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合集下载

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

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

玄奘在这样的环境里,终日和学界精英相较高下,最终到达什么境界了呢?《慈恩传》说:“寺内能讲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包括玄奘法师。”
就是说,在那烂陀寺的印度及外国几千名资深学者中,玄奘的水准至少算是前十名吧。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玄奘后来在曲女城大会的壮举。当时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国的君主戒日王邀请玄奘前往主持全国辩论会上,也就是打擂台。由玄奘守擂,摆出自己的观点,等待其他人来辩驳。结果,十八日内无人能驳,玄奘自此得号“大乘天”“解脱天”。
那烂陀,是一千五百年前世界上最辉煌的学术殿堂。但后来,毁于十二世纪突厥入侵者的战火,逐渐变为废墟,再后来沧海桑田,逐渐深埋于地下。到了近代,那烂陀寺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标志物,甚至它到底在什么位置,都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了。
1861年的时候,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比对出土的文物,确认了那烂陀寺的位置,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考古挖掘过程。到现在为止,那烂陀寺也只能算是发掘了十分之一,地下还有无数神奇等待人们去唤醒。
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
印度人对玄奘非常推崇。他们承认,没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精确描述,印度近代的历史恐怕无法写得清楚。他们感激玄奘,因为玄奘,今天的印度人才知道他们的过去是什么样子。
那烂陀遗址的废墟,遥想当年辉煌
唐僧都知道。玄奘是谁?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唐僧是《西游记》里那一幅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却会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的一个人妖不分是非不明的形象。当年,郭沫若大师在诗里甚至有“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极端论断。尽管毛主席纠了纠偏,说“僧是愚氓犹可训”,意思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可以调解的,但毕竟唐僧算不上什么积极正面的角色。
传奇故事一箩筐

智慧树答案华人与印度人:文化基因与行为模式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华人与印度人:文化基因与行为模式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东方文化所提倡的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是()答案:和谐共生;相互依赖;彼此依存2.中国和印度都认为对方不可思议,主要原因在于()答案:彼此缺乏充分的了解;站在自我的文化立场去看待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本身具有多元复杂性;对于彼此文化差异性的不充分认知3.印度是个多元宗教的国家。

()答案:对4.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吃饭,取决于生物基因的差别。

()答案:错5.从根本上讲,某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受()的影响。

答案:文化基因第一章1.拜神对印度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宗教信仰。

()答案:对2.印度教万神殿中供奉的神灵不计其数,人们对神信仰祭拜的方式却是统一的。

()答案:错3.在印度教典籍中,仙人的诅咒是可以通过自我忏悔和苦行而消除的。

()答案:错4.印度教三大主神中,司掌创造和毁灭双重职能的神是()。

答案:湿婆5.印度人的心理取向是()。

答案:超自然中心6.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最初方式是()。

答案:观察和体验7.吠陀本集中,有一部咒语集是()答案:《阿闼婆吠陀》8.中国人“尊天敬祖”的观念代表的是一种()取向答案:人伦取向9.在印度教徒看来,梵是()答案:万物始基;绝对精神;宇宙本体;终极实在10.中国人的“天”的概念具有何种属性?()答案:人文属性;道德属性;自然属性第二章1.印度教中“达磨”又称作“正法”,是印度教徒的行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答案:对2.印度人的理想人生设计体现为“四行期”,依序是家居期、梵行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答案:错3.学习吠陀是印度教徒最基本的权利。

()答案:错4.印度人的“业报”观念中,业是指()答案:能够产生某种后果的行为5.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本是()答案:修身、修己6.印度教徒的人生四大目的是指()答案:欲;利;法;解脱7.印度教徒人生四行期中,世俗生活期中要完成的人生目的是()答案:欲;利;法8.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属“再生族”的是()答案:婆罗门;吠舍;刹帝利9.以下关于印度教徒的婚姻,描述正确的是()答案:婚礼要履行繁琐的礼仪;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宗教和社会职责;印度教徒对婚姻非常重视;结婚是实现人生圆满的重要途径10.中国和印度都提倡以苦养志,二者的区别是()答案:中国人以入世为目的,印度人以出世为目的;中国人强调使命感,印度人强调精神归宿。

