生衣红
葡萄皮红兰锭果红
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
密蒙黄紫草红
茶黄色素茶绿色素
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
胭脂虫红酸性红
9护色剂
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
10乳化剂
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
环己基氨基磺酸钙
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
麦芽糖醇
山梨糖醇(液)
D-甘露糖醇
木糖醇
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
甜菊糖甙
甘草
甘草酸一钾及三钾
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
甘草酸胺
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
17防腐剂
苯甲酸
苯甲酸钠
山梨酸
山梨酸钾
丙酸钙

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及解读

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及解读

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发布及解读作者:梁文文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第07期标准的发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GB 1886.297-2018)等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1886.29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甘油醚;GB 1886.29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GB 1886.29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冰结构蛋白;GB 1886.300-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离子交换树脂;GB 1886.30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半乳甘露聚糖;GB 1903.2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硒蛋白;GB 1903.2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GB 1903.3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醋酸视黄酯(醋酸维生素A);GB 1903.32-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 D-泛酸钠;GB 1903.3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氯化锌;GB 1903.3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乙酸锌;GB 1903.3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氯化胆碱;GB 1903.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柠檬酸铁;GB 1903.38-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琥珀酸亚铁;GB 1903.3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海藻碘;GB 1903.41-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钾;GB 271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GB 271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醋;GB 853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53-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生产卫生规范;GB 2559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糖;GB 31644-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GB 31645-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胶原蛋白肽;GB 3164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食品生产和经营卫生规范;GB 3164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食品添加剂分类表1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2 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3 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4 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5 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6 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7 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8 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酸性红9 护色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 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丙二醇脂肪酸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11 酶制剂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制剂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 乳糖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移葡萄糖苷酶(黑曲霉)真菌淀粉酶(米曲霉)12 增味剂谷氨酸钠 5’-鸟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13 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过氧化钙14 被膜剂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酸镁15 水分保持剂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乳酸钠60%乳酸钾16 营养强化剂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稳定性维生素A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稳定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黄素)稳定性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 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稳定性维生素C维生素 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维生素E(d-α生育酚)天然维生素E稳定性维生素E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 5’单磷酸尿苷(5’-UMP) 5’单磷酸腺苷(5’-AM P)17 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一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乙氧基喹仲丁胺桂醛双乙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法)二氧化碳(石灰窑法)二氧化碳(合成氨尾气法)二氧化碳(甲醇裂解法)噻苯米唑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乙萘酚联苯醚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五碳双缩醛(戊二醛)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2,4-二氯苯氧乙酸稳定态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单辛酸甘油酯18 稳定和凝固剂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9 甜味剂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一钾及三钾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酸胺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罗汉果甜甙三氯蔗糖(蔗糖素)20 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甲壳素(几丁质)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槐豆胶β-环状糊精瓜尔胶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皂荚糖胶氧化淀粉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酸处理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葫芦巴胶聚丙烯酸钠沙蒿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醋酸酯淀粉其他高锰酸钾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精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硫酸锌。

2020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2020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2020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2014)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

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

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8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原料名称每日用量功效营养素化合物名称标准依据*适用范围功效成分适宜人群最低值最高值钙碳酸钙GB1886.214《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所有人群Ca(以Ca计,mg)1—3120500补充钙醋酸钙GB1903.15《醋酸钙(乙酸钙)》4岁以上人群4—6150700氯化钙GB1886.45《氯化钙》所有人群7—10200800柠檬酸钙GB1903.14《柠檬酸钙》所有人群11—132501000葡萄糖酸钙GB15571《葡萄糖酸钙》所有人群乳酸钙GB1886.21《乳酸钙》4岁以上人群14—17200800磷酸氢钙GB1886.3《磷酸氢钙》所有人群成人2001000磷酸二氢钙GB1886.333《磷酸二氢钙》4岁以上人群孕妇200800磷酸三钙GB1886.332《磷酸三钙》所有人群硫酸钙GB1886.6《硫酸钙》所有人群乳母2001000L-乳酸钙GB25555《L-乳酸钙》所有人群甘油磷酸钙中国药典《甘油磷酸钙》4岁以上人群柠檬酸苹果酸钙GB1903.18《柠檬酸苹果酸钙》4岁以上人群酪蛋白磷酸肽+钙酪蛋白磷酸肽:GB316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酪蛋白磷酸肽》钙:符合所用的化合物标准由所选钙的化合物确定。

