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
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当代社会被广泛借鉴与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网络与广告设计中。在消费社会,设计者对“蒙娜丽莎”形象的多方位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在对名作进行二次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原作的见解与设计的灵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达芬奇;蒙娜丽莎;文艺复兴;艺术设计
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破除了宗教对人的禁锢,寻求精神上的解放。这一时期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精神相互结合,启迪了欧洲近代文明,充分显示了人性的追求与人对自由的向往。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看来,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含义更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1]229-230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逐步摆脱了自古希腊文明时期所谓“画匠”的称呼,将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以及构图学应用于绘画中。绘画技术的进步使画面的立体感更强,写实性特征明显。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题材来表现现实:歌颂美好的生活、美丽的事物,追求自由解放,以求更加接近上帝。
一“蒙娜丽莎”的前生今世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当属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人物肖像——“蒙娜丽莎”。这幅历经500年的作品到现在依然焕发出迷人的风采:许多绘画爱好者前往卢浮宫只为近距离欣赏画作的真迹;许多研究者如同丹·布朗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那样用符号学阐释“蒙娜丽莎”中隐藏的密码;许多科学家试图运用现代科学分析“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许多历史学家则着眼于绘画的历史背景,力求通过史实证实自己的观点;还有许多医学工作者参与到“蒙娜丽莎”死因的探讨当中……林林总总的分析与阐释,无疑使“蒙娜丽莎”成为绘画史中最神秘的作品。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处外在的标志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而别人也被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情感。”[2]28“蒙娜丽莎”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不仅绘画的技法令人着迷,且绘画的内涵与深度都留给后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无论使用何种理论对其进行阐述都能够发掘出令人震惊的秘密。
蒙娜丽莎是否是达芬奇本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否是一组密码等等悬案都指向达芬奇的身份之谜。科幻研究者认为他是穿越时空的现代人,理由是达芬奇留下的大量手稿都昭示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才能。这些谜题中最为离奇的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除了已经破解的无论观赏者处于何种角度观看蒙娜丽莎,她都是对你微笑的光影问题外,蒙娜丽莎微笑时的姿态、微笑时牵动的肌肉等都将继续困扰研究
者。沃尔特·佩特对“蒙娜丽莎”进行诠释说,“她的肖像意味着这样一个标题:‘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所有有关这个世界的思想与体验铭刻在那儿纠结在一起……现代哲学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意:人性通过自我反思,在所有思想与生活的方式中均能形成。”[3]143-145“蒙娜丽莎”的符号意义已经不能仅仅用一幅油画来表达,它将永远被津津乐道,且能够延展出无数的哲学命题和科学阐释。
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前生”是神圣的,那么她的“今世”却是被恶搞的。时至当代,“蒙娜丽莎”这幅艺术品“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甚至在广告上,已经司空见惯,以致很难再用崭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女子的肖像。然而,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寓目者那样去观看它,还是大有裨益的”[1]300。对于画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本身无可厚非,可后人是否对其解释过度?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蒙娜丽莎”逐渐演变成为“戏仿”的对象。尤其是在网络中,变形和变性的“蒙娜丽莎”最为常见:比如说憨豆先生版蒙娜丽莎、外星人版蒙娜丽莎、真人版蒙娜丽莎、卡通版蒙娜丽莎等。“蒙娜丽莎”的脸部被设计者通过拉伸、转换、变更等操作使其具有搞笑成分,网络设计中的娱乐性元素突出,使得原本严肃的绘画作品经过二次设计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喜剧效果。以“蒙娜丽莎”作为广告创意的设计也很常见,比如直接照搬原画辅之以文字说明、借用原作的形式通过他者的演绎而表现新的立意、修改原作(直发变为烫发、胸部变大、戴上眼镜)使之符合广告宣传效果等。除此之外,“蒙娜丽莎”也常被用作形
象设计展示对象,比如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展出的世界最大的“蒙娜丽莎”,其用途即为装饰品。再如充斥在家装市场的装饰画也有以“蒙娜丽莎”为原型的商品。
新版的蒙娜丽莎并非作为单纯的艺术品出现,而是成为后现代社会解构经典的典型。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人类的致敬已经转变为人对自我精神的放逐与对自由意志的解构。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之后,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认为“人已死”。作为经典的蒙娜丽莎死于人类的“自杀”,而借助蒙娜丽莎的外壳重生的各种新蒙娜丽莎则是人类重塑的个体意识。
二“蒙娜丽莎”的当代艺术设计的悖论
新的蒙娜丽莎形象五花八门,设计者们不断从“蒙娜丽莎”那里发掘灵感,对其进行加工和创作。这项工作无疑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将设计者的个人想象融入古老的绘画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能够更为长久地流传下去;二是赋予“蒙娜丽莎”以时代特征,使其现实意义逐步取代传统意义。而研究与应用的广泛推进仅仅是使“蒙娜丽莎”外延扩大,画作本身的内涵却不断缩小。尤其是以消费社会消极世故的眼光来看待“蒙娜丽莎”,文艺复兴时期至近现代所关注的绘画技艺的精湛程度、画中人神秘的微笑以及画作的精神内涵已经被消解成为商业化的碎片。人们注重的已经不再是绘画的本事,而是通过对作品的包装能否使之取得商业利润和娱乐效果。个人行为与商业行为的共同作用,使网络时代“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名存实亡,它仅仅是为了广告
产品的推广和个人行为的满足而存在,并从中取得有形或无形的收益。设计师在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时缺乏精神性的创意,使其的设计应用只能向越发低俗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艺术设计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但如果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待“蒙娜丽莎”,他们恰恰为蒙娜丽莎赋予了新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捧,蒙娜丽莎在消费社会已经成为无价之宝,其艺术价值远高于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却必然会对艺术造成影响。早期绘画者将蒙娜丽莎作为临摹的样本,仅仅依靠模仿来获得艺术上的感悟。而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制图软件的开发,使单一的模仿形式发生了转变。如果说模仿原作是最为基础的变形,那么如今设计的多元化则诞生了无数“异形”的蒙娜丽莎。由于蒙娜丽莎的普及程度高于其他作品,蒙娜丽莎完全可以作为一件大众化的创作素材出现,对创作素材进行异形处理就容易被大众接受且不会产生版权纠纷。从一个侧面来说,这种异形后的经典作品,反而比原作的受关注度高,更适于当代社会。蒙娜丽莎在大众视野中仅仅是一幅名画,对画作进行无伤大雅的恶搞并不会妨碍这幅画继续存留于世。
三“蒙娜丽莎”的重新塑造
时代造就了“蒙娜丽莎”的悖论,如何使“蒙娜丽莎”能够在广泛的艺术设计中不落俗套,使这部作品弥久如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