一个印度人对中国式思维的认知_拉维_布塔林加姆

一个印度人对中国式思维的认知_拉维_布塔林加姆
心理语言学模型
循着这种思路,我发现了以下简单的模型:
语言影响思维和认知 认知指引着行为 集体行为形成了一种文化 文化创造了特殊能力 这种特殊能力影响经济发展
在此,我首先集中分析语言和思维 ( 认知) 的关 系,然后分析文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许多物种都彼 62
此沟通交流,但只有人类开发出了语言,而且有学习 语言的能力。通过学习,语言得以在人脑中扎根。人 类的思维( 认知) 和语言的内在关系已经成为心理学 辩论的主题。早期的思想家,例如本杰明 · 沃尔夫 ( Benjamin Whorf ) 和 爱 德 华 · 撒 比 尔 ( Edward Sapir) [4],认为语言有点像一对电车线,一直引导着思 维和认知,使其在既定的语言规则内活动而不发生偏 差。而诺姆 · 乔姆斯基 ( N · Chomsky) [5] 和 品 克 尔 ( Pinker) 则认为,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一种人 类表达的共同工具的“普遍语法”,适用于各种语言。 辩论的双方都列举出很多人类学的证据,这些证据均 来自于对不同文化的民族所作的观察。
汉字是单元的,汉字的识别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 维并促使 人 们 习 惯 于 根 据 所 见 所 闻 去 认 识 事 物,因 此,人们很关注史料记载、先人古训和保护古籍史册。 而梵语语音字节非常丰富,使口头历史和背诵性诗歌 得以发展兴盛,也由此,印度的历史和神话之间在很 大程度上相互影响。中国人有历史典故,印度人有神 话人物,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做隐喻上有很多字面上的 相似之处。就拿孔子来说,曾经有个学生问他: “敢问 死。”孔子只说: “未知生,焉知死?”这个故事与卡塔 奥义书中,小男孩 Nachiketa 和死亡之神雅玛( Yama) 的故事 非 常 相 似。Nachiketa 问 死 神: “人 死 后 会 怎 样?”雅玛则向他详细的阐释了绝对性的本质。

西洋镜里看中国

西洋镜里看中国

西洋镜里看中国作者:周宁来源:《商周刊》2012年第04期中国形象是一面镜子,可自照自鉴;是一面哈哈镜,可自我变形;是一面魔镜,可映现各种离奇的想象与虚构。

中国形象在汉学中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历史中的变形记。

我们曾经不在乎,或者说根本意识不到,其他民族对我们的看法。

很早以前中亚、西亚就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人自大的笑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人长着两只眼睛,其他民族不是独眼龙,就是瞎子。

这个笑话在马可·波罗时代就传到欧洲……后来,我们又太重视别人,尤其是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说法”。

我们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经常以西方为尺度,用西方的眼光看待自身。

西方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获得、表现并塑造自我的形象,感到希望与失望、焦虑与缺憾、自信与自卑……我们关心西方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形象包含着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有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

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它将概念、思想、神话或幻象融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

西方的中国形象发展趋向于肯定与否定、爱慕与仇视两个极端。

起初西方人在不同层面上,从物质到制度到观念,不断美化中国,使中国成为西方现代性社会期望中的理想楷模。

后来,西方又开始系统地丑化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以来的七个世纪中,西方的中国形象史上最重大的转变,发生在1750年前后。

这种转变,套用艾田蒲《中国之欧洲》下卷的标题,就是“从爱慕中国到仇视中国”。

不断被美化的中国形象伏尔泰说,欧洲王公贵族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

“大汗的大陆”表现的是一种游戏性的关于财富与权力的想象,渗透着萌芽中的世俗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一种对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向往。

印度人看中国情况印度人看中国的现状.doc

印度人看中国情况印度人看中国的现状.doc

印度人看中国情况印度人看中国的现状印度人是如何看中国的呢?有人这样指出:在印度,希望了解中国的人很多,但是访问过中国的人很少。

因此印度人了解中国主要是靠媒体。

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印度人如何看中国的相关资讯,欢迎参考!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

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

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

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

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

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

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印度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我的民族,对于中国,有多少印度人就会有多少种观点。