酪蛋白磷酸肽与钙比例为1:5—1:20-1-镁碳酸镁GB25587《碳酸镁》所有人群M g(以M g计,m g)4—630200补充镁硫酸镁GB29207《硫酸镁》所有人群7—104525011—1360300氧化镁GB1886.216《氧化镁(包括重质和轻质)》所有人群14—1765300成人65350氯化镁GB25584《氯化镁》所有人群孕妇70350乳母70400L-苏糖酸镁卫生计生委公告2016年第8号所有人群葡萄糖酸镁GB1903.29《葡萄糖酸镁》所有人群钾磷酸氢二钾GB1886.334《磷酸氢二钾》所有人群K(以K计,mg)4—62501200补充钾磷酸二氢钾GB1886.337《磷酸二氢钾》所有人群7—10300150011—134002000氯化钾GB25585《氯化钾》所有人群14—174002200柠檬酸钾GB1886.74《柠檬酸钾》所有人群成人4002000孕妇4002000碳酸钾GB25588《碳酸钾》4岁以上人群乳母5002400葡萄糖酸钾GB1903.41《葡萄糖酸钾》所有人群锰硫酸锰GB29208《硫酸锰》所有人群Mn(以Mn计,mg)4—60.3 1.5补充锰7—100.5 2.511—130.6 3.5葡萄糖酸锰GB1903.7《葡萄糖酸锰》所有人群14—170.8 3.8成人 1.0 4.0孕妇 1.0 4.0乳母 1.0 4.0-2-铁葡萄糖酸亚铁GB1903.10《葡萄糖酸亚铁》所有人群Fe(以Fe计,mg)1—3 1.57.0补充铁富马酸亚铁GB1903.46《富马酸亚铁》中国药典《富马酸亚铁》所有人群4—6 2.08.0硫酸亚铁GB29211《硫酸亚铁》所有人群7—10 2.510.0乳酸亚铁GB1903.47《乳酸亚铁》4岁以上人群11—13 3.515.014—17 3.515.0琥珀酸亚铁国家药品标准WS1-(X-005)-2001Z《琥珀酸亚铁》GB1903.38《琥珀酸亚铁》4岁以上人群成人 5.020.0孕妇 5.020.0乳母 5.520.0焦磷酸铁GB1903.16《焦磷酸铁》所有人群柠檬酸铁GB1903.37《柠檬酸铁》所有人群柠檬酸亚铁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8号所有人群氯化高铁血红素GB1903.52《氯化高铁血红素》所有人群锌硫酸锌GB25579《硫酸锌》所有人群Zn(以Zn计,mg)1—30.8 3.0补充锌柠檬酸锌GB1903.49《柠檬酸锌》中国药典《枸橼酸锌》所有人群4—6 1.0 5.0柠檬酸锌(三水)卫生计生委公告2013年第5号GB1903.49《柠檬酸锌》所有人群7—10 1.5 6.0葡萄糖酸锌GB8820《葡萄糖酸锌》所有人群11—13 1.58.014—17 2.010.0-3-氧化锌GB1903.4《氧化锌》所有人群成人 3.015.0孕妇 2.010.0乳酸锌GB1903.11《乳酸锌》所有人群乳母 2.010.0乙酸锌GB1903.35《乙酸锌》所有人群氯化锌GB1903.34《氯化锌》所有人群硒亚硒酸钠GB1903.9《亚硒酸钠》所有人群Se(以Se计,µg)4—6530补充硒富硒酵母国家药品标准WS1-(x-005)-99Z《硒酵母》GB1903.21《富硒酵母》4岁以上人群7—1084011—131050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GB1903.12《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4岁以上人群14—171060成人10100孕妇1060乳母1580硒化卡拉胶GB1903.23《硒化卡拉胶》4岁以上人群硒蛋白GB1903.28《硒蛋白》4岁以上人群铜硫酸铜GB29210《硫酸铜》所有人群Cu(以Cu计,mg)4—60.10.3补充铜7—100.10.411—130.10.5葡萄糖酸铜GB1903.8《葡萄糖酸铜》所有人群14—170.20.6成人0.2 