如同中国对印度林林总总的看法一样,印度人对中国的感情也呈现出多姿多彩:怀疑、同情、震惊、敌对、友好、好奇、害怕、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中国人并不冷酷”施瑞德哈来自泰米尔纳德邦,他在邦立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和中印关系课程。

在尼泊尔的一个研讨班上,我与他成为了合作伙伴。

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中国人。

当研讨班即将结束时,施瑞德哈悄悄告诉我,回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的学生“中国人并不冷酷”——因为以前他在给学生上课谈到中印关系时,总是给他们讲“中国人非常冷酷”。

但他现在觉得,中国人其实非常热情、友好和坦诚。

说实话,第一次听施瑞德哈说“中国人冷酷”时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

渐渐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这种认知隔阂。

所以我不断地向施瑞德哈讲述一个观念,即中国人的感情总体来说比较含蓄,对于任何他所喜欢的人或者事物都不会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样情绪激动。

这或许是中国人被认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与印度人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有许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行为方式。

例如,印度人喜欢某种东西会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甚至会直接向对方索要,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度人被许多中国人指责为贪婪。

其实,无论是“中国人冷酷”还是“印度人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据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断,这其中并不一定带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积月累,却可能会对人民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昆明简直就是东京”拉纳是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位电视工作者。

1999年我曾经陪他到通往缅甸的史迪威公路实地考察。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

那年,昆明刚好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夜幕笼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扮得异常漂亮。

当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城区后,拉纳向我惊叫着:“啊,昆明真漂亮,简直就像是到了东京!”我笑了,“昆明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东京,那么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说什么呢?”其实,我在印度网站上也经常看到那些到中国公干后的印度人撰写的中国见闻,他们一方面惊讶中国现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则抱怨印度媒体对中国成就的报道太少。