1.5孕妇0.20.7乳母0.3 1.0-4-维生素A 醋酸视黄酯GB14750《维生素A》GB1903.31《醋酸视黄酯(醋酸维生素A)》所有人群维生素A(以视黄醇计,µg)1—350300补充维生素A4—660400棕榈酸视黄酯GB29943《棕榈酸视黄酯(棕榈酸维生素A)》所有人群7—108050011—13100700β-胡萝卜素GB8821《β-胡萝卜素》所有人群14—17130800 GB28310《β-胡萝卜素(发酵法)》成人160800卫生计生委2012年第6号公告孕妇120800乳母2001200维生素D 维生素D2GB14755《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所有人群维生素D2(以麦角钙化醇计,µg)1—3 2.010.0补充维生素D4—6 2.015.07—10 2.015.011—13 2.015.0维生素D3GB1903.50《胆钙化醇(维生素D3)》中国药典《维生素D3》所有人群维生素D3(以胆钙化醇计,µg)14—17 2.015.0成人 2.015.0孕妇 2.015.0乳母 2.015.0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GB14751《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所有人群维生素B1(以硫胺素计,mg)1—30.10.6补充维生素B14—60.2 1.57—100.2 1.511—130.3 2.0硝酸硫胺素中国药典《硝酸硫胺》GB1903.20《硝酸硫胺素》所有人群14—170.3 2.0成人0.520.0孕妇0.3 2.5乳母0.3 2.5-5-维生素B2核黄素GB14752《维生素B2(核黄素)》所有人群维生素B2(以核黄素计,mg)1—30.10.6补充维生素B24—60.2 1.57—100.2 1.511—130.3 2.0核黄素5’-磷酸钠GB28301《核黄素5’-磷酸钠》所有人群14—170.3 2.0成人0.520.0孕妇0.3 2.5乳母0.3 2.5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GB14753《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所有人群维生素B6(以吡哆醇计,mg)1—30.10.6补充维生素B64—60.2 1.57—100.2 1.511—130.3 2.014—170.3 2.0成人0.510.0孕妇0.3 2.5乳母0.3 2.5维生素B12氰钴胺GB1903.43《氰钴胺》中国药典《维生素B12》所有人群维生素B12(以钴胺素计,µg)1—30.2 1.0补充维生素B124—60.2 1.57—100.3 2.011—130.4 2.514—170.5 3.0成人0.510孕妇0.6 5.0乳母0.6 5.0-6-烟酸(尼克酸)烟酸GB14757《烟酸》所有人群烟酸(以烟酸计,mg)1—3 1.0 5.0补充烟酸4—6 1.57.57—10 2.010.011—13 2.512.014—17 3.015.0成人 3.015.0孕妇 2.515.0乳母 3.015.0烟酰胺GB1903.45《烟酰胺》中国药典《烟酰胺》所有人群烟酰胺(以烟酰胺计,mg)1—3 1.07.04—6 1.59.07—10 2.013.011—13 2.515.014—17 3.018.0成人 3.050.0孕妇 2.515.0乳母 