如何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

如何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

中国的腐败问题:6.1.如何看待腐败问题:腐败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腐败问题的根本应该是腐败现象使普通公民所得的利益相对于没有腐败时更少.6.2.如何减少和消除腐败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出现腐败不是选拔官员出了问题,而是监管不到位.因此只要监管不够,有空子可钻,就会有人去利用来为自己某利.根本办法是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惩罚使腐败分子认为被抓住并受处罚的可能性太大,代价太惨重, 不合算. 所以关键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使权利机关能发现腐败犯罪的个案,能调查和有效地处罚.左派认为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就不会腐败.现在的腐败问题是现在的官员是坏人,是政府对官员的选拔出了问题. 这是典型的”人性本善”论. 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 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贪污可以不受惩罚,而大家都有机会贪污的话,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贪污. 这也是大锅饭没有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按需分配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按劳分配. 在大跃进的三年饥荒时期,很多人吃不饱饭,甚至饿死.当时很多食堂的炊事员克扣粮食留给自己家属.有人把人民群众对这重普遍存在的炊事员腐败的现象反映给毛泽东. 毛泽东说,对这个问题他也没有办法. 炊事员贪污的东西虽然不多,但那时,几斤粮食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 现在,贪污一千万,恐怕也不会造成饿死人.右派虽然认识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认识到监管的必要性.但他们以为只要实现了民主,就自然会有有效的监督.这太想当然了. 当年,蒋经国主政下的台湾,虽然没有民主,却是非常的清廉. 按照国际上唯一为腐败程度排命的TRANSPARANCY INTERNATIONAL的统计. 中国在世界上178个国家中腐败程度排名第100位,略高于/坏于民主国家中的巴西,希腊和意大利,但低于/优于民主的印度,墨西哥,菲率宾,印度尼西亚,乌克兰,阿根庭等. 腐败程度最低的大多是西方国家. 在很多民主国家,官员在执行公务中索贿是正常现象,就想要给消费一样. 要知道,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是民主国家. 这些民主国家绝大多数都比中国更腐败. 这说明民主政体本身并没有解决腐败的魔力.要想真正解决腐败,必须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西方国家都很注重开发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要让一个人公平的把蛋糕分成10份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人,怎么办哪?由于人都有自私心.这个人很可能会设法给自己切最大的一份.解决办法是让这个人切完后,让别人先拿,切的人必须最后拿.这样切的人一定会尽力把蛋糕切均匀.可惜的是中国人通常不用心去想这些办法,而是想怎样找一个自觉的人来分蛋糕.最后发现这个本来以为自觉的人原来也在腐败,就会愤怒地要把他推翻,再换一个更自觉的人来分. 现在的中国需要人们多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而不只是抱怨和革命. ((互联网使发现腐败容易多了.难点在如何搜集证据,处罚.))((在很多民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人民对一个政府的腐败不满,就选反对党上台执政,但反对党上台之后同样贪污. 你还能怎么办? 在野党都在指责执政党腐败.但在野党当选为执政党后常常同样腐败. 例如,印度就是这样. 最近,印度人也意识到,60多年的民主选举本身并不能抑制腐败,必需要有更效的具体措施来遏制腐败. 但他们的反腐败斗士们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对选举出的国家元首的腐败问题也要由公众监督,谁代表公众?媒体吗?这将使这个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恐怕不会好.这也体现了印度的人民群众热情有余,智慧不足.)) (( 民主制度的一大优势是: 民主选举是人民群众的出气桶. 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但也让人民觉得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这种国家可以政局稳定. 而内部不稳定是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搞存款实名制,既得利益阶层肯定反对,使之难以推行.为了降低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使存款实名制得推行.是否可以尝试以下的办法: 从现在开始所有新开户的银行户头都必须是实名制.每个公民都应该开设至少一个实名的银行帐户. 以2013年一月为界限.在此界限之后,以前非实名的帐户只能支出,不能存入. 而且, 在此界限之后,最大面额的现金限制在100元,甚至20元之下,这样迫使大额交易尽量走银行转帐.政府负责抽查银行转帐情况是否合法. 这个办法可能还会有漏洞.大家应该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 但这是西方国家解决问题思路,就是从制度上坚强监督能力. 中国人应该象为教育改革出谋划策一样为制约腐败的具体办法出谋划策.直接拿西方国家的制约腐败的方法到中国来用应该很小心,因为他们的人和文化基础与我们不同.6.3. 如何综合看待腐败和发展问题大约在1975年,中国驻塞普路斯大使曾经访问过当地系腊族难民家庭. 具他的记述,当时那些难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与当时中国的省级干部的水平. 在1980年,中国人说,我们宁愿象美国工人那样受资本家剥削,但吃的饱,穿的暖,每天都可以吃上肉,每家甚至还有小汽车,也不愿在中国作企业的主人,却受穷. 现在,很多中国人又想不惜一切代价消除腐败. 其实无论是消除腐败还是发展经济,其最终目的目的都应该是提高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如果为了急于消除腐败,而采用一种不稳妥的社会制度,则有可能导致经济的下滑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对于如何消除腐败和保持经济发展,应该综合考虑.。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读到一位印度人的博客,他在看了英国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农村落后面的视频报道后有感而发:Watch the video, and repeat three times after me: ‘China i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Incredible!’(你们看看这段视频,请跟我重复三遍:“中国是崛起中的强权”、“不可思议”!)这是典型的印度人心态,对中国有羡慕,也有嫉妒,但以嫉妒为主。

这一点连欧洲人都看出来了。

最近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把印度人对中国这种复杂情结总结出四条原因,我觉得有些道理。

第一条是历史原因,印度人始终没有从1962年中印军事冲突的阴影中走出来,把这场失败看作是民族的奇耻大辱。

一位印度军人居然说:“其实印度人对中国抱有的这种情绪,与中国永远无法忘怀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时期在东亚的所作所为有些相似”。

把中印边界冲突与中日战争相比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但这确实反映了印度人的心态,值得我们注意。

第二条是经济原因,但也与历史有关。

在1947年印度独立时,印度不仅是亚洲的强国,在世界上也数得上,其工业实力位列世界前10名以内,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中国。

60年过后,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德赶日,排在第三名(2009年有可能超过日本位居第二);印度则排名第12。

如果看人均国民收入(名义收入,不计购买力),中国已经超过3000美元,而印度则在1000美元左右。

第三条是意识形态原因,印度被西方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认为印度的发展潜力在各方面都超过中国。

这本来是西方世界的宣传手段,但也使得印度自大起来,试图借与西方的“友谊”来遏制中国。

第四条原因与巴基斯坦有关。

印度人也多少有点“敌人的朋友亦是敌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那种全天候的友好关系心存不满,认为要是没有中国的支持,巴基斯坦根本不敢与印度对着干。

除了上述这四条主要原因以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次要但不可忽视的原因:印度人大都吃素,从小吃咖喱拌饭长大,见不得大鱼大肉的中餐。

不阅读的中国人

不阅读的中国人

不阅读的中国人(一个印度人的感受)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

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如下: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

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

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

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

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

美媒:中印的比较

美媒:中印的比较

美媒:印度人对北京很着迷把中国当作榜样/Article/waiguoren/32142_6.html据美国《纽约时报》8月31日报道,印度媒体上充满了中印两国互相比较的文章:印度公司高管将中国企业视为发展的标杆;政府官员将中国视为威胁、伙伴以及榜样。

出生在中国、为《印度快报》撰稿的经济学家裴敏欣(Minxin Pei)说:“印度人对中国很着迷,但中国人似乎对印度很少关注。

”对此,裴敏欣说,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发展和改变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喜欢将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做比较。

他曾在中国组织有关印度话题的会议,但却很难找到足够了解印度问题的中国专家。

北京一家服装店老板刘毅(Liu Yi)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很特殊。

如果说中国的发展曾有一个榜样,那也应该是美国或英国。

”刘毅说,在发展的阶梯上,中国正抬头看向美国,现在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比中国更大的经济体,而印度经济只到中国的“肩部”,印度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除美国外最大的出口市场。

因此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处于发展阶梯的更高的位置。

主管国家安全的内政部长帕拉尼亚潘·齐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说:“尽管人人都在谈论赶超中国,但那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与印度相似的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人口超过10亿。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一些理论,帮助中国比印度提前十年完成了向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经济模式的转型。

此外无论从哪些领域对比,中国都领先印度。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遥遥领先,军事实力更强大,对教育和大学投资更多,印度在英语方面有历史优势,但中国正迎头赶上。

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是学术界喋喋不休的话题。

西方人认为印度一定会超过中国。

究竟孰是孰非?本文为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印度与中国的可比性最大:两国都属文明古国,都是人口众多,都幅员辽阔,都经历过殖民入侵,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

各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

各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

各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52期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

那么,外国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了解了相关教材的内容后,我们便知道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的由来。

美国: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本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

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

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

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

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

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

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俄罗斯:详解“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作文《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篇一》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国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巨兽,庞大而又充满无尽的魅力。

我曾经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他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眼睛里满是对中国的疑惑和向往。

他说,中国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

哈哈,这确实是个很明显的特点。

他描述自己在上海的地铁站,被汹涌的人潮吓了一跳,那场面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

他说感觉自己像一条小虾米,在大海里随时可能被淹没。

不过他也笑着说,这才是生活的烟火气,人多的地方就有无限的生机。

中国的美食也让他惊艳得不要不要的。

他说以前只知道中国菜有个笼统的概念,什么宫保鸡丁、饺子之类的。

可是到了中国才发现,美食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他特别提到自己在成都吃火锅的经历,那热辣辣的锅底,像一个燃烧的小火炉在舌尖上跳舞。

他一边辣得呼呼喘气,一边往嘴里塞毛肚,还大喊着“太爽了,这简直是舌尖上的冒险”。

他觉得中国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

但是呢,他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他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和国外很不一样,比如说社交软件,他觉得微信功能强大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他说在中国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可以搞定一切,这在他的国家简直难以想象。

他有点迷茫地问我:“你们的手机是不是有魔法啊?”我就笑着说:“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科技魔法吧。

”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也让他大为咂舌。

他说自己几年前来过一次深圳,那时候感觉深圳已经很现代化了。

可是再回来的时候,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了,高楼大厦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

他感叹道:“在中国,好像时间都被加速了一样。

”不过他也提到了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比如垃圾分类。

他说在他的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推行了很久,而中国才刚刚开始,他可能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点落后。

但是我告诉他:“嘿,我们中国一旦决定做一件事,那速度就像火箭一样。

”现在看看,中国的垃圾分类也在逐步走上正轨。

在他眼里,中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又和谐统一的国家。

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科技发展并存,巨大的人口压力与无限的发展潜力共生。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美国人看待中国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美国人在对待中国人的看法之中,是印象好还是印象不好。