3.018.0叶酸叶酸GB15570《叶酸》所有人群叶酸(以叶酸计,µg)1—330150补充叶酸4—6402007—105025011—137035014—1780400成人80500孕妇110500乳母110500-7-生物素D-生物素国家药品标准WS-10001-(HD-1052)-2002《D-生物素》GB1903.25《D-生物素》所有人群生物素(以生物素计,µg)1—3315补充生物素4—64257—1053011—1374514—17850成人10100孕妇850乳母1060胆碱酒石酸胆碱GB1903.54《酒石酸氢胆碱》国家药品标准WS-10001-(HD-1250)-2002《重酒石酸胆碱》所有人群胆碱(以胆碱计,mg)1—340240补充胆碱4—6503007—106040011—138050014—1790600成人1001000孕妇80500乳母100700氯化胆碱GB1903.36《氯化胆碱》所有人群维生素C L-抗坏血酸GB14754《维生素C(抗坏血酸)》所有人群维生素C(以L-抗坏血酸计,mg)1—3660补充维生素C4—610100L-抗坏血酸钠GB1886.44《抗坏血酸钠》所有人群7—101010011—1315150L-抗坏血酸钙GB1886.43《抗坏血酸钙》所有人群14—1720200成人30500-8-抗坏血酸棕榈酸酯GB1886.230《抗坏血酸棕榈酸酯》4岁以上人群孕妇25250乳母30300维生素K维生素K1中国药典《维生素K1》所有人群维生素K(以植物甲萘醌计,µg)4—61060补充维生素K7—10107011—13159014—1715100成人15100孕妇15100乳母15100维生素K2(发酵法)卫生计生委公告2016年第8号所有人群维生素K2(以七烯甲萘醌计,µg)维生素K2(合成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2020年第9号泛酸D-泛酸钙GB1903.53《D-泛酸钙》中国药典《泛酸钙》所有人群泛酸(以泛酸计,mg)1—30.4 2.0补充泛酸4—60.5 5.07—100.77.011—130.99.014—17 1.010.0成人 1.020.0孕妇 1.010.0乳母 1.010.0D-泛酸钠GB1903.32《D-泛酸钠》所有人群-9--10-标准依据*:当标准更替时参考最新标准内容维生素ED-α-生育酚GB1886.233《维生素E 》所有人群维生素E (以d-α-生育酚计,mg )4—61.59.0补充维生素ED-α-醋酸生育酚所有人群D-α-琥珀酸生育酚所有人群7—102.014.011—133.025.0dl -α-醋酸生育酚GB14756《维生素E (dl -α-醋酸生育酚)》所有人群14—17 3.025.0成人 5.0150dl -α-生育酚GB29942《维生素E (dl-α-生育酚)》所有人群孕妇3.025.0维生素E 琥珀酸钙GB1903.6《维生素E 琥珀酸钙》4岁以上人群乳母 4.030.0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GB 8821《β-胡萝卜素》成人β-胡萝卜素(mg )成人1.55补充β-胡萝卜素GB 28310《β-胡萝卜素(发酵法)》成人成人1.55GB 31624《天然胡萝卜素》成人成人1.57卫生计生委2012年第6号公告成人成人 1.55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DHA 藻油原料技术要求(见附件)成人DHA (以C 22H 32O 2甘油三酯计,mg )成人2001000补充n-3多不饱和脂肪酸-11-附件:DHA 藻油原料技术要求【来源】DHA 藻油是利用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或吾肯氏壶藻(Ulkenia amoeboida )或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 )菌种,经过生物发酵制得。

史上最全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史上最全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史上最全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

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

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8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葡萄糖酸与氧化镁(或碳酸镁),或者葡萄糖酸-δ-内酯与氧化镁(或碳酸镁)为原料,经化学合成、精制而得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

2 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2.1 化学名称D-葡萄糖酸镁2.2 分子式C12H22MgO14·n H2O(n=0或2)2.3结构式2.4相对分子质量414.61(无水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450.64(二水合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 技术要求3.1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3.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附录A检验方法A.1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其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A.2.1 试剂和材料A.2.1.1 冰乙酸。

A.2.1.2 乙醇。

A.2.1.3 苯肼。

A.2.1.4 氯化铵溶液:200 g/L。

A.2.1.5 碳酸铵溶液:200 g/L。

A.2.1.6 磷酸钠溶液:60 g/L。

A.2.1.7 氨水溶液:2+3。

A.2.2 鉴别方法A.2.2.1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A.2.2.2 镁离子的鉴别取约0.5 g试样,溶于10 mL水,加5 mL氯化铵溶液、5 mL碳酸铵溶液,搅拌,不产生沉淀,再加入5 mL磷酸钠溶液,产生白色结晶沉淀,加入10 mL氨水溶液白色结晶沉淀不溶解。

A.2.2.3 葡萄糖的鉴别A.2.2.3.1 方法提要试样在乙酸介质中,与苯肼共热,生成黄色葡萄糖酰苯肼结晶。

A.2.2.3.2 分析步骤称取约0.5 g试样,加10 mL水,溶解(必要时加热),取5 mL,加0.7 mL冰乙酸和1 mL新蒸馏苯肼,沸水浴加热30 min,放至室温,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则析出黄色结晶。

高级食品化学 ——营养强化剂

高级食品化学 ——营养强化剂

(6)允许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
果冻
膨化食品
600μg/kg ~ 1000 μg/kg
600μg/kg ~ 1500 μg/kg
2.1 脂溶性维生素类—维生素D
(1)理化性质:维生素D种类较多,但仅有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对人体具有营养
学意义。性质较为稳定,但对热、光和空气敏感。
(2)来源: 户外活动: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可形成维生素D3; 食物: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酪、香菇等。
2.1 脂溶性维生素类—维生素A
(5)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 来源:
食品类别(名称) 调制乳 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 调制乳粉(仅限孕产妇用乳粉) 植物油
食用量 600μg/kg ~ 1000 μg/kg 1200μg/kg ~ 7000 μg/kg 2000μg/kg ~ 10000 μg/kg 4000μg/kg ~ 8000 μg/kg 4000μg/kg ~ 8000 μg/kg 600μg/kg ~ 1200 μg/kg
1.2 营养强化剂的分类
• 其他类
•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二油酸 2-棕榈酸甘油三酯; • 花生四烯酸(AA或ARA):花生四烯酸油脂, 来源:高山被孢霉; •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 来源:裂壶藻 、 吾肯氏壶藻、寇氏 隐甲藻、金枪鱼油; • 乳铁蛋白; • 酪蛋白钙肽; • 酪蛋白磷酸肽
中的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
1.2 营养强化剂的分类
-维生素类(vitamins)(16种)
维生素A,β -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 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烟酸(尼克酸)、叶酸、泛酸、生物素、胆碱、肌醇

2020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2020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20新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20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

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

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20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

R406-食品安全-3-7-1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大陆

R406-食品安全-3-7-1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大陆

13.01 13.02.01
13.01 13.01.01
婴幼儿配方食品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婴幼儿配方食品 婴儿配方食品
单独或混合使用,该类物质总量不 超过64.5 g/kg
15.6 g/kg ~ 31.25 g/kg 32g/kg ~96g /kg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13.01.02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13.55
25%~35%
8.39
8.39
1.94
17.42
3.87
5.16
35%~45%
3.87
2.58
0
7.10
1.93
1.94
45%~55%
0
1.93
0
5.81
0.65
0
≥55%
0.65
0
0
0
0
0
•平均贡贡献献率率的计算8结.87果显示,强9.化25食品对城市4.8孕0 妇微量营19养.56素摄入量的7.6贡3 献率多在75.7%7 以下;
亚硒酸钠
乳酸锌、氯化锌
氯化镁、硫酸镁
硫酸铜 硫酸锰
低聚果糖
左旋肉碱 叶黄素
OPO 花生四烯酸 乳铁蛋白
5-1 葡萄糖酸亚铁 富马酸亚铁、铁
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 L-乳酸钙、超细鲜骨粉、钙
0 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氯化高铁血红素、铁卟啉、甘氨酸亚铁、羰基铁粉、 碳酸亚铁、柠檬酸亚铁、延胡索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血红素铁、电解铁
维生素E
d-α-生育酚 dl-α-生育酚 d-α-醋酸生育酚 dl-α-醋酸生育酚 混合生育酚浓缩物 d-α-琥珀酸生育酚 dl-α-琥珀酸生育酚
硫酸锌 葡萄糖酸锌 氧化锌 锌 乳酸锌 柠檬酸锌 氯化锌 乙酸锌