而在很多报道之中,美国人所眼中的中国人都是不文明的,而且在公共场所都是喜欢大声说话,对此美国人怎样看中国人到底如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其实有色人种在欧美,也就是在白种人眼里是饱受歧视的。

这种歧视是骨子里的,因为他们天生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很多方面,就连人种都比我们优越。

以前中国人在美国是相当受歧视的,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就好多了。

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人和中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日前编译《Market Watch》14日文章,题为《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文章摘编如下:文章说,在这里(中国),“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分析与批评的话题,正如“中国”在美国一样。

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关系这类话题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它们关乎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荣誉。

相比回答其他跟中美关系没多大关联的问题,谈论这些话题需要在政治上更加圆熟。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

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

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

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

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甚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

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KFC)和星巴克(Starbucks)吃喝,开别克(Buik)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

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

印度人做生意经验之谈

印度人做生意经验之谈

1.印度人不讲信用,老是骗人,答应你的事经常变卦,所以说要下订单的话,千万要收到款子再生产;2.印度人非常拖拉,我们一天能定下来的事,他要搞几个月,甚至几个月后都没有消息了;3.有些印度人砍价没有动脑子的,乱砍,非把活人气死半条命,对这个,我建议给阿三的报价都要高一点.让他慢慢去砍吧.4.不要太把印度人当回事,他们其实很穷的,真的!精贼精砍贼砍好能砍价的产品一款一款和你砍一个单子下来没半天不行的我通常都报高点两毛两毛的还价······印度人的一些通常的贸易习惯作者:匿名用户 2008-09-16 15:43:53 好评(0) 中评(0) 差评(0)典型问题1:印度人是不是一个不守信用的民族?这点我个人感觉不能一概而论。

印度人给人的不守信用的感觉,是与他们胆小怕事,惟利是图是有必然关系的。

因此,当他们感到有风险,或者发现没有钱赚了,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转移风险,或者提早扩大利润。

具体的做法往往就是:1、如果市场行情不稳定,而货物有到港了,那就找一些到港货物的茬(或者信用证上的茬)来要求一些折扣,否则货物他就不要了2、在货物生产途中突然说你生产的产品指标不符合要求3、说货物单证、文件、质量、证明不符合当地海关/政府的要求,货物被海关扣了4、货物在途破损/污染,“很多已经没法用了,你要不要来看看?”5、一些印度贸易公司:“我的客户遇到了财务困难,如果全额付款他可能会面临倒闭,我们一起来帮他一个忙吧?”呵呵,这些问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供应商。

怎么避免呢?我个人建议用以下几个办法:1、釜底抽薪:请在与印度新客户(特别是贸易公司)进行贸易前,对他们的资信/口碑进行一个调查。

如果他的口碑不好,或者财务状况不佳就尽量采用先TT的贸易方式。

如果已经有比较好的口碑,那么你可以尝试在这家印度公司所擅长的领域进行交易。

不要轻易涉及他不熟悉的领域。

因为你的印度客户也可能被他面临的诱惑冲昏头脑。

外国媒体眼中的我撤离行动 看我国在世界上之影响

外国媒体眼中的我撤离行动 看我国在世界上之影响

2011年一号自今年二月十五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的局势持续动荡,首都的黎波里和东部重镇班加西等地均发生示威游行和骚乱。

在此期间,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新闻发言人杜明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时间十八日晚上,利比亚东部地区个别中国建筑工地遭到抢劫,有我方人员受伤。

消息传来,在利比亚的广大中国人的生活财产安全受到其在国内的亲属及广大群众的关注。

党和政府对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的安危十分关心,作出了从利比亚迅速擅离人员的决策,各方面随即快速组织力量,使用包机、租用邮轮和陆路运输三种方式“接力运行“,通过埃及、突尼斯、希腊和马耳他四条线路将人员撤离利比亚并运送回国内。

截至三月五日,中国政府协调派出的上海航空公司包机FM608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从马耳他接回最后一批中国从利比亚撤出人员149人。

至此,中国撤离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圆满结束,共撤出35860人,已全部回国。

此次撤离行动,我国政府的迅速反应和行动,有效保护了我在利比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被撤离人员及其亲属的称赞。