2020年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2020年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

2020年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大全本手册按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2760)中类别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我国截止至2018年允许使用的21类食品添加剂,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

各类中具体品种依次按名称(别名)、分子式、性状、用途(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用量(限量)、毒性、推荐品牌等逐一介绍。

本手册的特点是:⑴按我国国家标准选辑,⑵新:截止到2018年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全部收录在内,为最新颖而全面的版本,⑶较详细介绍了使用范围和方法,⑷推荐了产品的品牌和购置办法,⑸实用性强。

本手册附录收集了我国新近颁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最后为主要参考文献和中、英文索引。

本手册可供食品、卫生、化工、医药、商业、外贸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营销人员等使用,也可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科研、生产、应用、教学、监督、检验人员参考。

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

添加剂分类表

添加剂分类表
落葵红黑加仑红
栀子蓝沙棘黄
玫瑰茄红橡子壳棕
NP红多穗柯棕
桑椹红天然苋菜红
金樱子棕姜黄素
酸枣色花生衣红
葡萄皮红兰锭果红
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
密蒙黄紫草红
茶黄色素茶绿色素
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
胭脂虫红酸性红
9护色剂
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
10乳化剂
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
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
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
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
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
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
诱惑红甜菜红
姜黄红花黄
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
辣椒红辣椒橙
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
红米红栀子黄
菊花黄浸膏黑豆红
高粱红玉米黄
萝卜红可可壳色
红曲米红曲红
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
5漂白剂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
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
6膨松剂
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
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
酒石酸氢钾
7胶姆糖基础剂
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
8着色剂
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
五碳双缩醛(戊二醛)
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
2,4-二氯苯氧乙酸
稳定态二氧化氯
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
单辛酸甘油酯
18稳定和凝固剂
硫酸钙(石膏)
氯化钙
氯化镁(盐卤,卤片)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添加剂分类表食品

食品添加剂分类表1酸度调节剂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2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3消泡剂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聚二甲基硅氧烷4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D-异抗坏血酸钠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植酸钠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迷迭香提取物5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6膨松剂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7 胶姆糖基础剂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8着色剂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靛蓝靛蓝铝色淀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发酵法)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诱惑红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酸性红9护色剂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硬脂酰乳酸钠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改性大豆磷脂丙二醇脂肪酸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11酶制剂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制剂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 乳糖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移葡萄糖苷酶(黑曲霉)真菌淀粉酶(米曲霉)12增味剂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13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过氧化钙14被膜剂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聚硅氧烷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硬脂酸镁15水分保持剂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乳酸钠60%乳酸钾16营养强化剂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稳定性维生素A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稳定性维生素B1 维生素B2(核黄素)稳定性维生素B2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 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稳定性维生素C维生素 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维生素E(d-α生育酚)天然维生素E稳定性维生素E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核甘酸5’单磷酸胞苷(5’-CMP)5’单磷酸尿苷(5’-UMP)5’单磷酸腺苷(5’-AM P)17防腐剂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一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乙氧基喹仲丁胺桂醛双乙酸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酒精发酵法)二氧化碳(石灰窑法)二氧化碳(合成氨尾气法)二氧化碳(甲醇裂解法)噻苯米唑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乙萘酚联苯醚2-苯基苯酚钠盐4-苯基苯酚五碳双缩醛(戊二醛)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2,4-二氯苯氧乙酸稳定态二氧化氯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单辛酸甘油酯18稳定和凝固剂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葡萄糖酸δ内酯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9甜味剂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甜菊糖甙甘草甘草酸一钾及三钾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甘草酸胺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罗汉果甜甙三氯蔗糖(蔗糖素)20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甲壳素(几丁质)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槐豆胶β-环状糊精瓜尔胶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皂荚糖胶氧化淀粉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酸处理淀粉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葫芦巴胶聚丙烯酸钠沙蒿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醋酸酯淀粉其他高锰酸钾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精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钙硫酸锌。

GB 2760-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 2760—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及GB 2760—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88年、1989年、1990年的增补品种)》。

在修订GB 2760—86时,食品添加剂的类别是采用了GB 12493—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及GB/T 14156—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的分类及代码、编码,并增加美国香味料和萃取物制造者协会(FEMA)编号,按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原标准中许多食品名称不统一,现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及术语进行了修改。

本标准于1977年首次发布,1996年12月进行第三次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 2760—86。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鹤娟、陈瑶君、郑鹏然、戴滢、袁亦丞、周树南、戴寅。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493—90 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T 14156—93 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GB 14880—94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3 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应符合表1规定。

*下表已经根据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第1号修改单进行了修改。

该修改单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11月15日以质技监标函[1999]189号文批准,自2000年2月1日起实施。

食品添加剂——M营养强化剂

食品添加剂——M营养强化剂

一、营养强化剂的定义和种类
• 铁剂(12种):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葡萄
糖酸亚铁、乳酸亚铁、焦磷酸铁、琥珀酸亚铁、硫酸亚铁、
氯化高铁血红素、电解铁、铁卟啉、还原铁;
• 钙剂(13种):活性钙、生物碳酸钙、乙酸钙、L-天冬氨酸
钙、碳酸钙、柠檬酸钙、柠檬酸苹果酸钙、葡萄糖酸钙、甘 氨酸钙、乳酸钙、磷酸氢钙、L-苏糖酸钙、超细鲜骨粉;
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 品中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 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 添加剂。
一、营养氧化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 为什么要进行营养强化
* 几乎没有一种天然食品能满足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 食品在烹调、加工和贮存等过程中往往有部分营养素损失;
表1 食品加工处理后硫氨素(VB1)的保留率 产品 谷物 大豆 大豆 粉碎的土豆 挤压烹调 水中(Na2SO3)浸泡16h后油炸 水中浸泡后在水中或碳酸盐中煮沸 各种热处理 加工处理方法 保留率/% 48-90 55-60 23-52 82-97
一、营养氧化剂的定义、种类和分类
2、种类和分类
种类:我国批注使用的约103种
分类
containing compounds )
-氨基酸及含氮化合物类(amino acids and nitrogen-维生素类(vitamins) -无机盐或矿物质类(minerals) -脂肪酸类(fatty acids) -核甘酸类((nucleotides)
-VE :DL- -生育酚、D--乙酸生育酚、 DL--乙酸生育酚, 稳定性VE、维生素E琥珀酸钙;
-VK :维生素K;
--胡萝卜素: - 胡萝卜素,同视黄醇,1g - 胡萝卜素= 0.167视黄醇当量;

葡萄糖酸镁分子量

葡萄糖酸镁分子量

葡萄糖酸镁分子量
摘要:
1.葡萄糖酸镁的定义
2.葡萄糖酸镁的分子量
3.葡萄糖酸镁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4.葡萄糖酸镁的应用领域
正文:
葡萄糖酸镁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2H22MgO14,分子量为414.45。

它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

葡萄糖酸镁的分子量为414.45,由12 个碳原子、22 个氢原子、1 个镁原子和14 个氧原子组成。

这种分子结构使得葡萄糖酸镁具有独特的性质,使其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物体内,葡萄糖酸镁作为辅酶参与许多生物反应,如葡萄糖的代谢过程。

此外,葡萄糖酸镁还可以作为缓冲剂,维持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

它还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凝胶,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

葡萄糖酸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农业和化妆品等行业。

在食品工业中,葡萄糖酸镁作为缓冲剂、稳定剂和品质改良剂,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在制药领域,葡萄糖酸镁被用于生产胰岛素等药物,并具有降低血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此外,葡萄糖酸镁还在农业中被用作叶面肥料,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总之,葡萄糖酸镁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镁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葡萄糖酸与氧化镁(或碳酸镁),或者葡萄糖酸-δ-内酯与氧化镁(或碳酸镁)为原料,经化学合成、精制而得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镁。