同时在国际上也显示了我国的实力,表明了我国政府维护海外华侨华人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我国政府的此次行动,在国际上也引起很大反响。

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以及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撤离人员的进程。

路透社称,中国政府在作出撤离人员的决定后,包机就迅速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其他运输力量迅速跟进,撤离的规模和速度充分反映了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

从这则报道可以看出,这次撤离给这家国际大新闻社留下深刻印象,出动如此巨大的运输力量的确体现了我国不断增强的国力,而这就是海外广大中国公民的生活财产安全的可靠保障。

《印度教徒报》评论说,尽管印度政府也在进行人员撤离工作,但截至二月二十八日,在利比亚的一万八千名印度人只有不到一千人撤回国内,而中国已经撤回了一万人,这充分反映出印度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差距。

印度一向将中国视为自己追赶的目标,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也是很迅速的,不少印度政界和新闻界人士对中国往往抱有不屑一顾且难以释怀的想法,即事事总要和中国比一比。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宝典]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宝典]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1.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那么今天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貌,在外国人的口中又作何评价呢?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

”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在世界的独特存在。

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

”美国尼德兰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尼德兰说。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

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丽教授对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她详细列举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科技数学、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慨中国造纸、印刷、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犹自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

”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学蒂其亚娜教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特有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中国人在印度一直都很受欢迎。

印度人对中国人有着很多好感,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有着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是一种富有智慧、勤奋和友好的民族,他们的品行良好,经常会友好
地交谈。

印度人也很欣赏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乐于利用最新的科技和技术解决各种问题。

此外,印度人也很推崇中国人的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他们有着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
他们热爱素食。

素食可以提供大量的营养素,让人们健康长寿,也给人们带来快乐。

印度人也非常欣赏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优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印度人也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仪式和礼仪,这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总是充满激情,他们喜欢交朋友,喜欢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想法。

他们乐于助人,常常会积极地传播他们的观点,这使得他们与印度人之间的友谊日益增强。

总而言之,印度人对中国人总体来说是很有好感的。

他们喜欢中国人的品行,也崇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此外,印度人还很欣赏中国人的智慧、勤奋和友好,他们乐于与中国人一
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想法。

最后,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很高,他们乐意与中国人建立友谊。

古时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为震旦?

古时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为震旦?

古时的中国为什么被称为震旦?
震旦又称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是汉传佛教经典中,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与支那同义。

“震旦”一词音译自Cīnasthana(至那斯坦),又因中国在印度之东(震),乃日出(旦)之地,故名震旦。

條萊垍頭
一、震旦详解:萊垍頭條
梵名,又作真旦、真丹、振旦、振丹、旃丹、指难、脂难。

在八卦里“震”就是东边的意思,“旦”是太阳刚升起时指的也是东方,所以震旦是指东方的国度。

萊垍頭條
对于印度等国而言,指中国本部及与中国相邻接之部分地方。

大唐西域记卷五(大五一·八九四下):“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頭條萊垍
二、关于“震旦”的记载:萊垍頭條
《旧唐书》: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问诸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

”垍頭條萊
宋·沈括《梦溪笔谈》: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萊垍頭條
明·宋濂《西天僧授善世禅师诰》:“ 大雄氏之道以慈悲愿力导人为善,所以其教肇兴于西方,东流於震旦。

”萊垍頭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

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

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

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

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

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

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

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到2%。

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

这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旅游景点不多,而是旅游设施跟不上。

仅北京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星级客房,就相当于印度全国的总和。

新德里的五星级宾馆住一晚通常高达400美元,而在北京的类似客房只需100美元。

帕拉维·艾亚尔认为,印度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很差”,连自来水、电和小学基础教育都无法做到基本的保障;而在她看来,中国的不足是对社会的多元化管理经验还不足,这可能为中国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帕拉维·艾亚尔指出,中国与印度的“标杆”不同:当中国一直以美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的印度人,也写下他们不同的观感。

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雅认为:印度能说英语的人口,只有不到5%,大约是5500万人。

然而中国能说英语的人,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

英语基础帮助了印度的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产业崛起,如果印度失去这个优势,那当前的热潮很大程度上在未来40到50年内就会幻灭。