2 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 化学名称
D-葡萄糖酸镁 2.2 分子式
C 12H 22MgO 14·n H 2O(n =0或2) 2.3 结构式
2.4 相对分子质量
414.61(无水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450.64(二水合物)(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 技术要求 3.1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至类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洁净、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观察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状态 粉末或颗粒 气味
无臭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附录A
检验方法
A.1 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其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的规定制备。

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 鉴别试验
A.2.1 试剂和材料
A.2.1.1 冰乙酸。

A.2.1.2 乙醇。

A.2.1.3 苯肼。

A.2.1.4 氯化铵溶液:200 g/L。

A.2.1.5 碳酸铵溶液:200 g/L。

A.2.1.6 磷酸钠溶液:60 g/L。

A.2.1.7 氨水溶液:2+3。

A.2.2 鉴别方法
A.2.2.1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A.2.2.2 镁离子的鉴别
取约0.5 g试样,溶于10 mL水,加5 mL氯化铵溶液、5 mL碳酸铵溶液,搅拌,不产生沉淀,再加入5 mL磷酸钠溶液,产生白色结晶沉淀,加入10 mL氨水溶液白色结晶沉淀不溶解。

A.2.2.3 葡萄糖的鉴别
A.2.2.3.1 方法提要
试样在乙酸介质中,与苯肼共热,生成黄色葡萄糖酰苯肼结晶。

A.2.2.3.2 分析步骤
称取约0.5 g试样,加10 mL水,溶解(必要时加热),取5 mL,加0.7 mL冰乙酸和1 mL新蒸馏苯肼,沸水浴加热30 min,放至室温,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则析出黄色结晶。

A.3 葡萄糖酸镁(C12H22MgO14)含量(以干基计)的测定
A.3.1 方法提要
在试样溶液中加入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镁含量。

A.3.2 试剂和材料
A.3.2.1 氨-氯化铵缓冲溶液:pH≈10。

A.3.2.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c(EDTA)=0.05 mo1/L。

A.3.2.3 铬黑T指示液(5 g/L)。

A.3.3 分析步骤
称取约0.6 g 试样,精确至0.000 1 g ,置于250 mL 锥形瓶中,加50 mL 水溶解,加入10 mL 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甲,5滴铬黑T 指示液,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

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A.3.4 结果计算
葡萄糖酸镁 (C 12H 22MgO 14)含量(以干基计)的质量分数w 1,按公式(A.1)计算:
()()%w m M c V V w 1001000
1211
1011⨯⨯-⨯⨯⨯-=
…………………………(A.1)
式中:
V 1——滴定试样溶液消耗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V 0——滴定空白溶液消耗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c 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 M 1——葡萄糖酸镁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M 1(C 12H 22MgO 14)= 414.61]; m 1——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 w 2——实测试样水分的质量分数,%。

1000——换算因子;
实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

A.4 水分的测定 A.4.1 试剂
A .4.1.1 甲醇:色谱纯。

或无水甲醇:500 mL 甲醇中加入50 g 5A 分子筛。

A .4.1.2 甲酰胺:如试剂中水的质量分数大于0.05 %,于500 mL 甲酰胺中加入50 g 5A 分子筛,塞上瓶塞,放置过夜,吸取上层清液使用。

A .4.1.3 提取溶剂:把甲醇(A.4.1.1)和甲酰胺(A.4.1.2)按1+1(V+V )混合,摇匀。

A .4.1.4 卡尔·费休试剂。

A.4.2 分析步骤
称取约0.1 g 样品,精确至0.0001 g ,加入到适量的提取溶剂(A.4.1.3)中,滴定前搅拌30 min 。

按GB/T 606测定其中的水分含量。

A.5 还原物质(以D-葡萄糖计)的测定 A.5.1 方法提要
还原糖将二价铜离子还原成氧化亚铜,剩余的二价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碘离子反应生成定量的碘,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A.5.2 试剂和材料 A.5.2.1 碱性柠檬酸铜溶液
溶液A :称取173 g 柠檬酸钠(枸橼酸钠)和100 g 无水碳酸钠,加温水使溶解成700 mL (若溶液显浑浊,过滤使澄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