也有人以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合在一起的GDP将占全球GDP的10.5%。

两个国家人口占全球40%,自然资源消耗占全球50%,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

把印度和中国做一些比较后不难发现,中国确实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尤其是GDP增长,基础设备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服务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一个服务中枢。

如果从地方性的机构体制建设来讲,在财政体系上,印度做得非常好,印度非常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

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两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许多行业进行了重组,比如说钢铁、石油领域,虽然它们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够透明,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拖累。

相比而言,印度达到世界级的公司仍然不多,外资进入的速度也比中国慢,另外其官僚体系和官僚体制也依然改进缓慢。

而印度股市红火毋庸置疑,看看印度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印度国家改革之后不断上升的GDP,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认识到了印度的潜力。

但是有人这样例举统计数字: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

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

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却优于中国: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公费医疗”也称免费医疗,指国家对公民提供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

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全包。

美国、日本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对于退休老人、穷人,则是免费医疗。

在俄罗斯,只要是在俄罗斯国土上的人,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概免费医疗。

许多人认为,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能够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是不容易的。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二印中两国的边界长达2185公里,两国长久以来一直有边界冲突。

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的雅鲁藏布江)水资源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印中也还存在分歧。

1962年的中印战争更是两国冲突的集中表现。

不过,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愈加密切的贸易往来,印中关系也呈回暖趋势。

中餐早已是印度菜肴的组成部分如果问及对中国或中国人的印象,印度人马上有一连串的形容词:共产主义,勤奋,信息不公开,争取获得更多国际势力,好战,显阔,是巴基斯坦的友邦…可要问到中国菜,印度人会流露出喜爱的神情。

中餐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是异国风味,而是早就成了印度人每日饮食的一部分。

塞加尔(UshaSehgal)是家庭主妇。

她说,没有一顿印度菜里缺少中餐的成分。

市场咨询师杜贝(HimanshuDubey)也很喜欢中餐,他还认为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将"东方龙"与"南亚象"连在了一起:"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都有就业和环保等相似问题。

我们的社会问题也相近。

两国在商贸上往来密切。

"中国:伙伴加对手尽管印度政府向欧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进口中国产品的收紧政策,比如增收关税等,但印度市场还是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展品。

特里帕蒂(ShefaliTripathi)印度服装业的行业咨询师,他一方面抱怨中国产品"入侵"了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也指出印度政府与北京相比的不足之处:"中国产品的涌入是对印度工业一大威胁。

中国人是完美主义者,而印度人却不追求完美,特别是印度工业界组织极其混乱。

中国政府为本国工业提供很多支持,而印度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你要是申请做什么事,会得到1000个拒绝理由。

而中国不是,中国人会想怎么能解决问题,向前发展。

"很多印度人都持与特里帕蒂类似的观点,有些畏惧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对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多少持怀疑态度。

1962年中印战争,以及中国同印度宿敌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都是印度人关注讨论的话题。

位于新德里的印中贸易中心主席米什拉(V.K.Mishra)认为,印度在不忘记同中国历史上一些摩擦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印度是个庞大的市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度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高达270亿美元。

当然,有的印度人会想到印中历史上的问题,战争,还有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等,不过只要印中双边贸易是对印度经济有益的,我们就该继续合作,如果哪一天印中贸易对印度不利了,那中国也将失去印度这一市场。

"而目前印中两国的贸易从数字上看是有利于印度的,2010年一开始,印度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了75%,特别是在纺织、石材和贵金属方面,大大缩小了印中贸易逆差。

经济发展能保障自由选择权么?印度和中国都被认作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

而印度国内以及国际上一些讨论中不乏有"为什么印度的经济没有像中国那样奇迹般发展"的问题,而答案之一往往是:中国人很拼命,印度人讲究民主。

市场专家韦尔基斯(NitishVergese)权衡了相关讨论中的正反观点后表示:"在印度政界和民众中有一种反中国的态度。

一方面印度想达到经济增长10到12个百分点的目标,而这正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如果印度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说因为印度是民主国家。

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和他们明确的目标,政府调控经济,中国经济会稳步发展的。

但是经济发展也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个人有权自己选择,而不是一切都由国家控制。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三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

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政治课本: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这只是更为“刻板”地再现了印度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在印度各类教科书里出现的机率很小,跟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

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

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

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

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

“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

”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